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9396B - 装订工具 - Google Patents

装订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9396B
CN106029396B CN201580002799.0A CN201580002799A CN106029396B CN 106029396 B CN106029396 B CN 106029396B CN 201580002799 A CN201580002799 A CN 201580002799A CN 106029396 B CN106029396 B CN 106029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mponent
bookbinding
base portion
bind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7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9396A (zh
Inventor
田中莞二
有本佳照
岩本真
岩本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R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R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RI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R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29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9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9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93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可提供能够容易地装配的装订工具。装订工具(10)包括:装订环部件(12、14),具有装订环;保持部件(16),用于连接一对装订部件;以及开闭部件(18),用于使向打开装订环的方向施力,装订环部件在基部(30、40)的轴方向上在基部立起设置有多个装订环,用于使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移动自如地插入的孔部形成于装订环的内侧的基部,上述保持部件(16)具有左右分开而形成的一对脚部(212、222),上述装订环部件形成为,保持部件的一方的脚部(212)在装订环的内侧插入一方的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而一方的脚部(222)在装订环的内侧插入于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并与保持部件(16)相连接,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和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使装订环的装订环卡止部(32)卡合或脱开。

Description

装订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订工具,尤其涉及例如可作为活页夹或文件夹来利用的装订工具。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背景的以往的装订工具具有:多个开闭自如的装订环;保持部件,具有可隔着间隔地设置上述装订环的长度;动作部件,固定于保持部件的内侧,使得各装订环隔着间隔地排列、固定于其表面,而将装订环固定于保持部件;开闭部件,向打开上述装订环的方向赋能(施力),上述动作部件由一对动作片而形成,一方的动作片上固定有装订杆的一方的基部,另一方的动作片上固定有装订杆的另一方的基部,在上述装订环关闭时,在离开保持部件的内面的位置处,其对接缘保持对接的状态,当打开上述装订环时,上述动作部件以保持为朝向接近于保持部件的内面的方向的方式固定于保持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461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以往的装订工具为将装订杆从保持部件的内侧插入保持部件的贯通孔中的结构。
具有这种结构的以往的装订工具在将弯曲的多个装订杆插入保持部件的贯通孔中的方面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可简单地进行装配的装订工具。
(解决问题的措施)
本发明的装订工具包括:装订环部件,具有多个装订环;保持部件,用于连接一对装订部件;以及开闭部件,用于向上述装订环的打开方向或关闭方向施力,上述装订环部件在基部的轴方向上在基部立起设置有多个装订环,在装订环的内侧的基部上形成有用于使保持部件的脚部移动自如地插入的孔部或凹部,上述保持部件具有左右分开而形成的一对脚部,上述装订环部件形成为,保持部件的一方的脚部在装订环的内侧插入于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的孔部或凹部中,而保持部件的另一方的脚部在装订环的内侧插入于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的孔部或凹部中,并且与保持部件相连接,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和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使装订环的装订环卡合部卡止或脱开。
本发明的方案2的装订工具为方案1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保持部件在脚部形成有防脱出凸部,用于防止从装订环部件的孔部或凹部脱出。
本发明的方案3的装订工具为方案求1或2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装订环部件的基部具有与保持部件的左端和/或右端的端缘相比到达外方的宽度。
本发明的方案4的装订工具为方案1、2或3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装订环部件的能够使保持部件的脚部插入的孔部或凹部在基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形成为使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和/或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在装订环部件的基部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而使装订环的自由端的装订环卡止部卡止或脱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直可简单地进行装配的装订工具。
根据方案2的发明,保持部件的脚部从装订环部件脱离的情况很少发生。
根据方案3的发明,可使装订环部件的装订杆加粗而得到劳固的结构。
根据方案4的发明,可使装订环部件的装订环易于开闭。
本发明的如上所述的目的、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由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的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而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适用本发明的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活页夹用装订工具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仰视图解图。
图4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俯视图解图。
图5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图解图。
图6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局部正面图解图。
图7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部分后视图解图。
图8A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5的H-H剖视图解图。
图8B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5的J-J剖视图解图。
图9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4的E-E剖视图解图。
图10A的(A)部分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4的A-A剖视图解图,(B)部分为示出被装订物S的开闭状态的剖视图解图。
图10B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4的B-B剖视图解图。
图10C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3的C-C剖视图解图。
图10D为示出关闭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4的D-D剖视图解图。
图11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局部正面图解图。
图12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4的A-A剖视图解图。
图13为示出打开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的状态的图4的B-B剖视图解图。
图14为保持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15为保持部件的纵剖视图解图。
图16为图15中的I部分的详解图。
图17为打开状态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18为关闭状态的装订工具的装订环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19A为示出装订环的卡止部的俯视图解图。
图19B为示出装订环的卡止部的仰视图解图。
图19C为示出装订环的卡止部的侧视图解图。
图20A为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的侧视图解图。
图20B为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的侧视图解图。
图21为装订环部件的局部放大仰视图解图。
图22为装订环部件的局部放大侧视图解图。
图23为装订环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解图。
图24为装订环部件的正面图解图。
图25为保持部件的横剖视(图15的F-F剖视)的图解图。
图26为保持部件的横剖视(图15的G-G剖视)的图解图。
图27为示出保持部件与装订环部件的装配方法的剖视图解图。
图28为开闭部件的立体图解图。
图29为按钮部件的立体图解图。
图30为按钮部件的俯视图解图。
图31为按钮部件的仰视图解图。
图32为按钮部件的右视图解图。
图33为按钮部件的纵剖视图解图。
图34为按钮部件的正面图解图。
图35为按钮部件的背面图解图。
图36为示出将按钮部件安装于保持部件及动作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解图。
图37为示出将按钮部件安装于保持部件及动作部件的状态的仰视图解图。
图38为将按钮部件安装于保持部件及动作部件的状态的横剖视图解图。
图39为示出将按钮部件安装于保持部件及动作部件的状态的横剖视图解图。
图40为示出使按钮部件发挥作用的方法的纵剖视图解图。
图41为示出使按钮部件发挥作用的方法的纵剖视图解图。
图42为示出使按钮部件发挥作用的方法的俯视图解图。
图43为示出使按钮部件发挥作用的方法的仰视图解图。
图44为示出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一例的正面图解图。
图45为装订工具的说明图。
图46为装订工具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2中示出的装订工具10设置于文件夹500的封面510上。封面510由硬纸板等的比较硬质的板材形成。
封面510具有表封面512、内封面514、以及表封面512与内封面514之间的背封面516,表封面512经由薄壁铰链部518与背封面516连接设置,内封面514经由薄壁铰链部520与背封面516连接设置。装订工具10固定于在封面510的大致中央形成的左右一对的薄壁铰链部518及薄壁铰链部520的内侧的背封面516的内侧表面。
作为固定方法,有通过向在装订工具10的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的安装孔260(后续中详述)中,插通螺栓和螺母、空心铆钉等固定工具T,而与背封面一体地固定的方法。
此外,固定工具可利用例如螺栓和螺母、螺钉、垫圈、铆钉等的棒状物。
