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4210A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4210A
CN105984210A CN201610018068.1A CN201610018068A CN105984210A CN 105984210 A CN105984210 A CN 105984210A CN 201610018068 A CN201610018068 A CN 201610018068A CN 105984210 A CN105984210 A CN 105984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head
pipe
along
liquid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180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4210B (zh
Inventor
富樫勇
奥井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571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928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571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202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84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4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9Assembling head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喷射装置,能减少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施加于液体供给用的柔性管的应力,并减少液体朝行式头的各喷嘴的供给压力的偏差。具备对沿着第一方向F1呈长条的行式头(14)供给液体的第一柔性管(9a),行式头具备:沿着第一方向而定位的多个喷嘴N;与第一柔性管连接的第一接头(10);以及第一接头与多个喷嘴之间的多个流路(11),行式头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F2)升降,第一柔性管具备:与第一接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分(13);和从第一连接部分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能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移动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第一接头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将行式头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17b)。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5年3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057178的优先权、以及2015年3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057188的优先权。在此引用日本专利申请No.2015-057178、以及日本专利申请No.2015-057188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行式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具备行式头的喷墨打印机等的液体喷射装置而言,存在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从液体收纳体等液体供给源将柔性管作为流路或者经由墨路径管将该液体供给于行式头的构造。
另外,该行式头存在通过位置被固定的电子电路基板等与柔性扁平电缆(以下,有时仅称为“FFC”)而被连接的构造。
行式头在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呈长条。在该行式头的喷嘴形成面,喷射液体的多个喷嘴遍及其长边方向的几乎全长而设置。上述柔性管通过在设置于该行式头的接头连接有管侧的连接部分,而构成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供给流路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从上述接头供给的液体通过设置于行式头内的多个流路而供给于各喷嘴。
另外,该行式头采用相对于支承介质的支承面能够升降移动的构造,以便能够与介质的厚度的不同对应地、或者与介质的弯曲对应地调整该介质与喷嘴形成面的间隔。而且,也存在使行式头移动至位于下方的维护位置的构造,该构造的情况下,上下方向的移动距离比用于与上述介质的间隔调整的移动距离大。
行式头若如上述那样进行升降移动,则上述接头和连接于该接头的柔性管也一同进行升降移动。另外,FFC也一同进行升降移动。
由于该升降移动而对柔性管施加应力,从而存在从上述接头的部分产生液体泄漏的担忧。当柔性管在该行式头的附近通过装置主体侧的固定部而将位置固定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受到上述应力。
另外,存在因行式头的升降移动而在FFC产生扭转的担忧。另外,因行式头的升降移动而对FFC施加应力,从而存在FFC从与该行式头的连接部脱离,以至断线的担忧。
另外,从上述接头供给于行式头内的液体通过上述多个流路而送至各喷嘴,但各喷嘴遍及长条的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整体而设置,因此在从上述接头至各喷嘴的各流路长容易产生偏差。若上述流路长的偏差大则来自液体供给源的供给压力产生偏差,由此存在从各喷嘴喷射的液滴的重量产生偏差的担忧。
另外,在维护等时从行式头的接头取下柔性管的构造的情况下,伴随着其取下存在液体垂下的情况。在该行式头的下方存在介质输送区域,所以存在上述垂下的液体落下至该介质输送区域的担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13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62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13212号公报
在上述各专利文献中,针对施加于上述柔性管的应力、来自液体供给侧的供给压力的偏差的问题,未记载也无启示。
另外,在上述各专利文献中,针对由于行式头的升降移动而在FFC产生扭转的问题、对FFC施加有应力的问题、该FFC从行式头的脱离、断线的问题,未记载也无启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使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施加于与该行式头连接的液体供给用的柔性管的应力减少,并且减少液体朝行式头的各喷嘴供给的供给压力的偏差。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能够减少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移动而在与该行式头连接的柔性扁平电缆(FFC)产生扭转的担忧,而且减少伴随着上述升降移动而施加的应力。
用于实现上述一个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行式头,其沿着第一方向呈长条;和第一柔性管,其对上述行式头供给液体,上述行式头具备:多个喷嘴,它们沿着第一方向定位;第一接头,其与上述第一柔性管连接;以及在上述第一接头与上述多个喷嘴之间的多个流路,上述行式头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升降,上述第一柔性管具备:第一连接部分,其与上述第一接头连接;以及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其从上述第一连接部分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移动,上述第一接头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将上述行式头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
根据本方式,第一柔性管具备第一延伸设置部分,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从与行式头的第一接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分朝作为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而延伸设置,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移动。这样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从长条的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至中央部分沿着该行式头延伸设置,因此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能够灵活地对应行式头的升降动作。
由此,通过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能够吸收并减少伴随着该行式头的升降而施加于与该行式头连接的第一柔性管的应力。
另外,上述第一接头配置于在作为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将该行式头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因此与将该接头配置于上述长边方向的端部的构造相比,能够使从成为液体的供给口的第一接头至喷嘴的流路长的偏差较小。由此,能够减少液体朝行式头的各喷嘴的供给压力的偏差。
此处,“第一接头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将上述行式头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中的“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是指,该第一接头相对于长条的行式头不是设置于其长边方向(第一方向)的端部的部分而是设置于中央部分,并规定了该中央部分的上述长边方向上的范围。通过与减少基于上述“流路长的偏差”的上述“供给压力的偏差”的课题的关系决定该“中央部分”的范围,因此,“三等分”不需要是精确的三等分。
在遍及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整体设置有喷嘴的构造的行式头中,是将该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上的从端部至端部作为整体而三等分的区域的中央部分。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接头位于上述行式头的上述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上述第一柔性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上述第一管和第二管配置为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上述第一接头包括与上述第一管连接的第一个接头、和与第二管连接的第二个接头。
根据本方式,第一柔性管配置为,构成多个管的第一管和第二管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因此,相对于在第二方向两层式堆叠的配置,能够在第二方向(装置的高度方向)小型化。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流路包括:上述多个流路包括:第一流路,其与上述第一个接头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分支点;和第二流路,其与上述第二个接头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分支点,上述第一管以及第二管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以与上述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相同的顺序排列。
根据本方式,上述第一管以及第二管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以与上述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相同的顺序排列,因此能够使多个接头与多个流路的连通构造简单化,相对于以不同顺序排列的构造能够使该部分小型化。
另外,在使用透明部件而使上述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的流路的情况下,多个管的连接位置容易明白,能够减少错误连接。
此处,“分支点”是在一个流路中,为了相对于一个供给口设置多个流出口而使流路分支的点。换句话说与流出口的数量对应地设置分支点。
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接头沿着第三方向配置有包括上述第一个接头、第二个接头在内的多个各接头。
根据本方式,包括构成第一接头的上述第一个接头、第二个接头在内的多个接头沿着第三方向配置,因此同在与第三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构造相比,容易使从包括第一管以及第二管在内的多个管供给的液体的流路长一致。
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柔性管的上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从上述行式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共同升降移动时的支点部,上述支点部沿着第三方向配置有与包括上述第一管、第二管在内的多个各管对应的各支点。
根据本方式,上述支点部的与上述多个各管对应的各支点沿着第三方向配置,而且上述第一接头的上述多个各接头沿着第三方向配置。由此,对于第一延伸设置部分而言,位于第一接头与支点部之间的多个各管的长度几乎相同。而且,多个各管配置为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
在通过行式头的升降移动使第一延伸设置部分以上述支点部为支点摆动时,根据本方式,通过上述“多个各管的长度几乎相同”、以及上述“多个各管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的结构,其摆动姿势在多个各管几乎相同。由此,在多个各管能够几乎受到同等的基于上述摆动的应力,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并减少基于上述摆动的应力。
换言之,在基于上述摆动而施加于各管的应力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施加了较大的应力的一部分的管集中偏离、劣化等问题,根据本方式减少这样的担忧。
在第二方式~第五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柔性管的上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从上述行式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共同升降时的支点部,上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的在行式头上的长度比从最靠近该行式头的主体侧的支点至行式头的长度长。
根据本方式,即使在第一柔性管在行式头的端部附近被限制,该限制部分成为上述升降时的支点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的行式头上的长度比最靠近该行式头的主体侧的支点至行式头的长度长,因此通过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能够吸收并减少伴随着该行式头的升降而施加于与该行式头连接的第一柔性管的应力。
在第二方式~第六方式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朝第二方向射影的情况下位于上述行式头的宽度内。
根据本方式,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朝第二方向射影的情况下位于上述行式头的宽度内,因此在行式头的升降时柔性管不会庞大,从而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在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流路分别设置有负压产生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负压产生部能够有效地减少液体朝行式头的各喷嘴的供给压力的偏差,因此能够减少从喷嘴喷射的液滴的重量的偏差。
此处,“负压产生部”将与喷嘴连通的流路内维持为规定的负压,具有使直至比该负压产生部靠下游侧的喷嘴的流路内的供给压力成为恒定的规定压而减少该负压产生部的上游侧的供给压力的偏差的影响的功能。
另外,存在作为行式头的喷嘴的清洁动作,具有将液体从喷嘴喷射的动作,在执行该动作的情况下使上述负压产生部成为非动作状态的构造。该构造的情况下,若清洁时上述流路长的偏差大则受到其影响而存在清洁流速出现偏差的担忧。
但是,根据本方式,如上述那样,上述第一接头配置于在行式头的长边方向上的上述中央部分,如上述那样能够使从成为液体的供给口的第一接头至喷嘴的流路长的偏差较小。因此,能够减少在上述清洁流速出现偏差的担忧而执行有效的清洁。
在第一方式~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上述行式头供给气体的第二柔性管,上述行式头具备与上述第二柔性管连接的第二接头,上述第二柔性管具备:第二连接部分,其与上述第二接头连接;和第二延伸设置部分,其从上述第二连接部分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移动,上述第二接头配置于比上述第一接头靠第一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第二柔性管也与第一柔性管同样,通过该第二延伸设置部分能够吸收并减少伴随着该行式头的升降而施加于与该行式头连接的该第二柔性管的应力。
另外,第二接头配置于比上述第一接头靠第一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位置,因此接头的构造不会复杂化。
在第九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柔性管与第二柔性管配置为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
根据本方式,第一柔性管与第二柔性管配置为,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因此与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第二方向上的小型化。
在第一方式~第十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作为供上述行式头排出液体的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述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的周围。
根据本方式,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的周围,因此能够沿着柔性管的延伸设置部分配设该输送路径。即,能够靠近行式头设置输送路径,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第一方式~第十一方式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行式头连接的柔性扁平电缆,上述行式头具备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多个端子沿着第一方向定位,上述柔性扁平电缆具备:电缆连接部分,其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其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平坦面,并从上述电缆连接部分侧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以及折弯部分,其在上述电缆连接部分与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之间折弯。
根据本方式,FFC具备:电缆连接部分,其与沿着第一方向呈长条的行式头的上述连接器连接;和电缆延伸设置部分,其以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平坦面,并从上述电缆连接部分侧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
