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9433B -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99433B
CN106199433B CN201610365274.XA CN201610365274A CN106199433B CN 106199433 B CN106199433 B CN 106199433B CN 201610365274 A CN201610365274 A CN 201610365274A CN 106199433 B CN106199433 B CN 106199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ion secondary
secondary battery
impairment grade
lith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52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99433A (zh
Inventor
鬼木基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99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9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99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99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7Software therefor, e.g. for battery testing using modelling or look-up t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2Determining battery ageing or deterioration, e.g. state of heal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74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with means for correcting the measurement for temperature or age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2010/4292Aspects relating to capacity ratio of electrodes/electrolyte or anode/cath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sts Of Electric Status Of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记录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历史;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历史;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第一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的劣化度;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第二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的劣化度;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第三数据表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以及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其中锂离子被用作电解质离子,并且通过电子与锂离子一起在正负电极之间移动而实现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这里,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形式包括其中多个电池元件彼此连接的“电池组”。此外,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形式包括被包含在“电池组”中作为电池元件的二次电池。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公开号为2013-89424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89424 A)公开一种用于推定电池的劣化的方法。在JP 2013-89424 A公开的推定方法中,准备了用于推定当以一SOC在某温度下持续预定的时间量放置时电池劣化程度的数据表。实际上,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来推定电池的劣化度。
关于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的方法,在JP 2013-89424 A中公开的方法可以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然而,优选地,被计算作为推定值的劣化度与实际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之差为小的。这里,公开一种能够精确地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包括:
a)将第一数据表、第二数据表、以及第三数据表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所述第一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并且
所述第三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之间的关系;
b)在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历史;
c)在所述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历史;
d)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一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
e)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二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
f)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表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以及
g)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根据上述方面,可以更精确地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在所述第一方面中,所述步骤g)可以包括基于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正电极电位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推定偏移量。
在所述第一方面中,所述步骤g)可以包括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推定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后的电池容量,并且在所述步骤g)中,可以通过将所述劣化后的电池容量除以初始电池容量而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包括:
a)将第一数据表、第二数据表、以及第三数据表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所述第一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并且
所述第三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之间的关系;
b)在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历史;
c)在所述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历史;
d)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一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
e)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二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
f)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表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
g)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以及
h)基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控制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根据上述方面,可以抑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
在所述第二方面中,所述步骤g)可以包括基于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正电极电位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推定偏移量。
在所述第二方面中,所述步骤g)可以包括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推定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后的电池容量,并且在所述步骤g)中,可以通过将所述劣化后的电池容量除以初始电池容量而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在所述第二方面中,所述步骤h)可以包括在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
