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25246A -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25246A
CN105925246A CN201610236324.4A CN201610236324A CN105925246A CN 105925246 A CN105925246 A CN 105925246A CN 201610236324 A CN201610236324 A CN 201610236324A CN 105925246 A CN105925246 A CN 105925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methylimidazole
methyl
ethyl
but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63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安
张宇模
张蔚然
刘国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23632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252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5925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25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bstract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该物质能通过在电场作用下自身酸性的可逆或不可逆变化,来引起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含有N‑H的一类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当其与电解质共同使用时,在电场的作用下,其N‑H的酸性会随着自身氧化态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可以用作原位即生的酸来使用。这里所述的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是由满足下列化学结构通式Ⅰ或Ⅱ或Ⅲ之一所示的化合物。

Description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该物质能通过在电场作用下自身酸性的可逆或不可逆变化,来引起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的变化。
背景技术
利用酸碱反应来诱导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如pH试剂、酸碱响应的收缩材料等等,我们把就有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反应),称为酸碱响应材料(反应)。因此酸碱响应材料(反应)是指受到酸(碱)刺激时,材料(反应)A可以转化为性质(或者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反应)B。酸碱响应材料的种类繁多,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pH指示剂,多功能响应材料,可视化的传感器等领域。可以说,酸碱响应材料(反应)是响应材料(反应)研究得最充分,种类最丰富,性能最完善的一类响应材料。
正如上文所述,酸碱响应材料(反应)的稳定性,光学性质,以及种类都是其它响应材料无法超越的。而制约酸碱响应材料(反应)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刺激方式本身的限制。由于每次调节材料(反应)酸碱性都需要引入外来新的化合物(酸或者碱),无法在独立或者封闭体系内实现变色现象,以及酸碱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现在大量的酸碱变色材料大多无法用于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密闭的和有限空间内,亟待找到特殊替代品能够根据需求原位生成所需的酸或碱,特别是需要开发出有足够化学稳定性的即生酸碱替代品,使之能够用于随心所欲地可逆调节局部的酸碱性。
已经开始被研究的可以代替化学酸碱刺激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热致酸/热致碱(thermoacid/thermobase)、光致酸/光致碱(photoacid/photobase)等等。其中热致酸主要是指当温度改变时能够产生酸的化合物;光致酸,主要是指在光刺激下,能够释放质子或者诱导质子转移的化合物。但是作为最常用的刺激手段和最常用的能源——电一直无法代替酸/碱。尽管多年来人们对此项特殊需求孜孜以求,至今市场上尚无真正满足需求的能够实现用电原位即生酸或碱的替代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一类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来作为电诱导原位的即生酸(这种现象简称为电致酸),并用以诱发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的变化。在液体或固体媒介中,这类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能在不同方向的电场或电流作用下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氧化还原的同时并伴随自身酸性的变化,进而诱发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化学或(/和)物理性质及性能的变化。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含有N-H的一类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当其与电解质共同使用时,在电场的作用下,其N-H的酸性会随着自身氧化态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可以用作原位即生的酸来使用。这里所述的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是由满足下列化学结构通式Ⅰ或Ⅱ或Ⅲ之一所示的化合物:
Y是O原子、S原子、NH或者NR1中的一种;
这里所述的R1取代基,分别选自C1-C24间的烷基、C1-C24间的取代烷基、C1-C24间的烷氧基、含C1-C24的酰基、C6-C24间的芳基、同时含有芳环和烷烃的C7-C24间的基团等中的一种;
Ar是含C6-C24的芳香环或者取代芳香环中的一种,其中芳香环可以选自苯、萘、蒽、菲、芴、芘、苝、荧蒽、醋菲烯、苯并苊、六苯并苯、并四苯、并五苯等中的一种。
X1、X2、X3、X4是H或C1-C24间的烷基、C1-C24间的取代烷基、C1-C24间的烷氧基、含C1-C24的酰基、C6-C24间的芳基、同时含有芳环和烷烃的C7-C24间的基团等中的一种。
这里所说的电解质可以是任何盐类,尤其是含一价金属离子的无机或有机金属盐类/、或离子液体。
所述含一价金属离子的无机或有机金属盐类,选自Li、Na、K、Rb、Cs、Cu、Ag等中的一种。
所述离子液体,主要选自四烃基季铵盐离子液体、四烃基膦盐离子液体、三烃基锍鎓盐离子液体、N-烃基咪唑鎓盐离子液体、N-烃基吡啶盐离子液体、N-双烃基吡咯烷鎓盐离子液体、至少含一个杂原子(S、N、P)的C4-C60离子液体。
具体说来,所述的离子液体可选自以下的一种:丁基三甲基铵双(三氟甲磺酰)亚胺、三丁基甲基二丁基磷酸铵、三丁基甲基氯化铵、三丁基甲基甲基碳酸铵、三乙基甲基二丁基磷酸铵、三氟甲基磺酸四乙基铵、三辛基甲基硫酸氢铵、乙基二甲基丙基铵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二乙基甲基-(2-甲氧乙基)铵基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十七氟辛磺酸四丁基铵、四丁基亚硝酸铵、四丁基氢氧化铵、四丁基甲磺酸铵、四丁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四丁基铵琥珀酰亚胺、四己基硫酸氢铵、四己基碘化铵、四庚基氯化铵、四庚基溴化铵、四正丁铵三碘盐、四氟硼酸四己基铵、四氯十二烷基铵、四溴十二烷基铵、四甲基氢氧化铵、四癸基溴化铵、四辛基氯化铵、甲基三丁基硫酸铵甲酯、甲基三(十八烷基)溴化铵、甲基三辛基硫代水杨酸铵、甲基-三辛基铵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2-羟乙基-三甲基铵L-(+)-乳酸盐、2-羟基-N,N-二(2-羟乙基)-N-甲基乙铵硫酸甲酯盐、苄基二甲基十四烷基氯化铵、苯甲酸四丁基铵、苯硫酚四丁基铵、醋酸胆碱、1-丁基溴化吡啶、1-丁基-4-甲基吡啶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吡啶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4-甲基吡啶四氟硼酸盐、1-丁基-4-甲基碘化吡啶、1-乙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酯、1-(3-氰丙基)氯化吡啶、3-甲基-1-丙基吡啶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