装订工具10具有: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为一对的第二装订环部件14,由合成树脂制成,分别具有大致圆环状的、并构成多个并排的环状装订环的一对的半切杆;保持部件16,具有能够将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分别隔着间隔地设置的宽度;开闭部件18,在打开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方向上施力;以及按钮部件20,为了打开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在保持部件16的一端侧设置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一端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一端。
装订工具10包括: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具有多个装订环(第一装订环22及第一装订环24);保持部件16,用于连接一对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以及开闭部件18,在打开或关闭上述装订环(第一装订环22及第一装订环24)的方向上施力,上述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多个装订环(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半割杆60)在基部(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轴方向上立起设置于基部(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用于使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移动自如地插入的孔部或凹部在装订环的内侧形成于基部,上述保持部件16具有以分成左右的方式形成的一对脚部(第一脚部212及第二脚部222),关于上述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在装订环(第一半割杆50)的内侧,保持部件的一方的脚部(第一脚部212)插入于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或凹部,而在装订环(第二半割杆60)的内侧,保持部件16的另一方的第二脚部222插入于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或凹部,而与保持部件16相连接,并形成为使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二装订环部件14)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使装订环(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半割杆60)的装订环卡合部32卡止或脱开。
装订工具10为具有多个装订环的多孔型,为由第一装订环22和第二装订环24形成的2孔型直至3孔、4孔、30孔的第一装订环22、第二装订环24隔着固定间隔而并排的多孔型。
【装订环部件】
这种装订工具10的装订杆为具有作为主装订杆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作为副装订杆的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开闭自如的30孔型。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具有以长度方向的中心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的相同结构。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分别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可构成为由利用按钮部件20、或用手指扭转而使装订环卡合部32脱开的方式。
另外,构成为,当关闭装订杆时,将作为主装订杆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例如用拇指和食指直接夹住而关闭的方式,并且构成为,若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用2根手指夹住并向关闭方向动作,则作为副装订杆的第二装订环部件14随着动作的方式。
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多个第一半割杆50在基部30的轴方向上立起设置于基部30,使得多个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在保持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并排为一条直线状,在基部30形成用于使后述的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移动自如地插入的第一孔部34或凹部。第一半割杆50在第一基部30的长度方向上,隔着固定间隔地并排于一条直线上。
上述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多个第二半割杆60在基部40的轴方向上立起设置于基部40,使得多个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在保持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并排为一条直线状,在基部40形成用于使后述的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移动自如地插入的第二孔部44或凹部。第二半割杆60在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上,隔着固定间隔地并排于一条直线上。
上述装订环部件具有基部到达与保持部件16的左端和/或右端边缘相比靠外方的宽度,和可使多个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半割杆60并排的长度。
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具有基部30到达与保持部件16的左端相比靠外方的宽度,和用于可将多个第一半割杆50并排为一条直线状的长度。
关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用于在位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宽度方向的中间的保持部件16的外侧移动自如地安装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安装孔260隔着固定间隔地形成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
关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在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上形成有装订环卡合部32,用于使开闭的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半割杆60卡合及脱开。
装订杆卡合部32形成于第一半割杆50的自由端及第二半割杆60的自由端,并且位于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大致中央的顶端。
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以如下方式形成:可使构成装订环安装部26的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插入的第一孔部34或凹部在第一基部3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基部30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使构成装订环卡合部32的第一半割杆50的自由端的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卡止或脱开。
上述第二装订环部件14以如下方式形成:可使构成装订环安装部26的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插入的第二孔部44或凹部在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基部40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使构成装订杆卡合部32的第二半割杆60的自由端的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卡止或脱开。
第一孔部34形成于在第一基部30的外侧端缘30b上突起设置的第一半割杆50的内侧。
第一孔部34为比后述的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的脚本体214的外周大的贯通孔,第一孔部34与脚本体214之间设置有间隔。
多个第一孔部34的列在第一半割杆50的内侧的附近,与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的列平行地并排,各个第一孔部34配置于多个第一半割杆50之间。
第二孔部44形成于在第二基部40的外侧端缘40b上突起设置的第二半割杆60的内侧。
第二孔部44为比后述的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的脚本体224的外周大的贯通孔,第二孔部44与脚本体224之间设置有间隔。
多个第二孔部44的列在第二半割杆60的内侧的附近,与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的列平行地并排,各个第二孔部44配置于多个第二半割杆60之间。
【保持部件】
保持部件16在俯视时为大致长方形,具有可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隔着规定的间隔地并排而设置的长度。
保持部件16具有中央从与固定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部位的长度方向上外侧附近附近相比的内侧膨鼓出的、剖视为大致圆弧形状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两侧具有以分成左右的方式形成的一对脚部210。
保持部件16由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保持部件16从顶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两个长度端缘,在顶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方向上垂下分成左右的一对脚部(第一脚部212及第二脚部222)。
第一脚部212与第二脚部222平行,且为大致对称形。
从顶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一方的端缘(左端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一脚部212形成有从脚本体214向外方(左侧)延伸的第一凸部216。
脚本体214为棱柱状。
从顶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另一方的端缘(右端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二脚部222形成有从脚本体224向外方(右侧)延伸的第二凸部226。
脚本体224为棱柱状。
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具有与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并排的状态的第一基部30的第一孔部34和第二基部40的第二孔部44之间相对应的宽度。
关于保持部件16,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构成装订环安装部26的多个第一脚部212和第二脚部222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长度方向上隔着固定间隔地并排成一条直线状。
关于保持部件16,可将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左端)形成的第一脚部212的脚本体214插入并连接于以一条直线状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形成的第一孔部34。
关于保持部件16,可将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右端)形成的第二脚部222的脚本体224插入并连接于以一条直线状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形成的第二孔部44。
关于上述保持部件16,保持部件16的一方的脚部(第一脚部212)插入于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或凹部,保持部件16的另一方的脚部(第二脚部222)插入于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或凹部,而与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相连接。