在所述第二方面中,所述步骤h)可以包括在所述锂俘获量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锂俘获量停止对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施加。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包括:
温度传感器,其被配置为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
SOC检测单元,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
第一记录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而记录温度历史;
第二记录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SOC检测单元检测的SOC而记录SOC历史;
第一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温度历史和所述SOC历史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的劣化度;
第二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温度历史和所述SOC历史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的劣化度;
第三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温度历史和所述SOC历史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以及
第四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根据上述方面,可以更精确地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在所述第三方面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流抑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
在所述第三方面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存储单元,其被配置为存储预先包含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用于抑制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系数之间的关系的数据表;以及第五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和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计算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
在所述第三方面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停止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锂俘获量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锂俘获量停止对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施加。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与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是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充电电流量与开路电压(OCV)之间的关系的典型例子的图表;
图2是示出依赖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充电电流量的正电极电位和负电极电位的变化的例子的图表;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控制装置100的框图;
图4是示出数据表M1至M3的例子的图;以及
图5是控制装置100的控制流程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描述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的实施例。在此描述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是指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劣化。当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趋向于从初始状态的电池容量减少。通过当前电池容量与初始状态的电池容量的比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也就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是由下列的表达式(A)表示,是当前电池容量与为100的初始状态的电池容量的比,也可以被称为容量保持率。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当前电池容量)/(初始状态的电池容量)×100(%)…(A)
可以在构造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后任意地确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例如,“初始状态”可以为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状态: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已在构造之后经历预定的调节步骤并且可以被通常地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始状态可以为出货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状态。
这里,关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基于开路电压预先设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上限电压和下限电压。通过CCCV充电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至上限电压,然后通过CCCV放电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电至下限电压。此时,当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从上限电压放电至下限电压时,将放电容量设定为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CCCV是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的缩写。
在该实施例中,关于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基于开路电压将下限电压设定为3.0V且将上限电压设定为4.1V。在该情况下,开路电压为3.0V的状态是指0%的SOC,开路电压为4.1V的状态是指100%的SOC。电池容量与在通过CCCV充电对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直到开路电压达到4.1V且然后通过CCCV放电对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电直到开路电压达到3.0之后测量的放电容量对应。这里,“SOC”是充电状态的缩写,并且代表电池的充电状态。这里,可以基于相对于满充电状态的充电率确定“SOC”。在下文中,相对于满充电状态的充电率将被称为“充电率”。
在下文中,将描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
图1是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电流量与开路电压(OCV)之间的关系的典型例子的图表。图2是示出依赖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电流量的正电极电位和负电极电位的变化的例子的图表。图1和2为示意性地示出而不是严格地示出测量结果。在图1中,实线S指示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与开路电压(OCV)之间的关系。虚线S1指示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与开路电压(OCV)之间的关系。
在图2中,实线P指示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与正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虚线P1指示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与正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实线Q指示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虚线Q1指示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在图1中,横轴代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纵轴代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OCV)。如虚线所指示,正电极和负电极当被使用时劣化(单电极容量减少)。结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减少。
在本说明书中,初始状态的正电极电位将被适当地称为“OCP+”。初始状态的负电极电位将被适当地称为“OCP-”。可以将正电极电位和负电极电位分别定义为与参考电极的电位差。参考电极由例如锂金属形成。初始状态的SOC与正电极电位(OCP+)之间的典型关系如图2中的实线P所指示。实线P将被适当地称为“SOC-OCP+”。初始状态的SOC与负电极电位(OCP-)之间的典型关系如图2中的实线Q所指示。实线Q将被适当地称为“SOC-OCP-”。
在初始状态下,正电极电位沿着图表P而变化,并且负电极电位沿着图表Q而变化。这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任意的充电状态(i)下,正电极电位P(i)与负电极电位Q(i)之差为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开路电压S(i)(S(i)=P(i)-Q(i))。劣化后,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任意的充电状态(j)下,沿着图表的纵轴的正电极电位P1(j)与负电极电位Q1(j)之差为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开路电压S1(j)(S1(j)=P1(j)-Q1(j))。