4-(3-丁基-1-咪唑)-1-丁烷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锑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酰亚胺、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硝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辛酯、1-丁基-3-甲基咪唑碘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碳酸氢盐、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丁酯、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氯铝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甲苯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硫氰酸盐、1,2,3-三甲基咪唑甲磺酸、1-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1-乙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酯、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乙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L-(+)-乳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丁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乙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氨腈、1-乙基-3-甲基咪唑二甲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1,1,2,2-四氟乙基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氯铝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硝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鎓对甲苯磺酰盐、1-乙基-3-甲基溴化咪唑、1-乙基-3-甲基碘化咪唑鎓、1,3-二乙氧基咪唑鎓六氟磷酸盐、1,3-二乙氧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2-二甲基-3-丙基咪唑三(三氟甲基磺酰)甲基化物、1,2-二甲基-3-丙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二甲基咪唑二甲基膦、1,3-二甲基咪唑啉甲烷磺酸盐、1,3-二甲基咪唑鎓甲基硫酸盐、1,3-二甲氧基咪唑鎓六氟磷酸盐、1,3-二甲氧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二甲氧基-2-甲基咪唑鎓六氟磷酸盐、1,3-二甲氧基-2-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二羟基-2-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3-二羟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碘化物、1,3-双(3-氰丙基)氯化咪唑鎓、1,3-双(氰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双(氰甲基)氯化咪唑鎓、1-己基-3-甲基三氟甲烷磺酸咪唑鎓、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己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己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氯化1-丁基-2,3-二甲基咪唑鎓、氯化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鎓、氯化1-苄基-3-甲基咪唑鎓、1-(3-氰丙基)-3-咪唑鎓二氰胺、1-(3-氰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酰胺、1-(3-氰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1-烯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1-烯丙基-3-甲基咪唑鎓二氰胺、1-烯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甲基-3-丙基咪唑甲基碳酸酯、1-甲基-3-丙基碘化咪唑鎓、1-甲基-3-乙烯基咪唑碳酸甲酯、1-甲基咪唑鎓硫酸氢盐、1-甲基氯化咪唑鎓、1-甲基-3-辛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甲基-3-辛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甲基-3-辛基氯化咪唑鎓、1-癸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癸基甲基氯化咪唑、碘化1-己基-3-甲基咪唑、1-(2-羟乙基)-3-甲基咪唑鎓二氰胺、1-苄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苄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酰亚胺、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硫氰酸盐、1,2,3-三甲基咪唑甲磺酸、1-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乙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乙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氨腈、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氯铝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鎓、1-甲基咪唑鎓硫酸氢盐、1-甲基氯化咪唑鎓、三丁基甲基膦二丁基磷酸盐、三丁基甲基膦甲基硫酸盐、三乙基甲基磷二丁基磷酸酯、三己基十四烷化膦溴化物、三己基十四烷基氯化膦、三己基十四烷基癸酸膦、三己基(十四烷基)膦二氰胺、三己基十四烷基膦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胺、三己基十四烷基膦双(2,4,4-三甲基戊基)次磷酸盐、3-(三苯基磷)丙烷-1-甲苯磺酰基、3-(三苯基磷)丙烷-1-磺酸盐、四丁基膦四氟硼酸盐、对甲苯磺酸四丁基磷、甲磺酸四丁基磷、1-丁基-1-甲基吡咯烷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二腈胺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六氟磷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1-甲基吡咯烷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1-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氯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溴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碘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碳酸甲酯、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四氟硼酸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1-甲基-1-乙基吡咯烷鎓六氟磷酸盐、1-甲基-1-乙基溴化吡咯烷、三乙基锍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环丙基二苯基锍四氟硼酸盐、1-丁基-1-甲基哌啶鎓四氟硼酸酯、1-丁基-1-甲基哌啶鎓六氟磷酸盐、1-丁基-1-甲基哌啶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4-乙基-4-甲基吗啉甲基碳酸盐、至少含一个杂原子(S、N、P)的C4-C60离子液体。
这里所说的液体或固体媒介,其所用的液体媒介可以是溶剂或离子液体,所用的固体媒介是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的液体或固体电致酸媒介,其所用的溶剂可选自水、含C1-C18的醇类、至少含一个氧原子的C3-C24醚类、至少含一个硫原子的C3-C24硫醚类、含C2-C18的亚砜类、含C2-C18的砜类、含C3-C24的酮类、含C1-C18的酸类、含C1-C18的磺酸类、含C2-C18的酯类、含C1-C18的酰胺类、含C1-C18的烷烃、含C1-C18的烯烃、含C1-C18的炔烃、含C1-C18的芳烃、至少含一个杂原子(O、S、N、P)的C3-C18的杂环、含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烷烃、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芳烃中的一种。