因此,通过以相对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了平坦面的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能够减少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在与该行式头连接的FFC产生扭转的担忧。
另外,能够减少伴随着上述升降而施加于FFC的应力。
在第十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位于在第二方向上比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更靠“下”侧的位置,上述折弯部分具备:第一折弯部分,其从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折弯,平坦面与第二方向正交;和第二折弯部分,其从上述第一折弯部分折弯,平坦面正交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
根据本方式,折弯部分具备:第一折弯部分,其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折弯,平坦面与第二方向正交;和第二折弯部分,其从该第一折弯部分折弯,平坦面正交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
由此,实现能够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第三方向上的小型化。
在第十三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柔性扁平电缆的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沿着上述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长边邻接定位,上述第一折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设置至相对于上述行式头而与该柔性扁平电缆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横穿部。
根据本方式,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沿着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长边而位于一侧,上述第一折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设置至相对于行式头而成为与该FFC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横穿部。通过该横穿部,相对于行式头的上述连接器的配置的FFC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设计以及制造变容易。
在第十四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行式头的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具备朝该行式头供给液体的第一柔性管,上述横穿部配置于上述第一柔性管的下方。
在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重新更换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在该新的行式头未连接上述第一柔性管的状态下进行用于填充于头内的保护液的排出的排出动作等规定的头驱动。
根据本方式,能够仅确保FFC的电连接状态而进行上述规定的头驱动,其后将第一柔性管配置在上述FFC上方而连接。因此,行式头的更换容易。
在第十二方式~第十五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多个连接器连接的多个柔性扁平电缆以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方式,多个FFC以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行式头升降,多个FFC也不会庞大。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第十二方式~第十六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行式头具备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定位的多个连接器,上述多个连接器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根据本方式,能够在行式头以高密度配设多个连接器。
在第十二方式~第十七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供作为同上述柔性扁平电缆与上述行式头连接的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连接的主体侧连接器,上述行式头通过打开相对于该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罩而能够与主体分离,上述主体侧连接器相对于上述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
根据本方式,在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罩解除与FFC的装置主体的连接。FFC的主体侧连接器在打开上述罩的状态下位于行式头的取出侧(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因此将FFC从主体侧连接器卸下,接着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行式头,其沿着第一方向呈长条;和柔性扁平电缆,其与上述行式头连接,上述行式头具备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多个端子沿着第一方向定位,上述行式头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升降,上述柔性扁平电缆具备:电缆连接部分,其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其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平坦面,并从上述电缆连接部分侧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以及折弯部分,其在上述电缆连接部分与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之间折弯。
根据本方式,FFC具备:电缆连接部分,其与沿着第一方向呈长条的行式头的上述连接器连接;和电缆延伸设置部分,其以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有平坦面,并从上述电缆连接部分侧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
因此,通过以相对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了平坦面的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能够减少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在与该行式头连接的FFC产生扭转的担忧。
另外,能够减少伴随着上述升降而施加于FFC的应力。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位于在第二方向上比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更靠“下”侧的位置,上述折弯部分具备:第一折弯部分,其从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折弯,平坦面与第二方向正交;以及第二折弯部分,其从上述第一折弯部分折弯,平坦面正交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
根据本方式,折弯部分具备:第一折弯部分,其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折弯,平坦面与第二方向正交;以及第二折弯部分,其从该第一折弯部分折弯,平坦面正交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
由此,实现能够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第三方向的小型化。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柔性扁平电缆的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沿着上述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长边邻接定位,上述第一折弯部分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设置至相对于上述行式头而与该柔性扁平电缆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横穿部。
根据本方式,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沿着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长边而位于一侧,上述第一折弯部分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设置至成为相对于行式头而与该FFC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横穿部。通过该横穿部,相对于行式头的上述连接器的配置的FFC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设计以及制造变容易。
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行式头的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具备朝该行式头供给液体的第一柔性管,上述横穿部配置于上述第一柔性管的下方。
在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重新更换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在该新的行式头未连接上述第一柔性管的状态下进行用于填充于头内的保护液的排出的排出动作等规定的头驱动。
根据本方式,能够仅确保FFC的电连接状态而进行上述规定的头驱动,其后将第一柔性管配置在上述FFC之上而连接。因此,容易进行行式头的更换。
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与多个连接器分别连接的多个柔性扁平电缆配置为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重叠。
根据本方式,多个FFC以上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行式头升降,多个FFC也不会庞大。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行式头具备多个连接器,上述多个连接器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定位,该多个连接器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根据本方式,能够以高密度在行式头配设多个连接器。
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侧连接器,该主体侧连接器供作为同上述柔性扁平电缆与上述行式头连接的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连接,上述行式头通过打开相对于该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罩而能够与主体分离,上述主体侧连接器相对于上述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
根据本方式,在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罩解除与FFC的装置主体的连接。FFC的主体侧连接器在打开上述罩的状态下位于行式头的取出侧(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因此将FFC从主体侧连接器卸下,接着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行式头从该液体喷射装置取下。
在第一方式~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对作为供上述行式头排出液体的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述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的周围。
根据本方式,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的周围,因此能够沿着FFC的平面配设该输送路径。即,能够靠近行式头设置输送路径,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整体立体图,图1(A)是从前方观察的图,图1(B)是从后方观察的图。
图2是表示该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柔性管以及液体收纳体的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是该液体喷射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4是该液体喷射装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5是图1所表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分解立体图(从上方观察)。
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分解立体图(从下方观察)。
图8是从介质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俯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流路的说明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流路构造体的侧视图以及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流路构造体与墨以及空气的供给管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着眼于该实施方式的行式头的流路控制部中的一个系统的墨的流路的结构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与FFC的部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5是该液体喷射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柔性管以及FFC的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从图16的状态卸下柔性管而抬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从图17的状态卸下FFC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4所示的行式头与介质输送路径的位置关系的简要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打开了介质排出部的介质接受面的状态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1(A)是表示从图20的状态卸下了介质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1(B)是从比图21(A)更靠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2(A)是表示从图21(A)的状态卸下柔性管而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2(B)是从比图22(A)更靠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3(A)是表示从图22(A)的状态卸下行式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B)是从比图23(A)更靠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与柔性管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卸下柔性管而保持于保持部近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与柔性管的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7是打开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背面罩而能够访问副罐的状态的立体图(从后方观察)。
图28是图27所示的副罐的正面侧立体图。
图29是图28的A-A线剖视图。
图30是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打开背面罩而能够访问擦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从后方)。
图31(A)是该实施方式的擦拭单元的俯视图,图31(B)是该俯视图(A)的A-A线剖视图、图31(C)是主视图,图31(D)是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2(A)是该实施方式的擦拭单元的俯视图,图32(B)是该俯视图(A)的A-A线剖视图、图32(C)是主视图,图32(D)是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3是从该实施方式的擦拭单元取下擦拭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分解剖视图。
图34是从该实施方式的擦拭单元取下擦拭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35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擦拭部件以及输送路径的位置关系的简要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与擦拭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行式头与擦拭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37(A)是在帽部件的分离状态下支承部处于支承位置的状态,图37(B)是在基于帽部件的密封状态下支承部处于后退状态。
图38是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左侧面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从图38的状态卸下左侧面的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表示从图39的状态取下排出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1是图40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2是表示从图40的状态将第一管的一端从中继流路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3是对图42的状态局部剖切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44是表示从图42的状态取下帽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5是图44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6是表示从图42的状态取下帽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各图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表示装置宽度方向(介质的整个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介质的输送方向,Z方向表示装置高度方向。此外,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将作为装置的前侧、后侧、左侧以及右侧的方向一并标注于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整体立体图。
该液体喷射装置是作为记录装置之一的喷墨打印机1(以下,有时仅称为打印机1)。该打印机1在上部具备扫描单元2而作为多功能一体机构成。此外,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具备扫描单元2。
该打印机1在装置主体3的下部配置有多个介质收纳盒4,上述多个介质收纳盒4收纳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普通纸、照片用纸等纸张M(图5,以下有时记为“介质M”),在该介质收纳盒4的上侧设置有在内部具备行式头14(图2)的记录执行部6。各介质收纳盒4能够从装置主体3的前面侧装卸。
