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0497B -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0497B
CN114070497B CN202010752058.7A CN202010752058A CN114070497B CN 114070497 B CN114070497 B CN 114070497B CN 202010752058 A CN202010752058 A CN 202010752058A CN 114070497 B CN114070497 B CN 1140704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figuration
rrc reconfiguration
signaling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20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0497A (zh
Inventor
张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20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0497B/zh
Priority to EP21849587.7A priority patent/EP4184843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98128 priority patent/WO20220220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0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0497A/zh
Priority to US18/160,151 priority patent/US2023018034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0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04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保证了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都能对齐,降低误码率和掉话率。前述的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生效第一配置或作废第一配置;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Description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论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还是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中,一旦发生了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重配置的情况,即当RRC重配置信令中的某些参数或配置发生了变更,而由于传输和信息解析的延迟,例如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配置需要调整时,网络设备无法知道终端设备何时才会获知发生变更后的TDM配置,因此将会有一段TDM配置模糊期,此TDM配置模糊期的持续时间位于网络设备下发RRC重配置信息之后,收到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前。
目前,由于TDM配置可能引起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配置、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配置、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配置或非连接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配置等变更,因此传统的技术方案中网络设备在同一条RRC重配置信令中将TDM配置、以及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等共同下发至终端设备。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到RRC重配置信令后,同步生效TDM配置、以及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然后终端设备再向网络设备反馈RRC重配置完成信令。而由于TDM配置模糊期的存在,使得这段持续时间内的网络设备无法知道终端设备何时才会反馈RRC重配置完成信令,而网络设备也无法知道终端设备何时才会获知发生变更后的TDM配置,导致这段持续时间内的网络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与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从而导致误码和掉话的问题出现。而且,在TDM配置生效前后,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等很大程度上会发生变更。因此,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下行应答信令时所使用的比特数,对网络设备来说无法确定,以及当下行应答信令随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时,可能会导致网络设备无法正确解调出上行数据而发生了掉话问题;也可能因SR检测有误导致上行数据无法得到调度,也可能因CQI的上报值不可靠导致下行选阶问题,还可能因SRS测量不可靠导致时间提前量(timing advance,TA)测量值调整错误,也可能因DRX配置对不齐导致上行无法调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都极大程度上会导致误码和掉话的问题出现。
因此,如何有效又可靠的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避免因网络设备侧与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而导致误码和掉话,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保证了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都能对齐,降低误码率和掉话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所述切换配置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所述网络设备覆盖所述第一小区;
对应地,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时,在所述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作废所述第一配置时,在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切换配置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
对应地,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以及生效所述第二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二配置;
对应地,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所述第一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且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SR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SR配置发生变更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所述第一调度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预设周期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信令。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三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SR、以及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SR,其中,所述第一PUCCH信道为所述SR配置发生变更之前所指向的信道,所述第二PUCCH信道为所述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所指向的信道;
对应地,所述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包括:
当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或在所述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发送的第一调度指令,其中,所述SR配置由所述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得到;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TDM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TDM配置计算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与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一空口时刻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或在所述第二空口时刻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空口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应答信令,或在第二空口时刻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与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CQI配置或SRS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CQI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CQI,或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SRS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SRS,所述SRS用于确定对应的TA测量值;
若所述网络设备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CQI、以及基于所述SRS确定出TA测量值时,则丢弃所述CQI和所述TA测量值。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所述切换配置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所述网络设备覆盖所述第一小区;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八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时,在所述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之前,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八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作废所述第一配置时,在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切换单元;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切换配置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
对应地,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以及生效所述第二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二配置;