保持部件16的一方的脚部(第一脚部212)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及第一半割杆50平行地并排,另一方的脚部(第二脚部222)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及第二半割杆60平行地并排。
即,保持部件16的一方的脚部(第一脚部212)及另一方的脚部(第二脚部222)与并排并接合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平行地并排,且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及第一半割杆50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及第二半割杆60平行地并排。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以能够在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交替地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保持部件16。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沿着保持部件16的脚部210的并排方向和第一孔部34及第二孔部44的并排方向,沿着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和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移动。
保持部件16形成为,使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与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第二装订环部件14)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使装订环(第一装订杆22及第二装订杆24)的装订环卡合部32(第一装订杆卡止部36及第二装订杆卡止部46)能够卡止或脱开。
上述保持部件16在脚部210形成有防脱离凸部(第一凸部216及第二凸部226),上述防脱离凸部用于防止从装订环部件(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孔部(第一孔部34及第二孔部44)或凹部脱离。
第一脚部212的第一凸部216插入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第一孔部34,在第一基部30的外侧端缘30b侧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的下方的区域,配置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
保持部件16的第一脚部212的第一侧壁204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的内侧面对置。
第二脚部222的第二凸部226插入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第二孔部44中,在第二基部40的外侧端缘40b侧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的下方的区域,配置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
保持部件16的第二脚部222的第二侧壁206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的内侧面对置。
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两端,在其长度方向上大致从其一端直至另一端,设置有滑动自如地保持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侧壁202。
保持部件16的侧壁202具有从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一端(左端)垂下的第一脚部212的第一侧壁204和从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另一端(右端)垂下的第二脚部222的第二侧壁206。
第一侧壁204形成于第一脚部212的外部面,第二侧壁206形成于第二脚部222的外部面。
多个第一脚部212的第一侧壁204并排为平面状。
多个脚本体214的第二侧壁206并排为平面状。
关于保持部件16,多个脚部210以等间隔并排,在多个脚部210之间,贯穿设置有装订环贯插孔(第一装订环贯插孔240及第二装订环贯插孔242)。即,在并排的多个第一脚部212之间形成有第一装订环贯插孔240,在并排的多个第二脚部222之间形成有装订环贯插孔242。
【装订环部件的基部】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具有俯视时大致长方形状的一对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
第一基部30在内侧形成有与一对第二基部40相对接的大致直线状的对接缘30a,在外侧形成有与上述对接缘30a大致平行的大致直线状的外侧端缘30b。
第二基部40在内侧形成有与一对第一基部30相对接的大致直线状的对接缘40a,在外侧形成有与上述对接缘40a大致平行的大致直线状的外侧端缘40b。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有与保持部件16的第一侧壁204平行的外侧端缘30b,而在内侧缘,与该外侧端缘30b平行地,形成有与上述一对第一基部30和第二基部40相对接的对接缘30a。
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在其长度方向中形成有与保持部件16的第二侧壁206平行的外侧端缘40b,而在内侧缘,与该外侧端缘40b平行地,下次有与上述一对第二基部40和第一基部30相对接的对接缘40a。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具有与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且具有保持部件16的宽度一半以上的宽度。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具有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对置的对接缘30a、以及与在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二装订环部件14对置的端缘相反侧的装订环安装端缘(外侧端缘30b)。第一基部30在外侧端缘30b上突起设置有第一半割杆50。
与上述第二装订环部件14对置的对接缘30a、以及在宽度方向上与上述对接缘30a相反侧的装订环安装端缘(外侧端缘30b)隔着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的一半的长度相同、或更大长度的间隔。
第一基部30具有当打开第一装订杆22及第二装订杆24时,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对接缘30a到达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的长度。
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具有与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且具有大于保持部件16的宽度的一半以上的宽度。
第二装订环部件14具有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对置的对接缘40a、以及与在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对置的端缘相反侧的装订环安装端缘(外侧端缘40b)。第二基部40在外侧端缘40b上突起设置有第二半割杆60。
与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对置的对接缘40a、以及在宽度方向上与上述对接缘40a相反侧的装订环安装端缘(外侧端缘40b)隔着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的一半的长度相同、或更大长度的间隔。
第二基部40具有当打开第一装订杆22及第二装订杆24时,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对接缘40a到达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的长度。
关于第一基部30,其外侧的下部面为在宽度方向上随着朝向外侧(左侧)而上升的斜面。
关于第一基部30的斜面,在将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打开时,与脚部210的第一凸部216的上部面相接,而限制打开角度。
关于第二基部40,其外侧的下部面为在宽度方向上随着朝向外侧(右侧)而上升的斜面。
关于第二基部40的斜面,在将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打开时,与脚部210的第二凸部226的上部面相接,而限制打开角度。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为以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M(如图3所示)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形,当各自在保持部件16的外侧周缘上,在长度方向上并排放置时,在各自的内侧缘上弯曲自如地卡合。
另外,当从外侧不施加力时,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以水平面状相对接,即,朝向在远离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的方向(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在如图45所示的平面Pxy上)、或/和山折(折成山形),即,朝向接近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的方向(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比如图45所示的平面Pxy更靠上侧),以达到比保持部件16的内侧更外方的周边的方式进行设置,以便保持其水平面状态或山折的状态。
所谓平面Pxy,是指包括通过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各装订环(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半割杆60)固定安装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部分(4处)的左右轴Y1、Y2及前后轴X1、X2(如图45所示)的平面。
关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在第一基部30的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侧的表面(即上部面)上,连接设置有构成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
另外,在另一方的第二基部40的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侧的表面(即,上部面)上,连接设置有构成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
安装孔260形成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及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
安装孔260在保持部件16、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形成有2个至多个。
形成于保持部件16中的安装孔260形成为适合于借助用于安装在封面510上的固定工具而牢固地固定装订工具10的形状。
形成于保持部件16的安装孔260形成为,适合于在开闭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时,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移动的圆筒状。例如,圆筒状的安装孔260形成为,能够向在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与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所形成的半圆形的孔合成为一个圆形的空间中松动插入的孔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260包括形成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第一安装孔262、以及形成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第二安装孔264。
第一安装孔262具有从被装订物载置部200垂下的筒状部,筒状部的贯通孔内可贯通插入固定工具,例如铆钉。
第二安装孔264形成大于第一安装孔262的俯视时六角形、或椭圆形的孔,以便在与上述第一安装孔262的筒状部的外部面之间设置用于移动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空间。
安装孔260形成于中央侧、近前侧、及对面侧的三个位置。
