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7700A -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7700A
CN110047700A CN201910317973.0A CN201910317973A CN110047700A CN 110047700 A CN110047700 A CN 110047700A CN 201910317973 A CN201910317973 A CN 201910317973A CN 110047700 A CN110047700 A CN 110047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sulating body
leg
electromotive for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17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u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u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u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u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1797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77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7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77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 H01H47/02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for modify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2050/446Details of the insulating support of the coil, e.g. spool, bobbin, form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的电磁铁、第一静端子、动端子,设置于动端子的衔铁;还包括二极管、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二极管与电磁铁的电磁线圈反接并联设置,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两个弹性夹臂,两个弹性夹臂夹持导通二极管的导脚;当电磁线圈失电后,二极管为电磁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提供通路,避免电磁线圈的反向电动势干扰动端子与第一静端子之间的正常使用。在二极管与端子导接的过程中,利用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二极管的导脚,无需二极管的导脚焊接在端子上,降低导接成本,提升导接效率。

Description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各种设备常用的自动开关之一,继电器的种类繁多,电磁继电器即为常用的继电器的一种,电磁继电器主要利用线圈得电产生的磁性力驱动触点导通或断开,当线圈失电时,会产生反向电动势,反向电动势会干扰触点的正常导通或断开,造成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性能降低,严重者导致电磁继电器无法正常使用。此外,电磁继电器的多个导电元件之间的导接均会用到焊接,焊接工艺繁琐,会造成导接效率低下,同时焊接工艺会造成导接的成本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当电磁线圈失电后,二极管为电磁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提供通路,避免电磁线圈的反向电动势干扰动端子与第一静端子之间的正常使用。在二极管与端子导接的过程中,利用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二极管的导脚,无需二极管的导脚焊接在端子上,降低导接成本,提升导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的电磁铁及第一静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或/和电磁铁的动端子,设置于动端子的衔铁,电磁铁经由吸引衔铁驱动衔铁移动,移动的衔铁驱动动端子移动,移动的动端子实现与第一静端子的导通或断开;还包括二极管、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电磁铁具有电磁线圈,二极管与电磁线圈并联设置,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导通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两个弹性夹臂,二极管具有正极导脚与负极导脚,正极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负极导脚,负极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正极导脚。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夹臂具有用于容设正极导脚或负极导脚的凹槽,凹槽的槽壁用于挡止抵触正极导脚或负极导脚,凹槽自同一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彼此靠近的一侧凹设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设置于绝缘本体的绝缘骨架,电磁线圈螺旋绕设于绝缘骨架外侧,绝缘骨架设置有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导通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具有弹性臂,第一端子的弹性臂用于抵触导通正极端子,第二端子的弹性臂用于抵触导通负极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延伸臂及与延伸臂连接的凸肋,延伸臂贯穿绝缘骨架,凸肋自延伸臂的外表面突设而成,弹性臂用于抵触凸肋。