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5480A -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5480A
CN105985480A CN201510050542.4A CN201510050542A CN105985480A CN 105985480 A CN105985480 A CN 105985480A CN 201510050542 A CN201510050542 A CN 201510050542A CN 105985480 A CN105985480 A CN 105985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jugation
styrene
oil phase
m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05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5480B (zh
Inventor
郑俊萍
于宗芝
王翔
姜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0505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85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85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5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5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54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利用辅助共聚单体苯乙烯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基体中引入能够与碳纳米管产生π‑π共轭相互作用的苯环,两单体通过悬浮聚合方式进行共聚,同时原位添加碳纳米管与共聚产物实现复合,将共聚产物提取后热压成型。本发明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材,采用原位悬浮共聚的方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向基体中引入共轭结构,并加入碳纳米管填充物进行复合。较纯PMMA树脂,拉伸强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成功改善了碳纳米管在基体中的分散性,解决了PMMA材料在机械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特别是以PMMA为基体,通过辅助单体苯乙烯(St)与填充物碳纳米管(CNTs)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制备PMMA基纳米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PMMA作为一种优秀的有机合成透明材料,因其优异的透光性能和质轻的特点而取代普通玻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灯具、光学玻璃、商品广告橱窗和飞机侧窗等。近年来,随着PMMA的改性与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PMMA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PMMA在医药、通讯、电子电器等领域中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医用制品领域,由于PMMA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好、强度高、成本低和加工成型方便等特点,为国内外大量采用,如今PMMA大约占到医用高分子材料总体用量的10%,中国每年用于医疗的PMMA在300吨以上。
早在1949年,美国就将PMMA临床医用于人的头盖骨和关节修补。发展到现在,PMMA在医学上常用作颅骨修补材料、人工骨、人工关节、胸腔填充材料、人工关节骨粘固剂等,而在假牙、牙托的应用中更为广泛。然而,PMMA本身强度欠佳,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容易破碎和断裂,一般做法是加入纳米填料如二氧化硅、埃洛石、碳纤维等,以增强PMMA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由于纳米填料本身易团聚的特性,通常需要对其进行有机改性后才能使用,这使得PMMA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更加复杂,制备过程更加冗长,同时改性剂的添加也可能影响PMMA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这些副作用对于工业化生产而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经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材,采用原位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PMMA纳米复合材料,目的是在不对纳米填料进行有机改性的前提下,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基于CNTs有π-π共轭的电子结构,它可与结构相似的聚合物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带有苯环结构的St和MMA共聚,使得聚合物链带有苯环的结构,并加入CNTs纳米填充物进行聚合,研究苯环与碳纳米管之间的π-π共轭相互作用对PMMA悬浮聚合体系以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利用辅助共聚单体苯乙烯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共轭基团-苯环,两单体通过悬浮聚合方式进行共聚,在悬浮聚合体系中,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3-5,所述油相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两种单体组成,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70-98wt%,苯乙烯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2-30wt%,所述水相由水、碳纳米管和分散剂组成,其中分散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2-4wt%,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0.1-8.0wt%。
利用辅助共聚单体苯乙烯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共轭基团-苯环,其中,由于辅助共聚单体苯乙烯与碳纳米管之间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非共价相互作用使得碳纳米管容易进入油相,从而提高了碳纳米管进入油相的比例,苯乙烯表面上的π键与碳纳米管表面的π键相互作用,形成的π-π共轭作用,π-π共轭作用使得碳纳米管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基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同时π键在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作用下形成供原位复合的活性位点,以实现碳纳米管与共聚产物实现原位复合。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为共聚单体,通过悬浮聚合制得,在悬浮聚合体系中,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3-5,所述油相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两种单体组成,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70-98wt%,苯乙烯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2-30wt%,所述水相由水、碳纳米管和分散剂组成,其中分散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2-4wt%,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0.1-8.0wt%;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在水中添加碳纳米管、苯乙烯和分散剂,超声分散均匀;
步骤2,将步骤1制备的液体加入到盛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器中,持续搅拌,通入惰性气体以保持整个反应体系在反应过程中处于惰性气体气氛中,升温至引发剂的引发温度之上,同时加入引发剂以引发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A,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0.5-2wt%;