在记录执行部6与扫描单元2之间且在该记录执行部6的顶面部的一部分,设置有供通过行式头14执行记录后的纸张M排出的排出用托盘7。图1中,符号8表示供纸张M朝向排出用托盘7排出的出口。另外,该排出用托盘7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将内部的行式头14从上方抬起而取出。该行式头14的取出构造将后述。
(A)通过行式头的升降而柔性管受到的问题的应对
以下说明针对通过行式头14升降而柔性管9受到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
主要使用图2~图13、图19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1)实施方式1
(A-1-1)结构
如图2~图4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管9具备:将作为液体的墨供给行式头14的四根第一柔性管9a、和将作为气体的空气供给行式头14的两根第二柔性管9b。此外,该管的根数不限定于这些。
第一柔性管9a的基端侧与作为液体供给源的液体收纳体18侧连接。图2~图4中,符号30是液体收纳体支架,在该液体收纳体支架30装载有液体收纳体18。液体收纳体18是墨盒、墨包等。第二柔性管9b的基端侧与作为空气供给源的泵16(图5)连接。
如图2~图4所示,该打印机1具备:沿着第一方向F1(与X方向相同)呈长条的行式头14、和对行式头14供给墨的第一柔性管9a。
行式头14具备:沿着第一方向F1定位的多个喷嘴N(也参照图8)、与第一柔性管9a连接的第一接头10、以及构成第一接头10与多个喷嘴N之间的流路的多个流路11。而且,行式头14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而沿与第一方向F1正交的第二方向F2(与Z方向相同)升降。
第一柔性管9a具备与第一接头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分13。而且,第一柔性管9a具备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在第一连接部分13连接于第一接头10的状态下,从该第一连接部分13朝第一方向F1的一侧(+X侧)沿着该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X侧)延伸设置,并伴随着行式头14的升降而能够移动。
对于上述“多个流路”,在基于后述的图5~图13的行式头的构造的说明的部分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接头10配置于在第一方向F1上将行式头三等分的各区域17a、17b、17c中的中央部分17b。
此处,“第一接头10配置于在第一方向F1上将行式头14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17b”中的“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17b”是指,第一接头10相对于长条的行式头14未设置于其长边方向(第一方向F1)的端部的部分而是设置于中央部分,但规定了该中央部分的在上述长边方向的范围。根据与减少基于上述“流路长的偏差”的上述“供给压力的偏差”的课题之间的关系,来决定该“中央部分17b”的范围。因此,“三等分”不需要精确的三等分。
简单而言,在遍及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整体而设置喷嘴N的构造的行式头14中,可以是将从该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至端部作为整体而三等分的区域的中央部分(图3)。
或者,针对设置于第一接头10与多个喷嘴N之间的多个流路11(设置于后述的流路构造体G1的流路PI1(图9)),也可以是将从其在第一方向F1的形成范围的端部至端部作为整体而三等分的区域的中央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式头14,形成于第一方向F1的喷嘴N的区域以能够覆盖介质M的第一方向F1的介质输送区域19(图3)的整体的方式设置,其中,第一方向F1是与供墨等液体喷射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亦即移动方向FM交叉的方向。此外,行式头14的第一方向F1的喷嘴N的区域也可以无法覆盖该液体喷射装置所对应的全部的介质M的第一方向F1的整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头10位于行式头14的在上述升降方向(第二方向F2)的上表面5。
另外,第一柔性管9a包括:以第二方向F2(Z方向)的位置相互重叠的方式即以位于近似水平面内的方式配置的四根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第一管9a(C)的墨的颜色与蓝绿色对应,第二管9a(M)与品红色对应,第三管9a(Y)与黄色对应,第四管9a(K)与黑色对应。
另外,第一接头10包括:与第一管9a(C)连接的第一个接头10C、与第二管9a(M)连接的第二个接头10M、与第三管9a(Y)连接的第三个接头10Y、以及与第四管9a(K)连接的第四个接头10K(也参照后述的图26)。
此外,管的根数不限定于四根。根据打印机的种类决定管的根数。
另外,各管不限定于供给上述不同颜色(CMYK)的墨的管,也可以是例如供给相同的种类(颜色)的墨的管,或者供给墨的管与回收墨的管等。而且,在液体喷射装置为打印机以外的装置的情况下,在管内通过的液体不是墨,而是该装置用的液体是自不必说的。
如图3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流路11包括:与第一个接头10C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F1具有多个分支点的第一流路11C、与第二个接头10M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F1具有多个分支点的第二流路11M、与第三个接头10Y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F1具有多个分支点的第三流路11Y、以及与第四个接头10K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F1具有多个分支点的第四流路11K。
另外,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沿着与第一方向F1以及第二方向F2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F3,以与第一流路11C、第二流路11M、第三流路11Y、第四流路11K相同的顺序排列配设。
此处,“多个分支点”是指在一个流路中为了相对于一个供给口设置多个流出口而使流路分支的点。换句话说与流出口的数量对应设置分支点。该“多个分支点”在基于后述的图5~图13的行式头的构造的说明的部分中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图3以及后述的图26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头10以第一个接头10C、第二个接头10M、第三个接头10Y、以及第四个接头10K各接头沿着第三方向F3(Y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第一接头10的多个各接头10C、10M、10Y、10K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F3(Y方向)平行。
另外,如图2、图3以及后述的图26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在第一方向F1上从行式头14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14共同升降移动时的支点部34。该支点部34包括与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各管对应的各支点34C、34M、34Y、34K。而且,各支点34C、34M、34Y、34K与第一接头10的多个各接头10C、10M、10Y、10K同样,沿着第三方向F3配置。
此处,支点部34由从下侧对在支承装置主体3内盘绕的第二柔性管9b进行支承的支承部35的端部36构成,但支点部34不限定于由该端部36构成。
另外,如图2~图4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对行式头14供给作为气体的空气的第二柔性管9b,行式头14具备与第二柔性管9b连接的第二接头27。
第二柔性管9b具备与第二接头27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分28。而且,具备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其在第二连接部分28与第二接头27连接的状态下,从该第二连接部分28朝第一方向F1的一侧(+X侧)沿着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X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14的升降而移动。
第二接头27配置于比第一接头10靠第一方向F1的另一侧(-X侧)的位置。
此外,由第二柔性管9b输送的空气的在行式头14内的流路以及作用在基于后述的图5~图13的行式头的构造的说明的部分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头27位于行式头14的在上述升降方向(第二方向F2)的上表面5。
另外,上述四根第一柔性管9a与两根第二柔性管9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F2(Z方向)的位置相互重叠、即位于近似水平面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头27沿着第三方向F3(Y方向)配置有第一个接头27A1、第二个接头27A2各接头。换言之,第二接头27的多个各接头27A1、27A2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F3(Y方向)平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管9b的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在在第一方向F1上从行式头14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14共同升降移动时的支点部34。该支点部34与相对于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的上述支点部34共同,包括与第一管9b(A1)、第二管9b(A2)各管对应的各支点34A1、34A2。而且,各支点34A1、34A2与第二接头27的多个各接头27A1、27A2相同,沿着第三方向F3配置。
(A-1-2)效果
(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柔性管9a具备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从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分13朝作为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第一方向F1的一侧(+X侧)沿着该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X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14的升降而移动。这样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从长条的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一侧到中央部分17b沿着该行式头14延伸设置,因此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能够与行式头14的升降动作灵活地对应。
由此,通过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能够吸收并减少伴随着该行式头14的升降而施加于与该行式头14连接的第一柔性管9a的应力。
另外,第一接头10配置于在作为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第一方向F1上将该行式头14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17b,相比使该第一接头配置于上述长边方向的端部的构造,能够缩小从作为液体的供给口的第一接头10至喷嘴N的流路长的偏差,因此能够减少液体朝行式头14的各喷嘴N的供给压力的偏差。
(2)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柔性管9a配置为,构成多个管的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在第二方向F2(Z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因此,相对于在第二方向F2层叠那样的其他配置,能够在第二方向F2(装置的高度方向)小型化。
(3)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沿着与第一方向F1以及第二方向F2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F3(Y方向),以与第一流路11C、第二流路11M、第三流路11Y、第四流路11K相同的顺序排列。由此,能够使多个接头(10C、10M、10Y、10K)与多个流路(11C、11M、11Y、11K)的连通构造简单化,相对于以不同顺序排列的构造能够使其部分小型化。
另外,在通过使用透明部件作为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而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的流路的情况下,多个管(9a(C)、9a(M)、9a(Y)、9a(K))的连接位置容易认清,从而能够减少错误连接。
(4)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接头10的多个各接头10C、10M、10Y、10K沿着第三方向F3配置,因此相比沿与第三方向F3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构造,容易使通过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供给的液体的流路长一致。
(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点部34将与多个各管9a(C)、9a(M)、9a(Y)以及9a(K)对应的各支点34C、34M、34Y、34K沿着第三方向F3配置,而且,第一接头10将多个各接头10C、10M、10Y、10K沿着第三方向F3配置。由此,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的位于第一接头10与支点部34之间的多个各管9a(C)、9a(M)、9a(Y)以及9a(K)的长度几乎相同。而且,多个各管9a(C)、9a(M)、9a(Y)以及9a(K)以在第二方向F2上的位置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通过行式头14的升降移动使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以支点部34为支点摆动时,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通过上述“多个各管的长度几乎相同”以及上述“多个各管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的结构,其摆动姿势在多个各管9a(C)、9a(M)、9a(Y)以及9a(K)几乎相同。由此,能够在多个各管9a(C)、9a(M)、9a(Y)以及9a(K)几乎同等地受到基于上述摆动的应力,能够无偏颇地有效地吸收并减少基于上述摆动的应力。
换言之,在基于上述摆动而施加于各管9a(C)、9a(M)、9a(Y)以及9a(K)的应力不一样的情况下,存在在施加了较大的应力的一部分的管集中脱落、劣化等问题的可能性,根据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担忧少。
(6)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第二柔性管9b,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也从长条的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一侧至第二接头27的位置沿着该行式头14延伸设置。由此,与第一柔性管9a同样,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能够与行式头14的升降动作灵活地对应。因此,通过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能够吸收并减少伴随着该行式头14的升降而施加于与该行式头14连接的第二柔性管9b的应力。
另外,第二接头27配置于相比第一接头10靠第一方向F1的上述另一侧(-X侧)的位置,因此接头的构造不会复杂化。
(7)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柔性管9a与第二柔性管9b以在第二方向F2(Z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的方式即以位于近似水平面内的方式配置。由此,与第二方向F2上的位置不同的其他构造相比,能够实现第二方向F2的小型化。
另外,支点部34的各支点34A1、34A2与第二接头27的多个各接头27A1、27A2同样,沿着第三方向F3配置。
因此,在通过行式头14的升降移动使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以支点部34为支点摆动时,其摆动姿势在多个各管9b(A1)、第二管9b(A2)中几乎相同。由此,在多个各管9b(A1)、9b(A2)几乎同等地受到基于上述摆动的应力,因此能够无偏颇地有效地吸收并减少基于上述摆动的应力。
(A-1-3)行式头的构造的说明
基于图5~图13对行式头14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局部的结构图。该打印机1是将作为液体的例示的墨喷射于打印纸张等的打印介质(喷射对象)M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控制装置100、输送机构12、行式头(以下,有时称为“液体喷射头”)14以及泵16。存积多色的墨I的液体收纳体(以下,有时称为“液体容器(墨盒)”)18安装于打印机1。在本实施方式中,蓝绿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B)四色的墨I存积于液体容器18。
控制装置100总体控制打印机1的各要素。输送机构12基于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将打印介质M沿Y方向输送。泵16是基于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将两个系统的空气A(A1、A2)经由第二柔性管9b供给于液体喷射头14的供气装置。空气A1以及空气A2是用于液体喷射头14的内部的流路的控制的气体。本实施方式的泵16能够对空气A1以及空气A2分别相互独立地进行加压。
液体喷射头14基于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将从液体容器18供给的墨I喷射于打印介质M。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头14是在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上呈长条的行式头。此外,以下将与X-Y平面(与打印介质M的表面平行的平面)垂直的方向标记为Z方向。液体喷射头14喷射墨I的喷射方向相当于-Z方向。
图6以及图7是液体喷射头14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头14包括流路构造体G1、流路控制部G2以及液体喷射部G3而构成。简要而言,在流路构造体G1与液体喷射部G3之间配置有流路控制部G2。即,流路构造体G1、流路控制部G2以及液体喷射部G3从Z方向观察相互重复。液体喷射部G3是将六个液体喷射单元U3收纳以及支承于壳体142的构造体。
图8是液体喷射部G3中的与打印介质M对置的对置面的俯视图。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六个液体喷射单元U3沿着X方向排列。各液体喷射单元U3具备沿着X方向排列的多个(本实施方式的例示中六个)喷射头部70。各喷射头部70包含从多个喷嘴N喷射墨I的头芯片。一个喷射头部70的多个喷嘴N沿着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W方向而排列为两列。对液体喷射单元U3的各喷射头部70并列供给四个系统(四色)的墨I。一个喷射头部70的多个喷嘴N区分为四个集合,对每个集合喷射不同的墨I。
图9是着眼于流体(墨I以及空气A)的流路的液体喷射头14的结构图。如从图9理解的那样,对流路构造体G1,从液体容器18供给四个系统的墨I并且从泵16供给两个系统的空气A(A1、A2)。流路构造体G1将四个系统的墨I各自、两个系统的空气A各自分配于与不同的液体喷射单元U3对应的六个系统。即,基于流路构造体G1的一个系统的墨I的分配数(6)超过墨I的种类数K(K=4)。
