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3450A -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3450A
CN106133450A CN201580012343.2A CN201580012343A CN106133450A CN 106133450 A CN106133450 A CN 106133450A CN 201580012343 A CN201580012343 A CN 201580012343A CN 106133450 A CN106133450 A CN 106133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flux
variations
sensor
flux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23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3450B (zh
Inventor
田中康浩
坂井田敦资
乡古伦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3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3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3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34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1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hea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 B60N2/5692Refriger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3/00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 F24D13/02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solely using resistance heating, e.g. underfloor hea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7/00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3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H05B1/0236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05B1/0238For sea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88Applications for non specified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04Devices wherein the heating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14Devices wherein the heating current flows through particular resistan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10Heater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 H05B3/16Heater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the conductor being mounted on an insulating bas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2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 H05B3/26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mounted on insulating ba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2001/226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2293Integration into other parts of a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arpets (AREA)

Abstract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从人体(210)接触的表皮(200a)侧依次具备热扩散层(40)、热通量传感器(10)以及温度变化体(21、22)。温度变化体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配置在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热扩散层以覆盖热通量传感器的方式,夹着热通量传感器配置在与温度变化体相反的一侧。热通量传感器输出与在热扩散层、热通量传感器以及温度变化体的排列方向经过热通量传感器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控制部(2)根据从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信号,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的开始以及停止。

Description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4年6月3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4-114825号以及2015年5月13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5-98408号,将它们的记载内容引用至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用热通量传感器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作为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的电热地毯,该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具备:作为温度变化体的加热器,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高;控制器,其控制对该加热器的通电;以及作为人体检测部的热释电型传感器。
具体而言,在该电热地毯中,在人体接触的罩(cover)的内部配置有加热器,在罩的外部配置有热释电型传感器。而且,通过热释电型传感器检测来自人体的红外线,在判定为存在人体的情况下进行对加热器的通电,在判定为不存在人体的情况下,停止对加热器的通电。即,自动控制对加热器的通电的开始、停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56357号公报
然而,在这样的电热地毯中,使用热释电型传感器进行人体检测,因此在人体的动作缓慢的情况下,有时因红外线的变化小而无法检测人体。即,存在尽管在电热地毯上存在人体但不开始对加热器的通电的可能性、或尽管在电热地毯上不存在人体但未停止对加热器的通电的可能性。
此外,即便是使用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低的温度变化体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在作为人体检测而使用热释电型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同样存在上述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控制的精度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具备:温度变化体,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其配置在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热扩散层,其以覆盖热通量传感器的方式,夹着热通量传感器配置在与温度变化体侧相反的一侧;以及控制部,其通过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来调整温度变化体的温度。从人体接触的表皮侧依次配置热扩散层、热通量传感器以及温度变化体。热通量传感器输出与在热扩散层、热通量传感器以及温度变化体的排列方向经过该热通量传感器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控制部根据从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信号,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的开始以及停止。
据此,由于人体与表皮接触时、以及人体从表皮分离时必然产生热通量,所以根据该热通量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另外,该热通量取决于人体与表皮是否接触,而不取决于人体的动作的速度。因此,能够提高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控制的精度。
例如,控制部可以在开始向温度变化体通电之后进行调整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的温度调整控制,以便表皮与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一定。
据此,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便表皮与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一定。即,在人体与表皮接触的情况下,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便人体与表皮之间的热通量成为一定。因此,能够长期地提供对人体而言舒适的温度环境。
