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2793A -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2793A
CN106032793A CN201510110939.8A CN201510110939A CN106032793A CN 106032793 A CN106032793 A CN 106032793A CN 201510110939 A CN201510110939 A CN 201510110939A CN 106032793 A CN106032793 A CN 106032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counterweight
double
stay cord
hanging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109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运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11093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3279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032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79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既无资源消耗又无环境污染的动力,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将若干根杠杆以支点彼此相对为左右平齐排列。同一杠杆以支点为界前后各一个系挂点,双根或单根拉线其中一端系挂在后系挂点上,前端一分为二其中之一系挂在前系挂点上,另一根中段搭贴在滑轮上、其顶头吊悬有付配重,拉线的中段被压在动滑轮的下边,动滑轮中心轴与升降箱体上位连为一体,升降箱体中安放有主配重,其下边前后安装有其下端可前后摆动的压杆,压杆下位安装有转轮和转轮外缘的受压辊,各根杠杆所吊悬的主配重和付配重在轮流升降中促使转轮运转而做功。

Description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驱动机器运转的动力部件,更确切更具体地讲是借助该装置在运转中所形成的动力促使机器的工作部件运转而做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器在运转中由动力带动,其动力有电动机、内燃机及大自然中的水力、风力等,其带动方式不外乎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也不管是增速还是减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阻力,由此必须以消耗一定的能源作为代价。
当今世界各地的发电厂有水力、火力、风力、地热、太阳能、原子能即核电等。最为常见的要数水力、火力与风力,其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借助自然界里的水力发电运行成本低,但建水电站受着诸多条件的制约,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流差与流量,为了提高水位务必修建大坝和船闸,并且大小船只在通过船闸时是要浪费时间的;水位提高之后难免会淹没田地、房屋及森林等,因此不少在修建水电站时需要移民;江河中的水流其流量时多时少而相差悬殊,对发电造成影响;此外建水电站投资多并时间长;风力与太阳能更是靠天吃饭而受制于大自然。
火电厂是当今世界最为普遍即为人类提供电量最多的一种,其发电原理是利用燃料的燃烧将水加热变成蒸气,由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旋转即将热能(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再由汽轮机在运转中带动发电机即将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因此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比如煤炭,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此外火电厂的生产流程所需设备繁多,环节复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由于电是不能储存的,必须发电与用电同时进行,在一天24小时中,用电量很不均衡,而频繁地开机停机及增减负荷不利于火电厂和核电厂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各种交通工具从发明至今都是依靠内燃机或电动机作为动力,尽管发动机的功能与经济性越来越好,但迄今为止不管如何优良的发动机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必须依靠燃料在燃烧中所形成的化学能来驱动而运转;二是结构复杂而造价高;三是或多或少会排放有害气体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四是使用寿命短和维修费用高;五是安全性差,由于有燃料的存在一旦碰撞或翻车,起火烧毁的现象在所难免;六是温度高即大热天驾驶不利于驾驶员的身体健康;七是不少发动机需加水降温而太麻烦;八是或多或少存在噪音等。
由于借助发动机驱动的交通工具存在上述诸多不足才有电动车的问世,尽管电动车具有易启动、无污染、无噪音,并无须燃料,然而多年来电动车仍无法与燃料车相抗衡,其原由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充电时间长,并且必须由发电厂提供电源;二是单次充电行驶路程短;三是成本略高和使用寿命短;四是自身装备质量大而影响车速的提高和减少装载量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和无噪音、结构简单,既无资源消耗、又无环境污染,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推动各种机器和驱动交通工具行驶的动力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依据杠杆以支点即旋转点为界其前后两端彼此为反向摆动原理,将前端定为阻力臂、后端定为动力臂,分别在前后两端定位各一个系挂点距支点远近不一,即前系挂点距离支点远,后系挂点距离支点近,并将双根拉绳或链条的其中一端顶头或一分为二即一头为单根另一头为双根其中单根的一头系挂在杠杆的后端系挂点上,另一端其中一根往下再往上其顶头系挂在同一根杠杆前端系挂点上,一根往下再往上搭贴在位于杠杆前端下位其原位旋转的变向滑轮上、其顶头系挂有垂直吊悬的配重(称为付配重);或者前后各一个系挂点与支点距离相等或相差,相差则后远前近,选用单根拉绳的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前后两个系挂点上、其中段下沉与杠杆保持-定距离。