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7009A -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7009A
CN106057009A CN201610524834.1A CN201610524834A CN106057009A CN 106057009 A CN106057009 A CN 106057009A CN 201610524834 A CN201610524834 A CN 201610524834A CN 106057009 A CN106057009 A CN 106057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pipe
pick
thick stick
but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248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7009B (zh
Inventor
宋功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5248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7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7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7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7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7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9/00Simulators for teaching or training purpo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5/00Model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09B23/00,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5/04Model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09B23/00,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of buildings

Abstract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是为建筑类大学的体验式教学以及施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培训而设计的,属于职业教育设施领域;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是土法盾构的展示体验区,包括起始井、终结井、支墩、垫块、顶镐、顶杠、顶梁、穿越管、地面防护网与上下通道组成的;其中,穿越管在起始井与终结井之间的土中,支墩在起始井的下部与穿越管相对;地面防护网分别架设在起始井、终结井的顶端周围;上下通道分别架设在起始井、终结井的一侧,上下贯通;支墩、垫块、顶镐、顶杠、顶梁、穿越管在相互受力状态下紧密结合,不受力时相互分离。本发明使大学生或农民工通过地下工程施工体验式教学,对地下工程施工有直接感受。

Description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是为建筑类大学的体验式教学以及施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地下工程施工之前培训而设计的,属于职业教育设施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地铁工程、地下隧道工程这些地下工程都正方兴未艾,都需要培养一大批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我国建筑工程内的大学教学一直延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国高等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虽然有所突破,采用了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设置了一些教学情境,但没有根本摆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使教育能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国家决策改造一批应用技术大学,这些大学的教师、设施都是按照精英式培养模式设置的,要想贴近施工教学,难度很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工业2025计划的颁布实施,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民工的培训要求,而且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检查考核力度加大,可是建筑施工企业很难组织对农民工的地下工程施工的培训,应用技术大学、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目前的设施也不能满足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地下工程培训要求;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可为建筑工程中地下工程施工培训教育提供帮助。
发明内容
本方案的具体做法是:采用如图1、图2所示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是土法盾构的展示体验区,包括起始井1、终结井2、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地面防护网9与上下通道10组成的;其中,穿越管8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之间的土中,支墩3在起始井1的下部与穿越管8相对;垫块4在支墩3与顶镐5之间;顶杠6在顶镐5与顶梁7之间;顶梁7在顶杠6与穿越管8之间;地面防护网9分别架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的顶端周围;上下通道10分别架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的一侧,上下贯通;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在相互受力状态下紧密结合,不受力时相互分离;土法盾构的设备简陋,规模小,但可以展示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如果需要进行操作训练,则需要增设仿真模拟教学设备。