对应地,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八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所述第一配置之前,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且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时,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SR配置;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SR配置发生变更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所述第一调度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十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用于按照预设周期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信令。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十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在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之前,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SR、以及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SR,其中,所述第一PUCCH信道为所述SR配置发生变更之前所指向的信道,所述第二PUCCH信道为所述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所指向的信道;
对应地,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或在所述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发送的第一调度指令,其中,所述SR配置由所述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得到;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TDM配置;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TDM配置计算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与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空口时刻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或在所述第二空口时刻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一空口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应答信令,或在第二空口时刻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与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所述第一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所述第二空口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CQI配置或SRS配置;
判断单元,用于在所述CQI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CQI,或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SRS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SRS,所述SRS用于确定对应的TA测量值;
丢弃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CQI、以及基于所述SRS确定出TA测量值时,则丢弃所述CQI和所述TA测量值。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第一终端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信息生成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服务器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信息生成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使得终端设备能够基于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第一配置或作废第一配置,然后终端设备便可以向网络设备反馈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保证了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都能对齐,降低误码率和掉话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无线接入网RAN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保证了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都能对齐,降低误码率和掉话率。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的结构示意图。RAN可以为2G网络的基站接入系统(即RAN包括基站和基站控制器),或可以为3G网络的基站接入系统(即RAN包括基站和RNC),或可以为4G网络的基站接入系统(即RAN包括eNB和RNC),或可以为5G网络的基站接入系统,具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不做限定。
上述RAN包括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而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设置于具体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内的芯片。例如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站(例如基站BS,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或eNB、第五代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gNodeB或gNB、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小站,中继站等。基站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共站或非共站的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iving point,TRP)。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或者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基站等。以下以网络设备为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多个网络设备可以为同一类型的基站,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基站。
如图1所示,基站可以与多个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以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如:基站可以与终端设备1、终端设备2、终端设备3、终端设备4、终端设备5或终端设备6等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终端设备的数量。上述的多个终端设备可以支持与不同技术的多个基站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支持与支持LTE网络的基站通信,也可以支持与支持5G网络的基站通信,还可以支持与LTE网络的基站以及5G网络的基站的双连接。例如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RAN节点。目前,一些RAN节点的举例为: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在一种网络结构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RAN设备。
上述的终端设备,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终端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设置于该设备内的芯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允许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低复杂度终端设备和/或处于覆盖增强A模式下的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LTE系统、下一代5G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应用场景,即增强移动带宽(enhance moblie broadBoand,eMBB),高可靠性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和增强海量机器连接通信(massive machnice type communication,eMTC)或者将来出现的新的通信系统。
TDM配置模糊期,也理解理解成网络设备下发RRC重配置信息之后,收到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前的一段持续时间。
目前,由于TDM配置可能引起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等变更,因此传统的技术方案中网络设备在同一条RRC重配置信令中将TDM配置、以及SR、CQI、SRS或DRX等配置共同下发至终端设备。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到RRC重配置信令后,同步生效TDM配置、以及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等,然后终端设备再向网络设备反馈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而由于TDM配置模糊期的存在,使得这段持续时间内的网络设备无法知道终端设备何时才会反馈RRC重配置完成信令,而网络设备也不清楚终端设备何时才会获知发生变更后的TDM配置,导致这段持续时间内的网络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与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从而导致误码和掉话的问题出现。而且,在TDM配置生效前后,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等很大程度上会发生变更,因此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可能因SR检测有误导致上行数据无法得到调度,也可能因CQI的上报值不可靠导致下行选阶问题,还可能因SRS测量不可靠导致SRS的TA测量值调整错误,也可能因DRX配置对不齐导致上行无法调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都极大程度上会导致误码和掉话的问题出现。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对齐时序和配置给出了新的方案,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因网络设备侧和终端设备侧因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而导致误码和掉话,从而导致数据的收发失败。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消息发送的方法,适用于TDM配置模糊期内对齐时序和配置的场景中。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2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第二配置以及切换配置。
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配置会引起第二配置的变更,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中同时将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下发至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配置可以包括TDM配置,第二配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具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不做限定说明。另外,网络设备还可以将通过第一RRC重配置信令将切换配置下发至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基于该切换配置在该网络设备所覆盖的第一小区内实现对用户实现的切换。
