CN106275206A -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75206A
CN106275206A CN201510323211.3A CN201510323211A CN106275206A CN 106275206 A CN106275206 A CN 106275206A CN 201510323211 A CN201510323211 A CN 201510323211A CN 106275206 A CN106275206 A CN 106275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pistol grip
secondary handle
section
main pist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232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文正
谢文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3232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752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275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75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分开成形主握把及二副握把。副握把一体成型出连结段和握持段,握持段具有前弯部及后弯部,前弯部连接于连结段且向远离自行车后轮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后弯部连接于前弯部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自行车后轮的方向延伸;主握把两端以接合手段固定在连结段内侧介于连结段两端之间的二接合处。藉此,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自行车把手省去弯折部,缩短主、副握把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手变换于主、副握把的时间,且副握把靠近使用者的身体,让使用者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坐姿握住副握把。

Description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自行车把手,尤指一种包含主、副握把的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行车把手是设在自行车的竖管上,使用者在骑车时双手握住自行车把手,以控制自行车的行进方向。自行车把手可分为平把以及弯把两种。现有的弯把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是一体成型出一主握把1和二副握把2的,并且为了使弯把自行车把手的两端能向前延伸,该弯把自行车把手在成形的过程中还需藉由滚轮塑型出二弯折部3于主握把1和二副握把2之间。
然而,该二弯折部3会增加主、副握把1、2之间的相对距离。主、副握把1、2之间的相对距离愈大,使用者的双手在主、副握把1、2之间变换位置的距离愈大。举例来说,当使用者的右手从主握把1变换到位于右边的副握把2时,必须先沿着主握把1从左至右到达弯折部3,然后沿着弯折部3从后向前至弯折部3和副握把2的相接处,最后在沿着副握把2的弧度先朝上然后再朝下移动。藉此,双手在主、副握把1、2之间变换的时间相当长。须知,双手在主、副握把1、2之间变换时,为了方便移动,通常不会确实地握住主、副握把1、2或弯折部3。一旦使用者的双手在主、副握把1、2之间的变换时间愈久,握持不确实的时间就会愈长。若此时遇上路况不佳或是紧急状况时,因为双手握持不确实的关系,很容易来不及反应而发生摔车的意外。
再者,该二弯折部3会增加主、副握把1、2之间的相对距离,也会相对增加使用者的身体和该二副握把2的距离。藉此,使用者必须双手垂放上举后手腕再转向才能握住主握把1,而且必须把身体略微前倾且稍为弯腰而保持较低的姿势才能让手臂和手腕调整到一舒适角度,以使双手能够握住二副握把2。但是这样的坐姿是不符合人体工学的,使用者需要弯腰驼背,十分不舒服,而且骑乘的愈久,愈容易腰酸背痛,并造成身体的疲劳以及运动伤害,尤其对于肥胖者而言,骑乘时必需弯腰,将难以握持自行车把手。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让使用者的腰部及背部保持在舒适自然姿态且手部能轻松省力握持的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其制造出的自行车把手可省去弯折部,缩短主、副握把之间的距离,缩短双手变换于主、副握把之间的时间,减少握持不确实的时间,以进一步降低反应不及的时间而达到提高骑乘时的安全性的功效。此外,副握把的位置较为靠近使用者的身体,让使用者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坐姿握住副把手,腰背较能挺直,非常舒服,且不会有腰酸背痛、身体疲劳及运动伤害等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其主、副握把之间的距离短,使用者的双手变换于主、副握把之间的时间短,减少握持不确实的时间,以进一步降低反应不及的时间而达到提高骑乘时的安全性的功效。此外,副握把较为靠近使用者的身体,让使用者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坐姿握住副把手,腰背较能挺直,非常舒服,且不会有腰酸背痛、身体疲劳及运动伤害等问题。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将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分开成形出一主握把及二副握把,该主握把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一体成型出一连结段和一握持段,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具有一前弯部及一后弯部,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二端且向远离一自行车的一后轮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二端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该自行车的后轮的方向延伸;以及
(b)该主握把的第一、第二端分别以一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内侧介于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第二端之间的二接合处上。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一连接片,该二第一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一接合空间,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二连接片,该二第二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二接合空间,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二接合处分别位于该第一、第二接合空间中,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一连接片分别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二连接片分别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接合手段为焊接。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垂直于该主握把,各副握把的握持段朝远离该主握把的方向侧向延伸,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90度至100度之间。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具有一弧形的中心线,在各弧形的中心线距离各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端的最远点与该主握把的轴线的水平间距介于5mm至50mm之间。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将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用以装设于一自行车,该自行车把手包括一主握把以及二副握把。
该主握把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