双根或单根拉绳其中段被压在可上下升降的滑轮(简称动滑轮)其环形槽沟的下边,动滑轮中心短轴两头安装在同一个可上下升降的框架或箱体上位,或者将杠杆阻力臂即前端系挂点所系挂的拉绳途经变向滑轮改变方向后其另一端顶头与付配重相牵连,或与吊悬付配重的拉绳中后段相连接,以此实现在杠杆前端往上时将付配重往下拉,其做功原理不变。必要时在箱体中安放配重(称为主配重),框架或箱体下边的前后(以杠杆两端分前后)或称左右安装有双根、或正中安装有单根其旋转点位于上端顶头、其下端可前后摆动(旋转)一定角度的压杆。当动滑轮和框架或箱体及压杆的重量之和达到所要的重量时,就不必在箱体中再加主配重了。动滑轮、框架或箱体、主配重及压杆其组合体的总体重量(以下将组合体总重量合称为主配重)应大于或远大于付配重,当主配重重量正好是付配重其重量的双倍时,其主配重重量便全落在连接付配重和杠杆后端系挂点的同一根拉绳上,即由杠杆后端系挂点和付配重平均分担主配重的重量,彼此各负重二分之一,此时的前端系挂点对主配重其重量的负重为零;当付配重的重量少于主配重其重量的一半时,所减少的重量由前端系挂点承受,反之当付配重的重量多于主配重其重量一半时,便相应减少了杠杆前端上升的阻力,付配重其重量的多少以不影响杠杆前端上升为准,即在满足杠杆负重后能及时前升后降的条件下尽量减轻付配重的重量,以此实现杠杆在后端系挂点负重后立即后降前升而转动,其旋转角度处决于杠杆其中一端或两端所安装的上下两个定位档之间的距离。尽管前后两端各一个系挂点的旋转角度相等,但由于前系挂点距离支点远,后系挂点距离支点近,依据工艺要求其远近相差可以是几倍、几十倍、几百倍或更多。由此达到杠杆在前升后降中带连前拉绳上升尺寸多和后拉绳下降尺寸少,以及在前降后升中前拉绳下降尺寸多和后拉绳上升尺寸少,多减去少再除以2便等于主配重的升降走程,由此实现主配重(动滑轮、框架或箱体、主配重及压杆的组合体)自动上升,只要在框架或箱体前后或四角上下安装走轮与立式轨道相贴,便可实现垂直升降并减轻磨擦阻力。只要杠杆阻力臂长于或重于或既长于又重于动力臂,当后系挂点无负重时,在前重后轻或前长后短的条件下立即前降后升复位,直到被定位挡挡住为止。但并不排除两头等长和等重、选用拉簧或弹簧及磁铁的吸力或斥力促使杠杆前降后升复位。
同一根杠杆的前后两个系挂点(负重点)彼此距支点既可以相等、也可以相差,当相等或前近后远时,其解决方案是加装放大与缩小装置:将若干个滑轮为一排并相互隔离(相邻两滑轮之间留有空间)安装在同一个支架上,至少双排分上下或前后对称排列,两排各若干个滑轮彼此相互错位即与对边空间相对排列,并借助上拉绳或下拉绳将上下或前后排列的双排滑轮往复来回缠绕套合,既可选用单根拉绳,也可选用双根拉绳,当选用单根时从一侧边进入到另一侧边抽出,当选用双根时一同从正中进入,分别从两侧抽出,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选用双根其目的是使滑轮组左右两侧受力更为平衡。双排滑轮组其中一排支架为固定即静止不动,另一排支架为可上下或前后移位,在移位中两排距离由近变远其拉绳被收短,反之为放长,依据滑轮个数的多少,其拉绳放长和收短(二者相等)尺寸可以是支架移位尺寸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或更多。
为了实现在不增加或减少滑轮个数的条件下达到增大放长和缩短拉绳的尺寸,而将一动一静双排滑轮组改为三排,其中前或后一排为静,另两排为动,两排移动支架与滑轮在移位中彼此或是迎面靠拢,或是背道而驰,二者交替重复进行,迎面靠拢将拉绳上端或下端放长,背道而驰将其收短复原;也可以将滑轮组增加到三排以上,其中最前或最后一排为静,双排为上下或前后纵向移位,其他为横向移位,即促使拉绳多转弯来达到加大放长和收短尺寸的目的,放长为松,收短为拉。
为了实现在同一拉绳少转弯的条件下达到放大和缩小,将两排或三排或三排以上为一组共两组或两组以上对同一上(前)拉绳或下(后)拉绳的放长和缩短,每相邻两组的拉绳不直接相连,而是其中一组拉绳在通过双排各个滑轮后与另一组其中邻近的一排安装滑轮的支架相连,以各组彼此数据一样为例,双组组合其拉绳被放长和收短尺寸为原单组的平方,三组组合其拉绳被放长和收短尺寸为原单组的立方,以此类推。由于滑轮的存在会形成阻力,当借助双组合或多组合将拉绳移位尺寸放大到一定程度时,即平均每个滑轮放大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或更多时,其阻力为微乎其微可忽视不计。将系挂在杠杆后端的缩小装置以上下旋转180°便变为放大装置,用于系挂于杠杆前端。
尽管以支点为界前后各一个系挂点与支点距离相等或相差,只要依据工艺要求将杠杆阻力臂和动力臂其两个系挂点即负重点分别系挂拉绳,前后两个系挂点的各一个上下双根或上中下三根或三根以上拉绳分别直接或间接通过各若干排每排安装有若干滑轮的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后其下端头再连接为一根,并在二合为一的中间段由单个动滑轮压住,为了便于增加或减少主配重的重量而将若干个主配重安放于与动滑轮连为一体的可升降框架内或箱体中,在主配重的重力作用下促使杠杆后降前升,将后降拉绳尺寸采用收短的方式(缩小),将前升拉绳采用放长的方式(放大),即等于杠杆后端系挂点原本下降尺寸用除(÷)号使降多变为降少,前端系挂点原本上升尺寸用乘(×)号使升少变为升多,只要前下拉绳上升尺寸大于或远大于后下拉绳下降尺寸,就会促使主配重在杠杆前升后降的同一时间上升,其主配重重量越多,上升速度相应越快,同时在下降中所形成的压力相应越大,当杠杆前降后升复位时其拉绳为反向移位(前拉绳下降尺寸大于后拉绳上升尺寸)使主配重下降。
将若干根(至少两根或两根以上)结构与尺寸一致的杠杆取支点位、以左右一字形平齐横向水平排列,彼此相互隔开,并在各根杠杆由拉绳所吊悬的双根或单根压杆的下位安装单根或平排双根与杠杆成直角方向的直轴,即杠杆为横在上、直轴为纵在下,或为反过来的状况,压杆其下端顶头为一叉口,当同一框架或箱体前后为双根压杆时,其叉口向下并向外(两压杆之间为内),直轴的长度上分前后安装有与直轴成直角或接近直角其成双成对的转板,转板内端顶头与直轴相连,每两片转板之间的外端接近顶头安装有受压辊,即由直轴和转板与受压辊共同组合成转轮,直轴两端顶头套有轴承由轴承座支承和定位,受压辊的数量与压杆根数相等并横向分别相对即一对一,当杠杆后端位于下止点时、其叉口略低于随直轴旋转的受压辊上止点并位于其外侧(两根直轴之间为内),旋转中的双根直轴带连数个受压辊一根为左旋一根为右旋,以中心水平线为界彼此上半部从外向上并向内、超越上止点后再向下做同步运转,双根直轴上彼此相对应的各一个受压辊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直轴的长度上若干个受压辊在外缘周线上以单个或双个或双个以上为一组,组与组彼此为等距离排列,即双组彼此相隔180°(360÷2),三组彼此相隔120°,以此类推,即以轴的四周平衡和压力均衡为准。
