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7612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7612B
CN106257612B CN201610425741.3A CN201610425741A CN106257612B CN 106257612 B CN106257612 B CN 106257612B CN 201610425741 A CN201610425741 A CN 201610425741A CN 106257612 B CN106257612 B CN 1062576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electromagnetic relay
fixed contact
base plate
horizonta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257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7612A (zh
Inventor
洼野和男
长谷川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Fujitsu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257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7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7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7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基座;固定接点端子,具有固定接点,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可动接点弹簧,具有可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可动接点;电磁铁,通过使电流在铁芯周围卷绕的线圈内流动可产生磁场;衔铁,与所述可动接点弹簧连接,并可通过所述电磁铁产生的磁力进行操作;轭铁,具有垂直部和水平部,并在所述水平部处与所述铁芯连接;及底板部件,由绝缘体形成,该绝缘体对所述水平部的与所述铁芯侧相反的一侧进行覆盖。所述底板部件上设置了轭铁插入部,所述水平部可与所述水平部平行地进行插入该轭铁插入部。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中流过线圈的电流会产生磁场以使可动接点移动,据此,可动接点会与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这样就可对电流进行接通/遮断(On/Off)的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556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102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111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49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印刷基板上形成了用于形成电子电路的配线,所以存在着配线如果与电磁继电器的具有导电性的部分进行接触,则电子电路可能会发生错误操作,进而影响其正常工作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与印刷基板上所形成的配线进行接触,有时会通过在电磁继电器上涂敷具有绝缘性的粘接剂来形成绝缘部件。
但是,在由粘接剂形成了绝缘部件的情况下,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粘接剂,另外步骤数也会增加,所以存在着成本上升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具有:基座;固定接点端,具有固定接点,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可动接点弹簧,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可动接点;电磁铁,通过使铁芯周围卷绕的线圈内流动电流可产生磁场;衔铁,与所述可动接点弹簧连接,并可通过所述电磁铁产生的磁力进行动作;轭铁,具有垂直部和水平部,并在所述水平部处与所述铁芯连接;底板部件,由覆盖所述水平部的与所述铁芯侧相反一侧的绝缘体形成。其中,所述底板部件上设置了轭铁插入部,所述水平部可与所述水平部平行地插入该轭铁插入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不仅可在印刷基板侧低成本地形成绝缘部件,而且还可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斜视图
[图2]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1)
[图3]箱体及衔铁的说明图
[图4]可动接点弹簧及固定接点端子的说明图
[图5]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变形例1的说明图
[图6]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说明图(1)
[图7]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说明图(2)
[图8]基座及一对线圈端子的说明图
[图9]轭铁和底板部件的说明图
[图10]没有设置底板部件的电磁继电器的说明图
[图11]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2)
[图12]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截面图
[图13]基座和缠线框相连接时的斜视图
[图14]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粘接剂涂敷前后的说明图
[图15]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变形例2的斜视图
[图16]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变形例3的说明图
[图17]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变形例3的截面图