图6以及图7的流路控制部G2是控制液体喷射头14的流路(例如流路的开闭、流路内的压力)的要素,包括与不同的液体喷射单元U3对应的六个流路控制单元U2而构成。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四个系统的墨I与两个系统的空气A通过在流路构造体G1的分配而并列供给于六个流路控制单元U2。各流路控制单元U2根据两个系统的空气A对流路构造体G1分配于各液体喷射单元U3的四个系统的墨I的流路的开闭、压力进行控制。
在流路构造体G1的分配后经由各流路控制单元U2的四个系统的墨I并列供给于六个液体喷射单元U3。各液体喷射单元U3具备液体分配部60。液体分配部60将从前段的流路控制单元U2供给的四个系统的墨I分别分配于与不同的喷射头部70对应的六个系统。即,利用液体分配部60分配后的四个系统的墨I分别并列供给于六个喷射头部70。各喷射头部70从不同的喷嘴N分别喷射四个系统的墨I。
以下将对以上概述的液体喷射头14的各要素(流路构造体G1、流路控制部G2以及液体喷射部G3)的具体例进行详述。
流路构造体G1
图10是流路构造体G1的侧视图以及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如图10的侧视图所例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构造体G1是包括基板20、多个密封部25(25a、25b、25c)以及多个密封部26(26a、26b)在内的平板状的构造体。此外,图10的俯视图中,为了便利起见省略各密封部25以及各密封部26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基板20是在X方向上呈长条的平板件,包括与X-Y平面平行的第一面21以及第二面22。图10中,将第一面21的俯视图与第二面22的俯视图一并记载。第一面21是与流路控制部G2、液体喷射部G3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表面),第二面22是与第一面2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与流路控制部G2对置的对置面)。本实施方式的基板20由热塑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丙烯)形成。
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基板20的第一面21包括区域31a、区域31b以及区域31c。在第一面21中的区域31a与区域31b之间,形成有与各系统的墨I对应的四个供给口SI1,在第一面21中的区域31b与区域31c之间形成有与各系统的空气A对应的两个供给口SA1。
图12是流路构造体G1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在四个供给口SI1分别经由设置于第一面21的连接部(接合件)381(设置有图3的第一接头10的部分)而连接有由第一柔性管9a构成的各墨I的供给管TI1的端部。各供给管TI1在区域31a的面上沿着X方向延伸,与供给口SI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于液体容器18。
另一方面,在两个供给口SA1分别经由设置于第一面21的连接部382(设置有图3的第二接头27的部分)而连接有由第二柔性管9b构成的各空气A(A1、A2)的供给管TA1的端部。各供给管TA1在区域31b以及区域31a的面上沿X方向延伸,与供给口SA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于泵16。
以上的结构中,存积于体容器18的四个系统的墨I(C、M、Y、K)经由各供给管TI1并列供给于四个供给口SI1,从泵16送出的两个系统的空气A(A1、A2)经由各供给管TA1并列供给于两个供给口SA1。
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基板20的第一面21的区域31a形成有与各墨I对应的四个槽部341a。同样,在区域31b形成有四个槽部341b,在区域31c形成有四个槽部341c。槽部341a与槽部341b在俯视中(即从与基板20垂直的Z方向观察)隔着供给口SI1而位于相互相反侧。
另外,在基板20的第一面21的区域31a形成有与各空气A对应的两个槽部342a。同样,在区域31b形成有两个槽部342b,在区域31c形成有两个槽部342c。槽部342b与槽部342c在俯视中隔着供给口SA1而位于相互相反侧。
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一面21的各区域31(31a、31b、31c)中,与墨I对应的各槽部341(341a、341b、341c)位于隔着与空气A对应的两个槽部342(342a、342b、342c)的两侧。
简要而言,各槽部341(341a、341b、341c)以及各槽部342(342a、342b、342c)是以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槽(表侧槽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墨I对应的各槽部341沿着X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与空气A对应的各槽部342形成为以在形成于基板20的安装孔23迂回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各安装孔23是用于基板20的固定的贯通孔,具体而言,是供将流路构造体G1固定于流路控制部G2的螺钉(省略图示)插入的螺钉孔。
如图10的侧视图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一面21的各区域31(31a、31b、31c)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密封部25(25a、25b、25c)。具体而言,密封部25a设置于区域31a,密封部25b设置于区域31b,密封部25c设置于区域31c。各密封部25是粘贴于基板20的第一面21的薄片状(0.1mm左右的膜厚)的部件,通过对形成于第一面21的各槽部341以及各槽部342进行密封(闭塞)而构成流路。
另一方面,基板20的第二面22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包括区域32a和区域32b。区域32a是俯视中与第一面21的区域31a和区域31b的间隙的区域(即形成有四个供给口SI1的区域)重叠的区域,区域32b是俯视中与第一面21的区域31b和区域31c的间隙的区域(即形成有两个供给口SA1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在第二面22的区域32a形成有与各墨I对应的四个槽部351a和与各空气A对应的两个槽部352a。在区域32b也同样形成有四个槽部351b和两个槽部352b。各槽部351(351a、351b)以及各槽部352(352a、352b)是形成于第二面22的槽(里侧槽部)。在区域32b内四个槽部351b位于两个槽部352b的外侧,与此相对地,在区域32a内,槽部352a位于一对槽部351a的间隙。
图10中,各液体喷射单元U3的边界用虚线所图示。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二面22,与各墨I对应的四个流出口DI1和与各空气A对应的两个流出口DA1针对六个液体喷射单元U3分别(六个流路控制单元U2分别)形成。各流出口DI1以及各流出口DA1是从第二面22向Z方向突出的圆管状的部分。
与任意的一个系统的墨I对应的六个流出口DI1以俯视中与第一面21中的对应于该墨I的各槽部341(341a、341b、341c)重叠的方式以大致等间隔沿着X方向排列,并如从图11理解的那样,经由在Z方向贯通基板20的贯通孔H连通于各槽部341。同样,与任意的一个系统的空气A对应的六个流出口DA1以俯视中与第一面21中的对应于该空气A的各槽部342(342a、342b、342c)重叠的方式以大致等间隔沿着X方向排列,经由基板20的贯通孔H连通于各槽部342。
如图10的侧视图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二面22的各区域32(32a、32b)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密封部26(26a、26b)。具体而言,密封部26a设置于区域32a,密封部26b设置于区域32b。各密封部26是粘贴于第二面22的薄片状(0.1mm左右的膜厚)的部件,与第一面21侧的密封部25同样,通过对形成于第二面22的各槽部351(351a、351b)以及各槽部352(352a、352b)进行密封而构成流路。
如以上的例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状的密封部25以及密封部26设置于基板20,因此与例如通过将规定的板厚的平板材粘贴于基板20而形成流路的结构比较,具有能够减少流路构造体G1的Z方向的尺寸(厚度)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密封部25设置于第一面21,因此与通过单体的密封部25覆盖第一面21整体的结构比较,具有密封部25的设置容易的(能够减少各槽部的密封的不良)优点。密封部26也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各密封部25以及各密封部26由与基板20共同的材料(聚丙烯等热塑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表层,在加热状态下将该表层的表面按压于基板20从而熔敷于基板20。因此,具有各密封部25以及各密封部26的设置容易的优点。例如,密封部25以及密封部26通过PET与聚丙烯的层叠适当地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密封部25与各密封部26相互独立地形成。因此,与密封部25和密封部26一体形成的结构比较,具有密封部25以及密封部26的设置容易的优点。
如图10以及图11所例示的那样,第二面22的槽部351a经由基板20的贯通孔H与第一面21的供给口SI1连通。另外,第二面22的各槽部351(351a、351b)经由基板20的贯通孔H与第一面21的各槽部341连通。具体而言,如从图10理解的那样,槽部351a连通于槽部341a与槽部341b,槽部351b连通于槽部341b与槽部341c。即,第一面21的槽部341a、槽部341b以及槽部341c经由第二面22的槽部351a与槽部351b相互连通。
如从以上的说明理解的那样,从任意的一个供给口SI1经由第二面22的槽部351与第一面21的各槽部341而直至第二面22的六个流出口DI1的图9的流路PI1针对四个系统的墨分别形成。即,流路PI1是将供给于供给口SI1的一个系统的墨I分配于六个流出口DI1的流路。
另一方面,图10的第二面22的各槽部352b经由基板20的贯通孔H与第一面21的供给口SA1连通。另外,第二面22的各槽部352(352a、352b)经由基板20的贯通孔H与第一面21的各槽部342连通。具体而言,槽部352a连通于槽部342a与槽部342b,槽部352b连通于槽部342b与槽部342c。即,第一面21的槽部342a、槽部342b以及槽部342c经由第二面22的槽部352a与槽部352b相互连通。
如从以上的说明理解的那样,从任意的一个供给口SA1经由第二面22的槽部352与第一面21的各槽部342直至第二面22的六个流出口DA1的图9的流路PA1针对两个系统的空气A分别形成。即,流路PA1是将供给于供给口SA1的一个系统的空气A(A1、A2)分配于六个流出口DA1的流路。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流路PA1以在安装孔23迂回的方式在X-Y平面内弯曲。在使墨I的供给用的流路PI1相同弯曲的情况下流路阻力的增加成为问题,但在流路PA1流通的流体是空气A,因此以流路PA1的弯曲为起因的流路阻力的增加不会成为特别的问题。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构造体G1中,从供给口(SI1、SA1)直至多个流出口(DI1、DA1)的流路(PI1、PA1)针对包括墨I与空气A的多个流体分别形成。如从图10理解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A的分配用的两个流路PA1的两侧,墨I的分配用的四个流路PI1各自存在两个。
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构造体G1的结构如以上那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供给口(SI1、SA1)形成于基板20的第一面21,各流出口(DI1、DI2)形成于基板20的第二面22,因此与在基板的侧面形成供给口、流出口而连接配管的其他结构比较,能够缩小从Z方向观察的流路构造体G1的尺寸。因此,能够使液体喷射头14小型化。
流路控制部G2
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在流路控制部G2的各流路控制单元U2中的与流路构造体G1对置的对置面形成有四个供给口SI2和两个供给口SA2。在流路构造体G1与各流路控制单元U2相互固定的状态下,流路构造体G1的流出口DI1插入流路控制单元U2的供给口SI2,流路构造体G1的流出口DA1插入流路控制单元U2的供给口SA2。因此,如从图9理解的那样,从流路构造体G1的各流出口DI1对流路控制单元U2的各供给口SI2供给各系统的墨I,从流路构造体G1的各流出口DA1对流路控制单元U2的各供给口SA2供给各系统的空气A。
如以上例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构造体G1的流出口DI1与各流路控制单元U2的供给口SI2直接连接,因此与例如通过配管连接流出口DI1与供给口SI2的结构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漏液的防止等。
另一方面,如图7例示那样,在各流路控制单元U2中的与液体喷射部G3对置的对置面形成有四个流出口DI2。如图9例示的那样,流路控制单元U2包含从各供给口SI2直至各流出口DI2的四个系统的流路PI2。在利用流路构造体G1分配后供给于各流路控制单元U2的四个系统的墨I分别经由各流路PI2从四个流出口DI2并列供给于后段的液体喷射单元U3。
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在流路控制单元U2中,负压产生部42、流路开闭部44以及压力调整部46针对四个系统的流路PI2分别设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控制单元U2包含:将供给于供给口SA2的空气A1分配于与各流路PI2对应的四个系统的流路PA2_1、以及将供给于供给口SA2的空气A2分配于与各流路PI2对应的四个系统的流路PA2_2。由流路PA2_1分配的空气A1并列供给于流路控制单元U2的四个流路开闭部44,由流路PA2_2分配的空气A2并列供给于流路控制单元U2的四个压力调整部46。
图13是着眼于流路控制单元U2的任意一个系统的墨I的流路PI2的结构图。如图13所例示的那样,负压产生部42设置于流路PI2上而将流路PI2内维持为规定的负压。具体而言,适当地采用将在通常状态下关闭流路PI2且在以基于液体喷射单元U3的墨I的喷射(消耗)为起因而使流路PI2内的负压到达了规定值的情况下自主地打开流路PI2而将墨I导入的压力控制阀,来作为负压产生部42。
如图13所例示的那样,在流路PI2的负压产生部42的下游侧设置有流路开闭部44,在流路开闭部44的下游侧设置有压力调整部46。即,流路开闭部44在流路PI2上位于负压产生部42与压力调整部46之间。
流路开闭部44是根据经由流路PA2_1供给的空气A1来控制流路PI2的开闭(关闭/打开)的机构(节流阀)。图13所例示的流路开闭部44包括夹设于墨I的流路PI2与空气A1的流路PA2_1之间的挠性部件442、和将挠性部件442朝流路PA2_1侧施力的弹性体444而构成。在未对流路PA2_1的空气A1加压的通常状态(减压状态)下将流路PI2打开,若通过泵16对空气A1进行加压,则如图13中用虚线图示的那样,通过与基于弹性体444的施力对抗而挠性部件442变形将流路PI2关闭。
图13的压力调整部46是对流路PI2内的压力(流路PI2的容积)进行调整的机构,是例如将流路PI2的负压解除的负压解除阀。具体而言,图13的压力调整部46包括夹设于墨I的流路PI2与空气A2的流路PA2_2之间的挠性部件462、和将挠性部件462朝流路PA2_2侧施力的弹性体464而构成。通常状态下将流路PA2_2的空气A2设定为大气压(与大气连通),若通过泵16对空气A2进行加压,则如图13虚线所图示的那样,通过与基于弹性体464的施力对抗而挠性部件462向流路PI两侧变形(流路PI2的容积减少),由此流路PI2的压力增加至将由负压产生部42产生的负压解除的程度。
在例如液体喷射单元U3(喷射头部70)的清扫时将墨I的流路的负压解除后从各喷嘴N喷射墨I。但是,在负压产生部42有效的状态下,能够阻碍由压力调整部46进行的负压的解除。因此,存在墨I未从各喷嘴N充分排出的可能性、气泡从各喷嘴N进入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流路PA2_1的空气A1进行加压利用流路开闭部44关闭流路PI2后,通过对流路PA2_2的空气A2进行加压利用压力调整部46将流路PI的负压解除。
根据以上的动作,在通过利用流路开闭部44关闭流路PI2将负压产生部42与压力调整部46相互隔绝的状态(即基于负压产生部42的负压赋予无效的状态)下执行基于压力调整部46的负压的解除,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解除流路开闭部44的下游侧的流路的负压的优点。
如从以上的说明理解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产生部42、流路开闭部44以及压力调整部46作为控制各墨I的流路PI2的要素发挥功能,流路控制部G2作为利用基于流路构造体G1分配后的各系统的空气A(A1、A2)而控制各流路PI2的要素而全面地表现。本实施方式的流路控制部G2的各流路控制单元U2的结构如以上那样。
液体喷射部G3
液体喷射部G3从喷嘴N喷射经由流路控制部G2后的各系统的墨I。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在液体喷射部G3的各液体喷射单元U3中的与流路控制部G2对置的对置面形成有四个供给口SI3。在流路控制部G2与液体喷射部G3(壳体142)相互固定的状态下,各液体喷射单元U3的各供给口SI3插入流路控制单元U2的各流出口DI2。因此,如从图9理解的那样,各系统的墨I从流路控制单元U2的流出口DI2并列供给于各液体喷射单元U3的四个供给口SI3。
省略液体喷射部G3的构造的详细的说明。
(A-1-4)其他结构与效果
(2)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在第一方向F1上从行式头14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14共同升降时的支点部34,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的在行式头上的长度L1构成为,比从最靠近该行式头14的主体3侧的支点部34到行式头14的长度L2长。
第一柔性管9a在行式头14的端部附近被限制,存在该限制部分成为上述升降时的支点部34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的行式头14上的长度L1比从最靠近该行式头14的主体3侧的支点34至行式头14的长度L2长,通过该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能够吸收并减少伴随着该行式头14的升降而施加于连接于该行式头14的第一柔性管9a的应力。
(3)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在朝第二方向F2射影的情况下位于行式头14的宽度内。而且,第二柔性管9b的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也在朝第二方向F2射影的情况下位于行式头14的宽度内。
由此,在行式头14的升降时柔性管9(9a、9b)不会庞大,从而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4)另外,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式头14内直至喷嘴N为止的多个流路分别设置有负压产生部42。
此处,如已叙述的那样,负压产生部42将与喷嘴N连通的流路内维持为规定的负压,并具有使直至比该负压产生部42靠下游侧的喷嘴N的流路内的供给压力成为恒定的规定压而减少该负压产生部42的上游侧的供给压力的偏差的影响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负压产生部42能够有效地减少液体朝行式头14的各喷嘴N供给的供给压力的偏差,因此能够减少从喷嘴N喷射的液滴的重量的偏差。
另外,作为行式头14的喷嘴N的清洁动作,具有从喷嘴N喷射液体的动作,但也存在在执行该动作的情况下,使负压产生部42成为非动作状态的构造。该构造的情况下,若清洁时上述流路长的偏差大,则存在受到其影响而在清洁流速出现偏差的担忧。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第一接头10在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上述中央部分17b,如上述那样缩小从成为液体的供给口的第一接头10直至喷嘴N的流路长的偏差。因此,能够减少在上述清洁流速出现偏差的担忧而执行有效的清洁。
(5)与上述第1方式对应的实施方式是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F1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14的周围的结构,该具体的说明将后述(图19、图35)。
(6)其他
(6-1)第二接头27也可以与上述配置相反,成为配置于比第一接头10更靠第一方向F1的上述一侧(+X侧)的位置的构造。
(6-2)作为经由第二柔性管9b供给于行式头的“气体”的使用方法,除用于对行式头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以外,可举出用于将附着于喷嘴面的灰尘等吹开等。当然,不限定于该使用方法。
(B)通过行式头的升降而FFC受到的问题的应对
以下说明针对通过行式头升降而FFC受到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
