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70779A - 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70779A
CN106170779A CN201580017554.5A CN201580017554A CN106170779A CN 106170779 A CN106170779 A CN 106170779A CN 201580017554 A CN201580017554 A CN 201580017554A CN 106170779 A CN106170779 A CN 106170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source
pin
coupled
external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75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M·霍利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70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0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04Coupling between buses
    • G06F13/4022Coupling between buses using switching circuits, e.g. switching matrix, connection or expansion net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04Coupling between buses
    • G06F13/4009Coupling between buses with data restructuring
    • G06F13/4018Coupling between buses with data restructuring with data-width conver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L25/4917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multilevel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Bus Control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替代添加引脚或增大总线的工作频率,使用叠加将三个信号放置在总线内的线路上。以此方式,可在两个导体上发送三比特,有效地消除了对附加引脚的需求并有效地增大了比特传输的频率而不必增大时钟速度。

Description

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4月11日提交的题为“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EQUENCYCONTROL ON A BUS THROUGH SUPERPOSITION(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上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4/250,996的优先权,该申请通过援引全部纳入于此。
背景
I.公开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一般涉及改善数据总线上的信令。
II.背景
计算设备通常具有置于电路板上的多个集成电路。此类集成电路可以是处理设备、存储器单元、或具有其他功能性。这多个集成电路可通过数据总线通信地互连。同样,外围设备还可通过数据总线互连到电路板上的集成电路。
由于处理速度已在集成电路内部得到改善,所以对数据总线施加了同样改善速度的压力。例如,在改善的处理速度下,存在对跨这些类型的数据总线的较快的存储器访问的需求。数据总线上的速度是带宽和频率的函数。带宽和频率两者均涉及工程权衡。
带宽可通过增加被数据总线使用的导体的数量来增大。然而,添加的每个导体需要每个集成电路上的引脚,导体通过引脚耦合到集成电路。此类引脚因制造成本而相对昂贵,且将导体布线到引脚所需的附加区域在容适此类布线区域所需的空间方面也是昂贵的。频率可被增大,但此类频率增大因较高的时钟频率和增加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而以增大的功耗为代价来实现。
公开概述
详细描述中所公开的实施例包括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替代添加引脚或增大总线的工作频率,使用叠加将三个经编码信号放置在总线内的两条线路上。以此方式,可在两个导体上发送三比特,有效地消除了对附加引脚的需求并有效地增大了比特传输的频率而不必增大时钟速度。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编码使得三比特中的两比特作为单端信号来提供,且第三比特作为导向到与前两比特中的一比特或另一比特相关联的引脚的差分信号来提供。由此,给定基线带宽,相当的带宽可在三分之二的频率处实现而无需增加引脚计数;在相同频率下,相当的带宽可在三分之二数量的引脚处实现,或者带宽可被增大百分之五十同时保持频率和引脚计数恒定。
就此而言,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跨总线传达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数据信号解析成多个比特。该方法还包括标识多个比特中用于通过第一引脚在总线的第一导体上传输的第一比特。该方法还包括标识多个比特中用于通过第二引脚在总线的第二导体上传输的第二比特。该方法还包括基于多个比特中的第三比特的值将第三比特导向到第一比特或第二比特上。该方法还包括基于该导向将第三比特与第一比特或第二比特组合以及基于哪个比特被组合来向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中的一者发送组合比特。该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向总线发送第一比特、第二比特和第三比特。
在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内的配置成跨数据总线发送信号的发射机。该发射机包括配置成生成第一比特的第一比特源,该第一比特源耦合到集成电路上的第一外部引脚。该发射机还包括配置成生成第二比特的第二比特源,该第二比特源耦合到集成电路上的第二外部引脚。该发射机还包括配置成生成第三比特的第三比特源。该发射机还包括开关组装件,该开关组装件与第三比特源相关联且被配置成在第一外部引脚和第二外部引脚之间切换第三比特源。
在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内的配置成从数据总线接收信号的接收机。该接收机包括耦合到集成电路内的第一负载的第一外部引脚。该接收机还包括耦合到集成电路内的第二负载的第二外部引脚。该接收机还包括耦合到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被配置成检测第一负载上作为单端信号的第一比特。该控制系统还被配置成检测第二负载上作为单端信号的第二比特。该控制系统还被配置成检测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之间作为差分信号的第三比特。