[图18]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变形例3的斜视图
[符号说明]
1 电磁继电器
10 箱体
12 永久磁铁(magnet)
14 铰接(hinge)弹簧
16 衔铁(armature)
18 可动接点弹簧
20 绝缘盖
22、22a、22b 固定接点端子
24 铁芯
26 缠线框(spool)
28 基座
30 线圈
32、32a、32b 线圈端子
34 轭铁(yoke)
36a、36b 可动接点
38a、38b 固定接点
60 底板部件
70 粘接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相同部件等赋予了相同符号并对其说明进行了省略。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其斜视图。这里需要说明的,电磁继电器有时也被称为“继电器(relay)”。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对应于直流高电压,例如,可用于进行电动汽车的电池预充电(可防止浪涌电流(inrush current)流入主继电器接点)。这里需要说明的,以下所述的直流高电压并不是指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规定的高电压,而是指例如超过了一般汽车用电池所使用的12VDC或24VDC的电压。
电磁继电器1在对直流高电压的电力供给进行遮断时,需要能够确实地对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之间所发生的电弧进行消弧。另外,在对应于一般直流高电压的继电器中,需要对负载侧的连接进行极性指定,然而在作为电池预充电用继电器的情况下,由于电池充电和放电时电流的流向逆转,所以不需要对负载侧的连接进行极性指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需要能够与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之间流动的电流流向无关地进行电弧的消弧。这里需要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用途并不仅限于电动汽车,还可应用于需要对电力供给进行控制的各种各样的装置和设备。
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有:箱体10;用于进行磁消弧的永久磁铁12;铰接弹簧14;衔铁16;可动接点弹簧18;绝缘盖20;固定接点端子22(22a、22b);铁芯24;缠线框26;基座28;线圈30;一对线圈端子32(32a、32b);轭铁34;及底板部件60。通过经由一对线圈端子32(32a、32b)向线圈30供给电流,铁芯24、缠线框26及线圈30所形成的电磁铁31可进行励磁。
如图3(a)所示,箱体10的内部形成了磁铁托架(holder)101,永久磁铁12可放入其中。放入磁铁托架101内的永久磁铁12如图2所示可设置于固定接点端子22a、22b之间。这里需要说明的,图2中省略了箱体10的图示。
图2中永久磁铁12的具有N极的面朝向固定接点端子22b侧,而永久磁铁12的具有S极的面则朝向固定接点端子22a侧。这里需要说明的,具有N极的面和具有S极的面的位置也可与图2所示的相反。作为永久磁铁12例如可使用残留磁通密度、矫顽力(coercive force)及耐热性都较优的钐钴磁体(samarium-cobalt magnet)。尤其是由于电弧的热量会传递至永久磁铁12,所以永久磁铁12优选由耐热性优于钕磁铁(neodymium magnet)的钐钴磁体来形成。
如图1所示,铰接弹簧14在侧面图中形成为倒L字状,并具有可对衔铁16的悬挂部(hanging portion)16b向下方进行施力的水平部14a及可固定在轭铁34的垂直部34b上的悬挂部14b。
衔铁16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如图3(b)所示,衔铁16在侧面图中形成为「く」字状,并具有可被铁芯24吸引的平板部16a及经由弯曲部16c从平板部16a向下方延伸的悬挂部16b。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弯曲部16c的中央处形成了贯通孔16d,铰接弹簧14的水平部14a可从其中伸出。平板部16a上形成了切口部16e,轭铁34的突起部34c可嵌于其中。悬挂部16b上设置了突起16f,其用于将可动接点弹簧18铆接固定在悬挂部16b上。
衔铁16能以嵌入轭铁34的突起部34的切口部16e为支点进行转动。线圈30内电流流动后,铁芯24可对平板部16a进行吸引。此时,铰接弹簧14的水平部14a与悬挂部16b接触,被悬挂部16b向上方进行按压。线圈30内的电流被切断后,通过铰接弹簧14的水平部14a的回复力,悬挂部16b被压下,所以平板部16a可从铁芯24离开。这里,将衔铁16的与铁芯24或绝缘盖20相对的平板部16a的面称为第1面,并将该第1面的背面称为第2面。另外,还将悬挂部16b的与轭铁34或绝缘盖20相对的面称为第1面,并将该第1面的背面称为第2面。
图4(a)是可动接点弹簧18的正面图,图4(b)是可动接点弹簧18的侧面图。图4(c)是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正面图,图4(d)是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侧面图。
可动接点弹簧18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可动接点弹簧18是在正面图中形成为「コ」字状的板弹簧,并具有一对可动片即第1可动片18a和第2可动片18b及对第1可动片18a和第2可动片18b的上端进行连接的连接部18c。
第1可动片18a和第2可动片18b在比中央还接近下端的位置18a0和位置18b0处分别进行了弯折。这里,将第1可动片18a的比位置18a0还往下的部分称为下部18a1,并将比位置a0的还往上的部分称为上部18a2。同样,将第2可动片18b的比位置18b0还往下的部分称为下部18b1,并将比位置18b0还往上的部分称为上部18b2。
第1可动片18a的下部18a1上安装了由耐电弧性较优的材料所形成的可动接点36a。同样,第2可动片18b的下部18b1上也安装了由耐电弧性较优的材料所形成可动接点36b。第1可动片18a和第2可动片18b的下部18a1和下部18b1分别进行了弯折,以使可动接点36a和36b可从分别要进行接触的固定接点38a及38b离开。
连接部18c上形成了贯通孔18e,设置在悬挂部16b上的突起16f可嵌入其中。通过使突起16f嵌入贯通孔18e并进行铆接,可动接点弹簧18可固定在悬挂部16b的第1面上。
