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2149A - 一种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2149A
CN106032149A CN201510103511.0A CN201510103511A CN106032149A CN 106032149 A CN106032149 A CN 106032149A CN 201510103511 A CN201510103511 A CN 201510103511A CN 106032149 A CN106032149 A CN 106032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seat
buttress brace
main driving
electric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35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2149B (zh
Inventor
石华山
何竞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That Jiangmen City Is Sweet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That Jiangmen City Is Swee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That Jiangmen City Is Sweet filed Critical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That Jiangmen City Is Sweet
Publication of CN106032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2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其具有车身和安置在车身上的驾驶结构,其中驾驶结构包括:分别置于车身两侧的左侧A柱和右侧A柱,其中左侧A柱为前挡风玻璃与左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右侧A柱为前挡风玻璃与右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安置在左侧A柱和右侧A柱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方向盘;安置在车身内前舱中间位置的主驾驶座,位于方向盘后方,其中在左侧A柱的侧面设第一加强梁;在右侧A柱的侧面设置第二加强梁。本发明的电动汽车,不但能够增强A柱的结构强度,而且能够扩大驾驶员的可视角度、减少盲区,增大驾驶员的视野,从而提高驾驶舒适性并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电动汽车内的驾驶座通常设置在前排的左侧,电动汽车中间设置了凸起的减速箱。此时,驾驶员非常接近左侧的A柱,驾驶员在该侧的视野被严重遮挡形成盲区,该盲区影响驾驶员观察路况。
一般汽车车身有三类立柱,从前往后依次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对于轿车而言,立柱除了支撑作用,也起到门框的作用。其中A柱是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是指挡风玻璃和左、右前车门之间的柱。
一般情况下,汽车A柱的宽度为80mm左右,驾驶者通过A柱处的视线,造成司机左侧盲区6度、右侧盲区2.3度,A柱越宽造成的盲区越大,因此就驾驶员视野而言,A柱越窄则视野越好。
而另一方面,由于A柱是支撑汽车结构强度的主要部分,是支撑起汽车的内部空间的主要部件之一,在汽车翻滚或者汽车撞击前方汽车的安全板时,A柱越宽其强度越高,则越能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
因此,现有技术的电动汽车普遍存在因A柱较窄而导致结构强度差,且视野较窄导致驾驶员视野受限,存在驾驶员的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驾驶安全性的电动汽车,不但能够增强A柱的结构强度,而且能够扩大驾驶员的可视角度、减少盲区,增大驾驶员的视野,从而提高驾驶舒适性并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具有车身和安置在车身上的驾驶结构,其中驾驶结构包括:分别置于车身两侧的左侧A柱和右侧A柱,其中左侧A柱为前挡风玻璃与左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右侧A柱为前挡风玻璃与右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安置在左侧A柱和右侧A柱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方向盘;安置在车身内前舱中间位置的主驾驶座,位于方向盘后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左侧A柱侧面的第一加强梁;设置在右侧A柱侧面的第二加强梁。
进一步的,还包括安置在主驾驶座侧面的副驾驶座。
优选的,所述副驾驶座的位置靠后于所述主驾驶座。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梁包括第一内侧加强梁,具有由左侧A柱内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和/或由左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所述第二加强梁包括第二内侧加强梁,具有由右侧A柱内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和/或由右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
其中,主驾驶座通过第一内侧加强梁内侧和第二内侧加强梁内侧的视线形成的视角为A6,主驾驶座通过左侧A柱和右侧A柱内侧的视线形成的视角为A5,加强梁的宽度Z’应使A6和A5之差不大于12°。
或者,所述第一加强梁包括设置在左侧A柱前侧的第一前侧加强梁和设置在右侧A柱前侧的第二前侧加强梁,或包括设置在左侧A柱后侧的第一后侧加强梁和设置在右侧A柱后侧的第二后侧加强梁。
其中,所述主驾驶座呈前端窄、后端宽的形状。
