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43606B -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43606B CN106143606B CN201510208718.4A CN201510208718A CN106143606B CN 106143606 B CN106143606 B CN 106143606B CN 201510208718 A CN201510208718 A CN 201510208718A CN 106143606 B CN106143606 B CN 1061436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linking arm
- knuckle
- ontology
- lin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该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轮毂单元的轴孔,所述转向节本体周向具有向外延伸的若干连接臂,各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应车辆部件的安装座,所述连接臂包括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连接臂,所述整体式连接臂和所述前束调整臂连接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本文将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连接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这样与现有技术中各连接臂相对独立相比,本文中的转向节本体与整体式连接臂的连接宽度可以设计得相对较宽,大大提高了转向节承受载荷的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转向节是汽车悬架装置的主要零部件之一,转向节的主要功能为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转向节工作过程中主要承受汽车前载荷,支撑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并且在汽车行驶状态下,转向节还承受多变的冲击载荷。
现有技术中车辆的悬架装置主要包括副车架、前束调整臂、横向稳定杆、后纵臂、转向节、外倾调整臂、稳定杆连接杆,其中,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和自转向节本体向外延伸的各连接臂,转向节本体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安装车毂单元的轴孔,各连节臂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前束调整臂、横向稳定杆、后纵臂、转向节、稳定杆连接杆等部件的安装孔,如图1所示,后纵臂连接臂10’、前束调整臂连接臂20’、后横臂连接臂30’、外倾调整臂连接臂40’。
请参考图2和图3目前,悬架装置中的稳定杆5’布置于副车架前横梁4’的后方,因车辆底部空间有限,故转向节1’体积比较小,稳定杆连接杆3’固定在转向节1’上,且与后纵臂2’共用同一安装点。并且基于现有技术中悬架装置各部件之间的相对布置,为了避免各部件工作干涉,影响整车的工作性能,各连接臂一般相对独立,且周向具有一定间距。
车辆底部零部件越多,车底各部件相应的布置空间就越有限。故上述转向节1’中的各连接臂分散设置,各连接臂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宽度比较窄,导致转向节1’的整体强度比较小。
另外,对于中大型车辆,因悬架装置上增加四驱后主减速器和传动轴,导致各部件于车底的布置空间更加紧张,上述结构的悬架装置不仅不利于整车装配,并且后期车底部件维修费时费力。
因此,如何改善现有技术中悬架装置中各部件的布置,提高整车的装配及维修效率,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通过优化悬臂装置中各部件的结构及位置关系,方便了四驱车型后主减速器及传动轴的布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轮毂单元的轴孔,所述转向节本体周向具有向外延伸的若干连接臂,各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应车辆部件的安装座,所述连接臂包括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连接臂,所述后纵臂连接臂和所述前束调整臂连接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
进一步的,所述整体式连接臂的根部背面设置有减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还包括后横臂连接臂,所述后横臂连接臂的末端设置有后横臂安装座,并且介于后横臂连接臂和所述整体式连接臂之间的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还包括减振器连接臂,所述减振器连接臂的末端具有向车后侧倾斜的斜面,减振器安装孔设置于所述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器连接臂的根部与所述转向节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本发明将后纵臂和前束调整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这样与现有技术中各连接臂相对独立相比,本文中的转向节本体与整体式连接臂的连接宽度可以设计得相对较宽,大大提高了转向节承受载荷的能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悬架装置,包括转向节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向节的后纵臂,所述转向节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节。
进一步的,还包括副车架、稳定杆,所述稳定杆布置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的前方,并且所述稳定杆连接杆一端连接所述稳定杆,另一端直接连接所述后纵臂,通过所述后纵臂连接所述转向节。
进一步的,所述后纵臂包括本体和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向车内侧折弯,所述折弯部设置有连接所述稳定杆连接杆的安装孔,所述本体设有与所述整体式连接臂配合安装的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设置有凸台,所述连接稳定杆连接杆的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凸台,且所述凸台延伸至所述本体开设所述连接孔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的数量为三个,呈三角形布置,且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纵向加强筋,所述纵向加强筋位于所述三个所述连接孔上方。