盾构仿真模拟教学设备包括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包括盾构模拟操作台与显示屏;软件包括盾构过程模拟操作、衬砌过程模拟操作与注浆模拟过程操作的内容。
所谓的起始井1、终结井2是从地面向地下的井状构筑物,分别是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起点与终点;起始井1、终结井2由井壁与井底组成的,优先推荐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井壁与井底;井壁与井底密封连接,都是由不透水的结构材料制作的;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均高处地面300-500毫米;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的顶部均设置有地面防护网9;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的一侧安装有上下通道10;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相对应的侧面井壁上留有孔洞,孔洞的直径与穿越管8的外径相等;在起始井1与井壁上留有孔洞的另一侧,设置有支墩3,起始井1在支墩3周围的井壁与支墩3周围密封固结;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井壁上安装上下通道10的对面的井底设置有集水坑。
支墩3是承受顶镐5的顶推力的装置,优先推荐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支墩3深崁在起始井1一侧的土体中,与周围的土体以及起始井1的井壁密封固结;工作时,承受由垫块4传递来的发自顶镐5的顶推力,并反作用于垫块4与顶镐5。
垫块4、顶杠6、顶梁7都是传递顶镐5顶推力的传力装置;优先推荐采用截面200×200毫米长度为1米的枕木制作垫块4与顶杠6,采用长度为2.5米的20号工字钢制作顶梁7;垫块4将顶镐5后部的顶推力传递给支墩3,收到支墩3的反作用力后,又作用于顶镐5;顶杠6与顶梁7是在顶镐5的前部的传力部件;顶杠6与顶梁7是相互垂直的杆状部件,顶杠6的长度方向与顶镐5的发力方向一致,且与顶镐5同心;顶杠6的一端与顶镐5的前端贴接,另一端与顶梁7的中部贴接,将顶镐5传递来的顶推力传递给顶梁7;顶梁7是垂直于顶镐5、顶杠6与穿越管8的杆状部件;顶梁7分别横设在穿越管8的起始端的上下口,中部与顶杠6的前端贴接;顶梁7将顶杠6传递来的顶镐5的顶推力传递给穿越管8。
顶镐5是动力设备,优先推荐采用液压千斤顶制作;通过顶镐5自身的沿轴线方向的伸展,后端通过垫块4对支墩3施加顶推力,前端通过顶杠6、顶梁7对穿越管8施加顶推力。
穿越管8是穿越由起始井1到终结井2之间土层的管道,优先推荐采用直径2米厚度30-40毫米,长度1米的钢管制作;穿越管8通过顶杠6与顶梁7传递来的顶镐5的顶推力逐步由起始井1到终结井2的。
地面防护网9是分别设置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口的安全防护装置,由立柱、栏杆连接件与安全网组成;立柱垂直于地面分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露出地面的井壁的外围,栏杆与立柱垂直且相交,将各立柱连接在一起;安全网围在立柱与栏杆的外侧。
上下通道10是附着在井壁一侧的直爬梯,优先推荐采用采用45号角钢作直爬梯的竖杆,用长度为500-600毫米的直径30毫米的钢筋作横档。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建设方法是,先施工起始井1与终结井2,再施工支墩3,再进行穿越管8施工;
施工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建设方法是,首先放线定位,确定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位置,确定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边线;分别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位置扎筋、支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达到强度后,作业人员分别进入起始井1与终结井2内掏土并运出,使起始井1与终结井2在自重荷载下下沉,逐步到达起始井1与终结井2预定的深度,井壁必须高于地面300-500毫米;进行底板钢筋混凝土施工,使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井壁与底板密封连接;安装上下通道10;
支墩3的建设方法是,先对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内安装送风装置,再进行支墩3的扎筋、支模、混凝土浇筑工作;对支墩3进行混凝土养护,达到强度后拆模;
安装地面防护网9的建设方法是,在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口的外围,先围圈安装立柱与上部栏杆,再安装中间栏杆,用密目式安全网围在立柱外围;并悬挂安全警示牌与安全警示灯。
穿越管8的建设方法是,将穿越管的第一段放置在待穿越的位置,架设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当采用一个顶镐5时,顶梁7垂直或水平过穿越管8的直径位置,与垫块4、顶镐5、顶杠6及穿越管8的中心垂直,垫块4、顶镐5、顶杠6的轴心与穿越管8的中心同心;当采用两个顶镐5时,顶梁7垂直或水平过穿越管8的直径位置, 两组垫块4、顶镐5、顶杠6的轴心与穿越管8的中心对称;上述装置设置完毕后,启动顶镐5,使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都处于受力状态;开始对穿越管8的顶端对应的土壁均匀挖土;当土壁的土被挖出,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受力减小时,及时对顶镐5加压,以补充压力;当第一节穿越管8被顶进后,将顶镐5回油缩回,添加一短顶杠6,将第二节穿越管8与第一节穿越管8同心密封连接,继续顶进,一直到全部穿越管从起始井1到达终结井2,即完成穿越管8的施工。每安装一节穿越管8时需要检查并调整穿越管8的中心,偏离尺寸保证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如果发现穿越管8的中心偏离超差,就必须及时纠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大学生或农民工通过地下工程施工体验式教学,对地下工程施工有直接感受。
