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19523A -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19523A
CN106219523A CN201610550813.7A CN201610550813A CN106219523A CN 106219523 A CN106219523 A CN 106219523A CN 201610550813 A CN201610550813 A CN 201610550813A CN 106219523 A CN106219523 A CN 106219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gas
preparation
graphene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508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19523B (zh
Inventor
刘荣正
刘马林
常家兴
邵友林
刘兵
唐亚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5508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195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19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9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19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9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4/00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graphene
    • C01B2204/20Graphene characterized by its properties
    • C01B2204/30Pur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4/00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graphene
    • C01B2204/20Graphene characterized by its properties
    • C01B2204/32Size or 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三维石墨烯材料石墨烯厚度为1~10碳原子层,石墨烯交织成直径在5~300纳米范围内可控的空心网笼状三维结构。制备方法采用流化床与化学气相沉积相结合,将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热解制成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然后经真空热处理即得。本发明方法无催化剂,也不引入除C、Si两种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可获得100%石墨烯产品。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工艺操作便捷,成本低,容易实现大批量制备,适合工业化和连续化生产。石墨烯产品为三维网笼状交织结构,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便于和其他材料功能复合,在化工、环保、新能源以及储能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和广阔推广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尤其涉及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的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高温真空热处理制备方法、装置及应用,属于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很多潜在应用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特性。因为其本身是二维材料,石墨烯片层易团聚,限制了其在宏观上应用,因此制备三维石墨烯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应用方向,逐渐被广大研究者重视。传统的三维石墨烯主要通过催化和石墨化制备获得,需要添加催化剂,制备获得的石墨烯有金属掺杂,不利于应用,同时制备所得的石墨烯具有不规则形貌,难以实现对形貌的有效调控。
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洁的、不引入除C、Si两种元素以外的其他任何元素的三维石墨烯制备方法,可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石墨烯产品。所得到的石墨烯材料为石墨烯单体交织成的纳米空心笼状结构,具有大的比表面,并具有独特的内部载体传输通道,有望在化工、环保、新能源及储能等领域获得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并提供一种工艺实施简单,可以连续生产的制备方法,其优点是将流化床方法与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相结合,不用添加任何催化剂,完全不引入碳和硅外的其他元素,首先实现在垂直流化床中制备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然后通过高温真空处理,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石墨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其石墨烯厚度为1~10碳原子层,石墨烯交织成空心网笼状三维结构,笼状结构直径为5~300纳米;优选为10-150纳米。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流化床与化学气相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将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热解制成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然后经真空热处理,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本发明方法的核心思想为通过控制反应气氛或者将前驱体材料与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同步通入反应器中进行热解反应,得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在高温真空环境下,复合颗粒中碳化硅纳米粒子挥发,得到三维石墨烯结构。
上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球形流化颗粒从流化床顶部入料口放入反应器,使所述球形流化颗粒在流化气体的作用下流化;
2)将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恒温加热形成前驱体蒸汽,使所述前驱体蒸汽通过载带气体进入流化床,通过控制反应气氛或者同时通入一定量的含有1-5个碳原子的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使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形成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
3)将所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进行真空热处理,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优选地,步骤1)所述球形流化颗粒为不与所述前躯体材料反应的惰性颗粒,包括ZrO2颗粒、Al2O3颗粒、金属铁颗粒、碳颗粒或表面改性颗粒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为平均直径为500-600μm的ZrO2颗粒。
