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2720A - 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2720A
CN106132720A CN201580017146.XA CN201580017146A CN106132720A CN 106132720 A CN106132720 A CN 106132720A CN 201580017146 A CN201580017146 A CN 201580017146A CN 106132720 A CN106132720 A CN 106132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printer
containing box
printer
keeper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71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2720B (zh
Inventor
腰越郁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to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to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to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Sato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32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2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41J29/023Framework with reduced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5/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B65D15/22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中,收纳箱(30)具备:箱主体(31),其对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收纳;下盖部(32),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将便携式打印机(1)中的形成有将打印后的标签排出的排出口M的正面的下部覆盖;以及上盖部(33),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的上部覆盖,并且具备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的打印机保持件(35)。打印机保持件(35)具备向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侧且在局部伸出的一对伸出部。

Description

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例如涉及在便携式打印机的使用时对便携式打印机进行收纳而保护便携式打印机免受雨、尘埃等的影响的收纳箱。
背景技术
便携式打印机在邮件的邮递、宅急送等的物品的流通、或者电、气体等的仪表的检查等各种领域中使用。例如,在宅急送时收件人不在的情况下,利用便携式打印机发行记载有必要事项的不在票据。
便携式打印机大多在外部环境下使用,因此,为了保护其免受雨、尘埃等的影响而将其收纳于收纳箱,并以挂设于使用者的腰带、肩部等的状态而使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167281号公报中对便携式打印机的收纳箱有所记载。该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收纳箱,在收纳箱、且在便携式打印机的发行口所形成的正面侧具备使得便携式打印机的前盖以及发行口露出的开口部。
然而,在便携式打印机的正面侧具有能够开闭的开口部的收纳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收纳箱内的状态不变地从便携式打印机的正面的发行口将打印后的标签排出、或者将标签连续体收容于便携式打印机,因此,能够确保防水性、防尘性不变地确保良好的操作性、使用便利性。然而,在将便携式打印机收容于收纳箱内之后,若在收纳箱中未将便携式打印机的正面侧严实关闭、或者忘记将其关闭,则收纳箱内的便携式打印机有时会从收纳箱的正面侧掉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技术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收纳于收纳箱的便携式打印机掉落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主体,其能够使便携式打印机中的形成有将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排出的排出口的排出口面露出、且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进行收纳;开闭部件,其在上述箱主体设置为能够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上述排出口面侧进行开闭;以及保持件,其设置于上述箱主体内,将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上述排出口面的一部分覆盖,并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进行保持。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件由比上述箱主体硬的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件设置为将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至少上述排出口面的一部分以及侧面覆盖。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件具有用于更换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电池的第一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件具有用于将接口用的连接部件与上述便携式打印机连接的第二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保持件具备一对第一伸出部,该一对第一伸出部从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两侧面侧向上述排出口面侧伸出以将上述排出口面的一部分覆盖,上述箱主体具备一对第二伸出部,该一对第二伸出部从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两侧面侧向上述排出口面侧伸出以将上述保持件的上述一对第一伸出部覆盖,在上述开闭部件与上述一对第二伸出部的对置面设置有使得上述开闭部件和上述一对第二伸出部装拆自如的粘扣部。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件具有:下盖部,其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上述排出口面的下部侧进行开闭;以及上盖部,其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上述排出口面的上部侧进行开闭。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的特征在于,上述下盖部设置为能够与开闭盖部的开闭动作一致地进行开闭的状态,上述开闭盖部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内的上述打印介质的供给部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即便假设未将收纳箱的开闭部件严实关闭或者忘记将其关闭,也能够利用保持件而可靠地对收纳箱内的便携式打印机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防止便携式打印机从收纳箱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收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箱的便携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便携式打印机的开闭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便携式打印机的内部机构的说明图。
图4是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收纳箱的主视图。
图6是将图4的收纳箱的上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7是图4的收纳箱的左视图。
图8是图4的收纳箱的后视图。