202、终端设备基于切换配置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
实施例中,由于网络设备会为每个新接入的呼叫分配一个用户实例,而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由于网络设备侧和终端设备侧的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所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则不再继续使用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时所使用的用户实例,即第一用户实例。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信令后,也不再在上述的第一用户实例上反馈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而是在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中所包括的切换配置的指示下,在该网络设备所覆盖的第一小区内进行小区内切换。也就是理解成,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这样,终端设备便可以在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或作废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
203、终端设备在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第一配置或作废第一配置,以及生效第二配置或作废第二配置。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生效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也可以理解成终端设备在受到网络设备的指示下进入TDM配置,而终端设备作废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也可以理解成终端设备在受到网络设备的指示下退出TDM配置。而终端设备在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或者作废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其目的是为了使得第二用户实例上的配置都是全新的配置以及新的时序。
204、终端设备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该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或者在第二用户实例上作废该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后,可以向网络设备发起非竞争接入请求,请求重新连接网络设备,而且由于第二用户实例上的配置都是全新的配置以及新的时序,这样终端设备能够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使得网络设备也能够基于该第二用户实例接收到该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从而保证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都能够在第二用户实例上进行消息的收发,避免了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依旧使用第一用户实例进行消息收发时导致的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造成误码率和掉话率增加的问题。
上述图2所描述的实施例主要从小区内切换的角度,详细地描述了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规避时序和配置无法对齐的问题。下面将从网络设备通过两条或多条RRC重配置信令的角度,规避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配置无法对齐的问题。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3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配置会引起第二配置发生变化,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先通过第二RRC重配置信令将第二配置单独发送至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能够对第二配置先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能够减少第一配置对第二配置的影响。
302、终端设备基于第二RRC重配置信令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303、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后,可以先向网络设备反馈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使得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能够先对齐第二配置,避免在同步发送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时第一配置引起第二配置发生变更。
304、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
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配置会引起第二配置发生变化,因此网络设备先通过上述的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后,再接收到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实现第二配置的对齐。这样,网络设备再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使得终端设备也能够基于该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该第一配置。
305、终端设备生效第一配置。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生效第一配置可以理解成终端设备在受到网络设备的指示下进入TDM配置。
306、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生效该第一配置后,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使得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时,便能够获知终端设备何时生效该第一配置,从而保证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减少第一配置对第二配置发生变更的影响,以保证了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终端设备的配置实现对齐,降低了误码率和掉话率。
可选地,上述图3主要从网络设备通过两条或多条RRC重配置信令的角度,描述了终端设备进入TDM配置,以规避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配置无法对齐的问题。下面将从网络设备通过两条或多条RRC重配置信令的角度,描述终端设备退出TDM配置,以规避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配置无法对齐的问题。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4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
实施例中,若网络设备想要终端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退出TDM配置,而且第一配置会引起第二配置发生变化,那么网络设备可以先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使终端设备先基于该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作废第一配置。
402、终端设备作废第一配置。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作废第一配置可以理解成终端设备在受到网络设备的指示下退出TDM配置。
403、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作废该第一配置后,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使得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时,便能够获知终端设备何时作废该第一配置,从而保证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减少第一配置对第二配置发生变更的影响,以保证了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终端设备的配置实现对齐,降低了误码率和掉话率。
404、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配置会引起第二配置发生变化,因此网络设备在指示终端设备退出TDM配置时,则先通过上述的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指示终端设备先作废第一配置,然后再通过第三RRC重配置信令将第二配置单独发送至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能够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这样便能够减少第一配置对第二配置的影响。
405、终端设备基于第三RRC重配置信令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406、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后,向网络设备反馈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使得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能够在作废第一配置后,依旧能够实现配置的对齐,避免在同步发送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时,第一配置引起第二配置发生变更而导致误码和掉话的问题。
另外,由于上述所描述的第二配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SR配置、CQI配置、SRS配置或DRX配置,一旦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若因SR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检测SR时发生错误,也依旧能够导致上行数据无法得到调度而造成误码和掉话的问题出现。因此,请参阅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501、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SR配置。
502、网络设备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按照预设周期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信令。
503、终端设备基于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
实施例中,网络设备通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在获取到SR配置后,通过判断该SR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该SR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网络设备就可以周期性的触发一次上行调度,以调度固定的数据量实现上行数据的发送。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按照预先周期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信令,使得终端设备能够基于该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这样,通过每隔固定周期触发一次上行调度,不仅能够调度固定的数据量实现上行数据的发送,而且还能够避免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若因SR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检测SR时发生错误时,也依旧能够降低误码率和掉话率。
