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7582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7582B
CN106057582B CN201610213481.3A CN201610213481A CN106057582B CN 106057582 B CN106057582 B CN 106057582B CN 201610213481 A CN201610213481 A CN 201610213481A CN 106057582 B CN106057582 B CN 1060575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ovable portion
stopper
contac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34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7582A (zh
Inventor
山形胜利
西村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57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7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7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7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01H50/28Parts movable due to bending of a blade spring or re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02Movable contacts fixed to operating pa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磁继电器,其具备:电磁铁块,包括励磁线圈及衔铁;一对固定触点;可动弹簧,包括固定于电磁铁块的固定部、根据对励磁线圈的通电的通断而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部;限动件,对可动部的移动进行限制。衔铁安装于可动部,与可动部一体地位移。对励磁线圈通电时,可动部借助磁力以固定部为支点在可动部接近固定触点的接近方向上移动而与固定触点接触,对励磁线圈的通电切断时,可动部在可动部离开固定触点的离开方向上借助复位力离开固定触点。对励磁线圈通电时,在可动部与固定触点接触前,限动件与可动部抵接,减小接近方向的可动部的移动速度,对励磁线圈的通电切断时,限动件与衔铁抵接,减小离开方向的可动部的移动速度。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铰接式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日本实开平2-11015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具备如下结构的电磁继电器:在可动弹簧的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之后对可动弹簧的移动进行限制。
上述文献中记载的现有的电磁继电器通过与绕线管的凸缘部一体地形成的树脂制的限动件对可动弹簧的移动进行限制。限动件相对于绕线管固定。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可动弹簧与限动件抵接,由此可动弹簧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存在可动弹簧与限动件碰撞时产生较大的碰撞声的情况。
发明内容
电磁继电器具备电磁铁块、一对固定触点、可动弹簧以及限动件。电磁铁块包括励磁线圈以及衔铁。可动弹簧包括固定于电磁铁块的固定部、以及根据对励磁线圈的通电的通断而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部。限动件对可动部的移动进行限制。衔铁安装于可动部,且与可动部一体地位移。可动弹簧构成为,当对励磁线圈通电时,可动部在磁力的作用下以固定部为支点发生变形而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可动弹簧构成为,当对励磁线圈通电时,可动部在磁力的作用下以固定部为支点而在可动部接近一对固定触点的接近方向上移动,而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可动弹簧构成为,当对励磁线圈的通电被切断时,可动部在可动部离开一对固定触点的离开方向上借助复位力而从一对固定触点离开。限动件构成为,当对励磁线圈通电时,在可动部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之前,限动件与可动部抵接,减小接近方向上的可动部的移动速度。限动件构成为,当对励磁线圈的通电被切断时,限动件与衔铁抵接,减小离开方向上的可动部的移动速度。
该电磁继电器能够使可动弹簧与限动件碰撞时的碰撞声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限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磁轭的外观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磁通的外观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磁通的外观图。
图1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用于对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另一限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又一限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另一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电磁继电器1的分解立体图。电磁继电器1具备电磁铁块2、触点块3、壳体4、限动件5以及消弧机构6。在图1中,定义方向D1、与方向D1呈直角的方向D2、以及与方向D1、D2呈直角的方向D3。
如图2所示,电磁铁块2具备励磁线圈21、绕线管22、铁芯23、轭铁24、衔铁25以及一对线圈端子261、262。
图3是电磁继电器1的剖视图。绕线管22具备筒部221和一对凸缘部222、223。筒部221具有沿轴向D221延伸的插通孔224。筒部221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一对凸缘部222、223例如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形成在筒部221的轴向D221的两端。筒部221以及一对凸缘部222、223通过树脂等绝缘材料而一体地形成。在绕线管22的凸缘部222与凸缘部223之间的筒部221上卷绕有励磁线圈21。在筒部221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凹部225。
铁芯23穿过绕线管22的插通孔224而与衔铁25对置。铁芯23具备轴部231和凸缘部232。轴部231具有柱形状,更详细而言具有细长地延伸的圆柱形状。凸缘部232设置在轴部231的一端。轴部231以及凸缘部232通过磁性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轭铁24具备片241和片242,实质上具有L字形状。片241以及片242通过磁性材料而一体地形成。片241嵌入到在绕线管22的凸缘部223上形成的凹部226。在片241上形成有插通孔243。铁芯23穿过插通孔243。片242从片241的一端沿与片241呈直角的方向延伸,由此轭铁24构成上述L字形状。片242沿着绕线管22的筒部221的轴向D221延伸。