该二副握把各包含一连结段和一握持段,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该主握把的第一、第二端分别固定在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内侧介于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第二端之间的二接合处上,各副握把的握持段具有一前弯部及一后弯部,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二端且向远离该自行车的一后轮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二端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该自行车的后轮的方向延伸。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一连接片,该二第一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一接合空间,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二连接片,该二第二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二接合空间,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二接合处分别位于该第一、第二接合空间中,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一连接片分别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二连接片分别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垂直于该主握把,各副握把的握持段朝远离该主握把的方向侧向延伸,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90度至100度之间。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其中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具有一弧形的中心线,在该弧形的中心线距离该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端的最远点与该主握把的轴线的水平间距介于5mm至50mm之间。
根据一较佳实施例,该自行车把手更包括二握把,该二握把分别包覆该主握把的二小径段和该二副握把的二连结段。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该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自行车把手可省去弯折部,缩短主、副握把之间的距离,缩短双手变换于主、副握把之间的时间,减少握持不确实的时间,进一步降低反应不及的时间而达到提高骑乘时的安全性的功效。此外,副握把的位置靠近使用者的身体,让使用者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坐姿握住副握把,腰背较能挺直,非常舒服,且不会有腰酸背痛、身体疲劳及运动伤害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弯把自行车把手;
图2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后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安装于自行车的竖管且使用者的双手握住主握把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安装于自行车的竖管且使用者的双手握住副握把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握套设于主、副握把之间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主握把
2 副握把
3 弯折部
10 主握把
101 第一端
102 第二端
11 大径段
12、13 小径段
14 第一连接片
15 第一接合空间
16 第二连接片
17 第二接合空间
18 轴线
20、20’ 副握把
21、21’ 连结段
211、211’ 内侧
212、212’ 外侧
213、213’ 第一端
214、214’ 接合处
22、22’ 握持段
221、221’ 前弯部
222、222’ 后弯部
2222、2222’ 第二端
30 竖管
40 握套
41 第一侧
411 凸起部
42 第二侧
43 第一端
44 第二端
D 水平间距
L 中心线
P 最远点
S1、S2、S3 步骤
θ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元件符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请参考图2至图10,图2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分解图;图5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侧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后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安装于自行车的竖管且使用者的双手握住主握把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安装于自行车的竖管且使用者的双手握住副握把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握套设于主、副握把之间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分开成形出一主握把10及二副握把20、20’。更明确地说,所谓的“分开成形”是指该主握把10及该二副握把20、20’是由三块独立的材料个别制作而成,而非由同一块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如图4所示。其中,该主握把10成形之后的结构呈直杆状并且包含一大径段11及二小径段12、13,该大径段11一体成型于该二小径段12、13之间并且用以组接于一自行车的竖管30,其中一小径段12的一端界定为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另一小径段13的一端界定为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其中,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一连接片14,该二第一连接片14与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围构一第一接合空间15。其中,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二连接片16,该二第二连接片16与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围构一第二接合空间17。其中,各副握把20、20’一体成型出一连结段21、21’和一握持段22、22’。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具有一内侧211、211’、一外侧212、212’、一第一端213、213’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具有一前弯部221、221’及一后弯部222、222’。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二端且向远离一自行车的一后轮(图未示)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其中,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具有一弧形的中心线L,在各弧形的中心线L上距离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的最远点P与该主握把10的轴线18的水平间距D介于5mm至50mm之间,如图5所示。较佳地,该最远点P与该主握把10的轴线18的水平间距为35mm。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后弯部222、222’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2222、2222’,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后弯部222、222’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的第二端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该自行车的后轮的方向延伸。
