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8702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8702A
CN116888702A CN202280015556.0A CN202280015556A CN116888702A CN 116888702 A CN116888702 A CN 116888702A CN 202280015556 A CN202280015556 A CN 202280015556A CN 116888702 A CN116888702 A CN 116888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fixed terminal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electromagnetic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55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口直树
西田刚
箕轮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88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8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可动接触片、驱动装置、外侧磁铁以及内侧磁铁。第二固定端子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固定端子分离地配置。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在第二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沿第二方向移动。外侧磁铁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的外侧。外侧磁铁产生用于将在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可动触点之间和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拉长的磁场。当从第二方向观察时,内侧磁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内侧磁铁产生用于在第三方向上拉长电弧的磁场。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电磁继电器中,在电流切断时在触点产生电弧。因此,在电磁继电器中存在具备用于熄灭电弧的磁铁的电磁继电器。通过由磁铁对电弧作用洛伦兹力,来拉长电弧,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中,在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的外侧配置有一对磁铁。一对磁铁在可动板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一对磁铁产生用于在与可动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拉长电弧的磁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4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产生热气或金属蒸气,从而电弧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短路,有时持续产生电弧。在该情况下,难以迅速地熄灭电弧,从而电磁继电器的切断性能降低。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电磁继电器中,抑制因电弧在固定端子间短路而导致的切断性能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可动接触片、驱动装置、外侧磁铁以及内侧磁铁。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第二固定端子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固定端子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第一可动触点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二可动触点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可动接触片与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连接。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沿第二方向移动。
外侧磁铁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的外侧。外侧磁铁产生用于将在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可动触点之间和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拉长的磁场。当从第二方向观察时,内侧磁铁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内侧磁铁产生用于在第三方向上拉长电弧的磁场。第三方向是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
在本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利用从外侧磁铁产生的磁场将电弧拉长。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并且,即使电弧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短路,短路的电弧也因从内侧磁铁产生的磁场而在第三方向上被拉长。由此,能够迅速地熄灭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短路的电弧。进而,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切断性能的降低。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突出部。突出部也可以相对于外侧磁铁在第三方向上配置。突出部也可以朝向内侧磁铁延伸。在该情况下,在第三方向上被拉长了的电弧向突起部的左右扩展。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
突出部也可以具有前端朝向内侧磁铁逐渐变细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电弧通过突起部更有效地向左右扩展。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突出部也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在该情况下,迅速地熄灭电弧。
第一固定端子也可以包含朝向第一固定端子的外侧的第一角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角部对电弧从第一固定端子延伸的方向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容易地朝向第一固定端子的外侧拉长电弧。
第二固定端子也可以包含朝向第二固定端子的外侧的第二角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角部对电弧从第二固定端子延伸的方向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容易地朝向第二固定端子的外侧拉长电弧。
内侧磁铁也可以包含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也可以比第一表面更接近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内侧磁铁中的至少第二表面也可以由绝缘材料覆盖。在该情况下,由绝缘材料保护内侧磁铁免受电弧的影响。
