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4991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4991B
CN105934991B CN201480074118.7A CN201480074118A CN105934991B CN 105934991 B CN105934991 B CN 105934991B CN 201480074118 A CN201480074118 A CN 201480074118A CN 105934991 B CN105934991 B CN 105934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cch
scell
user terminal
cell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41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4991A (zh
Inventor
武田一树
内野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34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4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41Frequency-non-contiguo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适当地进行PUCCH发送小区的切换。与由利用不同的频带的1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多个小区组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具有:接收单元,接收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以及控制单元,从对各小区组分别设定的能够分配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中选择至少一个小区并将其控制为发送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且进行控制,使得在RRC消息中包含能够分配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的变更指示的情况下,在变更前的能够分配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中发送对于RRC消息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成为了标准(非专利文献1)。
在LTE中,作为多址方式,在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中使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在上行线路(上行链路)中使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的方式。
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正在研究被称为LTE advanced或者LTE enhancement的LTE的后继系统,且作为LTE Rel.10/11成为标准。
LTE Rel.10/11的系统带域包括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域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这样,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将分量载波简称为小区。
在作为LTE的进一步的后继系统的LTE Rel.12中,正在研究多个小区在不同的频带(载波)中使用的各种方案。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实质上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应用上述的载波聚合。另一方面,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考虑应用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
另外,载波聚合(CA)有时被称为eNB内(Intra-eNB)CA,双重连接(DC)有时被称为eNB间(Inter-eNB)CA。
在利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用户终端构成为,除了主小区(PCell:PrimaryCell)之外,还在至少一个副小区(SCell:Secondary Cell)中,对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分配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而反馈给无线基站。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发送PUCCH的小区通过高层信令而被设定,之后有可能根据网络或业务量的状况而被指示变更。但是,没有规定从在多个小区被设定为PUCCH发送小区的状态被指示了PUCCH发送小区的变更的情况下的终端操作或其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进行PUCCH发送小区的切换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与由利用不同的频带的1个以上的小区分别构成的多个小区组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单元,接收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以及控制单元,从对各小区组分别设定的能够分配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中选择至少一个小区并将其控制为发送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且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RRC消息中包含能够分配所述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的变更指示的情况下,在变更前的能够分配所述上行控制信号的小区中发送对于所述RRC消息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地进行PUCCH发送小区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载波聚合(CA)以及双重连接(DC)的示意图。
图2是载波聚合的配置方案4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方式中,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时序图。
图5是说明在第一方式中,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在第一方式中,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时序图。
图7是说明在第一方式中,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一例的图。
图8是说明在第一方式中,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其他的例的图。
图9是说明在第一方式中,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其他的例的图。
图10是说明在第一方式的变形例中,基于RRC消息和MAC CE的组合进行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的图。
图11是说明在第二方式中,在PUCCH设定SCell中发送CQI的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二方式中,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在第二方式中,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时序图。
图14是表示在第二方式中,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在第二方式中,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在记载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情况下,还包括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DCCH)。
在LTE-A系统中,正在研究在具有半径为几千米左右的宽范围的覆盖范围区域的宏小区内形成具有半径为几十米左右的局部的覆盖范围区域的小型小区的HetNet(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载波聚合(CA)以及双重连接(DC)被应用于HetNet结构。
在HetNet结构中,为了支持业务量的进一步的增大,正在研究将小型小区高密度地展开的方案。在该方案中,优选通过在宏小区中使用相对低的频带的载波而确保覆盖范围,在小型小区中为了确保宽的带域而使用相对高的频带的载波。
在宏小区层中,通过建立控制平面(C(Control)-plane)的连接,在低的频带支持高的发送功率密度,从而确保了宽的覆盖范围或移动性。在高密度小型小区层中,通过建立专用于数据的用户平面(U(User)-plane)的连接,在高的频带确保容量,从而增大了吞吐量。另外,小型小区也可以被称为虚拟小区、微微小区、纳米小区、毫微微小区、微型小区等。
图1是说明载波聚合(CA)以及双重连接(DC)的图。在图1所示的例中,用户终端UE与无线基站eNB1以及eNB2进行通信。
在图1中,分别示出经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以及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而被发送接收的控制信号。例如,经由PDCCH,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被发送。此外,经由PUCCH,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被发送。另外,经由PDCCH而被发送的DCI也可以被称为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经由PUCCH而被发送的UCI也可以被称为上行控制信号(PUCCH信号)。
图1A表示涉及载波聚合(CA)的无线基站eNB1、eNB2以及用户终端UE的通信。在图1A所示的例中,eNB1是形成宏小区的无线基站(以下,称为宏基站),eNB2是形成小型小区的无线基站(以下,称为小型基站)。
例如,小型基站也可以是如与宏基站连接的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Head))的结构。在应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一个调度器(例如,宏基站eNB1具有的调度器)控制多个小区的调度。