优选地,步骤1)所述流化气体和步骤2)所述载带气体均为氢气与氩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氩气的含量大于0。
优选地,步骤2)所述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包括六甲基二硅烷、四甲基硅烷、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硅烷、三甲基一氯硅烷等液态前驱体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为六甲基二硅烷。
优选地,步骤2)所述将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加热至20-110℃形成前驱体蒸汽;进一步优选为40-80℃。
当步骤2)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通入所述含有1-5个碳原子的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时,步骤2)所述流化气体与载带气体的体积比例为(1-10):1,流化床中氢气的总体积与氩气的总体积比例为:(0-1):(1-3),进一步优选为(0-1):1。(此处“0”的含义是“流化床中不含有氢气”)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的温度为750-1450℃;进一步优选为850-1300℃。
当步骤2)反应过程中同时通入所述含有1-5个碳原子的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时,步骤2)所述流化气体与载带气体的体积比例为(1-10):1,流化床中氢气的总体积与氩气的总体积比例为:(0-1):(1-9),进一步优选为(0-1):1(此处“0”的含义是“流化床中不含有氢气”)。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的温度高于步骤2)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的初始热解温度;优选为850-1300℃;
优选地,步骤2)所述含有1-5个碳原子的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优选为甲烷、乙炔、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步骤2)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与载带气体的体积比例为(0-20):1(此处“0”的含义是“流化床中不含有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进一步优选为(2:1)-(8:1)。
优选地,步骤2)所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直径为5-300纳米,所述颗粒为碳化硅和碳的均匀混合体或者外层包覆热解碳的碳化硅和碳的混合体;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层热解碳的厚度为1~5纳米。
优选地,步骤3)所述真空加热处理温度为1700-2200℃,处理时间为1-24小时,真空度负97kPa以上;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真空加热处理温度为1900-2000℃,处理时间为3-10小时,真空度负100kPa以上。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包括上述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本发明还包括上述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在用作催化载体、吸附材料或制作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方面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专用于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的收集设备,即一种用于制备三维石墨烯的流化床粉体收集设备,其包括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管体,所述管体底部开口用作前驱体蒸汽入口,所述管体上部开口设有滤网和带有负压装置的粉体收集系统。所述粉体收集系统优选为旋风-布袋气固分离式粉体收集器。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连续制备方法与应用。所得的三维石墨烯材料为单体石墨烯交织而成的三维网笼状空心结构,该网笼状结构直径在5~300纳米范围内可控。该石墨烯材料具有大于300m2/g的比表面(氮气吸附法测试)和特殊的三维结构,并具有独特的内部载体传输通道,便于和其他材料功能复合,在化工、环保、新能源及储能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和广阔的推广前景,可用于催化载体、吸附材料、超级电容器及锂离子电池等方面。本发明方法将流化床方法与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相结合,不用添加任何催化剂,完全不引入碳和硅外的第三种元素,可获得100%的高纯度三维石墨烯材料。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工艺操作便捷,成本低,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大规模连续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三维石墨烯的XRD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三维石墨烯的EDX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三维石墨烯的透射电镜照片;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所得三维石墨烯的透射电镜照片;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6所得三维石墨烯的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正规渠道商购买得到的常规产品。
本发明采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三维网笼状石墨烯,制备流程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1)将球形流化颗粒从流化床顶部入料口放入反应器,颗粒在流化气体的作用下流化;
2)将前驱体材料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加热至20-110℃,使前驱体蒸汽通过载带气体进入流化床;通过控制反应气氛或者同时通入一定量的含有1-5个碳原子的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使前驱体蒸汽在750℃~1450℃热解形成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通过流化床后端的粉体收集设备进行收集,该设备包括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管体,所述管体底部开口用作前驱体蒸汽入口,所述管体上部开口设有滤网和带有负压装置的粉体收集系统;该粉体收集系统为旋风-布袋气固分离式粉体收集器);
3)将所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在1700~2200℃温度下真空处理1~24小时,真空度负97kPa以上;碳化硅颗粒升华挥发,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以下实施例1-6及对比例1-6制备方法与上述方法步骤相同,故仅描述关键参数。
实施例1
采用氩气为流化气体,氩气的流量为3L/min,20g ZrO2颗粒在800℃时放入流化床中进行流化,颗粒平均直径为600μm。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在80℃,持续升温至1000℃通入六甲基二硅烷,氩气为载带气体,载带气流量为0.6L/min,同时通入丙烯气体,气体流量为1.5L/min,反应时间为1h。所得粉体收集后在真空炉中1950℃加热3小时,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反应产物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XRD(X射线衍射)谱图如图2所示,通过比对标准卡片可以看出产物为六方石墨结构,并无其它杂相。产物的EDX(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谱图如图3所示,可见产物的成分为碳,并无其他元素。透射电镜照片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产物为三维空心笼状结构,直径为50纳米,石墨烯单体相互交织,单体石墨烯为2~10层碳原子。
