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6039B -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66039B
CN105966039B CN201610300663.4A CN201610300663A CN105966039B CN 105966039 B CN105966039 B CN 105966039B CN 201610300663 A CN201610300663 A CN 201610300663A CN 105966039 B CN105966039 B CN 1059660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going
component
composition surface
pressure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006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66039A (zh
Inventor
坂本雅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ison Co
Original Assignee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66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6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66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60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84Application of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9/00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e.g. glue stic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5Flexible substrates, e.g. plastics, organic fil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其即使将保持的构件的周围减压,也可避免从保持具偏离。本发明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具备:在背面(Db)接触于接触面(11f)的状态下保持第一构件(D)的第一保持具(10);保持第二构件(E)的第二保持具(20);可密闭的腔室(30);减压装置(50);使第一保持具(10)及/或第二保持具(20)移动的移动装置(40);以及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控制移动装置(40)及减压装置(50),以在第一接合面(Df)或第二接合面(Ef)所涂覆的树脂(G)、与未涂覆有树脂(G)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S)成为预定间隔之后,使腔室(30)内从超过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预定间隔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时比第一构件(D)膨胀的厚度的增加份小。

Description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减压环境下贴合两个构件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制造液晶面板的步骤中,透过接着剂进行液晶基板与保护玻璃的贴合。在透过接着剂等树脂贴合该种的两个构件时,以尽可能不使气泡混入于两个构件之间的方式在真空环境下吸附保持各构件,并使两者相对地接近而进行贴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78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贴合的构件中,会有例如液晶基板般,当放置在真空环境下时内部的空间膨胀而使构件的面弯曲的情形。当构件的面弯曲时,会有以吸附所进行的保持变得不充分而造成保持位置偏离的情形。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研创者,其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即使将保持的构件的周围予以减压,也可避免从保持具偏离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制造透过树脂来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的接合构件C的装置,该第一构件D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周围的压力成为低于大气压的预定压力以下时,会以使第一接合面Df的背面Db突出的方式开始膨胀,第二构件E具有与第一接合面Df相对向的第二接合面Ef;该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具有:第一保持具10,具有与第一接合面Df的背面Db接触的接触面11f,且在背面Db接触于接触面11f的状态下保持第一构件D;第二保持具20,用以在第二接合面Ef与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相对向的状态下保持第二构件E;可密闭的腔室30,用以收容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及保持在第二保持具20的第二构件E;减压装置50,用以使腔室30内减压;移动装置40,用以使第一保持具10及第二保持具20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与保持在第二保持具20的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相对地接近;以及控制装置60,用以控制移动装置40及减压装置50,俾在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及保持在第二保持具20的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的一方Ef所涂覆的树脂G、与未涂覆有树脂G之侧的接合面Df的间隔S成为预定间隔之后,使腔室30内从超过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其中,接合时压力比预定压力低,且为适合透过树脂G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的压力;预定的间隔设定成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从超过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时比第一构件D膨胀的厚度的增加份小的间隔。