其中,所述副驾驶座呈前端窄、后端宽的形状,使得所述副驾驶座的中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主驾驶座中轴线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优选的,所述副驾驶座的中轴线与所述主驾驶座中轴线之间具有的夹角为5°-25°。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主驾驶座后方的后排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方向盘安置在左右A侧柱之间的中间位置,主驾驶座处于车身前舱的中间位置,使得坐在主驾驶座上的驾驶员获得更大的视野范围,减小了盲区,提高了驾驶安全性;
2、由于在车身前舱中间位置安置主驾驶座,使得左侧A柱和右侧A柱均距离主驾驶座有较远的距离,不但可以保证并扩大驾驶员的视野,提高驾驶的舒适性,避免A柱过多阻挡视线而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可以通过在左、右A柱前侧、后侧和内侧设置加强梁,提高左右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了驾驶员受外来撞击时的安全性;
3、本发明的驾驶结构处于A柱的中间位置,驾驶员可以根据停车现场的情况选择从左侧或右侧车门进入车内,方便了驾驶员上下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结构的电动汽车俯视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结构的前排座椅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视线出发点在居中主驾驶座和居左主驾驶座时的视线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汽车驾驶员位于左侧主驾驶座时的视野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驾驶员位于主驾驶座时的视野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种结构的电动汽车俯视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种结构的前排座椅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A柱设前加强梁时的驾驶员视野示示意图;
图9是A柱设前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10是A柱设后加强梁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前方视线夹角变化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前方视线在左侧A柱变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图8所示,分别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其包括车身和安置在车身上的驾驶结构,其中驾驶结构包括:分别置于车身两侧的左侧A柱2和右侧A柱3,其中左侧A柱2为前挡风玻璃与左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右侧A柱3为前挡风玻璃与右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安置在左侧A柱2和右侧A柱3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方向盘1;安置在车身内前舱中间位置的主驾驶座4,位于方向盘1后方,其中在左侧A柱2的侧面设第一加强梁;在右侧A柱3的侧面设置第二加强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应用的方位词,如左、右、前、后等,是相对于驾驶员坐在汽车里、面朝行驶方向而言的,即,位于驾驶员左侧的方位为“左”,位于驾驶员右侧的方位为“右”,位于驾驶员前方的方位为“前”,位于驾驶员后方的方位为“后”。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使用电池提供能源、使用电动机驱动车轮转动,所以电动汽车的主驾驶座旁边没有变速器和变速器拨杆,因此可以将方向盘1和主驾驶座4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左、右侧A柱的中间位置而不受任何限制。
本发明驾驶结构的方向盘1安置在左侧A柱2和右侧A柱3之间的中间位置,主驾驶座4安置在车身内前舱的中间位置,使得左侧A柱和右侧A柱均距离主驾驶座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坐在主驾驶座上的驾驶员在驾驶电动汽车时,相比驾驶方向盘、主驾驶座位于左侧的电动汽车来说,可以保证并扩大驾驶员的视野,提高驾驶的舒适性,避免A柱过多阻挡视线而造成安全隐患;而由于在左侧A柱侧面设置第一加强梁、在右侧A柱3的侧面设置第二加强梁,可以提高左右侧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驾驶员受外来撞击时的安全性;此外,本发明的驾驶结构处于A柱的中间位置,驾驶员可以根据停车现场的情况选择从左侧或右侧车门进入车内,方便了驾驶员上下车,而驾驶员坐在位置居中的主驾驶座上驾驶汽车时,可以合理判断汽车是否在行车道上居中行驶,从而方便判断与其他汽车的横向距离,提高驾驭安全性。
下面,对本发明电动汽车的驾驶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电动汽车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第一种驾驶结构,由图可知,该电动汽车的驾驶结构包括左侧A柱2、右侧A柱3、方向盘1、与方向盘对应的主驾驶座4,此外,还包括安置在主驾驶座4侧面的副驾驶座,其中,副驾驭座可以设置在主驾驶座4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主驾驶座4的左右两侧面,优选的,本发明在主驾驶座4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左、右副驾驶座,其中,方向盘1设置于左侧A柱2和右侧A柱3的正中间,主驾驶座、左右副驾驶座后方分别设一个乘客座,车内可乘坐包括驾驶员在内共六人。
因此,俯视车内,可分为前后两排座,前排座分别为主驾驶座4、分别设置在驾驶座4左边和右边的左副驾驶座5和右副驾驶座6,左副驾驶座5、右副驾驶座6比主驾驶座4稍靠后设置,使三个驾驶座呈“品”字形分布,并且,主驾驶座4对应于方向盘1居中安置。