设想在宏基站eNB1具有的调度器控制多个小区的调度的结构中,各基站间例如通过如光纤的高速线路等理想回程(ideal backhaul)来连接。
用户终端UE将与各小区有关的UCI经由一个小区(例如,PCell)的PUCCH而发送即可。例如,对于通过PCell(宏小区)以及SCell(小型小区)而被发送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汇集到PCell的PUCCH资源而被分配。在该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同时发送多个HARQ-ACK,所以容易确保上行链路的覆盖范围。
图1B表示涉及双重连接(DC)的无线基站eNB1、eNB2以及用户终端UE的通信。在图1B所示的例中,eNB1以及eNB2都是宏基站。
在应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多个调度器被独立地设置,该多个调度器(例如,宏基站eNB1具有的调度器以及宏基站eNB2具有的调度器)对各自管辖的1个以上的小区的调度进行控制。
设想在宏基站eNB1具有的调度器以及宏基站eNB2具有的调度器对各自管辖的1个以上的小区的调度进行控制的结构中,各基站间例如通过X2接口等无法忽略延迟的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来连接。
用户终端UE需要按每个基站反馈与该基站形成的小区有关的UCI。即,用户终端UE需要除了PCell之外还在至少一个SCell的无线资源中分配PUCCH而进行UCI的反馈(SCell上的PUCCH(PUCCH on SCell))。
在双重连接(DC)中,具有如下特征:终端需要这样至少在2个小区中发送PUCCH,另一方面,即使将小区间不通过理想回程(ideal backhaul)而连接,也能够获得与载波聚合(CA)同样的吞吐量改善效果。
在载波聚合(CA)中,也正在研究如双重连接(DC)这样进行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
图2是说明载波聚合(CA)的配置方案4(deployment scenario#4)的图。在图2所示的例中,将宏小区设为PCell,将小型小区设为SCell。载波聚合(CA)的配置方案4是如下结构:在频率F1中确保宏小区的覆盖范围,将宏小区的业务量在频率F2(F1<F2)中向由RRH形成的小型小区进行卸载。根据该结构,能够享受基于宏小区的移动性确保和基于小型小区的容量增大的双重效果。
但是,如上所述,在载波聚合(CA)中,基于PUCCH的UCI反馈只能经由PCell进行。因此,在载波聚合(CA)的配置方案4中,随着小型小区数量的增加,宏小区的上行链路中的涉及UCI反馈的业务量增大。由此,存在宏小区的上行链路资源因PUCCH而变得紧张,导致基于小型小区的容量增大效果受限的顾虑。
因此,通过如双重连接(DC)那样进行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在载波聚合(CA)的配置方案4中,用户终端能够将UCI反馈向小型小区进行卸载。但是,为了使其变得可能,用户终端需要能够利用上行链路的CA(UL-CA)。
若考虑设备的成本或安装的容易性,则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优选在载波聚合(CA)和双重连接(DC)中根据共同的方针来决定。
参照图3说明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图3是表示双重连接(DC)或者载波聚合(CA)中的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的一例的图。在图3中,横轴表示频率,示出了使用预定的频带的无线资源的5个小区和用户终端UE的连接。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被设定为能够分配PUCCH的小区称为“PUCCH设定小区”。此外,将被设定为能够分配PUCCH的SCell称为“PUCCH设定SCell”。在PUCCH设定小区中,包括PCell以及PUCCH设定SCell。
图3A是表示双重连接(DC)中的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的一例的图。在双重连接(DC)中,各无线基站设定由1个或者多个小区构成的小区组(CG:Cell Group)。各CG由同一个无线基站形成的1个以上的小区构成,或者由发送天线装置、发送站等同一个发送点形成的1个以上的小区构成。
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被称为主小区组(MCG:Master CG),MCG以外的小区组(CG)被称为副小区组(SCG:Secondary CG)。在各小区组(CG)中,能够进行2个小区以上的载波聚合(CA)。
被设定MCG的无线基站称为主基站(MeNB:Master eNB),被设定SCG的无线基站称为副基站(SeNB:Secondary eNB)。
被设定为构成MCG以及SCG的小区的合计数量成为预定值(例如,5个小区)以下。该预定值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无线基站eNB以及用户终端UE间被动态地设定。此外,根据用户终端UE的安装,构成能够设定的MCG以及SCG的小区的合计值以及小区的组合也可以作为能力(capability)信令而被通知给无线基站eNB。
在图3A中,用户终端UE连接到C1至C5这5个小区。在图3A中,小区C1是PCell,小区C2至C5是SCell。此外,小区C1以及C2构成MCG,小区C3至C5构成SCG。
在各小区组(CG)中,被设定为至少1个小区能够反馈PUCCH。在图3A中,作为PCell的小区C1被设定为MCG的PUCCH设定小区,且作为SCell的小区C3被设定为SCG的PUCCH设定小区。即,MCG的基于PUCCH的UCI反馈在PCell(小区C1)中进行,SCG的基于PUCCH的UCI反馈在PUCCH设定SCell(小区C3)中进行。
另外,在被指示了上行链路的PUSCH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还能够在PUSCH中复用UCI而发送。即,基于PUSCH的UCI反馈并不限定于PUCCH设定小区而进行。
图3B是表示载波聚合(CA)中的对于SCell的PUCCH的分配的一例的图。如上所述,从在载波聚合(CA)和双重连接(DC)中根据共同的方针来分配PUCCH的观点出发,在载波聚合(CA)中也是各无线基站设定由1个或者多个小区构成的小区组(CG)。各小区组(CG)由同一个无线基站形成的1个以上的小区构成,或者由发送天线装置、发送站等同一个发送点形成的1个以上的小区构成。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载波聚合(CA)中,将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称为XCG,将XCG以外的小区组(CG)称为YCG。在各小区组(CG)中,能够进行2个小区以上的载波聚合(CA)。被设定为构成XCG以及YCG的小区的合计数量成为预定值(例如,5个小区)以下。该预定值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无线基站eNB以及用户终端UE间被动态地设定。
在各小区组(CG)中,被设定为至少1个小区能够反馈PUCCH。在图3B中,作为PCell的小区C1被设定为XCG的PUCCH设定小区,作为SCell的小区C3被设定为YCG的PUCCH设定小区。XCG的基于PUCCH的UCI反馈在PCell(小区C1)中进行,YCG的基于PUCCH的UCI反馈在PUCCH设定SCell(小区C3)中进行。
另外,在被指示了上行链路的PUSCH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还能够在PUSCH中复用UCI而发送。即,基于PUSCH的UCI反馈并不限定于PUCCH设定小区而进行。
与PUCCH设定小区有关的信息例如通过RRC信令或广播信号等高层信令而从无线基站eNB通知给用户终端UE。PUCCH设定小区中的1个必定会成为PCell。此外,还设想在全部小区组(CG)中被设定3个以上的PUCCH设定小区。但是,PUCCH设定小区被设定为设定(设置(configure))了上行链路载波聚合(UL-CA)的小区。
PUCCH设定小区有可能根据网络或业务量的状况而被指示变更。与通知PUCCH设定小区的情况同样地,变更指示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消息而被通知。另外,在双重连接(DC)中,无线基站eNB或者用户终端UE从属于MCG的小区发送RRC消息。在载波聚合(CA)中,无线基站eNB或者用户终端UE能够从任意小区发送RRC消息。
由于在LTE Rel.11之前,PUCCH只在PCell中被发送,所以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通过指示PCell的变更的PCell变化(change)来进行。PCell变化通过与切换同等的结构和处理操作来进行。即,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需要从被指示了PCell的变更到完成为止停止通信。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技术中,还没有规定从设定有多个PUCCH设定小区的状态被指示了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的情况下的终端操作或其方法。因此,不清楚用户终端UE在哪个小区的PUCCH中发送对于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指示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
在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PUCCH从PCell被发送。即,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的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无非是PCell变化,沿用现有的PCell变化的结构即可。
在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PUCCH从任一个SCell被发送。即,在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的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时,不会发生PCell变化。因此,用户终端UE在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的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时,能够在维持了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的连接的状态下,变更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的PUCCH设定小区。
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优选在载波聚合(CA)以及双重连接(DC)中通过共同的方法来进行。