步骤3,将步骤2制备的共聚物A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后即得共聚物粉末。
本发明的悬浮聚合体系中,所述分散剂为碱式碳酸镁、羟基磷酸钙(HAP)、羟乙基纤维素(HEC)或者磷酸三钙中的一种,优选羟乙基纤维素(HEC);所述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优选为5;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偶氮二异庚腈(ABVN)、过氧化苯甲酰(BPO)或者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EHP)中的一种,优选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者过氧化苯甲酰(BPO);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氦气或者氩气中的一种,优选为氮气;在加热到70-80℃时,根据反应物的多少需要聚合反应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两种单体在共聚时实现较高的转化率,优选反应时间为5-12小时。
所述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1.0wt%。
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共聚物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5-10MPa,温度170-200℃,时间10-20min。
所述热压成型的条件优选为: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5min。
本发明得到的共聚物粉末利用的π-π相互作用提高碳纳米管在基体中的分散以及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共聚物粉末用滤纸包裹住,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丙酮,在65℃水浴环境下加热,提取48h后将滤纸内残留物真空干燥,用于分析共聚物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π-π共轭相互作用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一、共聚物粉末抽提剩余产物的拉曼光谱表征。
本发明中抽提产物的拉曼光谱以及拉曼相对峰强度的比值如图1和表1所示,其中,(a)为CNTs,(b)为对比例3所制备的PMMA/CNTs,(c)为实施例3所制备的P(M-10S)/CNTs。
从表中可知,PMMA/CNTs相比于原始CNTs,ID/IG略有上升;而P(M-10S)/CNTs相比于原始CNTs,ID/IG上升较多。但从整体上来看,三个谱图的ID/IG都相差不多。P(M-10S)/CNTs相比于原始羧化CNTs的ID/IG上升较多的原因是在添加St的悬浮体系中,π-π相互作用使得CNTs能较容易地进入单体悬浮液滴中,因而有相对较多的单体在CNTs表面生长,使得CNTs表面缺陷更多,ID/IG上升较多。然而,从整体上来看,三个谱图的ID/IG都相差不多。这说明无论St存在与否,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中的分子链仅仅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共价键与CNTs相连
二、共聚物粉末抽提剩余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本发明抽提产物的红外光谱如图2所示,其中,(a)为原始羧化CNTs,(b)为对比例3所制备的PMMA/CNTs,(c)为实施例3所制备的P(M-10S)/CNTs。
原始CNTs和复合微球的抽提剩余产物的红外谱图如图2所示。谱线(b)和谱线(c)的整体峰形与谱线(a)几乎相同,这说明无论是PMMA/CNTs还是P(M-10S)/CNTs复合微球,用丙酮抽提过后的剩余产物主要均为CNTs。然而,谱线(b)和谱线(c)在1725cm-1附近代表C=O的伸缩振动峰的峰强与谱线(a)相比,都有所增强,其中尤以谱线(c)中的增强最为明显。C=O的伸缩振动峰的增强可能是由于抽提后还有一部分PMMA分子链吸附在CNTs表面。同时,从C=O的伸缩振动峰的峰强差异可以推测出,PMMA/CNTs抽提后残余的CNTs表面仅有很少一部分的分子链残留,而P(M-10S)/CNTs抽提后残余的CNTs表面吸附了相对较多的PMMA分子链。出现这样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P(M-10S)/CNTs中带CNTs和共聚物基体之间存在较强的π-π共轭相互作用,CNTs与共聚物基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从而就算经过充分抽提后CNTs表面仍然残留着相对较多的聚合物分子链。
在诸多医用复合材料中,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经过悬浮聚合而制成的微小珠状聚合物(珠状PMMA粉)是医用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本发明技术方案选用带有苯环共轭结构的苯乙烯(St)和MMA共聚,在基体中引入能与碳纳米管产生π-π相互作用的苯环,以实现CNTs在聚合物基体中更好的分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经过悬浮聚合后制备的微小珠状共聚聚合物满足医用复合材料的基本要求,树脂粉末被制成标准试样后,较纯PMMA树脂,拉伸强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成功改善了CNTs在基体中的分散性,解决了PMMA基纳米复合材料在机械强度方面特别是在拉伸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原始CNTs以及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微球抽提的剩余产物的拉曼光谱图,其中(a)为原始CNTs,(b)为对比例3所制备的PMMA/CNTs,(c)为实施例3所制备的P(M-10S)/CNTs;
图2是原始CNTs以及复合微球抽提的剩余产物的FTIR谱图,其中(a)为原始CNTs,(b)为对比例3所制备的PMMA/CNTs,(c)为实施例3所制备的P(M-10S)/CNTs。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选用的主要仪器以及药品如下表所示:
表2 主要原料
表3 主要仪器设备
实施例1
(1)将98wt%MMA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单体总量为100g);在5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wt%CNTs和2wt%St,将混合物超声分散后添加3.0g羟乙基纤维素(HEC),然后将其加入到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N2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实施例1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粉末,即P(M-2S)/CNTs共聚物粉末;
(2)将实施例1所制备的P(M-2S)/CNTs共聚物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5min。
实施例2
(1)将95wt%MMA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单体总量为100g);在4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5.0wt%CNTs和5wt%St,将混合物超声分散后添加3.0g碱式碳酸镁,然后将其加入到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氩气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实施例2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粉末,即P(M-5S)/CNTs共聚物粉末;
(2)将实施例2所制备的P(M-5S)/CNTs共聚物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5MPa,温度170℃,时间20min。
实施例3
(1)将90wt%MMA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单体总量为100g);在4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1wt%CNTs和10wt%St,将混合物超声分散后添加3.0g羟基磷酸钙(HAP),然后将其加入到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氦气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偶氮二异庚腈(ABVN)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实施例3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粉末,即P(M-10S)/CNTs共聚物粉末;