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为矩形平板,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焊脚部及过渡臂,正极端子的焊脚部、负极端子的焊脚部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两端的两个对角位置,过渡臂与焊脚部连接,正极端子的过渡臂与负极端子的过渡臂平行,过渡臂自绝缘本体的端部延伸至绝缘本体的中部,同一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设于过渡臂的自由端,二极管位于绝缘本体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于容设过渡臂的夹持槽,过渡臂、焊脚部均具有凹孔,绝缘本体具有多个突柱,多个突柱分别突伸入过渡臂的凹孔中及焊脚部的凹孔中,凹孔的孔壁用于挡止抵触突柱。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铁具有轭铁及第一焊脚,第一静端子具有第二焊脚,动端子设置于轭铁的一端并与轭铁导通,第一焊脚设置于轭铁的另一端并与轭铁导通,第一焊脚、第二焊脚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两端的另外两个对角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轭铁设有卡柱,第一焊脚具有容置盲槽及位于容置盲槽内的卡孔,卡孔贯穿第一焊脚,卡柱容设于卡孔内,卡柱具有位于容置盲槽内的环形盲槽,环形盲槽自卡柱的外表面凹设而成,环形盲槽环绕卡柱的中心轴线设置,容置盲槽用于容设焊锡,容置盲槽容设的焊锡突伸入环形盲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第二静端子,动端子位于第一静端子与第二静端子之间,动端子用于导通第一静端子或第二静端子,第二静端子具有第三焊脚,第三焊脚呈L型,第三焊脚包括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弯折的竖直部,水平部自绝缘本体的端部朝绝缘本体的中部延伸而成,竖直部位于绝缘本体的中部,绝缘本体具有用于容设水平部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与绝缘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塑胶壳,电磁铁、衔铁、第一静端子、二极管、动端子均位于塑胶壳内;第一静端子、动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显露出绝缘本体的锥铆部,锥铆部的中部具有锥铆槽,外界的铆头突伸入锥铆槽内以使得锥铆部的侧壁膨胀抵触干涉在绝缘本体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当电磁线圈失电后,二极管为电磁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提供通路,避免电磁线圈的反向电动势干扰动端子与第一静端子之间的正常使用。在二极管与端子导接的过程中,利用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二极管的导脚,无需二极管的导脚焊接在端子上,降低导接成本,提升导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轭铁及第一焊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二极管、整机端子、负极端子及第二静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绝缘本体 2—电磁铁 3—第一静端子
4—动端子 5—衔铁 6—二极管
7—正极端子 8—负极端子 9—电磁线圈
11—弹性夹臂 12—正极导脚 13—负极导脚
14—凹槽 15—绝缘骨架 16—第一端子
17—第二端子 18—延伸臂 19—凸肋
21—焊脚部 22—过渡臂 23—夹持槽
24—凹孔 25—轭铁 26—第一焊脚
27—第二焊脚 28—卡柱 29—容置盲槽
31—卡孔 32—环形盲槽 33—第二静端子
34—第三焊脚 35—水平部 36—竖直部
37—塑胶壳 38—锥铆部 39—锥铆槽
111—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绝缘本体1,设置在绝缘本体1在的电磁铁2及第一静端子3,设置在绝缘本体1上或/和电磁铁2上的动端子4,设置在动端子4上的衔铁5,电磁铁2经由吸引衔铁5驱动衔铁5移动,移动的衔铁5驱动动端子4移动,移动的动端子4实现与第一静端子3的导通或断开。
还包括二极管6、正极端子7及负极端子8,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1上,电磁铁2具有电磁线圈9,二极管6与电磁线圈9反接并联设置,电磁线圈9的两端分别导通正极端子7及负极端子8,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均具有两个弹性夹臂11,二极管6具有正极导脚12与负极导脚13,正极端子7的两个弹性夹臂11夹持住负极导脚13,负极端子8的两个弹性夹臂11夹持住正极导脚12。
当电磁线圈9失电后,二极管6为电磁线圈9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提供通路,避免电磁线圈9的反向电动势干扰动端子4与第一静端子3之间的正常使用。在二极管6与端子导接的过程中,利用两个弹性夹臂11夹持住二极管6的导脚,实现二极管6与端子的快速导接,无需二极管6的导脚焊接在端子上,降低导接成本,提升导接效率。
此外,根据实际需要,亦可用大电阻代替二极管6,如此,大电阻与电磁线圈9并联设置,在电磁继电器的使用过程中,动端子4与第一静端子3导通时,大电阻的电阻值远远大于动端子4与第一静端子3之间的电阻值,此时电磁线圈9与大电阻大致处于“断路”状态。当电磁线圈9失电后,动端子4与第一静端子3断开,如此,动端子4与第一静端子3之间的电阻值远远大于大电阻的电阻值,电磁线圈9产生的反向电动势经由大电阻形成通路,避免反向电动势干扰动端子4与第一静端子3的正常断开。