衔铁25安装在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与可动部36一体地位移。更详细而言,衔铁25安装于可动部36并与铁芯23对置配置。衔铁25由磁性材料构成,具有细长地延伸的平板形状。衔铁25的一端与轭铁24的片242抵接。
一对线圈端子261、262分别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具有细长地延伸的板形状。励磁线圈21的两端分别卷绕在一对线圈端子261、262上,并通过焊料等进行连接。
触点块3具备一对固定触点31、32、一对主端子33、34以及可动弹簧35。
固定触点31安装在主端子33上,且固定触点32安装在主端子34上。一对主端子33、34分别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可动弹簧35构成为根据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的通断而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或分离。可动弹簧35具备可动部36、固定部37以及复位弹簧38。可动弹簧35实质上具有L字形状。
可动部36根据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的通断而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或分离。更详细而言,可动部36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可动部36具备基部361、接压部362以及成形部363。另外,可动部36还具备突出部364。可动部36中的除了成形部363以外的部分由金属形成。成形部363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在可动部36的一面上固定有衔铁25。
接压部362具备一对可动触点391、392,在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发生变形。一对固定触点31、32沿着方向D1排列。可动触点391设置在与固定触点31对置的位置,可动触点392设置在与固定触点32对置的位置。可动触点391与固定触点31接触或分离。可动触点392与固定触点32接触或分离。
突出部364设置在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之间。更详细而言,突出部364以在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之间从成形部363突出的方式设置。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突出部364与限动件5接触。优选突出部364具有弹性。因此,就突出部364的从成形部363突出的长度而言,突出部364在与该长度呈直角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于突出部364的该长度的比率越小越好。
固定部37固定于电磁铁块2。更详细而言,固定部37例如通过螺纹紧固等方式固定在轭铁24的片242上。由此,可动弹簧35固定在轭铁24上。
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衔铁25在励磁线圈21的磁力的作用下被铁芯23吸引,由此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以固定部37为支点而发生变形,并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并且,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可动部36在可动弹簧35的复位力(弹力)的作用下从一对固定触点31、32离开。
壳体4具备实质上具有矩形平板形状的基座41、和实质上具有矩形箱形状的罩42。罩42具有开口的一面而覆盖基座41。壳体4收纳励磁线圈21、绕线管22、铁芯23、轭铁24、衔铁25、一对固定触点31、32以及可动弹簧35。
基座41具有供主端子33穿过的插通孔411、供主端子34穿过的插通孔412、供线圈端子261穿过的插通孔、以及供线圈端子262穿过的插通孔。并且,基座41具有向外侧开口的凹部43。更详细而言,基座41具有设置在方向D3上与励磁线圈21相邻的位置处的凹部43。在凹部43中收纳有永磁铁61。另外,基座41具备设置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之间的壁部44。壁部44以隔开固定触点31与固定触点32的方式设置。另外,基座41还具备对励磁线圈2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45。
限动件5对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移动进行限制。更详细而言,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限动件5对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可动触点391、392)离开固定触点31、32之后的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移动进行限制。限动件5由金属形成。优选限动件5由与可动弹簧35相同的金属形成。但是,限动件5不限定于采用与可动弹簧35相同的金属,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限动件5优选由非磁性材料构成。但是,限动件5不限定为非磁性材料,也可以由磁性材料构成。
图4是限动件5的外观立体图。限动件5具备基部51、延设部52以及抵接部53。基部51、延设部52以及抵接部53一体地形成。
基部51固定于电磁铁块2。更详细而言,基部51固定于绕线管22。基部51具有供铁芯23的轴部231穿过的贯通孔54。并且,基部51嵌入到在绕线管22的凸缘部222的大致中央处形成的凹部225,且在铁芯23的轴部231穿过贯通孔54的状态下由铁芯23的凸缘部232与绕线管22夹持而固定。并且,基部51具有位于贯通孔54的周围的四个凹部55。另外,基部51具备分别设置在四个凹部55处的四个接触片56。各接触片56的前端以比基端更接近铁芯23的凸缘部232的方式倾斜。由此,在由铁芯23的凸缘部232和绕线管22来夹持基部51时,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基部51。
延设部52从基部51延伸。更详细而言,延设部52从基部51呈直角地延伸。
抵接部53具有弹性,与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以及衔铁25抵接。抵接部53设置在延设部52的前端。在图4所示的限动件5中,抵接部53具有平板形状。而且,抵接部53与延设部52呈直角地从延设部52的前端突出。即,抵接部53设置为与基部51大致平行。
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抵接部53与可动部36抵接。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抵接部53与衔铁25抵接。当可动部36与抵接部53抵接时,抵接部53沿着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分别从固定触点31、32离开的离开方向A1借助弹性而发生挠曲。即,抵接部53以沿着离开方向A1挠曲的方式具有弹性。由此,与可动部36和抵接部53抵接之前相比,抵接部53使离开方向A1上的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每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即可动部36的移动速度减小。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抵接部53在与延设部52这一侧即抵接部53的基端相比靠近抵接部53的前端的位置处与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以及衔铁25抵接。