固定接点端子22a、22b从上方被压入设置在基座28上的图中未示的贯通孔,并被固定在基座28上。固定接点端子22a、22b在侧面图中弯曲为曲柄(crank)状。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每个都具有对上部22e和下部22d进行连接的倾斜部22f。上部22e、倾斜部22f及下部22d一体形成。固定接点端子22a、22b在下部22d处固定于基座28。上部22e以比下部22d还远离可动接点弹簧18和绝缘盖20的方式进行了弯曲。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上部22e上分别安装了由耐电弧性较优的材料所形成的固定接点38a和38b。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下部22d上安装了与图中未示的电源等连接的叉形端子(fork terminal)22c。
图1所示的绝缘盖20由树脂材料形成,绝缘盖20的顶部20e上形成了铁芯24的头部24a可露出的贯通孔20a。绝缘盖20的底部上形成了用于将绝缘盖20固定至基座28的突起状固定部20b(第1固定部)和20c(第2固定部)。固定部20b与基座28的一端卡合,固定部20c插入基座28的图中未示的孔中。另外,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后档(backstop)20d与绝缘盖20一体形成。后档20d在线圈30内没有电流流动的情况下即电磁铁31为Off的情况下可与可动接点弹簧18抵接。通过设置后档20d,可避免可动接点弹簧18与轭铁34那样的金属部品发生冲撞而产生噪音,所以可降低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声音。
铁芯24插入形成在缠线框26的头部26b上的贯通孔26a内。缠线框26上卷绕了用于形成线圈30的电线,并与基座28形成为一体。电磁铁31可基于线圈30内流动的电流的On/Off对衔铁16的平板部16a进行吸引或对衔铁16的平板部16a的被吸引了的状态进行解除。据此,可进行可动接点弹簧18相对于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开闭动作。基座28上压入了一对线圈端子32,该一对线圈端子32上可缠绕形成线圈30的电线。
轭铁34由磁性材料形成。轭铁34在侧面图中形成为L字状,并具有固定在基座28上的水平部34a及相对于水平部34a垂直立设的垂直部34b。垂直部34b从基座28的下方压入基座28的图中未示的贯通孔和绝缘盖20的图中未示的贯通孔;如图2に所示,垂直部34b的上部两端所设置的突起部34c可从绝缘盖20的顶部20e突出。
这里需要说明的,为了使永久磁铁12的磁通方向保持稳定并减少磁通泄漏,如图5(a)所示,可设置两块板状轭铁40a、40b。此时,轭铁40a可被设置为与永久磁铁12的一个磁极面相对,并与永久磁铁12一起夹着固定接点端子22a。另外,轭铁40b可被设置为与永久磁铁12的另一磁极面相对,并与永久磁铁12一起夹着固定接点端子22b。
另外,为了使永久磁铁12的磁通方向保持稳定并减少磁通泄漏,如图5(b)所示可设置“コ”字状的轭铁39。此时,轭铁39可被设置为与永久磁铁12的各磁极面相对,并环绕永久磁铁12和固定接点端子22a、22b。
图6(a)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内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的图,其中示出了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离开了的状态。图6(b)是表示从固定接点端子22a侧观察时的电弧消弧的图,图6(c)是表示从固定接点端子22b侧观察时的电弧消弧的图。图6中,箭头表示电流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固定接点端子22a、22b中的任一个都可与电源连接,而另一个则可与负载侧连接。线圈30内电流流动后,铁芯24对平板部16a进行吸引,衔铁16以切口部16e为支点进行转动。随着衔铁16的转动,悬挂部16b也进行转动,这样,可动接点36a、36b就可与分别对应的固定接点38a、38b进行接触。在固定接点端子22b上施加了来自电源的电压的状态下,可动接点36a、36b与固定接点38a、38b接触后,电流如图6(a)所示可沿固定接点端子22b、固定接点38b、可动接点36b、第2可动片18b、连接部18c、第1可动片18a、可动接点36a、固定接点38a及固定接点端子22a的顺序进行流动。而线圈30内流动的电流被遮断后,藉由铰接弹簧14的回复力的作用,衔铁16如图6(b)所示可沿逆时计方向进行转动。衔铁16的转动会导致可动接点36a、36b分别从固定接点38a、38b开始进行离开,由于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流动的电流及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流动的电流不会被完全遮断,所以此时固定接点38a和可动接点36a之间及固定接点38b和可动接点36b之间会产生电弧。
在图6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中,磁场方向为从固定接点端子22a朝向固定接点端子22b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因此,如图6(b)所示,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所发生的电弧会被洛伦兹力沿图6(b)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拉伸至下方的空间而被消弧。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所发生的电弧也会被洛伦兹力沿图6(c)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拉伸至上方的空间而被消弧。
图7(a)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内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的图,图7(b)是表示从固定接点端子22a侧观察时的电弧消弧的图,图7(c)是表示从固定接点端子22b侧观察时的电弧消弧的图。图7示出了电流流向与图6所示流向相反的电流的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电流的流动方向。