附图说明
图1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示意图;
图2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位置图;
图中:1-起始井;2-终结井;3-支墩;4-垫块;5-顶镐;6-顶杠;7-顶梁;8-穿越管;9-地面防护网;10-上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某大学自行设计了采用如图1、图2所示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是土法盾构的展示体验区,包括起始井1、终结井2、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地面防护网9与上下通道10组成的;其中,穿越管8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之间的土中,支墩3在起始井1的下部与穿越管8相对;垫块4在支墩3与顶镐5之间;顶杠6在顶镐5与顶梁7之间;顶梁7在顶杠6与穿越管8之间;地面防护网9分别架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的顶端周围;上下通道10分别架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的一侧,上下贯通;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只有在相互受力状态下才紧密结合,不受力时相互离开;土法盾构的设备简陋,规模小,但可以展示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根据操作训练的需要还设置了仿真模拟的教学设备。
盾构仿真模拟教学设备包括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包括盾构模拟操作台与显示屏;软件包括盾构过程模拟操作、衬砌过程模拟操作与注浆模拟过程操作的内容。
所谓的起始井1、终结井2是从地面向地下的井状构筑物,分别是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起点与终点;起始井1、终结井2由井壁与井底组成的,采用长宽均为5米,壁厚300毫米深7米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制作井壁,采用厚度为500毫米的现浇混凝土板作为井底;井壁与井底密封连接;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均高处地面300毫米以防止下雨时的地面水进入;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的顶部均设置有地面防护网9;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的一侧安装有上下通道10;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相对应的侧面井壁上留有孔洞,孔洞的直径为2。08米与穿越管8的外径相等;在起始井1与井壁上留有孔洞的另一侧,设置有支墩3,起始井1在支墩3周围的井壁与支墩3周围密封固结;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井壁上安装上下通道10的对面的井底设置有集水坑,集水坑每边的长度都为1.5米;起始井1、终结井2的底板在集水坑的部位均加深加厚。
支墩3是承受顶镐5的顶推力的装置,采用高4米宽4米厚3米的钢筋混凝土制作;支墩3深崁在起始井1一侧的土体中,与周围的土体以及起始井1的井壁密封固结;工作时,承受由垫块4传递来的发自顶镐5的顶推力,并反作用于垫块4与顶镐5。
垫块4、顶杠6、顶梁7都是传递顶镐5顶推力的传力装置;采用截面200×200毫米长度为1米的枕木制作垫块4与顶杠6,采用长度为2.5米的20号工字钢制作顶梁7;垫块4将顶镐5后部的顶推力传递给支墩3,收到支墩3的反作用力后,又作用于顶镐5;顶杠6与顶梁7是在顶镐5的前部的传力部件;顶杠6与顶梁7是相互垂直的杆状部件,顶杠6的长度方向与顶镐5的发力方向一致,且与顶镐5同心;顶杠6的一端与顶镐5的前端贴接,另一端与顶梁7的中部贴接,将顶镐5传递来的顶推力传递给顶梁7;顶梁7是垂直于顶镐5、顶杠6与穿越管8的杆状部件;顶梁7分别横设在穿越管8的起始端的上下口,中部与顶杠6的前端贴接;顶梁7将顶杠6传递来的顶镐5的顶推力传递给穿越管8。
顶镐5是动力设备,优先推荐采用液压千斤顶制作;通过顶镐5自身的沿轴线方向的伸展,后端通过垫块4对支墩3施加顶推力,前端通过顶杠6、顶梁7对穿越管8施加顶推力。
穿越管8是穿越由起始井1到终结井2之间土层的管道,采用直径2米厚度30-40毫米,长度1米的钢管制作;穿越管8每隔500毫米设置一道与内直径相等的十字撑,以防止管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穿越管8通过顶杠6与顶梁7传递来的顶镐5的顶推力逐步由起始井1到终结井2的。
地面防护网9是分别设置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口的安全防护装置,由立柱、栏杆连接件与安全网组成;立柱垂直于地面分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露出地面的井壁的外围,栏杆与立柱垂直且相交,将各立柱连接在一起;安全网围在立柱与栏杆的外侧。
上下通道10是附着在井壁一侧的直爬梯,采用采用45号角钢作直爬梯的竖杆,用长度为500毫米的直径30毫米的钢筋作横档。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危险源识别方法是,高空坠物伤害、人员高空坠落伤害、土体坍塌伤害、机械伤害、有毒有害气体伤害与流沙伤害,都是地下工程的危险源。
高空坠物伤害,在井下作业的人员,往往被从井口飞来的坠物伤害,很难以躲避。
人员高空坠落伤害,人员上下时手脚并用,一不小心可能发生高空坠落事故。
土体坍塌伤害是,井下作业,特别是盾构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土体坍塌,躲避不及时或防护不到位,可能造成伤害。