具体所来,其所用的溶剂可选自甲醇、苯甲醇、乙醇、乙二醇、二聚乙二醇、三聚乙二醇、丙醇、丙三醇、异丙醇、丙烯醇、丁醇、丁二醇、异丁醇、叔丁醇、戊醇、异戊醇、环戊醇、己醇、肌醇、己二醇、环己醇、辛醇、C8-C18的醇类、乙醚、苯甲醚、苯乙醚、甲基叔丁基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至少含一个氧原子的C5-C24醚类、苯甲硫醚、四氢噻吩、二丁硫醚、至少含一个硫原子的C7-C24硫醚类、二甲亚砜、二乙亚砜、苯甲基亚砜、苯乙基亚砜、甲基苯甲基亚砜、含C8-C18的亚砜类、二甲砜、二苯砜、二乙砜、苯甲砜、苯乙砜、甲基苯甲砜、含C8-C18的砜类、丙酮、丁酮、戊酮、异戊酮、环戊酮、己酮、环己酮、苯甲酮、苯乙酮、二苯酮、含C9-C24的酮类、乙酸、乙二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丙酸、异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三甲基乙酸、己酸、己二酸、肌酸、环戊甲酸、苯甲酸、苯乙酸、五氯苯甲酸、五氟苯甲酸、含C9-C18的酸类、甲磺酸、乙磺酸、三氟甲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乙磺酸、三氯甲磺酸、环戊甲磺酸、五氯苯甲磺酸、五氟苯甲磺酸、含C8-C18的磺酸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叔丁酯、乙二酸二甲酯、乙二酸二乙酯、三氟乙酸甲酯、三氟乙酸苯甲酯、三氟乙酸乙酯、三氯乙酸甲酯、三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苯甲酯、丙酸乙酯、异丙酸甲酯、异丙酸苯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丁酸苯甲酯、丁酸乙酯、异丁酸甲酯、异丁酸苯甲酯、异丁酸乙酯、戊酸甲酯、戊酸苯甲酯、戊酸乙酯、异戊酸甲酯、异戊酸苯甲酯、异戊酸乙酯、三甲基乙酸甲酯、三甲基乙酸苯甲酯、三甲基乙酸乙酯、己酸甲酯、己酸苯甲酯、己酸乙酯、己二酸二甲酯、己二酸二苯甲酯、己二酸单甲酯、己二酸二乙酯、肌酸甲酯、肌酸苯甲酯、肌酸乙酯、环戊甲酸甲酯、环戊甲酸苯甲酯、环戊甲酸乙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苯甲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甲酯、苯乙酸苯甲酯、苯乙酸乙酯、五氯苯甲酸甲酯、五氯苯甲酸苯甲酯、五氯苯甲酸乙酯、五氟苯甲酸甲酯、五氟苯甲酸苯甲酯、五氟苯甲酸乙酯、含C10-C18的酯类、乙酰胺、乙二酸酰胺、三氟乙酸酰胺、三氯乙酸酰胺、丙酰胺、异丙酰胺、丁酰胺、异丁酰胺、戊酰胺、异戊酰胺、三甲基乙酰胺、己酰胺、己二酰胺、肌酸酰胺、环戊甲酸酰胺、苯甲酰胺、苯乙酰胺、五氯苯甲酰胺、五氟苯甲酰胺、含C10-C18的酰胺类、戊烷、己烷、环己烷、庚烷、辛烷、含C9-C18的烷烃、己烯、环己烯、庚烯、辛烯、苯乙烯、含C9-C18的烯烃、苯乙炔、含C1-C18的炔烃、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六甲苯、乙苯、二乙苯、三乙苯、氟苯、六氟苯、氯苯、二氯苯、六氯苯、三氯甲苯、硝基苯、硝基甲苯、三氯甲基苯、三氟甲基苯、含C10-C18的芳烃、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乙烷、六氯环己烷、含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C3-C18烷烃、呋喃、噻吩、吲哚、吡啶、嘧啶、哌啶、至少含一个杂原子(O、S、N、P)的C3-C18的杂环、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芳烃中的一种。
所述的液体或固体电致酸媒介,其所用高分子聚合物可选自:聚苯乙烯、聚苯丙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丙酯、聚丙烯酸异丙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异丁酯、聚丙烯酸叔丁酯、聚丙烯酸戊酯、聚丙烯酸异戊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聚甲基丙烯酸戊酯、聚甲基丙烯酸异戊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氨基甲酸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醋酸乙烯、聚硅酮、聚丙烯晴、聚三氟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二甲基硅酸酯中的一种。
在具体使用时,这里所说的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共混的电解质的化学当量比通常在99:1~1:99之间,但所述的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在极端情况下,当使用离子液体既作为溶剂又作为电解质,此时电致酸与电解质的摩尔百分比将小于1%。
为了诱导本发明所述的电致酸材料释放出质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既可以选用单一的金属电极材料(选自金、银、铜、汞、铂、钯、钨、铝、锌中的一种)、单一的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如氧化锌、氧化铟与氧化锡复合物等)、单一的碳化物电极材料(如碳化钨、碳化镍等)或单一的含碳的电极材料(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也可以是采用来自由上述的两种或多种材料构成的复合电极。
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被诱发性质及性能改变的其它物质的组分比例可以从1:1000到1000:1,这两部分可以通过简单的掺杂、混合、共融或共溶解然后浓缩等方式使其较为紧密地接触,也可以通过化合键、离子键、氢键等方式使其绑定。
本发明所述的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可以是化合物的颜色被改变。这里所说的化合物主要是指一些常见的pH染料,如:酸性品红、色酚红、萘酚酞、萘酚苯因、茜素、茜素蓝SWR、茜素蓝B、茜素红S、茜素橙、茜素红S、茜素黄R、茜素黄GG、碱性蓝、萘酚紫、苯胺蓝、4-(对-苯胺苯-重氮)苯磺酸钠盐、罗丹明B以及衍生物、螺吡喃以及衍生物、螺恶嗪以及衍生物、吲哚并[2,1-b]噁唑啉以及衍生物、玫红酸、偶氮石蕊、石蕊素、碱性品红、苄橙、苯紫红素4B、苯紫红素48、双-5-溴香草基环己酮、双-2'-羟基苯乙烯基酮、双(4-羟基-3-乙氧基-苯亚甲基)环己酮、波尔多葡萄素、亮绿、亮黄、亮黄S、亮甲酚蓝、溴氯酚蓝、溴甲酚绿、溴甲酚红紫、溴酚蓝、溴酚红、溴百里酚蓝、溴甲酚红紫、溴酚蓝、胭脂红酸、铬橙GR、橘红、龙胆紫、氯甲酚绿、氯酚红、钛黄、间甲酚红、间甲酚紫、间甲酚苯因、邻甲酚酞、间甲苯酚红、刚果红、胭脂虫红、姜黄素、2,4-二氨基偶氮苯、重氮紫罗兰、二溴酚-四溴酚-磺酞、4-(4'-二甲氨基-1'-萘基)-偶氮-3-甲氧基苯磺酸及其盐、对二甲氨基偶氮苯、对-N,N-二甲基(间甲苯基)苯胺、2-(p-二甲氨苯基)-偶氮吡啶、2,6-二硝基苯酚及其盐、间二硝基邻苯甲酰亚脲及其盐、2,4-二硝基苯酚及其盐、2,5-二硝基苯酚及其盐、6,8-二硝基-2,4-(lH,3H)喹唑啉二酮、p-乙氧基菊橙、乙基红、乙基橙、乙基紫、乙基绿、双(2,4-二硝基苯基)取代乙酸乙酯、双(2,4-二甲苯基)取代乙酸乙酯、曙红B、黄色曙红、赤藓红B、赤藓红、4-氨基-2′,3-二甲基偶氮苯、荧光黄、黑森素、黑森紫N、六甲氧基红、靛胭脂、靛蓝二磺酸及其盐、5-氨基-8-羟基喹啉缩合物、异苦氨酸、间苯二酚蓝、Lanacyl紫BF、石蕊、苏木紫、孔雀绿、甲基黄染料、甲基紫6B、Matius黄、酸性间胺黄、对甲基红、甲基橙、间甲基红、甲基红及其盐、甲基紫B、甲基紫2B、甲基绿、媒介橙I、间萘酚苯因、对萘酚苯及其盐、萘酚黄、1-萘氨基偶氮苯-p-磺酸、中性红、尼罗蓝2B、尼罗蓝A、硝嗪黄、邻硝基苯酚及其盐、间硝基苯酚及其盐、对硝基苯酚及其盐、硝基胺类、硝嗪黄、橙I、橙IV、橙II、橙G、油黄II、对甲基红、专利蓝V、4-苯基偶氮二苯胺、N-苯基-l-萘基-氨基偶氮苯-p-磺酸及其盐、赃吉讷指示剂、焰红染料B、N-苯基-1-萘基-氨基偶氮-o-安息香酸、四氯酚肽、四碘酚酞、酚酞、苦味酸及其盐、五甲氧基红、苯酚红、松色素、丙基-o-萘基橙、丙基红、奎哪啶红、喹啉蓝、刃天青、玫红酸、1,4-二羟蒽醌-2-磺酸、1,4-二羟蒽醌蓝、p-二甲氨基偶氮苯磺酸钠、砜酸蓝R、磺萘红、噻唑黄G、四溴酚酞乙酯及其盐、四碘苯酚磺酞、达旦黄G、百里酚蓝、麝香草酚酞、麝香草酚蓝、4-(m-甲苯基)-偶氮-N,N-二甲基苯胺、2,4,6-三硝基甲苯及其盐、1,3,5-三硝基苯、2,4,6-三溴苯甲酸及其盐、苯胺黄、金莲橙O、金莲橙OO、对二甲苯酚蓝中的一种以上。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的器件施加正负电压的颜色变化图;
图2:实施例2的器件施加正电压的颜色变化图;
图3:实施例3的器件施加正负电压的颜色变化图;
图4:实施例4的器件施加正负电压的颜色变化图;
图5:实施例5的器件施加正负电压的颜色变化图;