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用于卡合一对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卡合部62及卡合部64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对接缘30a朝向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对接缘40a突出设置,并且,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用于卡合一对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卡合部72及卡合部74从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朝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对接缘30a突出设置。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卡合部62及卡合部64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卡合部72及卡合部74形成为,朝向对置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下侧延伸,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基部40以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为中心而摇摆。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卡合部62及卡合部64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卡合部72及卡合部74形成为剖视时呈大致L字状,包括:立起部,上述立起部朝向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侧突出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厚度相当的量;以及按押部,从上述立起部的前端突出。另外,按押部具有一对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防脱开的功能。
另外,当关闭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时,如图10所示,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个第一装订杆22、第二装订杆24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一装订杆22、第二装订杆24朝向其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从保持部件16的内面(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离开的方向(即水平的状态),保持为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与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相对接的状态。
与此同时,当打开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装订杆22、第二装订杆24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一装订杆22、第二装订杆24时,如图12及14所示,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朝向靠近保持部件16的内面(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的方向(即山折状态),以保持对接缘30a与对接缘40a相对接的状态,保持在保持部件16内的空间。
另外,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设置为,朝向靠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的方向、即在山折的状态下,在第一基部30和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即朝向与连接形成于第一基部30的多个第一装订杆22的线(如图45所示中的X1)及连接形成于第二基部40的多个第二装订杆24的线(如图45所示中的X2)平行的方向上滑动自如,以便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可移动。
在开闭部件收容部100的外侧附近,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形成有移动限制部,来用作限制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向长度方向的移动。
移动限制部由形成于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的限制凹部80及限制凸起82、以及形成于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的限制凹部90及限制凸起92而形成。
限制凹部80为从对接缘30a向宽度方向凹陷的俯视时呈“コ”字形的缺口,限制凸起92为以与上述限制凹部80间隙配合的方式形成的俯视时呈“コ”字形的凸起。限制凸起92间隙配合于限制凹部80,形成为在限制凹部80内,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在其长度方向上交替移动。
限制凹部90为从对接缘40a向宽度方向凹陷的俯视时呈“コ”字型的缺口,限制凸起82为以与上述限制凹部80间隙配合的方式形成的俯视时呈“コ”字型的凸起。限制凸起92间隙配合于限制凹部90,形成为在限制凹部90内,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在其长度方向上交替移动。
关于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为了收容上述开闭部件18,开闭部件收容部100从形成第一装订杆22及第二装订杆24的表面相反侧的里面侧朝向表面侧而凹进设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隔着距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的一定距离,设置于近前侧和对面侧的2个位置。
关于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通过使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的附近朝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突出方向凹陷,且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的附近朝向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突出方向凹陷,形成了开闭部件收容部100,上述开闭部件收容部100由形成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凹陷102和形成于第二基部40的凹陷104所构成。
开闭部件收容部100形成在夹着距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点离开相同距离的近前侧的点M1和对面侧的点M2的2个位置处。
凹陷102的对接缘30a侧凹陷得深,第一装订环部件12侧的上缘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侧的下缘大致平行,凹陷102为与对接缘30斜向交叉的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
凹陷104的对接缘40a侧凹陷得深,第一装订环部件12侧的上缘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侧的下缘大致平行,凹陷104为与对接缘40斜向交叉的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
上述开闭部件收容部100构成为,形成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凹陷102和形成于第二基部40的凹陷104以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为中心而成点对称形。
上述开闭部件18在与固定有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表面相反侧的里面侧,固定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上述开闭部件收容部100,并构成为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向打开的方向变化,以便当打开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时,在保持部件16内,使上述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在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保持在靠近保持部件16的内面的方向上,因此,开闭部件收容部100构成为收容开闭部件18,且借助于开闭部件18的作用来实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基部40薄型化。
安装于第一基部30的第一半割杆50具有滑动部136,上述滑动部136用于使第一基部30侧的根部与保持部件16相接而滑动。
安装于第二基部40的第二半割杆60具有滑动部138,上述滑动部138用于使第二基部40侧的根部与保持部件16相接而滑动。
【开闭部件】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凹陷102内的对接缘30a侧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凹陷104内的对接缘40a侧,设置有用于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开闭方向变化的开闭部件18。
上述开闭部件18在构成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一对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之间,以使一对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分别向反方向移动的同时,保持装订杆、即第一装订杆22及第二装订杆24的开闭状态的方式,架设在与连接隔着间隔而固定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装订杆、即连接多个第一半割杆50的基部的方向倾斜地交叉的方向,且与连接隔着间隔而固定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装订杆、即连接多个第二半割杆60的基部的方向倾斜地交差的方向上。
开闭部件18由拉伸螺旋弹簧形成,并且包括绕线部184、从绕线部184的两端卷起而作为钩部的固定前端部180及固定前端部182。关于开闭部件18,如图28所示,在绕线部184的圆周方向上,限制腕部186与限制腕部188平行地突出。
上述开闭部件18在关闭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状态下,在无负荷时,在紧贴着的绕线部184承受拉伸的拉伸负荷而要拉伸的状态下,承受负荷的固定前端部180固定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而固定前端部182固定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
进而,在关闭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状态下,朝着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方向,在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以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为中心旋转的方向上,承受绕着绕线部184(线圈)的中心轴的扭矩,而给弹簧施加负荷,在弹簧线上产生弯曲应力,固定前端部180固定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固定前端部182固定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
这种情况下,关于开闭部件18,从在绕线部184上未施加包括扭矩的负荷的状态(如图28的(B)部分所示)来看,在以使绕线部184的匝数增加1匝以上的方式,使绕线部184扭转1周以上的状态(固定前端部180及限制腕部186为R方向、固定前端部182及限制腕部188为Q方向(如图28的(B)部分所示))下,固定前端部180及182分别固定于开闭部件固定部110及开闭部件固定部112。
作为向弹簧施加负荷的负荷的方向,可以以朝向绕线部184(线圈)卷绕的方向的方式构成。