如上方式构成时,由于在腔室内,将在第一接合面及第二接合面的一方涂覆的树脂与未涂覆有树脂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设为预定的间隔,因此在此之后将腔室内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时可抑制第一构件的膨胀,且可避免第一构件从第一保持具偏离。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为例如参照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中,控制装置60用以控制移动装置40,俾在将腔室30内减压至接合时压力之后,将保持在第二保持具20的第二构件E相对地推压至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
如上方式构成时,可在成为接合构件时使空洞不会残留在树脂内。
此外,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为例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中,第二保持具20包含下列构件而构成:间隔调节机23,用以调节第一接合面Df及第二接合面Ef的一方Ef所涂覆的树脂G与未涂覆有树脂G之侧的接合面Df的间隔S;以及推压机25,与间隔调节机23独立地将第二构件E推压至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移动装置40包含使间隔调节机23接近于第一保持具10的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及使推压机25接近于第一保持具10的推压机移动装置45而构成。
如上方式构成时,由于间隔调节机与推压机独立地作动,因此可精确度好地调节预定的间隔,且可充分地进行第二构件对于第一构件的推压。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参照例如图1及图3所示,为制造透过树脂G来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的接合构件C(例如参照图2(A))的方法,该第一构件D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周围的压力成为低于大气压的预定压力以下时,会以使第一接合面Df的背面Db突出的方式开始膨胀,第二构件E具有与第一接合面Df相对向的第二接合面Ef;该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具备下列步骤:接近配置步骤(S4),在第一接合面Df的背面Db接触于第一保持具10的接触面11f的状态下,以使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及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的一方所涂覆的树脂G、与未涂覆有树脂G之侧的接合面Df的间隔S成为预定间隔的方式使第一接合面Df及第二接合面Ef在可密闭的腔室30内接近;以及减压步骤(S5),在接近配置步骤(S4)之后,使腔室30内从超过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接合时压力比预定压力低,且为适合透过树脂G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的压力;预定的间隔设定成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从超过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时比第一构件D膨胀的厚度的增加份小的间隔。
如上方式构成时,由于在腔室内,将在第一接合面及第二接合面的一方所涂覆的树脂与未涂覆有树脂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设为预定的间隔,因此之后的减压步骤中将腔室内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时可抑制第一构件的膨胀,且可避免第一构件从第一保持具偏离。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由于在腔室内,将在第一接合面及第二接合面的一方所涂覆的树脂与未涂覆有树脂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设为预定的间隔,因此在此之后将腔室内减压至接合时压力时可抑制第一构件的膨胀,且可避免第一构件从第一保持具偏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垂直剖面图。
图2(A)为显示接合构件的构成的侧面图,图2(B)为显示构成接合构件的第一构件经变形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为说明接合构件的制造步骤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
10 第一保持具
11 第一台
11f 接触面
12 抽吸孔
18 管
19 第一抽吸机
20 第二保持具
23 间隔调节机
24 抽吸管
25 推压机
26 第二台
26f 推压面
26h 贯穿孔
27 支持臂
30 腔室
30r 内部的空间
31 挡门
31a 开闭装置
32 抽吸孔
34 管孔
35 排气孔
37 臂孔
40 移动装置
43 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
45 推压机移动装置
50 减压装置
51 真空配管
52 真空泵
60 控制装置
C 接合构件
D 第一构件(下构件)
Db 第一背面
Df 第一接合面
E 第二构件(上构件)
Ef 第二接合面
G 接着剂(树脂)
GL 接着剂层