图6:实施例6的器件施加正负电压的颜色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展示了一类电致氧化还原物质作为电致酸来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材料性质、性能改变的新用途。以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让普通水平的读者能够懂得和实践本专利申请的科学原理和特点给出的示意性的部分例证,但并非局限我们的发明于此,任何基于本专利说明书给出的科学原理和产品特点的多种多样电致功能变化的器件都属于本项专利保护范畴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以I-1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固体媒介。其中I-1是通式I中的X1,X2为甲基,Ar为1,4位被取代的苯基,X3为H,X4为4-二甲基氨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的I-1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出现紫色的五角星图案,如图1所示,(其中变色形状取决于正电极可导电的形状);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如图1所示,紫色的五角星图案消失)。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以I-2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2是通式I中的X1、X2为H,Ar为1,4被取代的苯基,X3为H,X4为4-二甲基氨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2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出现紫色的灯泡图案,如图2所示,(其中变色形状取决于正电极可导电的形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以I-3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3是通式I中的X1,X2为甲基,Ar为1,4被取代的苯基,X3为H,X4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结晶紫内酯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结晶紫内酯从无色变为蓝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结晶紫内酯从蓝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3和0.04g结晶紫内酯,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蓝色,如图3所示;在负电压(-1.0V)下,蓝色变为无色(如图3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以I-4与高氯酸锂共混作为电致酸,以PEO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4是通式I中的X1,X2为甲基,Ar为1,4被取代的苯基,X3为H,X4为4-二甲基氨基苯基,Y为S,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结晶紫内酯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结晶紫内酯从无色变为蓝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结晶紫内酯从蓝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 PEO,1.0mL PC,0.15g高氯酸锂,0.27g I-4,和0.04g结晶紫内酯,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蓝色,如图4所示;在负电压(-1.0V)下,蓝色变为无色(如图4所示)。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以II-1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I-1是通式II中的X1为H,Ar为1,4被取代的苯基,X2为H,X3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I-1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如图5所示;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如图5所示)。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以III-1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II-1是通式III中的X1为H,Ar为1,4被取代的苯基,X2为H,X3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II-1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如图6所示;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如图6所示)。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以I-5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5是通式I中的X1,X2为甲基,Ar为1,4被取代的苯基,X3为乙基,X4为2-溴丁基,Y为NH,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5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中,以I-6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6是通式I中的X1,X2为甲基,Ar为1,4被取代的2-甲氧基苯基,X3为辛基,X4为5-乙酰基萘基,Y为NCH3,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6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以I-7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7是通式I中的X1为甲基,X2为溴乙基,Ar为1,4被取代的2-羟基萘基,X3为丙酰基,X4为4-氯苄基,Y为NCH2CH3,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7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以I-8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8是通式I中的X1为2-氧-丁基,X2为溴丙基,Ar为9,10被取代的蒽基,X3为H,X4为4-二甲基氨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8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中,以I-9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9是通式I中的X1为2-萘基,X2为3,4,5-三甲氧基苯基,Ar为9,10被取代的蒽基,X3为H,X4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9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中,以I-10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其中I-10是通式I中的X1,X2为苯基,Ar为取代的并五苯,X3为H,X4为4-二甲基氨基苯基,Y为O,其结构式如下所示。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10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该器件在正电压(+3.0V)下,该透明无色的器件变为紫红色;在负电压(-1.0V)下,紫红色变为无色。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中,以I-1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固体媒介。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A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 g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 g I-1和D 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表1列出了实际的质量)。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中,除了使用不同的电解质外,其余均同于实施例2,利用类似实施例2的方法,得到了与施例2的性质类似。因为篇幅有限,固不一一累述。