本发明人们发现了在载波聚合(CA)以及双重连接(DC)中能够通过共同的方法来变更PUCCH设定小区的控制。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UE通过变更前的PUCCH发送设定而发送对于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的RRC消息的PUCCH(HARQ-ACK),之后,切换PUCCH设定SCell。根据该方法,由于能够在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间使对于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的RRC消息的HARQ-ACK的PUCCH资源的认识一致,所以能够协调地进行HARQ-ACK的发送接收。
以下,详细说明在载波聚合(CA)以及双重连接(DC)中能够通过共同的方法来变更PUCCH设定小区的控制。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说明双重连接(DC)以及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
基于图4以及图5,说明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
如图5A所示,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前,S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3。如图5C所示,设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后,S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4。
如图4所示,首先,SeNB对M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请求(ST101)。接收到变更请求的MeNB对SeNB发送ACK(ST102)。
M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指示RRC重新设置(RRC reconfiguration)(ST103)。接收到变更指示的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ACK(ST104)。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由于RRC消息从MCG发送,所以用户终端UE在PCell的PUCCH中发送对于该RRC消息的HARQ-ACK。
用户终端UE在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切换PUCCH设定SCell。将从接收到该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称为模糊(Ambiguity)区间。
在模糊(Ambiguity)区间,用户终端UE根据接收到的RRC消息来切换无线资源控制(RRC)的设定。切换所需的时间根据用户终端UE的安装而不同。换言之,无线基站eNB无法严格识别或者掌握用户终端UE在模糊(Ambiguity)区间的何处切换无线资源控制(RRC)的设定。
在切换完成后,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在内的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T105)。
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MeNB对S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ST106)。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SeNB对MeNB发送ACK(ST107)。并且,SeNB切换PUCCH设定SCell(ST108)。由此,SCG的PUCCH设定SCell从变更前的小区C3切换到变更后的小区C4(参照图5C)。
例如,SeNB和MeNB之间的信令(PUCCH设定SCell变更请求或完成报告、ACK等)通过回程而被发送接收,但其延迟依赖于回程的种类或业务量、eNB间的传输距离等。此外,从MeNB对于用户终端UE的RRC消息未必被准确地发送接收,存在发生重发控制的可能性。进一步如前所述,用户终端UE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设定完成所需的时间根据安装而不同。根据这样的理由,从SeNB对M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请求之后到从MeNB接收到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为止的期间成为对于SeNB来说的模糊(Ambiguity)区间。
因此,设在该模糊区间,SeNB对构成SCG的小区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参照图5B)。另外,用户终端UE只要从发送了对于从MCG接收到的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的PUCCH之后到发送设定完成报告为止的期间的任一定时变更PUCCH设定SCell即可。
接着,基于图6以及图7,说明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
如图7A所示,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前,Y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3。如图7C所示,设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后,Y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4。
如图6所示,首先,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指示RRC重新设置(RRC reconfiguration)(ST201)。接收到变更指示的用户终端UE对无线基站eNB发送ACK(ST202)。
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在属于XCG以及YCG的任一个小区中都能够发送。用户终端UE在接收到RRC消息的情况下,由该RRC消息被发送接收的小区所属的小区组(CG)中设定了PUCCH的小区发送HARQ-ACK。
用户终端UE在包括PCell的小区组、即XCG中接收到RRC消息的情况下,在PCell的PUCCH中发送对于该RRC消息的HARQ-ACK。
用户终端UE在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即YCG中接收到RRC消息的情况下,在变更前的PUCCH设定小区中且基于变更前的PUCCH资源分配法而发送对于该RRC消息的HARQ-ACK。
用户终端UE在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切换PUCCH设定SCell。将从接收到该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称为模糊(Ambiguity)区间。
在模糊(Ambiguity)区间,用户终端UE根据接收到的RRC消息来切换无线资源控制(RRC)的设定。切换所需的时间根据用户终端UE的安装而不同。换言之,无线基站eNB无法严格识别或者掌握用户终端UE在模糊(Ambiguity)区间的何处切换无线资源控制(RRC)的设定。
在切换完成后,用户终端UE对无线基站eNB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在内的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T203)。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ACK(ST204)。并且,无线基站eNB切换PUCCH设定SCell(ST205)。由此,YCG的PUCCH设定SCell从变更前的小区C3切换到变更后的小区C4(参照图7C)。
在载波聚合(CA)中,理想回程作为前提,所以不会发生无线基站eNB间通过回程进行信令通知的延迟。因此,从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之后到从用户终端UE接收到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为止的期间成为对于YCG来说的模糊(Ambiguity)区间。
因此,设在该模糊区间,eNB对构成YCG的小区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参照图7B)。另外,用户终端UE只要从发送了对于接收到的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的PUCCH之后到发送设定完成报告为止的期间的任一定时变更PUCCH设定SCell即可。
这样,无论是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还是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都通过变更前的PUCCH发送设定来发送对于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的RRC消息的HARQ-ACK,从而能够在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中使对于指示变更的RRC消息的HARQ-ACK的发送小区以及PUCCH资源的认识一致。
例如,根据用户终端UE的安装或处理速度,还存在在发送对于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的HARQ-ACK的定时,能够同时实现PUCCH设定SCell的切换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并不限定于全部用户终端UE在HARQ-ACK发送定时能够完成PUCCH设定SCell切换,所以对于无线基站eNB而言,优选无论安装或处理速度如何,用户终端UE都在根据预定的规则来确定的SCell中发送HARQ-ACK。这样,在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之间,能够协调地进行HARQ-ACK的发送接收。
此外,通过在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中在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能够避免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中的PUCCH资源认识的不协调。
在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中是否进行下行链路调度要看无线基站eNB的安装,用户终端UE不会认识到正在进行什么样的调度制约。因此,无论是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还是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中的用户终端UE的操作都相同,所以能够通过一个安装来覆盖双方的情形。因此,不需要根据网络的结构而编排不同的用户终端UE的控制,安装负担少,能够抑制成本。
如前所述,下行链路调度制约要看无线基站eNB的安装。在不清楚用户终端UE在哪个SCell、哪个PUCCH资源中发送PUCCH的区间,也可以代替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制约,而由无线基站eNB在变更前后双方的SCell中监视双方的PUCCH。
