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2801B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12801B CN105912801B CN201610272806.5A CN201610272806A CN105912801B CN 105912801 B CN105912801 B CN 105912801B CN 201610272806 A CN201610272806 A CN 201610272806A CN 105912801 B CN105912801 B CN 1059128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main
- root
- main spring
- auxili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4—Constraint-based C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属于悬架钢板弹簧技术领域。本发明可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结构参数、弹性模量、副簧起作用载荷、及主副簧所受载荷,对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任意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通过实例及ANSYS仿真验证可知,利用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任意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值,为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计算提供了准确的计算方法,可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性能和使用寿命及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还可降低产品的设计和试验费用,加快开发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悬架钢板弹簧,特别是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车辆悬架在不同载荷下的变刚度设计要求,通常将少片变截面板簧设计为主副簧,其中,主簧与副簧触点之间设计有一定的主副簧间隙,确保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后,主副簧接触而一起共同工作。由于第1片主簧的受力复杂,不仅承受垂向载荷,同时还承受扭转载荷和纵向载荷,因此,实际所设计的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大于他各片主簧的厚度和长度,即大都采用端部非等构的少片变截面主副;同时,为了加强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应力强度,通常在根部平直段与抛物线段之间增设一斜线段,即采用根部加强型的少片变截面主副簧。另外,由于为了满足主副簧不同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通常采用不同长度的副簧,即主簧与副簧的接触位置也不同,因此,主副簧可分为端部接触式和非端部接触式。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主副簧接触一起工作时,第m片主簧除了受端点力之外,还受到副簧触点的支撑力的作用,致使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变形及内力计算非常复杂。主副簧的应力决定着板簧的使用寿命,其中,各片主簧和副簧应力的计算也是制约强度校核的关键问题。然而,由于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根部斜线加强段、主副簧长度不相等、主副簧的变形及内力分析计算非常复杂,因此,对于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先前一直未能给出各片主和副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计算方法,因此不能满足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精确设计和分析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精确、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满足车辆行业快速发展及对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精确设计和分析计算的要求,提高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确保满足主副簧复合刚度及应力强度的设计要求,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其计算流程图,如图1所示。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为对称结构,可将对称的一半板簧看作悬臂梁,即将对称中心线看作一半板簧的固定根部,将主簧端部受力点和副簧触点受力点看作一半主、副簧的端点,其一半对称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主簧1,根部垫片2,副簧3,端部垫片4,主簧1和副簧3的各片是由根部平直段、斜线段、抛物线段、端部平直段四段构成;主簧1的各片根部之间和与副簧3及其各片根部之间设置有根部垫片2,主簧1的各片端部平直段之间设置有端部垫片4,端部垫片4的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以防止工作时产生摩擦噪声。主簧1的各片宽度为b,一半长度为LM,安装间距的一半l3,斜线段的长度为Δl,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1端点的距离为l2M,斜线段的端部到主簧1端点的距离为l2Mp;主簧1的各片根部厚度为h2M,斜线段的端部厚度为h2Mp,即斜线段的厚度比γM=h2Mp/h2M;主簧1各片的端部平直段为非等构的,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分别大于其他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的厚度和长度;主簧1各片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为h1i,即各片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为βi=h1i/h2Mp,各片的端部平直段的长度i=1,2,…,m,m为主簧1的片数。副簧3的各片宽度为b,一半长度为LA,安装间距的一半l3,副簧斜线段的长度为Δl,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3端点的距离为l2A,斜线段的端部到副簧3端点的距离为l2Ap;副簧3的各片根部厚度为h2A,斜线段的端部厚度为h2Ap,即各片斜线段的厚度比γA=h2Ap/h2A;副簧3各片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为hA1j,即各片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为βAj=hA1j/h2Ap,各片的端部平直段的长度i=1,2,…,n,n为副簧3的片数。副簧3的长度小于主簧1的长度,副簧3的端点与主簧1的端点之间距为l0;副簧3的端点与主簧1之间垂向距离为主副簧间隙为δ,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时,副簧3与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内某点相接触;当主副簧接触之后,主副簧的各片端点受力不相等,且第m片主簧除了受端点力之外,还受副簧的端点支撑力。在主副簧各片结构参数、载荷、及副簧起作用载荷给定情况下,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不同位置的应力进行计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计算步骤:
(1)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一半刚度计算:
I步骤:主副簧接触之前的各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i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抛物线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i=1,2,…,m,对主副簧接触之前的各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i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i为在端点作用力下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即
II步骤:主副簧接触之后的各片主簧一半刚度KMAi的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安装间距的一半l3,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各片主簧的斜线段的厚度比γ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i=1,2,…,m;副簧的一半长度LA,副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副簧片数n,其中,第j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j,j=1,2,…,n;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对主副簧接触之后的各片主簧一半刚度KMAi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i为在端点作用力下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可由步骤(1)的I步骤求得;
Gx-EAT为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即
其中,Gx-EAj为第j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即
Gx-CD为在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Epm为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CDp为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即
III步骤:各片副簧的一半刚度KAj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副簧的一半长度LA,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副簧片数n,其中,第j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j,j=1,2,…,n,对各片副簧的一半刚度KAj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Aj为第j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可由步骤(1)的II步骤求得;
(2)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端点力计算:
i步骤:各片主簧的端点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副簧起作用载荷一半PK,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Mi,及II步骤中计算所得到的KMAi,对各片主簧的端点力Pi进行计算,即
ii步骤:各片副簧的端点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副簧起作用载荷一半PK,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副簧片数n,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MAi、Gx-CD、Gx-CDp和Gx-EAT,及I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Aj,对各片副簧的端点力PAj进行计算,即
(3)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A步骤:前m-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i=1,2,…,m-1,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i,以主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前m-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Mpi(x)为第i片主簧抛物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h2Mi(x)为第i片主簧斜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即
B步骤:第m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m,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Aj,以主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第m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Mpm(x)为第m片主簧抛物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h2Mm(x)为第m片主簧斜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即
式中,
(4)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
副簧的一半长度LA,副簧片数n,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第j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j,j=1,2,…,n,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Aj,以副簧自由端为坐标原点,对各片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Apj(x)为第j片副簧抛物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h2Aj(x)为第j片副簧斜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即
本发明比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
由于主副簧根部设有斜线加强段、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且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接触之后,主簧和副簧的变形和内力存有耦合,同时,第m片主簧除了受端点力之后,还在斜线段受副簧触点支撑力的作用,因此,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端点力及在不同位置处应力的分析计算非常复杂,目前国内外一直未给出精确、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不同位置处应力的计算方法。本发明可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结构参数、弹性模量、副簧起作用载荷、及主副簧所承受载荷,通过各片主簧和副簧端点力与刚度及载荷之间的关系,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进行解析计算。利用该方法可精确地计算出,在给定载荷情况下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值,为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应力分析计算提供了可靠的计算方法,从而可提高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及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满足车辆行业快速发展及对悬架板簧精确设计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流程图;
图2是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一半对称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第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变化曲线;
图4是实施例的第2片主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变化曲线;
图5是实施例的1片副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变化曲线;
图6是实施例的第1片主簧的ANSYS应力仿真云图;
图7是实施例的第2片主簧的ANSYS应力仿真云图;
图8是实施例的1片副簧的ANSYS应力仿真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某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安装间距的一半l3=55mm,斜线段的长度Δl=3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片数m=2,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LM-l3-Δl=490mm,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LM-l3=520m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厚度h2M=11mm,主簧斜线段的端部厚度h2Mp=10.23m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h2Mp/h2M=0.93;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11=7mm,第1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h11/h2Mp=0.69;第2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12=6mm,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h12/h2Mp=0.59。副簧片数n=1,副簧的一半长度LA=525mm,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LM-LA=200mm,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LA-l3-Δl=290mm,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LA-l3=320mm;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副簧斜线段的端部厚度h2Ap=13mm,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h2Ap/h2A=0.93;该片副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A11=8mm,副簧抛物线的厚度比βA1=hA11/h2Ap=0.62。副簧起作用载荷的一半PK=2933.40N,在主副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3040N情况下,对该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
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其计算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一半刚度计算:
I步骤:主副簧接触之前的各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i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斜线段的长度Δl=3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490mm,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0.93,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其中,第1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0.69,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9,对主副簧接触之前的第1片主簧和第2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1和KM2分别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1和Gx-E2分别在端点作用力下的第1片主簧和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即
II步骤:主副簧接触之后的各片主簧一半刚度KMAi的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斜线段的长度Δl=3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490mm,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0.93,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第1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0.69,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9。副簧的一半长度LA=375mm,副簧片数n=1,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290mm,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320mm,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0.93,第1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1=0.62,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200mm,对主副簧接触之后的第1片主簧和第2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A1和KMA2分别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1和Gx-E2为在端点作用力下的第1片和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可由步骤(1)的I步骤求得,即Gx-E1=107.53mm4/N,Gx-E2=113.42mm4/N;