其做功原理与做功过程为:当处于同一水平并前后相对的两根(不排除单根)受压辊在运转中分别与在先上升到位为静止状的压杆下端叉口相遇并贴合时,由于还未转至上止点,从而在从外向上并向内旋转中将压杆往上顶推,为了减轻在顶推过程中所形成的阻力,一是在可升降的框架或箱体两侧其立式轨道的下端安放磁铁,当压杆随框架或箱体上升到位后其下端顶头由磁铁吸住二者为紧贴状,由此促使左右(或称前后)原本呈垂直吊悬的两压杆变为上窄下宽的八字形,即由垂直变为倾斜;二是用拉绳其中一头将压杆下端牵连,其中间段搭绕在外边原位旋转的滑轮上,另一端顶头悬挂有配重,其作用是将压杆拉成倾斜,压杆上升、配重下降彼此为上下反向移位,由此取代磁铁的吸力,配重上升形成阻力、下降形成动力,彼此相互抵消由有变无。当受压辊与压杆下端顶头相贴时,在往上并往内和压杆由斜变直与磁铁脱开的双重作用下将主配重(动滑轮、框架或箱体、主配重和压杆)往上顶推、促使系挂在杠杆前后两个系挂点的拉绳由紧变松,从而使杠杆前后负重点即系挂点失去负重,杠杆的前后双个系挂点其负重被消除后,在前端重于或长于或既重于又长于后端的条件下立即前降后升旋转一定角度,直到被定位挡挡住为止,与压杆相贴的受压辊在向上并向内旋转中超越上止点后,其主配重整个重量的一半左右(主配重的重量减去付配重的重量,无付配重时为全重)或全重落在受压辊上将其往下压,当付配重存在时,由于付配重的重量轻于或远少于主配重的重量,因此只是主配重下降与付配重上升同时反向进行,而不会因付配重的存在阻止主配重的下降,尽管因付配重的存在会减轻主配重对受压辊的压力,但由于主配重的重量是按所需配置的,因此不会成为问题。由于杠杆前系挂点的下拉绳升降走程大于或远大于后系挂点的下拉绳升降走程、在前降后升中其拉绳被放长用于主配重的下降,又由于受压辊为主动将主配重往上顶推的全过程所占角度很小,不设置付配重:从起始到上止点在通常情况下不超过10°,受压辊旋转¤越大所占角度越小,并且其大部分重力由中心直轴承受,因此阻力很小,以距上止点10°起始顶推为例,其最大阻力仅为0.1736,平均为0.0872+-(正弦数据5°),当超越上止点后,由阻力变为动力,即主配重的重力为主动、受压辊连及直轴为被动而旋转,在旋转中直接或间接带动工作机运转而做功。其动力过程最多可达170°以上,以160°为例:上止点至水平90°内平均压力约为0.7071+-(正弦45°),水平至160°内平均压力约为0.5736+-(正弦35°),正压力即动力是负压力即阻力的119倍多:(0.7071×90+0.5736×70)÷(0.0872×10)=103.791÷0.872≈119.026;设置付配重:从起始顶推至上止点一般不会超过30°,付配重的重量一般不会超过主配重的-半,以-半为例,其压力是阻力的近52倍:(103.791÷2≈51.896)。由于在同一根直轴的长度上存在多个彼此处于不同周线角度的受压辊分别与上边各根杠杆下位的压杆相对应,换言之多根杠杆共同驱动安装在同一根轴上的多根受压辊连及轴运转,即在运转中的某同一时间接受压力的受压辊(形成动力)多于接受阻力的受压辊(形成阻力),或者只有接受压力的受压辊而无接受阻力的受压辊,不管任何时候,在运转中二者必居其一,意味着其动力远大于阻力,因付配重的存在只是减少了一部分动力,与两者相等还相差甚远(仍为动力大于阻力)。当其中之一受压辊从初始受压至超越上止点再往下接近下止点前其主配重被上位放长的拉绳拉紧而停止下降、其压杆下端叉口与旋转中的受压辊脱开,此前旋转中的杠杆被定位挡挡住而暂停(瞬间)转动,此时主配重的重量依据付配重其重量的多少或是一分为三、分别落到杠杆前后两端各一个系挂点上和连接付配重的拉绳上,或是一分为二、分别由杠杆后端系挂点和付配重承担,不管是一分为三还是一分为二,其杠杆后端系挂点其负重量为主配重重量的二分之一,付配重拉绳所负重量的多少以压杆叉口与受压辊脱开后能促使杠杆顺利前升后降带连主配重随旋转中的杠杆上升和付配重下降为准。若没有主配重的存在杠杆就不会转动,杠杆不转动其主配重便不能上升;杠杆前端系挂点在上升中所存在往上拉力来源于后端系挂点往下的拉力,其前端往上的拉力大小处决于后端往下拉力的大小和两系挂点与支点的距离,前端往上的拉力减去杠杆前端重于后端所形成的阻力和付配重少于主配重二分之一所差的重量,其结果等于有效拉力,有效拉力越多其主配重上升速度越快,当有效拉力为0时便停止上升,即杠杆停转;受压辊往上的顶推之力来源于同一根轴上其他受压辊接受主配重的往下压力,即有关部件彼此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其阻力与动力都出于自身,选用减少接近上止点在顶升中的旋转角度和放大前系挂点的升降走程以减小阻力,借助省力杠杆其省力原理和动滑轮及配重以增大动力。由于受压辊在每运转一周中与压杆下端顶头叉口相贴走程不到周长的一半,压杆上升到位在先,到位后等待受压辊的到来重复上一次做功。
当同一杠杆前系挂点距支点近,后系挂点距支点远,其远近之比大到一定程度并将前拉绳升降尺寸放大和将后拉绳升降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就可省去附配重,其做功原理不变,但并不排除使用付配重即付配重可有可无,具体以工艺要求为准。
压杆在施压过程中其下端顶头叉口与受压辊相贴、叉口为主动受压辊为从动而旋转,其旋转半径大小取决于受压辊与中心直轴彼此的中心距,其施压角度取决于杠杆摆动尺寸,施压为做功往下,回位为空转往上,在往下的过程中其压杆由直变斜,在往上的过程中由斜变直再被拉斜。当施压走程所占角度较大(超过120°)即在往下过程中超越中心转轴并接近下止点时,其压杆有可能被直轴挡住,以及在回位往上时其压杆就难免不与中心直轴贴靠而发生磨擦,为克服此不足而将压杆制做成开口朝外的弧线形,并选用松紧带或拉簧将直线或弧线形两压杆牵连,以及在松紧带正中的下位安装一个静止不动的定位挡,当前后双根压杆带连松紧带在下降中其松紧带中段被定位挡挡住由水平直线变为∧形,双根压杆在回位上升中受定位挡和松紧带的制约其前半走程减缓了由斜变直的速度,由此实现在升降中与直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再相贴。
主配重上升、付配重下降二者同时反向进行,当付配重到达下止点时被定位挡挡住,运转中的受压辊与压杆下端顶头叉口相遇时,受压辊为主动将压杆连及主配重与升降箱体往上顶推,从而促使系挂在杠杆前后和牵连付配重的拉绳得到放松使杠杆失去负重、在前重于后的状况下立即前降后升而旋转一定角度,压在受压辊上的主配重超越上止点后由上升转为下降,当降至由受压辊初始向上顶推位置后,继续下降会拉动付配重上升,为防止因付配重在上升中所形成的拉力促使已回位的杠杆过早(主配重未到下止点)前升后降:除加大前重于后比值外,选用伸缩舌将其安装在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下止点,将摆动到位的杠杆前端顶头挡住使其不能上升,并将退位小杠杆的后端安装就位于接近付配重上下移动路线其上止点的下位,以及借助拉线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和退位小杠杆其前端顶头彼此牵连,当主配重下降至下止点和付配重上升至上止点时,由付配重在上升中将退位小杠杆尾端往上推移,由此拉动拉线后移将伸缩舌退开,由于有弹簧套装在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外围被后边的静止支架挡住,当后位拉线放松后在原被压缩弹簧的伸展力作用下促使伸缩舌前移复位,在主配重的重力下促使受压辊连及轴旋转,完成一个做功循环。