在该情况下,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可以还具备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输出与表皮的温度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部可以在开始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之后在进行温度调整控制之前,根据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调整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量,以便表皮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
据此,在进行温度调整控制之前调整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量,以使表皮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能够缩短到达人体感到舒适的时间。例如,在温度变化体为发热体的情况下,若不进行该处理而在人体的体表温度低的状态下开始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则控制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以便在人体的体表温度低的状态下人体与表皮之间的热通量成为一定。即,虽然人体感到寒冷但继续不增加向温度变化体的通电量的状态。因此,通过在进行温度调整控制之前,将表皮的温度提高至规定温度,能够缩短到达人体感到舒适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图1中的热通量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热通量传感器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座位配置加热器部时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是表示传感器信号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8B是表示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8C是表示热通量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座位配置加热器部时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A是表示传感器信号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11B是表示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11C是表示热通量与时间的关系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相互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公开应用于温暖人体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具备温度调整部1和控制部2,该温度调整部1具有热通量传感器10、面板加热器21、罩30、中间部件40、温度传感器50等。
如图2~图4所示,热通量传感器10的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以及背面保护部件120被一体化,在该一体化的结构的内部,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交替地以串联的方式连接。以下,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构造具体地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图2省略表面保护部件110而示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基材100由以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液晶聚合物(LCP)为代表的俯视矩形状的热塑性树脂膜构成。而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第一、第二通孔101、102以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为锯齿图案。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通孔101、102为从表面100a朝向背面100b直径一定的圆筒状,但也可以为从表面100a朝向背面100b直径变小的锥状。另外,可以为从背面100b朝向表面100a直径变小的锥状,也可以为方筒状。
而且,在第一通孔101配置有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在第二通孔102配置有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即,在绝缘基材100以相互不同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
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为了发挥塞贝克效应,彼此由不同的金属构成。例如,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由构成P型的Bi-Sb-Te合金的粉末以维持烧结前的多个金属原子的结晶构造的方式固相烧结的金属化合物(烧结合金)构成。另外,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由构成N型的Bi-Te合金的粉末以维持烧结前的多个金属原子的规定的结晶构造的方式固相烧结的金属化合物(烧结合金)构成。这样,作为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而使用以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方式固相烧结的金属化合物,由此能够增大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
此外,图2不是剖视图,但为了易于理解而对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实施不同的阴影。
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配置有表面保护部件110,该表面保护部件110由以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液晶聚合物(LCP)为代表的俯视矩形状的热塑性树脂膜构成。对该表面保护部件110而言,俯视形状与绝缘基材100为相同的大小,在与绝缘基材100对置的一面110a侧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图案化铜箔等的多个表面图案111。而且,各表面图案111分别与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适当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将邻接的一个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与一个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作为组150时,各组150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与同一表面图案111连接。即,各组150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经由表面图案111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绝缘基材100的长度方向(图3中纸面的左右方向)邻接的一个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与一个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成为组150。
在绝缘基材100的背面100b配置有背面保护部件120,该背面保护部件120由以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液晶聚合物(LCP)为代表的俯视矩形状的热塑性树脂膜构成。该背面保护部件120在绝缘基材10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绝缘基材100长,并以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从绝缘基材100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绝缘基材100的背面100b。
而且,在背面保护部件120,在与绝缘基材100对置的一面120a侧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图案化铜箔等的多个背面图案121。而且,各背面图案121分别与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适当电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绝缘基材100的长度方向上邻接的组150中,一个组150的第一层间连接部件130和另一个组150的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40与同一背面图案121连接。即,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跨越组150而经由同一背面图案121电连接。