III步骤:各片副簧的一半刚度KAj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斜线段的长度Δl=30mm,弹性模量E=200GPa;副簧的一半长度LA=375mm,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290mm,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320mm,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0.93,副簧片数n=1,该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1=0.62,对该片副簧的一半刚度KA1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A1为第1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数,是由步骤(1)的II步骤中求得,即
Gx-EA1=73.50mm4/N;
(2)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端点力计算:
i步骤:各片主簧的端点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3040N,副簧起作用载荷的一半PK=2933.40N,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M1=12.38N/mm和KM2=11.74N/mm,及II步骤中计算所得到的KMA1=12.38N/mm和KMA2=16.79N/mm,主簧片数m=2,对第1片主簧和第2片主簧的端点力P1和P2分别进行计算,即
ii步骤:各片副簧的端点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3040N,副簧起作用载荷的一半PK=2933.40N,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副簧片数n=1,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MA1=12.38N/mm、KMA2=16.79N/mm、Gx-CD=44.86mm4/N、Gx-CDp=23.29mm4/N和Gx-EAT=73.50mm4/N,及I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A1=37.33N/mm,对该片副簧的端点力PA1进行计算,即
(3)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A步骤:第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斜线段的长度Δl=30mm;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490mm,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0.93,主簧片数m=2,各片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第1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0.69,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1=1420.50N,以主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该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第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M1(x)=0.027x-2.87;其中,计算所的的第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B步骤:第2片主簧应力的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斜线段的长度Δl=30mm;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490mm,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0.93,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9,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200mm,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2=1619.50N,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A1=689.43N,以主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该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第2片主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M2(x)=0.027x-2.87;其中,计算所得到的第2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4)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60mm,斜线段长度Δl=30mm;副簧的一半长度LA=375mm,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290mm,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320mm,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0.93,副簧片数n=1,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副簧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1=0.62,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A1=689.43N,以副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该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A1(x)=0.033x+3.33;其中,计算所得到的该片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根据该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结构参数和弹性模量,建立一半对称结构主副簧的ANSYS仿真模型,划分网格,设置副簧端点与主簧接触,并在仿真模型的根部施加固定约束,在主簧端点施加集中载荷F=P-PK/2=1573.30N,对该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应力进行ANSYS仿真,所得到的第1片主簧的ANSYS应力仿真云图,如图6所示;第2片主簧的ANSYS应力仿真云图,如图7所示;1片副簧的ANSYS应力仿真云图,如图8所示,其中,第1片主簧在斜线段与根部接触位置处的应力σMA1=286.56MPa、第2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端部平直段接触位置处的应力σMA2=483.26MPa、第1片副簧在抛物线段与端部平直段接触位置处的应力σA1=118.79MPa。
可知,在相同载荷情况下,该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第1片和第2片主簧、及第1片副簧应力的ANSYS仿真验证值σMA1=286.56MPa、σMA2=483.26MPa、σA1=118.79MPa,分别与应力解析计算值σMA1=286.92MPa、σMA2=484.88MPa、σA1=118.31MPa,相吻合,相对偏差分别为0.13%、0.34%、0.40%;结果表明该发明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应力计算值是准确、可靠的。
Claims (1)
1.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其中,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一半对称结构由根部平直段、斜线段、抛物线段和端部平直段4段构成,斜线段对主副簧根部起加强作用;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即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分别大于其他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副簧长度小于主簧长度,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时,副簧触点与末片主簧抛物线段内某点相接触;主副簧端部接触之后,各片主副簧的端点力不相同,且与副簧相接触的末片主簧除了受端点力之外,还受副簧触点支撑力的作用;在各片主簧和各片副簧的结构参数、弹性模量、副簧起作用载荷及主副簧所承受载荷给定情况下,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各片副簧在不同位置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一半刚度计算:
I步骤:主副簧接触之前的各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i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抛物线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i=1,2,…,m,对主副簧接触之前的各片主簧的一半刚度KMi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i为在端点作用力下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即
II步骤:主副簧接触之后的各片主簧一半刚度KMAi的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安装间距的一半l3,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各片主簧的斜线段的厚度比γ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i=1,2,…,m;副簧的一半长度LA,副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副簧片数n,其中,第j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j,j=1,2,…,n;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对主副簧接触之后的各片主簧一半刚度KMAi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i为在端点作用力下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可由步骤(1)的I步骤求得;Gx-EAT为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即