主要使用图14~图19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A)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共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B-1)实施方式1(图14、图15)
(B-1-1)结构
基于图14以及图15,说明针对通过行式头升降而FFC受到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1。
这些图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省略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的图示。本实施方式中,柔性管9相对于该行式头14的连接位置、延伸设置位置等与图2~图4中说明的相同。
此外,柔性管9相对于该行式头14的连接位置、延伸设置位置等也可以与图2~图4中说明的不同。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沿着第一方向F1呈长条的行式头14、和连接于行式头14的FFC50。行式头14具备多个端子51沿着第一方向F1定位的连接器52,并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沿第二方向F2(与Z方向相同)升降。
FFC50具备在前端与连接器52连接的电缆连接部分53。另外,FFC50具备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在电缆连接部分53连接于连接器52的状态下,以与第二方向F2正交的方式即水平地配置有平坦面54,并从电缆连接部分53侧朝第一方向F1的一侧(+X侧)沿着该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X侧)延伸设置。
在电缆连接部分53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之间具备将FFC50折弯的折弯部分56。即,FFC50经由折弯部分56连接于连接器52。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52位于在第二方向F2上比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的位置更靠“下”侧(-Z方向)的位置,即下方。
另外,FFC50的折弯部分56具备: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折弯且平坦面54a与第二方向F2正交的第一折弯部分56a、和从第一折弯部分56a折弯且平坦面54b与第三方向F3正交的第二折弯部分56b。经由该第二折弯部分56b连接于位于下方的连接器52。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折弯部分两次向不同方向折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将连接器52配置于在第二方向F2上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相同的平面,使折弯部分56成为仅有第一折弯部分56a的构造。
另外,如图14所示,FFC50的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沿着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长边邻接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52包括沿着第一方向F1配设的多个连接器521、522、523、524、525。FFC50也包括沿着第一方向F1配设的多个FFC501、502、503、504、505。而且,在这些多个连接器521、522、523、524、525分别连接有多个FFC501、502、503、504、505的各电缆连接部分53。
另外,如图14所示,多个各FFCC501、502、503、504、505的各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中,FFC501、502、503这三个位于行式头14的一侧并重叠,FFC504、505这两个位于行式头14的另一侧并重叠。此外,FFC50的数量不限定于上述五个,也可以是其他的多个的数量或一个。
(B-1-2)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FFC50具备:与沿着第一方向F1呈长条的行式头14的连接器52连接的电缆连接部分53、以及以相对于第二方向F2正交的方式配置平坦面54并从电缆连接部分53侧朝第一方向F1的一侧(+X侧)沿着该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X侧)延伸设置的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因此,在行式头14升降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以相对于第二方向F2正交的方式配置有平坦面54的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能够减少伴随着上述升降而在连接于该行式头14的FFC50产生扭转的担忧。另外,能够减少伴随着上述升降而施加于FFC50的应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折弯部分56具备: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折弯且平坦面54a与第二方向F2正交的第一折弯部分56a、和从该第一折弯部分56a折弯且平坦面54b与第三方向F3正交的第二折弯部分56b。由此,能够实现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第三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多个FFC501、502、503、504、505以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行式头14升降多个FFC501、502、503、504、505也不会庞大。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B-1-3)其他结构与效果
(1)另外,如图14所示,行式头14具备沿着第三方向F3定位的多个连接器523、525。而且,这些连接器523、525以第一方向F1上的位置重叠的方式即在近似水平面内配置。
由此,基于行式头14的升降移动的上述应力朝FFC503、504的施加方式相同,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该应力。而且,能够以高密度在行式头14配设多个连接器52。
此外,作为以在第一方向F1的位置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连接器52,当然不限定于上述一对(523、525)。
(2)如基于图1已叙述的那样,在该打印机1中,行式头14构成为:通过打开相对于该行式头14而设置于第二方向F2的一侧(+Z方向)即上方的兼作罩的排出用托盘7(图1),从而能够与装置主体3分离。即,行式头14通过打开排出用托盘7能够从装置主体3内的设置位置向上方抬起而向外部取出。
另外,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在装置主体3具备主体侧连接器57,该主体侧连接器57供作为同FFC50与行式头14连接的一端侧(电缆连接部分53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的电缆连接部分58连接。
另外,该主体侧连接器57相对于行式头14设置于第二方向F2的一侧(+Z方向)即比行式头14的上表面5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FFC50的另一端侧的电缆连接部分58经由从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的位置朝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分59而连接于主体侧连接器57。
行式头的取下
在从该打印机1取下行式头14的情况下,首先打开兼作罩的排出用托盘7,成为能够从上方访问装置主体3内的行式头14的状态。
接下来,从行式头14卸下柔性管9(图14以及图15中省略图示),进一步解除与FFC50的装置主体3侧的连接。FFC50的主体侧连接器57在打开罩(排出用托盘7)的状态下位于成为行式头14的上方的取出侧。即,主体侧连接器57设置于能够从上方容易地访问的位置。因此,能够从主体侧连接器57容易地卸下FFC50。
接着,抬起行式头14向该打印机1的外部取下。
这样,能够从该打印机1容易地取下行式头14。
(B-2)实施方式2(图16~图18)
(B-2-1)结构
基于图16~图18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而言,FFC50的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沿着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长边邻接定位,五个第一折弯部分56a中的三个具有延伸设置至相对于行式头14而与FFC5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横穿部66。
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连接器521、522、523、524、525与图14的配置相同,但五个FFC501、502、503、504、505与图14的配置不同,任一个均配置于与行式头14的一侧(与连接器521、522、523相反的一侧、与连接器524、525相同的一侧)。因此,横穿行式头14的横穿部66设置于FFC501、502、503的各第一折弯部分56a。
另外,五个FFC501、502、503、504、505配置为,各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上下重叠。即,在电缆连接部分53连接于连接器52的状态下,以各平坦面54与第二方向F2正交的方式,即以近似水平地配置。
FFC501、502、503的各电缆连接部分58连接于主体侧连接器57。
此外,与多个连接器52的配置对应地决定横穿部66的数量,因此横穿部66不限定于上述三个。
如图16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式头14的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5设置有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相对于行式头14设置于与图2~图4所示的相同的连接位置(第一接头10的位置)以及延伸设置位置(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的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横穿部66配置于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的下方。即,各横穿部66配置于行式头14的上表面5与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之间。
行式头的取下
基于图16~图18,对从打印机1取下行式头14的情况按工序顺序进行说明。
(1)首先,从图1的状态打开作为罩的排出用托盘7而成为能够从上方访问装置主体3内的行式头14的图16的状态。
(2)接下来,如图17所示,从行式头14卸下并抬起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使用设置于装置主体3侧的后述的保持部71、80(图23、图25)使第一连接部分13向上保持。
(3)接下来,如图18所示,从该主体侧连接器57卸下与主体侧连接器57连接的FFC501、502、503。而且,也从行式头14卸下该FFC501、502、503。由此,成为能够访问剩余的FFC504、505的状态。
剩余的FFC504、505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经由主体侧连接器57而直接绕至控制源的电路基板侧(后述的电气安装部件83、图30)地进行连接。
该FFC50为了发送各种信号而使用,有时根据发送的信号的种类(高速转送等),在通过连接器连接多个FFC而布线的情况下较大地受到噪声的影响。在较大地受到噪声的影响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不经由连接器而通过一根FFC直接与控制源(电气安装部件83、图30)连接。
因此,剩余的FFC504、505仅将与行式头14的连接部分(连接器524、525的部分)卸下。由此,行式头14从与柔性管9以及FFC50的连接断开,成为能够取下的状态。因此,抬起行式头14向外部取出。
(B-2-2)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沿着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的长边位于一侧,第一折弯部分56a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相对于行式头14而成为与该FFC50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延伸设置的横穿部66。通过该横穿部66,相对于行式头14的连接器52的配置的FFC50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从而容易进行设计以及制造。
在从该打印机1取下行式头14重新更换的情况下,需要在新的行式头14未连接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的状态下进行用于填充于行式头14内的保护液的排出的排出动作等规定的头驱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FFC50的横穿部66配置于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的下方,因此能够仅确保FFC50的电连接状态而进行上述规定的头驱动,其后将第一柔性管9a等配置在FFC50的横穿部66的上方而进行连接。因此,容易进行行式头14的更换。
(B-3)实施方式3(图19)
基于图19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具备对作为通过行式头14将液体排出的对象的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69。该输送路径69在与第一方向F1(X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14的周围。图19中,简要地记载输送路径69。
该输送路径69包括从介质收纳盒4侧通过与行式头14的喷嘴N对置的记录执行区域(液体排出区域)而朝向排出用托盘7侧的单面记录用的输送路径69a和双面记录用的反转路径69b。即,行式头14通过单面记录用的输送路径69a与双面记录用的反转路径69b而包围周围。
此外,输送路径69的构造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图35)中详细的进行说明。
此处,行式头14具备:图2~图4中说明的柔性管9、和图14以及图15中说明的FFC50。柔性管9以及FFC50不限定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图16~图18所示的构造的FFC50。
根据本实施方式,输送路径69在与第一方向F1(X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14的周围,因此能够沿着FFC50的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5的平坦面54配设该输送路径69。另外,能够沿着柔性管9的各延伸设置部分15、29配设该输送路径69。即,能够与行式头14靠近地设置输送路径69,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C)针对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的问题的应对
以下对针对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主要使用图2~图4以及图20~图29而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A)(B)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共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C-1)实施方式1(图2~图4、图20~图23)
(C-1-1)结构
基于图2~图4,对相对于在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供介质M输送的介质输送区域19、对在介质输送区域19输送的介质M喷射液体的行式头14、以及与行式头14连接而成为对行式头14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一柔性管9a。第一柔性管9a配置为: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在其与介质输送区域19之间定位有行式头14,第一柔性管9a成为在与行式头14连接的状态下不直接面对下方的介质输送区域19的配置,假设从第一柔性管9a产生漏液,由于它们之间存在行式头14,从而减少泄漏的液体直接垂下至介质输送区域19的担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管9a的连接于行式头14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位于行式头14的上表面5。而且,第一柔性管9a具有延伸设置部分(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该延伸设置部分在第一连接部分13连接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的状态下,从该第一接头10以及第一连接部分13的位置通过行式头14的上表面5而向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FM(图2、图3)交叉的方向(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而且,构成为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且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的外侧的部分位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外侧。
另外,图22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具备在将第一柔性管9a从行式头14卸下的状态下在介质输送区域19的范围外使第一柔性管9a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向上方保持的保持部71。此外,保持部71的构造不限定于特定的构造。只要是能够在将第一柔性管9a从行式头14卸下的状态下在介质输送区域19的范围外使第一连接部分13向上方保持的构造即可。
行式头的取下
此处,基于图20~图23,对本实施方式中从打印机1取下行式头14的情况按工序顺序进行说明。
(1)首先,从图1的状态使扫描单元2少许转动将排出用托盘7的上部空间放大,从而容易进行作业。进而,将作为罩的排出用托盘7打开(图20)。进而,取下在装置主体3内位于行式头14的上方的输送路径69(图19)的一部分而成为能够从上方访问该行式头14的状态(图21)。图2~图4仅表示该状态的行式头14与液体收纳体18的部分。
(2)接下来,如图22所示,将柔性管9(第一柔性管9a以及第二柔性管9b)的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第二连接部分28)从行式头14的各接头(第一接头10、第二接头27)卸下并抬起。进而,在设置于装置主体3侧的保持部71卡定第二连接部分28,由此将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保持为向上方悬挂的状态。
接下来,将FFC50(图14、图16等)从行式头14卸下。由此,行式头14从与柔性管9以及FFC50的连接断开,成为能够取下的状态。
(3)接下来,如图23所示,将行式头14从该装置主体3内的设置位置抬起并向外部取出。其后,对行式头14实施必要的维护,或者更换为新的行式头14,以上述工序的逆序设置于装置主体3内的设置位置,并连接柔性管9以及FFC50。