这里所用的盐作为电解质有:
高氯酸钠;高氯酸锂;三氟甲磺酸锂;三氟甲磺酸钠;三氟乙酸锂;三氟甲磺酸锌;六氟磷酸锂;六氟磷酸锌;六氟磷酸铵;三氟乙酸铵;三氟甲磺酸铵;硫酸铜
上述的电解质+离子液体来共同作为电解质使用。离子液体也可以单独作为电解质使用,这里所用的离子液体有:
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锑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丁酯;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氯铝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甲苯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硫氰酸盐;1,2,3-三甲基咪唑甲磺酸;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乙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L-(+)-乳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甲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1-乙基-3-甲基溴化咪唑;1-乙基-3-甲基碘化咪唑鎓;1,2-二甲基-3-丙基咪唑三(三氟甲基磺酰)甲基化物;1,3-二甲基咪唑二甲基膦;1,3-二甲基咪唑鎓甲基硫酸盐;1-(3-氰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酰胺;
丁基三甲基铵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1-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三乙基锍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
三丁基甲基二丁基磷酸铵;三丁基甲基氯化铵;四丁基甲磺酸铵;四己基碘化铵;四庚基溴化铵;四氯十二烷基铵;甲基三丁基硫酸铵甲酯;甲基三辛基硫代水杨酸铵;2-羟乙基-三甲基铵L-(+)-乳酸盐;苯甲酸四丁基铵;苯硫酚四丁基铵;
1-丁基溴化吡啶;1-丁基-4-甲基吡啶六氟磷酸盐;1-丁基-4-甲基吡啶四氟硼酸盐;1-丁基-4-甲基碘化吡啶;1-乙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酯;1-(3-氰丙基)氯化吡啶;
三丁基甲基膦二丁基磷酸盐;三丁基甲基膦甲基硫酸盐;三己基十四烷化膦溴化物;三己基十四烷基氯化膦;三己基十四烷基癸酸膦;三己基(十四烷基)膦二氰胺;三己基十四烷基膦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胺;三己基十四烷基膦双(2,4,4-三甲基戊基)次磷酸盐;3-(三苯基磷)丙烷-1-磺酸盐;四丁基膦四氟硼酸盐;对甲苯磺酸四丁基磷;甲磺酸四丁基磷;
1-丁基-1-甲基吡咯烷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二腈胺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六氟磷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氯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溴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碘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碳酸甲酯;1-甲基-1-乙基吡咯烷鎓六氟磷酸盐;
1-丁基-1-甲基哌啶鎓四氟硼酸酯;1-丁基-1-甲基哌啶鎓六氟磷酸盐;4-乙基-4-甲基吗啉甲基碳酸盐。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中,以I-1与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共混作为电致酸,以如下的聚合物作为固体媒介。以罗丹明B作为酸碱指示剂,当罗丹明B从无色变为紫红色,说明体系为酸性体系,当罗丹明B从紫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体系为中性体系。
电致酸测试溶液配制:依次称量1.7g如下的聚合物,1mL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0.3g I-1和0.04g罗丹明B,用乙腈定容到10mL。
测试器件的制备:将上述的电致酸测试溶液旋涂到干净的ITO-1电极,最后将上述ITO-1电极与另一个干净ITO-2电极组装成测试器件,得到了与施例1的性质类似的电致变色器件。
这里所用的盐作为聚合物有:
聚苯乙烯、聚苯丙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丙酯、聚丙烯酸异丙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异丁酯、聚丙烯酸叔丁酯、聚丙烯酸戊酯、聚丙烯酸异戊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聚甲基丙烯酸戊酯、聚甲基丙烯酸异戊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氨基甲酸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醋酸乙烯、聚硅酮、聚丙烯晴、聚三氟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二甲基硅酸酯。

Claims (10)

1.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其特征在于: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为化学结构通式Ⅰ、Ⅱ或Ⅲ之一所示的化合物,
Y是O原子、S原子、NH或者NR1中的一种;
R1分别选自C1-C24间的烷基、C1-C24间的取代烷基、C1-C24间的烷氧基、含C1-C24的酰基、C6-C24间的芳基、同时含有芳环和烷烃的C7-C24间的基团中的一种;
Ar是含C6-C24的芳香环或者取代芳香环中的一种,其中芳香环可以选自苯、萘、蒽、菲、芴、芘、苝、荧蒽、醋菲烯、苯并苊、六苯并苯、并四苯、并五苯中的一种。
X1、X2、X3、X4是H或C1-C24间的烷基、C1-C24间的取代烷基、C1-C24间的烷氧基、含C1-C24的酰基、C6-C24间的芳基、同时含有芳环和烷烃的C7-C24间的基团中的一种;
电解质是含一价金属离子的无机或有机金属盐类,四烃基季铵盐有机盐或者无机盐,或离子液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其特征在于:电解质是含一价金属离子Li、Na、K、Rb、Cs、Cu、Ag的无机或有机金属盐类中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是四烃基季铵盐离子液体、四烃基膦盐离子液体、三烃基锍鎓盐离子液体、N-烃基咪唑鎓盐离子液体、N-烃基吡啶盐离子液体、N-双烃基吡咯烷鎓盐离子液体、至少含一个杂原子S、N、P的C4-C60离子液体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是丁基三甲基铵双(三氟甲磺酰)亚胺、三丁基甲基二丁基磷酸铵、三丁基甲基氯化铵、三丁基甲基甲基碳酸铵、三乙基甲基二丁基磷酸铵、三氟甲基磺酸四乙基铵、三辛基甲基硫酸氢铵、乙基二甲基丙基铵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二乙基甲基-(2-甲氧乙基)铵基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十七氟辛磺酸四丁基铵、四丁基亚硝酸铵、四丁基氢氧化铵、四丁基甲磺酸铵、四丁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四丁基铵琥珀酰亚胺、四己基硫酸氢铵、四己基碘化铵、四庚基氯化铵、四庚基溴化铵、四正丁铵三碘盐、四氟硼酸四己基铵、四氯十二烷基铵、四溴十二烷基铵、四甲基氢氧化铵、四癸基溴化铵、四辛基氯化铵、甲基三丁基硫酸铵甲酯、甲基三(十八烷基)溴化铵、甲基三辛基硫代水杨酸铵、甲基-三辛基铵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2-羟乙基-三甲基铵L-(+)-乳酸盐、2-羟基-N,N-二(2-羟乙基)-N-甲基乙铵硫酸甲酯盐、苄基二甲基十四烷基氯化铵、苯甲酸四丁基铵、苯硫酚四丁基铵、醋酸胆碱、1-丁基溴化吡啶、1-丁基-4-甲基吡啶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吡啶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4-甲基吡啶四氟硼酸盐、1-丁基-4-甲基碘化吡啶、1-乙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酯、1-(3-氰丙基)氯化吡啶、3-甲基-1-丙基吡啶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4-(3-丁基-1-咪唑)-1-丁烷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锑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酰亚胺、