限制腕部186及限制腕部188从固定前端部180、固定前端部182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以及固定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一侧向与绕线部184的中心轴垂直交叉的方向延伸,如图28的(B)部分所示,一方的限制腕部186和另一方的限制腕部188在未发生扭矩的原始状态为在绕线部184的圆周方向上大致平行地突出,相互反向地延伸。
一方的限制腕部186在固定前端部180固定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开闭部件固定部110时,其前端抵接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里面,另一方的限制腕部188在固定前端部182固定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开闭部件固定部112时,其前端抵接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里面(下部面),圆钩即固定前端部180及固定前端部182不发生大大的倾斜,而总是以正常的状态固定于开闭部件固定部110及开闭部件固定部112。
在未发生扭矩的原始状态下,一方的限制腕部186与另一方的限制腕部188平行。
开闭部件18的固定前端部180的一端卡止固定于形成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里面(下部面)上的开闭部件固定部110,开闭部件18的固定前端部182的一端卡止固定于形成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里面(下部面)上的开闭部件固定部112。
开闭部件收容部100形成于凹陷102的里面(下部面)、且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M所分开的点M1和M2(如图3所示)向在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打开时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移动的方向一侧的错开的位置,开闭部件收容部100形成于凹陷104的里面(下部面)、且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M所分开的点M1和M2(如图3所示)向在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打开时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移动方向一侧的错开的位置。
开闭部件18构成为,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处于水平状态(如图9及图10所示)、即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部面离开的状态的状态时,以处于伸展的状态的方式倾斜地架设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之间,在此,要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力起作用。
开闭部件18架设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各自的长度方向、即与连接对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多个第一半割杆50进行固定的部位的线(前后轴X1(如图45所示))及连接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多个第二半割杆60的线(前后轴X2(如图45所示))倾斜交叉的方向上。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开闭部件固定部11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开闭部件固定部112形成为使由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M分开的点M1和M2(如图3所示)为旋转轴而成点对称,开闭部件18构成为,以距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M所分开的点M1和M2(如图3所示)均一的长度,固定前端部180卡止于开闭部件固定部110,而固定前端部182卡止于开闭部件固定部112,以便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施加均一的力。
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上的面对接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并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拉近而使各自的位置关系保持最佳的状态。
因此,在对构成装订杆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进行开闭时,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以对接缘30a及对接缘40a为枢轴摆动时,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宽度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宽度之和最大、即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处于平面状态(中立状态)时,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的最内侧的边缘与保持部件16的第一脚部212之间以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的最外侧的边缘(外侧端缘32b)与保持部件16的第二脚部222之间均发生适当的间隔,在保持部件16的第一侧壁204及第二侧壁206的外侧,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可顺畅地移动。
另外,关于一对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当通过在上述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逆向地移动,使上述半割杆的组合而成的上述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分离,而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分离时,上述开闭部件18对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施力,使上述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半割杆60开放。
另外,借助于开闭部件18的弹性,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在按压按钮部件20而开始打开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时、或者用手开始打开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时、即当解除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各自的装订环卡合部32(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及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时,使伸开的开闭部件18的卷绕部184向进一步延伸的方向发生作用,而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半割杆60离开的方向(第一半割杆50为O1方向,第二半割杆60为O2方向(如图45所示))移动,并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分别逆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为O1方向,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为O2方向(如图45所示))移动。
进而,开闭部件18以将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半割杆60在圆周方向(图45所示的左右轴Y1及左右轴Y2方向)上拉开的方式发挥作用。扭转了的开闭部件18以要如图45的箭头方向所示地在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将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半割杆60在圆周方向(第一半割杆50为O3方向,第二半割杆60为O4方向(如图45所示))上拉开。
另外,开闭部件18在借助于开闭部件18的弹性而伸开的卷绕部184收缩的方向上发挥作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向将装订环卡合部32(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及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关闭的位置的方向(与O1相反的方向(如图45所示))移动,并且,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向将装订环卡合部32(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及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关闭的位置的方向(与O2相反的方向(如图45所示))移动。
即,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从平面状态(中立状态)变为山折状态。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向打开的方向(第一半割杆50为O3方向,第二半割杆60为O4方向)旋转而打开。
开闭部件18以如下方式作用:在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打开的状态下,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保持山折状态、即接近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侧面的状态。
【按钮部件】
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在一方的端部和/或另一方的端部的附近设置有用于使构成动作部件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移动的按钮部件20。
下面,主要根据图29至图41对按钮部件20进行说明。
上述按钮部件20具有第一腕部320和第二腕部330,上述第一腕部320和第二腕部330用于使第一基部30和另一侧的第二基部40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并排的方向动作而打开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
第一腕部320使一方的动作片(第二基部40)向第一腕部320的一侧移动,第二腕部330使另一方的动作片(第一基部30)向与第一腕部320相反的一侧移动。
按钮部件20借助于(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而以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并排的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保持部件16的一方的端部和/或另一方的端部。
关于按钮部件20,在与成为旋转的中心的(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相比靠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及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离开的一侧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压的按压部304。
按钮部件20在与(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相比靠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侧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一侧形成有第一腕部320及第二腕部330。
按钮部件20设置有具有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侧面对置的平面的突出部306及突出部308,在上述突出部306及突出部308的保持部件16的第一侧壁204及第二侧壁206侧的平面上,朝向侧方突起设置有(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
(第一)枢轴300呈大致圆柱状,上述(第一)枢轴300在与成为保持部件16的一方的保持壁的第一侧壁204对置的突出部306的平面上在水平方向上突起设置。