(2)将实施例3所制备的P(M-10S)/CNTs共聚物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8MPa,温度180℃,时间12min。
实施例4
(1)将85.0wt%MMA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单体总量为100g);在5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2.5wt%CNTs和15wt%St,将混合物超声分散后添加3.0g磷酸三钙,然后将其加入到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N2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EHP)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实施例4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粉末,即P(M-15S)/CNTs共聚物粉末;
(2)将实施例4所制备的P(M-15S)/CNTs共聚物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0min。
对比例1
(1)将100g MMA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在5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3.0g羟乙基纤维素(HEC),初步搅拌后将其倒入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N2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BPO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对比例1所制备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粉末,即PMMA树脂粉末;
(2)将对比例1所制备的PMMA树脂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5min。
对比例2
(1)将90g MMA和10g St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同时在5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3.0g羟乙基纤维素(HEC),初步搅拌后将其倒入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N2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BPO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对比例2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粉末,即P(M-10S)共聚粉末;
(2)将对比例2所制备的P(M-10S)共聚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5min。
对比例3
(1)将100g MMA单体加入三口瓶中,在500mL去离子水中再加入1.0g CNTs,超声分散后添加3.0g羟乙基纤维素(HEC),然后将其加入到三口瓶中,并以400r/min的转速低速搅拌。通入N2保护40min后,升温至75℃,并持续保持惰性气氛,加入1.12g引发剂BPO引发聚合,转速调到700r/min;反应6h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min后,将转速降至400r/min;15min后反应结束。将反应体系冷却过滤,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过滤产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定重量,得到对比例3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共聚物粉末,即PMMA/CNTs纳米复合物;
(2)将对比例3所制备的PMMA/CNTs纳米复合物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5min。
对实施例1-4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以及对比例1中得到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对比例2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复合材料和对比例3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机械性能的测试。
标准试样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试样规格:力学试样为长方体,尺寸70mm×10mm×1.5mm。热压条件:压力5-10MPa,温度170-200℃,时间10-20min。
拉伸性能测试: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制得的标准拉伸力学试样进行拉伸测试,拉伸速率为2mm/min。
对实施例和对比例产物利用英国Testometric公司的M350-20KN型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如下:力学拉伸试样尺寸70mm×10mm×1.5mm,拉伸速率为2mm/min。
测试结果如下: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利用辅助共聚单体苯乙烯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共轭基团-苯环,苯乙烯表面上的π键与碳纳米管表面的π键相互作用,形成的π-π共轭作用;同时π键在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作用下形成供原位复合的活性位点,以实现碳纳米管与共聚产物实现原位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两单体通过悬浮聚合方式进行共聚,在悬浮聚合体系中,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3-5,所述油相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两种单体组成,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70-98wt%,苯乙烯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2-30wt%,所述水相由水、碳纳米管和分散剂组成,其中分散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2-4wt%,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0.1-8.0wt%;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在水中添加碳纳米管、苯乙烯和分散剂,超声分散均匀;
步骤2,将步骤1制备的液体加入到盛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器中,持续搅拌,通入惰性气体以保持整个反应体系在反应过程中处于惰性气体气氛中,升温至引发剂的引发温度之上,同时加入引发剂以引发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A,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0.5-2wt%;
步骤3,将步骤2制备的共聚物A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后即得共聚物粉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碱式碳酸镁、羟基磷酸钙(HAP)、羟乙基纤维素(HEC)或者磷酸三钙中的一种,优选羟乙基纤维素(HEC);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偶氮二异庚腈(ABVN)、过氧化苯甲酰(BPO)或者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EHP)中的一种,优选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者过氧化苯甲酰(BPO);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氦气或者氩气中的一种,优选为氮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优选为5;所述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1.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到70-80℃时,根据反应物的多少需要聚合反应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两种单体在共聚时实现较高的转化率,优选反应时间为5-12小时。