图9是将收纳箱的下盖部以及上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正面右上侧观察图9的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正面左上侧观察图9的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12是观察图9的收纳箱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选取图9的收纳箱内的打印机保持件而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1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图9的收纳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选取图16的收纳箱内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打印机保持件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8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7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打印机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19是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收纳箱的中途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20是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收纳箱之后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21是将标签连续体插入于在收纳箱所收纳的便携式打印机的中途工序时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收纳于收纳箱的便携式打印机的打印工序时的状态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23是选取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箱内的打印机保持件而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2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2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26是从正面左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27是将图26的收纳箱的下盖部和上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与2014年6月4日向日本专利厅提交的日本特愿2014-115350的专利申请相关,通过参照而将该申请的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中。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原则上对同一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将其重复的说明省略。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对收纳于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便携式打印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便携式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便携式打印机的开闭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便携式打印机的内部机构的说明图。此外,在以下附图中,箭头W表示便携式打印机的宽度方向,箭头L表示便携式打印机的长度方向,箭头D表示便携式打印机的厚度方向。
便携式打印机1例如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如图1~图3所示,该便携式打印机1以纵置的状态收纳于后述的收纳箱内并装配于人体的腰部位置附近。在该纵置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厚度方向D的两端面中,将形成有供打印后的标签排出的排出口M(参照图1以及图3)的一端面称为正面(排出口面的一个例子),并将其相反侧的另一端面称为背面。另外,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面中,将上侧的一端面称为上表面,并将其相反侧的另一端面称为下表面。并且,在便携式打印机1中,将宽度方向W的两端面称为侧面。
便携式打印机1具备外壳2以及开闭盖部3。外壳2是形成便携式打印机1的外形、且形成用于对各结构部进行收容的空间的壳体。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外壳2的正面、且在长度方向L的上部侧,沿宽度方向W按照操作部4、显示部5以及电源按钮6等的顺序对这些部件进行排列配置。
操作部4是将所需的信息、命令向便携式打印机1输入的按钮。显示部5是对命令、消息等进行显示的画面,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电源按钮6是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源接通断开的按钮。
操作部4以及显示部5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配置于上部以便使作业者容易观察。另外,配置有操作部4,显示部5以及电源按钮6等的外壳2的部分略微倾斜,以便作业者在观察下方的情况下能够对操作部4、显示部5等进行目视观察。由此,作业者能够一边观察显示部5、一边通过操作部4而将信息、命令向便携式打印机1输入。此外,电源按钮6无需如操作部4、显示部5那样配置于作业者容易观察的位置,因此,例如可以设置于便携式打印机1的侧面、背面。
另外,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外壳2的上表面且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角部设置有挂带部7。在该挂带部7挂设有肩挂带8(参照图3),从而,即使作业者不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也能够将其悬挂于肩部。
另外,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且在长度方向L的下侧,上述开闭盖部3设置为能够开闭的状态。即,开闭盖部3借助铰链等而将其长度方向L的下部轴支承于外壳2,并设置为使得开闭盖部3的长度方向L的上部(大致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长度方向L的中央相当的部分)能够以该轴支承部分为支点而朝相对于外壳2分离或接近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且在长度方向L的大致中央处配置有开盖按钮9。通过按压该开盖按钮9而将开闭盖部3打开。这里,开闭盖部3的上部朝向下方打开。在该开闭盖部3的上部与外壳2之间的间隙形成有上述标签的排出口M。
另外,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一侧的侧面且在长度方向L的上侧设置有适配器连接端子10(参照图3)。该适配器连接端子10是用于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池Bt充电时与充电用的AC(Altermating Current:交流电)适配器(接口用的连接部件)Ad连接的端子。
另外,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另一侧的侧面且在长度方向L的上侧,以与外壳2的表面共面的方式设置有电池盖部11(参照图1以及图2)。通过对电池盖部11的滑动式的锁定杆11a进行滑动操作而将电池盖部11打开。
如图3所示,在这样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标签供给部15、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打印部17、电池收容部18以及控制部19等。
标签供给部15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内部配置于长度方向L的下部。标签供给部15是将卷状的标签连续体P收容为能够旋转的状态的区域。通过将上述开闭盖部3打开而能够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标签供给部15内对卷状的标签连续体P进行收容。
标签连续体P例如具有长条带状的衬纸PM、以及沿该衬纸PM的长度方向每隔预先规定的间隔而临时粘贴的多张标签PL。标签PL是所谓的热敏标签,在其表面(打印面)形成有若达到预先规定的温度区域则显示出特定的颜色(黑色、红色等)的感热显色层。另外,在衬纸PM的标签粘贴面的背面,沿长度方向每隔预先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表示标签PL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未图示)。
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是对标签连续体P的标签PL的位置(上述衬纸PM的位置检测标记、相邻的标签PL之间的衬纸PM部分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并由反光式或者透光式的光传感器等形成。在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为反光式的光传感器的情况下,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的发光部以及受光部在从标签供给部15以薄片状导出的标签连续体P的输送路上配置于与衬纸PM的背面对置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为透光式的光传感器的情况下,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的发光部以及受光部以隔着从标签供给部15以薄片状导出的标签连续体P的方式配置。
打印部17是向标签连续体P的标签PL进行打印的功能部,如图2或者图3所示,该打印部17具备热敏头17a、压纸辊17b、马达17c以及弹簧部件17d。
热敏头17a例如是将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之类的信息打印于标签PL的打印单元,该热敏头17a以在开闭盖部3的关闭时与压纸辊17b对置的方式且以使得热敏头17a的打印面朝向走纸路径的状态而设置。在热敏头17a的打印面,沿标签连续体P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因通电而发热的多个热电阻(发热元件)。在打印工序时(开闭盖部3关闭时),热敏头17a被弹簧部件17d经由标签连续体P而朝压纸辊17b侧施力。
压纸辊17b是对标签连续体P进行输送的输送单元,如图3所示,该压纸辊17b以在将开闭盖部3关闭时与热敏头17a对置的方式且以朝正反方向转动自如的状态而轴支承于开闭盖部3的上部。如图2所示,在该压纸辊17b的压辊轴17bs的一端连接有齿轮17bg。该齿轮17bg在开闭盖部3关闭时与设置于外壳2内的未图示的齿轮等卡合,并经由该齿轮等而以机械方式与马达17c连接。
马达17c是使压纸辊17b朝正反方向旋转的驱动源,例如使用步进马达(未图示)。弹簧部件17d是设置于热敏头17a的背部侧、且将热敏头17a向压纸辊17b按压的部件。