实施例2
采用氩气为流化气体,氩气的流量为4L/min,20g ZrO2颗粒在800℃时放入流化床中进行流化,颗粒平均直径为600μm。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在80℃,持续升温至900℃通入六甲基二硅烷,氩气为载带气体,载带气流量为0.3L/min,同时通入丙烯气体,气体流量为1.0L/min,反应时间为1h。所得粉体收集后在真空炉中1900℃加热6小时,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反应产物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XRD谱图通过比对标准卡片可以看出产物为六方石墨结构,并无其它杂相。产物的EDX谱图,可见产物的成分为碳,并无其他元素产物的透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产物为三维空心笼状结构,直径为100纳米,石墨烯单体相互交织,单体石墨烯为3~8层碳原子。
实施例3
采用氢气与氩气混合气体为流化气体,氢气流量为2.0L/min,氩气的流量为2L/min,20g ZrO2颗粒在800℃时放入流化床中进行流化,颗粒平均直径为600μm。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在70℃,持续升温至1100℃通入六甲基二硅烷,氢气为载带气体,载带气流量为1.0L/min,同时通入乙炔气体,气体流量为1.0L/min,反应时间为1.5h。所得粉体收集后在真空炉中1900℃加热6小时,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反应产物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XRD谱图通过比对标准卡片可以看出产物为六方石墨结构,并无其它杂相。产物的EDX谱图,可见产物的成分为碳,并无其他元素产物,产物的透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产物为三维空心笼状结构,直径为30纳米,石墨烯单体相互交织,单体石墨烯为3~10层碳原子。
实施例4
采用氢气与氩气混合气体为流化气体,氢气流量为2.0L/min,氩气的流量为2L/min,20g ZrO2颗粒在800℃时放入流化床中进行流化,颗粒平均直径为600μm。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在70℃,持续升温至950℃通入六甲基二硅烷,氢气为载带气体,载带气流量为1.0L/min,同时通入丙烯气体,气体流量为0.6L/min,反应时间为1.5h。所得粉体收集后在真空炉中2000℃加热4小时,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反应产物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XRD谱图通过比对标准卡片可以看出产物为六方石墨结构,并无其它杂相。产物的EDX谱图,可见产物的成分为碳,并无其他元素,产物的透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产物为三维空心笼状结构,直径为80纳米,石墨烯单体相互交织,单体石墨烯为3~10层碳原子。
实施例5
采用氩气为流化气体,氩气流量为4.0L/min,20g ZrO2颗粒在800℃时放入流化床中进行流化,颗粒平均直径为600μm。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在80℃,持续升温至950℃通入六甲基二硅烷,氩气为载带气体,载带气流量为0.6L/min,反应时间为1.5h。所得粉体收集后在真空炉中1900℃加热3小时,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反应产物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XRD谱图通过比对标准卡片可以看出产物为六方石墨结构,并无其它杂相。产物的EDX谱图,可见产物的成分为碳,并无其他元素,产物的透射电镜照片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产物为三维空心笼状结构,直径为120纳米,石墨烯单体相互交织,单体石墨烯为3~10层碳原子。
实施例6
采用氢气与氩气混合气体为流化气体,氢气流量为1.0L/min,氩气的流量为3.0L/min,20g ZrO2颗粒在800℃时放入流化床中进行流化,颗粒平均直径为600μm。六甲基二硅烷恒温在80℃,持续升温至1300℃通入六甲基二硅烷,氩气为载带气体,载带气流量为0.6L/min,反应时间为1h。所得粉体收集后在真空炉中2000℃加热3小时,获得高纯度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
反应产物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XRD谱图通过比对标准卡片可以看出产物为六方石墨结构,并无其它杂相。产物的EDX谱图,可见产物的成分为碳,并无其他元素,产物的透射电镜照片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产物为三维空心笼状结构,直径为10纳米,石墨烯单体相互交织,单体石墨烯为2~5层碳原子。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步骤2)热解温度改为700℃。经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后无法得到产品,碳硅有机前躯体和丙烯均不热解。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3)将高温真空热处理温度改为1600℃。经热处理后,产品为碳化硅和碳的混合颗粒,无三维空心结构,碳化硅没有挥发。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3)将高温真空热处理改为氩气气氛常压热处理。经热处理后,产品为碳化硅和碳的混合颗粒,无三维空心结构,碳化硅没有挥发。
对比例4
与实施例4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不通入丙烯气体。经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后所得产物为纯相碳化硅颗粒,产物中并无游离的碳,无法得到石墨烯。
对比例5
与实施例4的区别仅在于将步骤2)热解反应温度改为800℃。丙烯不热解,经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后所得产物为纯相碳化硅颗粒,产物中并无游离的碳,无法得到石墨烯。
对比例6
与实施例5的区别仅在于流化气体与载带气体均为氢气。经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后所得产物为碳化硅和硅的混合颗粒,产物中并无游离的碳,无法得到石墨烯。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其石墨烯厚度为1~10碳原子层,石墨烯交织成空心网笼状三维结构,该笼状结构直径为5~300纳米;优选为10-150纳米。
2.权利要求1所述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流化床与化学气相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将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热解制成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然后经真空热处理,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球形流化颗粒从流化床顶部入料口放入反应器,使所述球形流化颗粒在流化气体的作用下流化;
2)将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恒温加热形成前驱体蒸汽,使所述前驱体蒸汽通过载带气体进入流化床,通过控制反应气氛或者同时通入一定量的含有1-5个碳原子的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使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形成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