后排座也具有三个独立座椅,对应设置在前排座的三个驾驶座正后方,且位于中间的中间座椅7的位置靠前于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个座椅8、9,即,后排座椅的三个座椅也呈“品”字形分布。
由于后排座椅的三个独立座椅也呈“品”字形,因此,可以与前排座椅相对应,增大空间利用率,同时,由于后排座椅的三个独立座椅相互错开一定距离,不但增大后排乘员之间的活动空间而且避免后排乘员之间相互碰撞,提高了后排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左副驾驶座5、右副驾驶座6的位置比主驾驶座4靠后的距离为Y,Y为副驾驶座中轴线与副驾驶座前边缘的交点和主驾驶座中轴线与主驾驶座前边缘交点之间的纵向(即沿汽车长度方向)距离。优选的,该纵向距离Y为50mm~300mm之间。
此外,本发明电动汽车还可以采用如图6、图7所示的第二种驾驶结构。由图可知,该种驾驶结构的电动汽车的主驾驶座204、左副驾驶座205和右副驾驶座206的设置位置与第一种结构的设置位置相同,即,三个驾驶座也设置为“品”字形,与第一种结构不同的是,本发明的主驾驶座204和两个副驾驶座均呈前端窄、后端宽的形状。
其中,左副驾驶座205和右副驾驶座206均朝着位于中间的主驾驶座倾斜,左、右副驾驶座的中轴线延长线均与主驾驶座的中轴线延长线相交,而主驾驶座205的中轴线217与汽车中心线20相重合。
其中,左副驾驶座205中轴线216与主驾驶座204中轴线217之间具有夹角X,优选的,该夹角X为5°~25°,且右副驾驶座206与左副驾驶座205关于主驾驶座204的中轴线217对称。
优选的,本结构的后排座椅中的三个独立座椅也呈前端窄、后端宽的形状,并且,三个独立座椅中,左侧座椅208、右侧座椅209的中轴线分别与中间座椅207的中轴线相交,从而在主驾驶座居中的条件下,节约汽车宽度方向的空间。
本发明通过将主驾驶座4设置在左、右侧两个A柱的中间,从而可以减小驾驶员在左侧的视野盲区,利于驾驶员安全驾驶。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驾驶员坐在居中的主驾驶座4上驾驶汽车并向左侧观看时,其经过左侧A柱内侧的视线为从居中视线出发点10发出的第一视线13;而当驾驶员坐在位于左侧的主驾驶座上驾驶汽车并向左侧观看时,其经过左侧A柱内侧的视线为从左侧视线出发点11发出的第二视线12。通常,该左侧视线出发点11与中间视线出发点10处于相同的前后位置,并且与中间视线出发点10的距离为车身宽度的四分之一。从居中视线出发点10发出的第一视线13和从左侧视线出发点11发出的第二视线12在左侧A柱内侧相交,第一视线13形成的视野相比第二视线12形成的视野更开阔,从而使该汽车的左侧视野盲区向后移动,并形成盲区移动区域14(如图3所示),换句话说,本发明的驾驶员坐在位置居中的主驾驶座4上驾驶汽车时,相比坐在位置居左的主驾驶座上驾驶汽车时,左侧视野区域扩大,且扩大的区域为图3所示的盲区移动区域14。
如图12所示,当主驾驶座居中时,从居中视线出发点10发出的经过左侧A柱内侧的第一视线13与汽车中心线20之间具有夹角A2;而当主驾驶座位于左侧时,从左侧视线出发点11发出的经过左侧A柱内侧的第二视线12与汽车中心线20之间具有夹角A1;由图12可知,夹角A2远远大于夹角A1(A1为31°,A2为54°,A2比A1大23°),即,主驾驶座居中比主驾驶座居左的左侧盲区减小,使得左侧视野区域扩大。
而如图11所示,夹角A4为主驾驶座位于左侧时、驾驶员通过左侧A柱内侧和右侧A柱内侧的视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即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夹角A5为主驾驶座居中时、驾驶员通过左侧A柱内侧和右侧A柱内侧的视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其中,图11中,夹角A4为96°,夹角A5为108°,夹角A5比夹角A4大12°,即主驾驶座居中时,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增大了12°。由此可见,采用居中的主驾驶座可以便于驾驶员更好的观察前方路况,确保安全行驶。
而如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主驾驶座设置在左侧的电动汽车的示意图,此时,驾驶员不能很好的判断汽车相对公路19中心线的位置,从而不能更好的判断与相邻汽车之间的距离,并且,由于驾驶员邻近左侧A柱,使得左侧A柱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很大;而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主驾驶座位于中间的电动汽车的示意图,此时,驾驶员可以轻松判断其相对公路19中心线的位置,从而可以更好的判断与相邻汽车之间的距离,并且,左侧A柱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很小,使得驾驶员的视野更加合理,驾驶汽车的感觉更舒适。
优选的,本发明在左侧A柱2的侧面设置第一加强梁,在右侧A柱2的侧面设置第二加强梁,从而可以提高左右侧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驾驶员受外来撞击时的安全性,并且,还可以扩大驾驶员的视野,提高驾驶的舒适性,避免左侧A柱过多阻挡视线而产生视野盲区,从而避免安全隐患。
其中,第一加强梁可以为设置在左侧A柱2右侧的第一内侧加强梁319,其由左侧A柱右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宽度,其与左侧A柱成一体,第二加强梁可以为设置在右侧A柱3左侧的第二内侧加强梁,其由右侧A柱的左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宽度;或者,第一内侧加强梁319由左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宽度,第二内侧加强梁由右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宽度;或者,第一内侧加强梁319由左侧A柱右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宽度、并由左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宽度,而第二内侧加强梁由右侧A柱左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宽度、并由右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宽度。因此,本发明的左、右侧A柱的强度通过与成其一体的加强梁得到显著提高。