在固定接点端子22a上施加了来自电源的电压的状态下,可动接点36a、36b与固定接点38a、38b接触后,电流如图7(a)所示可沿固定接点端子22a、固定接点38a、可动接点36a、第1可动片18a、连接部18c、第2可动片18b、可动接点36b、固定接点38b及固定接点端子22b的顺序进行流动。而线圈30内流动的电流被遮断后,由于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流动的电流及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流动的电流不会被完全遮断,所以此时固定接点38a、38b和可动接点36a、36b之间会产生电弧。
在图7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中,磁场方向也为从固定接点端子22a朝向固定接点端子22b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因此,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所发生的电弧会被洛伦兹力沿图7(b)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拉伸至上方的空间而被消弧。另一方面,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所发生的电弧也会被洛伦兹力沿图7(c)的箭头D所示的方向拉伸至下方的空间而被消弧。
因此,由图6和图7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与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流动的电流及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流动方向无关地,同时将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所发生的电弧及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所发生的电弧分别拉伸至各自相反方向的空间,进而实现消弧。
另外,安装了可动接点弹簧18的衔铁16的支点(切口部16e)设置在可动接点36a、38b和固定接点38a、38b的上侧,而固定接点端子22a、22b的下部22d配置在可动接点36a、36b和固定接点38a、38b的下侧。因此,不论是根据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或者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流向将可动接点36a和固定接点38a之间及可动接点36b和固定接点38b之间所发生的电弧向上方进行拉伸还是向下方进行拉伸,都可确保用于拉伸电弧的空间。
图8(a)是基座28及线圈端子32的概略结构图,图8(b)是表示一对线圈端子32压入了基座28的状态的图。图8(c)是基座28的背面图,图8(d)是表示线圈端子32b的图。这里需要说明的,将基座28的线圈端子32压入的一侧称为背面。
如图8(c)所示,线圈端子32a压入了设置在基座28背面的T字状的孔28c中,而线圈端子32b则压入了设置在基座28背面的T字状的孔28d中。
如图8(a)所示,线圈端子32a是通过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弯折而形成的。线圈端子32a具有对自身的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水平部50a和第2水平部51a及对自身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垂直部52a。第1水平部50a和第2水平部51a在垂直部52a的上部沿水平方向被形成为互相相反的朝向。另外,第1水平部50a和第2水平部51a沿长度方向被错开设置。
线圈端子32a具有从垂直部52a向铅直下方延伸的与电源连接的脚部53a、从第2水平部51a的一端斜向立设的线圈缠绕部54a、及对线圈30的缠卷位置进行规定的突起部55a。
另外,与线圈端子32a同样地,如图8(d)所示,线圈端子32b具有对自身的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水平部50b和第2水平部51b、对自身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垂直部52b、从垂直部52b向铅直下方延伸并与电源连接的脚部53b、从第2水平部51b的一端斜向立设的线圈缠绕部54b、及对线圈30的缠卷位置进行规定的突起部55b。
如图8(b)所示,在线圈端子32a、32b压入了基座28的状态下,线圈缠绕部54a、54b从基座28露出。线圈缠绕部54a的前端56a和线圈缠绕部54b的前端56b优选配置在比基座28的上面28e还低的位置。通过将线圈缠绕部54a的前端56a和线圈缠绕部54b的前端56b配置在比基座28的上面28e还低的位置,在将用于形成线圈30的电线缠绕在缠线框26上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线圈缠绕部54a、54b的影响。
由于线圈缠绕部54a、54b从线圈端子32a、32b的水平部分上立设成锐角,所以可确保将线圈30卷绕至缠线框26所需的空间。另外,根据如图所示的立设的线圈端子32a、32b可知,由于卷绕电线时的线圈缠绕部不需要后弯,可避免出现后弯时可能出现的线圈30的松弛和断线等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如图9所示,覆盖轭铁34的水平部34a的底板部件60与轭铁34连接。底板部件60由树脂材料等绝缘体形成,并具有对水平部34a的图示下面侧、即、安装了电磁继电器的基板侧进行覆盖的底板部60a及2个的轭铁插入部60b。轭铁插入部60b分别设置在底板部60a的与基板侧相反一侧的面上。通过将轭铁34的水平部34a平行插入轭铁插入部60b,底板部件60可安装在水平部34a上,并且水平部34a的基板侧的大部分都被底板部件60所覆盖。
通过在轭铁34的水平部34a上安装绝缘性底板部件60,可容易地对轭铁34和基板进行绝缘。一般来说,在存在轭铁34从基板侧露出的情况下,为了与基板进行绝缘需要使用粘接剂对所露出的部分进行覆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水平部34a安装至底板部件60,底板部件60可对轭铁34和基板进行绝缘,这样就可简化制造步骤。
另外,由于轭铁34的水平部34a是沿与水平部34a平行的方向插入2个轭铁插入部60b的,所以水平部34a不会沿垂直方向从底板部件60脱落。因此,在将电磁继电器1设置在基板上时,即使将电磁继电器1的设置在基板上的一侧朝上了,水平部34a也不会从底板部件60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可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并可提高可靠性。