(第二)枢轴302呈大致圆柱状,上述(第二)枢轴302在与成为保持部件16的另一方的保持壁的第二侧壁206对置的突出部308的平面上在水平方向上突起设置。
(第一)枢轴300和(第二)枢轴302朝向相反的方向突起设置。
按钮部件20由聚缩醛树脂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第一腕部320及第二腕部330形成为与按压部304相比较薄的带状体,具有弹性及恢复性。
(第一)枢轴300形成为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穿设于保持部件16的第一侧壁204的(第一)枢支孔290中。
(第二)枢轴302形成为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穿设于保持部件16的第二侧壁206的(第二)枢支孔292中。
(第一)枢支孔290和(第二)枢支孔292与朝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相对应地对置。
按钮部件20从与(第一)枢轴300相比靠上方经过,朝向与使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的装订环卡合部32(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离开的方向(即近前侧)相反的一侧、即对面侧延伸,在按压部304连接设置有第一腕部320。
按钮部件20从与(第二)枢轴302相比靠下方经过,朝向与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的装订环卡合部32(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离开的方向、即对面侧延伸,在按压部304连接设置有第二腕部330。
按压部304呈舌状,在与立起设置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上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半割杆60的圆形面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按压部304的作为用手指按压的面的表面朝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一侧,而背面朝向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相反的一侧。
按压部304的背面的下方区域中,从(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的高度的位置起的下方切开缺口,当向下按压按压部304时,以(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为中心,按钮部件20向背面侧旋转。
突出部306为从按压部304的右端侧的下端部向第一基部30侧突出的板状体,在第一侧壁204侧具有平面。
突出部308为从按压部304的左端侧的下端部向第二基部40侧突出的板状体,在第二侧壁206侧具有平面。
(第一)枢轴300为具有如下结构的圆柱状体:在与突出部306的第一侧壁204对置的平面上,突起设置在与前轴X1及后轴X2(如图45所示)正交的方向上,上述前轴X1及后轴X2从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及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部位通过。
(第二)枢轴302为具有如下结构的圆柱状体:在与突出部308的第二侧壁206侧对置的平面上,突起设置在与前轴X1及后轴X2(如图45所示)正交的方向上,上述前轴X1及后轴X2从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及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部位通过。
第一腕部320及第二腕部330在突出部306与突出部308之间从按压部304的下端部向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侧突出。
第一腕部320为从靠近按压部304的右端的下端部附近,经过(第一)枢轴300的上方而向第一基部30一侧延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体。
第二腕部330为从靠近按压部304的左端的下端部附近,经过(第二)枢轴302的下方而向第二基部40一侧延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体。
第一腕部320具有:第一作用部322,与(第一)枢轴300相比在上方延伸;以及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一连接部324,从上述第一作用部322向第二基部40一侧在(第一)枢轴300的对面侧的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向着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侧延伸。
第一作用部322以使第二基部40移动的方式弯曲而发挥作用。
第一作用部322和第一连接部324在与(第一)枢轴300相比的第二基部40一侧相连接。
在这里,上方是指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轴Z1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轴Z2(如图7所示)构成的圆形面的延伸方向。
第二腕部330具有:第二作用部332,与(第二)枢轴302相比向下方凹陷弯曲而延伸;以及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二连接部334,从上述第二作用部332向第二基部40延伸。
第二作用部332和第二连接部334在与(第二)枢轴302相比的第二基部40一侧相连接。
在这里,下方是指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的轴Z1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的轴Z2(如图46所示)构成的圆形面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
第一作用部322及第二作用部332具有弹性,并构成如下:当未用手指按压按压部304时,恢复为要使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位于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关闭的位置。
按钮部件20的(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在与如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即:将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并排设置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连接的方向(如图45所示,X1方向)以及将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并排设置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连接的方向(如图45所示,X2方向)。
按钮部件20的第一腕部320及第二腕部330在大致沿着如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即:将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并排设置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连接的方向(如图45所示,X1方向)以及将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并排设置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连接的方向(如图45所示,X2方向)。
按钮部件20的突出部306及突出部308在大致沿着如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即:将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并排设置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连接的方向(如图45所示,X1方向)以及将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并排设置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连接的方向(如图45所示,X2方向)。
在按钮部件20的第一腕部320和第二腕部330在两者之间形成有狭缝,并起到单独的作用。上述狭缝侵入按压部304的下端附近。
第一腕部320在与相邻的突出部306之间形成有狭缝,第二腕部330在与相邻的突出部308之间形成有狭缝。上述狭缝侵入按压部304的下端附近。
第一腕部320安装于一方的动作片(第二基部40),使得一方的动作片(第二基部40)能够以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装订杆卡合部3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开闭的方式移动。
第二腕部330安装于另一方的动作片(第一基部30),使得另一方的动作片(第一基部30)能够以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装订杆卡合部3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开闭的方式移动。
当不对按钮部件20进行操作时,保持为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关闭的状态,第一腕部320的第一连接部324与第二基部40以大致平面状并排,第二腕部330的第二连接部334与第一基部30以大致平面状并排。
关于按钮部件20,通过向下方按压按压部304的自由端侧,使连接设置于第一腕部320的第二基部40向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的装订杆卡合部32(第一孔部34及第二孔部44)离开的一侧、即近前侧移动,并且,使连接设置于第二腕部330的第一基部30向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的装订杆卡合部32(第一孔部34及第二孔部44)离开的一侧、即对面侧移动。
第一贯插轴326呈圆柱状,从第一连接部324的下部面朝向下方、即与第二基部40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固定安装着的表面及与其背靠背的背面正交的方向突起设置。
第二贯插轴336呈圆柱状,从第二连接部334的上部面朝向上方、即与第一基部30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固定安装着的表面及与其背靠背的背面正交的方向突起设置。
按钮部件20在第一腕部320一侧突起设置有用于在与按压部304相反的一侧安装一方的动作片(第二基部40)的第一贯插轴326。
上述第一贯插轴326松动插入在穿设于一方的动作片(第二基部40)的近前侧的按钮部件安装孔162中,使得一方的动作片(第二基部40)以能够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开闭的方式移动。
按钮部件20在第二腕部330侧突起设置有用于在与按压部304相反的一侧安装另一方的动作片(第一基部30)的第二贯插轴336。
上述第二贯插轴336松动插入在穿设于另一方的动作片(第一基部30)的近前侧的按钮部件安装孔160中,使得另一方的动作片(第一基部30)以能够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开闭的方式移动。
关于第一腕部320,第一连接部324与第二基部40的近前侧的上部面相抵接,第一贯插轴326贯穿在穿设于第二基部40的近前侧的按钮部件安装孔162中。
关于第二腕部330,第二连接部334与第一基部30的近前侧的下部面相抵接,第二贯插轴336贯穿在穿设于第一基部30的近前侧的按钮部件安装孔160中。
按钮部件安装孔242的直径长于第一贯插轴326的直径,在按钮部件安装孔242与第一贯插轴326之间具有间隙。
按钮部件安装孔240的直径长于第二贯插轴336的直径,在按钮部件安装孔240与第二贯插轴336之间具有间隙。
当对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进行开闭时,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摆动,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及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可接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侧或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侧离开。