可选地,上述图5主要从固定周期的角度描述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实现上行数据的调度的方案。下面将从SR是否存在的角度描述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实现上行数据的调度的方案。因此,请参阅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601、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SR配置。
602、网络设备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SR、以及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SR,其中,第一PUCCH信道为SR配置发生变更之前所指向的信道,第二PUCCH信道为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所指向的信道。
603、当网络设备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或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
实施例中,倘若检测SR发生了错误,较为容易导致网络设备无法实现上行调度,进而导致掉话。因此,网络设备通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在获取到SR配置后,通过判断该SR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该SR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网络设备则可以进一步地对终端设备上报的SR进行检测。如果在SR配置发生变更之前、或在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分别指向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信道上都检测到SR的存在,那么网络设备便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信令,以触发上行调度,使得终端设备能够基于该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SR、以及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SR;若在第一PUCCH信道或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到了SR,那么网络设备便可以触发上行调度。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PUCCH信道为SR配置发生变更之前所指向的信道,第二PUCCH信道为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所指向的信道。该第一PUCCH信道可能与第二PUCCH信道相同,也可能与第二PUCCH信道不相同,具体在申请实施例中将不做限定说明。
604、终端设备基于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
这样,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调度指令后,便可以基于该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这样,通过在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分别指向的PUCCH信道上检测终端设备是否上报SR,若在发生变更前后终端设备上报了SR,网络设备则触发上行调度,实现上行数据的发送;而且还能够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若因SR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检测SR时发生错误时,也依旧能够降低掉话率。
另外,由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下行应答信令时所使用的比特数,对网络设备来说无法确定;而且当下行应答信令随路在PUSCH信道上时,可能会导致网络设备无法正确解调出上行数据而发生了掉话问题。因此,请参阅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701、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TDM配置。
702、网络设备基于TDM配置计算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第一空口时刻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第二空口时刻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第一空口时刻与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
703、网络设备在第一空口时刻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或在第二空口时刻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704、终端设备在第一空口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下行应答信令,或在第二空口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实施例中,由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下行应答信令可能随路在PUSCH信道上,因此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上行调度和下行调度交替的调度方式。
具体地,网络设备在每个第一调度周期进行下行调度时,先按照TDM配置计算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记为第一空口时刻;另外,网络设备还在该第一调度周期内进行上行调度时,按照TDM配置计算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记为第二空口时刻。
此时,网络设备需要保证该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换句话说,网络设备需要保证在进行下行调度时的第一空口时刻,不能够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或者,网络设备在进行上行调度时的第二空口时刻,不能够接收到终端设备发生的下行应答信令。这样,通过采用上行调度和下行调度交替进行的调度方式,保证了在PUSCH信道上没有下行应答信令的随路,从而规避了因无法确定下行应答信令所使用的比特数,导致上行调度出现错误而带来误码和掉话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按照预设的固定周期或者消息交互等方式,确保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叠,具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具体地,网络设备在触发下行调度后,终端设备会基于下行数据做出相应的响应,那么网络设备可以接收到终端设备在第一空口时刻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而这个时候需要网络设备通过自身的下行调度模块向上行调度模块发送通知消息,旨在告知上行调度模块无需调度终端设备在第一空口时刻发送的上行数据。
以及,网络设备在触发上行调度后,也可以在第二空口时刻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此时仍然需要网络设备通过自身的上行调度模块向下行调度模块发送通知消息,旨在告知下行调度模块停止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以用于避免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空口时刻反馈的下行应答信令。这样,基于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的不重合,使得交替错开地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和上行数据。
此外,由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可能因CQI上报值不可靠导致下行调度产生问题,也可能因SRS测量不可靠导致SRS的TA测量值调整错误,这些都对误码和掉话产生影响。因此,请参阅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801、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CQI配置或SRS配置。
802、网络设备在CQI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CQI,或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SRS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SRS,所述SRS用于确定对应的TA测量值。
803、若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CQI、以及基于所述SRS确定出TA测量值时,则丢弃CQI和TA测量值。
实施例中,CQI配置和SRS配置分别规定了CQI的位置和上报时间、以及SRS的位置和上报时间等。在TDM配置模糊期内,网络设备在获取CQI配置或SRS配置后确定出CQI配置或SRS配置已经发生变更,如果网络设备基于变更后的CQI配置或SRS配置来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CQI和SRS,这就容易导致网络设备检测到的CQI和SRS并不准确。因此,此时网络设备在确定出CQI配置或SRS配置已经发生变更时,还能够接收到终端设备上报的CQI和SRS,网络设备需要进一步地基于SRS检测TA测量值。这样,网络设备在接收到CQI,以及基于SRS检测到TA测量值时,便可以丢弃CQI和该TA测量值,否则网络设备依旧使用该CQI和TA测量值进行调度,容易产生误码和掉话的问题。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功能,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从实体设备角度来描述,上述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可以由一个实体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实体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实体设备内的一个逻辑功能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上述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可以由图9中的通信设备来实现。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1、存储器902、通信线路903以及收发器904。
处理器9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服务器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线路903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收发器90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该收发器904也可以是收发电路或者收发信机。该通信设备也可以包括通信接口906。
存储器9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903与处理器901相连接。存储器902也可以和处理器901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9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9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901用于执行存储器9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消息发送的方法。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9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9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9中的处理器901和处理器90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执行指令)的处理核。