另外,如图4所示,在绝缘基材100的外缘中,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中纸面的上下方向)邻接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与同一背面图案121连接。详细地说,以在绝缘基材100的长度方向上经由表面图案111以及背面图案121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结构折返的方式,使邻接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与同一背面图案121连接。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背面图案121中,成为如上述那样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结构的端部的部分以从绝缘基材100露出的方式形成。而且,背面图案121中从绝缘基材100露出的部分成为作为与控制部2连接的端子而发挥功能的部分。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本的热通量传感器10的结构。而且,这样的热通量传感器10将与厚度方向上通过热通量传感器10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电动势)输出至控制部2。这是因为:若热通量变化,则在交替地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产生的电动势变化。此外,热通量传感器10的厚度方向是指绝缘基材100、表面保护部件110以及背面保护部件120的层叠方向。
这里,参照图5对上述热通量传感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a)所示,准备绝缘基材100,通过钻、激光等形成多个第一通孔101。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各第一通孔101填充第一导电膏131。此外,作为在第一通孔101填充第一导电膏131的方法(装置),采用本申请人的特愿2010-50356号(日本特开2011-187619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装置)即可。
简单地进行说明,经由吸附纸160以背面100b与吸附纸160对置的方式将绝缘基材100配置在未图示的保持台上。而且,边使第一导电膏131熔融,边向第一通孔101内填充第一导电膏131。由此,第一导电膏131的有机溶剂的大部分被吸附纸160吸附,合金的粉末以与第一通孔101紧密接触的方式配置。
此外,吸附纸160只要是能够吸收第一导电膏131的有机溶剂的材质的纸即可,使用一般的无纤维纸等。另外,第一导电膏131使用通过添加熔点为43℃的石蜡等有机溶剂来将金属原子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Bi-Sb-Te合金的粉末膏化的膏。因此,在填充第一导电膏131时,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加热至约43℃的状态下进行。
接着,如图5(c)所示,通过钻、激光等在绝缘基材100形成多个第二通孔102。如上所述,该第二通孔102与第一通孔101相互不同,以与第一通孔101一起构成锯齿图案的方式形成。
接下来,如图5(d)所示,在各第二通孔102填充第二导电膏141。此外,该工序可以按照与上述图5(b)相同的工序进行。
即,再次隔着吸附纸160以背面100b与吸附纸160对置的方式将绝缘基材100配置于未图示的保持台上之后,在第二通孔102内填充第二导电膏141。由此,第二导电膏141的有机溶剂的大部分被吸附纸160吸附,合金的粉末以与第二通孔102紧密接触的方式配置。
第二导电膏141使用通过添加熔点为常温的Terepine等有机溶剂来将与构成第一导电膏131的金属原子不同的金属原子维持规定的结晶构造的Bi-Te合金的粉末膏化的膏。即,构成第二导电膏141的有机溶剂使用熔点低于构成第一导电膏131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溶剂。而且,在填充第二导电膏141时,在绝缘基材100的表面100a保持在常温的状态下进行。换言之,在第一导电膏131所包含的有机溶剂固化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导电膏141的填充。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导电膏141混入第一通孔101。
此外,第一导电膏131所包含的有机溶剂固化的状态是指上述图5(b)的工序中未被吸附纸160吸附而残存在第一通孔101的有机溶剂固化的状态。
而且,在与上述各工序不同的工序中,如图5(e)以及图5(f)所示,在表面保护部件110以及背面保护部件120中与绝缘基材100对置的一面110a、120a形成铜箔等。而且,将该铜箔适当地图案化,由此准备形成有相互分离的多个表面图案111的表面保护部件110、形成有相互分离的多个背面图案121的背面保护部件120。
然后,如图5(g)所示,将背面保护部件120、绝缘基材100以及表面保护部件110依次层叠构成层叠体17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保护部件120比绝缘基材100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长。而且,背面保护部件120以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从绝缘基材100突出的方式配置。
接着,如图5(h)所示,将该层叠体170配置于未图示的一对压板之间,从层叠方向的上下两面在真空状态下加热并加压,由此使将叠体170一体化。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导电膏131、141固相烧结而形成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并且以第一、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与表面图案111以及背面图案121连接的方式对层叠体170加热并加压而将该层叠体170一体化。
此外,虽然不特别限定,但在将层叠体170一体化时,可以在层叠体170与压板之间配置岩棉纸等缓冲材料。以上述方式,制造上述热通量传感器10。
如图1所示,面板加热器21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发热体(温度变化体)的加热器,该发热体的发热量根据来自控制部2的通电量而变化,且通电量越大发热量越大从而温度变高。例如,作为面板加热器21,使用折线状配置的作为发热体的镍铬丝21a收纳于保护罩(图示略)内的公知的加热器。而且,通过从控制部2被通电而发热,温度变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镍铬丝21a相当于温度变化体,在图1中,省略保护罩地进行图示,但热通量传感器10配置于镍铬丝21a的正上方。另外,镍铬丝21a为了使各局部区域的发热量一定,而使厚度(粗细)一定。其中,本说明书中的镍铬丝21a的厚度(粗细)一定是指包含制造误差等少量误差在内的情况。而且,热通量传感器10以背面保护部件120成为面板加热器21侧的方式配置。
中间部件40扩散、传递面板加热器21(镍铬丝21a)的热,以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中的与和面板加热器21接触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以及面板加热器21中的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一侧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对热通量传感器10而言,背面保护部件120中的和一面120a相反的一侧的一面与面板加热器21接触,因此中间部件40以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中的除该一面以外的部分、以及面板加热器21中的除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一侧的部分中的与热通量传感器10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方式配置。换言之,中间部件40以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中的与面板加热器21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一面)、以及将该部分与和面板加热器21接触的部分连接的部分(侧面)、并且覆盖面板加热器21中的除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一侧的部分中的与热通量传感器10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由此,在面板加热器21(镍铬丝21a)产生的热通过中间部件40均匀地扩散。即,面板加热器21在内部具有镍铬丝21a,但镍铬丝21a折线状配置,从而在镍铬丝21a彼此之间存在空间(不发热的部分)。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配置中间部件40,在镍铬丝21a产生的热均匀地扩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件40相当于热扩散层,使用热的扩散性高的不锈钢、树脂等构成。
罩30配置于中间部件4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罩30也使用热的扩散性高的不锈钢、树脂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具备罩30。
温度传感器50将测定后述的表皮200a的温度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2,例如使用热敏电阻等。
控制部2使用CPU、构成存储单元的各种存储器、周边设备等构成,与热通量传感器10、面板加热器21以及温度传感器50等连接。而且,根据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入的传感器信号以及从温度传感器50输入的检测信号控制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的结构。这样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用作电热地毯、座位、马桶座等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例如,如图6所示,在用作配置于汽车等车辆内的座位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在具有座面部(座垫)201以及靠背部(椅背)202的座位200的座面部201以及靠背部202内配置温度调整部1。而且,通过作为控制部2的车辆ECU控制温度调整部1,由此提供对人体(乘客)而言舒适的温度环境。