图5是电磁继电器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6和图7分别是电磁继电器1的剖视图和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如图3和图5所示,限动件5与和可动弹簧35一体地位移的衔铁25抵接。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之前,限动件5与可动部36的突出部364抵接。由此,限动件5使接近方向A2上的可动部36的移动速度减小。接近方向A2是可动部36(一对可动触点391、392)接近一对固定触点31、32的方向。然后,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如图3和图5所示,限动件5与和可动弹簧35一体地位移的衔铁25抵接。由此,限动件5对离开方向A1上的可动部36的移动进行缓和,即,使离开方向A1上的可动部36的移动速度减小。
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在可动部36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之前,限动件5与可动部36抵接,从而使可动部36接近一对固定触点31、32的接近方向A2上的可动部36的移动速度减小。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限动件5与衔铁25抵接,从而对可动部36离开一对固定触点31、32的离开方向A1上的可动部的移动进行缓和,即,使离开方向A1上的可动部36的移动速度减小。
图8是电磁继电器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如图8所示,消弧机构6具备永磁铁61和磁轭62。
永磁铁61在收纳于基座41的凹部43时,沿着与方向D1正交的方向D2而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相邻。永磁铁61沿着与方向D1以及方向D2正交的方向D3而与励磁线圈21相邻。永磁铁61例如是铁氧体磁铁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铁61的N极配置在磁轭62这侧,S极配置在励磁线圈21这侧。
图9是磁轭62的外观图。磁轭62由铁系材料(例如镀锌钢板)等导磁率高的材料形成。磁轭62以与永磁铁61接触的方式设置。更详细而言,磁轭62借助磁力安装在永磁铁61上。磁轭62在与永磁铁61接触的状态下在方向D3上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相邻。另外,磁轭62在与永磁铁61接触的状态下与壳体4的外表面相接。如图9所示,磁轭62具有供主端子33穿过的插通孔621和供主端子34穿过的插通孔622。另外,磁轭62具备用于永磁铁61的定位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突起623。
图10和图11是示出电磁继电器1的磁通的外观图。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在可动触点391、392离开固定触点31、32之际,有时会在可动触点391与固定触点31之间、以及可动触点392与固定触点32之间产生电弧。此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从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分别对置的方向D2进行观察时,通过消弧机构6(永磁铁61以及磁轭62)而在触点附近产生方向D3的磁通。根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力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排列的方向D1上作用于电弧。由此,能够将在可动触点391与固定触点31之间产生的电弧向方向B2即外侧拉长。另外,能够将在可动触点392与固定触点32之间产生的电弧向方向B3即外侧拉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62包括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相邻的一对相邻部63、64,在一对相邻部63、64之间设置有切口65。由此,能够提高触点附近的磁通密度,能够将电弧进一步向外侧拉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排列的方向D1上,磁轭62的长度L1(参照图10)比一对固定触点31、32之间的距离L2(参照图10)长。并且,在方向D1上,磁轭62的长度L1比永磁铁61的长度L3(参照图8)长。由此,能够将电弧拉长得更长,因此能够使电弧尽快地消弧。
接下来,利用图3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对励磁线圈21通电之前,在可动弹簧35安装于衔铁25的状态下,衔铁25从铁芯23离开,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从一对固定触点31、32离开。在对励磁线圈21通电之前,衔铁25与限动件5抵接。
然后,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铁芯23被磁化,衔铁25被铁芯23的凸缘部232吸引。与此相伴,设置有衔铁25的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前端进行位移。然后,一对可动触点391、392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接触。其结果是,一对可动触点391、392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导通。
如上述那样,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衔铁25从限动件5的抵接部53离开。然后,在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之前,可动弹簧35的突出部364与限动件5在限动件5的抵接部53处抵接。由此,使可动弹簧35的移动速度减小。
图12是用于对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3是用于对不具备限动件5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除了不具备限动件5以外,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图12和图13中,纵轴表示施加在可动部36上的载荷,横轴表示可动部36的位置。在表示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特性的图12中示出表示施加在可动部36上的接近方向A2的载荷的吸引力曲线N1、和表示施加在可动部36上的离开方向A1的载荷的弹簧负载曲线N2。在表示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特性的图13中示出表示施加在可动部36上的接近方向A2的载荷的吸引力曲线N3、和表示施加在可动部36上的离开方向A1的载荷的弹簧负载曲线N4。在图12中,可动部36能够在从位置P1到位置P2为止的范围内进行位移。位置P1是距铁芯23最远的位置。可动部36在自位置P1位移而位于位置Ps时与限动件5接触。