从功能单元的角度,本申请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对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功能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功能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比如,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单元的情况下,图10示出了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网络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
发送单元1001,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生效第一配置或作废第一配置;
接收单元1002,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切换配置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网络设备覆盖第一小区;接收单元1002,还用于在第二用户实例上接收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001,还用于当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生效第一配置时,在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之前,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接收单元1002,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001,还用于当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作废第一配置时,在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接收单元1002,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上述主要从功能模块的角度介绍了网络设备,下面将从功能模块的角度介绍终端设备。比如,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单元的情况下,图11示出了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申请的终端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
接收单元110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
处理单元1102,用于基于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第一配置或作废第一配置;
发送单元1103,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终端设备还包括:切换单元;
切换单元,用于基于切换配置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
对应地,处理单元1102,用于在第二用户实例上生效第一配置或作废第一配置,以及生效第二配置或作废第二配置;
对应地,发送单元1103,用于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在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在基于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生效第一配置之前,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处理单元1102,用于基于第二RRC重配置信令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发送单元1103,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在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且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指示第一配置已经作废时,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二配置;
处理单元1102,用于根据第三RRC重配置信令对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发送单元1103,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可以理解的是,图12示出了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申请的网络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1201,用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SR配置;
发送单元1202,用于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第一调度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202,用于按照预设周期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信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在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之前,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SR、以及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SR,其中,第一PUCCH信道为SR配置发生变更之前所指向的信道,第二PUCCH信道为SR配置发生变更之后所指向的信道;
对应地,发送单元1202,用于在第一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或在第二PUCCH信道上检测到SR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调度指令。
可以理解的是,图13示出了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申请的终端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
接收单元130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在SR配置发生变更时发送的第一调度指令,其中,SR配置由网络设备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得到;
发送单元1302,用于根据第一调度指令发送上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14示出了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申请的网络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1401,用于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TDM配置;
计算单元1402,用于根据TDM配置计算第一空口时刻和第二空口时刻,第一空口时刻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第二空口时刻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第一空口时刻与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
发送单元1403,用于在第一空口时刻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或在第二空口时刻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终端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一空口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应答信令,或在第二空口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其中,第一空口时刻与第二空口时刻不重合,第一空口时刻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反馈下行应答信令的时刻,第二空口时刻为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刻。
可以理解的是,图15示出了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申请的网络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1501,用于在时分复用TDM配置模糊期内,获取信道质量指示CQI配置或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配置;
判断单元1502,用于在CQI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CQI,或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SRS配置发生变更时,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SRS,所述SRS用于确定时间提前量TA测量值;
丢弃单元1503,用于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CQI、以及基于所述SRS确定出TA测量值时,则丢弃CQI或SRS的TA测量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用于执行图2至图8中任一个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故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参考图2至图8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部分进行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功能单元”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形式。
比如,图9的处理器901可以通过调用存储器9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执行图2至图8中任一个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具体的,图11中的处理单元1102,图12中的检测单元,图14中的计算单元1402,图15中的判断单元1502、丢弃单元1503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9中的处理器901调动存储器9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图8中的第一接收单元8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9中的收发器904来实现。
图10中的发送单元1001、接收单元1002,图11中的接收单元1101、发送单元1103,图12中的获取单元1201、发送单元1202,图13中的接收单元1301、发送单元1302,图14中的获取单元1401、发送单元1403,图15中的获取单元15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9中的收发器904来实现。
在本申请图9的设备中各个组件通信连接,即处理单元(或者处理器)、存储单元(或者存储器)和收发单元(收发器)之间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处理器中,或者由处理器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虽然图中仅仅示出了一个处理器,该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器包括多个处理单元。具体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指令。存储器可以是存储电路也可以是存储器。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存储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也可以是处理器中的存储单元,在此不做限定。虽然图中仅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该装置也可以包括多个存储器或者存储器包括多个存储单元。