机械伤害,顶镐不易伤人,但重量较大,搬运过程和装卸过程可能伤人。
有毒有害气体伤害是,地下工程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容易伤人,当地下工程施工时发生缺氧现象时也容易伤人。
流沙伤害是,在粉砂层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只要有地下水存在,只要发生震动,就会发生流沙现象,流沙现象发生时,可能伤人。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建设方法是,先施工起始井1与终结井2,再施工支墩3,再进行穿越管8施工;
施工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建设方法是,首先放线定位,确定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位置,确定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边线;分别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位置扎筋、支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达到强度后,作业人员分别进入起始井1与终结井2内掏土并运出,使起始井1与终结井2在自重荷载下下沉,逐步到达起始井1与终结井2预定的深度,井壁必须高于地面300-500毫米;进行底板钢筋混凝土施工,使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井壁与底板密封连接;安装上下通道10;
支墩3的建设方法是,先对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内安装送风装置,再进行支墩3的扎筋、支模、混凝土浇筑工作;对支墩3进行混凝土养护,达到强度后拆模;
安装地面防护网9的建设方法是,在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口的外围,先围圈安装立柱与上部栏杆,再安装中间栏杆,用密目式安全网围在立柱外围;并悬挂安全警示牌与安全警示灯。
穿越管8的建设方法是,将穿越管的第一段放置在待穿越的位置,架设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当采用一个顶镐5时,顶梁7垂直或水平过穿越管8的直径位置,与垫块4、顶镐5、顶杠6及穿越管8的中心垂直,垫块4、顶镐5、顶杠6的轴心与穿越管8的中心同心;当采用两个顶镐5时,顶梁7垂直或水平过穿越管8的直径位置, 两组垫块4、顶镐5、顶杠6的轴心与穿越管8的中心对称;上述装置设置完毕后,启动顶镐5,使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都处于受力状态;开始对穿越管8的顶端对应的土壁均匀挖土;当土壁的土被挖出,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受力减小时,及时对顶镐5加压,以补充压力;当第一节穿越管8被顶进后,将顶镐5回油缩回,添加一短顶杠6,将第二节穿越管8与第一节穿越管8同心密封连接,继续顶进,一直到全部穿越管从起始井1到达终结井2,即完成穿越管8的施工。每安装一节穿越管8时需要检查并调整穿越管8的中心,偏离尺寸保证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如果发现穿越管8的中心偏离超差,就必须及时纠偏。

Claims (9)

1.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所述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是土法盾构的展示体验区,包括起始井(1)、终结井(2)、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地面防护网(9)与上下通道(10)组成的;其中,穿越管(8)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之间的土中,支墩(3)在起始井(1)的下部与穿越管(8)相对;垫块(4)在支墩(3)与顶镐(5)之间;顶杠(6)在顶镐(5)与顶梁(7)之间;顶梁(7)在顶杠(6)与穿越管(8)之间;地面防护网(9)分别架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的顶端周围;上下通道(10)分别架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的一侧,上下贯通;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在相互受力状态下紧密结合,不受力时相互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起始井(1)、终结井(2)是从地面向地下的井状构筑物,分别是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起点与终点;起始井(1)、终结井(2)由井壁与井底组成的,井壁与井底密封连接,都是由不透水的结构材料制作的;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均高处地面;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的顶部均设置有地面防护网(9);起始井(1)、终结井(2)的井壁的一侧安装有上下通道(10);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相对应的侧面井壁上留有孔洞,孔洞的直径与穿越管(8)的外径相等;在起始井(1)与井壁上留有孔洞的另一侧,设置有支墩(3),起始井(1)在支墩(3)周围的井壁与支墩(3)周围密封固结;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井壁上安装上下通道(10)的对面的井底设置有集水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支墩(3)是承受顶镐(5)的顶推力的装置;支墩(3)深崁在起始井(1)一侧的土体中,与周围的土体以及起始井(1)的井壁密封固结;工作时,承受由垫块(4)传递来的发自顶镐(5)的顶推力,并反作用于垫块(4)与顶镐(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垫块(4)、顶杠(6)、顶梁(7)都是传递顶镐(5)顶推力的传力装置;垫块(4)将顶镐(5)后部的顶推力传递给支墩(3),收到支墩(3)的反作用力后,又作用于顶镐(5