只因待杠杆前升后降到位后其受压辊才能与压杆下端顶头叉口相贴并将其往上并往内顶推促其上升,在顶推中杠杆转为前降后升,为防止杠杆前降后升回位滞后,除了减少旋转角度和加大前重于后的重量差之外,选用安装在升降箱体两侧其立式轨道上的伸缩舌将在先上升到位的箱体走轮挡住,将小杠杆后端顶头安装于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下止点或后端上止点,并借助于贴绕在变向滑轮上的拉线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和退位小杠杆其前端顶头相牵连,当杠杆在旋转摆动中到位时才能将退位小杠杆推移促其摆动,由此促使拉线后移将伸缩舌拉退,让位于主配重连及压杆立即下降。即必须在杆杆前降后升在先的条件下使拉绳放松才具备主配重下降的条件。当设备较大和配重其重量较多时,可选用链条取代拉绳。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其要点是:将至少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杠杆以旋转点即支点相对为左右横向平齐排列,同一杠杆以支点为界当不配装装放大与缩小装置时:前一个系挂点距支点远、后一个系挂点距支点近;将双根拉绳的其中一端顶头系挂在后端系挂点上,或一分为二即一头为单根另一头为双根、其中单根的一头系挂在杠杆的后端系挂点上,另一端其中一根往下再往上其顶头系挂在同一根杠杆前端系挂点上,一根往下再往上搭贴在位于杠杆前端下位原位旋转的变向滑轮上、其顶头悬挂有付配重;当配装放大和缩小装置时:前后各一个系挂点与支点距离相等或相差,相差则后远前近,选用单根拉绳的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前后两个系挂点上、其中段下沉与杠杆保持-定距离。单根或双根或前双后单拉绳其中段被压在可上下升降的动滑轮下边,动滑轮中心短轴两头安装在同一个可上下升降的框架或箱体上位,其框架或箱体下边的前后或中间安装有双根或单根其旋转点位于上端顶头可前后摆动旋转一定角度的压杆,压杆下端顶头为一叉口;与压杆相对的下位安装有转轮或转杆,若干个转轮或转杆彼此相互隔离安装在同一根轴的长度上,转轮或转杆其外缘周线安装有受压辊,同一根轴在长度上安装的若干个受压辊在旋转周线上以单根或双根或双根以上为一组以等距离排列;杠杆以支点为界、前端阻力臂重于或长于或既重于又长于后端动力臂,或在阻力臂下位和动力臂上位或其中之一安装拉簧将其拉连、或在相反的方向安装弹簧将其压贴,或借助磁铁的吸力或斥力取代拉簧和弹簧。
当付配重存在时:将伸缩舌安装在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下止点,并选用拉线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和退位小杠杆其前端顶头彼此牵连,退位小杠杆的后端安装就位于接近付配重上下移动路线的上止点,弹簧套装在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外围被后边的静止支架挡住。
放大与缩小装置:支架与支架上的滑轮单组合双排或单组合三排或三排以上、以及以双排或三排或三排以上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任选其一;单组合双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在上或前、一排为移动在下或后,即立装为上下、平装为前后,以立装为例:每排支架上分别安装有各一排彼此相互隔开的若干个滑轮并由单根上拉绳中段来回套合,两端顶头二合一系挂在杠杆后端,或上拉绳的下端顶头系挂在移动支架上,其上端顶头系挂在杠杆动力臂系挂点上,下拉绳上端系挂在移动支架上;单组合三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在上,双排为移动在下分内外排列,上拉绳来回套合在内外双排移动支架滑轮上,其下端顶头系挂在外移动支架上,其上端顶头系挂在杠杆动力臂系挂点上,中拉绳将安装在外移动支架上其中若干个滑轮和固定支架上的滑轮来回套合,其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固定支架和内移动支架上,下拉绳其上端系挂在外移动支架上;以双排或三排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仅须增加相应数量的牵拉绳将所增加的每双排滑轮来回套合,牵拉绳后头系挂在所套合滑轮的后一排移动支架上,其前头相隔一排系挂于前排移动支架上,其他不变;将上述单组合双排、单组合三排或三排以上,和以双排或三排或三排以上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其中之一以上下更换位置即旋转180°用于安装就位于杠杆前-个系挂点下位。
同一框架或箱体其下边的左右两根压杆由同一根拉线或松紧带牵连,其松紧带下位安装有静止不动的定位挡。
升降箱体两侧其立式轨道上其双侧或单侧安装有伸缩舌,并借助于贴绕在变向滑轮上的拉线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和退位小杠杆其前端顶头相牵连,小杠杆后端顶头就位于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下止点或后端上止点。
升降框架或箱体两侧其立式轨道的下端安放有磁铁;或将拉绳其中一头与压杆下端牵连,其中间段搭绕在原位旋转的滑轮上,另一端顶头悬挂有配重。压杆为弧线或直角、纯角的弯形。以链条取代拉绳。
本发明其有益效果:一是在无须配装动力的条件下可自动运转,只要相应增加主配重的重量和各零配件的尺寸与强度,必要时加装放大和缩小装置,便可达到所要的动力而无止点,而这些都是很容易办到的,由此在满足能源需求的条件下不仅省去了资源消耗,并且消除了环境污染;二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而投资少和运行成本低;三是场地易选择:因为不需要水、风、太阳能和燃料等自然资源;四是用途广泛:既可以用来带动发电机提供电力,又可以用来带动各种机器运转和驱动交通工具行驶;五是安全性高:由于为多根杠杆与多根受压辊及有关配件所组成,即使其中一两根杠杆与配套部件因损坏而不起作用,也不会停止运转,及因无燃料而消除了火灾隐患;还具备运转无噪音和便于维修及经久耐用等优越性。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发明其结构与做功原理主视图;
图3是将安装在升降箱体下边左右双根压杆对应双个转轮改为单根并移往正中对应单个转轮所处位置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4是将直线状压杆改为弧线状其结构与做功原理展示图;
图5是四组转杆和四根受压辊在周线上为等距离排列分前后安装在同一根转轴长度上的纵向视图或称主视图;
图6是将系挂在杠杆前端的拉绳由原与系挂在后端的拉绳相连改为与付配重直接牵连展示图;