步骤S2:该主握把10的第一、第二端101、102分别以一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该二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内侧介于该二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和第二端之间的二接合处214、214’上。更确切地说,该二第一连接片14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外径,且该二第一连接片14和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的整体形状成形为对应于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形状。该二第二连接片16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外径,且该二第二连接片16和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的整体形状成形为对应于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形状。该二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二接合处214、214’分别位于该第一、第二接合空间15、17中。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一连接片14分别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顶、底端。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二连接片16分别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顶、底端。其中,该接合手段为焊接或其他永久性固定手段。藉此,该主握把10和该二副握把20、20’在接合固定之后是完全固定而不可拆卸的。当该主握把10和该二副握把20、20’完成接合固定之后,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分别垂直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且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朝远离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的方向侧向延伸,使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夹角θ,该夹角θ在90度至100度之间,如图6和图7所示。较佳地,该夹角θ为98度。
步骤S3:二握套40分别包覆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和该二副握把的二连结段20、20’的二连结段21、21’。该二握套40靠近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的一侧界定为第一侧41,该二握套40靠近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的第二端的一侧界定为第二侧42。该二握套40的顶、底部的间距自该二握套40的第二侧42渐渐向该二握套40的第一侧41方向缩小,而且该二握套40的第一侧41超出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一段距离,而且该二握套40的第一、第二侧41、42呈凸弧状,藉此该二握套40的截面概呈卵形。换言之,该二握套40的第二侧42的厚度大于该二握套40的第一侧41的厚度。此外,各握套40的第一侧41形成一凸起部411。其中,该二握套40靠近该副握把20、20’的一端界定为第一端43,该二握套40靠近该主握把10的一端界定为第二端44,该二凸起部411的最凸出的端点至该二握套40的第一端43的距离小于该二凸起部411的最凸出的端点至该二握套40的第二端44的距离。
请参考图3至图10。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其是由前述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所制成。该自行车把手包括一主握把10、二副握把20、20’及二握把40。
该主握把10呈直杆状并且包含一大径段11及二小径段12、13,该大径段10设于该二小径段12、13之间并且用以组接于一自行车的竖管30上,其中一小径段12的一端界定为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另一小径段13的一端界定为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其中,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一连接片14,该二第一连接片14与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围构一第一接合空间15。其中,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二连接片16,该二第二连接片16与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围构一第二接合空间17。
各副握把20、20’包含一连结段21、21’和一握持段22、22’。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具有一内侧211、211’、一外侧212、212’、一第一端213、213’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具有一前弯部221、221’及一后弯部222、222’。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二端且向远离一自行车的一后轮(图未示)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其中,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具有一弧形的中心线L,在各弧形的中心线L上距离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的最远点P与该主握把10的轴线18的水平间距D介于5mm至50mm之间,如图5所示。较佳地,该最远点P与该主握把10的轴线18的水平间距为35mm。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后弯部222、222’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2222、2222’,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后弯部222、222’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的第二端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该自行车的后轮的方向延伸。该主握把10的第一、第二端101、102分别固定在该二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内侧211、211’介于该二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和第二端之间的二接合处214、214’上。更确切地说,该二第一连接片14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外径,且该二第一连接片14和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的整体形状对应于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形状。该二第二连接片16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外径,且该二第二连接片16和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的整体形状对应于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形状。该二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二接合处214、214’分别位于该第一、第二接合空间15、17中。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一连接片14分别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顶、底端。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固定在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二连接片16分别固定在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的顶、底端。其中,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分别垂直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且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朝远离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的方向侧向延伸,使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夹角θ,该夹角θ在90度至100度之间,如图6和图7所示。较佳地,该夹角θ为98度。