当可动部36自位置Ps进一步位移而位于位置Pc时,可动触点391、392分别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可动部36在位于位置P2时被铁芯23吸附而与铁芯23抵接。同样,在图13中,当可动部36自位置P1位移而位于位置Pc时,可动触点391、392分别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可动部36在位于位置P2时被铁芯23吸附而与铁芯23抵接。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位于位置P1的可动部36朝向铁芯23位移而位于位置Pc使得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之前,可动弹簧35的突出部364与限动件5抵接,因此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触点碰撞能M1(参照图12)比不具备限动件5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碰撞能M2(参照图13)小。触点碰撞能M1是吸引力曲线N1(参照图12)与弹簧负载曲线N2(参照图12)的差量的累计值。触点碰撞能M2是吸引力曲线N3(参照图13)与弹簧负载曲线N4(参照图13)的差量的累计值。
另一方面,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铁芯23消磁,衔铁25在可动弹簧35的弹性作用下从铁芯23的凸缘部232离开,并且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发生位移。与此相伴,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从一对固定触点31、32离开。其结果是,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之间被电切断。
如上述那样,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可动弹簧35的突出部364在可动弹簧35的弹性作用下从限动件5离开。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发生位移。然后,衔铁25与限动件5的抵接部53抵接。此时,限动件5由于具有弹性,因此缓和可动弹簧35的撞击。
在日本实开平2-110154号公报所公开的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弹簧对固定在绕线管上的限动件强力地碰撞,限动件承接可动弹簧的复位力,因此存在可动弹簧与限动件碰撞时产生较大的碰撞声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在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之前,可动部36的突出部364与限动件5抵接,限动件5使可动弹簧35的移动速度减小。即,限动件5减弱可动弹簧35的移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与不具备限动件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使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时的触点碰撞能减小。其结果是,能够使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所引起的碰撞声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限动件5使可动弹簧35的移动速度减小,由此能够使衔铁25与铁芯23碰撞时的力度减小。由此,能够使衔铁25与铁芯23碰撞所引起的碰撞声减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限动件5使可动弹簧35的移动速度减小,由此能够减小触点回跳(bounce)。由此,能够减小触点回跳时的电弧所引起的触点消耗,因此能够提高触点的开闭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而使限动件5与衔铁25抵接时,限动件5在弹性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减小(吸收/缓和)复位时从衔铁25向限动件5的撞击。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能够减小衔铁25与限动件5碰撞所引起的碰撞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限动件5以及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包括可动触点391、392)由金属形成。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中,限动件5与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可动触点391、392)成为金属制部件彼此的接触,因此与限动件5为树脂制部件的情况相比,不容易产生磨损粉末。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即便产生了磨损粉末,由于磨损粉末为金属粉末,因此在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之间也不容易形成导通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和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限动件5的相同部分(抵接部53)与可动弹簧35或衔铁25抵接。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中,与进行接触的部分不同的限动件相比,能够使限动件5的结构简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相较于分别具备励磁线圈21通电时与可动弹簧35抵接的部件、以及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与衔铁25抵接的部件的情况,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即便永磁铁61设置在从触点(固定触点31、32、可动触点391、392)离开的位置处,也能够通过使用磁轭62来增大触点附近以及电弧消弧空间的磁通密度。由此,能够不使电磁继电器1大型化而提高切断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相邻的一对相邻部63、64之间,在磁轭62上设置有切口65,由此能够使磁通集中在各触点附近。由此,与磁轭不具有上述切口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各触点附近的磁通密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切断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排列的方向D1即拉长电弧的方向上,使磁轭62的长度L1比一对固定触点31、32之间的距离L2长,由此能够将电弧拉长得更长。由此,能够使电弧尽快地消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切断能力。
图14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另一限动件5a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4中,对与图4所示的限动件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也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限动件5而具备图14所示的限动件5a。限动件5a具备基部51a、延设部52a以及抵接部53a。基部51a、延设部52a以及抵接部53a一体地形成。基部51a是与限动件5的基部51(参照图4)相同的结构。贯通孔54a、凹部55a以及接触片56a分别与限动件5的贯通孔54、凹部55以及接触片56(参照图4)相同。延设部52a是与限动件5的延设部52(参照图4)相同的结构。