收发器用于实现处理器与其他单元或者网元的内容交互。具体的,收发器可以是该装置的通信接口,也可以是收发电路或者通信单元,还可以是收发信机。收发器还可以是处理器的通信接口或者收发电路。可选的,收发器可以是一个收发芯片。该收发器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器也可以是以软件形式实现的单元。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通过收发器与其他单元或者网元进行交互。例如:处理器通过该收发器获取或者接收来自其他网元的内容。若处理器与收发器是物理上分离的两个部件,处理器可以不经过收发器与该装置的其他单元进行内容交互。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收发器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理解,进行了多种举例说明。然而,这些例子仅仅是一些举例,并不意味着是实现本申请的最佳实现方式。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申请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所述切换配置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所述网络设备覆盖所述第一小区;
对应地,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时,在所述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RRC重配置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携带所述第二配置,所述第二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作废所述第一配置时,在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携带所述第二配置,所述第三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二配置进行修改,并生效修改后的第二配置;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RRC重配置完成信令。
4.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携带第一配置,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生效所述第一配置或作废所述第一配置;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已经作废;
所述第一RRC重配置信令还携带第二配置和切换配置,所述切换配置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内将第一用户实例切换至第二用户实例,所述网络设备覆盖所述第一小区;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接收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所述第一RRC重配置完成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生效,或所述第一配置和所述第二配置在所述第二用户实例上已经作废。
5.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之间进行相互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752058.7A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0704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2058.7A CN114070497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EP21849587.7A EP4184843A4 (en) 2020-07-30 2021-06-03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MESSAGES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21/098128 WO2022022058A1 (zh) 2020-07-30 2021-06-03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18/160,151 US20230180341A1 (en) 2020-07-30 2023-01-26 Message sending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2058.7A CN114070497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0497A CN114070497A (zh) 2022-02-18
CN114070497B true CN114070497B (zh) 2023-02-03

Family

ID=80036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2058.7A Active CN114070497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0341A1 (zh)
EP (1) EP4184843A4 (zh)
CN (1) CN114070497B (zh)
WO (1) WO2022022058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7386A (zh) * 2016-03-30 2016-08-2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重配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632934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CN10995187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业务切换方法、终端设备、网络侧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0575B (zh) * 2010-10-14 2013-04-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的处理方法和终端
CA2886634C (en) * 2012-09-26 2020-03-2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for dynamic tdd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US9680522B2 (en) * 2013-05-09 2017-06-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TD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081350B2 (ja) * 2013-12-26 2017-02-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5099515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9246848B (zh) * 2017-05-04 2021-02-2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rlc实体的重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0637497A (zh) * 2017-06-16 2019-12-31 英特尔公司 处理多个sr配置和相应的ul准予
CN110086585B (zh) * 2018-03-21 2020-07-2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7386A (zh) * 2016-03-30 2016-08-2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重配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632934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CN10995187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业务切换方法、终端设备、网络侧设备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Packet Core (EPC) *
Part 1: Protocol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3GPP TS 36.523-1 V16.5.0》.2020,第8.2节. *
R3-171469 "Description of EN-DC procedures";Nokia等;《3GPP tsg_ran\WG3_Iu》;20170505;第10.2-10.9节 *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22058A1 (zh) 2022-02-03
US20230180341A1 (en) 2023-06-08
EP4184843A1 (en) 2023-05-24
CN114070497A (zh) 2022-02-18
EP4184843A4 (en) 2024-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0664B2 (en) Link monitoring with self-backhaul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220377790A1 (en) Frame based equipment and load based equipment modes switching in unregulated new radio
KR102208280B1 (ko) Lte와 5g 타이트 인터워킹 하의 통신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US11252688B2 (en) Beam-specific and non-beam-specific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positions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90058518A1 (en) Beam base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CN111385836B (zh) 一种信息配置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US2024002236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fractional subframe transmission
KR20210066900A (ko) 업링크 도달 시간차에 대한 로케이팅 방법 및 그의 장치
US20200305037A1 (en) Methods for Mobility Latency Reduction in a Hierarchical NR Architecture
WO2020078318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626024B1 (en) Coordination of new radio measurements
EP4324255A1 (en) Dynamic ul gaps for mpe detection
CN109478918B (zh) 波束失败报告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EP374280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switch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4070497B (zh) 一种消息发送的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23122950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obility enhancements for uav
US20220330106A1 (en) Enhancements for conditional handover in multi-connectivity operation
JP5823059B2 (ja) リソースブロックの割り当て方法及び装置
CN112312492B (zh) 切换方法、用于切换的系统和终端设备
US20240098826A1 (en) Early beam failure recovery for reduced outage
CN117616815A (zh) 用于小数据传输的波束管理
CN117795989A (zh) 用于在定位参考信号的测量间隙与测量无间隙接收之间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