在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双导线数据总线。该数据传输系统还包括集成电路内的发射机。该发射机包括配置成生成第一比特的第一比特源,该第一比特源耦合到集成电路上的第一外部引脚,该第一外部引脚耦合到双导线数据总线中的第一导线。该发射机还包括配置成生成第二比特的第二比特源,该第二比特源耦合到集成电路上的第二外部引脚,该第二外部引脚耦合到双导线数据总线中的第二导线。该发射机还包括配置成生成第三比特的第三比特源。该发射机还包括开关组装件,该开关组装件与第三比特源相关联且被配置成在第一外部引脚和第二外部引脚之间切换第三比特源。
附图简述
图1是可包括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操作的一个或多个总线的基于处理器的示例性系统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基于电流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与数据总线相关联的发射机的简化电路图;
图3A是可由图2的发射机跨总线发送的经编码输入比特表;
图3B是接收自总线和图2的发射机的输出值表;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基于电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与数据总线相关联的发射机的简化电路图;
图5A是可由图4的发射机跨总线发送的经编码输入比特表;
图5B是接收自总线和图4的发射机的输出值表;
图6是可与图2或图4的发射机联用来为总线预编码数据以用于功率降低的系统的简化框图;
图7是解说预编码基于电流模式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8是解说预编码基于电压模式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详细描述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措辞“示例性”在本文中用于表示“用作示例、实例或解说”。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被解释为优于或胜过其他实施例。
详细描述中所公开的实施例包括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替代添加引脚或增大总线的工作频率,使用叠加将三个经编码信号放置在总线内的两条线路上。以此方式,可在两个导体上发送三比特,有效地消除了对附加引脚的需求并有效地增大了比特传输的频率而不必增大时钟速度。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编码使得三比特中的两比特作为单端信号来提供,且第三比特作为导向到与前两比特中的一比特或另一比特相关联的引脚的差分信号来提供。由此,给定基线带宽,相当的带宽可在三分之二的频率处实现而无需增加引脚计数;在相同的频率下,相当的带宽可在三分之二数量的引脚处实现,或者带宽可被增大百分之五十同时保持频率和引脚计数恒定。
就此而言,图1是基于处理器的系统10的示例。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处理器的系统10可以是计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蜂窝电话、平板、膝上型计算机等等)、台式计算设备、或其他计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机顶盒、娱乐单元、导航设备、通信设备、固定位置数据单元、移动位置数据单元、个人数字助理(PDA)、监视器、计算机监视器、电视机、调谐器、无线电、卫星无线电、音乐播放器、数字音乐播放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字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数字视频盘(DVD)播放器、和便携式数字视频播放器。
基于处理器的系统10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CPU)12,其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4。(诸)CPU 12可具有耦合到(诸)处理器14以用于对临时存储的数据快速访问的高速缓存存储器16。(诸)CPU 12耦合到系统总线18,且可将基于处理器的系统10中所包括的设备互耦。如众所周知的,(诸)CPU 12通过在系统总线18上交换地址、控制、和数据信息来与这些其他设备通信。例如,(诸)CPU 12可将总线事务请求传达到存储器系统20。
其它设备可被连接到系统总线18。如图1中所解说的,作为示例,这些设备可包括存储器系统20、一个或多个输入设备22、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24、一个或多个网络接口设备26、以及一个或多个显示器控制器28。(诸)输入设备22可包括任何类型的输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输入键、开关、语音处理器等。(诸)输出设备24可包括任何类型的输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音频、视频、其他视觉指示器等。(诸)网络接口设备26可以是被配置成允许往来于网络30的数据交换的任何设备。网络3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网络,包括但不限于有线或无线网络、专用或公共网络、局域网(LAN)、广局域网(WLAN)和因特网。(诸)网络接口设备26可被配置成支持所期望的任何类型的通信协议。
(诸)CPU 12还可被配置成在系统总线18上访问(诸)显示器控制器28以控制发送给一个或多个显示器32的信息。(诸)显示器控制器28经由一个或多个视频处理器34向(诸)显示器32发送要显示的信息,视频处理器34将要显示的信息处理成适于(诸)显示器32的格式。(诸)显示器32可包括任何类型的显示器,其包括但不限于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等。
显而易见地,基于处理器的系统10内的设备在系统总线18上通信。其他总线(未解说)可存在于特定设备之间,或连接到外围设备(诸如存储器棒、打印机等等)。如上所提及的,存在对增大基于处理器的系统10内的设备工作的速度日益增大的压力。相应地,存在增大设备彼此通信的速度以利用增大的处理器速度和时钟速度的压力。通常,速度的增大是通过增大的带宽或增大的频率来实现的。增大的带宽通常是通过增加耦合设备的传导元件的数量来实现的。然而,每个此类传导元件需要设备处的相应引脚。如所提及的,此类引脚占用空间且是此类设备的相对昂贵的部分。此外,随着此类传导元件的数量增加,对此类传导元件布线变得日益具有挑战性。速度的增大可通过时钟速度的增大来实现,但时钟速度的增大增加了电磁兼容性问题以及消耗更多功率。相应地,存在能够改善通信速度而不必增大时钟速度或添加引脚的需求。
本公开提供了可藉以实现改善通信速度的多种技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编码数据流允许两个导体传输两个单端信号且相同的两个导体被用于通过电流或电压叠加来传输附加差分信号。