此外,温度调整部1以从人体接触的罩等的表皮侧依次为罩30、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面板加热器21的方式配置。即,例如,在如图6所示地将温度调整部1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以从座位200中的人体(乘客)就坐时接触的表皮200a侧依次为罩30、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面板加热器21的方式配置。而且,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与沿中间部件40、热通量传感器10、面板加热器21的排列方向经过热通量传感器10的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
接下来,参照图7对上述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中的控制部2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热通量传感器10而言,若有从表面保护部件110侧朝向背面保护部件120侧的热通量通过,则将负的电动势(传感器信号)输出至控制部2。另外,控制部2例如在人体(用户)进行开始指示时、或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车辆中点火开关接通时开始下述处理。另外,按照规定期间向控制部2输入来自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以及来自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信号。
首先,如图7所示,对是否存在温度调整控制的停止指示进行判定(S301),在存在停止指示的情况下(S301:是),结束处理。与此相对地,在不存在停止指示的情况下(S301:否),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是否为开始阈值以下进行判定(S302)。
这里,具体稍后叙述,但若人体210表皮200a接触,则产生从人体210侧朝向表皮200a(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热通量(参照图8A以及8C)。即,从表面保护部件110侧朝向背面保护部件120侧的热通量通过热通量传感器10,在热通量传感器10产生负的电动势。因此,通过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是否为开始阈值以下进行判定,能够对人体210是否与表皮200a接触进行判定。此外,开始阈值根据在未开始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的状态下,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时能够产生的值决定。
此外,步骤S301中的是否存在停止指示的判定例如在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通过判定相对于仪表板所具备的触摸面板是否存在乘客的停止指示来进行。同样地,是否存在开始指示的判定也通过判定相对于触摸面板是否存在乘客的开始指示来进行。
而且,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大于开始阈值的情况下(S302:否),人体210未与表皮200a接触,因此再次进行步骤S301的处理。另外,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开始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302:是),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因此开始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使面板加热器21发热(S303)。由此,经由罩30(中间部件40)使表皮200a温暖,使人体210也温暖。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罩30以及中间部件40由热的扩散性高的材料构成,因此从罩30向表皮200a的导热量在每部分大致相等。因此,能够抑制表皮200a的温度在每部分不一致。
而且,在开始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之后,首先,对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信号是否为阈值以上进行判定(S304),在检测信号小于阈值的情况下(S304:否),增加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量(S305)。这样,在开始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之后将表皮200a的温度提高至阈值(规定温度)是为了缩短到达人体210感到舒适的时间。
另外,在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信号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304:是),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是否为下限阈值以下进行判定(S306)。而且,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下限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306:是),增加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量(S307),返回步骤S306的处理。另外,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大于下限阈值的情况下(S306:否),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是否为上限阈值以上进行判定(S308)。而且,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上限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308:是),减少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量(S309),返回步骤S306的处理。
此外,下限阈值以及上限阈值预先根据人体210感到舒适的热通量决定。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反复进行步骤S306~S309的处理,控制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的温度调整控制,以便人体210与表皮200a(表皮200a与面板加热器21)之间的热通量大致一定,从而能够长期地提供对人体210而言舒适的温度环境。
而且,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小于上限阈值的情况下(S308:否),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微分值)是否为停止阈值以上进行判定(S310)。
这里,具体稍后叙述,但若人体210从与表皮200a接触的状态分离,则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大幅度变化,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为负的值(参照图8B以及图8C)。因此,通过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是否为停止阈值以下进行判定,能够对人体210是否与表皮200a接触进行判定。此外,停止阈值根据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时能够产生的值决定。
因此,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大于停止阈值的情况下(S310:否),处于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不变的状态,因此返回步骤S306的处理。另外,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为停止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310:是),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因此停止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结束处理(S311)。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2的动作。此外,在步骤S302、S306、S308的处理中的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进行判定的情况、以及步骤S310的处理中的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进行判定的情况,可以代替判定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电动势),而使用将传感器信号变换为热通量的值来进行判定。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A~图8C对实际的热通量与时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图8A~图8C中的时刻T0~T5表示相同的时刻。另外,图8C是表示热通量传感器10、面板加热器21、表皮200a与人体210之间的热流速的关系的示意图。而且,在图8C中,外部空间约为18℃,接通表示进行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的状态,断开表示未进行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的状态,箭头表示热通量的大小以及方向。
首先,像图8C的从时刻T0至时刻T1期间那样,在人体210未与表皮200a接触、也未进行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的情况下,面板加热器21的温度也约为18℃。因此,如图8A所示,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大致为0。