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辅助共聚单体苯乙烯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共轭基团-苯环,苯乙烯表面上的π键与碳纳米管表面的π键相互作用,形成的π-π共轭作用;同时π键在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作用下形成供原位复合的活性位点,以实现碳纳米管与共聚产物实现原位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两单体通过悬浮聚合方式进行共聚,在悬浮聚合体系中,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3-5,所述油相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两种单体组成,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70-98wt%,苯乙烯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2-30wt%,所述水相由水、碳纳米管和分散剂组成,其中分散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2-4wt%,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0.1-8.0wt%;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在水中添加碳纳米管、苯乙烯和分散剂,超声分散均匀;
步骤2,将步骤1制备的液体加入到盛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器中,持续搅拌,通入惰性气体以保持整个反应体系在反应过程中处于惰性气体气氛中,升温至引发剂的引发温度之上,同时加入引发剂以引发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碳纳米管共聚物A,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两种单体质量和的0.5-2wt%;
步骤3,将步骤2制备的共聚物A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后即得共聚物粉末。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碱式碳酸镁、羟基磷酸钙(HAP)、羟乙基纤维素(HEC)或者磷酸三钙中的一种,优选羟乙基纤维素(HEC);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偶氮二异庚腈(ABVN)、过氧化苯甲酰(BPO)或者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EHP)中的一种,优选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者过氧化苯甲酰(BPO);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氦气或者氩气中的一种,优选为氮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优选为5;所述碳纳米管的用量为油相质量的1.0wt%。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热到70-80℃时,根据反应物的多少需要聚合反应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两种单体在共聚时实现较高的转化率,优选反应时间为5-12小时。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基于电荷共轭协同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羧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共聚物粉末用热压成型机热压成型,热压条件是:压力5-10MPa,温度170-200℃,时间10-2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9基于电荷共轭协同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羧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压成型的条件优选为:压力10MPa,温度200℃,时间15min。
CN201510050542.4A 2015-01-30 2015-01-30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854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0542.4A CN105985480B (zh) 2015-01-30 2015-01-30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0542.4A CN105985480B (zh) 2015-01-30 2015-01-30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5480A true CN105985480A (zh) 2016-10-05
CN105985480B CN105985480B (zh) 2017-12-12

Family

ID=57035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054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85480B (zh) 2015-01-30 2015-01-30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85480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371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天津大学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热稳定性的方法
CN108623737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天津大学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
CN108623962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天津大学 基于氢键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
CN110627946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甲基乙烯基苯甲氯化铵-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628157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甲基乙烯基苯甲氯化铵-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628144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苯乙烯-2-乙烯基萘-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7939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95712A (zh) * 2020-08-14 2021-01-08 江苏固迈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防滑路面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2836A (zh) * 2013-12-02 2014-03-12 天津大学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埃洛石义齿基托材料及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2836A (zh) * 2013-12-02 2014-03-12 天津大学 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埃洛石义齿基托材料及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 DONG等: "Preparation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Styrene/MWNTs Copolymer Nanocomposit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智慧: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 *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371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天津大学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热稳定性的方法