S 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此外,对于各图中彼此相同或相当的构件标示相同或类似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图1为显示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垂直剖面图。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具备:保持第一构件(以下称为「第一构件D」)的第一保持具(以下称为「第一保持具10」);保持第二构件(以下称为「第二构件E」)的第二保持具(以下称为「第二保持具20」);腔室30;移动装置40;减压装置50;及控制装置60。在此,在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的详细说明前,例示由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所制造的接合构件的构成。
图2(A)为例示接合构件C的构成的侧面图,图2(B)为显示第一构件经变形的状态的侧视图。接合构件C是由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夹持作为树脂的接着剂G的层(接着剂层GL)而构成的零件。在本实施形态中,为说明第一构件D为形成板状的附有背光的液晶模组,且第二构件E为保持液晶的罩玻璃之例。第一构件D的包含液晶的板状的零件的表面为透过接着剂G与第二构件E接合的第一接合面Df。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的相反侧的面为第一背面Db。第一构件D的第一背面Db侧成为包含对液晶供给电信号的驱动电路或背光(光源)的零件。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一接合面Df及第一背面Db皆形成为平坦状。第一构件D为在第一接合面Df侧的液晶、与第一背面Db侧的零件之间形成有空间(未图示)。第一构件D为典型而言在大气压下制造,因此在形成于内部的空间封入有空气。第一构件D为在将周围予以减压时,封入于内部的空气会因内外的压力差而膨胀。第一构件D为当因减压而使内部的空气膨胀时,在变形不会被妨碍的环境下,如图2(B)所示,会以使强度比液晶小的背面Db突出的方式变形。在第一构件D的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将使第一构件D的周围减压至未达大气压时,会以使背面Db突出的方式开始膨胀的压力设为预定压力。
第二构件E为典型而言形成为板状,一方的面成为透过接着剂G而与第一接合面Df接合的第二接合面Ef。第二接合面Ef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为平坦状。接着剂G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涂覆于第一构件D或第二构件E时具有流动性的预定黏度的液体状,且为在照射紫外线而使的硬化时显现黏着特性的光学树脂,为树脂的一形态。接着剂层GL为使在贴合第一构件D及第二构件E之前具有流动性的接着剂G因黏度的增加而失去流动性而形成者。接着剂层GL用以将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予以贴合,并且发挥在硬化之际将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的间隔保持成适当的间隔的中间层的作用。
回到图1,继续说明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第一保持具10为典型而言保持第一构件D的装置,且具有第一台(stage)11。第一台11具有与第一构件D接触的接触面11f。接触面11f在制造接合构件C(参照图2(A))之际,预定与第一构件D的背面Db接触。接触面11f为包含背面Db(或第一接合面Df)的形状,且形成为比背面Db更大的面积。接触面11f为以使背面Db整体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平坦状。第一台11用以在本实施形态中,使接触面11f朝垂直上方配置。在接触面11f形成有用以抽吸保持被载置的第一构件D的抽吸孔12。抽吸孔12贯穿第一台11而到达接触面11f的背侧。抽吸孔12为以在接触面11f出现有多个的方式形成,以使第一保持具10稳定地保持第一构件D。
第二保持具20在本实施形态中,设置在第一保持具10的上方,且具有间隔调节机23、及推压机25。间隔调节机23典型而言包含吸附保持第二构件E的抽吸管(pipe)24。抽吸管24以朝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抽吸管24设置有多个,以稳定地保持第二构件E。推压机25为使第二构件E朝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推压的装置。推压机25包含推压第二构件E的第二台26、及支持第二台26的支持臂27。第二台26具有接触于第二构件E的推压面26f。推压面26f为包含第二接合面Ef的形状,且形成为比第二接合面Ef大的面积。推压面26f为以使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的相反侧之面的整体接触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为平坦状。第二台26形成为可保证推压第二构件E所需的充分的刚性的厚度。在第二台26形成有供抽吸管24贯穿的贯穿孔26h。贯穿孔26h为形成与所设置的抽吸管24的个数相同的数量。贯穿孔26h为使第二台26从推压面26f贯穿至其背侧之面。贯穿于贯穿孔26h的抽吸管24构成为可相对于第二台26滑动。支持臂27在本实施形态中朝垂直方向延伸。
腔室30提供适合于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时的环境的经过减压的空间。在腔室30的内部收容有第一台11及第二台26。腔室30形成为可将把持于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第一构件D、及把持于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第二构件E收容在使第一台11及第二台26朝垂直方向分离的间隙的大小。腔室30典型而言形成为长方体状。在腔室30设置有形成可供第一构件D及第二构件E出入的开口的挡门31。挡门31设置在腔室30的侧面。挡门31通过开闭装置31a而开闭。腔室30构成为当挡门31被关闭时使内部的空间30r密闭。在腔室30形成有使存在于空间30r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孔35。排气孔35典型而言形成在挡门31的相反侧的侧面。