电池收容部18是对上述电池Bt进行收容的区域。通过将上述电池盖部11打开而能够将电池Bt插入于电池收容部18内、或者从电池收容部18内拆下该电池Bt。电池Bt是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整体供给电力的充电电池,例如使用锂离子电池。
控制部19是对便携式打印机1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路部,其与操作部4、显示部5、电源按钮6、适配器连接端子10、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热敏头17a、马达17c以及电池Bt等电连接。
在这样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打印工序中,在将从标签供给部15以薄片状导出的标签连续体P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夹入于热敏头17a与压纸辊17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压纸辊17b旋转而将标签连续体P朝向打印部17输送。此时,基于由标签位置检测传感器16检测出的信息而实现打印定时(timing),根据从控制部19向热敏头17a发送的打印信号而选择性地使热敏头17a的热电阻发热,由此将所需的信息打印于标签连续体P的标签PL,并将打印后的标签连续体P从排出口M排出。
接下来,参照图4~图18对用于收纳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收纳箱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图4是收纳箱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收纳箱的主视图,图6是将图4的收纳箱的上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右视图,图7是图4的收纳箱的左视图,图8是图4的收纳箱的后视图。
收纳箱30是对上述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收纳的容器,其一体地具备箱主体31、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此外,在收纳箱30中,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侧称为收纳箱30的正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收纳箱30的背面。另外,在收纳箱30中,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上表面侧称为收纳箱30的上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收纳箱30的下表面。并且,在收纳箱30中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侧面侧称为收纳箱30的侧面。
收纳箱30的箱主体31、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的材料例如由皮革类(包括PU等之类的人造皮革)、乙烯树脂(树脂片材的一个例子)或合成纤维、或者将它们层叠而成的层叠片材形成。另外,箱主体31、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的材料要求具有防水性,所以优选具有疏水性的材料。
箱主体31形成为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的一部分、背面、两侧面以及下表面覆盖。箱主体31的箱侧面部31a、31a是构成箱主体31的两侧面部的部分(即,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两侧面覆盖的部分),如图4所示,在箱侧面部31a各自的外周部一体地连接有向收纳箱30的正面以及上表面侧伸出的一对伸出部(第二伸出部)31b、31b。利用该一对伸出部31b、31b,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以及上表面且在局部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侧面附近部分覆盖。
另外,如图6所示,在箱主体31的一侧的箱侧面部31a,在收纳箱30内的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适配器连接端子10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开口孔部31c。该开口孔部31c是用于使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适配器连接端子10向收纳箱30的外部露出的开口部,例如大致形成为四边形的平面形状。
另外,在该箱侧面部31a的上部,以将开口孔部31c覆盖的方式设置有侧盖部31d。该侧盖部31d的平面形状形成为与箱侧面部31a的上部相同的形状,并且侧盖部31d的前端部侧设置为以能够朝相对于箱主体31分离及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能够开闭的状态。
另外,在该侧盖部31d的背面(与箱侧面部31a对置的面)、以及在箱侧面部31a中与侧盖部31d的背面对置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粘扣部Fa、Fb。由此,侧盖部31d以能够与箱侧面部31a密接的方式装配为装拆自如的状态。将该侧盖部31d关闭而将开口孔部31c封闭,由此能够维持收纳箱30内的密封性。另一方面,通过将侧盖部31d打开,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的状态不变地从收纳箱30的外部将AC适配器Ad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适配器连接端子10电连接而对电池Bt进行充电。
这里,上述粘扣一般称为魔术贴(注册商标),其是通过对呈钩状地密集起毛的钩状起毛部、以及呈环状地密集起毛的环状起毛部进行按压而能够将它们粘贴到一起,并能够通过朝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而将它们揭开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在粘扣部的情况下,例如在对置面的一方的面设置环状起毛部、且在另一方的面设置钩状起毛部。但是,粘扣部不限定于划分为仅设置有环状起毛部的环面、和仅设置有钩状起毛部的钩面,也可以采用不对环面与钩面加以区别的类型。即,可以在对置面的一方的面以及另一方的面分别设置环状起毛部和钩状起毛部的双方。在该情况下,在收纳箱30的制作时能够防止钩面与环面的安装错误。此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观察附图,对粘扣部标注阴影线。
另外,如图7所示,在箱主体31的另一侧的箱侧面部31a,在收纳箱30内的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池盖部11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开口孔部31e。该开口孔部31e是用于使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池盖部11向收纳箱30的外部露出的开口部,例如大致形成为四边形的平面形状。
另外,在该箱侧面部31a的上部,以将开口孔部31e覆盖的方式设置有侧盖部31f。该侧盖部31f的平面形状形成为与箱侧面部31a的上部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为以使得侧盖部31f的前端部侧能够朝相对于箱主体31分离及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能够开闭的状态。
另外,与图6中示出的粘扣部Fa、Fb相同,在该侧盖部31f中与箱侧面部31a对置的背面、以及箱侧面部31a中与侧盖部31f的背面对置的面部分,分别设置有粘扣部Fc、Fd(参照图7以及图8)。由此,侧盖部31f以能够与箱侧面部31a密接的方式装配为装拆自如的状态。将该侧盖部31f关闭而将开口孔部31e封闭,由此能够维持收纳箱30内的密封性。另一方面,通过将侧盖部31f打开,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容于收纳箱30内的状态不变地从收纳箱30的外部更换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池Bt。
另外,如图6~图8所示,箱主体31的背面部31g是构成箱主体31的背面部的部分(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背面覆盖的部分)。在该背面部31g形成有挂带部31h。形成为如下结构:将作业者的腰带插入于该挂带部31h,由此能够在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状态下将它们装配于人体的腰部附近。但是,对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的方法不限定于挂带部31h,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在箱主体31的背面设置板状钩、且使该板状钩卡挂于作业者的腰带,也可以将挂设于便携式打印机1的挂带部7的肩挂带8搭挂于作业者的肩部。
另外,箱主体31的下表面部31i是构成箱主体31的下表面部的部分(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覆盖的部分)。在该下表面部31i一体地连接有下盖部32。该下盖部32是构成收纳箱30的正面下部侧的部分,并形成为在跨设于收纳箱30的正面下部侧的上述一对伸出部31b、31b的状态下从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下部覆盖到长度方向L的大致中央位置。即,下盖部32形成为从箱主体31的正面下部延伸为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闭盖部3覆盖,并在排出口M的下部形成末端而未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排出口M覆盖。这里,在下盖部32中,当将下盖部32关闭时,将接近便携式打印机1的排出口M的末端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另外,在下盖部32中,当将下盖部32关闭时,将被目视观察的面称为下盖部32的表面,将处于其里侧且在下盖部32关闭时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对置的面称为背面。