所述弹性夹臂11具有用于容设正极导脚12或负极导脚13的凹槽14,优选地,每一个弹性夹臂11均具有一个凹槽14,凹槽14自同一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11彼此靠近的一侧凹设而成,当两个弹性夹臂11夹持住正极导脚12或负极导脚13之后,凹槽14的槽壁用于挡止抵触正极导脚12或负极导脚13,防止电磁继电器受到震动或意外碰触而导致导脚相对弹性夹臂11移动,确保二极管6的导脚可以稳固导通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
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5所示,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设置在绝缘本体1上的绝缘骨架15,绝缘骨架15采用绝缘塑料制成,电磁线圈9螺旋绕设在绝缘骨架15的外侧,绝缘骨架15上设置有第一端子16及第二端子17,电磁线圈9的两端分别导通第一端子16、第二端子17。根据实际需要,电磁线圈9的两端可以分别焊接在第一端子16上、第二端子17上;也可以将电磁线圈9的两端缠绕在第一端子16上、第二端子17上,然后利用胶水将电磁线圈9与端子黏固在一起。
第一端子16、第二端子17均具有弹性臂,第一端子16的弹性臂用于抵触导通正极端子7,第二端子17的弹性臂用于抵触导通负极端子8,利用弹性臂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回复力确保弹性臂稳固抵触在正极端子7上、负极端子8上,进而确保第一端子16与正极端子7稳固导通、同时确保第二端子17与负极端子8稳固导通。
所述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均具有延伸臂18及与延伸臂18连接的凸肋19,延伸臂18贯穿绝缘骨架15,利用绝缘骨架15对延伸臂18进行限位,防止延伸臂18来回移动;凸肋19自延伸臂18的外表面突设而成,延伸臂18、凸肋19为一体式构造,弹性臂用于抵触在凸肋19上,确保延伸臂18与弹性臂稳固导通。
所述绝缘本体1为矩形平板,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均具有焊脚部21及过渡臂22,正极端子7的焊脚部21、负极端子8的焊脚部21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1两端的两个对角位置,实际使用时,将焊脚部21焊接在外界的电路板上,利用正极端子7的焊脚部21、负极端子8的焊脚部21将绝缘本体1稳固固定在电路板上,相较于正极端子7的焊脚部21、负极端子8的焊脚部21位于绝缘本体1的同一端,防止绝缘本体1局部受力而容易相对电路板发生移动。
过渡臂22与焊脚部21连接,正极端子7的过渡臂22与负极端子8的过渡臂22平行,过渡臂22自绝缘本体1的端部延伸至绝缘本体1的中部,同一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11设置在过渡臂22的自由端上,二极管6位于绝缘本体1的中部,且二极管6位于电磁线圈9与绝缘本体1之间,避免外界的物件碰触二极管6而导致二极管6损伤。
所述绝缘本体1上具有用于容设过渡臂22的夹持槽23,夹持槽23自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凹设而成,本实施例中,由于绝缘本体1为矩形平板,过渡臂22嵌入在夹持槽23内,相当于增加绝缘本体1的强度,防止绝缘本体1因强度较低而弯曲变形,提升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性能。
过渡臂22、焊脚部21上均具有凹孔24,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突柱,多个突柱分别突伸入过渡臂22的凹孔24中及焊脚部21的凹孔24中,凹孔24的孔壁用于挡止抵触突柱。当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装入绝缘本体1内之后,利用凹孔24的孔壁挡止抵触突柱,防止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从绝缘本体1内退出,确保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稳固安装在绝缘本体1上。
所述电磁铁2具有轭铁25及第一焊脚26,第一静端子3具有第二焊脚27,动端子4设置在轭铁25的一端上并与轭铁25导通,第一焊脚26设置在轭铁25的另一端上并与轭铁25导通,第一焊脚26、第二焊脚27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1两端的另外两个对角位置。
在电磁继电器的安装过程中,正极端子7的焊脚部21、负极端子8的焊脚部21、第一焊脚26、第二焊脚27分别位于绝缘本体1的四个拐角处,而后将正极端子7的焊脚部21、负极端子8的焊脚部21、第一焊脚26、第二焊脚27焊接在外界的电路板上,确保绝缘本体1稳固定位在电路板上,避免绝缘本体1局部受力而容易相对电路板发生移动。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轭铁25上设有卡柱28,卡柱28自轭铁25的外表面一体突设而成,第一焊脚26具有容置盲槽29及位于容置盲槽29内的卡孔31,卡孔31贯穿第一焊脚26,卡孔31贯穿容置盲槽29的底壁,卡柱28容设在卡孔31内,卡柱28具有位于容置盲槽29内的环形盲槽32,环形盲槽32自卡柱28的外表面凹设而成,环形盲槽32环绕卡柱28的中心轴线设置,容置盲槽29用于容设焊锡,容置盲槽29容设的焊锡突伸入环形盲槽32内。
当第一焊脚26与轭铁25组装完成后,将外界的熔融的焊锡液注入容置盲槽29内,容置盲槽29内熔融的焊锡液自动流入环形盲槽32内,待熔融的焊锡液冷却固化之后,环形盲槽32的槽壁抵触容置盲槽29内的焊锡,即可将卡柱28与第一焊脚26稳固连接在一起,避免卡柱28从第一焊脚26上脱落。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第二静端子33,动端子4位于第一静端子3与第二静端子33之间,电磁铁2经由衔铁5驱动动端子4在第一静端子3、第二静端子33之间移动,动端子4用于导通第一静端子3或第二静端子33。