这里,基于图10对没有使用底板部件60的例子进行说明。此时,由于轭铁34从电磁继电器的下面露出了,为了确保基板和电磁继电器之间的绝缘,如图10所示,需要涂敷粘接剂910以对电磁继电器的基板侧的包括整个轭铁34的区域进行覆盖。这样一来,在电磁继电器的基板侧需要大面积涂敷粘接剂的情况下,就得使用大量的粘接剂,导致成本上升。另外,在随后的硬化导致粘接剂变硬后,其耐候性也会下降,进而可能会发生破裂等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轭铁34的水平部34a基本上都被底板部件60覆盖了,所以可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降低成本,还可提高耐候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要在轭铁34上安装底板部件60,之后才通过将铁芯24的突起部24b嵌入铆接于设置在水平部34a上的孔34d的方式,使铁芯24与轭铁34连接。为此,如图9(b)所示,底板部件60被形成为在与水平部34a连接时不会对孔34d进行覆盖的形状。
图11是没有设置箱体10及绝缘盖20的状态的电磁继电器的斜视图,图12是没有设置绝缘盖20的状态的电磁继电器的截面图。这里需要说明的,为了方便起见,图11中的细节部分中的一部分可能与图1~图10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图13所示的基座28上设置的开口部28a内插入轭铁34(其上连接了底板部件60)的垂直部34b,可将轭铁34设置在基座28上。这里需要说明的,图13(a)、(b)是从不同方向对缠线框26和基座28相连接的状态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观察时的图。这里需要说明的,如图11所示,底板部件60以覆盖电磁继电器的底面的方式被配置在电磁继电器的底面上。
之后,通过对图1所示的部品进行组装,就可制成电磁继电器1。
图14(a)示出了粘接剂涂敷前的状态的电磁继电器,图14(b)示出了粘接剂70涂敷后并硬化了的状态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70仅被涂敷在了电磁继电器1的基板侧的除了配置了底板部件60的区域以外的领域。即,粘接剂70被涂敷在了轭铁34的水平部34a的用于与铁芯24进行铆接的部分。
为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与图10的例子相比,用于对轭铁34进行绝缘的粘接剂的涂敷面积较小。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降低成本,还可提高耐候性。这里需要说明的,作为粘接剂70可使用环氧树脂等,但如果使用更软的尿烷树脂等,则可进一步提高耐候性。
至此对箱体10内设置了可放入永久磁铁12的磁铁托架10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5所示,也可为通过在绝缘盖20上所形成的绝缘盖延设部20f对永久磁铁12进行包围的结构。此时,绝缘盖延设部20f为对永久磁铁12进行包围的“コ”字状,并被形成为位于永久磁铁12与固定接点38a、可动接点36a、固定接点38b、可动接点36b及轭铁34之间。这里需要说明的,图15是卸下具有该结构的电磁继电器的箱体10后的状态的斜视图。这里需要说明的,为了方便起见,图15中细节部分中的一部分可能与图1~图10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至图18所示,轭铁34的线圈30侧的面上还可设置与底板部件60一体设置的保护部(barrier)62。由于保护部62也由绝缘体形成,所以可更确实地对轭铁34和线圈30进行绝缘。这里需要说明的,图16是轭铁34上连接了保护部62时的斜视图,图17是具有该结构的电磁继电器的截面图,图18是卸下箱体10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8中,为了方便起见,细节部分中的一部分可能与图1~图10不同。
因此,基于上述,本公开提出了如下电磁继电器。
[附记1]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
基座;
固定接点端子,具有固定接点,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可动接点弹簧,具有可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可动接点;
电磁铁,通过使电流在铁芯周围卷绕的线圈内流动可产生磁场;
衔铁,与所述可动接点弹簧连接,并可通过所述电磁铁产生的磁力进行操作;
轭铁,具有垂直部和水平部,并在所述水平部处与所述铁芯连接;及
底板部件,由绝缘体形成,该绝缘体对所述水平部的与所述铁芯侧相反的一侧进行覆盖,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件上设置了轭铁插入部,所述水平部可与所述水平部平行地进行插入该轭铁插入部。
[附记2]如附记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通过铆接与设置在所述水平部上的开口部进行连接。
[附记3]如附记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部件与所述水平部连接了的状态下,粘接剂被涂敷为覆盖所述水平部的与所述铁芯连接了的部分。
[附记4]如附记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和所述轭铁之间设置了绝缘盖。
[附记5]如附记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可对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的磁铁,
所述绝缘盖上设置了对所述磁铁进行覆盖的延设部,
所述延设部设置在所述磁铁与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之间、及所述磁铁与所述轭铁之间。
[附记6]如附记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部件上设置了对所述轭铁的线圈侧进行覆盖的保护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还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变更。

Claims (6)

1.一种被搭载于基板的电磁继电器,具有:
基座,该基座具有在所述电磁继电器被搭载于所述基板时面对所述基板的基板侧表面;