该二握套40分别包覆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和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该二握套40靠近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的一侧界定为第一侧41,该二握套40靠近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的第二端的一侧界定为第二侧42。该二握套40的顶、底部的间距自该二握套40的第二侧42渐渐向该二握套40的第一侧41方向缩小,而且该二握套40的第一侧41超出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一段距离,而且该二握套40的第一、第二侧41、42呈凸弧状,藉此该二握套40的截面概呈卵形。换言之,该二握套40的第二侧42的厚度大于该二握套40的第一侧41的厚度。此外,各握套40的第一侧41形成一凸起部411。其中,该二握套40靠近该副握把20、20’的一端界定为第一端43,该二握套40靠近该主握把10的一端界定为第二端44,该二凸起部411的最凸出的端点至该二握套40的第一端43的距离小于该二凸起部411的最凸出的端点至该二握套40的第二端44的距离。藉此,该二握套40的形状十分符合手掌的掌形,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让使用者的手可舒适地藉由握住该二握套40来掌控该主握把10。
使用者在骑乘安装有透过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自行车把手时,双手可快速变换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和该二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之间,如图8及图9所示。
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自行车把手可达到将先前技术中的自行车把手的主握把1和二副握把2之间的弯折部3省略的功效,缩短该主握把10和该二副握把20、20’之间的距离。藉此,使用者的双手只要沿着该主握把10的延伸方向左右来回地直线移动和沿着该二副握把20、20’的延伸方向上下来回地直线移动,就能让双手快速地变换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和该二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之间,缩短双手变换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和该二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之间的时间,减少握持不确实的时间,以进一步降低反应不及的时间而达到提高骑乘时的安全性的功效。
由于该主握把10和该二副握把20、20’之间的距离缩短的缘故,使得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二副握把20、20’比先前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二副握把2更靠近使用者的身体,更符合人体工学。藉此,如图9所示,使用者可以双手垂放上举的自然坐姿握住该二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不用将身体过度前倾,腰背能较为挺直,十分舒适且方便使用者控制自行车的行进,并可避免发生腰酸背痛、身体疲劳及运动伤害等问题,满足使用者想要骑乘安装具有副握把的自行车把手的自行车的心情及欲望,并减少坐姿不适的恐惧感。尤其是,在各弧形的中心线L上距离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的第一端213、213’的最远点P与该主握把10的轴线18的水平间距D介于5mm至50mm之间的时候,本发明的自行车把手的二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前弯部221、221’比先前技术的自行车把手的二副握把2的握持段的前弯部更靠近使用者的身体,更符合人体工学,使用者的身体的前倾程度更小,腰背可以挺的更直,更加舒适,更能避免腰酸背痛、身体疲劳及运动伤害等问题。其中又以最远点P与该主握把10的轴线18的水平间距D为35mm的时候,效果最好。
再者,该二第一连接片14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外径,该二第二连接片16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外径。藉此,该主握把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和该二第一连接片14可紧密地接合固定于其中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该主握把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和该二第二连接片16可紧密地接合固定于另一副握把20’的连结段21’的接合处214’,使该主握把10和该二副握把20、20’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尤其是当该接合手段为焊接时,该主握把10和该二副握把20、20’的固定效果更佳。
此外,各副握把20、20’的连结段21、21’垂直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且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朝远离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的方向侧向延伸,使各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的延伸方向具有该夹角θ。藉此,该主握把10和二副握把20、20’的间隔距离缩短之后,该夹角θ可供使用者的双手在握住该二副握把20、20’的握持段22、22’时,手腕以及手臂皆具有一较舒适的角度,减少手腕和手臂的负担,十分符合人体工学。尤其适合腰围较大的人及初学者使用。尤其是当该夹角θ在90度至100度之间时,对于手腕和手臂更为舒适,更减少手腕和手臂的负担,更符合人体工学。而其中,又以98度时的效果最好,对于手腕和手臂最为舒适且最没负担,最符合人体工学。
又,该二握套40分别包覆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和该二副握把20、20’的二连结段21、21’。藉此,该二握套40可提供使用者舒适地握住该主握把10的二小径段12、13。需注意的是,卵形的握套与手掌和手指的弯曲弧度十分接近,再加上该二凸起部411的形状提供拇指根部、虎口及掌心等部分可舒服地抵靠,符合人体工学。
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意图保护的范畴。

Claims (10)

1.一种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分开成形出一主握把及二副握把,该主握把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一体成型出一连结段和一握持段,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具有一前弯部及一后弯部,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二端且向远离一自行车的一后轮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二端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该自行车的后轮的方向延伸;以及
(b)该主握把的第一、第二端分别以一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内侧介于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第二端之间的二接合处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一连接片,该二第一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一接合空间,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二连接片,该二第二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二接合空间,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二接合处分别位于该第一、第二接合空间中,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一连接片分别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二连接片分别以该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合手段为焊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垂直于该主握把,各副握把的握持段朝远离该主握把的方向侧向延伸,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90度至100度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具有一弧形的中心线,在各弧形的中心线距离各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端的最远点与该主握把的轴线的水平间距介于5mm至50mm之间。