而且,若在图8C的时刻T1,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则由于人体210的体温约为36℃,所以产生从人体210朝向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热通量。因此,如图8A所示,与该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因此,控制部2通过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是否为开始阈值以下进行判定,来对人体210是否与表皮200a接触进行判定(S302)。
而且,控制部2在判定为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的情况下(S302:是),在时刻T2开始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S303)。由此,通过来自面板加热器21的放热,表皮200a温暖,从而该表皮200a的温度变高,如图8C所示,产生从表皮200a侧朝向人体210的热通量。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在上述步骤S304、S305中说明过的那样,在进行表皮200a与人体210之间的热通量变为一定的温度调整控制之前,以表皮200a的温度变为阈值(规定温度)以上的方式进行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通电以使面板加热器21变为42℃左右。因此,如图8A所示,在时刻T2与时刻T3之间的期间,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变得大于上限阈值。
而且,控制部2从时刻T3至时刻T4,适当地进行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量的增加、减少,由此,如图8A以及图8C所示,将人体210与表皮200a(面板加热器21)之间的热通量大致维持为一定(S306~S309)。此外,在图8C中,将面板加热器21的温度设置为38℃而示出,但面板加热器21的温度实际取决于人体的体温而增减。
而且,如图8C所示,若人体210在时刻T4从表皮200a分离,则传感器信号如图8A所示地降低,如图8B所示,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微分值)急剧变小(变为负的值)。换言之,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急剧变大。因此,控制部2通过对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是否为停止阈值以下进行判定,来对表皮200a与人体210是否接触进行判定(S310)。
而且,控制部2若判定为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S310:是),则在时刻T5停止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结束处理(S31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时、或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时必然产生热通量,所以根据该热通量控制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另外,该热通量取决于人体210与表皮200a是否接触,而不取决于人体210的动作的速度。因此,能够提高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的开始以及停止的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温度调整部1成为相对于人体210的障碍物。即,在现有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中,通过热释电型传感器进行人体检测,需要将热释电型传感器配置于表皮200a的外部,因此存在该热释电型传感器相对于人体210成为障碍物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地,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整部1例如,如图6所示,配置于人体210接触的表皮200a与面板加热器21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温度调整部1成为相对于人体210的障碍物。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以使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变为一定(S306~S309)。因此,能够将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维持为人体210感到舒适的值,能够长期地提供对人体210而言舒适的温度环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温度调整控制以使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变为一定之前,将表皮200a的温度提高至阈值以上(规定温度),因此能够缩短到达人体210感到舒适的时间。即,例如,在不进行该处理的情况下,若在人体210的体表温度下降至20°左右的状态下开始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则在人体210的体表温度较低的状态下,控制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以使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变为一定。即,虽然人体210感受到寒冷但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量不增加的状态继续。然后,伴随着人体210的体表温度上升,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量也增加,因此最终能够提供对人体210而言舒适的温度环境,但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之前的时间变长。因此,通过在进行温度调整控制以使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变为一定之前,将表皮200a的温度提高至阈值以上(规定温度),能够缩短到达人体210感到舒适的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镍铬丝21a的厚度(粗细)一定,因此镍铬丝21a中的局部发热量一定。而且,中间部件40以覆盖热通量传感器10中的与和面板加热器21接触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以及面板加热器21中的配置有热通量传感器10的一侧的部分中的和与热通量传感器10接触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人体接触的表皮200a的温度在每部分不一致,能够抑制给人体带来不快感。
并且,罩30以及中间部件40使用热的扩散性高的不锈钢、树脂等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表皮200a的温度在每部分不一致。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对温度变化体进行了变更,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公开应用于使人体210降温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作为温度变化体,使用若通电则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温度变低并且与热通量传感器10侧相反的一侧的温度变高的帕尔贴(Peltier)元件。此外,该帕尔贴元件是从控制部2的通电量越大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温度越低的元件。
对这样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而言,例如,如图9所示,在用作配置于车辆内的座位200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的情况下,与图6同样具备温度调整部1,在座位200内形成排热用通路203并且在座位200具备对排热用通路203进行排气的风扇204的状态下使用。即,以能够经由排热用通路203将在帕尔贴元件产生的热排出的方式使用。
此外,在经由排热用通路203排出热的情况下,可以将该热排出至车辆的外部,也可以排出至车辆的内部而通过车载空调等来调整车辆的内部的温度。
接下来,参照图10对这样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中的控制部2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基本与上述图7的动作相同,因此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与上述步骤S301、S302同样的工序(S401、S402),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开始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402:是),开始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S403)。由此,经由罩30(中间部件40)使表皮200a降温,人体210也降温。
而且,进行与上述步骤S304、S305同样的工序(S404、S405),在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信号大于阈值的情况下(S404:否),增加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量(S405)。这样,在开始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之后将表皮200a的温度降低至阈值(规定温度)是为了缩短到达人体210感到舒适的时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帕尔贴元件使表皮200a降温,因此对检测信号是否为阈值以下进行判定。