就此而言,图2解说了基于电流的发射机4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简化示意图。电压源VDD 42被提供给第一电流源44和第二电流源46。第一电流源44选择性地耦合到引脚48,引脚48耦合到第一传导介质50。开关52为第一电流源44提供选择性连接。第二电流源46选择性地耦合到引脚54,引脚54耦合到第二传导介质56。开关58为第二电流源46提供选择性连接。传导介质50、56耦合到相应的负载Rtermx 60和Rtermy 62。该电流模式实施例维持恒定的驱动阻抗,其促成更好的信号完整性。应注意,在一些实施例中,整个电路可在极性上翻转而不失去本公开的益处。
继续参照图2,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引脚48和引脚54形成用于集成电路芯片的外部接口且传导介质50、56是形成总线(诸如系统总线18)的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线。类似地,相应负载Rtermx 60和Rtermy 62是第二集成电路芯片上的接收机的一部分,第二集成电路芯片被配置成接收传导介质50、56上的信号。
继续参照图2,差分电流源64包括第一差分源66和第二差分源68。第一差分源66通过开关70选择性地耦合到引脚48。第二差分源68通过开关72选择性地耦合到引脚54。
继续参照图2,控制系统74控制开关52、58、70和72。要从基于电流的发射机40发射的数据由相关联集成电路内的其他组件生成并传递给控制系统74。控制系统74对比特编码和排序以用于传输,并且随后激活开关52、58、70和72以将电流源44、46和64耦合到引脚48、54。以此方式,第一电流源44充当第一单端(SE1)比特源,第二电流源46充当第二单端(SE2)比特源,且差分电流源64使用引脚48、54两者作为差分路径。差分电流源64根据预定义表将其比特导向到传导介质50、56上。
就此而言,图3A将经编码输入比特解说为预定义表80。第一电流源44对应于比特A。第二电流源46对应于比特B,且差分电流源64对应于比特C。取决于第三比特为0还是1,差分电流源64将电流导向到“左”(即,引脚48)或到“右”(即,引脚5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左对应于0。图3B解说了在Rtermx 60和Rtermy 62处所接收的信号的输出表82。注意,如表80中所映射的,八个输入组合中的两个组合010和101将映射到等同的输出。相应地,这些输入组合中的一个组合(例如,010)被映射到引脚48、54两者上的0以避免重复输出条目。此映射在84处示出且与输出表82中的输出86形成对比。
通过将第三比特映射到引脚48或54上,来自相应电流源的电流相加以创建叠加信号。数据总线(例如,系统总线18)的远端处的接收机从两个单端信号中提取差分信号并重构原始比特序列。通过在通常分配给两比特的时间里发送三比特,本公开的实施例将数据速率相对增大了百分之五十,而无需添加额外的引脚或增大传送比特的频率。此增大的效率允许设计者基于设计需求来优化设计属性。即,如所提及的,数据速率可被增大。替换地,可维持数据速率,但时钟频率可被减小或总引脚计数可被减少。虽然图2示出了通过电流的叠加来创建第三比特,但本公开不如此限定。也可使用电压。
就此而言,图4解说了基于电压的示例性发射机90。电压源VDD 92通过相应的开关98、100提供给第一节点94和第二节点96。节点94、96进而通过相应的开关102、104耦合到地。开关98、100有时被称为上拉(PU)开关。开关102、104有时被称为下拉(PD)开关。节点94可耦合到引脚48,引脚48耦合到第一传导介质50。第二节点96耦合到引脚54,引脚54耦合到第二传导介质56。传导介质50、56耦合到相应的负载Rtermx 60和Rtermy 62。Rtermx 60和Rtermy62被电压节点108提升至Vswing/2。
继续参照图4,控制系统110可控制开关98、100、102和104。如同基于电流的发射机40那样,开关被控制以跨传导介质50、56发送经编码比特。以此方式,可跨Rtermx 60和Rtermy62来创建电压电平-1/2Vswing、0和1/2Vswing。以此方式,基于电压的发射机90可包括第一单端比特源、第二单端比特源和差分路径。差分源根据预定义表将其比特导向到传导介质50、56上。
就此而言,类似于输入表80和输出表82,图5A解说了输入表112且图5B解说了输出表114。如同基于电流的发射机40那样,存在导致Rtermx 60和Rtermy 62处的相同输出(例如,010和101,其两者将产生-1/2和-1/2)的情形。相应地,这些输入组合中的一个组合(例如,010)被映射到引脚48、54两者上的0以避免重复输出条目。此映射在116处示出且与输出表114中的输出118形成对比。
注意,具有三个电压电平具有附加优点。具体地,具有三个电压电平提供了比4-PAM(脉冲振幅调制)更多的电压余裕,尽管少于2-PAM。然而,相对于2-PAM增大的数据速率使本公开的实施例比2-PAM更具吸引力。保留电压余裕提高了接收机在不同信号之间进行区分和并由此减小错误率的能力。
尽管图2和图4的实施例提供了比常规信令算法更好的数据速率同时保留了电压余裕,但这些实施例可通过预编码信号以用于功率节省来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最简单的实施例中,其中信号电平为1或0(即,地终接),信号流被检查以查看是否存在多个1或0。因为0反映较少的功率花费(即,不必使用电流或电压来创建或发送0),所以跨传导介质50、56发送更多0相对于具有更多1的信号导致功率节省。相应地,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可选择性地将此类简单信号流反相以使得将通常具有比0多的1的信号流现在具有比1多的0。当此经反相的信号跨传导介质50、56发送时,与原本不反相的情况下发送相比,功率得到了节省。因为功率管理标志也可被发送,所以接收机知晓功率管理算法正被使用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反相。对于未被地终接(即,Vtt终接)的实施例,功耗可通过使两个电压极端中的任一者处的传输最小化而被最小化。
就此而言,图6解说了具有功率预编码元件的三比特信令系统120。具体地,三比特信令系统120包括三比特发射机122,其可以是基于电流的发射机40或基于电压的发射机90。三比特发射机122耦合到传导介质50、56。三比特发射机122从功率预编码模块124接收经功率预编码信号。在传导介质50、56的远端处,接收机126从传导介质接收比特并向解映射模块128提供这些比特,解映射模块128查看收到值并将收到值和映射表作比较以提取发送的比特(例如,使用表112、114)。解映射出的比特被传递给功率预编码反转模块130并在接收机接收到功率管理标志的情况下,比特按需被反相。
继续参照图6,三比特发射机122可包括映射模块132和驱动器134。驱动器134可以是电流源44、46或基于电压的发射机90的上拉和下拉开关。
就此而言,以下伪代码可对电流模式预编码有效:
通过前一段的伪代码实现的函数通过图7中的过程140解说。过程140开始于功率预编码模块124对Ain、Bin和Cin的求和(框142)。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Ain总和>总线宽度/2且Bin总和>总线宽度/2且Bin总和>Ain总和是否成立(框144)。如果答案为是,则Aout变成经反相的Bin并且Bout变成经反相的Ain。Cout变成Cin。FlagA(标记A)被设为1(框146)。然而,如果框144的答案为否,则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Ain总和是否大于总线宽度/2(框148)。如果框148的答案为是,则Aout变成经反相的Ain;Bout变成Bin;并且Cout变成Cin。FlagB(标记B)被设为1(框150)。