6.一种自行车把手,用以装设于一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把手包括:
一主握把,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以及
二副握把,各包含一连结段和一握持段,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该主握把的第一、第二端分别固定在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内侧介于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第二端之间的二接合处上,各副握把的握持段具有一前弯部及一后弯部,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二端且向远离该自行车的一后轮的方向延伸并朝下弯折,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包含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后弯部的第一端连接于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的第二端且朝下弯折并且向靠近该自行车的后轮的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一连接片,该二第一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一接合空间,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顶、底端各一体突出二第二连接片,该二第二连接片的间隔距离等于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外径且与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围构一第二接合空间,该二副握把的连结段的二接合处分别位于该第一、第二接合空间中,该主握把的第一端的端部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一连接片分别固定在其中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该主握把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一侧以及该二第二连接片分别固定在另一副握把的连结段的接合处的顶、底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把手,其特征在于,各副握把的连结段垂直于该主握把,各副握把的握持段朝远离该主握把的方向侧向延伸,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延伸方向与该主握把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90度至100度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把手,其特征在于,各副握把的握持段的前弯部具有一弧形的中心线,在该弧形的中心线距离该副握把的连结段的第一端的最远点与该主握把的轴线的水平间距介于5mm至50mm之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二握把,该二握把分别包覆该主握把的二小径段和该二副握把的二连结段。
CN201510323211.3A 2015-06-12 2015-06-12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62752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23211.3A CN106275206A (zh) 2015-06-12 2015-06-12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23211.3A CN106275206A (zh) 2015-06-12 2015-06-12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75206A true CN106275206A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50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23211.3A Pending CN106275206A (zh) 2015-06-12 2015-06-12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7520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2018374A1 (en) * 1991-04-23 1992-10-29 Maas Van Beek Bicycle handle-bar and parts to use therewith
CN1251340A (zh) * 1998-10-17 2000-04-26 杨振东 赛跑自行车多功能变位把
CN2615034Y (zh) * 2003-04-21 2004-05-12 江承勋 把手结构
CN201023603Y (zh) * 2007-01-22 2008-02-2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握把的结构
CN104149912A (zh) * 2013-05-15 2014-11-19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把手
CN204210667U (zh) * 2014-11-18 2015-03-18 理查德·拉波特 自行车把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2018374A1 (en) * 1991-04-23 1992-10-29 Maas Van Beek Bicycle handle-bar and parts to use therewith
CN1251340A (zh) * 1998-10-17 2000-04-26 杨振东 赛跑自行车多功能变位把
CN2615034Y (zh) * 2003-04-21 2004-05-12 江承勋 把手结构
CN201023603Y (zh) * 2007-01-22 2008-02-20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握把的结构
CN104149912A (zh) * 2013-05-15 2014-11-19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把手
CN204210667U (zh) * 2014-11-18 2015-03-18 理查德·拉波特 自行车把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03752B1 (en) Hand grip and device comprising a hand grip
TWI364377B (zh)
US9511814B2 (en) Handgrip
US11505275B2 (en) Ergonomic handlebar systems
US5524506A (en) Handlebar for a bicycle
CN106275206A (zh) 自行车把手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163719A1 (en) Handlebar palm support
CN204698776U (zh) 一种用于儿童医疗术后恢复的振动型背部矫正带
US20040007087A1 (en) Handlebar expansion sleeve/grip
CN211766075U (zh) 休息把手及具有所述休息把手的自行车把手总成
TWI548554B (zh) Bicycle handl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40007086A1 (en) Handlebar expansion sleeve
EP2807075A1 (en) Handlebar arrangement
CN204210667U (zh) 自行车把手
CN201971099U (zh) 可变形单车
CN204775768U (zh) 把手握垫
CN201703512U (zh) 改良自行车车把
TWM327834U (en) Aero for bicycles
US20230011513A1 (en) Ergonomic bicycle handlebar and cycling systems
SK1012022U1 (sk) Riadidlá na jednostopové vozidlá, bicykle alebo motocykle
CN204713326U (zh) 手把套
TWI781825B (zh) 自行車輔助把手
CN207617910U (zh) 一种旅游休闲骑行使用的可调角度副把
CN108248744A (zh) 一种新型可伸缩自行车车架
CN102241265A (zh) 改良自行车车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