抵接部53a以与延设部52a之间具有小于90°的角度的方式从延设部52a的前端突出。即,抵接部53a的前端比基端侧更朝向基部51a延伸。除了上述的点以外,抵接部53a与限动件5的抵接部53(参照图4)相同。
图15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又一限动件5b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5中,对与图4所示的限动件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也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限动件5而具备图15所示的限动件5b。限动件5b具备基部51b、延设部52b以及抵接部53b。基部51b、延设部52b以及抵接部53b一体地形成。基部51b是与限动件5的基部51(参照图4)相同的结构。贯通孔54b、凹部55b以及接触片56b分别与限动件5的贯通孔54、凹部55以及接触片56(参照图4)相同。延设部52b是与限动件5的延设部52(参照图4)相同的结构。
抵接部53b具有曲板形状。详细而言,抵接部53b具备从延设部52b延伸的曲面部531和从曲面部531延伸的曲面部532。曲面部531、532一体地形成。曲面部531设置在延设部52b的前端。曲面部531具有向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离开固定触点31、32的离开方向A1突出的凸面。曲面部532设置在曲面部531的前端。曲面部532具有向可动部36的可动触点391、392接近固定触点31、32的接近方向A2突出的凸面。除了上述的点以外,抵接部53b与限动件5的抵接部53(参照图4)相同。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另一电磁继电器1a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在图16中,对与图1至图1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电磁继电器1a的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也可以取代电磁继电器1的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的突出部364而具备图16所示的突出部365。
突出部365设置在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之间。更详细而言,突出部365在一对可动触点391、392之间从成形部363突出。突出部365具有孔366。由此,即便增大突出部365的宽度而增大突出部365与限动件5的接触区域,也能够维持突出部365的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1a中,永磁铁61也可以将N极与S极调换配置。即,也可以将永磁铁61的N极配置在励磁线圈21这侧,而将S极配置在磁轭62这侧。在这种情况下,使主端子33、34的极性相反从而使电流的流动方向相反。由此,能够将在可动触点391、392与固定触点31、32之间产生的电弧向外侧拉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1a也可以不具备可动触点391、392。在这种情况下,可动弹簧35的可动部36中的和固定触点31对置的部分与固定触点31接触或分离,且可动部36中的和固定触点32对置的部分与固定触点32接触或分离。即,当对励磁线圈21通电时,可动部36与固定触点31、32接触,当对励磁线圈21的通电被切断时,可动部36从固定触点31、32离开。

Claims (4)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铁块,其包括励磁线圈以及衔铁;
一对固定触点;
可动弹簧,其包括固定于所述电磁铁块的固定部、以及根据对所述励磁线圈的通电的通断而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部;以及
限动件,其对所述可动部的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衔铁安装于所述可动部,且与所述可动部一体地位移,
所述可动弹簧构成为,
当对所述励磁线圈通电时,所述可动部在磁力的作用下以所述固定部为支点而在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的接近方向上移动,而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
当对所述励磁线圈的通电被切断时,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的离开方向上借助复位力而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离开,
所述限动件构成为,包括具有弹性的抵接部,该抵接部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侧具有第1抵接面和第2抵接面,
当对所述励磁线圈通电时,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之前,所述限动件的所述第1抵接面从离开所述可动部的状态与所述可动部抵接,减小所述接近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的移动速度,
当对所述励磁线圈的通电被切断时,所述限动件的所述第2抵接面从离开所述衔铁的状态与所述衔铁抵接,减小所述离开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的移动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限动件还包括:
固定于所述电磁铁块的基部;以及
从所述基部延伸设置的延设部,
所述抵接部设置在所述延设部的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铁块还包括:
绕线管,其具有筒部,在所述筒部上卷绕所述励磁线圈,所述筒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插通孔;以及
铁芯,其穿过所述插通孔并与所述衔铁对置,
所述铁芯包括:
柱状的轴部;以及
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轴部的一端,
在所述限动件的所述基部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限动件的所述基部在所述轴部穿过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由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绕线管夹持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可动弹簧的所述可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固定触点之间的突出部,
所述限动件构成为,当对所述励磁线圈通电时,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之前,所述限动件与所述突出部抵接,由此使所述可动部在所述接近方向上的所述可动部的所述移动速度减小。