而且,进行与上述步骤S306~S309同样的工序(S406~409),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上述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406:是),增加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量(S407)。另外,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下限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408:是),减少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量(S409)。
此外,这里的上限阈值以及下限阈值也预先根据人体210感到舒适的热通量决定。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反复进行步骤S406~S409的处理,进行控制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的温度调整控制,以便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大致一定,从而能够长期地提供对人体210而言舒适的温度环境。
而且,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大于下限阈值(S408:否)、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微分值)为停止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410:是),停止对帕尔贴元件的通电,结束处理(S411)。
这里,具体稍后叙述,但若人体210从与表皮200a接触的状态分离,则表皮200a与人体210之间的热通量大幅度变化,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帕尔贴元件使表皮200a降温。因此,若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则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为正的值(参照图111B以及图11C)。因此,通过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是否为停止阈值以上进行判定,能够对人体210是否与表皮200a接触进行判定。此外,停止阈值根据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时能够产生的值决定。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的动作。接下来,参照图10以及图11A~图11C对本实施方式的热通量与时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图11A~图11C中的时刻T0~T5表示相同的时刻。另外,图11C是表示热通量传感器10、帕尔贴元件22、表皮200a与人体210之间的热流速的关系的示意图。而且,在图11C中,外部空间的温度约为30℃,接通表示进行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的状态,断开表示未进行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的状态,箭头表示热通量的大小以及方向。
首先,像图11C的从时刻T0至时刻T1期间那样,在人体210未与表皮200a接触、也未进行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的情况下,帕尔贴元件22的温度也约为30℃。因此,如图11A所示,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大致为0。
而且,若在图11C的时刻T1,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则由于人体210的体温约为36℃,所以产生从人体210朝向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热通量。因此,如图11A所示,与该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因此,控制部2通过对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是否为开始阈值以下进行判定,来对人体210是否与表皮200a接触进行判定(S402)。
而且,控制部2在判定为人体210与表皮200a接触的情况下(S402:是),在时刻T2开始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S403)。由此,通过帕尔贴元件22,表皮200a降温,该表皮200a的温度变低,如图11C所示,从人体210朝向热通量传感器10侧的热通量变大。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在上述步骤S404、S405中说明过的那样,在进行表皮200a与人体210之间的热通量变为一定的温度调整控制之前,进行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以便表皮200a的温度成为阈值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通电以便帕尔贴元件22的降温的部分成为23℃。因此,如图11A所示,在时刻T2与时刻T3之间的期间,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变得小于下限阈值。
而且,控制部2从时刻T3至时刻T4,适当地进行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量的增加、减少,由此,如图11A以及图11C所示,将人体210与表皮200a(帕尔贴元件22)之间的热通量大致维持为一定(S406~S409)。此外,在图11C中,将帕尔贴元件22的温度设置为26℃而示出,但帕尔贴元件22的温度实际取决于人体210的体温而增减。
而且,如图11C所示,若人体210在时刻T4从表皮200a分离,则图11A所示,传感器信号接近0,如图11B所示,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急剧变大(变为正的值)。因此,控制部2通过对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是否为停止阈值以上进行判定,来对表皮200a与人体210是否接触进行判定(S410)。
而且,控制部2若判定为人体210从表皮200a分离(S410:是),则在时刻T5停止对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结束处理(S411)。
如上所述,即便将本公开应用于对人体210降温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热通量传感器10的表面保护部件110可以配置于温度变化体侧。在该情况下,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成为正负颠倒的信号,例如,若人体210在时刻T1与表皮200a接触,则作为传感器信号而输出正的电动势。
因此,在这样配置热通量传感器10的情况下,例如,开始阈值也设定为正的值。而且,控制部2在步骤S302以及步骤S402中,在热通量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信号为开始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开始对温度变化体(镍铬丝21a、帕尔贴元件22)的通电。即,在步骤S302以及步骤S402中,根据传感器信号的绝对值与开始阈值的绝对值来进行判定,也可以说若传感器信号的绝对值变为开始阈值的绝对值以上则开始通电。同样,在步骤S310、S410中,根据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的绝对值与停止阈值的绝对值进行判定,也可以说若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的绝对值变为停止阈值的绝对值以上则停止通电。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进行步骤S304、S305的处理。另外,也可以不进行步骤S306~S309的处理。作为这样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也根据人体210与表皮200a之间的热通量调整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由此能够提高向面板加热器21的通电控制的精度。同样,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进行步骤S404~S409的处理。
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02的处理中,可以与步骤S310的处理同样,根据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与开始阈值进行判定。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402的处理中,可以与步骤S410的处理同样,根据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与开始阈值进行判定。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进行S306~S309的温度调整控制之前进行S310的判定。同样,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进行S406~S409的温度调整控制之前进行S410的判定。

Claims (7)

1.一种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具备:
温度变化体(21a、22),其通过被通电而温度变化;
热通量传感器(10),其配置在所述温度变化体上,输出与热通量对应的传感器信号;
热扩散层(40),其以覆盖所述热通量传感器的方式,夹着所述热通量传感器配置在与所述温度变化体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控制部(2),其通过控制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来调整所述温度变化体的温度,