图7至图9是将同一根杠杆前后各一个系挂点由前系挂点距支点远改为近、后系挂点距支点近改为远,并选用放大和缩小装置将随杠杆在摆动中上下移位的前拉绳升降尺寸放大和将后拉绳升降尺寸缩小,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0是为防止杠杆在前降后升回位中速度过慢而在主配重两侧立式轨道上位安装用于阻止主配重连及压杆过早下降的伸缩舌、其结构与做功原理展示图;
图11是为减少受压辊在往上顶推压杆至上止点的过程中所占旋转角度而事先将压杆拉成倾斜其拉牵方式展示图;
图12是图5中的直轴、转板和受压辊三合一的横向视图;
图13是在同一根直轴的长度上分前后安装了共8组转板与受压辊、在旋转周线上彼此为等距离排列的横向视图或称右视图;
图14是外为固定式内为移动式的框架(支架)与滑轮为二合一单组合、并借助拉绳将各定滑轮与动滑轮来回套合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5是单排固定支架与滑轮和双排移动支架与滑轮为三合一单组合、并借助拉绳将各定滑轮与动滑轮来回套合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图16是单排固定支架与滑轮和单排移动支架与滑轮为单组合的双组合、并借助拉绳将各定滑轮与动滑轮来回套合其结构与做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做更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杠杆1以支点即旋转点2为界前(左)为阻力臂、后(右)为动力臂,动力臂的尾端安放在弧线形滑道5中的上定位挡6和下定位挡44之间,前系挂点3和后系挂点4分别系挂有彼此相连的前拉绳9和后拉绳10,后拉绳10的上段为单根,中段一分为二变为双根即前拉绳9和11,前拉绳11中段搭贴在双个原位旋转的变向滑轮7上,其下端顶头吊挂有付配重14,由动滑轮8将彼此相连的后为一分为二的拉绳10和前为二合为一的拉绳9和11其中段压住,换言之由拉绳将动滑轮8连及箱体15和箱体中的主配重13和两侧压杆所组成的主配重吊悬,箱体左右两侧安装有上下走轮16分别与立式轨道12相贴靠,安装在箱体15下边左右的各一根吊悬状压杆17其上端顶头为旋转点18、其下端可左右旋转摆动一定角度,压杆下端顶头为一叉口20,叉口20的下位安装有与杠杆1成直角方向的直轴21,多片转板(图1和图2只示出左右各一片)22分前后安装在同一根直轴21的长度上,由直轴21和转板22与受压辊23三合一共同组成转轮,由两端顶头各一个内含轴承的轴承座33所支承和定位的直轴21上安装有传动轮32和齿轮34,其传动轮32借助传动带(图中未示出)既可用于输出功率,也可用于接受输入功率用于制约其转速,齿轮34用于双根直轴上相对的彼此两齿轮相互啮合以达到同步等速运转。
其做功原理与做功过程为:当双根直轴上彼此处于同一水平并前后相对的两根受压辊23(见图1)在运转中分别与上升到位为静止状的压杆下端叉口20相遇并贴合时,由于运转中的受压辊还未转至上止点,从而在由外向上并向内旋转中将压杆17往上顶推,为了减轻在顶推过程中所形成的阻力,而在可升降的箱体15两侧其立式轨道12的下端安放磁铁19,当压杆随框架或称箱体15上升到位后其下端顶头被磁铁19吸住二者为紧贴状,由此促使左右(或称前后)原本呈垂直吊悬的两压杆17变为上窄下宽的八字形,即由垂直变为倾斜,当受压辊23与压杆17下端顶头叉口20相贴时,在往上并往内和压杆由斜变直与磁铁脱开(由斜变直往上顶升)的双重作用下促使主配重(含:动滑轮8、箱体15、主配重13和压杆17)向上移位、使前拉绳9和11及后拉绳10由拉紧状变为放松状,从而使杠杆1前后负重点即前系挂点3和后系挂点4失去负重,前后双个系挂点其负重被消除后,在前端重于或长于或既重于又长于后端的条件下促其前降后升立即旋转一定角度而回位,直到被定位挡6(见图2)挡住为止。此时的付配重14已下降至下至点被定位挡48挡住,为防止主配重在下降中当连接付配重的拉绳被拉紧时带连付配重上升形成拉力导致已回位的杠杆再次反转,而在杠杆1的前端所摆动的接近下止点安装伸缩舌49位于上下各一个靠轮38之间,静止支架39与伸缩舌后端之间的拉杆50外围套装有弹簧51,拉杆后端和退位小杠杆前端彼此有拉线52相牵连,为减轻磨擦阻力而在杠杆前端顶头安装有小滑轮43。当杠杆前端在下降中与升缩舌相遇时,由于伸缩舌49前端顶头为一上短下长的斜坡在后退中让位于小滑轮超越,超越后在原被压缩弹簧51的伸展力作用下其伸缩舌立即前伸复位将小滑轮连及杠杆挡住,直到主配重下降到位和付配重上升到位时由付配重在即将到位前将退位小杠杆53以支点54为界其后端往上抬,后端往上、前端往下由此带连拉线52将伸缩舌往后拉而退开、让位于此时已负重的杠杆立即前升后降,与此同时主配重连及压杆上升到位。尔后与压杆17相贴的受压辊23在向上并向内旋转中超越上止点后,其主配重整个重量的一半左右(减去付配重重量)全落在受压辊23上将其往下压,另一半左右由付配重14和前系挂点3分担,由于付配重14的重量一般(通常情况下)只有主配重(动滑轮8、箱体15、主配重13和压杆17的总称)其重量的二分之一或少于二分之一,因此只是主配重下降与付配重14上升同时反向进行,而不能因付配重的存在阻止主配重的下降,尽管因付配重14的存在会减轻主配重对受压辊23的压力,但由于主配重的重量是按所需配置的,增减极为容易,因此不会成为问题。由于杠杆1前系挂点3的下降走程大于或远大于后系挂点4的上升走程、在前降后升中其拉绳被往下放长用于主配重下降,又由于受压辊为主动将主配重往上顶推的全过程所占角度很小,从起始到上止点在通常情况下不超过10°,受压辊旋转¤越大所占角度越小,并且其大部分重力由中心直轴承受,因此阻力很小。由于在同一根直轴21的长度上存在多根处于不同周线角度的受压辊23分别与各根杠杆1下位的压杆17相对应,即在运转中的某同一时间接受压力的受压辊(形成动力)多于接受阻力的受压辊(形成阻力),或者只有接受压力的受压辊而无接受阻力的受压辊,不管任何时候,在运转中二者必居其一,意味着其动力远大于阻力;当受压辊23从初始受压至超越上止点再往下接近下止点前其主配重被上位在先放长的拉绳拉紧而停止下降(下降尺寸受杠杆旋转角度的制约),此时的压杆17下端顶头叉口20与旋转中的受压辊23脱开,此前旋转中的杠杆1被定位挡轮6挡住而暂停(瞬间)转动,与此同时当付配重的重量不到主配重重量的二分之一时,其主配重的重量一分为三分别落到杠杆1前后两端各一个系挂点3和4及连接付配重的拉绳11上,当付配重的重量正好是主配重重量的一半时,其主配重的重量一分为二分别由杠杆后端系挂点4和付配重14承担,不管是一分为三还是一分为二,其杠杆后端系挂点4其负重为主配重重量的二分之一,付配重拉绳11所负重量(或称付配重负重)少于或等于二分之一,但并不排除超越二分之一,具体以压杆叉口20与受压辊23脱开后能促使杠杆顺利前升后降(升多降少)及主配重能随旋转中的杠杆上升和付配重14下降为准。由于受压辊23在每运转一周中与压杆17下端顶头叉口相贴走程不到周长的一半,压杆上升到位在先,到位后等待受压辊23的到来重复上一次做功。