3)将所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进行真空热处理,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流化气体和步骤2)所述载带气体均为任意比例的氢气与氩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氩气的含量大于0;所述流化气体与载带气体的体积比例为(1-10):1;其中,
当步骤2)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通入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时,流化床中氢气的总体积与氩气的总体积比例为:(0-1):(1-3),优选为(0-1):1;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的温度为750-1450℃;优选为850-1300℃;
当步骤2)反应过程中同时通入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时,流化床中氢气的总体积与氩气的总体积比例为:(0-1):(1-9),优选为(0-1):1;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的温度高于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的初始热解温度;所述前驱体蒸汽热解的温度优选为850-1300℃。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为甲烷、乙炔、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步骤2)所述短链碳氢化合物气体与载带气体的体积比例为(0-20):1;进一步优选为(2:1)-(8:1)。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球形流化颗粒为不与所述前躯体材料反应的惰性颗粒,包括ZrO2颗粒、Al2O3颗粒、金属铁颗粒、碳颗粒或表面改性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平均直径为500-600μm的ZrO2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包括六甲基二硅烷、四甲基硅烷、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硅烷、三甲基一氯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六甲基二硅烷;
和或,步骤2)所述碳硅化合物有机前驱体材料加热温度为20-110℃,优选为40-80℃;
和或,步骤2)所述碳化硅和碳的复合纳米颗粒直径为5-300纳米,所述颗粒为碳化硅和碳的均匀混合体或者外层包覆热解碳的碳化硅和碳的混合体;优选地,所述外层热解碳的厚度为1~5纳米。
8.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真空热处理温度为1700-2200℃,处理时间为1-24小时,真空度负97kPa以上;优选地,所述真空热处理温度为1900-2000℃,处理时间为3-10小时,真空度负100kPa以上。
9.权利要求1所述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或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的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在用作催化载体、吸附材料、或制作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用途。
10.一种用于制备三维石墨烯的流化床粉体收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管体,所述管体底部开口用作前驱体蒸汽入口,所述管体上部开口设有滤网和带有负压装置的粉体收集系统;所述粉体收集系统优选为旋风-布袋气固分离式粉体收集器。
CN201610550813.7A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62195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50813.7A CN106219523B (zh)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50813.7A CN106219523B (zh)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19523A true CN106219523A (zh) 2016-12-14
CN106219523B CN106219523B (zh) 2018-12-28

Family

ID=57520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50813.7A Active CN106219523B (zh)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19523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3635A (zh) * 2018-03-22 2018-08-21 清华大学 一种三维球形碳化硅纳米组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807884A (zh) * 2018-05-31 2018-11-1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包覆改性的系统及方法
CN108842140A (zh) * 2018-05-31 2018-11-20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包覆改性的系统及方法
WO2019035663A1 (ko) * 2017-08-18 2019-02-21 한국기술교육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그래핀 나노구체 제조방법
CN110137446A (zh) * 2019-04-03 2019-08-16 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CN111392730A (zh) * 2020-04-22 2020-07-10 扬州市汀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流化床结合碳热还原反应制备碳化硅晶须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1687563A (zh) * 2020-06-28 2020-09-22 郑州大学 一种可提高堆焊合金硬度的药芯焊丝
CN112573509A (zh) * 2020-12-23 2021-03-30 湖南医家智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笼状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94588A (zh) * 2022-02-09 2022-04-26 武汉先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化床连续化生产石墨烯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7527A (zh) * 2015-12-09 2016-03-23 东南大学 球壳状三维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7527A (zh) * 2015-12-09 2016-03-23 东南大学 球壳状三维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65123B2 (en) 2017-08-18 2022-06-21 Kore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graphene nanospheres
WO2019035663A1 (ko) * 2017-08-18 2019-02-21 한국기술교육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그래핀 나노구체 제조방법