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硝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辛酯、1-丁基-3-甲基咪唑碘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碳酸氢盐、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丁酯、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氯铝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甲苯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硫氰酸盐、1,2,3-三甲基咪唑甲磺酸、1-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1-乙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酯、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乙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L-(+)-乳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丁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乙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氨腈、1-乙基-3-甲基咪唑二甲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1,1,2,2-四氟乙基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氯铝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硝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鎓对甲苯磺酰盐、1-乙基-3-甲基溴化咪唑、1-乙基-3-甲基碘化咪唑鎓、1,3-二乙氧基咪唑鎓六氟磷酸盐、1,3-二乙氧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2-二甲基-3-丙基咪唑三(三氟甲基磺酰)甲基化物、1,2-二甲基-3-丙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二甲基咪唑二甲基膦、1,3-二甲基咪唑啉甲烷磺酸盐、1,3-二甲基咪唑鎓甲基硫酸盐、1,3-二甲氧基咪唑鎓六氟磷酸盐、1,3-二甲氧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二甲氧基-2-甲基咪唑鎓六氟磷酸盐、1,3-二甲氧基-2-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二羟基-2-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3-二羟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碘化物、1,3-双(3-氰丙基)氯化咪唑鎓、1,3-双(氰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3-双(氰甲基)氯化咪唑鎓、1-己基-3-甲基三氟甲烷磺酸咪唑鎓、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己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1-己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氯化1-丁基-2,3-二甲基咪唑鎓、氯化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鎓、氯化1-苄基-3-甲基咪唑鎓、1-(3-氰丙基)-3-咪唑鎓二氰胺、1-(3-氰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酰胺、1-(3-氰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1-烯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1-烯丙基-3-甲基咪唑鎓二氰胺、1-烯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甲基-3-丙基咪唑甲基碳酸酯、1-甲基-3-丙基碘化咪唑鎓、1-甲基-3-乙烯基咪唑碳酸甲酯、1-甲基咪唑鎓硫酸氢盐、1-甲基氯化咪唑鎓、1-甲基-3-辛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甲基-3-辛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甲基-3-辛基氯化咪唑鎓、1-癸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癸基甲基氯化咪唑、碘化1-己基-3-甲基咪唑、1-(2-羟乙基)-3-甲基咪唑鎓二氰胺、1-苄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苄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酰亚胺、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甲酯、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鎓硫氰酸盐、1,2,3-三甲基咪唑甲磺酸、1-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乙基硫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乙基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氨腈、1-乙基-3-甲基咪唑啉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氯铝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甲基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乙酯、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鎓、1-甲基咪唑鎓硫酸氢盐、1-甲基氯化咪唑鎓、三丁基甲基膦二丁基磷酸盐、三丁基甲基膦甲基硫酸盐、三乙基甲基磷二丁基磷酸酯、三己基十四烷化膦溴化物、三己基十四烷基氯化膦、三己基十四烷基癸酸膦、三己基(十四烷基)膦二氰胺、三己基十四烷基膦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胺、三己基十四烷基膦双(2,4,4-三甲基戊基)次磷酸盐、3-(三苯基磷)丙烷-1-甲苯磺酰基、3-(三苯基磷)丙烷-1-磺酸盐、四丁基膦四氟硼酸盐、对甲苯磺酸四丁基磷、甲磺酸四丁基磷、1-丁基-1-甲基吡咯烷三氟甲磺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二腈胺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六氟磷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1-甲基吡咯烷双(三氟甲磺酰)亚胺、1-丁基-1-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1-丁基-1-甲基吡咯烷氯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溴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碘化物、1-丁基-1-甲基吡咯烷碳酸甲酯、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四氟硼酸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1-甲基-1-乙基吡咯烷鎓六氟磷酸盐、1-甲基-1-乙基溴化吡咯烷、三乙基锍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环丙基二苯基锍四氟硼酸盐、1-丁基-1-甲基哌啶鎓四氟硼酸酯、1-丁基-1-甲基哌啶鎓六氟磷酸盐、1-丁基-1-甲基哌啶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4-乙基-4-甲基吗啉甲基碳酸盐中的一种。