另外,该下盖部32在以其前端部侧能够朝相对于箱主体31分离以及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能够开闭的状态下与箱主体31形成为一体。因此,通过相对于箱主体31朝下方将收纳箱30的下盖部32打开,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状态不变地将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闭盖部3打开,从而能够将卷状的标签连续体P收纳于便携式打印机1的标签供给部15内。
另外,在该下盖部32的表面且在前端部侧,以沿该前端部的边呈带状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粘扣部Fe(参照图6、图7)。
上盖部33是构成收纳箱30的上表面以及正面上部侧的部分,其形成为在跨设于收纳箱30的正面上部侧的上述一对伸出部31b、31b的状态下,从便携式打印机1的上表面整体以及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上部覆盖至长度方向L的大致中央位置。即,上盖部33从箱主体31的背面上部经由便携式打印机1的上表面而延伸至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排出口M覆盖的位置,其延伸端部形成为在从上方与关闭时的下盖部32的前端部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末端。这里,在上盖部33中,当将上盖部33关闭时,将接近便携式打印机1的排出口M的末端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另外,在上盖部33中,当将上盖部33关闭时,将被目视观察的面称为上盖部33的表面,将处于其里侧且在上盖部33关闭时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对置的面称为背面。
另外,该上盖部33在以其前端部侧能够朝相对于箱主体31分离以及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能够开闭的状态下与箱主体31形成为一体。因此,通过相对于箱主体31朝上方将收纳箱30的上盖部33的前端部打开,能够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
另外,在上盖部33的前端部,利用粘接剂等对沿其前端部的边呈带状地延伸的重叠板33a进行粘接。该重叠板33a以朝向收纳箱30的外侧略微伸出的方式粘接于上盖部33的表面,重叠板33a的背面(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对置的面)比上盖部33的背面更朝向收纳箱30的外侧凹陷。在该重叠板33a的背面设置有粘扣部Ff(参照图6以及图7)。与上盖部33的背面相比,该粘扣部Ff的粘扣面的位置以与下盖部32的厚度相应的量朝向收纳箱30的外侧凹陷。
在下盖部32和上盖部33关闭时,使上盖部33的前端部的重叠板33a的背面的粘扣部Ff与下盖部32的前端部侧的表面的粘扣部Fe重叠,从而在使得下盖部32与上盖部33密接的状态下将它们粘贴到一起。这里,若未在上盖部33的前端部设置重叠板33a、而是使上盖部33的前端部与下盖部32的前端部直接重叠,则上盖部33的重叠部附近部分容易浮起,下盖部32与上盖部33的密接性有时会降低。
与此相对,通过如上述那样在上盖部33的下部设置重叠板33a,当将上盖部33关闭时,在上盖部33的前端部与下盖部32的前端部对接的状态下(参照图4以及图7),能够将上盖部33的前端部的重叠板33a的背面的粘扣部Ff、与下盖部32的前端部侧的表面的粘扣部Fe粘贴到一起,因此能够防止上盖部33的前端部浮起。因此,能够提高下盖部32与上盖部33的粘贴部的密接性。
另外,重叠板33a的外周部被斜纹带Bs(参照图4以及图5)覆盖。在无斜纹带Bs的情况下,存在作业者的衣服与粘扣部Ff接触而形成毛球等使得作业者的衣服受损的情况。特别地,当为了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而将上盖部33向上方打开时,上盖部33的粘扣部Ff容易与作业者的衣服接触,因此容易使作业者的衣服受损。另外,如后所述,即使在收纳于收纳箱30的便携式打印机的打印工序时的状态(参照图22)下,也形成为上盖部33向上方打开的状态,使用者在该状态下大多将便携式打印机1装配于腰部位置附近,因此,上盖部33的粘扣部Ff容易与作业者的衣服接触而导致衣服受损。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斜纹带Bs将重叠板33a的外周部覆盖,由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粘扣部Ff与作业者的衣服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作业者的衣服因粘扣部Ff而受损。当然,利用斜纹带Bs还能够防止粘扣部Ff的外周部的起毛(劣化)。
另外,在该上盖部33的表面中,在从收纳箱30的背面上部朝向正面延伸的方向的中途的位置形成有折弯槽33b(参照图4、图5、图7)。例如通过基于热压的压印加工而使得该折弯槽33b形成为沿上盖部33的宽度方向W大致呈线状地延伸的状态,从而能够以该折弯槽33b为边界而将上盖部33的前端部侧朝上方折弯。
通过该基于热压的压印加工而形成的折弯槽33b因上盖部33的材料的复原力而容易变浅,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性质:由于折弯槽33b的长度方向两侧的无槽部分的弹性复原力的存在,即使以折弯槽33b为边界而将上盖部33折弯,该上盖部33也欲恢复为笔直状。因此,反复将上盖部33折弯而预先形成折弯线,由此使得欲立刻恢复的力减弱,因此,能够在将上盖部33的折弯角度改变为各种角度的状态下使上盖部33的形状固定。因此,通过维持将上盖部33的折弯角度改变为各种角度的状态,能够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排出口M的上方借助上盖部33而形成檐部。
另外,在上盖部33的表面中,在收纳箱30的上表面与正面的边界的折弯部的表面、以及上盖部33的前端部的重叠板33a的附近分别设置有粘扣部Fg、Fh(参照图4以及图5)。由此,以折弯槽33b为边界将上盖部33的前端部侧向上方折弯并对上盖部33的前端部侧的粘扣部Fh进行按压而使其抵接于上盖部33的上表面与正面的边界部的粘扣部Fg,由此能够将上盖部33的前端部粘贴于上盖部33的上部侧,从而能够使上盖部33保持向上方折叠的状态。此外,由于在该上盖部33的折叠部分并不特别需要密接性,因此,并不限定于使用粘扣作为上盖部33的保持单元,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是使凹扣与凸扣嵌合的结构。
另外,在上盖部33中,在折弯槽33b的上侧形成有第一透明窗部33c,在折弯槽33b的下侧(上盖部33的前端部侧)形成有第二透明窗部33d。该第一透明窗部33c以及第二透明窗部33d是用于在将上盖部33关闭的状态能够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显示部5等进行目视观察的窗部。
该第一透明窗部33c以及第二透明窗部33d例如由具有柔软性的透明树脂形成,即使在第一透明窗部33c与第二透明窗部33d重叠的双层窗的状态下,作业者也能够对操作部4、显示部5等进行目视观察,从而能够正确地对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操作。
该第一透明窗部33c与第二透明窗部33d的相对位置关系、窗面积等设定为:当沿折弯槽33b将上盖部33折弯而使得第一透明窗部33c与第二透明窗部33d重叠时,能够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上部的操作部4、显示部5以及电源按钮6进行目视观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窗部33c形成为从箱主体31的背面上部附近经由箱主体31的上表面而到达上盖部33的折弯槽33b的附近,第一透明窗部33c的窗面积形成为大于第二透明窗部33d的窗面积。由此,即使在便携式打印机1被收纳箱30大范围地覆盖的状态下,也能够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等进行操作。
但是,第一透明窗部33c以及第二透明窗部33d的相对位置关系、窗面积等还根据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显示部5的配置位置等而改变,因此,并不限定于上述设定,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使第一透明窗部33c的窗面积与第二透明窗部33d的窗面积相同。此外,这里所说的透明是指在操作等时能够对该部件所朝向的那侧进行目视确认,透明的树脂当然可以是未着色的树脂,还包括着色的半透明树脂、即便未着色也半透明的树脂。
接下来,图9是将收纳箱的下盖部以及上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从正面右上侧观察图9的收纳箱的立体图,图11是从正面左上侧观察图9的收纳箱的立体图,图12是观察图9的收纳箱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3是选取图9的收纳箱内的打印机保持件而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4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1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立体图,图1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俯视图。
如图9~图11所示,在收纳箱30的箱主体31中,在一对伸出部31b的表面设置有粘扣部Fi。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下盖部32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附近,设置有沿其边呈带状地延伸的粘扣部Fj。利用该粘扣部Fi、Fj,能够相对于一对伸出部31b、31b而对下盖部32进行装拆。
另外,如图9~图11所示,在上盖部33的背面中,在与一对伸出部31b对置的面部分设置有粘扣部Fk。利用该粘扣部Fi、Fk,能够相对于一对伸出部31b、31b而对上盖部33进行装拆。
在这样的收纳箱30的箱主体31中,一对伸出部31b的宽度Wp(参照图4)只要是能够确保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与一对伸出部31b(即箱主体31)之间的密接性的尺寸即可,例如设为5mm~15mm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1所示,打印机保持件35设置为固定于收纳箱30内的状态。打印机保持件35是主要对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该打印机保持件35例如由树脂或者硬质橡胶之类的比收纳箱30硬的材料形成,并一体地具备背面部35a、下表面部35b、一对侧面部35c、35c、以及一对伸出部35d、35d(第一伸出部的一个例子)。