如图8所示,当左、右A柱的内侧设置加强梁时,会使得边界由A柱的边界移至加强梁的边界318。
当主驾驶座居中时,驾驶员从居中视线出发点10发出的向左的视线313经过边界318,相对于原主驾驶座位于左侧时、驾驶员从左侧视线出发点11发出的经过标准A柱内边界的视线12来说,本发明的视线313相对视线12向后移动,即,使汽车的视野盲区向后移动,并形成盲区移动区域314(如图8所示)。虽然此时的盲区移动区域314与上述的盲区移动区域14相比有所减小,但是,本发明的A柱设加强梁后的宽度Z’大于现有技术A柱的宽度Z,因此强度远远大于现有技术A柱的强度。
而如图12所示,主驾驶座居中后,左侧A柱由于设第一内侧加强梁319而使其宽度由原标准的左侧A柱的宽度Z增加至宽度Z’,从居中视线出发点10发出的视线313经过左侧的边界318,该视线313与汽车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A3,则夹角A3必小于夹角A2,并且,此时夹角A3仍大于夹角A1,即,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采用A柱及驾驶座位于左侧的电动汽车而言,在A柱内侧设置第一内侧加强梁319使宽度加宽后,驾驶员左侧A柱的盲区仍是向后移动,驾驶员左前方一侧的视野仍好于现有技术的视野。
其中,本发明中,如图11所示,主驾驶座通过第一内侧加强梁内侧和第二内侧加强梁内侧的视线形成的视野夹角(简称为视角)为A6,主驾驶座通过左侧A柱和右侧A柱内侧的视线形成的视角为A5,此时,视角A6必然小于视角A5。
在选取A柱设加强梁319的宽度Z’时,应使加强梁的宽度Z’满足以下条件:宽度Z’应使A6和A5之差不大于12°。优选的,本发明中,A柱的宽度Z为100mm,视角A5为107.7°,选取A6和A5之差为11.7°,则,视角A6为103°,比图11所示的现有技术主驾驶座的视角A4大7°,A柱设加强梁后的宽度Z’为157mm,而夹角A3为51°,比图12所示的夹角A1大20°,由此可见,虽然A柱设加强梁319后宽度增加,但仍可以得到比现有技术(指主驾驶座居左、A柱不设加强梁)更好的视野。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的驾驶结构,不但改善驾驶员的视野,又可增强A柱的强度,因此整体提高了汽车的驾驶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计时,应合理选择A柱设加强梁的宽度Z’,即,合理选择加强梁的宽度,以便驾驶员坐在位于中间的主驾驶座上驾驶具有A柱设加强梁的电动汽车时,其前方视野仍大于主驾驶座位于左侧、具有标准A柱的电动汽车时的前方视野(即,使夹角A6大于夹角A4)。
此外,为了增强A柱的支撑强度,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如图9、图10所示的方式,在每个A柱302与车身之间设置有一个加强梁,该加强梁可以为设置在左侧A柱302前侧的第一前侧加强梁322(如图9所示)和设置在右侧A柱前侧的第二前侧加强梁,也可以为设置在左侧A柱302后侧的第一后侧加强梁321(如图10所示)和设置在右侧A柱后侧的第二后侧加强梁,优选的,设置在A柱302前面的前侧加强梁321的高度不超过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以防遮挡驾驶员前方的左右视线。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发明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汽车,具有车身和安置在车身上的驾驶结构,其中驾驶结构包括:
分别置于车身两侧的左侧A柱和右侧A柱,其中左侧A柱为前挡风玻璃与左侧车门之间的竖梁,右侧A柱为前挡风玻璃与右侧车门之间的竖梁;
安置在左侧A柱和右侧A柱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方向盘;
安置在车身内前舱中间位置的主驾驶座,位于方向盘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结构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左侧A柱侧面的第一加强梁;
设置在所述右侧A柱侧面的第二加强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置在主驾驶座侧面的副驾驶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驾驶座的位置靠后于所述主驾驶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梁包括第一内侧加强梁,具有由左侧A柱内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和/或由左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
所述第二加强梁包括第二内侧加强梁,具有由右侧A柱内侧向车身内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和/或由右侧A柱前侧向车身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主驾驶座通过第一内侧加强梁内侧和第二内侧加强梁内侧的视线形成的视角为A6,主驾驶座通过左侧A柱和右侧A柱内侧的视线形成的视角为A5,加强梁的宽度Z’应使A6和A5之差不大于1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梁包括设置在左侧A柱前侧的第一前侧加强梁和设置在右侧A柱前侧的第二前侧加强梁,或包括设置在左侧A柱后侧的第一后侧加强梁和设置在右侧A柱后侧的第二后侧加强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驶座呈前端窄、后端宽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驾驶座呈前端窄、后端宽的形状,使得所述副驾驶座的中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主驾驶座中轴线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驾驶座的中轴线与所述主驾驶座中轴线之间具有的夹角为5°-25°。
CN201510103511.0A 2015-02-06 2015-03-09 一种电动汽车 Active CN106032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63707 2015-02-06