在腔室3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台11。在腔室30的底部及/或第一台11,设置有可将第一台11固定于腔室30的底部的锁固机构(未图示)。在腔室30的底面,以与第一台11的抽吸孔12连通的实施例形成有抽吸孔32。抽吸孔32构成为:透过管18等连接有第一抽吸机19,通过第一抽吸机19的作动而可将载置于第一台阶11的接触面11f的第一构件D吸附并保持在第一台11。在腔室30的上部形成有供抽吸管24贯穿的管孔34、及供支持臂27贯穿的臂孔37。管孔34为形成与抽吸管24的个数相同的数量。臂孔37为形成与支持臂27相同的数量。贯穿于管孔34的抽吸管24构成为可相对于腔室30滑动。在位于抽吸管24的腔室30的外侧的端部,透过管(tube)28等而连接有第二抽吸机29,通过第二抽吸机29的作动,而构成为可将第二构件E吸附并保持在抽吸管24。贯穿臂孔37的支持臂27构成为可相对于腔室30滑动。腔室30的供抽吸管24贯穿的管孔34及供支持臂27贯穿的臂孔37的部分,分别适用有可保持空间30r的密闭性的密封构造。
移动装置40为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第二保持具20移动的装置,且具有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及推压机移动装置45。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为使间隔调节机23相对于第一台11朝接近及离开的方向往复移动的装置。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为使间隔调节机23(抽吸管24)朝垂直方向往复移动。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典型而言,成为以机器人使间隔调节机23移动的机器人驱动式的移动装置。推压机移动装置45为使推压机25相对于第一台11朝接近及离开的方向往复移动的装置。推压机移动装置45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为使推压机25(第二台26及支持臂27)朝垂直方向往复移动。推压机移动装置45典型而言具有通过空气压而使推压机25朝垂直方向往复移动的机构。以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进行的间隔调节机23的往复移动、及以推压机移动装置45进行的推压机25的往复移动是构成为独立地进行。
减压装置50为使密闭的腔室30内的压力降低的装置,且具有真空配管51、及真空泵52。真空配管51为将腔室30内的空气导引至腔室30之外的流路者,且其一端连接在形成于腔室30的排气孔35。真空泵52构成为配设在真空配管51,且使腔室30内的空气经由真空配管51排出至腔室30之外。真空泵52具有可使腔室30内的压力降低至适合透过接着剂G接合第一构件D及第二构件E的压力(接合时压力)的能力。接合时压力为负压。
控制装置60为控制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的动作的装置。控制装置60构成为:分别以信号线将把持第一构件D的机器人手臂(未图示)及把持第二构件E的机器人手臂(未图示)予以连接,且可将第一构件D及第二构件E搬送至腔室30内外。再者,控制装置60构成为:以信号线分别将连通于第一台11的抽吸孔12的第一抽吸机19及连通于抽吸管24的第二抽吸机29予以连接,且可分别控制下构件D及上构件E的真空吸附的有无。并且,控制装置60构成为:以信号线连接开闭腔室30的挡门31的开闭装置31a,以控制挡门31的开闭。再者,控制装置60构成为:分别以信号线连接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及推压机移动装置45,且分别使间隔调节机23及推压机25移动。再者,控制装置60以信号线与真空泵52连接,且可控制真空泵52的启动与停止。
接着,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图3为说明接合构件C(参照图2(A))的制造步骤的流程图。以下说明的接合构件C的制造方法是以如上说明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来进行。也就是,以下的说明为一并说明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的作用。此外,接合构件C的制造也能以使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作动的以外的手法进行。在以下的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中,提到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及接合构件C的详细构成时,适当地参考图1及图2。
在开始进行接合构件C的制造时,控制装置60为打开腔室30的挡门31,将把持在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第一构件D及把持在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第二构件E搬入至腔室30内(S1)。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第一接合面Df朝上而将第一构件D搬入至腔室30内,且使第二构件E比第一构件D更靠近上方,使第二接合面Ef朝下而搬入至腔室内。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将第二构件E搬入至腔室30内之前,在第二接合面Ef涂覆预定量的接着剂G。预定量的接着剂G是在透过接着剂G将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予以接合时接着剂层GL会成为适当厚度的接着剂G的量。在本实施形态中,涂覆于第二接合面Ef的接着剂G的厚度为大致50μm至300μm。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涂覆有接着剂G的第二接合面Ef为朝下,因此接着剂G是采用具有不会垂落的黏度者。
在将第一构件D及第二构件E搬入至腔室30内后,控制装置60为在使被把持于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第一构件D的第一背面Db接触于第一台11的接触面11f后,使第一抽吸机19作动。藉此,将第一构件D吸附保持在第一保持具10。在第一构件D吸附保持于第一保持具10后,控制装置60用以使机器人手臂(未图示)退避至腔室30之外。再者,控制装置60为在使把持于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第二构件E之与第二接合面Ef相反侧的面接触于抽吸管24的前端后,使第二抽吸机29作动。藉此,将第二构件E吸附保持在间隔调节机23。在第二构件E吸附保持于间隔调节机23后,控制装置60用以使机器人手臂(未图示)退避至腔室30之外。
在机器人手臂(未图示)退避至腔室30之外时,吸附保持于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及吸附保持于间隔调节机23的第二构件E,是以第一接合面Df与涂覆在第二接合面Ef的接着剂G相对向且隔开比较大的距离的方式配置(对向配置步骤:S2)。在此,第一接合面Df与涂覆在第二接合面Ef的接着剂G隔开比较大的距离,是指可顺畅地进行机器人手臂(未图示)的出入,并且假设在该状态下腔室30内成为负压且第一构件D的第一背面Db膨胀而突出时,隔开有容许第一背面Db从抽吸孔12分离的程度的第一背面Db的弯曲的距离的状态。
