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05174A - 大推动力汽车 - Google Patents
大推动力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05174A CN105905174A CN201610309568.0A CN201610309568A CN105905174A CN 105905174 A CN105905174 A CN 105905174A CN 201610309568 A CN201610309568 A CN 201610309568A CN 105905174 A CN105905174 A CN 1059051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
- motive force
- automobile
- flow
- fluid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设在汽车底部壳体内封闭的流体通道与壳体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内设有扰流面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从壳体外部经过的路径而产生推动力。还公开一种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在汽车壳体的底部设有扰流条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使底部经过的流速大于从壳体外部经过的流速而产生推动力。本发明在不增加额外动力的前提下,从减少流体阻力中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而第二推动力来源与原来动力装置产生的第一推动力相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推动力来源,由此产生一种节能汽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推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时必然出现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及升力的流体阻力,而不得不耗费80%-90%左右的动力来克服流体阻力才能正常行驶,迄今为止、对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及升力产生的流体阻力、还没有真正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发明人己获授权的《节能汽车》美国专利号:US8.1135697等多个发明专利,首次公开延长汽车底部流体通过的路径,来消除汽车行驶中的产生的升力、及通过阻挡流体洞口封闭来填充后部负压区使流体阻力减少。
发明内容
在公知常识中、流体经过汽车壳体周围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必然产生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的流体阻力,而不得不耗费80%-90%左右的动力来克服流体阻力,才能使运动装置能正常行驶。
而本发明原创性的发现、流体分别经过汽车壳体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的时间不变、经过内部的空间的路径改变而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来源。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推动力汽车,该大推动力汽车在不增加额外动力的前提下,从减少流体阻力中获得推动力来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设在汽车底部壳体内封闭的流体通道与壳体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内设有扰流面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从壳体外经过的路径而产生推动力。
基于同一思路,还提供另外一种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在汽车壳体的底部设有扰流条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使底部经过的流速大于从壳体外部经过的流速而产生推动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中流体分别经过汽车壳体底部的流体通道内和壳体外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其后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壳体内流体通道的空间的路径改变,使流体有机会经过流体通道更长的路径,产生更快的流速,从而快于从壳体外周围经过的流体流速,从而更好的填充后负压区中,使正向和侧向流体阻力减少,由此从减少流体阻力中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而第二推动力来源与原来汽车的动力装置产生的第一推动力相叠加,第一第二推动力共同形成更大的推动力来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大推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大推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壳体;2、汽车底部;3、外壳;4、导入口;5、导出口;6、流体通道;61、流体通道;7、扰流面;71、扰流条;8、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
设在壳体1内封闭的流体通道6,通过前端的导入口4和后端导出口5与外界流体前后相通而形成一体,流体通道6内设有扰流面7使从导出口5排出的流体流速快于经过壳体1周围的流速而产生推动力来源。封闭的流体通道6,其主要结构是前端设置导入口4,后端设置导出口5,其导入口4与导出口5相通,并且外壳3的两侧或四周(即除导出口及导入口外)为密封设置。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1,设在汽车底部壳体1内封闭的流体通道6与壳体1前端的导入口4和后端导出口5相通,流体通道6内设有扰流面7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从壳体1外部经过的路径而产生推动力。