优选地,指示初始状态下的值的图表P和Q的位置与指示劣化后的值的图表P1和Q1的位置彼此对齐,以使得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开路电压S1(j)和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开路电压S(i)位于相同的电压处。例如,在图2中,将在100%的SOC处的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开路电压设定为基准A1。
也就是,在图2中,将与初始状态下的100%的SOC处相同的开路电压S(100)设定为基准A1。图表P和Q的下述位置与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图表P1和Q1的位置在横轴上彼此对齐:在图表P和Q的所述位置处,示出与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100%的SOC处相同的开路电压S(100)。在基准A1处的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为100%。在基准A1处的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不一定为100%。在基准A1处,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示出与初始状态下的100%的SOC处相同的开路电压S(100)。
在图2中,横轴代表充电或放电电流量。在图2中,关于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电极电位P(i)和负电极电位Q(i)根据充电或放电电流量(i)从基准A1起绘制。此外,关于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电极电位P1(j)和负电极电位Q1(j)根据充电或放电电流量(j)从基准A1起绘制。
图1和2示出了例如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趋势,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用作正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的具有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的颗粒;以及用作负电极活性材料的具有石墨结构的石墨颗粒。
如图2中的实线P和Q所指示,在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电极电位P相对于放电电流量逐渐下降,并且负电极电位Q相对于放电电流量逐渐上升。在放电的后期,正电极电位P急剧下降,并且负电极电位Q急剧上升。此外,正电极电位P相对于充电电流量逐渐上升,并且负电极电位Q相对于充电电流量阶段性地下降。
另一方面,如在图2中的虚线P1和Q1所指示,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正电极电位P1相对于放电电流量下降的时机(timing)和负电极电位Q1相对于放电电流量上升的时机趋向于早于在初始状态下的时机。正电极电位P1相对于充电电流量上升的时机早于在初始状态下的时机,并且,负电极电位Q1相对于充电电流量阶段性下降的时机晚于在初始状态下的时机。
上述劣化后的正电极的趋势被认为是能够存储或释放锂离子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减少。也就是,如图1所示,在预定开路电压范围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期间,能够存储或释放锂离子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减少。该现象被称为“正电极的劣化”。如在图2的图表中的Px所指示,正电极沿着代表充电电流量的横轴起作用(work)的宽度减小,由此也可以被称为“正电极缩小”。
上述劣化后的负电极的趋势被认为是能够存储或释放锂离子的负电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减少。也就是,在预定开路电压范围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期间,能够存储或释放锂离子的负电极活性材料的容量减少。该现象被称为“负电极的劣化”。如在图2的图表中的Qx所指示,负电极沿着代表充电电流量的横轴起作用的宽度减小,由此也可以被称为“负电极缩小”。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在充电期间,锂离子从正电极释放且然后存储在负电极中,并且电荷在负电极上积累。在放电期间,在负电极上积累的锂离子从负电极释放并且返回到正电极。在放电或充电期间,锂离子都被包含在膜中或部分沉淀。因此,随着劣化的进行,贡献于电池(cell)反应的锂的量减少。这里,由于被包含在膜中或所述部分沉淀而减少的贡献于电池反应的锂的量被称为“锂俘获量”。
在图1所示的图表中,当观察放电侧时,与初始状态下的图表P和Q相比,正电极电位下降的时机和负电极电位上升的时机偏移,如劣化后的图表P1和Q1所示。正电极电位下降的时机和负电极电位上升的时机偏移的原因被认为是贡献于电池反应的锂的量减少(锂俘获量增加)。本发明人认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与正电极的劣化、负电极的劣化、以及贡献于电池反应的锂的量的减少有关。
根据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获得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根据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基于关于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环境和SOC分别地推定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根据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并且可以更适当地控制锂离子二次电池。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控制装置100的框图。控制装置100具体体现了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100包括:根据预定程序执行算术运算的运算单元;以及存储电子信息的存储装置。这里,可以将运算单元称为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可以将存储装置称为例如存储器或硬盘。控制装置100根据预定程序执行预定算术运算,并且基于算术运算的结果电气地控制锂离子二次电池10。对于在车辆中的使用,为了控制引擎、方向盘、制动器、二次电池等等,优选地将控制装置100并入被安装在车辆上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中。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输入装置32(例如,电源32)和输出装置34(例如,输出目的地的外部装置34)分别被并联连接到作为控制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正电极端子12和负电极端子14。电流表22被串联连接到锂离子二次电池10,并且电压表24被并联连接到锂离子二次电池10。温度传感器26被附到锂离子二次电池10上。
与从电流表22、电压表24、以及温度传感器26输出的测量值有关的信息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推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并且控制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充电和放电。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100控制输入装置32、输出装置34、输入开关42、以及输出开关44。控制装置100可以例如通过控制输入装置32或输出装置34而调节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可以例如通过控制输入开关42或输出开关44而停止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
这里,温度传感器26检测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温度,并且被附到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侧表面的预定位置上。对温度传感器26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制,只要它具有必需的灵敏度,可以向控制装置100输入与温度对应的电信号,并且可以呈现上述的功能。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100包括SOC检测单元101、记录单元A、B、以及计算单元C至F。
在控制装置100中,SOC检测单元101检测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SOC。作为在控制装置100中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SOC的方法,具体地,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下文中,将描述方法的实例。检测SOC的方法不限于下列的示例性方法。
将描述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SOC的方法。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类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对应于初始状态的开路电压(OCV)与SOC之间的关系的数据通过实验而获得并且被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与依赖于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充电电流量的正电极电位(OCP+)的变化(图2中的图表P)对应的数据通过实验而获得并且被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与依赖于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充电电流量的负电极电位(OCP-)的变化(图2中的图表Q)对应的数据通过实验而获得并且被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