(C-1-2)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一柔性管9a配置为在垂直方向上在其与介质输送区域19之间定位有行式头14。即,行式头14存在于第一柔性管9a的下侧。由此,即使液体从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泄漏也能够减少液体直接垂落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担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行式头14卸下第一柔性管9a的情况下,将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卸下,进一步使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向上方抬起并且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移动,由此即使在液体从第一连接部分13垂下的情况下,由于行式头14位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上侧,因此能够减少上述液体直接落下于该介质输送区域19的担忧。而且,当将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抬起而到达从行式头14的上表面5卸下的外侧的区域时,其位置成为介质输送区域19的范围外。因此,在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的正下方不存在介质输送区域19,因此同样能够减少液体直接落下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担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在将第一柔性管9a从行式头14卸下的状态下使第一连接部分13向上方保持的保持部71,因此在将行式头14取下而进行维护时,上述卸下的状态的第一柔性管9a不会成为障碍,维护性提高。
另外,保持部71位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范围外,因此能够减少液体从保持于保持部71的状态的第一柔性管9a垂落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担忧。
(C-2)实施方式2(图4、图23)
基于图4、图23,对针对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行式头14相对于该打印机1能够装卸,而且保持部71设置于从行式头14的装卸路径偏离的位置。装卸路径是指将行式头14从装置主体3内的设置位置向上方抬起而取出时该行式头所通过的区域。
这样,保持部71设置于从行式头14的装卸路径偏离的位置,因此在该行式头14的修理、更换等维护时向装置主体3外取出,该保持部71能够在不成为上述取出的障碍的状态下保持柔性管9。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如已叙述的那样,在比该行式头的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具备收纳供给于行式头14的液体的液体收纳体18(图4)。而且,构成为被保持部71保持的状态下的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的位置73(图4)相比液体收纳部18的液体的出口72的中心位置处于上方。
由此,能够抑制液体从从行式头14卸下的状态的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垂下的担忧。
(C-3)实施方式3(图24)
基于图24,对针对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第一柔性管9a由多个流路体(第一管9a(C)、第二管9a(M)、第三管9a(Y)以及第四管9a(K))构成。而且,第二柔性管9b由两根流路体(第一管9b(A1)、第二管9b(A2))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支持机构74,该支持机构74在将这些第一柔性管9a与第二柔性管9b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向上方抬起时,对该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移动进行支持。
此处,利用支持机构74“支持”是指在将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一柔性管9a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向上方抬起时以使该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举出:基于机械式的构造的引导、基于箭头、设置于移动目的地的目标位置的标识、成为上述保持部71、其他移动目的地的标记的显示(目标显示)的引导等。
本实施方式的支持机构74通过基于机械式的构造的引导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构成。
如图24所示,该支持机构74是如下的板状的限制部75、76:设置于行式头14,沿着柔性管9的延伸设置部分(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位于两侧,具有沿着将第一柔性管9a与第二柔性管9b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向上方抬起时的抬起方向的限制面75a、76a。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柔性管9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向上方抬起时被该支持机构74支持从而能够使该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容易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移动。
具体而言,构成支持机构74的限制部75、76的限制面75a、76沿着将柔性管9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向上方抬起时的抬起方向。因此,限制部的限制面75a、76a在将柔性管9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向上方抬起时,为了使该连接部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而移动,自然地发挥作用。即进行支持。
另外,对于柔性管9而言,延伸设置部分(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5、第二延伸设置部分29)的多个流路体(第一柔性管9a四根和第二柔性管9b两根)的在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的位置从两侧被限制部75、76的限制面75a、76a限制。因此,该限制部75、76能够抑制上述多个流路体(四根9a和两根9b)在行式头14上参差不齐。
(C-4)实施方式4(图3、图25)
基于图3、图25,对针对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支持机构74如以下那样构成。
如图25所示,支持机构74是设置于使柔性管9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向上方抬起而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移动的方向线77(图3)上的位置,并示出移动目的地的位置的目标显示78(图3、图25)。
本实施方式的目标显示78不是简单的标识,而是设置于装置主体3的对应的位置收纳柔性管9凹槽79。目标显示78当然也可以是简单的标识。在凹槽79也可以设置有收纳并保持柔性管9的第一连接部分13的保持部80。该保持部80也作为目标显示78发挥功能。
此外,图25是柔性管9以及第一连接部分13收纳于凹槽79以及保持部80近前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柔性管9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向上方抬起而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移动的方向线77上的位置,设置有表示移动目的地的位置的目标显示78。因此,该目标显示78能够在将柔性管9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分13以及第二连接部分28)向上方抬起时,为了使该连接部沿着行式头14的上表面5移动,自然地发挥作用,即进行支持。
另外,目标显示78不是简单的标识,而是设置于装置主体3的对应的位置收纳柔性管9的凹槽79,因此能够保持为将从行式头14卸下的柔性管9收纳于凹槽79内的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成为行式头14取出时的障碍的担忧。
(C-5)实施方式5(图26)
基于图26,对针对从行式头取下液体供给流路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行式头14在设置供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连接的第一接头10的部位,具备存留液体而制止液体朝下方流出的液体存留部181。
此处,“存留液体而制止液体朝下方流出”的“制止流出”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不限定于以液体完全不朝下方流出的方式制止的构造,也包括能够抑制朝下方的流出构造。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将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朝向上方卸下时液体泄漏,也能够通过液体存留部181阻止上述液体朝下方的流出。因此,能够减少液体垂落于介质输送区域19的担忧。
此处,行式头14与在液体排出区域往复移动的串行式的液体排出头相比,尺寸也大形状也长,因此容易确保暂时存留液体的液体存留部181的场所。
(C-6)其他结构
(1)副罐
如图2~图4以及图27~图29所示,在行式头14与液体收纳体18之间的液体供给流路(第一柔性管9a等),为了能够不中断基于行式头14的记录来进行液体收纳体18的更换,在液体收纳体18与行式头14之间的液体供给流路设置有具有能够存积液体的液体室24的副罐33。图27中,符号49是背面罩。
如图28、图29所示,副罐33包括两套位于朝向液体的行式头14流动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副罐33A和位于下游侧的第二副罐33B。而且,副罐33通过紧固螺钉47将第一板37与第二板38接合而形成。各副罐33A、33B的各液体室24具有由膜39构成的面,该膜39通过施力部件40被加压。膜39的周边部通过O型环48与大气隔离。液体室24由于该膜39的位移而使存积液体的空间容积变化。施力部件40向使上述空间容积减少的方向施力。
从液体收纳体18内通过加压泵109(参照后述的图36)加压而输送的液体从第一副罐33A用的液体入口41导入该第一副罐33A的液体室24内而存留,进一步从液体出口43流出,通过管45(图28),再次从第二副罐33B用的液体入口41导入第二副罐33B的液体室24内而存留,进一步从液体出口43流出,向行式头14侧输送。
以上的结构中,从液体收纳体18经由副罐33直至行式头14的液体供给流路成为比大气压高压的状态。因此,在将行式头14从装置主体3取下的情况下,若仅将第一柔性管9a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卸下,则该第一柔性管9a内的液体喷出。因此,控制各动作的控制部(后述的电气安装部件83、图30)通常具备用于将液体供给流路内的加压状态解除的加压解除用序列。
但是,在该加压解除用序列未进行正常动作的情况下,无法将第一柔性管9a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卸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这样的情况下,松开将构成副罐33的第一板37与第二板38接合的螺钉47,从而能够改变液体室24的空间容积,由此能够解除上述加压状态。即,在将第一柔性管9a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卸下时,能够减少该第一柔性管9a内的液体喷出的担忧。
(2)作为连接于行式头14而对该行式头14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流路”,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柔性管9,但不限定于该柔性管9。只要“液体供给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柔性管构成即可。即,也可以是将该“液体供给流路”从行式头14卸下而使上述“一部分的柔性管”的部分变形而朝向纵向,从而被保持部71、79保持的构造。
(3)也可以在行式头14的上表面5与液体供给流路之间设置罩部件。通过该罩部件即使在液体供给流路装卸时液体垂下也能够减少该垂下的液体直接落在行式头14上的担忧。
(4)详细情况将后述(图35、图37),但也可以构成为使与行式头14的喷嘴N的喷嘴形成面81对置而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05(压纸卷筒、输送带等)能够位于“介质支承位置111”与“后退位置112”这两位置,构成为在将液体供给流路从行式头14卸下时、将行式头14从装置主体3取下时,使上述支承部105移动至“后退位置112”而从行式头14以及液体供给流路的正下方后退。此处,上述支承部105包括静态地支承介质M的下表面的支承部(多称为压纸卷筒)、和动态地支承介质M的移动带等支承部。
另外,也可以在使上述支承部105移动至后退位置后,使与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接触而对喷嘴N进行密封的后述的帽部件106移动至行式头14的下方而定位。
通过这些,能够抑制因液体泄漏引起的损失。
(5)控制各动作的控制部(后述的电气安装部件83、图30)也可以具备当为了对行式头14进行更换、修理等而从装置主体3取下时使上述支承部105、帽部件106自动地移动至能够抑制因上述液体泄漏而引起的损失的位置的序列(sequence)。
(6)优选,从行式头14的第一接头10卸下的状态的第一柔性管9a使用夹具等闭塞其第一连接部分13,以便避免垂下、污损。
(7)从行式头14解除第一柔性管9a的连接的方向如能够从上述说明理解的那样,是与取下行式头14时访问该行式头14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下方向)。因此操作性好。
(D)针对从设置场所取下擦拭部件时的问题的应对
以下对针对将擦拭行式头的喷嘴形成面的擦拭部件从设置场所取下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主要使用图2~图4以及图30~图37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A)(B)(C)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共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D-1)实施方式1(图2~图4、图30~图37)
(D-1-1)结构
基于图2~图4以及图30~图37,对针对从设置场所将擦拭部件取下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如图2~图4以及图30~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从多个喷嘴N对介质M喷射液体的行式头14、具有能够擦拭形成有喷嘴N的喷嘴形成面81(图2、图4)的擦拭部件(有时也称为擦拭器)82的擦拭单元91、以及由负责电控制的电子电路基板等构成的电气安装部件83。擦拭部件82构成为相对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能够装卸。而且,电气安装部件83配置于与装卸擦拭部件82时的装卸路径84的下方不同的场所。
如图31~图34所示,擦拭单元9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擦拭部件82、保持部85、滑架86以及马达89作为主要构成要素。
擦拭部件82被保持于保持部85。保持部85通过作为一个例子的螺钉8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滑架86。由此,通过卸下螺钉87,擦拭部件82能够在被保持部85保持的状态下从滑架86卸下。
滑架86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螺纹轴88。马达89的旋转经由蜗轮90传递而使螺纹轴88旋转。通过该螺纹轴88旋转,滑架86沿作为螺纹轴88的长边方向的第一方向F1(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与介质M输送的方向FM交叉的方向)移动,该擦拭部件82对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进行擦拭。
图中,符号104是引导件,将擦拭部件82支承为能够滑动而使其朝螺纹轴88的长边方向(第一方向F1)的移动稳定化。
如上述那样,擦拭部件82能够沿相对于介质M输送的方向FM交叉的方向(行式头14的长边方向)移动。而且,以能够在该能够移动的方向的至少一方的位置取下的方式构成。该能够取下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该打印机1的后面侧。
即,如图30所示,若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该打印机1的后面的背面罩49,则能够访问上述移动后的擦拭部件82。由此,将背面罩49打开卸下螺钉87,从而能够将该擦拭部件82从装置主体3的外部取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擦拭部件82在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取下时,通过控制上述马达89的动作的控制部亦即电气安装部件83而能够自动地移动至可进行上述装卸的位置。
另外,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擦拭部件82相对于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装卸的一侧,如上述那样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有构成该装置主体3的壳体的背面罩49。在该背面罩49的内表面安装有电气安装部件83。而且,构成为若打开该背面罩49则该电气安装部件83从擦拭部件82的装卸路径84后退。
即,在背面罩49关闭的通常状态下,电气安装部件83位于上述装卸路径84。但是,若为了取下擦拭部件82而打开背面罩49,则该电气安装部件83自动地从擦拭部件82的装卸路径84后退。
此处,装卸路径84是指在将擦拭部件82相对于打印机1装卸时,存在该擦拭部件82因其装卸动作而通过的可能性的区域。简单而言,是指装卸擦拭部件82时的作业区域。
另外,上述构造中,“擦拭部件82相对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能够装卸”的“能够装卸”在本申请说明书以包括为了对与喷嘴形成面81接触而擦拭的擦拭部件82的部分进行更换、修理而装卸、和为了对擦拭单元9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更换、修理而装卸双方的意思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擦拭部件82与保持部85能够装卸,但也可以构成为仅能够装卸擦拭部件82或者擦拭单元91整体。
擦拭部件的取下
此处,基于图30~图34,对本实施方式中从打印机1内的设置位置取下擦拭部件82的情况按工序顺序进行说明。
(1)首先,打开打印机1的后面的背面罩49(图30)。由此,电气安装部件83从擦拭部件82的装卸路径84自动地后退。
(2)在本实施方式中,擦拭部件82自动地移动至通过螺纹轴88旋转而能够取下的位置。在不是像这样自动地移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使其移动至能够取下的位置。
(3)接下来卸下螺钉87,由此擦拭部件82能够在被保持部85保持的状态下从滑架86卸下。此时,电气安装部件83从擦拭部件82的装卸路径84后退,因此即使液体从擦拭部件82垂下附着于电气安装部件83的担忧也较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仅取下擦拭部件82和保持部85的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取下擦拭单元91整体的构造的情况下取下其整体。
(D-1-2)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电路基板等的电气安装部件83配置于与装卸擦拭部件82时的装卸路径84的下方不同的场所(打开状态的背面罩49的内表面),因此为了对擦拭部件82进行更换、修理而从设置场所取下时,能够减少附着于擦拭部件82的液体垂下至电气安装部件83的担忧。
另外,在长条的行式头14的情况下,该行式头14不移动而使擦拭部件82沿着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移动进行擦拭的情况较多。根据本实施方式,这样能够将能够移动的擦拭部件82从其能够移动的方向的至少一方取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该擦拭部件82的更换、修理等的取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电路基板等的电气安装部件83安装于设置于壳体的能够开闭的背面罩49的内表面,并通过打开该罩49而从擦拭部件82的装卸路径84后退。由此,仅在维护该擦拭部件82时打开上述罩49,由此能够使除维护擦拭部件82时以外位于装卸路径84的电气安装部件83从装卸路径84后退。因此,仅在将擦拭部件82从设置场所取下时打开上述罩49,由此能够成为可减少液体垂落于电气安装部件83的担忧的状态。
(D-2)实施方式2(图31~图34、图36)
基于图31~图34、图36,对针对从设置场所取下擦拭部件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如图31~图34以及图3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保持擦拭部件82的保持部85具备对通过上述擦拭动作从喷嘴形成面81擦拭的液体进行存留的存积部92。在存留于该存积部92的液体成为满杯前需要从存积部92排出。