第二静端子33具有第三焊脚34,第三焊脚34呈L型,第三焊脚34包括水平部35及自水平部35向下弯折的竖直部36,水平部35自绝缘本体1的端部朝绝缘本体1的中部延伸而成,竖直部36位于绝缘本体1的中部,绝缘本体1具有用于容设水平部35的限位槽111。
当第二静端子33组装到绝缘本体1上之后,水平部35嵌入限位槽111内,相当于增加绝缘本体1的强度,避免绝缘本体1因强度低而发生弯曲变形,保证绝缘本体1的性能稳定性,进而确保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性能。
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与绝缘本体1可拆卸连接的塑胶壳37,电磁铁2、衔铁5、第一静端子3、二极管6、动端子4均位于塑胶壳37内,塑胶壳37用于保护电磁铁2、衔铁5、第一静端子3、二极管6、动端子4,避免外界的尘埃等干扰电磁继电器的正常使用。
第一静端子3、动端子4、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均具有显露出绝缘本体1的锥铆部38,锥铆部38的中部具有锥铆槽39,当第一静端子3、动端子4、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8组装在绝缘本体1上之后,外界的铆头突伸入锥铆槽39内对锥铆部38进行铆压,使得锥铆部38的侧壁向外膨胀进而抵触干涉在绝缘本体1上,大大增加端子与绝缘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防止端子从绝缘本体1上脱落。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的电磁铁及第一静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或/和电磁铁的动端子,设置于动端子的衔铁,电磁铁经由吸引衔铁驱动衔铁移动,移动的衔铁驱动动端子移动,移动的动端子实现与第一静端子的导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电磁铁具有电磁线圈,二极管与电磁线圈并联设置,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导通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两个弹性夹臂,二极管具有正极导脚与负极导脚,正极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负极导脚,负极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夹持住正极导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臂具有用于容设正极导脚或负极导脚的凹槽,凹槽的槽壁用于挡止抵触正极导脚或负极导脚,凹槽自同一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彼此靠近的一侧凹设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设置于绝缘本体的绝缘骨架,电磁线圈螺旋绕设于绝缘骨架外侧,绝缘骨架设置有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导通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具有弹性臂,第一端子的弹性臂用于抵触导通正极端子,第二端子的弹性臂用于抵触导通负极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延伸臂及与延伸臂连接的凸肋,延伸臂贯穿绝缘骨架,凸肋自延伸臂的外表面突设而成,弹性臂用于抵触凸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为矩形平板,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焊脚部及过渡臂,正极端子的焊脚部、负极端子的焊脚部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两端的两个对角位置,过渡臂与焊脚部连接,正极端子的过渡臂与负极端子的过渡臂平行,过渡臂自绝缘本体的端部延伸至绝缘本体的中部,同一端子的两个弹性夹臂设于过渡臂的自由端,二极管位于绝缘本体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于容设过渡臂的夹持槽,过渡臂、焊脚部均具有凹孔,绝缘本体具有多个突柱,多个突柱分别突伸入过渡臂的凹孔中及焊脚部的凹孔中,凹孔的孔壁用于挡止抵触突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具有轭铁及第一焊脚,第一静端子具有第二焊脚,动端子设置于轭铁的一端并与轭铁导通,第一焊脚设置于轭铁的另一端并与轭铁导通,第一焊脚、第二焊脚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两端的另外两个对角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铁设有卡柱,第一焊脚具有容置盲槽及位于容置盲槽内的卡孔,卡孔贯穿第一焊脚,卡柱容设于卡孔内,卡柱具有位于容置盲槽内的环形盲槽,环形盲槽自卡柱的外表面凹设而成,环形盲槽环绕卡柱的中心轴线设置,容置盲槽用于容设焊锡,容置盲槽容设的焊锡突伸入环形盲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继电器具有第二静端子,动端子位于第一静端子与第二静端子之间,动端子用于导通第一静端子或第二静端子,第二静端子具有第三焊脚,第三焊脚呈L型,第三焊脚包括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弯折的竖直部,水平部自绝缘本体的端部朝绝缘本体的中部延伸而成,竖直部位于绝缘本体的中部,绝缘本体具有用于容设水平部的限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与绝缘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塑胶壳,电磁铁、衔铁、第一静端子、二极管、动端子均位于塑胶壳内;第一静端子、动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均具有显露出绝缘本体的锥铆部,锥铆部的中部具有锥铆槽,外界的铆头突伸入锥铆槽内以使得锥铆部的侧壁膨胀抵触干涉在绝缘本体上。
