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82072B -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82072B
CN106182072B CN201610677671.0A CN201610677671A CN106182072B CN 106182072 B CN106182072 B CN 106182072B CN 201610677671 A CN201610677671 A CN 201610677671A CN 106182072 B CN106182072 B CN 1061820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fixed plate
fixed
head connecto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776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82072A (zh
Inventor
刘俊
许全志
李丽仪
陈彬
张志波
杨裕才
柳明正
閤栓
马威
韩冰
冯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61067767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820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82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2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82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2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7/00Joi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头部连接件用于与头部中轴连接,头部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套设在头部中轴上,并与头部中轴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可转动地设置,第二固定板具有避线孔,头部中轴穿设在避线孔内并与避线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本发明中的头部连接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头部连接件容易出现运转失常的问题。

Description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机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背景技术
从机器人诞生到现在,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除了工业机器人水平不断提高之外,各种用于服务行业的先进机器人系统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控制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在机器人系统中的成功应用,使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基础技术和器件的发展为机器人的智能化、仿人和仿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机器人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也在逐步应用于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领域。服务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的发明、生产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
目前,在服务机器人中,机器人包括躯体和可转动地设置在躯体上的头部,头部包括壳体、中轴和头部连接件,头部连接件套设在中轴上,头部连接件与头部壳体连接,进而通过中轴的转动实现头部的转动。其中,头部连接件包括两个可以相互转动的固定板,两个固定板的中部均具有通孔,且通孔内设置有条形板,该条形板将线路通孔分隔为两个过线孔。
然而,由于两个固定板之间是相互转动的,且两个固定板的过线孔内均穿设有连接线,这样,当两个固定板相互转动时,连接线与条形板之间会发生干涉,进而出现绕线或阻碍运动的情况,进而影响头部连接件的正常运转,使得头部连接件运转失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头部连接件容易出现运转失常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部连接件,用于与头部中轴连接,头部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套设在头部中轴上,并与头部中轴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可转动地设置,第二固定板具有避线孔,头部中轴穿设在避线孔内并与避线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
进一步地,头部连接件还包括:连接轴承,连接轴承设置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以连接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包括第一主体部和固定部,第一主体部为环形,固定部设置在第一主体部的腔体内,第一固定板通过固定部与头部中轴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部为圆管状,固定部套设在头部中轴上以使第一固定板与头部中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第一主体部的腔体内壁与固定部的外壁之间以连接第一主体部和固定部。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为环形,避线孔为第二主体部的腔体。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多个第一连接孔沿第一固定板的周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多个第二连接孔沿第二固定板的周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部回转装置,包括头部中轴和套设在头部中轴上的头部连接件,头部连接件为上述的头部连接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头部回转装置,头部回转装置为上述的头部回转装置。
本发明中的头部连接件包括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由于第二固定板具有避线孔,头部中轴穿设在避线孔内并与避线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这样,可以使线路穿过该环形避线通道,即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转动,线路也可以在环形通道内转动,进而避免出现绕线或阻碍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转动的情况,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头部连接件容易出现运转失常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头部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头部连接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头部连接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头部连接件的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头部连接件的第一固定板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头部连接件的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6中的头部连接件的第二固定板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头部中轴;20、第一固定板;21、第一主体部;22、固定部;23、连接部;24、第一连接孔;30、第二固定板;31、避线孔;32、第二主体部;33、第二连接孔;40、连接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头部连接件,请参考图1至图7,用于与头部中轴10连接,头部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板20,第一固定板20套设在头部中轴10上,并与头部中轴1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30,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30可转动地设置,第二固定板30具有避线孔31,头部中轴10穿设在避线孔31内并与避线孔31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
本发明中的头部连接件包括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30,由于第二固定板30具有避线孔31,头部中轴10穿设在避线孔31内并与避线孔31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这样,可以使线路穿过该环形避线通道,即使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30相互转动,线路也可以在环形通道内转动,进而避免出现绕线或阻碍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30相互转动的情况,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头部连接件容易出现运转失常的问题。