基于图8,说明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制约,在变更前后的SCell中监视PUCCH的过程。
如图8A所示,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前,S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3。如图8C所示,设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后,S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4。
因此,在对于SeNB来说的模糊区间(参照图4)中,SeNB无法判断用户终端UE在小区C3和小区C4中的哪个小区中发送PUCCH。在该情况下,SeNB也可以代替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制约,即在发生了下行链路的数据的情况下,与不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的情况同样地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且在变更前后的双方的SCell、即小区C3以及小区C4的双方中监视PUCCH(参照图8B)。
接着,基于图9,说明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制约,而在变更前后的SCell中监视PUCCH的过程。
如图9A所示,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前,Y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3。如图9C所示,设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后,YCG的PUCCH设定SCell为小区C4。
因此,在对于YCG来说的模糊区间(参照图6)中,无线基站eNB无法判断用户终端UE在小区C3和小区C4中的哪个小区中发送PUCCH。在该情况下,无线基站eNB也可以代替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制约,即在发生了下行链路的数据的情况下,与不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的情况同样地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且在变更前后的双方的SCell、即小区C3以及小区C4的双方中监视PUCCH(参照图9B)。
在模糊区间,用户终端UE发送PUCCH的是变更前后的任一个SCell。因此,这样在变更前后的双方的SCell中监视PUCCH,即使是在无线基站eNB未安装下行链路调度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中的PUCCH资源认识的不协调。
接着,说明第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中,说明了通过RRC消息来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RRC消息和MAC CE(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的组合来指示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
具体而言,无线基站eNB预先通过RRC消息来设定多个PUCCH设定小区。并且,无线基站eNB根据需要,通过MAC CE来指示实际发送PUCCH的SCell。在图10A所示的例中,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通过RRC消息而将小区C3以及小区C4设定为PUCCH设定SCell,通过MACCE而将小区C3和小区C4中的任一个指示为实际发送PUCCH的SCell。如图10B所示,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RRC消息在属于MCG的小区中发送。因此,SeNB将与当前设定中的PUCCH设定SCell不同的、成为PUCCH设定SCell候选的SCell,经由MeNB通知给用户终端UE。然后,SeNB通过在MAC CE中包含的信令,从预先作为PUCCH设定SCell候选而被通知的SCell中,对用户终端UE指示实际用于PUCCH发送的SCell。
另外,与对RRC消息需要模糊区间同样地,用户终端UE在从通过MAC CE而接受到指示之后到切换PUCCH发送SCell为止,需要与安装或处理速度相应的延迟。因此,在该变形例中,设用户终端UE在变更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发送对于在MAC CE中包含PUCCH发送SCell的变更指示的下行链路数据的PUCCH。
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RRC消息在哪个小区中都能够发送。因此,无线基站eNB直接对用户终端UE通知与当前设定中的PUCCH设定SCell不同的、成为PUCCH设定候选的SCell。然后,无线基站eNB通过在MAC CE中包含的信令,从预先作为PUCCH设定SCell候选而被通知的SCell中,对用户终端UE指示实际用于PUCCH发送的SCell。
另外,与对RRC消息需要模糊区间同样地,用户终端UE在从通过MAC CE而接受到指示之后到切换PUCCH发送SCell为止,需要与安装或处理速度相应的延迟。因此,在该变形例中,设用户终端UE在变更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发送对于在MAC CE中包含PUCCH发送SCell的变更指示的下行链路数据的PUCCH。
在基于MAC CE的变更指示中,与基于RRC消息的变更指示相比,能够缩短用户终端UE所需的模糊区间。因此,根据该变形例,通过由MAC CE来选择实际发送PUCCH的SCell,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模糊区间。此外,通过设在变更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进行对于包含基于MAC CE的变更指示在内的下行数据的PUCCH发送,能够避免无线基站eNB和用户终端UE中的PUCCH资源认识的不协调。
在第一方式中,即使是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中,也可以在包括PCell的小区组(第一方式所示的例中,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为MCG,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为XCG)中不中断地继续通信。这是因为,即使是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中,PCell的下行链路分配和对于它的PCell中的PUCCH发送也不变。由此,即使是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中,也能够不中断地进行数据发送接收。
即使是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中,在PCell中也不中断地继续通信的情况下,存在因错误检测(错误警告(False alarm))而在切换前后的小区的双方中同时接收PUCCH的可能性。即,存在无线基站eNB在切换前后的SCell的双方中检测出PUCCH的可能性。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采用可靠性更高的PUCCH且没有被采用的PUCCH被丢弃的规则。“可靠性更高的PUCCH”是指,例如从用户终端UE报告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更高的PUCCH、无线基站eNB中的PUCCH的接收信号功率更强的PUCCH、根据从用户终端UE报告的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而明确为质量更好的PUCCH、无线基站eNB接收到用户终端UE发送的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而判断为通信质量更好的PUCCH等。此外,也可以对这些可靠性设置能够判断为质量充分好的阈值,设为在哪一个PUCCH的可靠性也都没有超过该阈值的情况下,双方的PUCCH都被丢弃的规则。
此外,也可以设为在模糊区间被接收的PUCCH或可靠性低而未被采用的PUCCH不用于上行链路同步判定或TA(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计算的规则。
此外,在第一方式中,也可以设为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指示必须在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进行。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指示必须在作为包括PCell的小区组的MCG中发送。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虽然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指示有可能在作为包括PCell的小区组的XCG或者作为不包括PCell的小区组的YCG中发送,但设为必须在XCG中发送的规则。
通过必须在包括PCell的小区组(CG)中进行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指示,在双重连接(DC)和载波聚合(CA)中,能够使PUCCH设定SCell的设定变更操作完全一致。因此,能够通过更加统一的结构来支持双重连接(DC)和载波聚合(CA)的双方。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说明在设定为在PUCCH设定SCell中除了发送HARQ-ACK之外还发送信道质量报告(CQI)和调度请求(SR)的双方或者任一方的情况下的、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过程。
如图11所示,存在在PUCCH设定SCell中,除了HARQ-ACK之外,还被设定CQI和SR的双方或者任一方的发送的可能性。用户终端UE通过预先被指示的PUCCH资源以及周期来发送CQI和SR的双方或者任一方。CQI报告PUCCH资源以及周期与SR发送PUCCH资源以及周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下,将进行周期发送的PUCCH简单记载为CQI,但设其并不限定于CQI报告,还包括SR。
设想用户终端UE在接收到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指示时,不能判断在什么定时切换用于发送CQI的PUCCH小区、PUCCH资源以及发送周期。
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在SeNB对MeNB委托PUCCH设定SCell的切换且直到用户终端UE实际变更PUCCH设定SCell为止(图4中的区间1),用户终端UE继续在切换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将CQI进行周期发送。
并且,用户终端UE在模糊区间的某处切换CQI发送设定。