继续参照图7,如果框148的答案为否,则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Bin总和是否大于总线宽度/2(框152)。如果框152的答案为是,则Aout变成Ain且Cout变成Cin而Bout变成经反相的Bin。FlagC(标记C)被设为1(框154)。然而,如果框152的答案为否,则没有反相发生且标志被设为0(框156)。过程在框158处结束。
类似地,以下伪代码可对电压模式预编码有效:
通过前一段的伪代码实现的函数被图8中的过程160解说。过程160开始于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Ain、Bin和Cin的总和(框162)。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Ain总和是否大于总线宽度/2(框164)。如果框164的答案为否,则Aout变成Ain且FlagA被设为0(框166)。然而,如果框164的答案为是,则Aout变成经反相的Ain且FlagA被设为1(框168)。
继续参照图8,在设置FlagA之后,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Bin总和是否大于总线宽度/2(框170)。如果框170的答案为否,则Bout变成Bin且FlagB被设为0(框172)。然而,如果框170的答案为是,则Bout变成经反相的Bin且FlagB被设为1(框174)。
继续参照图8,在设置FlagB之后,功率预编码模块124确定Cin总和是否大于总线宽度/2(框176)。如果框176的答案为否,则Cout变成Cin且FlagC被设为0(框178)。然而,如果框176的答案为是,则Cout变成经反相的Cin且FlagC被设为1(框180)。过程在框182处结束。
此类预编码算法的使用可导致用于电流模式的信令功率被减小11.32%且全摆幅转变被减小6.13%。同样,电压模式中的信令功率被减小6.73%且全摆幅转变被减小16.69%。
根据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可被提供在或被集成到任何基于处理器的设备中。示例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话、平板、计算设备等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块、模块、电路和算法可被实现为电子硬件、存储在存储器中或另一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并由处理器或其它处理设备执行的指令、或这两者的组合。作为示例,本文中描述的设备可被采用在任何电路、硬件组件、集成电路(IC)、或IC芯片中。本文中所公开的存储器可以是任何类型和大小的存储器,且可被配置成存储所需的任何类型的信息。为清楚地解说这种可互换性,以上已经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一般地描述了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此类功能性如何被实现取决于具体应用、设计选择、和/或加诸于整体系统上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可针对每种特定应用以不同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此类实现决策不应被解读为致使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用设计成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硬件组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同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它此类配置。
本文中所公开的各实施例可被实施在硬件和存储在硬件中的指令中,并且可驻留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ROM(EEP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所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示例性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以使得处理器能从/向该存储介质读取/写入信息。在替换方案中,存储介质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在ASIC中。ASIC可驻留在远程站中。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远程站、基站或服务器中。
还注意到,本文中任何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操作步骤被描述是为了提供示例和讨论。所描述的操作可按除了所解说的顺序之外的众多不同顺序来执行。此外,在单个操作步骤中描述的操作实际上可在多个不同步骤中执行。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讨论的一个或多个操作步骤可被组合。将理解,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地,在流程图中解说的操作步骤可进行众多不同的修改。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理解,可使用各种不同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来表示信息和信号。例如,贯穿上面描述始终可能被述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以及码片可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组合来表示。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容易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型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征一致的最广义的范围。

Claims (27)

1.一种用于跨总线传达数据的方法,包括:
将数据信号解析成多个比特;
标识所述多个比特中用于通过第一引脚在所述总线的第一导体上传输的第一比特;
标识所述多个比特中用于通过第二引脚在所述总线的第二导体上传输的第二比特;
基于所述多个比特中的第三比特的值将所述第三比特导向到所述第一比特或所述第二比特上;
基于所述导向将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一比特或所述第二比特组合并基于哪个比特被组合来向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中的一者发送组合比特;以及