当对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进行开闭时,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在连接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并排设置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的方向(如图45所示,X1方向)以及连接以隔着间隔的方式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并排设置40的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的方向(如图45所示,X2方向)上移动,使得第一基部30的对接缘30a及第二基部40的对接缘40a可接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侧或从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侧离开。
在保持部件16在一方的端部和/或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空位250,用于安装使开闭部件18移动的按钮部件20。
在空位250,按钮部件20安装为,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并排的方向、即在连接隔着间隔地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并排设置的第一半割杆50的根部的方向(如图45所示的X1的方向)及连接隔着间隔地在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并排设置的连接第二半割杆60的根部的方向(如图45所示的X2方向)上旋转的方式。
保持部件16接着该空位250而形成有用于限制按钮部件20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限制部252。
旋转角度限制部252在保持部件16的一方的端部(近前侧的端部)上,为向保持部件16和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并且构成为,按钮部件20的按压部304的近前侧面(用手指按压的面的里侧)在押下按钮部件20的按压部304而倾斜时抵接。
按钮部件20构成为,利用旋转角度限制部252而以适当的角度停止。
接着该空位250而形成的旋转角度限制部252构成在保持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按压距离限制部,以用于限制按钮部件20的按压距离。
关于按钮部件20,若为了打开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装订杆卡合部3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装订杆24,而用手指押下按压部304的表面,则从按压部304的下部区域,以与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靠近的(第一)枢轴300及(第二)枢轴302为中心旋转,使按压部304的前端(自由端)向下方下降。
此时,关于第一腕部320,因第一作用部322稍微向上方弯曲,因此沿着(第一)枢轴300被拉向近前侧,将第一连接部324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及第二基部40拉向近前侧(按压部304侧)方向。
关于第一腕部320,第一作用部322的按压部304侧以(第一)枢轴300为中心旋转,将第二装订环部件14及第二基部40拉向近前侧(按压部304侧)方向,从而借助于第一连接部324而将第二基部40拉向按钮部件20侧。
即,若通过按压部304的按下,将第一腕部320拉向近前侧,则与第一腕部320相连结的第二基部40向近前侧移动。
另外,关于第二腕部330,使第二作用部332稍微向前侧延伸,使第二连接部334滑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近前侧的第一基部30侧。
关于第二腕部330,第二作用部332的按压部304侧以(第二)枢轴302为中心旋转而向第一装订环部件12移动,从而借助于第二连接部334,使第一基部30向与位于与按钮部件20侧相反的一侧的保持部件16的端部按压。
即,若通过按下按压部304,将第二腕部330压向对面侧,则与第二腕部330相连结的第一基部30向对面侧移动。
若用手指按压按钮部件20,开始打开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装订杆卡合部3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装订杆24,则通过使一对上述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在上述保持部件16的长度方向相互向反方向移动,使上述半割杆的装配而成的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分离,当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分离时,上述开闭部件18对上述第一基部30和第二基部40施力,使上述第一半割杆50和第二半割杆60开放。
【装订环】
第一装订环部件12以构成大致U字状或大致圆环状的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方式形成大致J字状或半圆弧形状的第一半割杆50,第二装订环部件14以构成大致J字状或大致圆环状的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方式形成大致U字状或半圆弧形状的第二半割杆60。另外,以在纸张等被装订物S上预先贯穿设置的装订孔中插通而能够装订纸张等被装订物S的方式,在第一半割杆50的前端及第二半割杆60的前端、即在第一半割杆50及第二半割杆60的顶部形成了装订环卡合部32(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及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与构成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具有相同的形状、即曲率(曲率半径)相同。
构成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与构成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半割杆60通过将半割杆50的自由端的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和第二半割杆60的自由端的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卡止,而连接为环状。
第一半割杆50从第一基部30的上部面朝向上方,且向比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更上方而向上方延伸,在其自由端向内侧(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弯曲并延伸。
第二半割杆60从第二基部40的上部面朝向上方,且向比起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更上方而向上方延伸,在其自由端向内侧(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弯曲并延伸。
第一半割杆50形成为,其自由端的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位于保持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
第二半割杆60形成为,其自由端的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位于保持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装订杆2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装订杆24从第一基部30和第二基部40立起设置,使得与包括通过各自的根部固定安装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的位置(4处)的左右轴Y1、Y2及前后轴X1、X2(如图45所示)的平面Pxy构成相垂直的平面。另外,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的轴Z1(图46图示)构成的圆形面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轴Z2(图46图示)构成的圆形面平行,并且与通过第一半割杆50与第二半割杆60固定安装于第一基部30和第二基部40的位置的平面Pxy相垂直。
如图17至图23所示,上述装订杆由作为可直接用手指关闭的主装订杆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作为追随朝向该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关闭方向的动作而动作的副装订杆的第二装订环部件14构成。
另外,第一装订环部件12构成为,并排的多个第一半割杆50朝向相同方向(图45的O1方向),可用手指将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脱开。
第二装订环部件14构成为,并排的多个第二半割杆60朝向相同方向(图45的O2方向),可用手指将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脱开。
具有构成形成于构成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半割杆50的前端的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的前端的凸部130、以及接着上述凸部130的凹部132。凸部130及凹部132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或凹陷形成,使得在将构成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的前端的凸部140以及接着上述前端的凸部140的凹部142、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与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关闭时卡合。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凸部130从前端向内侧分别形成有具有弯曲凸面的倾斜对置面132a、接着倾斜对置面132a而从凸部130逐渐进入内端侧(即打开的方向)的倾斜对置面132b,前端附近呈钩状,整体上为钩鼻形状。
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凹部132从基部侧朝向前端,设置有具有弯曲凹面的倾斜对置面。
另外,构成形成于构成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前端的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的凸部140以及接着上述凸部140的凹部142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或凹陷形成,使得在将第一装订环卡止部36和第二装订环卡止部46关闭时卡合。
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凸部140从前端向内侧分别形成有具有弯曲凸面的倾斜对置面142a、接着倾斜对置面142a而从凸部140逐渐进入内端侧(即打开的方向)的倾斜对置面130a,后端附近呈钩状,整体上为钩鼻形状。
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凹部142从基部侧朝向前端,设置有具有弯曲凹面的倾斜对置面。
第一半割杆50的构成第一装订杆卡止部36的凸部130朝向相同方向突出设置,并且具有从前端部跨基部侧而形成的弯曲凸面。
另外,第一半割杆50的构成第一装订杆卡止部36的凹部132朝向相同方向凹陷形成,并具有从凸部130的后端跨基部侧而形成的弯曲凹面。
第二半割杆60的构成第二装订杆卡止部46的凸部140朝向相同方向突出设置,并具有从前端部跨基部侧而形成的弯曲凸面。
另外,第二半割杆60的构成第二装订杆卡止部46的凹部142朝向相同方向凹陷形成,并具有从凸部140的后端跨基部侧而形成的弯曲凹面。
第一半割杆50的凸部130及凹部132与第二半割杆60的凸部140及凹部142形成为点对称。
【保持部件】
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装订物载置部200,形成有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鼓出部230,鼓出部230的中央部膨胀,为了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向上侧旋转的同时开闭部件18向上侧移动时,不与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内面相抵接,而形成为在被装订物载置部2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另外,上述保持部件16具有第一脚部212及脚本体224,上述第一脚部212及脚本体224在与隔着间隔地设置在开闭部件18上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基部30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基部40的延伸方向接近的方向上延伸,利用上述保持部件16的第一脚部212及脚本体224,形成用于使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保持于保持部件16的保持部,当对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装订环22、第二装订环24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一装订环22、第二装订杆24进行开闭时,上述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沿着上述第一侧壁204及第二侧壁206移动。