之后,在图4中的区间2中,用户终端UE在切换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将CQI进行周期发送。另一方面,SeNB接收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是在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了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之后稍后进行。
因此,SeNB无法识别用户终端UE何时切换用于发送CQI的PUCCH。
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也同样地,用户终端UE在图6中的区间1中在切换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发送CQI,在模糊区间的某处切换CQI发送设定,在图6中的区间2中在切换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发送CQI。
在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与双重连接(DC)的情况相比,由于没有MeNB和SeNB之间的交换,所以能够缩短对于YCG来说的模糊区间。但是,无线基站eNB无法识别用户终端UE何时切换用于发送CQI的PUCCH。
因此,无线基站eNB无法判断释放切换前的PUCCH资源的定时。因此,例如直到无线基站eNB能够判断切换完成为止,不能将该PUCCH资源分配给其他用户终端UE。此外,由于无线基站eNB无法准确地掌握用户终端UE发送CQI的PUCCH资源,所以存在即使是用户终端UE切换了PUCCH资源之后,也在切换前的PUCCH资源中尝试CQI报告接收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无线基站eNB观测到用户终端UE的错误的信道质量。
进一步,无线基站eNB无法识别用户终端UE变更PUCCH小区以及资源的定时。
因此,在第二方式中,用户终端UE若接收到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指示,则停止变更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后由无线基站eNB重新通知。
基于图12,说明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一例。
如图12所示,首先,在SeNB对M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请求时,还通知变更后的CQI报告资源(ST301)。这些可以通过同一个信令来通知,也可以分别进行信令通知。接收到PUCCH设定SCell变更请求的MeNB对SeNB发送ACK(ST302)。
M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以及变更后的CQI报告资源在内的RRC消息,指示RRC重新设置(RRC reconfiguration)(ST303)。接收到这些的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ACK(ST304),停止变更前的CQI报告PUCCH的发送。
用户终端UE在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切换PUCCH设定SCell。在切换完成后,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在内的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T305)。
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MeNB对S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ST306)。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SeNB对MeNB发送ACK(ST307)。并且,SeNB切换PUCCH设定SCell(ST308)。
在用户终端UE变更了PUCCH设定SCell之后,SeNB对用户终端UE触发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开始(ST309)。作为触发,能够使用RRC控制信号、MAC CE、PDCCH(例如,非周期性(Aperiodic)CQI触发)等。
用户终端UE开始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另外,用户终端UE也可以从开始CQI报告前就开始CQI测量。例如,能够在对于用户终端UE来说的模糊区间中、切换了PUCCH设定SCell的定时以后或者用户终端UE发送了PUCCH设定SCell完成报告的定时以后,进行CQI测量。这样,通过即使没有进行CQI报告也能够在尽量早的定时开始CQI测量,能够使CQI在时间上平均化,能够在CQI报告开始之后立即报告更加准确的CQI。
作为在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其他的例,也可以是在SeNB从MeNB接收到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之后(ST306),SeNB重新对用户终端UE请求CQI报告资源的设定的过程。
基于图13,说明双重连接(DC)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其他的例。在图13中,表示与图12相同的过程的情况下标上相同的标号。
如图13所示,首先,在SeNB对M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请求时,还通知变更后的CQI报告资源(ST301)。接收到这些的MeNB对SeNB发送ACK(ST302)。这些可以通过同一个信令来通知,也可以分别进行信令通知。
M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指示RRC重新设置(RRC reconfiguration)(ST303a)。接收到它的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ACK(ST304),停止变更前的CQI报告PUCCH的发送。
用户终端UE在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切换PUCCH设定SCell。在切换完成后,用户终端UE对MeNB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在内的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T305)。
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MeNB对SeNB发送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ST306)。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SeNB对MeNB发送ACK(ST307)。并且,SeNB切换PUCCH设定SCell(ST308)。
之后,SeNB重新对用户终端UE请求CQI用PUCCH的设定(ST309a)。用户终端开始在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
在图13所示的过程中,不是在开始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处理之前预约CQI用PUCCH资源,而是在设定了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之后指示CQI用PUCCH资源,所以能够进行与状况相应的准确的CQI用资源分配。
接着,基于图14说明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一例。
如图14所示,首先,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以及变更后的CQI报告资源在内的RRC消息,指示RRC重新设置(RRC reconfiguration)(ST401)。即,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除了指示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之外,还指示变更后的CQI报告资源。
接收到这些的用户终端UE对无线基站eNB发送ACK(ST402),停止变更前的CQI报告PUCCH的发送。
用户终端UE在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切换PUCCH设定SCell。在切换完成后,用户终端UE对无线基站eNB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在内的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T403)。
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ACK(ST404)。并且,无线基站eNB切换PUCCH设定SCell(ST405)。
在用户终端UE变更了PUCCH设定SCell之后,无线基站eNB触发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开始。作为触发,能够使用RRC控制信号、MAC CE、PDCCH(例如,非周期性(Aperiodic)CQI触发)等。此外,也可以将对于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的ACK本身作为触发。在该情况下,能够与PUCCH设定SCell的切换完成确认同时开始CQI的观测。
用户终端UE开始在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
作为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其他的例,也可以是无线基站eNB从用户终端UE接收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ST403),对该报告发送了ACK之后(ST404),无线基站eNB重新对用户终端UE指示CQI报告资源的设定的过程。
基于图15,说明载波聚合(CA)的情况下的CQI报告资源的变更过程的其他的例。在图15中,表示与图14相同的过程的情况下标上相同的标号。
如图15所示,首先,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指示RRC重新设置(RRC reconfiguration)(ST401a)。接收到它的用户终端UE对无线基站eNB发送ACK(ST402),停止变更前的CQI报告PUCCH的发送。
用户终端UE在从接收到RRC消息之后到报告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为止的期间,切换PUCCH设定SCell。在切换完成后,用户终端UE对无线基站eNB发送包含PUCCH设定SCell变更完成报告在内的RRC重新设置完成(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ST403)。
接收到变更完成报告的无线基站eNB对用户终端UE发送ACK(ST404a)。并且,无线基站eNB切换PUCCH设定SCell(ST405)。
之后,无线基站eNB重新对用户终端UE指示CQI报告资源(ST406a)。用户终端开始在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CQI报告。