SOC检测单元101基于已被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的开路电压(OCV)与SOC之间的关系以及开路电压(OCV)而检测初始状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SOC。将所检测的SOC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作为紧接在累计时段之前的充电率SOCy。接下来,基于累计电流量(△I)而计算充电率的变化(△SOC),所述累计电流量(△I)是在预定累计时段中基于充电电流值和放电电流值通过累计充电电流量和放电电流量而获得的。
这里,累计电流量(△I)在充电电流量大于放电电流量的情况下为正的,并且在放电电流量大于充电电流量的情况下为负的。如在下列的表达式(B)中所表示的,可以通过将累计电流量(△I)除以电池容量(Io)而获得充电率的变化(△SOC)。
△SOC=△I/Io…(B)
当使用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时,电池容量(Io)趋向于减少。也就是,当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10时,电池容量趋向于从初始状态的电池容量起逐渐地减少。为了计算充电率的变化△SOC,用累计电流量(△I)除以电池容量(Io)。此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电池容量(Io)是指紧接在累计时段之前的电池容量。通过使用在先前的累计时段中计算的劣化后的电池容量Ix,可以从表达式(B1)计算充电率的变化△SOC。在该情况下,如需要,可以将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的电池容量(Io)更新为在先前的累计时段中计算的劣化后的电池容量Ix。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计算劣化后的电池容量Ix的方法。
△SOC=△I/Ix…(B1)
如在下列的表达式(C)所示,在累计时段之后的充电率SOCx被计算为紧接在累计时段之前的充电率SOCy与充电率的变化△SOC的和。
SOCx=SOCy+△SOC…(C)
如需要,可以将存储在控制装置100中的紧接在累计时段之前的充电率SOCy更新为在累计时段之后计算的充电率SOCx。
在表达式(C)中,SOCy是指紧接在充电率的变化△SOC的计算期间计算的累计电流量的累计时段之前的充电率。这里,按每个累计时段计算累计电流量(△I)和在累计时段之后的充电率SOCx,所述累计时段是预定的单位时间。可以任意地设定累计时段。可以将累计时段设定为例如15秒、30秒、1分钟、5分钟、或10分钟。在该实施例中,累计时段被设定为1分钟。每1分钟计算劣化后的电池容量和在累计时段之后的充电率SOCx。存在检测累计时段之后的充电率SOCx的各种其他方法。例如,可以考虑到活性材料的特性而采用适当的方法。
在控制装置100中,记录单元A基于由温度传感器26检测的温度记录温度历史。例如,可以以时间次序记录与由温度传感器26检测的温度有关的信息。
在控制装置100中,第二记录单元B基于由SOC检测单元101检测的SOC记录SOC历史。例如,可以以时间次序记录与由SOC检测单元101检测的SOC有关的信息。
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C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D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E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中的锂俘获量TLi。
图4示出用于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的数据表M1至M3的例子。
如图4所示,分别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被放置的状态(静置状态)和对锂离子二次电池施加电流值的状态(电流施加状态)准备用于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的数据表M1至M3。图4所示的数据表M1至M3是为了容易理解在此公开的控制方法以便于描述而制作的。图4所示的数据表M1至M3不一定示出实际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具体数据。例如,在图4中,关于每隔20%的0%至100%的范围中的SOC以及四个温度-30℃、0℃、25℃、以及60℃而输入数据。实际上,可以使用其中SOC和温度被更精细地划分的数据表。
可以例如通过这样的实验而预先制作数据表:该实验推定与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同类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该温度下以该SOC放置时的劣化程度。
在静置状态下,例如,在特定的温度下以特定的SOC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置可以充分地观察到其劣化的天数(例如,大约10天)。在关于静置状态的数据表M1A至M3A中,基于试验评价在特定的温度下以特定的SOC将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置一天之后获得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
另外,在电流施加状态下,例如,持续可以充分地观察到劣化的预定的时间(例如,大约24小时)执行控制操作,该控制操作在特定的温度下在短的时间段内重复充电和放电以使得锂离子二次电池处于平均为特定的SOC下。在关于电流施加状态的数据表M1B至M3B中,基于试验评价在特定的温度下以特定的SOC对锂离子二次电池施加电流值之后获得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
这里,关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1时评价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劣化(正电极缩小和负电极缩小)程度。关于锂俘获量TLi,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0时根据锂俘获量评价与容量(Ah)对应的数值。
在图4的数据表M1A、M2A中,记录在被放置一天之后获得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天)、以及在被放置一天之后获得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天)。在图4的例子中,依据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1时的系数评价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接近1的值表示劣化为小的。在图4的例子中,在被放置在-30℃的低温下的情况下,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各自为1,这表示小的劣化。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劣化增大。特别地,正电极比负电极受到温度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图4的数据表M1B和M2B分别包含在施加电流值一天之后获得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在图4的例子中,依据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1时的系数评价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接近1的值表示劣化为小的。图4的例子表明,在SOC接近0%或100%的状态下,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劣化各自为大的。图4的例子也表明,当温度升高时,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劣化各自为大的。
图4的数据表M3A包含在放置锂离子二次电池一天之后获得的锂俘获量TLi。在图4的例子中,依据范围为0至1的数值评价锂俘获量TLi,并且0表示锂俘获量TLi基本不增加。接近0的值表示锂俘获量TLi为小的。锂俘获量TLi的负值表示俘获的锂被恢复。也就是,未贡献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反应的锂恢复至贡献于电池反应的状态。负值代表被恢复的锂的量。
图4的数据表M3A表明,在锂离子二次电池被放置的情况下,锂俘获量TLi依赖于温度。这里,在锂离子二次电池被放置在-30℃的低温下的情况下,锂俘获量TLi为0,这表示锂俘获量TLi基本不变。在0℃至25℃的温度下,锂俘获量TLi为负的并且减少,因此贡献于电池反应的锂的量增加。当温度升高至约60℃时,锂俘获量TLi为正的并且增加。
图4的数据表M3B包含在持续一天对锂离子二次电池施加电流值之后获得的锂俘获量TLi。图4的数据表M3B表明,在相同的SOC下当温度从-30℃的低温升高时,锂俘获量TLi增加,并且对锂俘获量TLi存在大的影响。在40%至60%的SOC下,锂俘获量TLi为小的。当SOC变为接近0%或100%时,锂俘获量TLi增加。
例如,当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依赖于电流施加率(current application rate)而变化时,优选地可以准备与电流施加率的水平对应的多个数据表。例如,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将与电流率的水平对应的多个数据表准备为关于电流施加状态的数据表M1B、M2B、以及M3B。或者,在电流施加期间,可以准备用于根据电流率校正数据表的校正系数。通过准备与电流率对应的数据表或根据电流率校正数据表,可以精确地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
在下文中,将按顺序描述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的计算实例。