CN2015100637071 2015-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149A true CN106032149A (zh) 2016-10-19
CN106032149B CN106032149B (zh) 2019-03-05

Family

ID=57150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3511.0A Active CN106032149B (zh) 2015-02-06 2015-03-09 一种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214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8239A (zh) * 2018-11-02 2019-03-01 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厢结构以及具有该车厢结构的汽车
CN113459907A (zh) * 2020-03-30 2021-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8039A (zh) * 2006-11-27 2007-04-18 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超微型电动车
CN201030882Y (zh) * 2007-04-29 2008-03-05 王粤江 方向盘布置于车身中间部位的微型汽车
CN101734286A (zh) * 2008-11-10 2010-06-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a柱加强组件及采用该加强组件的车身a柱加强结构
JP2011102050A (ja) * 2009-11-10 2011-05-26 Yanmar Co Ltd 乗用型農作業機
CN202180856U (zh) * 2011-07-31 2012-04-0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备侧气帘车型的a柱加强板总成
CN203996454U (zh) * 2014-06-12 2014-12-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柱加强梁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8039A (zh) * 2006-11-27 2007-04-18 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超微型电动车
CN201030882Y (zh) * 2007-04-29 2008-03-05 王粤江 方向盘布置于车身中间部位的微型汽车
CN101734286A (zh) * 2008-11-10 2010-06-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a柱加强组件及采用该加强组件的车身a柱加强结构
JP2011102050A (ja) * 2009-11-10 2011-05-26 Yanmar Co Ltd 乗用型農作業機
CN202180856U (zh) * 2011-07-31 2012-04-0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备侧气帘车型的a柱加强板总成
CN203996454U (zh) * 2014-06-12 2014-12-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柱加强梁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8239A (zh) * 2018-11-02 2019-03-01 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厢结构以及具有该车厢结构的汽车
CN109398239B (zh) * 2018-11-02 2024-04-16 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厢结构以及具有该车厢结构的汽车
CN113459907A (zh) * 2020-03-30 2021-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149B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0242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201626483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
CN102438881A (zh) 用于侧部碰撞保护的可变形横向车梁
CN104340276A (zh) 车辆车身
CN106314540A (zh) 一种整体车架结构
CN105292262A (zh) 前副车架
CN106005015A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CN103562055A (zh) 汽车车身及其应用
CN105966468A (zh) 一种门槛梁和包括该门槛梁的汽车
CN106032149A (zh) 一种电动汽车
CN205186311U (zh) 汽车车身梁架结构及具有其的纯电动汽车
CN102700625A (zh) 乘用车井字形一体式地板梁
CN204870462U (zh) 一种消除驾驶员视线盲区的汽车
CN207644466U (zh) 车辆及其纵梁
KR101123514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 도어와 로어 프런트 필러 보강구조
CN204488951U (zh) 电动汽车的前舱支撑梁结构及其电动汽车
CN204368280U (zh) 一种消除盲区的汽车a柱
CN103407499A (zh)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CN204488947U (zh) 用于电动汽车提高驾驶安全性的驾驶结构
CN201761539U (zh) 一种汽车加强式前纵梁
CN105752002A (zh) 一种汽车车架防撞梁
CN106347462B (zh) 载货汽车碰撞结构
CN203345050U (zh) A柱带孔的盲区消除装置
CN110466617A (zh) 一种汽车顶棚与车体之间的连接柱
CN203294197U (zh) 左侧a柱变窄的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