在图15所示的过程中,由于不是在开始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处理之前预约CQI用PUCCH资源,而是在设定了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之后指示CQI用PUCCH资源,所以能够进行与状况相应的准确的CQI用资源分配。
在第二方式中,也可以在变更PUCCH设定SCell的情况下,必定将变更目的地的SCell设为去激活(Deactivate)状态。即,用户终端UE只要没有通过MAC CE而被指示将该SCell设为激活状态,就不在变更后的SCell中进行CQI报告。
因此,无线基站eNB在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前后,直到通过基于MAC CE的激活命令而将变更后的SCell设为激活状态为止只监视变更前的SCell的CQI报告即可。
作为将变更目的地的SCell设为去激活状态的方法,除了在有PUCCH设定SCell变更指示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另外的信令或规则也必定作为去激活状态的方法之外,还有在RRC消息中复用用于指示去激活状态的激活/去激活(activation/deactivation)MAC CE的方法。此外,有当作SCell去激活定时器(Deactivation Timer)期满,用户终端UE自主成为去激活状态的方法。此外,有进行SCell添加/去除(addition/removal)的方法。
作为抑制从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的CQI报告的方法,有进行将变更后的PUCCH设定SCell所属的TAG(定时提前组(Timing Advance Group))的TA定时器当作期满的控制的方法。这是因为,在TA定时器期满的TAG的服务小区中,除了RA(随机接入(RandomAccess))前导码以外的上行链路发送被禁止。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6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多个无线基站10(11以及12)和位于由各无线基站10所形成的小区内且能够与各无线基站10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终端20。无线基站10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且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
在图16中,无线基站11由例如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宏基站构成,形成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由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小型基站构成,形成小型小区C2。另外,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16所示的数量。
在宏小区C1以及小型小区C2中,可以使用同一个频带,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频带。此外,无线基站11以及12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相互连接。
在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之间、无线基站11和其他的无线基站11之间或者无线基站12和其他的无线基站12之间,应用双重连接(DC)或者载波聚合(CA)。
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也可以除了移动通信终端之外还包括固定通信终端。用户终端20能够经由无线基站10而与其他的用户终端20执行通信。
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等。通过PD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预定的SIB(系统信息块(SystemInformation Block))。通过PDCCH、EPDCCH而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通过PU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的整体结构图。无线基站1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接口单元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被发送到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接口单元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并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被输出的下行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进行放大,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且从PUCCH设定小区接收PUCCH。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接口单元106而转发给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接口单元106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而与相邻无线基站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回程信令)。或者,接口单元106经由预定的接口而与上位站装置30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8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至少包括控制单元301、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映射单元304、解映射单元305、信道估计单元306、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和判定单元309而构成。
控制单元301对在PDSCH中被发送的下行用户数据、在PDCCH和扩展PDCCH(EPDCCH)的双方或者任一方中被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301还进行在PRACH中被传输的RA前导码、在PUSCH中被传输的上行数据、在PUCCH或者PUSCH中被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分配控制)。与上行链路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用户数据)的分配控制有关的信息使用下行控制信号(DCI)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
控制单元301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或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控制对于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即,控制单元301具有作为调度器的功能。
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使得发送包含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且进行控制,使得在直到接收对于该RRC消息的完成报告为止的期间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控制单元301代替不进行下行链路调度的控制,而是进行控制,使得发送包含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指示在内的RRC消息,在直到接收对于该RRC消息的完成报告为止的期间,在变更前后的PUCCH设定小区的双方监视上行控制信号。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由控制单元301决定了分配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和EPDCCH信号的双方或者任一方)。具体而言,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和通知上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
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由控制单元301决定了向资源的分配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对由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的数据信号,根据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CSI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来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映射单元3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对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和在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中生成的下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的分配进行控制。
解映射单元305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分离上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3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305中分离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到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