在对向配置第一构件D及第二构件E之后,控制装置60用以关闭挡门31而将腔室30内予以密闭(S3)。接着,控制装置60用以使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43作动,且以使吸附保持于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与吸附保持于间隔调节机23的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所涂覆的接着剂G的间隔成为预定间隔的方式使第二构件E接近于第一构件D(接近配置步骤:S4)。在此,预定间隔为假设在第一构件D的变形不受限制(没有妨碍变形的物体)的状态下将腔室30内设为接合时压力,且使第一构件D的第一背面Db突出的方式膨胀时,比因第一构件D的膨胀所致的厚度的增加份小的间隔。再者,接合时压力为负压(比大气压低的压力),且为适合于透过接着剂G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时的压力,典型而言是指在设为接合构件C时可避免超过容许范围的空洞混在于接着剂层GL内的压力。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预定间隔设为大致0.1mm至0.5mm。此外,在涂覆接着剂G的范围的外周下降时(有外周因接着剂G的黏度而下降的情形),将接着剂G之比未下降的外周更靠内侧的部分与第一接合面Df的间隔设为预定的间隔。再者,在第一台11未固定于腔室30的底部时,在完成该接近配置步骤(S4)之前将锁固机构(未图示)予以锁固并固定。
在使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E接近配置后,控制装置60用以使真空泵52作动,并使腔室30内的压力降低(减压步骤:S5)。控制装置60是以腔室30内的压力降低至接合时压力为目标,使真空泵52作动。当使腔室30内的压力降低,且降低至预定的压力时,第一构件D是以使第一背面Db突出的方式开始膨胀。预定的压力通常比接合时压力高,因此持续地使腔室30内减压。当使腔室30内的压力降低至比预定压力低时,第一构件D的第一背面Db的突出量会变多。然而,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接近配置步骤(S4)中,由于将涂覆于第一接合面Df与第二接合面Ef的接着剂G的间隔设为预定间隔,因此即使第一背面Db膨出而欲将第一构件D的厚度增厚时,第一构件D也会接触于第二构件E,而会阻碍第一构件D的更进一步的膨胀。藉此,可避免因第一构件D的内部空间的膨胀导致第一背面Db弯曲而造成第一背面Db从抽吸孔12分离的情形,且可避免从吸附保持有第一构件D的第一保持具10偏离的情形。如此,可在吸附保持于第一保持具10的第一构件D、及吸附保持于间隔调节机23的第二构件E的保持位置不会偏离的情况下,使腔室30内降低至接合时压力。
在腔室30内降低至接合时压力后,控制装置60用以使推压机移动装置45作动,且通过推压机25使第二构件E朝向第一构件D推压(推压步骤:S6)。推压机25是以推压面26f来推压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的背侧的面整体。在腔室30内降低至接合时压力的状态下,通过推压机25使涂覆有接着剂G的第二构件E朝向第一构件D推压,而压溃混在于接着剂G的内部的空洞。包含于接着剂G的气体成分几乎会在真空下(接合时压力的状态)漏出。即使气体残留在气体漏出后的空洞,也由于在真空中,所以绝对量非常少。因此,在将空洞予以压溃之后,可能成为问题的大小的空洞不会在常压下再生。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推压机移动装置45以大致50kPa至300kPa的力将第二构件E朝向第一构件D推压,但也有以1MPa以上的力来推压的情形。当推压步骤(S6)完成时,成为透过预定厚度的接着剂层GL将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接合的接合构件C(S7)。在完成接合构件C后,控制装置60用以将腔室30内的压力升压至与腔室30之外的压力相同程度的压力,并打开挡门31,通过机器人手臂(未图示)而从腔室30取出接合构件C,而完成接合构件C的制造。
如以上的说明,依据本实施形态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1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在密闭的腔室30内,在以使第一接合面Df与涂覆于第二接合面Ef的接着剂G的间隔成为预定间隔的方式使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接近之后,将腔室30内减压至接合时压力,因此可抑制第一构件D的膨胀,且可避免第一背面Db弯曲而造成第一构件D从第一保持具10脱落。此外,由于在将腔室30内减压至接合时压力的过程中抑制第一构件D的膨胀,因此可抑制对制品(第一构件D、接合构件C)造成不良影响。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一构件D虽为液晶模组,但也可为液晶模组以外的在减压时背面会膨胀的构件。此外,第二构件E虽为罩玻璃,但也可为罩玻璃以外的适合贴合于第一构件D的构件。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及第一背面Db虽形成为平坦状,但其任一方或两方也可形成为凸状或凹状。在第一接合面Df非为平坦状时,是以使第二接合面Ef对应于第一接合面Df的方式(能透过接着剂G适当地接合)形成,在第一背面Db非为平坦时,是以使接触面11f对应于第一背面Db的方式形成。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二保持具20虽被分成为调节第二构件E相对于第一构件D的间隔的间隔调节机23、及使第二构件E朝第一构件D推压的推压机25,但也可构成为整合间隔调节机23与推压机25的功能而能在一个台进行第二构件E的吸附保持、对第一构件D的间隔的调节、及朝第一构件D的推压。
在以上的说明中,保持第一保持具10及第二保持具20的构件的构成皆为吸附并保持构件的面者,但其两者或任一者也可为把持构件的外周缘的夹盘构造。然而,在将设为吸附保持构件之面的构成时,即使构件的尺寸(外周长、面积、形状)改变时也可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的情况下保持构件,且在推压步骤(S6)中容易地进行推压,因此较为理想。
在以上的说明中,移动装置40虽为使第二保持具20移动的装置,但也可为取代第二保持具20而使第一保持具移动的装置,或也可为使第二保持具20及第一保持具10的两者移动的装置。