内侧磁铁也可以包含中间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中间部分也可以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第一部分也可以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与第一固定端子重叠。第二部分也可以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与第二固定端子重叠。在该情况下,由来自内侧磁铁的磁场拉长电弧的范围扩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抑制因电弧在固定端子间短路而导致的切断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断开状态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闭合状态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是触点装置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6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8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9是示出第五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0是示出第六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1是示出第七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2是示出第八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3是示出第九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4是示出第十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5是示出第十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6是示出第十一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的图。
图17是示出第十一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的另一例的图。
图18是示出第十二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图。
图19是示出第十二变形例的第一固定端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壳体2、触点装置3以及驱动装置4。壳体2由树脂或陶瓷等绝缘材料形成。在壳体2内收纳有触点装置3。
触点装置3包含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可动接触片8、可动机构9、第一固定触点10、第二固定触点11、第一可动触点12以及第二可动触点13。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可动接触片8所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1、X2)。第一方向(X1、X2)包含第一长度方向(X1)和第二长度方向(X2)。第二长度方向(X2)是与第一长度方向(X1)相反的方向。将从第二固定触点11朝向第一固定触点10的方向定义为第一长度方向(X1)。将从第一固定触点10朝向第二固定触点11的方向定义为第二长度方向(X2)。
将第一固定触点10与第一可动触点12相互对置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Z1、Z2)。第二方向(Z1、Z2)包含上方(Z1)和下方(Z2)。将从第一可动触点12朝向第一固定触点10的方向定义为上方(Z1)。将从第一固定触点10朝向第一可动触点12的方向定义为下方(Z2)。
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可动接触片8、第一固定触点10、第二固定触点11、第一可动触点12、第二可动触点13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以及可动接触片8由磷青铜、铍铜、黄铜或者韧铜等作为端子材料而公知的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以及可动接触片8也可以由与上述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固定触点10、第二固定触点11、第一可动触点12以及第二可动触点13由铜系金属或银系金属等作为触点材料而公知的金属材料制成。
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沿第二方向(Z1、Z2)延伸。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例如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在第一方向(X1、X2)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6连接有第一固定触点10。在第二固定端子7连接有第二固定触点11。第一固定触点10和第二固定触点11配置在壳体2内。
可动接触片8、第一可动触点12以及第二可动触点13配置在壳体2内。第一可动触点12和第二可动触点13与可动接触片8连接。第一可动触点12与第一固定触点10对置。第一可动触点12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触点10接触及分离。第二可动触点13与第二固定触点11对置。第二可动触点13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触点11接触及分离。第一可动触点12与第二可动触点13在第一方向(X1、X2)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8能够沿第二方向(Z1、Z2)移动。可动接触片8能够在图1所示的断开位置与图2所示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如图1所示,在可动接触片8处于断开位置时,可动触点12、13从固定触点10、11离开。如图2所示,在可动接触片8处于闭合位置时,可动触点12、13与固定触点10、11接触。以下,将可动触点12、13向固定触点10、11接近的方向定义为接触方向。将可动触点12、13从固定触点10、11离开的方向定义为离开方向。
可动机构9支撑可动接触片8。可动机构9包含驱动轴15和触点弹簧16。驱动轴15与可动接触片8连结。驱动轴15沿第二方向(Z1、Z2)延伸,在第二方向(Z1、Z2)上贯通可动接触片8。驱动轴15设为能够沿第二方向(Z1、Z2)移动。触点弹簧16朝向接触方向对可动接触片8进行施力。
驱动装置4包含线圈21、卷线筒22、可动铁芯23、固定铁芯24、磁轭25以及复位弹簧26。驱动装置4利用电磁力经由可动机构9使可动接触片8在断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线圈21卷绕于卷线筒22。可动铁芯23和固定铁芯24配置在卷线筒22内。可动铁芯23与驱动轴15连接。可动铁芯23能够沿第二方向(Z1、Z2)移动。固定铁芯24与可动铁芯23对置配置。复位弹簧26向分离方向对可动铁芯23进行施力。
在电磁继电器1中,若线圈21通电,则利用从线圈21产生的磁场的磁力,将可动铁芯23吸引至固定铁芯24。由此,可动铁芯23和驱动轴15克服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而向接触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8向图2所示的闭合位置移动,可动触点12、13与固定触点10、11接触。此外,在可动触点12、13与固定触点10、11接触后,驱动轴15进一步向接触方向移动,由此触点弹簧16被压缩。
若切断对线圈21的通电,则可动铁芯23和驱动轴15通过复位弹簧26的作用力而向分离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8向图1所示的断开位置移动,可动触点12、13从固定触点10、11离开。
电磁继电器1具备外侧磁铁41、42。外侧磁铁41、42产生用于将在第一固定触点10与第一可动触点12之间和第二固定触点11与第二可动触点13之间产生的电弧拉长的磁场。外侧磁铁41、42在第一方向(X1、X2)上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的外侧。
外侧磁铁41、42包含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是永久磁铁。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配置于壳体2的周围。其中,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也可以配置在壳体2内。第一外侧磁铁41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6在第一长度方向(X1)上配置。第二外侧磁铁42相对于第二固定端子7在第二长度方向(X2)上配置。