作为该排出单元,具备在擦拭部件82移动的移动端与保持部85卡合的卡合部件93。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件93具备作为在与保持部85的卡合状态下与液存留部92连通的连通部96而在内部具有吸引路径的吸引针97。另一方面,保持部85具备接受吸引针97的接受孔101,该接受孔101具备通过吸引针97的插拔而使流路开闭的阀102。
如图36所示,对连通部96赋予由作为吸引部的减压泵110产生的负压。通过赋予该负压将存积部92内的液体排出,输送至废液存积部98。图36中,符号99是减压室。此外,减压泵110、废液存积部98以及减压室99兼作为相对于后述的帽部件106(图36、图37以及图38以下)而设置的部件。
擦拭部件82与卡合部件93的卡合(在接受孔101插入吸引针97)在每次擦拭动作时执行。此外,也可以不必是每次擦拭动作。
擦拭部件82在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取下时能够从与卡合部件93的卡合位置94(图31的位置)移动至可进行上述装卸的位置95(图32的位置)。优选构成为从该卡合位置94朝可进行装卸的位置95的移动通过从该打印机1取下擦拭部件82的指令送至电气安装部件83(控制部)而自动地执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擦拭部件82在从该打印机1取下时,能够从移动端的卡合位置94移动至可进行上述装卸的位置95,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擦拭部件82的更换、修理等的取下。
另外,通过使擦拭部件82移动进行擦拭而将液体聚集,该液体存留于擦拭部件82的液存留部92。若擦拭部件82移动至卡合位置94而与卡合部件93卡合,则通过该卡合而成为卡合部件93的连通部96插入液存留部92的接受孔101而连通的状态。在该连通状态下作为吸引部的减压泵110(图36)朝连通部96作用负压,从而将聚集于液存留部92液体排出。
另外,擦拭部件82在从该打印机1取下时,能够移动至将移动端的上述卡合位置94的与连通部96的连通状态解除而可进行上述装卸的位置95,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擦拭部件82的更换、修理等的取下。
(D-3)实施方式3(图31、图32)
基于图31以及图32,对针对从设置场所取下擦拭部件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具备清扫擦拭部件82的清扫部103。清扫部103设置于马达89侧,能够沿上下移动。在清扫擦拭部件82时下降移动至清扫位置。在非清扫时上升移动至后退位置。另外,该清扫部103构成为,在与擦拭部件82相同的方向能够装卸。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为了对清扫擦拭部件82的清扫部103进行修理、更换等而取下时,同样能够减少液体垂落于电子电路基板等电气安装部件83的担忧。
(D-4)其他结构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清扫部103,对其装卸方向与擦拭部件82的装卸方向相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相反侧能够装卸。
(2)如图37所示,构成为使与行式头14的喷嘴N的形成面对置而支承介质M的支承部105(压纸卷筒、输送带等)可位于介质支承位置111(图37(A))与后退位置112(图37(B))这两位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为了对擦拭部件82进行修理、更换等而取下时,使支承部105移动至后退位置112(图37(B))而从行式头14以及液体供给流路的正下方后退。此处,支承部105包括静态地支承介质M的下表面的支承部(多称为压纸卷筒)、和动态地支承介质M的移动带等支承部。图35以及图37中支承部为压纸卷筒。
另外,与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接触而对喷嘴N进行密封的帽部件106也可以后退至从密封位置113(图37(B))分离的后退位置114(图37(A))。图中,符号107是对帽部件106的上述各位置之间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轨,符号108是大气释放机构。
通过这些能够抑制由从擦拭部件82的液体垂下引起的损失。
(3)控制各动作的控制部也可以具备如下序列:在为了对擦拭部件82进行修理、更换等而取下时,使擦拭部件82移动至可进行装卸的位置95,使上述支承部105以及/或者帽部件106自动地移动至上述后退位置112、114。
(4)如图35~图36所示,擦拭部件83以在输送路径69的下侧可进行从装置主体3内的设置位置的取下的方式设置。
由此,擦拭部件82在输送路径69的下侧可进行上述取下,因此即使在将擦拭部件82从打印机1取下时液体垂下也能够减少落至输送路径69的担忧。
(E)针对将相对于行式头的帽部件从设置场所取下时的问题的应对
以下对将相对于行式头的帽部件从设置场所取下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主要使用图35~图37、图38~图4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A)(B)(C)(D)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共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E-1)实施方式1(图35~图37、图38~图45)
(E-1-1)结构
基于图35~图37、图38~图45,对将相对于行式头的帽部件从设置场所取下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如图35~图37、图38~图4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从多个喷嘴N对输送的介质M喷射液体的行式头14、能够对行式头14进行密封的帽部件106、以及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69。输送路径69成为其一部分相对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而能够装卸的装卸单元115(图40)。
帽部件106构成为,在取下了装卸单元115的状态下能够在与该装卸单元115相同的方向Fc(图35、图40、图44)取下。该方向Fc是该打印机1的左方。在构成装置主体3的左面的壳体设置有能够开闭的罩118(图38)。
帽部件106如基于图36以及图37说明的那样,在行式头14非使用时与其喷嘴形成面81接触而对喷嘴N进行密封。帽部件106被导轨107引导而移动至密封位置113(图37(B))与后退位置114(图37(A))。若对处于密封位置的帽部件106赋予由作为吸引部的减压泵110产生的负压,则液体从行式头14的喷嘴N被吸引排出。排出到帽部件106内的液体被输送至废液存积部98。
如图35所示,装卸单元115是具有弯曲反转路径116并将介质M向输送路径69之外排出的排出单元117。
介质M的输送路径69有时在介质M的输送中产生堵塞(也称为“卡纸”)等故障。通过构成为使该输送路径69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相对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能够装卸,容易进行其故障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排出单元117之外,位于排出用托盘7的正下方的部分也构成为,为了将行式头14从上方取出而能够装卸(图20以及图21、图35)。
在上述构造中,“帽部件106…(省略)…能够取下”中的“取下”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以包括为了对与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直接接触而进行密封的部件亦即帽部件106进行更换、修理而取下、和为了对包括保持帽部件106的保持部126(图44)、帽部件106的密封动作所涉及的移动机构121等帽单元119(图4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更换、修理而取下双方的意思使用。
帽部件106设置于帽单元119,该帽单元119能够通过移动机构121而在相对于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的密封位置113(图37(B))与后退位置114(图37(A))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将安装了帽部件的状态的帽单元119从该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3取下。移动机构121具备导轨107以及用于被导轨107引导而移动的驱动机构(未图示)等,通过控制部(电气安装部件83)控制其动作。
另外,如图36、图40以及图41所示,具备:对帽部件106作用负压而吸引行式头14内的液体的吸引部亦即减压泵110、和一方连接于帽部件106侧且另一方连接于减压泵110侧的第一管122。第一管122构成为,与上述减压泵110侧的连接能够在取下该帽部件106的方向上将上述连接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以及图41所示,在减压泵110与第一管122之间具备中继流路130。即,第一管122的上述另一方连接于中继流路130。中继流路130与减压泵110通过第二管123连接。
帽单元的取下
(1)首先相对于图38的状态的该打印机1,取下设置于左面的壳体的罩118(图39)。由此,能够访问构成输送路径69的一部分的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
(2)如图40所示,将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向方向Fc(装置左方)拉出。该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被装置主体3侧的导轨(未图示)引导而拉出。通过该拉出,能够访问位于里侧的帽单元119。
(3)接下来,将第一管122与中继流路130的连接解除。该解除的方向与将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从装置主体3取下的方向Fc相同。由此,成为图42的状态。第一管122是柔性的,但刚性比较高,在解除了上述连接的状态下,如图所示成为大致直线的姿势。
图42中,符号124是与中继流路130的连接部。图45的符号125是供上述连接部124连接的中继流路130侧的接头部。
如图43所示,在解除了第一管122的与中继流路130的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管122的前端的连接部124位于装置主体3内。由此,液体从第一管122垂下也能够存留于装置主体3内。
(4)接下来,如图44所示,将帽单元119向装置主体3外取下。该取下方向与将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从装置主体3取下的方向Fc相同。由此,成为图44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帽单元119被装置主体3侧的导轨(未图示)引导而拉出。
(E-1-2)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帽部件106设置为,在取下了上述结构的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的状态下,能够在与该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相同的方向Fc取下。即构成为,取下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而产生的空间成为用于取下该帽部件106的取下用空间,利用该空间而能够将帽部件106在与装卸单元115相同的方向取下。这样,该帽部件106能够利用取下装卸单元115而产生的空间在与装卸单元115相同的方向Fc取下,因此能够操作性良好地实施该帽部件106的修理、更换等维护。
另外,在取下帽部件106时,位于其近前的输送路径69成为装卸单元115,因此仅将该单元115作为一体取下即可,不需要分解为各部件,因此操作性好。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构成为原本能够装卸的构造较多的排出单元117的取下而产生的空间作为用于取下该帽部件106的取下用空间而利用。因此,为了能够取下帽部件106而将其近前的构成部件特意为了能够取出该帽部件106而变更为装卸构造的必要性少,从而在设计以及制造上没有浪费。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帽部件106作为帽单元119整体而取下,因此帽部件106的修理、更换的操作性好,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帽单元119整体的修理、更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使为了对帽部件106作用负压而被连接的第一管122能够沿与取下该帽部件106的方向Fc相同的方向将其连接解除。因此,在该帽部件106的修理、更换等维护时,能够操作性良好地实施成为障碍的第一管122的连接解除处理。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帽部件106成为通过第一管122、中继流路130以及第二管123而与减压泵(吸引部)110连接的结构。因此,在取下帽部件106时使需要解除连接的第一管122的长度能够缩短中继流路130以及第二管123的部分,因此取下的操作性好。
(E-2)实施方式2(图41、图45)
基于图41、图45,对将相对于行式头的帽部件从设置场所取下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如图41、图4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第二管123设置于帽部件106的取下时的移动路径外。即,通过与包括帽部件106的帽单元119的上述取出的方向Fc交叉的方向(X方向)上所占的区域来决定上述移动路径所占的范围,但第二管123构成为位于该范围的外侧。
由此,能够保持第二管123的连接状态而将帽部件106或帽单元119取下,因此操作性好。
另外,作为吸引部的减压泵110相对于该打印机1能够装卸,第二管123构成为能够在取下减压泵110的方向解除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打开背面罩49,从装置主体3的后方取下减压泵110。
由此,第二管123能够在取下减压泵110的方向(作为装置后方的Y方向)解除连接。因此,在用于减压泵110的修理、更换的取下时,能够从减压泵110的取下方向(装置后方)访问第二管123而将连接解除,因此其操作性好。
(E-3)实施方式3(图46)
基于图46,对将相对于行式头的帽部件从设置场所取下时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如图4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帽部件106通过移动机构121而能够在相对于行式头14的密封位置113(图37(B))与后退位置114(图37(A))之间移动。移动机构121在将帽部件106从该打印机1取下时能够使帽部件106移动至后退位置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对帽部件106的密封位置113与后退位置114之间的移动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电气安装部件83),构成为在将帽部件106从该打印机1取下时,上述控制部(电气安装部件83)接受该信号而使帽部件106自动地朝后退位置114移动。此外,不限定于自动的移动构造。
另外,帽部件106构成为,能够从帽单元119上的后退位置114在上述方向Fc取下。不将帽单元119取下,而留在装置主体3内。
由此,能够将帽部件106的后退位置114作为用于将帽部件106取下的取下位置而利用,在设计以及制造上没有浪费。
(E-4)其他结构
(1)如图35所示,帽部件106设置为,在输送路径69的下侧可进行从装置主体3内的设置位置的取下。
由此,帽部件106在输送路径69的下侧可进行上述取下,因此即使在将帽部件106从打印机1取下时液体垂下也能够减少落至输送路径69的担忧。
(2)第一管122以及第二管123也可以在解除了一端的连接的状态下,使用夹具等以使液体不泄漏的方式关闭。
(3)第一管122也可以解除与帽部件106的连接部分的连接。
(4)控制各动作的控制部(电气安装部件83)也可以具备在为了对帽部件106进行修理、更换等而取下时使帽部件106自动地移动至可进行装卸的位置(后退位置114等)的帽移动用序列。
(5)图44中将帽单元119从装置主体3取下时的移动用轨道也可以是兼作用于装卸单元115(排出单元117)的取出的轨道的构造。
(6)如图35等所示,在帽部件106的装卸路径的下方配置有介质收纳盒4,但也可以在上述帽部件106的装卸路径与介质收纳盒4之间设置有遮挡部件。通过该遮挡部件能够减少在帽部件的装卸时垂下的液体直接落于介质收纳盒4的担忧。
(7)如针对以上的(A)~(E)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那样,上述打印机1中,行式头14构成为从装置主体3的上方打开罩(排出用托盘7)而向上方取下,与行式头14的喷嘴形成面81接触而对喷嘴N进行密封的帽部件106构成为从装置主体3的侧面向外部取出,相对于擦拭部件82与帽部件106的吸引部97以及第二管构成为从装置主体3的背面取出,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维护。
符号的说明
1...喷墨打印机;2...扫描单元;3...装置主体;4...介质收纳盒;5...上表面;6...记录执行部;7...排出用托盘;8...出口;9...柔性管;9a...第一柔性管;9a(C)...第一管;9a(M)...第二管;9a(Y)...第三管;9a(K)...第四管;9b...第二柔性管;10...第一接头;10C...第一个接头;10M...第二个接头;10Y...第三个接头;10K...第四个接头;11...多个流路;11C...第一流路;11M...第二流路;11Y...第三流路;11K...第四流路;12...输送机构;13...第一连接部分;14...行式头(液体喷射头);15...第一延伸设置部分;16...泵(空气供给源);17a、17b、17c...三等分的区域;17b...中央部分;18...液体收纳体;19...介质输送区域;20...基板;21...第一面;22...第二面;23...安装孔;24...液体室;25(25a、25b、25c)...密封部;26(26a、26b)...密封部;27...第二接头;28...第二连接部分;29...第二延伸设置部分;30...液体收纳体支架;31a、31b、31c...区域;32(32a、32b)...区域;33...副罐;33A...第一副罐;33B...第二副罐;34...支点;35...支承部;36...端部;37...第一板;38...第二板;39...膜;40...施力部件;41...液体入口;43...液体出口;48...O型环;42...负压产生部;44...流路开闭部;46...压力调整部;47...螺钉;50...FFC;51...多个端子;52...连接器;53...电缆连接部分;54...平坦面;55...电缆延伸设置部分;56...折弯部分;56a...第一折弯部分;56b...第二折弯部分;57...主体侧连接器;58...电缆连接部分;66...横穿部;69...输送路径;69a...单面记录用的输送路径;69b...双面记录用的反转路径;70...喷射头部;71...保持部;72...液体收纳部18的液体的出口;73...第一柔性管9a的第一连接部分13的位置;74...支持机构;75...限制部;75a...限制面;76...限制部;76a...限制面;77...方向线;78...目标显示;79...凹槽;80...保持部;81...喷嘴形成面;82...擦拭部件;83...电气安装部件;84...装卸路径;85...保持部;86...滑架;87...螺钉;88...螺纹轴;89...马达;90...蜗轮;91...擦拭单元;92...存积部;93...卡合部件;94...卡合位置;95...可进行装卸的位置;96...连通部;97...吸引针;98...废液存积部;99...减压室;100...控制装置;101...接受孔;102...阀;103...清扫部;104...引导件;105...支承部;106...帽部件;107...导轨;108...大气释放机构;109...加压泵;110...减压泵(吸引部);111...介质支承位置;112...后退位置;113...密封位置;114...后退位置;115...装卸单元;116...弯曲反转路径;117...排出单元;118...罩;119...帽单元;121...移动机构;122...第一管;123...第二管;124...与减压室的连接部;126...保持部;130...中继流路;142...壳体;181...液体存留部;341(341a、341b、341c)...槽部;342(342a、342b、342c)...槽部;351(351a、351b)...槽部;352(352a、352b)...槽部;381...连接部;382...连接部;442...挠性部件;444...弹性体;462...挠性部件;464...弹性体;501、502、503、504、505...多个FFC;521、522、523、524、525...多个连接器;F1...第一方向(行式头的长边方向);F2...第二方向(装置的高度方向);F3...第三方向;Fc、FM...作为介质的输送方向的移动方向;L1...行式头上的长度;L2...支点34至行式头的长度;M...介质(纸张);N...喷嘴。

Claims (26)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式头,其沿着第一方向呈长条;和
第一柔性管,其对所述行式头供给液体,
所述行式头具备:
多个喷嘴,它们沿着第一方向定位;
第一接头,其与所述第一柔性管连接;以及