);顶杠(6)与顶梁(7)是在顶镐(5)的前部的传力部件;顶杠(6)与顶梁(7)是相互垂直的杆状部件,顶杠(6)的长度方向与顶镐(5)的发力方向一致,且与顶镐(5)同心;顶杠(6)的一端与顶镐(5)的前端贴接,另一端与顶梁(7)的中部贴接,将顶镐(5)传递来的顶推力传递给顶梁(7);顶梁(7)是垂直于顶镐(5)、顶杠(6)与穿越管(8)的杆状部件;顶梁(7)分别横设在穿越管(8)的起始端的上下口,中部与顶杠(6)的前端贴接;顶梁(7)将顶杠(6)传递来的顶镐(5)的顶推力传递给穿越管(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顶镐(5)是动力设备,通过顶镐(5)自身的沿轴线方向的伸展,后端通过垫块(4)对支墩(3)施加顶推力,前端通过顶杠(6)、顶梁(7)对穿越管(8)施加顶推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穿越管(8)是穿越由起始井(1)到终结井(2)之间土层的管道;穿越管(8)通过顶杠(6)与顶梁(7)传递来的顶镐(5)的顶推力逐步由起始井(1)到终结井(2)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地面防护网(9)是分别设置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口的安全防护装置,由立柱、栏杆连接件与安全网组成;立柱垂直于地面分设在起始井(1)、终结井(2)露出地面的井壁的外围,栏杆与立柱垂直且相交,将各立柱连接在一起;安全网围在立柱与栏杆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其特征是,上下通道(10)是附着在井壁一侧的直爬梯。
9.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的建设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建设方法为:
先施工起始井(1)与终结井(2),再施工支墩(3),再进行穿越管(8)施工;
施工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建设方法是,首先放线定位,确定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位置,确定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边线;分别在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位置扎筋、支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达到强度后,作业人员分别进入起始井(1)与终结井(2)内掏土并运出,使起始井(1)与终结井(2)在自重荷载下下沉,逐步到达起始井(1)与终结井(2)预定的深度,井壁必须高于地面300-500毫米;进行底板钢筋混凝土施工,使起始井(1)与终结井(2)的井壁与底板密封连接;安装上下通道(10);
支墩(3)的建设方法是,先对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内安装送风装置,再进行支墩(3)的扎筋、支模、混凝土浇筑工作;对支墩(3)进行混凝土养护,达到强度后拆模;
安装地面防护网(9)的建设方法是,在在起始井(1)、终结井(2)井口的外围,先围圈安装立柱与上部栏杆,再安装中间栏杆,用密目式安全网围在立柱外围;并悬挂安全警示牌与安全警示灯;
穿越管(8)的建设方法是,将穿越管的第一段放置在待穿越的位置,架设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当采用一个顶镐(5)时,顶梁(7)垂直或水平过穿越管(8)的直径位置,与垫块(4)、顶镐(5)、顶杠(6)及穿越管(8)的中心垂直,垫块(4)、顶镐(5)、顶杠(6)的轴心与穿越管(8)的中心同心;当采用2个顶镐(5)时,顶梁(7)垂直或水平过穿越管(8)的直径位置, 两组垫块(4)、顶镐(5)、顶杠(6)的轴心与穿越管(8)的中心对称;上述装置设置完毕后,启动顶镐(5),使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都处于受力状态;开始对穿越管(8)的顶端对应的土壁均匀挖土;当土壁的土被挖出,支墩(3)、垫块(4)、顶镐(5)、顶杠(6)、顶梁(7)、穿越管(8)受力减小时,及时对顶镐(5)加压,以补充压力;当第一节穿越管(8)被顶进后,将顶镐(5)回油缩回,添加一短顶杠(6),将第二节穿越管(8)与第一节穿越管(8)同心密封连接,继续顶进,一直到全部穿越管从起始井(1)到达终结井(2),即完成穿越管(8)的施工;每安装一节穿越管(8)时需要检查并调整穿越管(8)的中心,偏离尺寸保证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如果发现穿越管(8)的中心偏离超差,就必须及时纠偏。
CN201610524834.1A 2016-07-06 2016-07-06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Active CN106057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24834.1A CN106057009B (zh) 2016-07-06 2016-07-06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24834.1A CN106057009B (zh) 2016-07-06 2016-07-06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7009A true CN106057009A (zh) 2016-10-26
CN106057009B CN106057009B (zh) 2019-04-02

Family

ID=57202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24834.1A Active CN106057009B (zh) 2016-07-06 2016-07-06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700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9451A (zh) * 2018-02-11 2018-07-10 黑河学院 一种智能调节型安全体感教育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16544A (ko) * 2005-05-10 2006-11-15 나천순 전통 초가집 조립 모형