打印机保持件35的背面部35a是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背面覆盖的部分。打印机保持件35借助铆钉Ra而固定于收纳箱30,该铆钉Ra以隔着打印机保持件35的背面部35a和箱主体31的背面部31g的方式固定。在背面部35a例如在4处位置形成有铆钉孔35e(参照图13~图15)。铆钉Ra插通于该铆钉孔35e。
在该背面部35a的上部且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附近分别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5f,在各突出部35f配置有上侧的铆钉孔35e。由此,如图12所示,能够使上侧的2个铆钉Ra的位置不与作业者的腰带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因铆钉Ra而引起的腰带的损伤等。
另外,通过设置打印机保持件35的背面部35a,能够提高收纳箱30的背面侧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够提高将收纳箱30装配于作业者的腰带的情况下的稳定性。
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下表面部35b是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部分。如图10、图11以及图14所示,该下表面部35b形成为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的厚度方向D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部分覆盖。由此,能够利用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下表面部35b对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支承,并且能够将收纳于收纳箱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闭盖部3打开。
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侧面部35c、35c是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两侧面覆盖的部分。如图9、图10以及图14所示,在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侧的侧面部35c中,在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池盖部1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孔部35g(第一开口部的一个例子)。通过设置该开口孔部35g,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的状态不变地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池盖部11打开而更换电池Bt。虽然可以形成开口切口部而取代开口孔部,但通过形成开口孔部能够提高打印机保持件35的侧面部35c的机械强度、便携式打印机1的保持性能。
另外,如图11及图13所示,在打印机保持件35的另一侧的侧面部35c中,在与适配器连接端子10等之类的接口部的配置部分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切口部35h(第二开口部的一个例子)。该开口切口部35h形成为与收纳箱30的上述开口孔部31c(参照图6)一致。由此,通过将上述收纳箱30的侧盖部31d打开而能够使适配器连接端子10露出。因此,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的状态不变地使AC适配器Ad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适配器连接端子10电连接。可以形成开口孔部而取代该开口切口部。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打印机保持件35的侧面部35c的机械强度、便携式打印机的保持性能。
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是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的一部分覆盖的部分,其形成为如下状态:从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侧面部35c、35c向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侧且在局部伸出,并且从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延伸至比便携式打印机1的长度方向L的中央靠上部的位置。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由一对伸出部35d、35d保持以便不使其从收纳箱30的正面侧掉落。如图9~图11所示,该一对伸出部35d、35d被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覆盖。
另外,在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的长度方向L的中途形成有朝向一对侧面部35c、35c凹陷的凹部35i。如后所述,该凹部35i是以在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闭盖部3进行开闭时不与开闭盖部3的一部分接触的方式而凹陷的部分。
接下来,图16是示出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图9的收纳箱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选取图16的收纳箱内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打印机保持件而示出的立体图,图18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7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打印机保持件的俯视图。
便携式打印机1以使得其开闭盖部3处于下方的状态(换言之,使得标签供给部15处于下方的状态)而收纳于收纳箱30。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的一部分由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支承,从而使得该便携式打印机1被打印机保持件35可靠地保持。
在该收纳箱30中,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状态不变地将上盖部33打开,从而能够将打印后的标签PL排出、且将下盖部32打开而将标签连续体P收纳于便携式打印机1的标签供给部15,因此,能够维持高防水性、高防尘性不变地确保便携式打印机1的良好的操作性、使用便利性。相反,若未将下盖部32严实关闭或者忘记将其关闭,则在无打印机保持件35的情况下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有时会从收纳箱30的正面侧掉落。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收纳箱30内设置打印机保持件35,即便假设未将收纳箱30的下盖部32严实关闭或者忘记将其关闭,也能够利用打印机保持件35可靠地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防止便携式打印机1从收纳箱30的正面掉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打印机保持件35可靠地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标签连续体P的切断等各种作业。在该情况下,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形成为对从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至比便携式打印机1的长度方向L的一半靠上方的位置(例如,比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盖按钮9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这样,利用一对伸出部35d、35d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长度方向的一半或者直至比一半更靠上方的位置为止的部分进行覆盖、支承,由此能够提高便携式打印机1的保持性或者稳定性。例如,即使在因标签连续体P的使用而使得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部比上部轻、进而使得便携式打印机1的重心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便携式打印机1的掉落。
另外,如上所述,打印机保持件35例如由树脂或者硬质橡胶等之类的比收纳箱30硬的材料形成。由此,打印机保持件35不仅具备对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的功能,还具备作为收纳箱30的骨架的一部分或者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外壳的一部分的功能。
即,通过在收纳箱30内设置打印机保持件35而利用打印机保持件35对收纳箱30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收纳箱30的外形状态变差(即,由疲劳引起的变形)。特别是通过在收纳箱30的正面的一对伸出部31b、31b的里侧配置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能够抑制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变为歪扭的状态。