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对通过上行控制信道(PRACH、PUCCH)从用户终端被发送的反馈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进行解码,并输出到控制单元301。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对通过上行共享信道(PUSCH)从用户终端被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309。判定单元309基于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N判定)且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01。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9所示,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并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内,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内,广播信息也转发给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混合(Hybrid)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之后,放大器单元2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而发送。
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RRC消息,发送HARQ-ACK。
图20是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0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包括控制单元401、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映射单元404、解映射单元405、信道估计单元406、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和判定单元409而构成。
控制单元401基于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或对于接收到的PDSCH信号的重发控制判定结果,控制上行控制信号(A/N信号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从无线基站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号从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输出,重发控制判定结果从判定单元409输出。
控制单元401从对各小区组分别设定的PUCCH设定小区中选择至少一个小区并将其控制为发送PUCCH的小区,且进行控制,使得在接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指示的情况下,在变更前的PUCCH设定小区中发送对于RRC消息的HARQ-ACK。控制单元401在RRC消息中包含PUCCH设定小区的变更指示的情况下,停止变更前的PUCCH设定小区中的信道质量信息(CQI)报告。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反馈信号)。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另外,控制单元401在从无线基站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指示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生成上行数据信号。
映射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对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和上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PUCCH、PUSCH)的分配进行控制。
解映射单元405对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分离下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4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405中分离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
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对在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被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调度信息(对于上行资源的分配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此外,在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与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的小区有关的信息或与RF调整的应用有无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对在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中被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409。判定单元409基于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N判定),且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图中图示的大小或形状等并不限定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除此之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就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12月26日申请的特愿2013-269757。该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6)

1.一种用户终端,其使用多个上行控制信道设定小区即PUCCH设定小区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包括PUCCH设定副小区即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指示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RRC消息,变更至少一个PUCCH设定SCell;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变更前的PUCCH发送设定,发送对于所述RRC消息的送达确认信息即HARQ-ACK。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终端通过双重连接进行通信的情况下,
所述接收单元在属于主小区组的小区中接收所述RRC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在主小区即PCell中发送对于所述RRC消息的HARQ-ACK。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RRC消息之后,停止变更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的信道质量信息报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终端通过载波聚合进行通信的情况下,
所述接收单元在任一个小区中接收所述RRC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在变更前的PUCCH设定SCell中发送对于所述RRC消息的HARQ-ACK。
5.一种无线基站,其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该用户终端使用多个上行控制信道设定小区即PUCCH设定小区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基站具有:
控制单元,对所述用户终端变更至少一个PUCCH设定副小区即PUCCH设定SCell;
发送单元,发送包括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指示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以及
接收单元,使用变更前的PUCCH发送设定,接收对于所述RRC消息的送达确认信息即HARQ-ACK。
6.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使用多个上行控制信道设定小区即PUCCH设定小区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包括PUCCH设定副小区即PUCCH设定SCell的变更指示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的步骤;
基于所述RRC消息,变更至少一个PUCCH设定SCell的步骤;以及
使用变更前的PUCCH发送设定,发送对于所述RRC消息的送达确认信息即HARQ-ACK的步骤。
CN201480074118.7A 2013-12-26 2014-12-04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59349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9757 2013-12-26
JP2013269757A JP6081350B2 (ja) 2013-12-26 2013-12-26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CT/JP2014/082139 WO2015098457A1 (ja) 2013-12-26 2014-12-04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4991A CN105934991A (zh) 2016-09-07
CN105934991B true CN105934991B (zh) 2019-12-17

Family

ID=53478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4118.7A Active CN105934991B (zh) 2013-12-26 2014-12-04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1315B2 (zh)
EP (1) EP3089533B1 (zh)
JP (1) JP6081350B2 (zh)
CN (1) CN105934991B (zh)
WO (1) WO20150984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16502A (ja) * 2014-05-09 2015-12-0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US10462758B2 (en) 2014-08-05 2019-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alignment procedures for dual PUCCH