为了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控制装置100基于记录在记录单元A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温度历史和记录在记录单元B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SOC历史,参照与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相关的数据表M1A、M1B。这里,当持续该单位时间放置锂离子二次电池10时,控制装置100参照数据表M1A。当持续该单位时间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施加电流值时,控制装置100参照数据表M1B。结果,可以适当地评价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t)。这里,正电极的劣化度K1(t)是指在给定的单位时间(t)的参照值。通过累计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使用时段中获得的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t)而获得正电极的劣化度K1。
为了计算负电极的劣化度K2,控制装置100基于记录在记录单元A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温度历史和记录在记录单元B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SOC历史,参照与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相关的数据表M2A、M2B。这里,当持续该单位时间放置锂离子二次电池10时,控制装置100参照数据表M2A。当持续该单位时间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施加电流值时,控制装置100参照数据表M2B。结果,可以适当地评价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t)。这里,负正电极的劣化度K2(t)是指在给定的单位时间(t)的参照值。通过累计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使用时段中获得的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t)而获得负电极的劣化度K2。
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数据表包含每天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这里,依据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1时的系数评价正电极的劣化度K1的参照值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的参照值。在记录单元A的温度历史和记录单元B的SOC历史中,每分钟记录温度和SOC。在该情况下,计算表达式如在下列表达式(D)和(E)中所示。
K1=∏(1-{(1-K1(t))/1440})…(D)
K2=∏(1-{(1-K2(t))/1440})…(E)
这里,依据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1时的系数评价正电极的劣化度K1的参照值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的参照值。因此,“(1-K1(t))”表示持续数据表中的单位时间(这里,一天)劣化进行到什么程度。关于(1-K1(t))/1440,因为数据表的参照值用来评价每天的劣化度,而记录单元A的温度历史和记录单元B的SOC历史是每分钟记录的,因此将“(1-K1(t))”除以1440分钟(60分钟*24)以被评价作为每分钟的劣化度。(1-{(1-K1(t))/1440})表示持续单位时间(这里,1分钟)的劣化度。∏为表示(1-{(1-K1(t))/1440})的值被累计的符号。这里,∏是指无穷乘积。
也就是,在从0起的预定时间(x)中,每单位时间(一分钟)计算(1-{(1-K1(t))(t=0至x)的值。按顺序乘0至x的值。结果,获得在该时段(t=0至x)中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这里,描述了正电极的劣化度K1,但也可以使用上述方法计算负电极的劣化度K2。作为每单位时间的劣化度的累计方法,可以根据设定劣化度的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活性材料的特性而采用适当的累计方法。例如,这里,∏表示无穷乘积,但也可以根据设定劣化度的方法而表示总和。
使用上述计算表达式,可以推定持续给定时段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控制装置100可以存储该时段的初始劣化度(先前所计算的劣化度)。可以用在该时段中的初始劣化度乘以在该时段中的所计算的劣化度。这里,将在该时段中的正电极的初始劣化度(先前所计算的劣化度)设定为LK1。将在该时段中的负电极的初始劣化度(先前所计算的劣化度)设定为LK2。在该情况下,可以分别通过表达式(D1)和(E1)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
K1=LK1×∏(1-{(1-K1(t))/1440})…(D1)
K2=LK2×∏(1-{(1-K2(t))/1440})…(E1)
例如,通过连续计算从初始状态至某个时间的时段中的劣化度,可以计算在该时段中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
计算单元C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存储单元C1,该存储单元C1存储预先包含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的数据表M1A、M1B。计算单元C可以基于被存储在存储单元C1中的数据表M1A、M1B以及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劣化量而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劣化量是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而获得的。
计算单元D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存储单元D1,该存储单元D1存储预先包含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的数据表M2A、M2B。计算单元D可以基于被存储在存储单元D1中的数据表M2A、M2B以及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劣化量而计算负电极的劣化度K2,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劣化量是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而获得的。
接下来,通过下列表达式(F)计算锂俘获量TLi。
TLi=∑(TLi(t)/1440)…(F)
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数据表M3A、M3B中每天记录锂俘获量TLi。这里,依据当初始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0并且最大劣化状态下的值被设定为1时的在0至1的范围中的值评价锂俘获量TLi的参照值。在记录单元A的温度历史和记录单元B的SOC历史中,每分钟记录温度和SOC。这里,TLi(t)是指在给定的单位时间(t)的锂俘获量的参照值。∑表示乘积的和。例如,在计算0至x的时段中的锂俘获量TLi的情况下,求出t=0至x的(TLi(t)/1440)的值的总和。
控制装置100可以存储在该时段中的初始锂俘获量LTLi。在该情况下,通过求出在该时段中的初始锂俘获量LTLi与在该时段中计算出的锂俘获量的总和,可以算出加有在该时段中的初始锂俘获量LTLi的锂俘获量TLi。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用下列表达式(F1)连续计算从初始状态至某个时间的时段中的锂俘获量TLi,可以计算在该时段中的锂俘获量TLi。
TLi=LTLi+∑(TLi(t)/1440)…(F1)
计算单元E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TLi。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存储单元E1,该存储单元E1存储预先包含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之间的关系的数据表M3A、M3B。计算单元E可以基于被存储在存储单元E1中的数据表M3A、M3B以及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TLi而计算锂俘获量TLi,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TLi是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而获得的。
计算单元F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X。这里,在控制装置100中,可以预先准备这样的三维图数据:利用该三维图数据,可以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获得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X。可以通过X=(K1,K2,TLi)表示该三维图数据。可以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从三维图数据(X=(K1,K2,TLi))获得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X的操作。
在计算单元F的另一方法中,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获得劣化后的正电极电位OCP+(图2中的图表P1),并且基于负电极的劣化度K2获得劣化后的负电极电位OCP-(图2中的图表Q1)。基于锂俘获量TLi获得劣化后的正电极电位OCP+与劣化后的负电极电位OCP-之间的偏移量。指定在OCV((OCP+)-(OCP-))达到预定下限电压(在本实施例中,3.0V)时的位置和在OCV((OCP+)-(OCP-))达到预定上限电压(在本实施例中,4.1V)时的位置。计算在3.0V至4.1V的范围内的电池容量。将所计算出的电池容量设定作为劣化后的电池容量Ix。基于下列表达式(G),可以通过将劣化后的电池容量Ix除以初始容量Io而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X(容量保持率)。
X=Ix/Io…(G)
以此方式,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F的操作可以包括基于锂俘获量TLi而计算正电极电位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推定偏移量的操作F1。
计算单元F的操作可以也包括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锂俘获量TLi而推定劣化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池容量Ix的操作F2。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像上述表达式(G)一样地,计算单元F根据(劣化后的电池容量Ix)/(初始容量Io)而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X。