从人体(210)接触的表皮(200a)侧依次配置所述热扩散层、所述热通量传感器以及所述温度变化体,
所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与在所述热扩散层、所述热通量传感器以及所述温度变化体的排列方向经过该热通量传感器的所述热通量对应的所述传感器信号,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所述传感器信号,控制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的开始以及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其中,
若从所述热通量传感器输出的所述传感器信号的绝对值成为开始阈值以上,则所述控制部开始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
在开始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之后,若所述传感器信号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成为停止阈值以上,则所述控制部停止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开始向所述温度变化体通电之后进行调整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的温度调整控制,以便所述表皮与所述温度变化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一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其中,
还具备温度传感器(50),其输出与所述表皮的温度对应的检测信号,
所述控制部在开始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之后在进行所述温度调整控制之前,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调整向所述温度变化体的通电量,以便所述表皮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热通量传感器具有:
绝缘基材(100),其交替地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101、102),所述绝缘基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和
第一层间连接部件以及第二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它们分别埋入所述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层间连接部件以及第二层间连接部件由相互不同的金属形成,
所述第一层间连接部件以及第二层间连接部件交替地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其中,
形成所述第一层间连接部件与第二层间连接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金属是多个金属原子在维持该金属原子的结晶构造的状态下被烧结的烧结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温度调整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热通量传感器还具有:
表面保护部件(110),其配置于所述绝缘基材的表面(100a),形成有表面图案(111);和
背面保护部件(120),其配置于与所述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100b),形成有背面图案(121),
所述背面保护部件、所述绝缘基材以及所述表面保护部件被一体化。
CN201580012343.2A 2014-06-03 2015-06-01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33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4825 2014-06-03
JP2014-114825 2014-06-03
JP2015098408A JP6481497B2 (ja) 2014-06-03 2015-05-13 温調制御装置
JP2015-098408 2015-05-13
PCT/JP2015/002741 WO2015186329A1 (ja) 2014-06-03 2015-06-01 温調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3450A true CN106133450A (zh) 2016-11-16
CN106133450B CN106133450B (zh) 2018-10-12

Family

ID=5476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234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33450B (zh) 2014-06-03 2015-06-01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56896B2 (zh)
EP (1) EP3153781A4 (zh)
JP (1) JP6481497B2 (zh)
KR (1) KR101768961B1 (zh)
CN (1) CN106133450B (zh)
TW (1) TWI583898B (zh)
WO (1) WO201518632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0341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726893A (zh) * 2019-03-20 2020-09-2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1302B2 (ja) * 2013-06-04 2015-08-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の快適温調制御装置
EP3017998B1 (en) * 2013-07-02 2017-04-2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Vehicle heating system
FR3010355B1 (fr) * 2013-09-09 2017-04-21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de gestion du confort d'un tel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WO2017104343A1 (ja) * 2015-12-17 2017-06-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装置
WO2017184779A1 (en) * 2016-04-19 2017-10-26 Gentherm Inc. Climate controlled seat with a thermal conditioning device which is controlled by determining a heat flux
JP6249126B1 (ja) * 2016-07-12 2017-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流束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966535B2 (en) 2017-05-30 2021-04-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ermally conductive tape
US10737597B2 (en) 2017-05-30 2020-08-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ductive system
US10700253B2 (en) 2017-05-30 2020-06-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ductive tape recess
US10363845B2 (en) * 2017-05-30 2019-07-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ductive system
JP2021075187A (ja) * 2019-11-11 2021-05-2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14851932A (zh) * 2022-04-20 2022-08-05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座椅加热控制系统、方法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7103A (en) * 1987-02-09 1989-05-02 Tocksfors Verkstads Ab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heat flow at heating seats
JPH10193958A (ja) * 1997-01-08 1998-07-28 Zexel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201021164Y (zh) * 2007-04-28 2008-02-13 王维利 多功能智能按摩通气座椅
CN101890917A (zh) * 2009-05-21 2010-11-2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加热和冷却车辆的系统和方法
CN201814195U (zh) * 2010-08-18 2011-05-04 常熟市弘基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床用发热垫
KR101200157B1 (ko) * 2010-06-16 2012-11-12 현대다이모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냉난방장치의 온도 조절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5283351A (zh) * 2013-06-04 2016-01-27 株式会社电装 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0031B2 (ja) * 1985-10-23 1994-05-25 英弘精機産業株式会社 熱流計センサ−及びその製法