另外,如图16所示,通过在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的背面侧设置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在对收纳箱30的下盖部32、上盖部33进行按压而使它们粘贴于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的情况下,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成为支承件,因此,能够将下盖部32、上盖部33严实关闭。即,能够提高收纳箱30的箱主体31、与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之间的密接性。
另外,能够利用打印机保持件35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表面加以保护,因此,即便在误使对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收纳的收纳箱30掉落的情况下等,也能够使对便携式打印机1造成的冲击得到缓和,从而能够使对便携式打印机1所造成的损伤减轻。特别是在由硬质橡胶等形成打印机保持件35的情况下,由于打印机保持件35将冲击吸收,因此能够使对便携式打印机1造成的冲击进一步得到缓和。
另外,由于利用树脂、硬质橡胶等构成打印机保持件35,故此能够提高打印机保持件35本身的耐久性。另外,虽然也考虑了在收纳箱30内设置芯材,但在该情况下,收纳箱30的制作耗费工时,收纳箱30的制作耗费时间,在此基础上,收纳箱30的成本也有所提升。与此相对,在打印机保持件35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成型而实现批量生产,因此制作比较简单,能够缩短收纳箱30的制作时间,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
另外,如图18所示,在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情况下,便携式打印机1的背面上部的一部分从打印机保持件35的背面上部的两个突出部35f之间露出。该便携式打印机1的背面的露出部分是在相对于收纳箱30取放便携式打印机1时供作业者对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把持的部分。由此,如上所述,通过将铆钉Ra配置于突出部35f而能够实现对作业者的腰带的损伤的防止,并且能够确保相对于收纳箱30取放便携式打印机1时的把持区域。
接下来,参照图19~图22对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30的使用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图19是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收纳箱的中途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图20是将便携式打印机收纳于收纳箱之后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9等所示,在将收纳箱30的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作业者将便携式打印机1放置于收纳箱30的打印机保持件35。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上盖部33打开至箱主体31的背面上端部,并且能够将下盖部32打开至箱主体31的下表面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便携式打印机1放置于打印机保持件35。
接着,如图19所示,使收纳箱30的下盖部32的前端部向上方移动,并使下盖部32的背面的粘扣部Fj粘贴于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的粘扣部Fi,由此将下盖部32关闭。然后,如图20所示,使收纳箱30的上盖部33的前端部的重叠板33a向下方移动,使重叠板33a的背面的粘扣部Ff重叠粘贴于下盖部32的表面的粘扣部Fe,并且使上盖部33的背面的粘扣部Fk粘贴于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的粘扣部Fi,由此将上盖部33关闭而实现对收纳箱30的密闭。由此,能够提高对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防水性以及防尘性。
另外,如图20所示,能够通过上盖部33的第一透明窗部33c而对收纳于收纳箱30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显示部5以及电源按钮6进行目视观察,因此,能够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状态不变地对操作部4进行操作、观察显示部5、观察便携式打印机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状态、以及将电源按钮6接通断开。另外,通过上盖部33的第二透明窗部33d能够对收纳于收纳箱30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盖按钮9进行目视观察,因此,不会不慎对开盖按钮9进行按压。
接下来,图21是将标签连续体插入于在收纳箱所收纳的便携式打印机的中途工序时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在将标签连续体P插入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标签供给部15的情况下,首先,作业者以上盖部33的折弯槽33b(参照图4等)为边界而将上盖部33的前端侧向上方折弯,由此对上盖部33的表面前端侧的粘扣部Fh(参照图20等)进行按压而使其粘贴于上盖部33的表面上部的粘扣部Fg(参照图20等)。由此,如图21所示,使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排出口M向外部露出。此时,能够通过上盖部33的第一透明窗部33c与第二透明窗部33d重叠而成的双层窗部而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显示部5以及电源按钮6进行目视观察。
接着,作业者对下盖部32进行撕揭并将其向下方打开,对从收纳箱30露出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盖按钮9进行按压。于是,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闭盖部3向下方打开,因此,通过该开闭盖部3的开口而将标签连续体P(参照图2等)插入于标签供给部15。然后,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闭盖部3关闭,并将收纳箱30的下盖部32关闭。此时,由于在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的里侧存在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因此能够将下盖部32严实关闭。
接下来,图22是示出收纳于收纳箱的便携式打印机的打印工序时的状态的便携式打印机以及收纳箱的立体图。
在利用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对标签连续体P的标签PL实施打印处理的情况下,首先,与图21中说明的相同,作业者使上盖部33的前端部侧向上侧折弯并将其粘贴于上盖部33的上部侧,然后经由第一透明窗部33c以及第二透明窗部33d的双层窗部而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进行操作,对便携式打印机1将所需的信息、命令输入。此时,由于第一透明窗部33c以及第二透明窗部33d由柔软的材料构成,因此,从双层窗部的外部也能够容易且正确地对操作部4进行操作。另外,能够经由双层窗部而在显示部5对输入的信息、命令进行目视确认。
通过这样的操作,保持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收纳箱30的状态不变地利用便携式打印机1的打印部17(参照图3)将所需的信息打印于标签连续体P的标签PL,然后将打印后的标签连续体P从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的排出口M排出。在打印时,能够利用收纳箱30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大半部分覆盖,因此,即使在便携式打印机1的打印动作时也能够提高对于便携式打印机1的防水性以及防尘性。另外,能够利用打印机保持件35可靠地对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进行保持而不使其摆动,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的操作、标签连续体P的切断等作业。此外,若每当打印发行时都对上盖部33进行开闭则比较繁琐,因此,使用者大多始终将上盖部33折弯并使其形成为粘贴于上盖部33的上部侧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图23是选取第二实施方式的收纳箱内的打印机保持件而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4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图2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立体图,图2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23的打印机保持件的俯视图。此外,由于收纳箱30的箱主体31、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的结构、便携式打印机1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将其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保持件35的背面部35a以及一对侧面部35c、35c的上部并未形成上述突出部35f(参照图13~图15)。即,打印机保持件35的背面部35a以及一对侧面部35c、35c的上部外缘一致。此外,在该情况下,一侧的侧面部35c的上部并未延伸至便携式打印机1的适配器连接端子10,因此,并未形成上述开口切口部35h(参照图13)。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由于使得打印机保持件35的外形实现了简化,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打印机保持件35的成型模具的构造实现简化。