控制装置100可以在正电极的劣化度K1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负电极的劣化度K2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在正电极的劣化度K1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负电极的劣化度K2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正电极活性材料或者负电极活性材料可能劣化。通过抑制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可以抑制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容量劣化。
<电流抑制单元G>
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执行上述操作的电流抑制单元G。电流抑制单元G在正电极的劣化度K1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负电极的劣化度K2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这里,可以针对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中的每一者任意地设定与其中应该抑制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的状况对应的阈值。
例如,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存储单元F1和计算单元F2。这里,存储单元F1可以包括预先包含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用于抑制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系数J之间的关系的数据表M4(J=(K1,K2))。计算单元F2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计算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这里,在计算单元F2的操作中,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以及数据表M4(J=(K1,K2))获得用于抑制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系数J。如在表达式(H)中,在通常的控制模式中,通过用应该被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Ao乘以系数J而获得实际施加的电流值Ax。
Ax=Ao×J…(H)
这里,系数J是指用于抑制施加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系数,并且可以被设定为在0至1的范围内的数值。
在锂俘获量TLi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基于锂俘获量TLi停止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施加。在锂俘获量TLi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在锂离子二次电池10中的未贡献于电池反应的锂的量增加而超过预定值。在该情况下,通过停止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贡献于电池反应的锂的量被恢复,并且可以使锂俘获量TLi减少。
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停止控制单元H。停止控制装置H在锂俘获量TLi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锂俘获量TLi停止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这里,可以针对锂俘获量TLi任意地设定与其中应该抑制对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的状况对应的阈值。
如上所述,执行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劣化度计算方法的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操作,例如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负电极的劣化度K2、或者锂俘获量TLi而计算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的上述操作F1、F2。
图5是控制装置100的控制流程的例子。图5所示的控制流程如下。
S101:检测作为控制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压、电流以及温度。在控制装置100中,记录单元A基于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而记录温度历史。电压值历史和电流值历史被一起记录在控制装置100中(参考图3)。
S102:检测作为控制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在控制装置100中,记录单元B基于通过SOC检测单元101检测的SOC而记录SOC历史(参考图3)。
S103:计算正电极的劣化度K1。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C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正电极的劣化度K1(参考图3)。
S104:计算负电极的劣化度K2。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D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负电极的劣化度K2(参考图3)。
S105:计算锂俘获量TLi。在控制装置100中,计算单元E基于温度历史和SOC历史计算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中的锂俘获量TLi(参考图3)。
S106:基于正电极的劣化度K1和负电极的劣化度K2判定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劣化。在图5所示的流程中,控制装置100判定正电极的劣化度K1是否超过预定阈值Lk1(K1>Lk1)(参考图3)。此外,判定负电极的劣化度K2是否超过预定阈值Lk2(K2>Lk2)。
S206:在正电极的劣化度K1超过预定阈值(Lk1)的情况下,或者在负电极的劣化度K2超过预定阈值(Lk2)的情况下,执行电流抑制控制操作(S206)。在控制装置100中,电流抑制单元G抑制对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例如,控制装置100可以根据电流值Ig控制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电流值Ig是通过预先存储由Ig=f(k1,k2)表达的关系表达式或者数据表而计算出的。
S107:判定锂俘获量TLi是否超过预定阈值(Lt)(TLi>Lt)。
S207:执行停止控制操作。在锂俘获量TLi超过预定阈值(Lt)的情况下,停止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施加。通过停止控制单元H执行控制装置100。例如,控制装置10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时间Th而设定停止对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电流值的施加的时间,时间Th是通过预先存储由Th=f(TLi)表达的关系表达式或者数据表而计算出的。
S108:执行通常的电流施加操作。在判定步骤S106中劣化度K1和劣化度K2未超过阈值(Lk1,Lk2)的情况下,并且在判定步骤S107中锂俘获量TLi未超过预定阈值(Lt)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执行对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施加电流值的通常的电流施加操作。
在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被使用的状态下,优选地总是执行这个控制操作。在控制操作完成之后,处理返回至开始操作。在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被使用的状态下,反复地执行该控制操作。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为了在控制操作完成之后返回至开始操作的操作,可以通过设置其中设定用于结束控制操作的条件的判定单元而采用在指定的条件下结束控制操作的配置。
在上文中,已以各种方式描述了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做出各种修改。
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可以被用于控制各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例子包括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例子包括包含大量的作为过渡金属的钴的材料(钴材料);包含大量的作为过渡金属的镍的材料(镍材料);包含作为过渡金属的镍、钴和锰的材料(三元材料);以及锰尖晶石型材料,即所谓的橄榄石材料。作为对象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活性材料的例子包括诸如非晶质天然石墨或石墨的碳负电极材料、以及钛酸锂。

Claims (12)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第一数据表、第二数据表、以及第三数据表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所述第一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并且
所述第三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之间的关系;
b)在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历史;
c)在所述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历史;