5.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是在液体或固体媒介中,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能在不同方向的电场或电流作用下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氧化还原的同时并伴随自身酸性的变化,进而诱发与其接触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和化学或/和物理性质及性能的变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液体媒介是溶剂或离子液体,固体媒介是高分子聚合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溶剂选自下列物质之一,物质为水,含C1-C18的醇类,至少含一个氧原子的C3-C24醚类,至少含一个硫原子的C3-C24硫醚类,含C2-C18的亚砜类,含C2-C18的砜类,含C3-C24的酮类,含C1-C18的酸类,含C1-C18的磺酸类,含C2-C18的酯类,含C1-C18的酰胺类,含C1-C18的烷烃,含C1-C18的烯烃,含C1-C18的炔烃,含C1-C18的芳烃,至少含一个杂原子O、S、N、P的C3-C18的杂环,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烷烃,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芳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溶剂选自下列物质之一,物质为甲醇,苯甲醇,乙醇,乙二醇,二聚乙二醇,三聚乙二醇,丙醇,丙三醇,异丙醇,丙烯醇,丁醇,丁二醇,异丁醇,叔丁醇,戊醇,异戊醇,环戊醇,己醇,肌醇,己二醇,环己醇,辛醇,C8-C18的醇类,乙醚,苯甲醚,苯乙醚,甲基叔丁基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至少含一个氧原子的C5-C24醚类,苯甲硫醚,四氢噻吩,二丁硫醚,至少含一个硫原子的C7-C24硫醚类,二甲亚砜,二乙亚砜,苯甲基亚砜,苯乙基亚砜,甲基苯甲基亚砜,含C8-C18的亚砜类,二甲砜,二苯砜,二乙砜,苯甲砜,苯乙砜,甲基苯甲砜,含C8-C18的砜类,丙酮,丁酮,戊酮,异戊酮,环戊酮,己酮,环己酮,苯甲酮,苯乙酮,二苯酮,含C9-C24的酮类,乙酸,乙二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丙酸,异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三甲基乙酸,己酸,己二酸,肌酸,环戊甲酸,苯甲酸,苯乙酸,五氯苯甲酸,五氟苯甲酸,含C9-C18的酸类,甲磺酸,乙磺酸,三氟甲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乙磺酸,三氯甲磺酸,环戊甲磺酸,五氯苯甲磺酸,五氟苯甲磺酸,含C8-C18的磺酸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叔丁酯,乙二酸二甲酯,乙二酸二乙酯,三氟乙酸甲酯,三氟乙酸苯甲酯,三氟乙酸乙酯,三氯乙酸甲酯,三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苯甲酯,丙酸乙酯,异丙酸甲酯,异丙酸苯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丁酸苯甲酯,丁酸乙酯,异丁酸甲酯,异丁酸苯甲酯,异丁酸乙酯,戊酸甲酯,戊酸苯甲酯,戊酸乙酯,异戊酸甲酯,异戊酸苯甲酯,异戊酸乙酯,三甲基乙酸甲酯,三甲基乙酸苯甲酯,三甲基乙酸乙酯,己酸甲酯,己酸苯甲酯,己酸乙酯,己二酸二甲酯,己二酸二苯甲酯,己二酸单甲酯,己二酸二乙酯,肌酸甲酯,肌酸苯甲酯,肌酸乙酯,环戊甲酸甲酯,环戊甲酸苯甲酯,环戊甲酸乙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苯甲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甲酯,苯乙酸苯甲酯,苯乙酸乙酯,五氯苯甲酸甲酯,五氯苯甲酸苯甲酯,五氯苯甲酸乙酯,五氟苯甲酸甲酯,五氟苯甲酸苯甲酯,五氟苯甲酸乙酯,含C10-C18的酯类,乙酰胺,乙二酸酰胺,三氟乙酸酰胺,三氯乙酸酰胺,丙酰胺,异丙酰胺,丁酰胺,异丁酰胺,戊酰胺,异戊酰胺,三甲基乙酰胺,己酰胺,己二酰胺,肌酸酰胺,环戊甲酸酰胺,苯甲酰胺,苯乙酰胺,五氯苯甲酰胺,五氟苯甲酰胺,含C10-C18的酰胺类,戊烷,己烷,环己烷,庚烷,辛烷,含C9-C18的烷烃,己烯,环己烯,庚烯,辛烯,苯乙烯,含C9-C18的烯烃,苯乙炔,含C1-C18的炔烃,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六甲苯,乙苯,二乙苯,三乙苯,氟苯,六氟苯,氯苯,二氯苯,六氯苯,三氯甲苯,硝基苯,硝基甲苯,三氯甲基苯,三氟甲基苯,含C10-C18的芳烃,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乙烷,六氯环己烷,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C3-C18烷烃,呋喃,噻吩,吲哚,吡啶,嘧啶,哌啶,至少含一个杂原子O、S、N、P的C3-C18的杂环,至少含一个卤素原子F、Cl、Br、I的芳烃。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在用于诱发化学反应或/和性质及性能改变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高分子聚合物为聚苯乙烯、聚苯丙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丙酯、聚丙烯酸异丙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异丁酯、聚丙烯酸叔丁酯、聚丙烯酸戊酯、聚丙烯酸异戊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聚甲基丙烯酸戊酯、聚甲基丙烯酸异戊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氨基甲酸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醋酸乙烯、聚硅酮、聚丙烯晴、聚三氟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二甲基硅酸酯中的一种。
CN201610236324.4A 2016-04-16 2016-04-16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59252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36324.4A CN105925246A (zh) 2016-04-16 2016-04-16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36324.4A CN105925246A (zh) 2016-04-16 2016-04-16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25246A true CN105925246A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3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36324.4A Pending CN105925246A (zh) 2016-04-16 2016-04-16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25246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6416A (zh) * 2018-06-25 2018-11-09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碱变色响应薄膜
CN108795407A (zh) * 2018-07-06 2018-11-13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电致酸作用的电致变色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CN108949141A (zh) * 2018-07-06 2018-12-07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双稳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CN110387279A (zh) * 2019-07-03 2019-10-29 北方民族大学 用于脱除煤中硫分的亲水型离子液体的回收方法
CN111239222A (zh) * 2020-01-16 2020-06-05 郑州大学 离子液体电解液和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CN115010836A (zh) * 2022-06-08 2022-09-06 吉林大学 一种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及器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4212A (zh) * 2004-04-19 2007-03-21 Lg化学株式会社 包括离子液体的胶凝聚合物电解质以及使用该电解质的电致变色器件
CN101385170A (zh) * 2006-02-13 2009-03-11 洛桑聚合联合学院 离子液体电解质
CN103123431A (zh) * 2013-02-06 2013-05-2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和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4212A (zh) * 2004-04-19 2007-03-21 Lg化学株式会社 包括离子液体的胶凝聚合物电解质以及使用该电解质的电致变色器件
CN101385170A (zh) * 2006-02-13 2009-03-11 洛桑聚合联合学院 离子液体电解质