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汽车底部壳体1的流体通道6内,设有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扰流面,使流体有机会经过流体通道6更长的路径,产生更快的流速,从而快于从壳体1外周围经过的流体流速,使经过的流体通道内的流速,快于从壳体1外部周围经过的流体流速,而流体经过壳体内、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其后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内部空间通道的路径改变,使内部空间通道内的流速快于壳体外部流速而产生推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面7为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形状以延长流体通过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面7为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螺旋形、或扰流条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通道6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螺旋扰流面。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通道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条。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条的外表面为凹凸于表面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或螺旋形扰流面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通道设在汽车底部的局部或整体。
如图3所示,基于同一思路下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该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1,在汽车壳体1的底部2设有扰流条71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使底部2经过的流速大于从壳体1外部经过的流速而产生推动力。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把汽车底部2与路面8之间的距离视为前后相通的流体通道61,在流体通道61内设有扰流条71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使汽车底部2与路面8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61内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从壳体1上部和周围经过的路径,使流体有机会经过流体通道更长的路径,产生更快的流速而快于壳体外周围经过的流速,使经过的流体通道61内的流速快于从壳体1上部和周围经过的流体流速,因为流体连续性,使流体经过流体通道61内和壳体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其后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流体通道61内部空间通道的路径改变,使内部空间的流体通道61内的流速快于壳体外部流速而产生推动力、同时并消除升力。
进一步地,所述在汽车底部与路面之间形成开放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内按其长度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条;或扰流条设在所述流体通道内的局部或整体。
请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本实施例的汽车,包括壳体1,在壳体1前端的迎风面设有导入口4,后端的背风面设有导出口5,与在汽车底部2和外壳3之间形成封闭的流体通道6前后畅通,从而围绕在汽车周围经过的流体形成整体的延续性。
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周围封闭的流体通道6内的流体流速,快与周围开放的流体通道6的流体流速,因此流体分别经过壳体内、外的时间都相同,但经过壳体内封闭的流体通道6因设有扰流面7延长流体从中经过路径,从而改变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6流体通过的空间结构。
所以流体经过壳体1内、外部的时间不变、而周围封闭的内部流体通道6的空间改变,流体通道6内设有凹凸于壳体表面的扰流面7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因此其流速快于从壳体1周围经过等同于汽车行驶速度的流速,使壳体1的内、外部之间因流体通过的路径不同、流速不同而同时到达汽车后部,因从导出口5排出快于汽车速度的流速,自然也快于从壳体外部周围经过而等同于汽车行驶速度的流速,从导出口5排出大量快于汽车速度的流速必然产生推动力。
进一步地、流体通道6设在汽车底部的局部或整体,优选流体通道6设在汽车底部的整体,即按汽车底部的长宽方向整体设置流体通道6。
进一步地、在流体通道6内设有扰流面7,扰流面通过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形状来延长流体通过路径,所述扰流面7为凹凸于壳体表面来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螺旋形、或螺旋扰流条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一个扰流条71的横截面为菱形结构、在其周围的外表面的扰流面为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螺旋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按流体通道6长度距离,设在流体通道6内,使流体从流体通道6通过时,更多的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并加快其流速。
进一步地、多个扰流条71均匀的设在流体通道6内,更多的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并加快其流速。
进一步地、扰流条71的横截面为;菱形、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条71设在流体通道6的长度距离的局部或整体。
进一步地、优选扰流条71为螺旋扰流条来更多的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并加快其流速。
当汽车行驶时,大约等同汽车速度的流体,在汽车前端分为内外两部分,向外一部分流体从汽车壳体1外表面周围经过,向内的另一部分流体从前端迎风面的导入口4进入流体通道6内,通过又从导出口5向外排出,使流体通道6内的流体与外界前后相通而连成整体;因为流体连续性,流体在自然状态中经过壳体1内部和外部周围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其后部,在流体通道6内设有扰流面7延长更多流体从中经过路径,使之大于汽车速度,也大于从壳体1外表面周围大约等同汽车速度,使内部流体通道6的流速快于外部流速来有效填充后部负压区,就使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从而来产生推动力来源。
设在流体通道6内的上述扰流面7的一种或多种结构,使流体延长从中经过的路径而流速加快,快于汽车速度,也快于从壳体1外表面上经过的路径,通过导出口5向外排出大量高于汽车速度的流体来填充船后部的负压区、从而牵一而发动全身,必然使汽车正向、侧向产生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使汽车行驶中总的流体阻力也显著减少;而换一种说法:减少流体阻力就是提高推动力。