如图1所示,头部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为,头部连接件还包括:连接轴承40,连接轴承40设置在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30之间以连接第一固定板20和第二固定板30。通过设置连接轴承40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两个固定板之间的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固定板20与头部中轴10之间的连接,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固定板20包括第一主体部21和固定部22,第一主体部21为环形,固定部22设置在第一主体部21的腔体内,第一固定板20通过固定部22与头部中轴10连接。
为了便于固定部22与头部中轴10之间的连接,如图4所示,固定部22为圆管状,固定部22套设在头部中轴10上以使第一固定板20与头部中轴10固定连接。优选地,固定部22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平面。头部中轴10具有与固定部22的内孔相适配的外周面。
由于固定部22位于第一主体部21的腔体内,于是,第一固定板20还包括连接部23,连接部23设置在第一主体部21的腔体内壁与固定部22的外壁之间以连接第一主体部21和固定部22。优选地,连接部23为多个,多个连接部23沿固定部22的周向间隔布置。
第二固定板30的具体结构为,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固定板30包括第二主体部32,第二主体部32为环形,避线孔31为第二主体部32的腔体。这样,头部中轴10与第二固定板30的内孔壁之间便可以形成环形通道,线路在该环形通道内运动不会出现绕线或阻碍头部连接件运动的情况。
为了便于第一固定板20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板2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4,多个第一连接孔24沿第一固定板20的周向间隔布置。优选地,第一连接孔24为4个。优选地,第一主体部21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凸耳部,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孔24均形成在第一主体部21和连接部23上;另外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孔24均形成在第一主体部21和相应的凸耳部上。
同理,为了便于第二固定板30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如图6所示,第二固定板3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3,多个第二连接孔33沿第二固定板30的周向间隔布置。优选地,第二连接孔33为2个,两个第二连接孔33的圆心与第二主体部32的轴心之间的两个连线垂直。第二主体部32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凸耳部,两个第二连接孔33均形成在第二主体部32与相应的凸耳部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头部回转装置,包括头部中轴10和套设在头部中轴10上的头部连接件,头部连接件为上述的头部连接件。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头部回转装置,头部回转装置为上述的头部回转装置。该机器人还包括头部壳体,头部回转装置位于头部壳体内,头部连接件与头部壳体连接。
本发明中的机器人包括头部,及与头部通过身体连接的移动底盘,头部包括触摸感应区、语音输入区和只能安防摄像头,身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视觉导航区、触摸屏显示区、核心控制区、无线通讯区、自动充电区及红外壁障区。本发明中的机器人可以实时实地监控视频和音频。
扩展机器人的智能服务功能时,在服务机器人体上安装触摸屏显示器并与电器控制系统相连接,控制服务机器人运行到客人位置时,客人可以随机触摸显示屏选择所需服务项目,选择的服务项目信息反馈到控制系统,机器人各构件根据控制系统指令行走,取走物品实施服务。
按照引用的需要,应用多台服务机器人在同一场所服务时,基站控制系统实施群控,与服务机器人控制系统协调,控制多条机器人的运行节拍,实施多台机器人的服务项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中的头部连接件包括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由于第二固定板具有避线孔,头部中轴穿设在避线孔内并与避线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这样,可以使线路穿过该环形避线通道,即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转动,线路也可以在环形通道内转动,进而避免出现绕线或阻碍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转动的情况,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头部连接件容易出现运转失常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头部连接件,用于与头部中轴(10)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连接件包括:
第一固定板(20),所述第一固定板(20)套设在所述头部中轴(10)上,并与所述头部中轴(10)固定连接;
第二固定板(30),所述第一固定板(20)和所述第二固定板(30)可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30)具有避线孔(31),所述头部中轴(10)穿设在所述避线孔(31)内并与所述避线孔(31)的孔壁之间形成环形避线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连接件还包括:
连接轴承(40),所述连接轴承(40)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20)和所述第二固定板(30)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20)和所述第二固定板(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0)包括第一主体部(21)和固定部(22),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为环形,所述固定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腔体内,所述第一固定板(20)通过所述固定部(22)与所述头部中轴(1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2)为圆管状,所述固定部(22)套设在所述头部中轴(10)上以使所述第一固定板(20)与所述头部中轴(10)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0)还包括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腔体内壁与所述固定部(22)的外壁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21)和所述固定部(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30)包括第二主体部(32),所述第二主体部(32)为环形,所述避线孔(31)为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4),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24)沿所述第一固定板(20)的周向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3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3),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33)沿所述第二固定板(30)的周向间隔布置。
9.一种头部回转装置,包括头部中轴(10)和套设在所述头部中轴(10)上的头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连接件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头部连接件。
10.一种机器人,包括头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回转装置为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头部回转装置。
CN201610677671.0A 2016-08-16 2016-08-16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Active CN1061820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77671.0A CN106182072B (zh) 2016-08-16 2016-08-16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77671.0A CN106182072B (zh) 2016-08-16 2016-08-16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2072A CN106182072A (zh) 2016-12-07
CN106182072B true CN106182072B (zh) 2018-11-06