图3是触点装置3的放大图。图4是图1中的IV-IV剖视图。以下,将与第一方向(X1、X2)以及第二方向(Z1、Z2)垂直的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Y1、Y2)。并且,将第三方向(Y1、Y2)中的一方定义为第一横向(Y1),将与第一横向(Y1)相反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横向(Y2)。
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在壳体2内产生磁场。在图3及图4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箭头A1示出由第一外侧磁铁41以及第二外侧磁铁42产生的磁场。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以使互不相同的极对置的方式配置。例如,第一外侧磁铁41的N极与第二外侧磁铁42的S极对置。
在电流从第一固定端子6通过可动接触片8向第二固定端子7流动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利用来自第一外侧磁铁41的磁场,第一洛伦兹力F1作用于在第一固定触点10和第一可动触点12产生的电弧。第一洛伦兹力F1在第一横向(Y1)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一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上被拉长。并且,利用来自第二外侧磁铁42的磁场,第二洛伦兹力F2作用于在第二固定触点11和第二可动触点13产生的电弧。第二洛伦兹力F2在第二横向(Y2)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二洛伦兹力F2的方向上被拉长。
在电流与上述相反地从第二固定端子7通过可动接触片8向第一固定端子6流动的情况下,利用来自第一外侧磁铁41的磁场,第一洛伦兹力F1’作用于在第一固定触点10和第一可动触点12产生的电弧。第一洛伦兹力F1’在第二横向(Y2)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一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上被拉长。并且,利用来自第二外侧磁铁42的磁场,第二洛伦兹力F2’作用于在第二固定触点11和第二可动触点13产生的电弧。第二洛伦兹力F2’在第一横向(Y1)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二洛伦兹力F2’的方向上被拉长。
电磁继电器1具备内侧磁铁43。内侧磁铁43产生用于在第三方向(Y1、Y2)上将在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短路的电弧AC1拉长的磁场。图3中,箭头A2示出由内侧磁铁43产生的磁场。内侧磁铁43例如以使N极朝向下方(Z2)的方式配置。
如图4所示,内侧磁铁43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X1、X2)上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内侧磁铁43配置在壳体2内。即,内侧磁铁43配置于用于熄灭电弧的壳体2内的遮断空间。内侧磁铁43配置于比第一固定触点10及第二固定触点11靠上方(Z1)的位置。
在电流从第一固定端子6通过可动接触片8向第二固定端子7流动的情况下,第三洛伦兹力F3作用于短路的电弧AC1。第三洛伦兹力F3在第二横向(Y2)上作用。由此,短路的电弧AC1在第三洛伦兹力F3的方向上被拉长。
与上述相反,在电流从第二固定端子7通过可动接触片8向第一固定端子6流动的情况下,第三洛伦兹力F3’作用于短路的电弧AC1。第三洛伦兹力F3’在第一横向(Y1)上作用。由此,短路的电弧AC1在第三洛伦兹力F3’的方向上被拉长。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电弧被从外侧磁铁41、42产生的磁场拉长。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并且,即使电弧在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短路,电弧也因从内侧磁铁43产生的磁场而在第三方向(Y1、Y2)上被拉长。由此,即使电弧在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短路,也能够迅速地熄灭电弧。由此,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1的切断性能的降低。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驱动装置4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4配置于触点装置3的下方(Z2)。但是,驱动装置4可以相对于触点装置3在第一方向(X1、X2)或第三方向(Y1、Y2)上配置。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接触方向为上方(Z1),分离方向为下方(Z2)。但是,也可以构成为,接触方向为下方(Z2),分离方向为上方(Z1)。
触点装置3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比两个多。第一固定触点10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6分体,或者也可以为一体。第二固定触点11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7分体,或者也可以为一体。第一可动触点12可以与可动接触片8分体,或者也可以为一体。第二可动触点13可以与可动接触片8分体,或者也可以为一体。
磁铁的配置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也可以以使相同的极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例如,也可以配置为第一外侧磁铁41的S极和第二外侧磁铁42的S极相互对置。
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如图5所示,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也可以在第三方向(Y1、Y2)上相互对置地配置。图5中,箭头A3、A4示出由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产生的磁场。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也可以以使互不相同的极对置的方式配置。例如,第一外侧磁铁41的N极也可以与第二外侧磁铁42的S极对置。
在该情况下,若电流从第一固定端子6通过可动接触片8向第二固定端子7流动,则第一洛伦兹力F1作用于在第一固定触点10和第一可动触点12产生的电弧。第一洛伦兹力F1在第二长度方向(X2)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一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上被拉长。第二洛伦兹力F2作用于在第二固定触点11和第二可动触点13产生的电弧。第二洛伦兹力F2在第一长度方向(X1)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二洛伦兹力F2的方向上被拉长。并且,第三洛伦兹力F3作用于短路的电弧AC1。第三洛伦兹力F3在第二横向(Y2)上作用。由此,短路的电弧AC1在第三洛伦兹力F3的方向上被拉长。
在电流与上述相反地从第二固定端子7通过可动接触片8向第一固定端子6流动的情况下,第一洛伦兹力F1’作用于在第一固定触点10和第一可动触点12产生的电弧。第一洛伦兹力F1’在第一长度方向(X1)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一洛伦兹力F1’的方向上被拉长。第二洛伦兹力F2’作用于在第二固定触点11和第二可动触点13产生的电弧。第二洛伦兹力F2’在第二长度方向(X2)上作用。由此,电弧在第二洛伦兹力F2’的方向上被拉长。并且,第三洛伦兹力F3’作用于短路的电弧AC1。第三洛伦兹力F3’在第一横向(Y1)上作用。由此,短路的电弧AC1在第三洛伦兹力F3’的方向上被拉长。
此外,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也可以以使相同的极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侧磁铁41和第二外侧磁铁42组合。即,也可以在壳体2的第一长度方向(X1)、第二长度方向(X2)、第一横向(Y1)以及第二横向(Y2)上分别配置外侧磁铁41、42。