因此从导出口5排出大量快于从壳体1周围经过的高速流体,迫使从壳体周围经过而慢于其流速的流体,在其后部一定距离不能形成负压区,反而围绕在从导出口5排出高速流体的外部周围,分层次并有序的围绕在一起来产生更大的推动力。
从导出口5排出大量快于汽车速度的流体必然在壳体1的后部产生反作力推动力,而从导出口5排出高速流体的速度越快、有效填充后部负压区越多、必然使正向、侧向整体的流体阻力减少,同时产生的反作推动力越大,本发明通过减少流体阻力而获得推动力来源。
进一步地、流体经过壳体1内、外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内部空间的路径改变,使大约等同汽车速度的流体有机会再经过流体通道更长的路径,产生更快的流速,从而更快于壳体外周围经过的流速,再从导出口5排出大量快于汽车壳体1外表面周围经过的流体来填充后部的负压区,使正向和侧向的流体阻力减少,又迫使从壳体1周围经过大约等同于汽车行驶速度的低流速的流体,不能在后部合扰后形成负压区,而不得不围绕在从导出口5排出的大于汽车行驶速度的高速流体的周围,分层有序的围绕在一齐,共同来产生更大的推动力。
本发明通过减少流体阻力而获得推动力来源,从汽车行驶消耗80%-90%的动力来克服流体阻力中获得推动力来源,显而易见、若从中减少10℅的流体阻力,至少增加50℅以上的推动力来源、甚至更多。若减少更多流体阻力就获得更多推动力来源,因此,本发明的第二推动力来源如下:
"流体分别经过壳体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的时间不变、经过内部的空间的路径改变,使内部流速快于外部流速而产生推动力来源"。
由此从尘封的时空之中、发现第二推动力来源。
本发明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动力消耗,通过流体连续性的时间不变而空间改变中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从减少运动装置耗费80%-90%左右的动力来克服流体阻力之中,减少多少流体阻力,就获得多少第二推动力来源,就使在流体中运动的运动装置,包括汽车的推动力显著提高,而第二推动力与原来汽车动力装置产生的第一推动力相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推动力来源。
本发明的实施例二,该结构中设在流体通道6内的扰流面7,优选为螺旋扰流面,螺旋扰流面凹凸于表面的设在流体通道6的内壁上,由于螺旋扰流面特殊形状,使流体一圈又一圈的围绕在流体通道6经过,更多延长流体从流体通道6内通过的路径,而大于从壳体1外表面上经过的路径,通过导出口5向外排出大量高于汽车速度的流体来有效填充后部的负压区、从而牵一而发动全身,必然使汽车正向、侧向产生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使汽车行驶中总的流体阻力也显著减少;而换一种说法:减少多少流体阻力、就获得多少第二推动力来源。
本发明的实施例三,该实施例的大推动力汽车,设在流体通道6内的扰流面7优选为扰流条71来更多的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并加快其流速。,所述流体通道6内按其长度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条71,扰流条71为凹凸于表面的螺旋扰流面来更多的延长流体从中通过的路径。
进一步地,在流体通道6内按其长度设有多个的扰流条71。
进一步地,因为流体通道6内的空间及高度有限,优选在流体通道6内按其长度设有一个较大的椭圆形或菱形的扰流条71,由此使从流体通道内通过的流体的路径更多的延长而流速加快,通过导出口5向外排出大量高于汽车速度的流体来有效填充后部的负压区、必然使正向、侧向的流体阻力减少,由此获得更多第二推动来源力。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二、三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大推动力汽车去掉了外壳3,在汽车壳体1的底部2与路面8之间形成开放的流体通道61,在流体通道61内按汽车底部的长度距离,设有扰流条71来更多的延长流体从中通过的路径,流体一圈又圈围绕在扰流条71周围经过,使汽车底部2与路面8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61内流体经过的路径,更多的大于从壳体1上部和周围经过的路径而产生推动力并消除升力。
进一步地,在汽车底部2按其长度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条71,优选在流体通道61内均匀的设多个扰流条71。
进一步地,扰流条71设在汽车底部2长度方向的前半部、或中部、或后半部,扰流条71设在汽车底部2的局部或整体。
进一歩地,在流体通道61内按其长度设有一个横截面较大的扰流条71。
进一歩地,扰流条71的横截面为菱形、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进一歩地,所述扰流条71的外表面为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或螺旋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组成。
优选扰流条71的外表面为螺旋形,由于扰流条71特殊形状,使流体一圈又一圈的围绕其周围经过,更多延长流体从流体通道内通过的路径,而大于从壳体1外表面上经过的路径,通过导出口5向外排出大量高于汽车速度的流体来有效填充后部的负压区、从而牵一而发动全身,必然使汽车正向、侧向产生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使汽车行驶中总的流体阻力也显著减少而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
综上所述,在传统汽车改变不大的前提下,使经过壳体的内、外部的流体与周围流体形成整体连续性,而畅通的流体通道内的流速快于壳体1外表面上经过的流速,而同时到达其后部来更好的填充后负压区,必然使正向,侧向流体阻力显著减少;本发明使流体分别经过汽车内部流体通道路及外部的时间不变,而流体通道路径的空间改变,使流体有机会经过流体通道更长的路径,产生更快的流速使之大于从汽车壳体外部经过的流速,由此而产生第二推动力,与原来汽车的动力装置产生的第一推动力相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推动力来源,为更大载重量、更低能耗的汽车、提供了一种全新结构装置和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设在汽车底部壳体内封闭的流体通道与壳体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内设有扰流面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从壳体外经过的路径而产生推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面是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形状以延长流体通过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面为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螺旋形、或扰流条的一种、或多种结构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螺旋扰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条的外表面为凹凸于表面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或螺旋形扰流面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设在汽车底部的局部或整体。