Family

ID=57522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77671.0A Active CN106182072B (zh) 2016-08-16 2016-08-16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8207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6591A (zh) * 2006-05-02 2007-11-07 刘忠刚 仿真功能机器人
CN201189398Y (zh) * 2008-04-19 2009-02-04 陈晓铓 一种玩具机器人结构
CN101590323B (zh) * 2009-07-08 2012-10-31 北京工业大学 独轮机器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37592B (zh) * 2010-05-12 2011-09-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锥齿轮差动耦合机构的仿人机器人头部
EP2859998B1 (en) * 2013-10-14 2018-04-1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odular robotic ki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robotic system
CN205928710U (zh) * 2016-08-16 2017-02-08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2072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9170B (zh) 用于向远程用户传送视频的方法及视频通信装置
Guizzo When my avatar went to work
CN104333623A (zh) 终端设备
CN106576153A (zh) 用于在视频会议操作期间控制机器人支架的系统及方法
CN208691298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消防系统
US20200324213A1 (en) Interactive modular sensor system for indoor skydiving wind tunnels
CN106182072B (zh)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CN106486030A (zh) 基于虚拟现实的全景显示系统
WO2016155365A1 (zh) 一种远程临场智能机器人、远程临场交互系统及其方法
CN205928710U (zh) 头部连接件、头部回转装置和机器人
CN205928683U (zh) 机器人及其头部组件
CN106239524A (zh) 机器人及其头部组件
CN204156925U (zh) 终端设备
US10425616B2 (en) Hub and detachable head for tele-presence system
CN106272538B (zh) 机器人及其头部回转装置
CN106078797B (zh) 机器人及其头部回转装置
CN205928717U (zh) 机器人及其头部回转装置
CN206564107U (zh) 全景显示装置及基于虚拟现实的全景显示系统
CN203181103U (zh) 具有3g、lte功能的智能监控终端
KR101698472B1 (ko) 베이스 블록 및 조립완구
CN204334645U (zh) 终端设备
CN205928672U (zh) 机器人
CN105835068A (zh) 一种公共服务机器人
CN208694242U (zh) 3d单兵演练装置
CN10434578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en Hui

Inventor after: Ma Wei

Inventor after: Han Bing

Inventor after: Feng Jie

Inventor after: Liu Jun

Inventor after: Xu Quanzhi

Inventor after: Li Liyi

Inventor after: Chen Bin

Inventor after: Zhang Zhibo

Inventor after: Yang Yucai

Inventor after: Liu Mingzheng

Inventor after: Combined suppository

Inventor before: Liu Jun

Inventor before: Han Bing

Inventor before: Feng Jie

Inventor before: Xu Quanzhi

Inventor before: Li Liyi

Inventor before: Chen Bin

Inventor before: Zhang Zhibo

Inventor before: Yang Yucai

Inventor before: Liu Mingzheng

Inventor before: Combined suppository

Inventor before: Ma We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