在以上的说明中,虽在接合第一构件D与第二构件E之前将接着剂G涂覆在第二构件E的第二接合面Ef,但也可不涂覆在第二接合面Ef而涂覆在第一构件D的第一接合面Df。

Claims (4)

1.一种接合构件制造装置,为制造通过树脂来接合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接合构件的装置,该第一构件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周围的压力成为低于大气压的预定压力以下时,会以使第一接合面的背面突出的方式开始膨胀,该第二构件具有与前述第一接合面相对向的第二接合面;
该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具有:
第一保持具,具有与前述第一接合面的背面接触的接触面,且在前述背面接触于前述接触面的状态下保持前述第一构件;
第二保持具,用以在前述第二接合面与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的前述第一接合面相对向的状态下保持前述第二构件;
可密闭的腔室,用以收容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及保持在前述第二保持具的前述第二构件;
减压装置,用以使前述腔室内减压;
移动装置,用以使前述第一保持具及前述第二保持具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的前述第一接合面、与保持在前述第二保持具的前述第二构件的前述第二接合面相对地接近;以及
控制装置,用以控制前述移动装置及前述减压装置,以在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的前述第一接合面及保持在前述第二保持具的前述第二构件的前述第二接合面的一方所涂覆的前述树脂、与未涂覆有前述树脂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成为预定间隔之后,使前述腔室内从超过前述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其中,
前述接合时压力比前述预定压力低,且为适合通过前述树脂接合前述第一构件与前述第二构件的压力;
前述预定间隔为设定成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从超过前述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前述接合时压力时比前述第一构件膨胀的厚度的增加份小的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其中,前述控制装置用以控制前述移动装置,以在将前述腔室内减压至前述接合时压力之后,将保持在前述第二保持具的前述第二构件相对地推压至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其中,前述第二保持具包含下列构件而构成:间隔调节机,用以调节前述第一接合面及前述第二接合面的一方所涂覆的前述树脂与未涂覆有前述树脂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以及推压机,其与前述间隔调节机独立地将前述第二构件推压至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
前述移动装置包含使前述间隔调节机接近于前述第一保持具的间隔调节机移动装置、及使前述推压机接近于前述第一保持具的推压机移动装置而构成。
4.一种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为制造通过树脂来接合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接合构件的方法,该第一构件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周围的压力成为低于大气压的预定压力以下时,会以使第一接合面的背面突出的方式开始膨胀,该第二构件具有与前述第一接合面相对向的第二接合面;
该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具备下列步骤:
接近配置步骤,在前述第一接合面的背面接触于第一保持具的接触面的状态下,以使保持在前述第一保持具的前述第一构件的第一接合面及前述第二构件的前述第二接合面的一方所涂覆的前述树脂、与未涂覆有前述树脂之侧的接合面的间隔成为预定间隔的方式使之在可密闭的腔室内接近;以及
减压步骤,在前述接近配置步骤之后,使前述腔室内从超过前述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接合时压力;其中,
前述接合时压力比前述预定压力低,且为适合通过前述树脂接合前述第一构件与前述第二构件的压力;
前述预定间隔为设定成在变形未被限制的状态下从超过前述预定压力的压力减压至前述接合时压力时比前述第一构件膨胀的厚度的增加份小的间隔。
CN201610300663.4A 2015-05-29 2016-05-09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9660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0203A JP5797863B1 (ja) 2015-05-29 2015-05-29 接合部材製造装置及び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5-110203 2015-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6039A CN105966039A (zh) 2016-09-28
CN105966039B true CN105966039B (zh) 2018-05-08

Family

ID=54348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00663.4A Active CN105966039B (zh) 2015-05-29 2016-05-09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97863B1 (zh)
KR (1) KR101718283B1 (zh)
CN (1) CN105966039B (zh)
TW (1) TWI5671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19651B1 (ko) * 2018-02-05 2019-09-09 박은주 투명 전광판용 복층 유리 조립 방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4358A (zh) * 2010-03-16 2012-11-28 日本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胶带贴附设备和胶带贴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7841A (ja) * 2001-05-31 2002-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パネルの製造装置