图6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6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第一突出部44和第二突出部45。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第一突出部44和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相对于外侧磁铁41、42在第三方向(Y1、Y2)上配置。第一突出部44和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朝向第一固定触点10与第二固定触点11之间延伸。
详细而言,第一突出部44也可以相对于外侧磁铁41、42在第一横向(Y1)上配置。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在第三方向(Y1、Y2)上配置于第一突出部44的相反侧。即,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相对于外侧磁铁41、42在第二横向(Y2)上配置。第一突出部44、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朝向内侧磁铁43延伸。
第一突出部44、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具有前端朝向内侧磁铁43逐渐变细的形状。第一突出部44也可以具有前端朝向第二横向(Y2)逐渐变细的形状。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具有前端朝向第一横向(Y1)逐渐变细的形状。第一突出部44、第二突出部45也可以由树脂或陶瓷等绝缘材料制成。在该情况下,被内侧磁铁43在第三方向(Y1、Y2)上拉长的电弧AC1通过第一突出部44、第二突出部45在第一方向(X1、X2)上扩展。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AC1。
图7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7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多个第一突出部44A、44B和多个第二突出部45A、45B。
突出部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端逐渐变细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图8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8所示,突出部44、45呈直线状的形状。
固定端子6、7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圆筒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图9是示出第五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9所示,固定端子6、7呈四棱柱状。第一固定端子6也可以包含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朝向第一固定端子6的外侧的第一角部6A、6B。第二固定端子7也可以包含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朝向第二固定端子7的外侧的第二角部7A、7B。
第一角部6A也可以朝向第二长度方向(X2)且朝向第一横向(Y1)。第一角部6B也可以朝向第二长度方向(X2)且朝向第二横向(Y2)。第二角部7A也可以朝向第一长度方向(X1)且朝向第一横向(Y1)。第二角部7B也可以朝向第一长度方向(X1)且朝向第二横向(Y2)。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拉长电弧的方向控制为角部6A、6B、7A、7B所朝向的方向。
图10是示出第六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0所示,第一角部6A、6B和第二角部7A、7B朝向第三方向(Y1、Y2)。第一角部6A和第二角部7A也可以朝向第一横向(Y1)。第一角部6B和第二角部7B也可以朝向第二横向(Y2)。
固定端子6、7不限定于四棱柱状,也可以呈其它形状。图11是示出第七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1所示,固定端子6、7呈三棱柱状。或者,固定端子6、7也可以呈三棱柱以外的形状。
内侧磁铁43的形状或配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内侧磁铁43配置于壳体2内的遮断空间。但是,内侧磁铁43也可以配置于遮断空间的外侧。图12是示出第八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2所示,内侧磁铁43配置于壳体2的外部。
图13是示出第九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3所示,内侧磁铁43被树脂或陶瓷等绝缘材料46覆盖。例如,内侧磁铁43整体也可以被绝缘材料46覆盖。
或者,图14是示出第十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4所示,仅内侧磁铁43的一部分被绝缘材料46覆盖。内侧磁铁43包含第一表面431和第二表面432。第一表面431是内侧磁铁43的上表面。第二表面432是内侧磁铁43的下表面。第二表面432比第一表面431更接近第一固定触点10及第二固定触点11。第二表面432面向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的空间。内侧磁铁43中的至少第二表面432也可以被绝缘材料46覆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内侧磁铁43整体在第一方向(X1、X2)上位于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即,内侧磁铁43配置于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不与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重叠的位置。但是,内侧磁铁43的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与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重叠的位置。
例如,图15是示出第十一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5所示,内侧磁铁43包含中间部分43A、第一部分43B以及第二部分43C。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中间部分43A也可以位于第一固定端子6与第二固定端子7之间。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中间部分43A也可以不与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重叠。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第一部分43B也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6重叠。当从第二方向(Z1、Z2)观察时,第二部分43C也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7重叠。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6所示,当从第一方向(X1、X2)观察时,第一固定端子6具有U字型的形状。或者,也可以如图17所示,当从第一方向(X1、X2)观察时,第一固定端子6具有L字型的形状。第二固定端子7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固定端子6相同的形状。
图18是示出第十二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图。也可以如图18所示,第一固定端子6和第二固定端子7沿第一方向(X1、X2)延伸。详细而言,第一固定端子6也可以包含从第一固定触点10沿第一长度方向(X1)延伸的部分。第二固定端子7也可以包含从第二固定触点11沿第二长度方向(X2)延伸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9所示,第一固定端子6呈板状的形状。第二固定端子7也可以呈与第一固定端子6相同的形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抑制因电弧在固定端子间短路而导致的切断性能的降低。
符号说明
4:驱动装置;6:第一固定端子;6A:第一角部;7:第二固定端子;7A:第二角部;8:可动接触片;10:第一固定触点;11:第二固定触点;12:第一可动触点;13:第二可动触点;41:第一外侧磁铁;43:内侧磁铁;43A:中间部分;43B:第一部分;43C:第二部分;44:第一突出部;46:绝缘材料;431:第一表面;432:第二表面。