固定接点端子,具有固定接点,并被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可动接点弹簧,具有可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可动接点;
电磁铁,包括铁芯、在所述铁芯周围卷绕的线圈以及卷绕有形成所述线圈的电线的缠线框、且所述缠线框被与所述基座一体形成,并且所述电磁铁通过使电流在所述线圈内流动而产生磁场;
衔铁,与所述可动接点弹簧连接,并可通过所述电磁铁产生的磁力进行操作;
轭铁,具有垂直部和水平部,并在所述水平部处与所述铁芯连接;及
底板部件,由绝缘体形成,所述底板部件对所述水平部的与所述铁芯侧相反的一侧进行覆盖,并且所述底板部件以覆盖所述基座的所述基板侧表面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基座的所述基板侧表面上,
所述底板部件上设置了轭铁插入部,所述水平部沿与所述水平部平行的方向插入该轭铁插入部,该轭铁插入部设置在所述底板部件的底板部的与所述基板侧相反一侧的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通过铆接而与设置在所述水平部上的开口部进行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部件与所述水平部连接了的状态下,粘接剂被涂敷为覆盖所述水平部的与所述铁芯连接了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轭铁的绝缘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可对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的磁铁,
所述绝缘盖上设置了对所述磁铁进行覆盖的延设部,
所述延设部设置在所述磁铁与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点之间、及所述磁铁与所述轭铁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部件上设置了对所述轭铁的线圈侧进行覆盖的保护部。
CN201610425741.3A 2015-06-19 2016-06-16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62576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3926A JP6556514B2 (ja) 2015-06-19 2015-06-19 電磁継電器
JP2015-123926 2015-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7612A CN106257612A (zh) 2016-12-28
CN106257612B true CN106257612B (zh) 2019-10-08

Family

ID=57588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25741.3A Active CN106257612B (zh) 2015-06-19 2016-06-16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3588B2 (zh)
JP (1) JP6556514B2 (zh)
CN (1) CN1062576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03247A1 (de) * 2014-03-11 2015-09-17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6422249B2 (ja) * 2014-07-03 2018-11-1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6716587B (zh) * 2014-07-23 2018-12-11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JP6433706B2 (ja) * 2014-07-28 2018-12-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コイル端子
JP6836241B2 (ja) * 2016-12-27 2021-02-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1257646B2 (en) 2017-04-14 2022-02-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JP6892810B2 (ja) * 2017-10-02 2021-06-2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068929B2 (ja) * 2018-05-31 2022-05-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49824B2 (ja) * 2018-11-30 2022-10-0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83014B2 (ja) * 2018-11-30 2022-12-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CN111430185B (zh) * 2019-01-09 2022-06-17 厦门台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功能的继电器结构
WO2021083331A1 (zh) * 2019-11-01 2021-05-06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JP7380455B2 (ja) * 2020-07-02 2023-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2400A (en) * 1977-05-17 1978-09-05 Jaidinger Mfg. Co., Inc. Relay for printed circuits
CN1222247A (zh) * 1996-04-17 1999-07-07 西门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201289825Y (zh) * 2008-10-24 2009-08-12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超薄型电磁继电器