压杆17在施压过程中其下端顶头叉口20与受压辊23相贴、叉口20为主动、受压辊23为从动而旋转,其旋转半径大小取决于受压辊23与中心直轴21彼此的中心距,其施压角度取决于杠杆1的摆动尺寸,施压为做功往下,回位为空转往上,在往下的过程中其压杆17随受压辊往内并往下由直变斜,在往上的过程中呈吊悬状由斜变直。当施压走程所占角度较大(超过120°)即在往下过程中超越中心直轴并接近下止点时,其压杆17有可能被直轴21挡住,以及在回位往上时其压杆17难免不与直轴21贴靠而发生磨擦,为克服此不足而将压杆制做成开口朝外的弧线形压杆31取代直线形压杆17,并选用松紧带24将两直线形压杆17或两弧线形压杆31牵连,及在松紧带24正中的下位安装一个静止不动的定位挡25,当前后双根直线形压杆17或弧线形压杆31连及连松紧24在下降中其松紧带24中段被定位挡25挡住由水平直线变为∧形,双根压杆17或31在回位上升中受定位挡25和松紧带24的制约其前半走程减缓了由斜变直的速度,由此实现在升降中与直轴21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再相贴。图3中仅只是将安装在升降箱体15左右两侧各一根共两根压杆改为单根压杆17安装于正中、对应单个转轮中的转板22外端顶头的受压辊,其做功原理不变。
参照图6,杠杆1的前端所系挂的前拉绳9由原与后拉绳10相连改为借助数个变向滑轮7改变方向后直接与付配重14下边相牵连,也可以与拉绳11的尾端连接,其作用是在杠杆前升后降的过程中由前拉绳9将付配重往下拉至下止点,直至与定位挡48相贴被挡住而停止下降,其做功原理并无改变。
参照图7至图9,杠杆1以旋转点即支点2为界前系挂点3和后系挂点4分别系挂有前上拉绳9和后上拉绳10,左右各一根静止轨道47(图7中只分别示出前后各单侧)之间安装有固定支架46和上移动支架36及下移动支架37,每个支架上都安装有数个滑轮28,并借助后上拉绳10将上下两移动支架36和37上的滑轮来回套合、其下端顶头系挂在下移动支架37上,中拉绳35分别将固定支架46和移动支架37上的滑轮来回套合、其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固定支架46和上移动支架36的上边,两移动支架36和37两侧分别安装有走轮45与轨道47相贴靠,后下拉绳30上端一分为二系挂在最下边的一个移动支架37下边的左右。图8为一静两动(固定支架为静,移动支架为动,下同)单组合,图9为以一静两动为一组的双组合,两组之间彼此有牵连线56相连,牵连线56其下段将两移动支架上的滑轮来回套合、其下端顶头系挂在下组其下移动支架37上,其上端一分为二系挂在上组下移动支架其下边的左右。将图8和图9以上下旋转180°即上下调头后用于杠杆前端,使原本后下拉绳30变为前上拉绳9,原本后上拉绳10变为前下拉绳29,用于后为缩小装置,用于前为放大装置。其做功原理为:当杠杆负重时:在主配重的重力作用下将后下拉绳30连及下移动支架37往下拉移,由于中拉绳35将固定支架46和移动支架37上的数个滑轮来回套合、其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上为固定支架46和下为移动支架37上,从而促使上下两移动支架36和37彼此反向移位使距离由近变远,使得上移动支架36其上移尺寸被放大和上拉绳10下降尺寸在减少的基础上再次减少,即在同一时间上移动支架36上移走程多于下拉绳30的下拉走程,上拉绳10的下降走程大于上移动支架36的上移走程,依据滑轮的个数其上拉绳10下降尺寸可以是下拉绳30下降尺寸的数倍、数十倍、数百倍或更多;反过来当上拉绳为主动、下拉绳为被动促使上下两个移动支架相互靠拢其距离由远变近时,就会得到与上述相反的状况;在图9中借助牵连线56将两侧轨道47之间的上下双组牵连,以各组结构一致和滑轮等同为例,其放大和减小尺寸双组合是单组合的平方,三组合是单组合的立方……,例如:以一静两动为一组,每组共12个滑轮,三组合共36个滑轮。单组放大倍数:滑轮12个,其中静3个,上动3个,下动6个,下拉绳为主动将下动往下拉移1(单位:mm),上动上移6(1×6) ,两动距离增大7(1+6) ,上拉绳下移43(7×6+1) ,加1是3滑轮共7线、其中6线各下降7,另1线除被拉下42外还下移1,即单组合放大尺寸为43倍(43÷1) ;双组合放大1849倍(43×43) ;三组合放大79507倍(43×43×43) ,平均每个滑轮放大2208.5倍(79507÷36),更多组合以此类推。反之上拉绳为主动由放大变为缩小,其做功原理不变。同一时间主配重13往下、付配重14往上其拉绳11被拉紧,或者为反过来的状况,当付配重下降至下止点时被定位挡48挡住而停止下降。
参照图10,升降箱体15两侧或其中一侧边其立式轨道12上段空间安装有的伸缩舌49,其作用是将在先上升到位的箱体走轮16 挡住、以防杠杆在前降后升中途其升降箱体过早下降,并借助于贴绕在上下各一个变向滑轮7上的拉线52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50和退位小杠杆53其前端顶头相牵连,小杠杆后端顶头就位于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后端上止点,当杠杆在旋转摆动中接近到位时才将退位小杠杆53后端往上推,以旋转点54为界后端往上前端往下将拉杆50连及伸缩舌49往后拉而退开让位于升降箱体15与主配重下降,由此实现杠杆前降后升到位后使拉绳放松才具备主配重下降的条件。
参照图11,选用拉线52其中一头将压杆17下端牵连,其中间段搭绕在原位旋转的变向滑轮7上,另一端顶头悬挂有与压杆反向升降的配重55,从而将左右双根原本垂直吊悬的压杆拉成上窄下宽的八字形,当受压辊与压杆下端顶头相贴时,在往上并往内和压杆由斜变直(由斜变直往上顶升)的双重作用下将主配重(动滑轮、框架或箱体、主配重和压杆)往上顶推,即借助压杆由斜变直来实现受压辊在顶推过程中以同样的旋转角度增加提升高度。
参照图12和图13,同一根直轴21的长度上分前后共安装有在周线上以等距离相隔的受压辊23,其中图8为四根、图9为8根,各受压辊分别安装在转板22的顶头。每运转一周,受压辊与压杆下端顶头叉口相贴走程以170°为例,以中心垂直线42为界在顺箭头旋转中其右边负压区40所占角度为10°,左边正压区41所占角度为160°,负压即阻力、正压即动力,依据在运转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任何时候都是正压远大于负压。
参照图14,外为固定框架26、内为移动框架27,上拉绳10其中段借助安装在机架(图中未示出)的数个变向滑轮7改变方向后将内外两个框架安装的滑轮28来回套合,移动框架26两侧分别安装有走轮45与轨道47相贴,下拉绳30其上端一分为二系挂在移动框架27下边的左右。其做功原理为下拉绳为主动将移动框架27往下拉,促使套绕在双排上的上拉绳10由双根下移变为多根下移而将下拉绳移位尺寸放大,反之为缩小。
参照图15,两侧轨道47之间安装有单排固定支架46和两排移动支架36和37,移动支架两侧分别安装有走轮45与轨道47相贴靠,双根上拉绳10从固定支架46上边正中往下分别向左和向右将安装在移动支架37和移动支架36中段的多个滑轮28来回套合,其下端顶头分别系挂在移动框架37中段的左右,左右两侧各一根中拉绳35分别将安装在固定支架46和移动支架37两边的滑轮来回套合,每单根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固定支架46和移动支架36上,下拉绳30上端一分为二将下移动支架37拉牵,除了将上拉绳和中拉绳由单根改为双根外,其做功原理和做功过程与图8无异。