CN201910317973.0A 2019-04-19 2019-04-19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00477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17973.0A CN110047700A (zh) 2019-04-19 2019-04-19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17973.0A CN110047700A (zh) 2019-04-19 2019-04-19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7700A true CN110047700A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77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17973.0A Pending CN110047700A (zh) 2019-04-19 2019-04-19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770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5762A (zh) * 2020-10-23 2021-01-05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25922Y (zh) * 2009-05-11 2010-03-17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电路
CN201490352U (zh) * 2009-06-22 2010-05-26 庆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接线盒的导电夹持装置
JP2011003308A (ja) * 2009-06-16 2011-01-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CN208674008U (zh) * 2018-09-29 2019-03-29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209708905U (zh) * 2019-04-19 2019-11-29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25922Y (zh) * 2009-05-11 2010-03-17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电路
JP2011003308A (ja) * 2009-06-16 2011-01-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CN201490352U (zh) * 2009-06-22 2010-05-26 庆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接线盒的导电夹持装置
CN208674008U (zh) * 2018-09-29 2019-03-29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
CN209708905U (zh) * 2019-04-19 2019-11-29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5762A (zh) * 2020-10-23 2021-01-05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装置
CN112185762B (zh) * 2020-10-23 2023-08-25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372286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09708905U (zh)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CN110047700A (zh) 防止线圈反向电动势干扰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CN104377084A (zh) 电磁继电器
CN207338262U (zh) 一种触点防护式继电器
CN105097360A (zh) 一种电磁磁路系统及其电磁继电器
EP3016125A2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204270985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425430B (zh) 一种超薄型电磁继电器
CN210692444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继电器
CN205984815U (zh) 一种密闭式电磁继电器
CN206595203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继电器
CN207381331U (zh) 一种铁芯摆动式继电器
JP6344282B2 (ja) コイル端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CN207282405U (zh) 一种防护继电器
CN207338261U (zh) 一种自动复位式继电器
CN107546068A (zh) 一种防护继电器
CN212750780U (zh) 磁脱扣组件
CN219286303U (zh) 一种断路器的伸缩式导电杆
KR101199987B1 (ko) 차단기
CN212062312U (zh) 一种低噪音的电磁继电器
CN213093137U (zh) 一种嵌入式继电器动触头机构
CN107644787A (zh) 一种自动复位式继电器
CN109411299A (zh) 一种继电器
CN219575516U (zh) 一种双触点磁保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