如上所述,上述保持部件16具有由第一侧壁204和第二侧壁206形成的保持壁,上述保持壁朝向与连接隔着间隔地设置于开闭部件18的第一装订环部件12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基部的方向(如图45所示X1及X2方向)接近的方向上延伸。
其次,主要基于图27,对在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上安装保持部件16的方法进行说明。
将保持部件16的第一脚部212插入于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中。
其次,一边缩小第一脚部212和第二脚部222的间隔,一边将保持部件16的第二脚部222插入于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中。
保持部件16为利用比较有弹性的合成树脂而一体化成形的部件,因此,在第一脚部212及第二脚部222插入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孔部34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孔部44之后,恢复原来的状态,将第一装订环部件12和第二装订环部件14以并排的状态保持为一条直线状(如图45所示的沿着X1及X2的状态)。
由此,第一装订环部件1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可安装于保持部件16。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上述记载而公开,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目的的范围内,对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针对机构、形状、材质、数量、位置或配置等方面进行各种变更,这些都包括在本发明中。
例如,如图44所示,第一装订环部件12的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部件14的第二装订环24的形状也可以为从第一基部30及第二基部40朝向上方突起设置的大致圆弧状。
第一半割杆50设定为比第一基部30的外侧端缘30b稍微向外方鼓出的半圆状,第二半割杆60设定为比第二基部40的外侧端缘40b稍微向外方鼓出的半圆状,且构成卡合于装订杆卡合部32的大致呈圆形状的第一装订环22及第一装订环24。
开闭部件18与发挥打开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功能的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可以为发挥关闭第一装订环22及第二装订环24的功能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兼具打开功能机构与关闭功能机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装订工具可用作文件夹等的装订纸张等的装订工具。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装订工具;12:第一装订环部件;14:第二装订环部件;22:第一装订环;
24:第二装订环;26:装订环安装部;32:装订环卡合部;34:第一孔部;
44:第二孔部;36:第一装订环卡止部;46:第二装订环卡止部;50:第一半割杆;
60:第二半割杆;30:第一基部;30a:对接缘;40a:对接缘;
62、64:卡合部;80:限制凹部;82:限制凸起;40:第二基部;
30b:外侧端缘;40b:外侧端缘;72、74:卡合部;90:限制凹部;
92:限制凸起;100:开闭部件收容部;102、104:凹陷;
110、112:开闭部件固定部;130、140:凸部;130a、130b:倾斜对置面;
132、142:凹部;132a、142a:凸部的倾斜对置面;
132b、142b:凸部的倾斜对置面;136、138:滑动部;140a、140b:倾斜对置面;
160:(第一)按钮部件安装孔;162:(第二)按钮部件安装孔;16:保持部件;
200:被装订物载置部;202:侧壁;204:第一侧壁;206:第二侧壁;
210:脚部;212:第一脚部;222:第二脚部;214、224:脚本体;216:第一凸部;
226:第二凸部;230:鼓出部;240:第一装订环贯插孔;242:第二装订环贯插孔;
250:空位;252:旋转角度限制部;260:安装孔;262:第一安装孔;
264:第二安装孔;290:(第一)枢支孔;292:(第二)枢支孔;18:开闭部件;
180:开闭部件的一侧的固定前端部;182:开闭部件的另一侧的固定前端部;
184:绕线部;186:限制腕部;188:限制腕部;20:按钮部件;
304:按压部;306:突出部;308:突出部;320:第一腕部;322:第一作用部;
324:第一连接部;326:第一贯插轴;330:第二腕部;332:第二作用部;
334:第二连接部;336:第二贯插轴;500:文件夹;510:封面;512:表封面;
514:内封面;516:背封面;518、520:薄壁铰链部

Claims (4)

1.一种装订工具,包括:
装订环部件,具有多个装订环;
保持部件,用于连接一对装订环部件;以及
开闭部件,用于向上述装订环的打开方向或关闭方向施力,
上述装订环部件在基部的轴方向上在基部立起设置有多个装订环,在装订环的内侧的基部上形成有用于使保持部件的脚部移动自如地插入的孔部或凹部,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左右分开而形成的一对脚部,
上述装订环部件形成为,保持部件的一方的脚部在装订环的内侧插入于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的孔部或凹部中,而保持部件的另一方的脚部在装订环的内侧插入于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的孔部或凹部中,并且与保持部件相连接,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和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使装订环的装订环卡合部卡止或脱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保持部件在脚部形成有防脱出凸部,用于防止从装订环部件的孔部或凹部脱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装订环部件的基部具有与保持部件的左端和/或右端的端缘相比到达外方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上述装订环部件的能够使保持部件的脚部插入的孔部或凹部在基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形成为使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和/或另一方的装订环部件在装订环部件的基部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而使装订环的自由端的装订环卡止部卡止或脱开。
CN201580002799.0A 2014-11-10 2015-11-05 装订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29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8026 2014-11-10
JP2014228026 2014-11-10
PCT/JP2015/081220 WO2016076204A1 (ja) 2014-11-10 2015-11-05 綴じ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9396A CN106029396A (zh) 2016-10-12
CN106029396B true CN106029396B (zh) 2018-06-12

Family

ID=55954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79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29396B (zh) 2014-11-10 2015-11-05 装订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47910B2 (zh)
CN (1) CN106029396B (zh)
AU (1) AU2015347859B2 (zh)
WO (1) WO20160762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52535A (zh) * 2019-01-21 2020-07-28 国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 活页夹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413302A (zh) * 1935-01-18
US2715906A (en) * 1953-02-11 1955-08-23 Gene A Lucchesi Loose leaf ring binder
JPS62114779U (zh) * 1986-01-08 1987-07-21
JP2814957B2 (ja) * 1995-08-09 1998-10-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とじ具
US5692847A (en) * 1996-03-19 1997-12-02 Zane; Barry Loose leaf binder assembly and spine therefor
JP4283607B2 (ja) * 2002-10-25 2009-06-24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具
JP4133441B2 (ja) * 2003-02-27 2008-08-13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具
JP2008068485A (ja) * 2006-09-13 2008-03-27 Kaneda Katsumi ロック付きルースリーフ綴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76204A1 (ja) 2016-05-19
CN106029396A (zh) 2016-10-12
AU2015347859A1 (en) 2016-06-09
JPWO2016076204A1 (ja) 2017-04-27
JP6147910B2 (ja) 2017-06-14
AU2015347859B2 (en)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20133906A1 (en) Plastic hinge for cases, particularly for glasses cases
US20100278584A1 (en) Binding device
US2007028354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Ring Mechanism
CN105667121B (zh) 装订用具
CN106029396B (zh) 装订工具
US20120288322A1 (en) Binding device
CN100564065C (zh) 脊式活页夹
US20160129721A1 (en) Clip construction for paper sheets and the like
US6966721B2 (en) Wrap-around notebook
US9895922B2 (en) Ring binder with interlocking ring members
JP3198468U (ja) 眼鏡フレームと眼鏡テンプルとの接続構造及び眼鏡
US6010270A (en) Ring binder with locking device
US470334A (en) King louis karo
US20150251483A1 (en) Binding device
JP5525581B2 (ja) 綴具
JP6016837B2 (ja) 帳面
JP6975934B2 (ja) 折りたたみハンガー
US102237A (en) Improvement in paper-files
US986910A (en) Loose-leaf binder.
US1369131A (en) Loose-leaf binder
US480324A (en) Alteneck
US605717A (en) File and binder
US1059990A (en) Clip for securing shades to rollers.
US20140241785A1 (en) Loose-Leaf Paper Binder Ring
US584060A (en) Charles 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