其中,Gx-EAj为第j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即
Gx-CD为在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Epm为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CDp为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即
III步骤:各片副簧的一半刚度KAj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副簧的一半长度LA,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副簧片数n,其中,第j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j,j=1,2,…,n,对各片副簧的一半刚度KAj进行计算,即
式中,Gx-EAj为第j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可由步骤(1)的II步骤求得;
(2)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副簧的端点力计算:
i步骤:各片主簧的端点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副簧起作用载荷一半PK,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Mi,及II步骤中计算所得到的KMAi,对各片主簧的端点力Pi进行计算,即
ii步骤:各片副簧的端点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所受载荷的一半即单端点载荷P,副簧起作用载荷一半PK,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副簧片数n,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MAi、Gx-CD、Gx-CDp和Gx-EAT,及I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KAj,对各片副簧的端点力PAj进行计算,即
(3)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A步骤:前m-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i=1,2,…,m-1,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i,以主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前m-1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Mpi(x)为第i片主簧抛物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h2Mi(x)为第i片主簧斜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即
B步骤:第m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p,主簧斜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M,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l0,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m,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Aj,以主簧端点为坐标原点,对第m片主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Mpm(x)为第m片主簧抛物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h2Mm(x)为第m片主簧斜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即
式中,
(4)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各片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计算:
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宽度b,斜线段长度Δl,弹性模量E;
副簧的一半长度LA,副簧片数n,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p,副簧斜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2A,副簧斜线段的厚度比γA,第j片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j,j=1,2,…,n,i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PAj,以副簧自由端为坐标原点,对各片副簧在不同位置x处的应力进行计算,即
式中,h2Apj(x)为第j片副簧抛物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h2Aj(x)为第j片副簧斜线段在x位置处的厚度,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72806.5A CN105912801B (zh) | 2016-04-27 | 2016-04-27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72806.5A CN105912801B (zh) | 2016-04-27 | 2016-04-27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12801A CN105912801A (zh) | 2016-08-31 |
CN105912801B true CN105912801B (zh) | 2018-10-12 |
Family
ID=56752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7280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12801B (zh) | 2016-04-27 | 2016-04-27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9128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50175B (zh) * | 2017-01-12 | 2019-06-28 | 山东理工大学 | 两级主簧式非等偏频型渐变刚度板簧根部应力的计算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146677U (zh) * | 2013-03-21 | 2013-08-21 | 湖南易通汽车配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渐变刚度变截面钢板弹簧 |
CN203805654U (zh) * | 2014-03-11 | 2014-09-03 | 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途车后悬架两片钢板弹簧 |
-
2016
- 2016-04-27 CN CN201610272806.5A patent/CN1059128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146677U (zh) * | 2013-03-21 | 2013-08-21 | 湖南易通汽车配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渐变刚度变截面钢板弹簧 |
CN203805654U (zh) * | 2014-03-11 | 2014-09-03 | 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途车后悬架两片钢板弹簧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12801A (zh) | 2016-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90009B (zh) | 非端部接触端部加强少片主副簧的副簧起作用载荷验算法 | |
CN106246778B (zh) | 端部非等构少片两端加强型板簧限位挠度的设计方法 | |
CN105956270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5912757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强度校核方法 | |
CN105912760B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强度的校核方法 | |
CN105930563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5808888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 |
CN105975663A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斜线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5912801B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5893684A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强度的校核方法 | |
CN105912794B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5930596A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 |
CN106066900A (zh) | 端部接触式根部加强型少片主副簧的副簧起作用载荷验算法 | |
CN106295087B (zh) | 端部非等构少片根部加强型板簧限位挠度的设计方法 | |
CN105956255B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 |
CN105844062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端点力的确定方法 | |
CN105825000B (zh) | 少片变截面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间隙的设计方法 | |
CN105912743B (zh) | 根部加强型少片变截面主簧在端部与副簧间隙的设计方法 | |
CN106446449B (zh) | 非端部接触式抛物线型板簧副簧起作用载荷设计方法 | |
CN105956311A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 |
CN105930607B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5956308B (zh) |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 |
CN105893704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副簧刚度设计方法 | |
CN106402225B (zh) |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弧高的设计方法 | |
CN106402220B (zh) | 端部非等构的少片抛物线型钢板弹簧弧高的设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