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向所述总线发送所述第一比特、所述第二比特和所述第三比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第一电流电平表示所述第一比特以及用第二电流电平表示所述第二比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第三电流电平表示所述第三比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一比特或所述第二比特组合包括:将所述第三电流电平添加到所述第一电流电平或所述第二电流电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第一电压电平表示所述第一比特以及用第二电压电平表示所述第二比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第三电压电平表示所述第三比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一比特或所述第二比特组合包括:将所述第三电压电平添加到所述第一电压电平或所述第二电压电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包括第一单端信号并且所述第二比特包括第二单端信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比特包括差分信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预调理所述比特以用于功率节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调理包括:确定所述多个比特中1的数量与0的数量的比对并且如果所述1的数量大于所述0的数量,则将1和0反相。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根据预定义表来编码所述第一比特、所述第二比特和所述第三比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避免所述预定义表中的输出条目的重复,其通过将固定值指派给此类重复条目中的一者来进行。
14.一种集成电路内的配置成跨数据总线发送信号的发射机,所述发射机包括:
配置成生成第一比特的第一比特源,所述第一比特源耦合到所述集成电路上的第一外部引脚;
配置成生成第二比特的第二比特源,所述第二比特源耦合到所述集成电路上的第二外部引脚;
配置成生成第三比特的第三比特源;以及
开关组装件,所述开关组装件与所述第三比特源相关联且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外部引脚和所述第二外部引脚之间切换所述第三比特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源包括第一电压源并且所述第二比特源包括第二电压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比特源包括第三电压源,以及所述开关组装件在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一比特被定向至所述第一外部引脚或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二比特被定向至所述第二外部引脚时导致电压的叠加。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源包括第一电流源并且所述第二比特源包括第二电流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比特源包括第三电流源,以及所述开关组装件在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一比特被定向至所述第一外部引脚或所述第三比特与所述第二比特被定向至所述第二外部引脚时导致电流的叠加。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特源被配置成创建具有所述第一比特的第一单端信号并且所述第二比特源被配置成创建具有所述第二比特的第二单端信号。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比特源被配置成创建具有所述第三比特的差分信号。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比特源包括第一子源和第二子源。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配置成根据预定义表来编码所述第一比特、所述第二比特和所述第三比特的编码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义表被定义成避免重复输出条目。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组装件包括:
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比特源耦合到所述第一外部引脚;
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比特源耦合到所述第二外部引脚;
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子源耦合到所述第一外部引脚;以及
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子源耦合到所述第二外部引脚。
2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机被集成到从包括以下各项的组中选择的设备中:机顶盒、娱乐单元、导航设备、通信设备、固定位置数据单元、移动位置数据单元、移动电话、蜂窝电话、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监视器、计算机监视器、电视机、调谐器、无线电、卫星无线电、音乐播放器、数字音乐播放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字视频播放器、视频播放器、数字视频光碟(DVD)播放器、和便携式数字视频播放器。
26.一种集成电路内的配置成从数据总线接收信号的接收机,所述接收机包括:
第一外部引脚,所述第一外部引脚耦合到所述集成电路内的第一负载;
第二外部引脚,所述第二外部引脚耦合到所述集成电路内的第二负载;
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耦合到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且被配置成:
检测所述第一负载上作为单端信号的第一比特;
检测所述第二负载上作为单端信号的第二比特;以及
检测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之间作为差分信号的第三比特。
27.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双导线数据总线;
集成电路内的发射机,所述发射机包括:
配置成生成第一比特的第一比特源,所述第一比特源耦合到所述集成电路上的第一外部引脚,所述第一外部引脚耦合到所述双导线数据总线中的第一导线;
配置成生成第二比特的第二比特源,所述第二比特源耦合到所述集成电路上的第二外部引脚,所述第二外部引脚耦合到所述双导线数据总线中的第二导线;