CN108623737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天津大学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
CN108623962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天津大学 基于氢键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
CN108623716B (zh) * 2017-03-24 2020-03-27 天津大学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热稳定性的方法
CN108623737B (zh) * 2017-03-24 2020-03-27 天津大学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
CN110627939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8144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苯乙烯-2-乙烯基萘-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8157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甲基乙烯基苯甲氯化铵-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627946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天津大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甲基乙烯基苯甲氯化铵-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627946B (zh) * 2018-06-21 2021-07-09 天津大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甲基乙烯基苯甲氯化铵-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628157B (zh) * 2018-06-21 2021-07-09 天津大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甲基乙烯基苯甲氯化铵-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628144B (zh) * 2018-06-21 2021-11-12 天津大学 聚苯乙烯-2-乙烯基萘-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7939B (zh) * 2018-06-21 2022-06-28 天津大学 聚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95712A (zh) * 2020-08-14 2021-01-08 江苏固迈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防滑路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5480B (zh) 2017-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5480A (zh) 基于共轭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85601B (zh) 基于电荷共轭协同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羧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10584B (zh) 高分子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Rao et al. Fabrication of dual network self-healing alginate/guar gum hydrogels based on polydopamine-type microcapsules from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CN110551296B (zh) 一种果胶基双物理交联水凝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Wang et al. Mussel-inspired fabrication of konjac glucomannan/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intelligent hydrogel with pH-responsive sustained release behavior
CN106700372A (zh)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在分散二氧化硅中的应用及其复合材料和制备方法
Wu et al. Facile in-situ fabrication of novel organic nanoparticle hydrogels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CN108409997B (zh) 一种含有纤维素纳米晶须的超高强度各向异性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CN105777992B (zh) 一种烷氧醚化的环境响应型纳米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85602A (zh) 基于电荷作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60550B (zh) 一种纤维素-接枝-聚异戊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36189A (zh) 低密度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99955A (zh)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己基二甲基溴化铵在分散二氧化硅中的应用及其复合材料和制备方法
CN110092921A (zh) 一种力学性能可调控的高强度木质素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CN103666171A (zh) 环保型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复合基水性光油及制法
Kelly et al. Aqueous polymer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nanofibrils by grafting‐through a reactive methacrylate group
Jiang et al. Surface-initiated PET-ATRP and mussel-inspired chemistry for surface engineering of MWCNTs and application in self-healing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CN101397347A (zh) 一种高强度水凝胶、其制备方法以及用途
Takegawa et al. A facile preparation of composites composed of cellulose and polymeric ionic liquids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ionic liquids having acrylate groups
Huo et al. Construction and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of a 3D network‐structure starch‐g‐poly (sodium acrylate)/PVP Semi‐Interpenetrating‐Network superabsorbent resin
CN110791952B (zh) 一种改性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814848B (zh) 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三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Meng et al. Improvement in mechanical and hygroscopic properties of modified SA fiber crosslinking with PEGDE
Zhi et al. A novel high-strength photoluminescent hydrogel for tissue enginee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2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