Claims (8)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固定端子;
第一固定触点,其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分离地配置;
第二固定触点,其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连接;
第一可动触点,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
第二可动触点,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其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和所述第二可动触点连接;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外侧磁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子的外侧,产生用于将在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之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拉长的磁场;以及
内侧磁铁,其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之间,产生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拉长所述电弧的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突出部,该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外侧磁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配置,并朝向所述内侧磁铁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前端朝向所述内侧磁铁逐渐变细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由绝缘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包含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外侧的第一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包含朝向所述第二固定端子的外侧的第二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磁铁包含:
第一表面;以及
第二表面,其比所述第一表面更接近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及所述第二固定触点,
所述内侧磁铁中的至少所述第二表面被绝缘材料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磁铁包含:
中间部分,其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之间;
第一部分,其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重叠;以及
第二部分,其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重叠。
CN202280015556.0A 2021-03-05 2022-01-18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68887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5410A JP7392678B2 (ja) 2021-03-05 2021-03-05 電磁継電器
JP2021-035410 2021-03-05
PCT/JP2022/001484 WO2022185746A1 (ja) 2021-03-05 2022-01-18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8702A true CN116888702A (zh) 2023-10-13

Family

ID=83155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5556.0A Pending CN116888702A (zh) 2021-03-05 2022-01-1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28034A1 (zh)
JP (1) JP7392678B2 (zh)
KR (1) KR20230130106A (zh)
CN (1) CN116888702A (zh)
DE (1) DE112022000457T5 (zh)
WO (1) WO20221857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9108B2 (ja) * 2010-03-25 2014-11-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6081787B2 (ja) * 2012-11-30 2017-02-1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2016012505A (ja) * 2014-06-30 2016-01-2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6972961B2 (ja) * 2017-11-22 2021-11-2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7115137B2 (ja) * 2018-08-21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2000457T5 (de) 2023-10-12
US20240128034A1 (en) 2024-04-18
WO2022185746A1 (ja) 2022-09-09
KR20230130106A (ko) 2023-09-11
JP7392678B2 (ja) 2023-12-06
JP2022135534A (ja)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3105B (zh) 继电器
CN110164725B (zh) 电磁继电器
EP2372735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19003558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0462779B (zh) 电磁继电器
EP2919248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6057582B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3025906A (ja) 継電器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214141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514024A (zh) 继电器
EP4261868A1 (en)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210358707A1 (en) Contact poin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WO2019103061A1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WO2019103063A1 (ja) 接点モジュール、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CN11583637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0945615B (zh) 开闭器
WO2022091574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16888702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470243A (zh) 继电器
JP746841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964252B2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7357193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40096580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