另外,如图25所示,在将便携式打印机1收纳于打印机保持件35的情况下,便携式打印机1的两侧面的上部也从打印机保持件35露出。因此,在从收纳箱30取出便携式打印机1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以抓握便携式打印机1的两侧面的上部的方式而将便携式打印机1取出。即,作业者能够不与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显示部5以及电源按钮6接触便从收纳箱30将便携式打印机1取出。因此,在从收纳箱30取出便携式打印机1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作业者误按便携式打印机1的操作部4、电源按钮6或者触摸并弄脏显示部5。
(第三实施方式)
图26是从正面左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立体图,图27是将图26的收纳箱的下盖部和上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由于收纳箱30的箱主体31、下盖部32以及上盖部33的结构、便携式打印机1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将其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保持件35划分为正面保持件部36和下部保持件部37这两部分。收纳于收纳箱30内的便携式打印机1被正面保持件部36和下部保持件部37保持。
正面保持件部36设置为跨越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之间,利用其长度方向两端部的铆钉Rb而将正面保持件部36固定于一对伸出部31b、31b。为了使便携式打印机1的开盖按钮9露出,在该正面保持件部36下侧长边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36a。
下部保持件部37设置于收纳箱30内的下部。另外,下部保持件部37设置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一对伸出部35d、35d的凹部35i靠下部。下部保持件部37形成为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背面下部、下表面、一对两侧面下部以及正面下部覆盖。
例如利用2个铆钉Rc而将下部保持件部37固定于收纳箱30。下部保持件部37的下表面部(未图示)是对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保持件35的下表面部35b相同,其形成为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下表面的厚度方向D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部分覆盖。另外,下部保持件部37的一对侧面部37a的上部比适配器连接端子10、电池盖部11靠下方,因此,并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保持件35那样的开口孔部35g、开口切口部35h。
下部保持件部37的一对伸出部37b、37b是将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下部的一部分覆盖的部分,其形成为从便携式打印机1的侧面侧向便携式打印机1的正面侧且在局部伸出的状态。该一对伸出部37b、37b被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覆盖。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通过将正面保持件部36设置为跨越收纳箱30的一对伸出部31b、31b,能够防止收纳箱30的外形的破坏,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收纳箱30的姿势。
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而对由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在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仅为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公开的技术。即,不应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性的解释,归根结底,应当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解释,其中包含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等同的技术,并且,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其所有变更都涵盖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上盖部的前端部的重叠板利用斜纹带将粘扣部的外周部覆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下盖部的前端部利用斜纹带将粘扣部的外周部覆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保持件设置为将便携式打印机的背面、两侧面、正面的一部分以及底面的一部分覆盖,但只要是打印机保持件至少将便携式打印机的正面的一部分以及侧面覆盖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是将打印机保持件的背面部省略的结构,即,可以由一对侧面部、一对伸出部以及下表面部构成打印机保持件。另外,可以是将打印机保持件的下表面部省略的构造,即,可以由一对侧面部、一对伸出部以及背面部构成打印机保持件。另外,可以使打印机保持件的背面部以跨越一对侧面部的方式而形成为带状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作为打印介质而使用将多张标签临时粘贴于衬纸的连续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并不局限于在一个面具有粘接面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不具有粘接面的连续状的片材(连续片材)或者纸张类,还能够将能够利用热敏头进行打印的薄膜等用作打印介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在以上说明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保持使打印后的标签粘贴于衬纸的状态而不揭下地将其排出的打印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应用于具备将打印后的标签从衬纸揭下并将其排出的剥离发行功能的打印机。

Claims (8)

1.一种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具备:
箱主体,其能够使便携式打印机中的形成有将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排出的排出口的排出口面露出、且对所述便携式打印机进行收纳;
开闭部件,其在所述箱主体设置为能够对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所述排出口面侧进行开闭;以及
保持件,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内,将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所述排出口面的一部分覆盖,并对所述便携式打印机进行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由比所述箱主体硬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设置为将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至少所述排出口面的一部分以及侧面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有用于更换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电池的第一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有用于使接口用的连接部件与所述便携式打印机连接的第二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备一对第一伸出部,该一对第一伸出部从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两侧面侧向所述排出口面侧伸出以将所述排出口面的一部分覆盖,
所述箱主体具备一对第二伸出部,该一对第二伸出部从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两侧面侧向所述排出口面侧伸出以将所述保持件的所述一对第一伸出部覆盖,
在所述开闭部件与所述一对第二伸出部的对置面设置有使得所述开闭部件和所述一对第二伸出部装拆自如的粘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部件具有:
下盖部,其对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所述排出口面的下部侧进行开闭;以及
上盖部,其对所述便携式打印机的所述排出口面的上部侧进行开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盖部设置为能够与开闭盖部的开闭动作一致地进行开闭的状态,所述开闭盖部对所述便携式打印机内的所述打印介质的供给部进行开闭。
CN201580017146.XA 2014-06-04 2015-04-08 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 Active CN106132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5350 2014-06-04
JP2014115350A JP5828937B1 (ja) 2014-06-04 2014-06-04 携帯プリンタ用の収納ケース
PCT/JP2015/060948 WO2015186425A1 (ja) 2014-06-04 2015-04-08 携帯プリンタ用の収納ケー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2720A true CN106132720A (zh) 2016-11-16
CN106132720B CN106132720B (zh) 2019-02-19