JP3637395B2 (ja) * 1997-04-28 2005-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空調装置とシート用加熱冷却装置
US6105667A (en) * 1998-03-12 2000-08-22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JP2000356357A (ja) * 1999-06-11 2000-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気カーペット
US6700052B2 (en) * 2001-11-05 2004-03-02 Amerigon Incorporated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circuit
FR2832798B1 (fr) * 2001-11-27 2004-01-30 Captec Comparateur de flux thermiques
JP3948355B2 (ja) * 2001-12-06 2007-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804566B2 (ja) * 2002-03-28 2006-08-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WO2005084494A1 (ja) * 2004-03-09 2005-09-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空調座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空調システム
DE102004030705B3 (de) * 2004-06-25 2005-12-01 Daimlerchrysler Ag Luftversor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selben
JP2006066299A (ja) * 2004-08-27 2006-03-09 Toto Ltd 人体加熱装置及び暖房便座装置
JP2007150231A (ja) * 2005-10-27 2007-06-14 Denso Corp 熱電変換装置
JP2008067850A (ja) * 2006-09-13 2008-03-27 Denso Corp シートヒータ
DE102007060312B4 (de) * 2007-08-24 2012-12-06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Elektrothermischer Wandler und Temperiereinrichtung
JP5423487B2 (ja) 2010-03-08 2014-0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貫通ビアへの導電材料充填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5641425B2 (ja) * 2011-01-07 2014-12-1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内の冷暖房システム
US9165854B2 (en) * 2012-04-12 2015-10-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Heat dissipation features, electronic devices incorporating heat dissipation featur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heat dissipation features
JP5376087B1 (ja) * 2012-05-30 2013-1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987811B2 (ja) * 2013-06-04 2016-09-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の異常判定装置
JP5942960B2 (ja) * 2013-06-04 2016-06-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発熱量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7103A (en) * 1987-02-09 1989-05-02 Tocksfors Verkstads Ab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heat flow at heating seats
JPH10193958A (ja) * 1997-01-08 1998-07-28 Zexel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201021164Y (zh) * 2007-04-28 2008-02-13 王维利 多功能智能按摩通气座椅
CN101890917A (zh) * 2009-05-21 2010-11-2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加热和冷却车辆的系统和方法
KR101200157B1 (ko) * 2010-06-16 2012-11-12 현대다이모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냉난방장치의 온도 조절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1814195U (zh) * 2010-08-18 2011-05-04 常熟市弘基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床用发热垫
CN105283351A (zh) * 2013-06-04 2016-01-27 株式会社电装 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0341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740341B (zh) * 2016-12-30 2019-09-0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加热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505098B2 (en) 2016-12-30 2022-11-22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heating
CN111726893A (zh) * 2019-03-20 2020-09-2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CN111726893B (zh) * 2019-03-20 2022-08-23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
US11672692B2 (en) 2019-03-20 2023-06-13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56896B2 (en) 2018-05-01
EP3153781A1 (en) 2017-04-12
JP2016011826A (ja) 2016-01-21
KR20160106655A (ko) 2016-09-12
JP6481497B2 (ja) 2019-03-13
EP3153781A4 (en) 2018-02-14
CN106133450B (zh) 2018-10-12
TW201610370A (zh) 2016-03-16
TWI583898B (zh) 2017-05-21
WO2015186329A1 (ja) 2015-12-10
KR101768961B1 (ko) 2017-08-17
US20170144574A1 (en) 2017-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3450A (zh) 温度调整控制装置
CN105283351B (zh) 使用了热通量传感器的舒适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CN105264454B (zh) 发热量控制装置
US9676310B2 (en) Vehicle seat with thermal device
CN101242757B (zh) 座位用取暖装置
JP3303236B2 (ja) 空調される車両用の温度検出器
EP3359418B1 (en) Thermally conductive padding
JP6070506B2 (ja) 生体検知器、車両用着座検知器およびシートベルト非着用警告システム
EP3391705B1 (en) Heating and cooling engine
EP3233425A1 (e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N103770829A (zh) 加热式方向盘
CN105551699B (zh) 一种ntc热敏电阻及制作方法
CN103380026A (zh) 座椅加热器
CN103538510B (zh) 一种可加热的车用地毯
JPH0473883A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
JP2012147970A (ja) 座席ヒータ
CN102218995A (zh) 用于在待调温或通风的区域中提供多个功能的产品
US10573470B2 (en) Seat switch assembly controlling one or multiple devices applicable within a vehicle seat
US20210384398A1 (en)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device, systems thereof,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es thereof
TWI590703B (zh) Hea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