所述悬架装置具有上述转向节,故悬架装置也具有转向节的上述技术效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文中悬架装置进一步将稳定杆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后纵臂上,通过后纵臂连接转向节,不再于后纵臂共用同一安装点,不仅大大提高了稳定杆连接杆、稳定杆、后纵臂、转向节等部件的安装灵活性,而且增加了转向节系统的活动自由度,提高整车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悬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悬架装置中稳定杆、稳定杆连接杆、后纵臂、转向节四者连接位置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悬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束调整臂与转向节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转向节的背面视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转向节的另一视角的三维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减振器、螺旋弹簧、转向节装配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后纵臂与转向节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转向节、后纵臂、稳定杆、稳定杆连接杆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后纵臂的俯视图;
图14为后纵臂的三维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制动钳与转向节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外倾调整臂安装于转向节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转向节1’、后纵臂2’、稳定杆连接杆3’、前横梁4’、稳定杆5’、后纵臂连接臂10’、前束调整臂连接臂20’、后横臂连接臂30’、外倾调整臂连接臂40’;
其中,图4至图16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转向节1、减重凹槽1a、横向加强筋1b、轴孔1c、第一制动钳连接臂11、第二制动钳连接臂12、制动钳安装孔101-102、外倾调整臂连接臂13、外倾调整臂安装孔103、整体式连接臂14、后纵臂安装孔104-106、前束调整臂安装座107、后横臂连接臂18、后横臂安装座108、减振器连接臂109、斜面109a、安装孔110-113、后纵臂2、本体21、折弯部22、凸台221、纵向加强筋23、连接孔2a、前束调整臂3、外倾调整臂4、后横臂5、减振器6、制动钳7、轮毂单元8、稳定杆9、稳定杆连接杆10、前横梁20、螺栓90、加强筋11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4-7,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悬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侧视图;图6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束调整臂与转向节的装配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包括转向节以及连接于转向节上的后纵臂2、前束调整臂3、外倾调整臂4、后横臂5、减振器6、制动钳7、轮毂单元8,其中转向节具体包括转向节本体,转向节本体具有向外侧凹陷的内腔,该内腔底壁设置有轴孔,用于安装轴承部件,并且轮毂单元通过轴承部件连接转向节。
转向节本体的周边还进一步具有向外延伸的若干连接臂,用于连接后纵臂2、前束调整臂3、外倾调整臂4、后横臂5、减振器6、制动钳7,各连接臂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应车辆部件的安装座,其中,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连接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14,即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连接臂连成一体式结构,后纵臂安装座和前束调整臂安装座设于同一连接臂。后纵臂安装座开设有三个与后纵臂配合安装的安装孔104、105、106,也就是说安装孔104、105、106构成安装后纵臂安装座。前束调整臂安装座107开设有与前述调整臂配合安装的安装孔。
其中,为了描述的简洁方便,本文将设置后纵臂安装座和前束调整臂安装座的连接臂定义为整体式连接臂14,相应地,根据连接部件的不同,其他连接臂可以分别定义为:外倾调整臂连接臂13、后横臂连接臂18、减振器连接臂109、制动钳连接臂,请参考图6,制动钳连接臂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制动钳连接臂11和第二制动钳连接臂12,两制动钳连接臂上分别设置有制动钳安装孔101和制动钳安装孔102,用于与制动钳上的安装孔配合固定。
本发明将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这样与现有技术中各连接臂相对独立相比,本文中的转向节本体与整体式连接臂的连接宽度可以设计得相对较宽,大大提高了转向节承受载荷的能力。该转向节尤其适用于大中型车辆。
请参考图8,图8为图6所示转向节的背面视图。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转向节1的重量,整体式连接臂14的根部背面设置有减重凹槽1a,减重凹槽1a的具体外形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设定。整体式连接臂14的根部在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载荷相对比较小,因此,在整体式连接臂14的根部取出一部分材料不仅不会影响转向节工作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减轻转向节重量,进而降低整车质量,提高燃油经济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转向节1与后纵臂2安装的端面定义为正面,相应地,转向节的另一端面即为背面。