Family

ID=5476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7146.XA Active CN106132720B (zh) 2014-06-04 2015-04-08 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9499B2 (zh)
EP (1) EP3153324B1 (zh)
JP (1) JP5828937B1 (zh)
CN (1) CN106132720B (zh)
WO (1) WO201518642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4243A (zh) * 2017-08-10 2017-11-21 曹鹏飞 一种办公用可隐藏式打印机
CN115583110A (zh) * 2021-12-14 2023-01-10 上海美爵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商务用标签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63934A1 (en) * 2016-06-16 2017-12-21 Debra Stack Instant photo system
JP6828541B2 (ja) * 2017-03-22 2021-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用カバー
KR101934730B1 (ko) * 2017-08-29 2019-01-03 주식회사 빅솔론 모바일 프린터용 몰드 케이스
CN110254048B (zh) * 2019-07-02 2020-06-09 海明联合能源集团矩网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印章打印机
JP1694291S (ja) * 2020-09-25 2023-09-22 テープ印字機
US11994919B2 (en) * 2021-06-28 2024-05-28 Dell Products L.P. Lock for a porta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JP1761229S (ja) * 2023-04-13 2024-01-12 ラベルプリンター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9925A (ja) * 2001-01-09 2002-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プリンタ収納ケース
JP2004276490A (ja) * 2003-03-18 2004-10-07 Sato Corp 携帯プリンタ
JP2005342924A (ja) * 2004-05-31 2005-12-15 Sato Corp 印字装置および印字装置の使用方法
US20070044879A1 (en) * 2005-01-31 2007-03-01 Hideki Watanabe Waterproof cover and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a device having a recording portion
JP2007167281A (ja) * 2005-12-21 2007-07-05 Toshiba Tec Corp 携帯型プリンタ収納ケース
JP2007210280A (ja) * 2006-02-13 2007-08-23 Pentax Corp キャリーバック
US7287850B2 (en) * 2004-01-22 2007-10-30 Casio Computer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7319230A (ja) * 2006-05-30 2007-12-13 Sato Corp プリンターの携帯用収納ケース
JP2010188688A (ja) * 2009-02-20 2010-09-02 Sato Knowledge &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ケース
JP2010201744A (ja) * 2009-03-03 2010-09-16 Toshiba Tec Corp ポータブルプリンタ用キャリーケース
US7825944B2 (en) * 2005-12-15 2010-11-02 Seiko Instruments Inc.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the same
CN102381051A (zh) * 2010-08-26 2012-03-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携带型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9058B2 (ja) * 2013-03-28 2017-01-11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携帯プリンタの収納ケース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9925A (ja) * 2001-01-09 2002-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プリンタ収納ケース
JP2004276490A (ja) * 2003-03-18 2004-10-07 Sato Corp 携帯プリンタ
US7287850B2 (en) * 2004-01-22 2007-10-30 Casio Computer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5342924A (ja) * 2004-05-31 2005-12-15 Sato Corp 印字装置および印字装置の使用方法
US20070044879A1 (en) * 2005-01-31 2007-03-01 Hideki Watanabe Waterproof cover and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a device having a recording portion
US7825944B2 (en) * 2005-12-15 2010-11-02 Seiko Instruments Inc.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the same
JP2007167281A (ja) * 2005-12-21 2007-07-05 Toshiba Tec Corp 携帯型プリンタ収納ケース
JP2007210280A (ja) * 2006-02-13 2007-08-23 Pentax Corp キャリーバック
JP2007319230A (ja) * 2006-05-30 2007-12-13 Sato Corp プリンターの携帯用収納ケース
JP2010188688A (ja) * 2009-02-20 2010-09-02 Sato Knowledge &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ケース
JP2010201744A (ja) * 2009-03-03 2010-09-16 Toshiba Tec Corp ポータブルプリンタ用キャリーケース
CN102381051A (zh) * 2010-08-26 2012-03-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携带型打印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4243A (zh) * 2017-08-10 2017-11-21 曹鹏飞 一种办公用可隐藏式打印机
CN115583110A (zh) * 2021-12-14 2023-01-10 上海美爵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商务用标签打印机
CN115583110B (zh) * 2021-12-14 2024-04-02 上海美爵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打印机用防护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53324A4 (en) 2017-06-28
WO2015186425A1 (ja) 2015-12-10
JP2015229258A (ja) 2015-12-21
US10029499B2 (en) 2018-07-24
EP3153324A1 (en) 2017-04-12
EP3153324B1 (en) 2018-07-11
JP5828937B1 (ja) 2015-12-09
US20170028756A1 (en) 2017-02-02
CN106132720B (zh) 201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2720A (zh) 便携式打印机用的收纳箱
JP6059058B2 (ja) 携帯プリンタの収納ケース
CN106103119A (zh) 打印机
CN106232371A (zh) 打印机
CN106163818A (zh) 打印机
ITBO20000576A1 (it) Confezione di tipo rigido per articoli da fumo
CN207329311U (zh) 一种包装件
CN202062809U (zh) 新型便携式热敏打印机
CN202278848U (zh) 双面打印热敏纸
CN100491128C (zh) 电子设备
CN101137544A (zh) 接触透镜的包装件
CN106414094B (zh) 印字装置
CN105050823B (zh) 具备纸张切断装置的打印机
EP1810839A1 (en) Label dispenser
JP5208814B2 (ja) ポータブルプリンタ用キャリーケース
CN101480900A (zh) 多功能书写绘画器具
CN211994727U (zh) 一种多功能标签打印机
CN209504070U (zh) 工具箱
CN202835559U (zh) 一种具有变色功能的空调
CN207946358U (zh) 一种能自由组合的联合测试卡
CN209931797U (zh) 一种基于杜邦纸的变色背包
CN210881394U (zh) 币签合一评级纸币收藏册
JPH1049498A (ja) ハンディタ−ミナルの用紙排出部防水カバ−
CN216832951U (zh) 一种可书写自带撕线笔形纸胶带
CN202592968U (zh) 便携式标签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