KR101311855B1 (ko) * 2006-12-08 2013-09-27 엘아이지에이디피 주식회사 기판합착장치 및 기판합착방법
JP5197089B2 (ja) * 2008-03-27 2013-05-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平面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3001888A (ja) * 2011-06-21 2013-01-07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部材接合方法及び部材接合装置
JP5593299B2 (ja) * 2011-11-25 2014-09-17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接合装置、接合システム、接合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6188123B2 (ja) * 2012-12-28 2017-08-30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貼合装置および貼合処理方法
WO2014119542A1 (ja) * 2013-01-30 2014-08-07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部材貼り合わせ装置
JP5860431B2 (ja) * 2013-04-25 2016-02-16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接合装置、接合システムおよび接合方法
KR20160093539A (ko) * 2013-12-04 2016-08-08 신에츠 엔지니어링 가부시키가이샤 첩합 디바이스의 제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4358A (zh) * 2010-03-16 2012-11-28 日本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胶带贴附设备和胶带贴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6039A (zh) 2016-09-28
JP5797863B1 (ja) 2015-10-21
KR101718283B1 (ko) 2017-03-20
KR20160140374A (ko) 2016-12-07
JP2016224243A (ja) 2016-12-28
TW201643227A (zh) 2016-12-16
TWI567153B (zh) 2017-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9782C (zh) 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件的方法和装置
JP5126260B2 (ja) テープ貼付装置及びテープ貼付方法
JP5649125B2 (ja) テープ貼付装置
EP1766663A4 (en) METHODS FOR DEPOSITING, CLEARING AND PLACIN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ON SEMICONDUCTOR WAFERS
JP6406247B2 (ja) 積層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5966039B (zh) 接合构件制造装置及接合构件的制造方法
JP5705937B2 (ja) 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03946006A (zh) 层压方法及层压装置
CN102834544B (zh) 对用于柔性衬底的腔室入口或腔室出口进行密封的装置、衬底处理设备及组装该装置的方法
EP3020683A1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micro-chan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icro-channel using same
KR20040034534A (ko) 프레스 장치 및 방법
JP2010115663A (ja) 基材の接合方法及び基材の接合装置
CN101335196B (zh) 胶带粘结装置
TW200634276A (en) A heat pipe manufacturing process
JP2015136856A (ja) 複合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6382267B1 (en) Fluid fil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ydraulic mount
CN108724692B (zh) 贴合装置及使用该贴合装置的元件贴合方法
JP2004179662A5 (zh)
JPWO2003095388A1 (ja) ガラスパネル用減圧容器
EP3650628A1 (en) Insert unit, insulated glass unit comprising said insert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insulated glass unit
JP4044906B2 (ja) 真空プレス貼着装置
CN102386118B (zh) 基板粘合装置以及基板粘合方法
KR102637392B1 (ko) 미소 구조물 제조 장치 및 미소 구조물 제조 방법
US2005008682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gap adjusting apparatus therefor
KR102147575B1 (ko) 타공한 점착재를 이용한 점착척 및 이를 이용한 척킹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499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2499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Olison Company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