根据转向节在整车系统中各部分承受载荷的不同,本文还对转向节具体结构进行了以下优化。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转向节的另一视角的三维视图。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后横臂安装座108设于后横臂连接臂18的末端,并且介于后横臂连接臂18、整体式连接臂14之间的转向节本体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1b,以便转向节能承受较大的载荷,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悬架装置中因减振器6右侧距离螺旋弹簧S较近,竖直方向的装配空间比较紧张,故上述各实施例中,减振器连接臂109的末端具有向车后侧倾斜的斜面109a,减振器6安装座设置于斜面109a。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减振器6、螺旋弹簧S、转向节1装配的局部示意图。
这样可以增大减振器6和螺旋弹簧S之间的横向距离,避免两者工作过程中产生干涉,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并且,减振器连接臂109的根部与转向节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10,加强筋110可以为三角型结构,进一步增加了转向节1的使用强度。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文对悬架装置中各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描述如下。
请再次参考图4以及图11、图12,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后纵臂与转向节的装配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转向节、后纵臂、稳定杆、稳定杆连接杆的装配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稳定杆9布置于副车架前横梁20的前方,并且稳定杆连接杆10一端连接稳定杆9,另一端直接连接后纵臂2,通过后纵臂2连接转向节1。这样,组装时将稳定杆9的一端先安装于副车架上,后纵臂2安装于转向节1上,稳定杆连接杆10的一端先与横向稳定杆9的另一端连接,稳定杆连接杆10的另一端再连接于后纵臂2上。
与现有技术中后纵臂与稳定杆连接杆共同安装于转向节1同一安装点相比,本文中稳定杆连接杆10直接连接后纵臂2,通过后纵臂2连接转向节1,不仅大大提高了稳定杆连接杆10、稳定杆9、后纵臂2、转向节1等部件的安装灵活性,而且增加了转向节系统的活动自由度,提高整车性能。
为了提高后纵臂2及连接于转向节1上的各部件的工作可靠性,本文还对后纵臂2进行了如下改进,具体细节如下。
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后纵臂的俯视图;图14为后纵臂的三维视图。
上述各实施例中,后纵臂2可以包括本体21和折弯部22,折弯部22向车内侧折弯,即折弯部22向远离车辆方向折弯一定角度,该折弯角度的范围可以大致为:10°-28°。其中,折弯部22设置有连接稳定杆连接杆10的安装孔,本体21设有连接整体式连接臂14的安装孔。
后纵臂2设置有远离车轮的折弯部22,并且将稳定杆连接杆10与该折弯部22连接,这样稳定杆连接杆10与后纵臂2的连接端距离车轮有一定的空间,便于稳定杆连接杆10的装配维修。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后纵臂2的连接强度,上述实施例中的折弯部22可以设置有凸台221,连接稳定杆连接杆10的安装孔开设于凸台221,且凸台221延伸至本体21开设与整体式连接臂配合安装的连接孔2a边缘。
上述各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转向节1的整体式连接臂14上设置有三个配合安装孔104、105、106,故后纵臂2的连接孔2a数量可以为三个,三者呈三角形布置,后纵臂2通过螺栓90与转向节1固定。三角形布置的连接孔2a虽然能够实现后纵臂2与转向节1的可靠安装,但是后纵臂2上开设连接孔越多,安装孔附近的应力集中越严重。
故,为了解决后纵臂连接孔2a附近应力集中问题,后纵臂2的本体21上还进一步设置有纵向加强筋23,纵向加强筋23位于三个整体式连接臂的连接孔2a上方。需要解释的是,本文中将后纵臂2长度方向定义为纵向。
另外,制动钳7与转向节1的装配位置、外倾调整臂4与转向节4的安装位置可以参考图15和图16,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轮毂单元的轴孔(1c),所述转向节本体周向具有向外延伸的若干连接臂,各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应车辆部件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包括后纵臂连接臂和前束调整臂连接臂,所述后纵臂连接臂和所述前束调整臂连接臂形成整体式连接臂(14);整体式连接臂开设有三个与后纵臂配合安装的安装孔,所述连接臂还包括减振器连接臂(109)和后横臂连接臂(18),所述减振器连接臂(109)位于所述后横臂连接臂(18)上方,所述后横臂连接臂(18)的末端设置有后横臂安装座(108),并且介于所述后横臂连接臂(18)和所述整体式连接臂(14)之间的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1b);所述减振器连接臂(109)的末端具有向车后侧倾斜的斜面(109a),减振器安装孔设置于所述斜面(109a);所述减振器连接臂(109)的根部与所述转向节本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连接臂(14)的根部背面设置有减重凹槽(1a)。
3.一种车辆的悬架装置,包括转向节(1)以及连接于所述转向节(1)的后纵臂(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1)为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节(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车架、稳定杆(9)、稳定杆连接杆(10),所述稳定杆(9)布置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20)的前方,并且所述稳定杆连接杆(10)一端连接所述稳定杆(9),另一端直接连接所述后纵臂(2),通过所述后纵臂(2)连接所述转向节(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臂(2)包括本体(21)和折弯部(22),所述折弯部(22)向车内侧折弯,所述折弯部(22)设置有连接所述稳定杆连接杆(10)的安装孔,所述本体(21)设有与所述整体式连接臂(14)配合安装的连接孔(2a)。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22)设置有凸台(221),连接所述稳定杆连接杆(10)的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凸台(221),且所述凸台(221)延伸至所述本体(21)开设所述连接孔(2a)边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2a)的数量为三个,呈三角形布置,且所述本体(21)上还设置有纵向加强筋(23),所述纵向加强筋(23)位于所述三个所述连接孔(2a)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08718.4A CN106143606B (zh) | 2015-04-28 | 2015-04-28 |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08718.4A CN106143606B (zh) | 2015-04-28 | 2015-04-28 |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43606A CN106143606A (zh) | 2016-11-23 |