CN103123431A (zh) * 2013-02-06 2013-05-2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和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宇模: "电致酸/碱理论及其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中的应用",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6416A (zh) * 2018-06-25 2018-11-09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碱变色响应薄膜
CN108795407A (zh) * 2018-07-06 2018-11-13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电致酸作用的电致变色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CN108949141A (zh) * 2018-07-06 2018-12-07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双稳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CN108949141B (zh) * 2018-07-06 2021-02-05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双稳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CN108795407B (zh) * 2018-07-06 2021-04-16 常州铱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电致酸作用的电致变色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CN110387279A (zh) * 2019-07-03 2019-10-29 北方民族大学 用于脱除煤中硫分的亲水型离子液体的回收方法
CN111239222A (zh) * 2020-01-16 2020-06-05 郑州大学 离子液体电解液和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CN111239222B (zh) * 2020-01-16 2022-12-02 郑州大学 离子液体电解液和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CN115010836A (zh) * 2022-06-08 2022-09-06 吉林大学 一种电致荧光变色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及器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25246A (zh) 一类由可改变氧化态的物质与电解质共混的电致酸及其应用
CN105838350A (zh) 一类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Yazdani et al. Thermodynamic study of the dimerization equilibrium of methylene blue, methylene green and thiazole orange at various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and different ionic strengths and in mixed solvents by spectral titration and chemometric analysis
Sun et al. A donor–acceptor cruciform π-system: high contrast mechanochromic properties and multicolour electrochromic behavior
Manan et al. Electrochemistry of sulfur and polysulfides in ionic liquids
Kaintz et al. Solute diffusion in ionic liquids, NMR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sons to conventional solvents
Singh et al. Ionic liquids: Physico-chemical, solvent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hemical processes
Ardo et al. Stark effects after excited-state interfacial electron transfer at sensitized TiO2 nanocrystallites
CN108795407A (zh) 基于电致酸作用的电致变色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Jordão et al. Novel bipyridinium ionic liquids as liqui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CA2588575A1 (en) Compositions, redox couples and uses thereof
Demir et al. Electrochromism of electropolymerized metallophthalocyanines
Sharma et al. Visible-light-triggered generation of ultrastable radical anion from nitro-substituted perylenediimides
Hacioglu et al. Synthese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oxidation potential nitrogen analogs of pedot as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Pereira et al. Thioindigo, and sulfonated thioindigo derivatives as solvent polarity dependent fluorescent on-off systems
Yuan et al. Effect of water and dimethyl sulfoxide o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bis (trifluoromethanesulfonyl) imide-based ionic liquids
CN109504015A (zh) 基于组合策略的电致变色聚合物材料及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Ayranci et al. Conjugated and fluorescent polymer based on dansyl-substituted carbazole: investigation of electrochromic and ion sensitivity performance
Ramírez et al. Electrochemical aspects of asymmetric phosphonium ionic liquids
Chakraborty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monocationic and dicationic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through resonance energy-transfer studies
Zheng et al.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1-butyl-2, 3-di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and dimethyl sulphoxide
CN108949141A (zh) 双稳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Roohi et 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imidazolium-based dicationic ionic liquids (DILs) composed of ethylene π-spacer by changing the anions: a quantum chemical approach
CN104610132A (zh) 一种紫精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Prabhu et al. Rotational dynamics of imidazolium-based ionic liquids: do the nature of the anion and the length of the alkyl chain influence the dynamic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