CN102568292A (zh) * 2011-12-29 2012-07-11 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盾构法隧道施工测量技术的室内实训系统
JP2012203014A (ja) * 2011-03-23 2012-10-22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移動型安全体感設備用架構および安全体感教育方法
CN202694668U (zh) * 2012-08-02 2013-01-23 杜国平 一种新型实体比例建筑教学模型
CN104034550A (zh) * 2014-06-24 2014-09-10 同济大学 一种多功能教学泥水盾构试验系统
CN204965909U (zh) * 2015-09-21 2016-01-13 王邓红 建筑实体教学模型
CN205177278U (zh) * 2015-12-25 2016-04-20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组合式建筑基础结构教学模型
CN206075701U (zh) * 2016-07-06 2017-04-05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地下工程体验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16544A (ko) * 2005-05-10 2006-11-15 나천순 전통 초가집 조립 모형
JP2012203014A (ja) * 2011-03-23 2012-10-22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移動型安全体感設備用架構および安全体感教育方法
CN102568292A (zh) * 2011-12-29 2012-07-11 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盾构法隧道施工测量技术的室内实训系统
CN202694668U (zh) * 2012-08-02 2013-01-23 杜国平 一种新型实体比例建筑教学模型
CN104034550A (zh) * 2014-06-24 2014-09-10 同济大学 一种多功能教学泥水盾构试验系统
CN204965909U (zh) * 2015-09-21 2016-01-13 王邓红 建筑实体教学模型
CN205177278U (zh) * 2015-12-25 2016-04-20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组合式建筑基础结构教学模型
CN206075701U (zh) * 2016-07-06 2017-04-05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地下工程体验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9451A (zh) * 2018-02-11 2018-07-10 黑河学院 一种智能调节型安全体感教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7009B (zh)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ing et al. Safety manage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 construction in China
CN105204088B (zh) 构造应力场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4809312B (zh) 岩溶地区桩基持力层安全厚度计算方法
CN109854252A (zh) 地下工程分阶段完整控制方法
CN203334300U (zh) 树根桩支挡结构
CN112195927B (zh) 采用基坑变形监测的深基坑桩锚支护施工方法
CN205576896U (zh) 一种能有效减少工程造价的带钢筋笼施工孔桩
CN106057009A (zh) 地下工程危险源识别体验区及其建设方法
CN107299764A (zh) 一种便于构造柱主筋定位的混凝土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0159296A (zh) 一种控制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3334301U (zh) 洞穴边坡加固防护结构
CN107063213A (zh) 一种适用于黄土地质隧道的地表监测点及布设装置及方法
CN206075701U (zh) 地下工程体验区
CN203891047U (zh) 搭设钢平台进行陆上桥梁基础施工设备
Galler Research@ ZaB–Star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ZaB–Zentrum am Ber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entre/Research@ ZaB–Baubeginn für das Forschungs‐und Entwicklungs‐sowie Trainings‐und Schulungszentrum Zentrum am Berg
CN210087322U (zh) 一种盾构机下穿已有盾构隧道模拟装置
Hui Effect on existing building by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Perminov et al. Simulation of strain-stress behavior of a tunnel collector in the combined anthropogenic effects conditions
TWI683941B (zh) 石籠固定工法
CN207144954U (zh) 隧道施工综合台车
CN105350980B (zh) 一种矿山破碎区域巷道支护方法
CN106205352A (zh) 建筑施工安全通道模型及制作方法
Guo Research on Risk Management of Gongbei Tunnel Engineering Excavation Team
CN103938640B (zh) 搭设钢平台进行陆上桥梁基础施工工艺
Xiaojun et al. Design of a Subway Station Crossing Urban Trunk Road by Open Cut and Tunnel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