在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多个喷嘴之间的多个流路,
所述行式头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升降,
所述第一柔性管具备:
第一连接部分,其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以及
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其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移动,
所述第一接头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将所述行式头三等分的情况下的中央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位于所述行式头的所述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柔性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上述第一管和第二管配置为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
所述第一接头包括与所述第一管连接的第一个接头、和与第二管连接的第二个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流路包括:
第一流路,其与所述第一个接头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分支点;和
第二流路,其与所述第二个接头连通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分支点,
所述第一管以及第二管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以与所述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相同的顺序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沿着第三方向配置有包括所述第一个接头、第二个接头在内的多个各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管的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行式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共同升降移动时的支点部,
所述支点部沿着第三方向配置有与包括所述第一管、第二管在内的多个各管对应的各支点。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管的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行式头分离的位置具有与该行式头共同升降时的支点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的在行式头上的长度比从最靠近该行式头的主体侧的支点至行式头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分在朝第二方向射影的情况下位于所述行式头的宽度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流路分别设置有负压产生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行式头供给气体的第二柔性管,
所述行式头具备与所述第二柔性管连接的第二接头,
所述第二柔性管具备:
第二连接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接头连接;和
第二延伸设置部分,其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并能够伴随着行式头的升降而移动,
所述第二接头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接头靠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管与第二柔性管配置为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作为供所述行式头排出液体的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
所述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的周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行式头连接的柔性扁平电缆,
所述行式头具备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多个端子沿着第一方向定位,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具备:
电缆连接部分,其与所述连接器连接;
电缆延伸设置部分,其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平坦面,并从所述电缆连接部分侧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以及
折弯部分,其在所述电缆连接部分与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之间折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位于在第二方向上比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更靠“下”侧的位置,
所述折弯部分具备:
第一折弯部分,其从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折弯,平坦面与第二方向正交;和
第二折弯部分,其从所述第一折弯部分折弯,平坦面正交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沿着所述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长边邻接定位,
所述第一折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设置至相对于所述行式头而与该柔性扁平电缆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横穿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式头的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具备朝该行式头供给液体的第一柔性管,
所述横穿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管的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
分别与多个连接器连接的多个柔性扁平电缆以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式头具备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定位的多个连接器,
上述多个连接器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主体侧连接器,该主体侧连接器供作为同所述柔性扁平电缆与所述行式头连接的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行式头通过打开相对于该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罩而能够与主体分离,
所述主体侧连接器相对于所述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
1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式头,其沿着第一方向呈长条;和
柔性扁平电缆,其与所述行式头连接,
所述行式头具备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多个端子沿着第一方向定位,
所述行式头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升降,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具备:
电缆连接部分,其与所述连接器连接;
电缆延伸设置部分,其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平坦面,并从所述电缆连接部分侧朝第一方向的一侧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不朝另一侧延伸设置;以及
折弯部分,其在所述电缆连接部分与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之间折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位于在第二方向上比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更靠“下”侧的位置,
所述折弯部分具备:
第一折弯部分,其从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折弯,平坦面与第二方向正交;以及
第二折弯部分,其从所述第一折弯部分折弯,平坦面正交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沿着所述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长边而位于一侧,
所述第一折弯部分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设置至作为相对于所述行式头而与该柔性扁平电缆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横穿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式头的升降方向上的上表面具备朝该行式头供给液体的第一柔性管,
所述横穿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管的下方。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
与多个连接器分别连接的多个柔性扁平电缆配置为所述电缆延伸设置部分重叠。
24.根据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式头具备多个连接器,上述多个连接器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定位,
该多个连接器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25.根据权利要求19~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主体侧连接器,该主体侧连接器供作为同所述柔性扁平电缆与所述行式头连接的一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行式头通过打开相对于该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罩而能够与主体分离,
所述主体侧连接器相对于所述行式头设置于第二方向的一侧。
26.根据权利要求19~2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作为供所述行式头排出液体的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
所述输送路径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包围该行式头的周围。
CN201610018068.1A 2015-03-20 2016-01-12 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5984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7188A JP6492831B2 (ja) 2015-03-20 2015-03-20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057178 2015-03-20
JP2015057178A JP6520265B2 (ja) 2015-03-20 2015-03-20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057188 2015-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4210A true CN105984210A (zh) 2016-10-05
CN105984210B CN105984210B (zh) 2019-08-16

Family

ID=56924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18068.1A Active CN105984210B (zh) 2015-03-20 2016-01-12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815286B2 (zh)
CN (1) CN1059842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5502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出头、液体喷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516488A (ja) 2017-04-12 2020-06-11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印刷サブアセンブリ
JP2022154428A (ja) 2021-03-30 2022-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ラインヘッドアセンブリ、ラインヘッド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印刷装置、及びラインヘッドアセンブリに液体を流す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70732A1 (en) * 2005-01-31 2006-08-0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line head
US20070109387A1 (en) * 2005-11-02 2007-05-17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113212A (ja) * 2007-11-01 2009-05-28 Olympus Corp 記録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CN101444999A (zh) * 2007-11-30 2009-06-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滴喷射装置
CN101804732A (zh) * 2009-02-12 2010-08-18 索尼公司 排液装置和控制排液装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39613A1 (en) 2003-09-19 2005-03-31 Keio University Compositions for use in coating of substrate for cell sheet preparation, substrates for cell sheet prepara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ell sheets
JP4245034B2 (ja) 2006-10-18 2009-03-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111388A (ja) 2008-05-27 2014-06-19 Seiko Epson Corp 切替部材
JP5505595B2 (ja) 2008-05-27 2014-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60302B2 (ja) 2009-09-15 2015-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70732A1 (en) * 2005-01-31 2006-08-0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line head
US20070109387A1 (en) * 2005-11-02 2007-05-17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113212A (ja) * 2007-11-01 2009-05-28 Olympus Corp 記録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CN101444999A (zh) * 2007-11-30 2009-06-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滴喷射装置
CN101804732A (zh) * 2009-02-12 2010-08-18 索尼公司 排液装置和控制排液装置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5502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出头、液体喷出装置
CN108215502B (zh) * 2016-12-14 2019-11-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出头、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15286B2 (en) 2017-11-14
CN105984210B (zh) 2019-08-16
US20160271945A1 (en) 2016-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4209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5984210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4723687B (zh) 液体供给单元
JP4501713B2 (ja) エア浮上搬送装置
CN101164786B (zh) 液体喷射装置
KR101593386B1 (ko) 퍼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로드 포트
US7571997B2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head having current plates for regulating ink flow
CN104943383B (zh) 液体喷出头及其控制方法、液体喷出装置、流道部件
KR101106070B1 (ko) 잉크젯 헤드 송액 장치 및 잉크젯 헤드 와이핑 장치
JP666657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TW200830399A (en) Substrate cleaning apparatus
JP4529794B2 (ja) 気体浮上搬送装置
JP6086476B2 (ja) 基板浮上装置
US20160184873A1 (en) Apparatus of inhalation type for stocking wafer at ceiling and inhaling type wafer stock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JP697776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US20220176720A1 (en) Digital printing device with integrated ink collection device
JP664274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CN101992154A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6476437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KR101652481B1 (ko) 이중 슬릿 노즐를 이용한 약액 도포 장치
KR20240002832A (ko) 잉크젯 프린터용 헤드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잉크젯 프린터
US20210242040A1 (en) Drying module, substrate process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drying substrate holder
KR101470660B1 (ko) 에어 부상 반송장치 및 에어 반송방법
JP5336707B2 (ja) 浮上搬送装置
KR20060109167A (ko)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이송용 공기부상유니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