CA2975306C (en) * 2015-01-29 2019-10-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cch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264564B2 (en) * 2015-01-30 2019-04-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ssive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7567718B (zh) * 2015-03-06 2021-03-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配置有多个载波的用户设备执行和报告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KR101987525B1 (ko) * 2015-03-09 2019-06-1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EP3282792B1 (en) * 2015-04-08 2020-05-20 Nec Corporation Automatic deactivation of secondary cells in pucch reconfigurations
CN110121896B (zh) * 2016-12-29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JP7132209B2 (ja) * 2017-04-07 2022-09-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ユーザ装置
WO2019135288A1 (ja) * 2018-01-05 2019-07-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3630228A (zh) 2018-06-27 2021-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800869B (zh) * 2019-08-22 2023-07-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330668B2 (en) * 2019-11-22 2022-05-10 Apple Inc. 5G NR FR2 beam management enhancements
CN114070497B (zh) * 2020-07-30 2023-02-03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011562A1 (en) * 2021-08-06 2023-02-09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related to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cell switching and user equipm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57356A1 (ja) * 2011-05-19 2012-1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2958059A (zh) * 2011-08-17 2013-03-06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中时分双工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KR20130125721A (ko) * 2012-05-09 2013-11-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를 이용해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0839A1 (en) * 2009-10-28 2011-05-0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Resource setting control for transmission using contention based resources
KR101688263B1 (ko) * 2010-01-08 2016-12-20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수의 업링크 캐리어와의 시간 정렬 유지
US10333650B2 (en) * 2010-08-16 2019-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eriodic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report in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120082107A1 (en) * 2010-10-05 2012-04-05 Ou Meng-Hu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icit scell deactiv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32908B (zh) * 2011-08-12 2016-03-2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用户设备在从小区组中的从小区上的上行传输的方法
US9924533B2 (en) * 2012-04-16 2018-03-20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ignaling and delay for uplink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4005632A1 (en) * 2012-07-04 2014-01-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ling of harq timing at ul/dl subframe reconfiguration
US9265037B2 (en) * 2012-09-14 2016-02-16 Kt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WO2014112043A1 (ja) * 2013-01-16 2014-07-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163448A1 (ko) * 2013-04-05 2014-10-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기종 셀 환경에서 단말의 스몰 셀과의 연결을 관리하는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57356A1 (ja) * 2011-05-19 2012-1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2958059A (zh) * 2011-08-17 2013-03-06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中时分双工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KR20130125721A (ko) * 2012-05-09 2013-11-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를 이용해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n the need of PCell functionality in SeNB;NSN, Nokia Corporation;《3GPP TSG-RAN WG2 Meeting #84 R2-134188 》;20131101;1-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71315B2 (en) 2019-04-23
US20160323873A1 (en) 2016-11-03
WO2015098457A1 (ja) 2015-07-02
CN105934991A (zh) 2016-09-07
JP6081350B2 (ja) 2017-02-15
EP3089533B1 (en) 2019-02-20
EP3089533A1 (en) 2016-11-02
EP3089533A4 (en) 2017-08-09
JP2015126394A (ja) 2015-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4991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3455049B (zh) 主小区改变
US10154430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479963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576337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US11159974B2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measurement and communication in unlicensed frequency bands
JP2020025318A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084184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148791B (zh) 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70310434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343015B2 (ja) ユーザ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20025340A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432014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WO2017014074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289818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20393794A1 (en) Timer handling in multiple active grant configurations
WO2016121915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224395B2 (ja) 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OA17914A (e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