配置成生成第三比特的第三比特源;以及
开关组装件,所述开关组装件与所述第三比特源相关联且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外部引脚和所述第二外部引脚之间切换所述第三比特源。
CN201580017554.5A 2014-04-11 2015-04-10 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061707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250,996 2014-04-11
US14/250,996 US9519604B2 (en) 2014-04-11 2014-04-11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equency control on a bus through superposition
PCT/US2015/025301 WO2015157627A1 (en) 2014-04-11 2015-04-10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equency control on a bus through superposi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0779A true CN106170779A (zh) 2016-11-30

Family

ID=53059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7554.5A Pending CN106170779A (zh) 2014-04-11 2015-04-10 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519604B2 (zh)
EP (1) EP3130120A1 (zh)
JP (1) JP6293924B2 (zh)
KR (1) KR101841382B1 (zh)
CN (1) CN106170779A (zh)
BR (1) BR112016023654A2 (zh)
WO (1) WO2015157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4783B2 (ja) * 2015-05-08 2019-01-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無黄変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衣料材料、ブラジャーのパッド、および、ブラジャーのカップ
US10897382B2 (en) 2018-06-27 2021-01-19 Korea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Business Foundation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3 transceiver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4160A (en) * 1990-10-05 1992-09-01 Acer Incorporated Fully differential sample and hold adder circuit
CN1283057A (zh) * 1999-08-26 2001-02-07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Gsm基站单载频发射机
US6295323B1 (en) * 1998-12-28 2001-09-25 Agere Systems Guardian Corp. Method and system of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ial and common mode data signaling
US20030095606A1 (en) * 2001-11-16 2003-05-22 Horowitz Mark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level signaling
US20090239559A1 (en) * 2008-03-21 2009-09-24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xed-mode signa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1428A (en) * 1984-10-26 1986-12-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connecting binary logic unit through a trinary logic transmission channel
GB2183971B (en) * 1985-12-05 1989-10-04 Stc Plc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JPH0983581A (ja) * 1995-09-20 1997-03-28 Toshiba Corp データ伝送処理装置
US6038260A (en) * 1996-01-05 2000-03-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sing differential signals onto a set of binary signals to increase the information-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original set of signals
US7072415B2 (en) 1999-10-19 2006-07-04 Rambu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ulti-level reference voltage in systems using equalization or crosstalk cancellation
US7308058B2 (en) 2003-10-27 2007-12-11 Rambus Inc. Transparent multi-mode PAM interface
JP4254492B2 (ja) 2003-11-07 2009-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データ送信装置、データ受信装置、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データ受信方法
US20050220232A1 (en) 2004-03-31 2005-10-06 Nokia Corporation Circuit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to transfer data on a 3-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3) channel