d)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一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
e)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二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
f)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表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以及
g)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包括基于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正电极电位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推定偏移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包括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推定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后的电池容量,并且
在所述步骤g)中,通过将所述劣化后的电池容量除以初始电池容量而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4.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第一数据表、第二数据表、以及第三数据表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所述第一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正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负电极的劣化度之间的关系,并且
所述第三数据表包含关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SOC、以及每单位时间的锂俘获量之间的关系;
b)在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历史;
c)在所述记录单元中记录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历史;
d)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一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
e)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二数据表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
f)基于所述温度历史、所述SOC历史、以及所述第三数据表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
g)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以及
h)基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控制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包括基于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正电极电位与负电极电位之间的推定偏移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包括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推定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后的电池容量,并且
在所述步骤g)中,通过将所述劣化后的电池容量除以初始电池容量而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h)包括在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h)包括在所述锂俘获量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锂俘获量停止对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施加。
9.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度传感器,其被配置为检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
SOC检测单元,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SOC;
第一记录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而记录温度历史;
第二记录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SOC检测单元检测的SOC而记录SOC历史;
第一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温度历史和所述SOC历史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的劣化度;
第二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温度历史和所述SOC历史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的劣化度;
第三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温度历史和所述SOC历史计算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俘获量;以及
第四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所述锂俘获量计算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电流抑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存储单元,其被配置为存储预先包含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以及用于抑制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系数之间的关系的数据表;以及
第五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正电极的劣化度和所述负电极的劣化度计算施加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停止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锂俘获量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锂俘获量停止对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流值的施加。
CN201610365274.XA 2015-05-29 2016-05-27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ctive CN106199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0922A JP6350875B2 (ja) 2015-05-29 2015-05-29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劣化度算出方法、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JP2015-110922 2015-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99433A CN106199433A (zh) 2016-12-07
CN106199433B true CN106199433B (zh) 2018-12-28

Family

ID=5728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5274.XA Active CN106199433B (zh) 2015-05-29 2016-05-27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0864B2 (zh)
JP (1) JP6350875B2 (zh)
KR (1) KR101809838B1 (zh)
CN (1) CN106199433B (zh)
DE (1) DE10201610952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7141B2 (ja) 2016-11-17 2022-09-14 株式会社タンガロイ 被覆切削工具
JP6790893B2 (ja) * 2017-02-16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状態推定装置及び電源装置
JP6790892B2 (ja) * 2017-02-16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状態推定装置及び電源装置
CN115275324A (zh) * 2017-02-22 2022-11-01 远景Aesc日本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使用方法
KR102569897B1 (ko) 2018-10-08 2023-08-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 진단방법 및 장치
JP7039499B2 (ja) 2019-01-04 2022-03-22 株式会社東芝 内部状態推定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電池制御装置
WO2020250342A1 (ja) * 2019-06-12 2020-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充放電制御装置および充放電制御方法
US10957946B2 (en) * 2019-08-13 2021-03-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apacity degradation analysis for batteries