参见图16,两侧轨道47之间安装有上下各一组每组由固定支架45和移动支架36及支架上的若干个滑轮28所组合而成,双根上拉绳10从正中分别向左和向右将上组安装在固定支架46和移动支架36上的双排滑轮来回套合,各一根下端顶头分别系挂在移动支架36的左右,双根牵连线56其上端顶头系挂在上组移动支架36上,中段往下从正中分别向左和向右将下组安装在固定支架46和移动支架36上的双排多个滑轮来回套合,其下端顶头分别系挂在下组移动支架36的左右,下拉绳30上端一分为二系挂在下组移动支架36的左右,下拉绳为主动其拉移尺寸被放大,反之为缩小。在各组滑轮个数一样的条件下,其放大和缩小尺寸双组合是单组合的平方,三组合是单组合的立方,以此类推。
实施例1:前系挂点距支点0.8m(米),后系挂点距支点0.1m,主配重600kg(公斤),付配重295kg,杠杆前端(取前系挂点位)重于后端2kg,杠杆旋转角度60°(以旋转中心水平线为界上下各30°(依据旋转角度60°其系挂点上下走程与支点距离相等) ,受压辊往上顶推走程0.03m,往下施压占转轮旋转角度120°(为转轮¢的四分之三),求有关数据:
1. 压杆升降走程:0.8m-0.1m÷2+0.03=0.38m,
2. 对应转轮¢:0.38÷3×4≈0.507(m)
3. 后端系挂点往下拉力:600÷2=300(kg)
4. 前端系挂点往上拉力:300÷(0.8÷0.1)-2=35.5(kg)
5. 所需要的起点拉力:600÷2-295=5(kg)
6. 有效往上拉力:35.5-5=30.5(kg)
7. 施压重力:600-295=305(kg)
实施例2:前系挂点距支点10m(米),后系挂点距支点1m,主配重40000kg(公斤),付配重19800kg,杠杆前端(取前系挂点位)重于后端50kg,杠杆旋转角度60°(以旋转中心水平线为界上下各30°),受压辊往上顶推走程0.04m,往下施压占转轮角度120°(为转轮¢的四分之三),求有关数据:
1. 压杆升降走程:10m-1m÷2+0.04=4.54m,
2. 对应转轮¢:4.54÷3×4≈6.0533(m)
3. 后端系挂点往下拉力:40000÷2=20000(kg)
4. 前端系挂点往上拉力:20000÷(10÷1)-50=1950(kg)
5. 所需要的起点拉力:40000÷2-19800=200(kg)
6. 有效往上拉力:1950-200=1750(kg)
7. 施压重力:40000-19800=20200(kg)
实施例3:前系挂点距支点4.2mm(毫米),后系挂点距支点12810mm,选用一静两动为一组的双组合,共24个滑轮,将后系挂点走程缩小和将前系挂点走程放大各1849倍,前后各移动框架与滑轮各重量为100kg,主配重6000kg,无付配重,杠杆前端(取前系挂点位)重于后端6000kg,杠杆旋转角度30°(以旋转中心水平线为界上下各15°系挂点上下走程是与支点距的0.5176),受压辊往上顶推走程50mm,往下施压占转轮角度120°(为转轮¢的四分之三),求有关数据:
1. 压杆升降走程:{(4.2×1849×0.5176)-(12810÷1849×0.5176)}÷2+50≈2058(mm)
2. 对应转轮¢:2058÷3×4≈2744(mm)
3. 后端系挂点往下拉力:(6000÷2+100)÷24≈129.17(kg)
4. 前端系挂点往上拉力:{129.17÷(12810÷4.2)-6000}÷24-100≈16065(kg)
5. 所需要的起点拉力:6000÷2=3000(kg)
6. 有效往上拉力:16065-3000=13065(kg)
7. 施压重力:6000(kg)。

Claims (6)

1.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杠杆以旋转点即支点相对为左右横向平齐排列,同一杠杆以支点为界当不配装装放大与缩小装置时:前一个系挂点距支点远、后一个系挂点距支点近;将双根拉绳的其中一端顶头系挂在后端系挂点上,或一分为二即一头为单根另一头为双根、其中单根的一头系挂在杠杆的后端系挂点上,另一端其中一根往下再往上其顶头系挂在同一根杠杆前端系挂点上,一根往下再往上搭贴在位于杠杆前端下位原位旋转的变向滑轮上、其顶头悬挂有付配重;当配装放大和缩小装置时:前后各一个系挂点与支点距离相等或相差,相差则后远前近,选用单根拉绳的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前后两个系挂点上、其中段下沉与杠杆保持-定距离;
单根或双根或前双后单拉绳其中段被压在可上下升降的动滑轮下边,动滑轮中心短轴两头安装在同一个可上下升降的框架或箱体上位,其框架或箱体下边的前后或中间安装有双根或单根其旋转点位于上端顶头可前后摆动旋转一定角度的压杆,压杆下端顶头为一叉口;与压杆相对的下位安装有转轮或转杆,若干个转轮或转杆彼此相互隔离安装在同一根轴的长度上,转轮或转杆其外缘周线安装有受压辊,同一根轴在长度上安装的若干个受压辊在旋转周线上以单根或双根或双根以上为一组以等距离排列;杠杆以支点为界、前端阻力臂重于或长于或既重于又长于后端动力臂,或在阻力臂下位和动力臂上位或其中之一安装拉簧将其拉连、或在相反的方向安装弹簧将其压贴,或借助磁铁的吸力或斥力取代拉簧和弹簧;
当付配重存在时:将伸缩舌安装在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下止点,并选用拉线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和退位小杠杆其前端顶头彼此牵连,退位小杠杆的后端安装就位于接近付配重上下移动路线的上止点,弹簧套装在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外围被后边的静止支架挡住;
放大与缩小装置:支架与支架上的滑轮单组合双排或单组合三排或三排以上、以及以双排或三排或三排以上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任选其一;单组合双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在上或前、一排为移动在下或后,即立装为上下、平装为前后,以立装为例:每排支架上分别安装有各一排彼此相互隔开的若干个滑轮并由单根上拉绳中段来回套合,两端顶头二合一系挂在杠杆后端,或上拉绳的下端顶头系挂在移动支架上,其上端顶头系挂在杠杆动力臂系挂点上,下拉绳上端系挂在移动支架上;单组合三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在上,双排为移动在下分内外排列,上拉绳来回套合在内外双排移动支架滑轮上,其下端顶头系挂在外移动支架上,其上端顶头系挂在杠杆动力臂系挂点上,中拉绳将安装在外移动支架上其中若干个滑轮和固定支架上的滑轮来回套合,其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固定支架和内移动支架上,下拉绳其上端系挂在外移动支架上;以双排或三排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仅须增加相应数量的牵拉绳将所增加的每双排滑轮来回套合,牵拉绳后头系挂在所套合滑轮的后一排移动支架上,其前头相隔一排系挂于前排移动支架上,其