KR20190019652A (ko) * 2017-08-18 2019-02-27 한국기술교육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그래핀 나노구체 제조방법
KR102031413B1 (ko) * 2017-08-18 2019-10-11 한국기술교육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그래핀 나노구체 제조방법
CN108423635A (zh) * 2018-03-22 2018-08-21 清华大学 一种三维球形碳化硅纳米组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807884A (zh) * 2018-05-31 2018-11-1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包覆改性的系统及方法
CN108842140A (zh) * 2018-05-31 2018-11-20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包覆改性的系统及方法
CN108807884B (zh) * 2018-05-31 2020-10-2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包覆改性的装置及方法
CN108842140B (zh) * 2018-05-31 2020-10-2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包覆改性的系统及方法
CN110137446A (zh) * 2019-04-03 2019-08-16 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CN111392730A (zh) * 2020-04-22 2020-07-10 扬州市汀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流化床结合碳热还原反应制备碳化硅晶须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1392730B (zh) * 2020-04-22 2022-08-30 扬州市汀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流化床结合碳热还原反应制备碳化硅晶须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1687563A (zh) * 2020-06-28 2020-09-22 郑州大学 一种可提高堆焊合金硬度的药芯焊丝
CN111687563B (zh) * 2020-06-28 2022-01-11 郑州大学 一种可提高堆焊合金硬度的药芯焊丝
CN112573509A (zh) * 2020-12-23 2021-03-30 湖南医家智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笼状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94588A (zh) * 2022-02-09 2022-04-26 武汉先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化床连续化生产石墨烯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19523B (zh) 2018-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19523B (zh) 一种三维网笼状纳米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ang et al. One-pot synthesis of K-doped g-C3N4 nanosheet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US9783423B2 (en) Carbon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ui In-situ synthesis of C3N4/CdS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KR101753918B1 (ko) 탄소 산화물을 환원시켜 고형 탄소를 제조하는 방법
Oguri et al. Processing of anatase prepared from hydrothermally treated alkoxy-derived hydrous titania
Xu et al.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scale nitrides, borides and carbides
KR20070059050A (ko) 규칙화된 탄소 나노튜브를 선택적으로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8675300B (zh) 一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装置
CN101857222A (zh) 一种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氧化锌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法
Schmalz et al. Catalytic formation of carbon phases in metal modified, porous polymer derived SiCN ceramics
JP2020508959A (ja) 連続式工程を利用した多重壁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CN105517707A (zh) 制造具有可控堆密度的碳纳米管团聚体的方法
CN1312033C (zh) 一种大批量制备超长碳纳米管阵列的方法
CN104817337B (zh) 一种多尺度结构 SiC/C 多孔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Huang et al.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by deposi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to mesoporous structure of g-C3N4
Zhang et al.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crystalline red phosphorus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Liu et al. Fabrication of CdS-decorated mesoporous SiC hollow nanofibers for efficient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CN103878006A (zh) 一种碳化硅/碳纳米材料复合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1892039A (zh) MXene与碳纳米管的复合空心纳米球及其自催化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607019A (zh) 丙烷脱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Zheng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oron nitride sponges as a novel support for metal nanoparticles
CN104386698B (zh) 一种碳化硅纳米线的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方法
Yang et al. In-situ growth of silicon carbide nanowire (SCNW) matrices from solid precursors
Mohammadi et al.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acroporous kaolin substrate via a new simple CV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