8.一种大推动力汽车,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汽车壳体的底部设有扰流条来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使底部经过的流速大于从壳体外部经过的流速而产生推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在汽车底部与路面之间形成开放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内按其长度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条;或扰流条设在所述流体通道内的局部或整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推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2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加的技术特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09568.0A CN105905174A (zh) | 2016-05-10 | 2016-05-10 | 大推动力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09568.0A CN105905174A (zh) | 2016-05-10 | 2016-05-10 | 大推动力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05174A true CN105905174A (zh) | 2016-08-31 |
Family
ID=56748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09568.0A Pending CN105905174A (zh) | 2016-05-10 | 2016-05-10 | 大推动力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905174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5371A1 (en) * | 2005-04-13 | 2009-04-02 | Satoshi Nagahama | Vehicle Body Underside Air Flow Controller |
CN101468662A (zh) * | 2007-12-27 | 2009-07-01 | 朱晓义 | 汽车的节能方法及汽车 |
CN101962043A (zh) * | 2009-07-21 | 2011-02-02 | 朱晓义 | 汽车 |
CN103072640A (zh) * | 2013-01-21 | 2013-05-01 | 朱晓义 | 减少升力的汽车 |
CN103072641A (zh) * | 2013-01-21 | 2013-05-01 | 朱晓义 | 扰流设备及无升力汽车 |
CN103612671A (zh) * | 2013-12-16 | 2014-03-05 | 朱晓义 | 无升力节能汽车 |
CN104129443A (zh) * | 2014-07-29 | 2014-11-05 | 朱晓义 | 节能汽车 |
-
2016
- 2016-05-10 CN CN201610309568.0A patent/CN10590517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5371A1 (en) * | 2005-04-13 | 2009-04-02 | Satoshi Nagahama | Vehicle Body Underside Air Flow Controller |
CN101468662A (zh) * | 2007-12-27 | 2009-07-01 | 朱晓义 | 汽车的节能方法及汽车 |
CN101962043A (zh) * | 2009-07-21 | 2011-02-02 | 朱晓义 | 汽车 |
CN103072640A (zh) * | 2013-01-21 | 2013-05-01 | 朱晓义 | 减少升力的汽车 |
CN103072641A (zh) * | 2013-01-21 | 2013-05-01 | 朱晓义 | 扰流设备及无升力汽车 |
CN103612671A (zh) * | 2013-12-16 | 2014-03-05 | 朱晓义 | 无升力节能汽车 |
CN104129443A (zh) * | 2014-07-29 | 2014-11-05 | 朱晓义 | 节能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2043B (zh) | 汽车 | |
CN103723205B (zh) | 节能汽车 | |
CN102024335A (zh) | 服务于城市干线道路绿波控制的速度引导方法 | |
US9073583B2 (en) | Rectifier of vehicle wheel house | |
CN104129443A (zh) | 节能汽车 | |
CN104149863A (zh) | 节能汽车 | |
CN101920726A (zh) | 汽车或火车 | |
CN110689741A (zh) | 一种基于非等周期的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 |
CN104995061B (zh) | 使用射流控制的低阻力低噪声汽车后视镜 | |
CA2772702A1 (en) | Aerodynamic body, regulating flap or main wing or fin of an aircraft as well as a structural component with such an aerodynamic body | |
CN101758865B (zh) | 充气汽车 | |
CN107776688A (zh) | 一种前扰流板及汽车前部导流系统 | |
CN105905174A (zh) | 大推动力汽车 | |
CN101111425B (zh) | 用于摩托车的行李容器 | |
CN207291660U (zh) | 一种降低汽车阻力的尾气排放装置 | |
CN103600844B (zh) | 产生更大升力的组合飞行器 | |
CN106379428A (zh) |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 |
CN104260737A (zh) | 高速火车 | |
CN105947163A (zh) | 一种具有大推动力的船或潜艇 | |
CN206157702U (zh) | 一种用于并列布置双线船闸引航道间的组合结构 | |
CN104442860A (zh) | 一种高速火车 | |
CN106364666A (zh) | 一种产生更大升力的机翼及飞行器 | |
CN209505674U (zh) | 一种汽车前部整流装置 | |
CN103612731A (zh) | 潜艇或潜艇航母 | |
CN106672089A (zh) | 一种悬浮火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