KR20210074001A (ko) * 2019-12-11 2021-06-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의 상대적 퇴화도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의 동작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7443821B2 (ja) 2020-02-28 2024-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情報算出システム
US20220363404A1 (en) * 2021-05-14 2022-11-17 Beta Air,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health of an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ehicle
SE545415C2 (en) * 2021-12-21 2023-09-05 Scania Cv Ab Method for degradation diagnosis of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5345A (zh) * 2005-10-09 2007-04-11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余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WO2011128756A1 (en) * 2010-04-13 2011-10-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Degrada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and degrad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20105068A1 (en) * 2010-11-01 2012-05-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ssing battery state of health
JP2013160538A (ja) * 2012-02-01 2013-08-19 Toyota Motor Corp 推定装置、推定方法および制御方法
JP5548784B2 (ja) * 2010-11-30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2次電池の劣化推定装置
JP2014207054A (ja) * 2013-04-10 2014-10-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CN104391159A (zh) * 2014-10-27 2015-03-04 清华大学 电池的单电极电位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CN204290400U (zh) * 2014-12-08 2015-04-2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池soc管理系统的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26716B1 (en) * 2003-06-27 2015-09-16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judging deterioration of accumulator / secondary cell
JP2011215083A (ja) 2010-04-01 2011-10-27 Toyota Motor Corp 二次電池の正負電位関係取得装置、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車両、二次電池の正負電位関係取得方法、及び、二次電池の制御方法
JP5341823B2 (ja) 2010-06-07 2013-11-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劣化判定システムおよび劣化判定方法
JP5852399B2 (ja) 2011-10-17 2016-02-03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バッテリの状態予測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61378B2 (ja) 2012-01-13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5864380B2 (ja) 2012-08-02 2016-0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状態推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5345A (zh) * 2005-10-09 2007-04-11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余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WO2011128756A1 (en) * 2010-04-13 2011-10-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Degrada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and degrad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20105068A1 (en) * 2010-11-01 2012-05-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ssing battery state of health
JP5548784B2 (ja) * 2010-11-30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2次電池の劣化推定装置
JP2013160538A (ja) * 2012-02-01 2013-08-19 Toyota Motor Corp 推定装置、推定方法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4207054A (ja) * 2013-04-10 2014-10-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CN104391159A (zh) * 2014-10-27 2015-03-04 清华大学 电池的单电极电位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CN204290400U (zh) * 2014-12-08 2015-04-2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池soc管理系统的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40439A (ko) 2016-12-07
JP6350875B2 (ja) 2018-07-04
DE102016109525A1 (de) 2016-12-01
DE102016109525B4 (de) 2019-05-29
CN106199433A (zh) 2016-12-07
US20160351974A1 (en) 2016-12-01
KR101809838B1 (ko) 2017-12-15
JP2016223923A (ja) 2016-12-28
US10490864B2 (en) 201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9433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劣化度计算方法、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6291368B (zh) 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推定方法、输出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EP2700964B1 (en) Battery state estimation system, battery control system, battery system, and battery state estimation method
JP6918433B1 (ja) 劣化度診断装置
JP581887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充電状態の算出方法
US9759779B2 (en) State of charge estim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estimating state of charge
EP2321663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state of health of battery based on battery voltage variation pattern
CN104813179B (zh) 蓄电元件的劣化后性能估计装置、劣化后性能估计方法、蓄电系统以及集成电路
KR102534692B1 (ko) 배터리의 셀의 충전의 상태를 추정하는 자동적 방법
KR102534688B1 (ko) 배터리의 셀의 충전의 상태를 추정하는 자동적 방법
CN107003360B (zh) 电池组的充电状态的自动确定方法
JP2015511309A (ja) 電気エネルギ蓄積器の充電状態決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20514757A (ja) バッテリー抵抗推定装置及び方法
JP6660562B2 (ja) 二次電池の制御方法
CN109342950A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荷电状态的评估方法、装置及其设备
JP2023541417A (ja) バッテリの充電状態を推定する方法
CN107015162A (zh) 一种用于锌溴液流电池的soc在线校准方法
JP663184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
JP201214120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ocv特性推定方法、ocv特性推定装置及び蓄電システム
JP648570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
JP2024077023A (ja) Soc推定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推定方法
JP2017147056A (ja) 二次電池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