CN106143606B true CN106143606B (zh) | 2019-04-30 |
Family
ID=57347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08718.4A Active CN106143606B (zh) | 2015-04-28 | 2015-04-28 |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436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9566B (zh) * | 2020-08-13 | 2023-08-29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制作方法、悬架系统及汽车 |
CN114932949A (zh) * | 2022-06-27 | 2022-08-23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后转向节以及汽车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51198U (zh) * | 2010-12-27 | 2011-08-31 | 东风汽车公司 | 汽车四连杆后悬架 |
CN102371864A (zh) * | 2010-08-05 | 2012-03-1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02802970A (zh) * | 2010-03-16 | 2012-11-28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车轮支架 |
DE102012011868A1 (de) * | 2012-06-14 | 2013-12-19 | Daimler Ag | Radaufhängung |
DE102012024654A1 (de) * | 2012-12-17 | 2014-07-03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Radträger |
-
2015
- 2015-04-28 CN CN201510208718.4A patent/CN1061436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02970A (zh) * | 2010-03-16 | 2012-11-28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车轮支架 |
CN102371864A (zh) * | 2010-08-05 | 2012-03-1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 |
CN201951198U (zh) * | 2010-12-27 | 2011-08-31 | 东风汽车公司 | 汽车四连杆后悬架 |
DE102012011868A1 (de) * | 2012-06-14 | 2013-12-19 | Daimler Ag | Radaufhängung |
DE102012024654A1 (de) * | 2012-12-17 | 2014-07-03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Radträg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43606A (zh) | 2016-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10922B (zh) | 悬挂装置 | |
CN106143606B (zh) | 一种车辆的转向节、悬架装置 | |
CN103818209A (zh) | 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 | |
CN104608579B (zh) | 耦合扭矩梁式轴型悬架系统 | |
CN104070928A (zh) | 具有连接节点部件的扭力车轴组件 | |
CN203519327U (zh) | 一种汽车转向节的耐久试验装置 | |
CN106004297A (zh) | 一种重型卡车及其集成式稳定杆支架 | |
US9102206B1 (en) | Axle suspension system | |
CN209479340U (zh) | 双叉臂悬挂装置及汽车 | |
CN204955992U (zh) | 悬架总成和汽车 | |
CN104875574A (zh) | 一种麦弗逊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 |
CN204123926U (zh) | 一种适用于微车的扭转梁总成 | |
CN205785800U (zh) | 汽车控制臂衬套试验装置 | |
CN106494506A (zh) | 一种麦弗逊悬架外倾角调节结构 | |
CN204801445U (zh) | 轮悬挂系统 | |
CN205009906U (zh) | 一种悬架总成和汽车 | |
CN205930086U (zh) | 汽车后扭力梁 | |
CN106240271A (zh) | 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及具有该悬架系统的车辆 | |
CN207955246U (zh) | 整体桥多连杆非独立悬架结构 | |
CN203345038U (zh) | 汽车后副车架 | |
CN102729755B (zh) | 车辆的车轮悬架 | |
CN203172392U (zh) | 汽车扭力梁 | |
KR20150141453A (ko) |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타입 현가장치 | |
CN103979056A (zh) | 一种儿童汽车的后悬架系统 | |
CN204659381U (zh) | 一种后横梁总成弹簧托盘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