他不变;将上述单组合双排、单组合三排或三排以上,和以双排或三排或三排以上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其中之一以上下更换位置即旋转180°用于安装就位于杠杆前-个系挂点下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同一框架或箱体其下边的左右两根压杆由同一根拉线或松紧带牵连,其松紧带下位安装有静止不动的定位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升降箱体两侧其立式轨道上其双侧或单侧安装有伸缩舌,并借助于贴绕在变向滑轮上的拉线将连接伸缩舌后端的拉杆和退位小杠杆其前端顶头相牵连,小杠杆后端顶头就位于接近杠杆前端顶头摆动中的下止点或后端上止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升降框架或箱体两侧其立式轨道的下端安放有磁铁;或将拉绳其中一头与压杆下端牵连,其中间段搭绕在原位旋转的滑轮上,另一端顶头悬挂有配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压杆为弧线或直角、纯角的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其特征是:以链条取代拉绳。
CN201510110939.8A 2015-03-15 2015-03-15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Withdrawn CN1060327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0939.8A CN106032793A (zh) 2015-03-15 2015-03-15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0939.8A CN106032793A (zh) 2015-03-15 2015-03-15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793A true CN106032793A (zh) 2016-10-19

Family

ID=57150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0939.8A Withdrawn CN106032793A (zh) 2015-03-15 2015-03-15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279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0285A (zh) * 2018-11-28 2019-04-02 王荣宗 以可调节翻动的由斜变直直通便于清理停机斜管式沉淀池
CN110482718A (zh) * 2019-08-30 2019-11-22 天津大学 一种水中自动增氧装置
CN112941713A (zh) * 2021-02-02 2021-06-11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织物牵拉装置、织物牵拉装置组件以及针织横机
CN114132474A (zh) * 2021-11-26 2022-03-04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利用海水串流进行降温的船舶动力舱降温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0285A (zh) * 2018-11-28 2019-04-02 王荣宗 以可调节翻动的由斜变直直通便于清理停机斜管式沉淀池
CN110482718A (zh) * 2019-08-30 2019-11-22 天津大学 一种水中自动增氧装置
CN112941713A (zh) * 2021-02-02 2021-06-11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织物牵拉装置、织物牵拉装置组件以及针织横机
CN114132474A (zh) * 2021-11-26 2022-03-04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利用海水串流进行降温的船舶动力舱降温系统
CN114132474B (zh) * 2021-11-26 2023-10-10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利用海水串流进行降温的船舶动力舱降温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2793A (zh) 一种杠杆式驱动装置
CN101960693B (zh) 发电装置
CN103935478B (zh) 六边形半潜式潮流能风能发电平台
CN105584776A (zh) 一种板坯托盘运输系统及工艺
CN101514677B (zh) 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CN205045373U (zh) 一种输送升降结构
CN201206061Y (zh) 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
CN107947714A (zh) 一种光伏系统回旋支架
CN202518969U (zh) 一种塔筒吊装装备
CN105697251A (zh) 省力杠杆驱动装置
CN203394545U (zh) 用于盾构隧道的管片倒运装置
CN108457624A (zh) 长冲程抽油机
CN102400666A (zh) 多级减速多级平衡抽油机
CN207390300U (zh) 一种轨道悬挂输送机旋转对轨爬坡机构
CN105888999A (zh) 一种绳拉式驱动装置
CN101881145B (zh) 塔架式组合传动数控抽油机
CN201730596U (zh) 塔架式组合传动数控抽油机
CN105649903A (zh) 一种压力式驱动装置
CN205710807U (zh) 低负载吹气赶渣装置
CN103161672B (zh) 涡轮涡扇发电系统
CN206721695U (zh) 一种挂篮用滚轮式行走装置
CN202465591U (zh) 一种具有新型提升机的干熄焦系统
CN207660343U (zh) 一种提升装置
CN109018793A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自动化仓储输送系统
CN219544594U (zh) 一种用于风电运输车尾板的液压翻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4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9

C04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