US7835389B2 (en) 2006-09-20 2010-11-16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 extended range Ethernet line code using 4B/3B mapping
KR101079603B1 (ko) * 2009-08-11 2011-11-03 주식회사 티엘아이 3레벨 전압을 이용하는 차동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차동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US9401828B2 (en) 2010-05-20 2016-07-26 Kandou Labs, S.A.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low-power and pin-efficient communications with superposition signaling codes
US8705637B2 (en) * 2011-02-23 2014-04-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US9537644B2 (en) * 2012-02-23 2017-01-03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multiple differential signals over a reduced number of physical channel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4160A (en) * 1990-10-05 1992-09-01 Acer Incorporated Fully differential sample and hold adder circuit
US6295323B1 (en) * 1998-12-28 2001-09-25 Agere Systems Guardian Corp. Method and system of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ial and common mode data signaling
CN1283057A (zh) * 1999-08-26 2001-02-07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Gsm基站单载频发射机
US20030095606A1 (en) * 2001-11-16 2003-05-22 Horowitz Mark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level signaling
US20090239559A1 (en) * 2008-03-21 2009-09-24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xed-mode signa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93870A1 (en) 2015-10-15
KR20160144434A (ko) 2016-12-16
KR101841382B1 (ko) 2018-03-22
JP2017517923A (ja) 2017-06-29
EP3130120A1 (en) 2017-02-15
WO2015157627A1 (en) 2015-10-15
JP6293924B2 (ja) 2018-03-14
US9519604B2 (en) 2016-12-13
BR112016023654A2 (pt) 2017-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4376B (zh) 用于光学介质的低功率模式信号桥接器
JP6310048B2 (ja) シグナリング電力を低減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232377B1 (en)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on shared links
CN105027104B (zh) 用于多分支数字总线的方法和装置
DE202013104344U1 (de) Vorrichtung zur schnellen PMA-Ausrichtung in 100GBASE-KP4
CN105164659A (zh) 用于n相系统的电压模式驱动器电路
CN107111588A (zh) 经由USB端口使用PCIe协议的数据传输
CN104412552A (zh) N相极性输出引脚模式复用器
CN104980679B (zh) 基于纯差分信号的mipi dsi/csi-2接收器系统
WO2006052358A3 (en) Powered device classification in a wired dat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7637093A (zh) 用于soundwire系统中的长距离的低等待时间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3686037B (zh) 驱动器电路
CN207611307U (zh) 一种网卡时钟转接板装置
WO2009001760A1 (ja)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と方法並びに該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S60169253A (ja) マスタ−・スレ−ブ形シリ−ズ構造を有する通信網
CN106170779A (zh) 用于通过叠加对总线进行频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JP2002199032A (ja)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又は関する改善
CN106105043A (zh) 用于使用具有n阶乘或cci扩展的纠错码的方法
CN104067252B (zh) 用于高速同步串行接口(hsi)的多通道高速接口及相关系统和方法
CN103680750A (zh) 一种mhl线缆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EP2961071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output amplitude of a voltage-mode driver in a low supply-voltage technology
US2016035769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improved line card design
CN214480703U (zh) 以太网链接数据传输系统
TW200423663A (en) Receivers for controlled frequency signals
US1017781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duction of nearest-neighbor crosstal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