CN201610213481.3A 2015-04-07 2016-04-07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60575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8644A JP6569975B2 (ja) 2015-04-07 2015-04-07 電磁継電器
JP2015-078644 2015-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7582A CN106057582A (zh) 2016-10-26
CN106057582B true CN106057582B (zh) 2020-03-10

Family

ID=57110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3481.3A Active CN106057582B (zh) 2015-04-07 2016-04-07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0599B2 (zh)
JP (1) JP6569975B2 (zh)
CN (1) CN106057582B (zh)
DE (1) DE102016204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1540B (zh) 2015-08-03 2019-09-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JP6726080B2 (ja) * 2016-10-20 2020-07-2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8122658A (zh) * 2016-11-29 2018-06-05 有限会社桑爱斯 线圈部件
JP2018170241A (ja) * 2017-03-30 2018-11-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9121490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1929224B2 (en) 2019-04-25 2024-03-12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Relay coil assembly
USD1021814S1 (en) * 2022-03-17 2024-04-09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Relay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0154U (zh) * 1988-12-27 1990-09-04
JP2010027554A (ja) * 2008-07-24 2010-02-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CN201478205U (zh) * 2009-06-25 2010-05-19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消除动作噪声的继电器结构
JP2012094294A (ja) * 2010-10-25 2012-05-17 Panasonic Corp 電磁リレー
CN103456567A (zh) * 2012-06-04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5548Y2 (zh) * 1977-06-21 1982-03-31
JPS60168242U (ja) * 1984-04-17 1985-11-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710106B2 (ja) 1988-10-19 1998-02-10 三建化工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可塑剤
JPH05190071A (ja) * 1992-01-16 1993-07-30 Fujitsu Ltd 低動作音電磁継電器
JP2002100275A (ja) * 2000-07-18 2002-04-05 Nagano Fujitsu Component Kk 電磁継電器
JP4693927B2 (ja) * 2000-07-18 2011-06-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0154U (zh) * 1988-12-27 1990-09-04
JP2010027554A (ja) * 2008-07-24 2010-02-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リレー
CN201478205U (zh) * 2009-06-25 2010-05-19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消除动作噪声的继电器结构
JP2012094294A (ja) * 2010-10-25 2012-05-17 Panasonic Corp 電磁リレー
CN103456567A (zh) * 2012-06-04 2013-12-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30599B2 (en) 2016-12-27
CN106057582A (zh) 2016-10-26
DE102016204421A1 (de) 2016-10-27
US20160300679A1 (en) 2016-10-13
JP2016201187A (ja) 2016-12-01
JP6569975B2 (ja) 2019-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472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6057582B (zh) 电磁继电器
WO2011117696A1 (ja) 接点装置
JP6168785B2 (ja) 有極電磁継電器
JP5768223B2 (ja) 接点装置
JP2016031802A (ja) 電磁継電器及びコイル端子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1204480A (ja) 接点装置
EP2945174B1 (en) Contact device
JP4591224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1784017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70417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083236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942276B2 (ja) 接点装置
JP6675103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920664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319684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2139817A (ja) 電磁継電器
JP6964252B2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WO2014038498A1 (ja) 電磁リレー
JP2010062042A (ja) リレー
JP6597378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541819B2 (ja) リレー
CN116888702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