CN101689444A (zh) * 2007-06-26 2010-03-3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微继电器
CN203150486U (zh) * 2012-04-09 2013-08-21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3983176U (zh) * 2014-07-29 2014-12-0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点胶固定结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56401A (en) * 1963-04-03 1966-06-14 American Mach & Foundry Spring pile-up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S5831652U (ja) * 1981-08-26 1983-03-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10255633A (ja) 1997-03-14 1998-09-2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リレー
US6211761B1 (en) 1997-09-10 2001-04-03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oining structure for hinge spring and yoke in th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flux penetration preventing structure
JP3938988B2 (ja) 1997-09-30 2007-06-2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におけるフラックス侵入防止構造
EP1164613B1 (en) * 1999-03-05 2004-12-29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3580165B2 (ja) * 1999-03-05 2004-10-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3898021B2 (ja) * 2001-10-05 2007-03-28 株式会社タイコーデバイス 電磁継電器
JP4471859B2 (ja) 2005-01-31 2010-06-0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9082575B2 (en) * 2011-03-14 2015-07-1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037730B2 (ja) 2012-08-31 2016-12-0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2400A (en) * 1977-05-17 1978-09-05 Jaidinger Mfg. Co., Inc. Relay for printed circuits
CN1222247A (zh) * 1996-04-17 1999-07-07 西门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101689444A (zh) * 2007-06-26 2010-03-3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微继电器
CN201289825Y (zh) * 2008-10-24 2009-08-12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超薄型电磁继电器
CN203150486U (zh) * 2012-04-09 2013-08-21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03983176U (zh) * 2014-07-29 2014-12-0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点胶固定结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7612A (zh) 2016-12-28
JP6556514B2 (ja) 2019-08-07
US20160372286A1 (en) 2016-12-22
JP2017010719A (ja) 2017-01-12
US10163588B2 (en) 2018-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7612B (zh) 电磁继电器
US1112096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oil terminal
EP2657952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742872B1 (ko) 전자 계전기
JP6043173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00156112A1 (en) Vibration generator
CN108022799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891039A (zh) 继电器
US9437382B2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EP2482292B1 (en) Magnetic coil assembly
JP6344282B2 (ja) コイル端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CN1881507B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磁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10047700A (zh)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JP2002289080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05166433A (ja) 電磁継電器
JP5546932B2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