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6837A - 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6837A
CN105896837A CN201610083058.6A CN201610083058A CN105896837A CN 105896837 A CN105896837 A CN 105896837A CN 201610083058 A CN201610083058 A CN 201610083058A CN 105896837 A CN105896837 A CN 105896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core
deflection
projection
stacking
corr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30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6837B (zh
Inventor
大野健
大野健一
山本学
恩田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96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6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6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6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lots
    • H02K15/026Wound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6Magnetic cores, or permanent magne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kew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其能够容易地矫正因导电体相对于各槽隙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向圆周方向的扭曲而产生的、定子铁芯在圆周方向上的偏斜。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对大致圆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上的偏斜进行矫正,该定子铁芯是将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的钢板以突出部沿层叠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而成的,其中,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具备:支承部件,其能够从外侧支承由多个突出部排列而形成的突起;第1按压机构,其将支承部件向径向内侧按压;以及转动机构,其在通过按压支承部件而从外侧支承突起的状态下,通过转动轴使支承部件向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的方向转动,由此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

Description

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定子和转子的电动机或发电机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通常如下述这样制造。
首先,制作出多个线圈元件,所述线圈元件是集束多个导电体且成型为大致U字状而成的。接下来,将制作出的多个线圈元件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叠一边呈圆环状对齐,在该状态下,将各导电体的末端部贯穿插入呈圆环状地并排设置于定子铁芯上的各槽隙中。接下来,利用例如以往公知的扭曲装置将多个导电体的从各槽隙突出的末端部沿圆周方向扭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后,将相邻的末端部彼此接合,由此制造出旋转电机的定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7227号公报
然而,定子铁芯通常是通过层叠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的钢板等薄板而形成的。在突出部形成有紧固孔,在紧固部件被贯穿插入该紧固孔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会产生位置偏移的状态)下,进行导电体相对于各槽隙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向圆周方向的扭曲。因此,会产生层叠的薄板在圆周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这样的层叠偏移(以下,也称作偏斜。),期望开发出能够容易地矫正这样的偏斜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其能够容易地矫正因导电体相对于各槽隙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向圆周方向的扭曲而产生的、定子铁芯在圆周方向上的偏斜。
(1)一种定子铁芯(例如,后述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例如,后述的偏斜矫正装置10),其对大致圆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进行矫正,所述定子铁芯是将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例如,后述的突出部21)的薄板(例如,后述的钢板20)以所述突出部沿层叠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而形成的,其中,所述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具备:支承部件(例如,后述的支承部件71),其能够从外侧支承所述定子铁芯的由所述多个突出部排列而形成的突起(例如,后述的突起5);第1按压构件(例如,后述的第1按压机构72),其将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以及转动构件(例如,后述的转动机构73),其在利用所述第1按压构件按压所述支承部件而从外侧支承所述突起的状态下,使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径向为转动轴(例如,后述的转动轴731)向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的方向转动,由此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
在(1)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中设置有:支承部件,其能够从外侧支承定子铁芯的由多个突出部排列而形成的突起;和第1按压构件,其将该支承部件朝向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另外,设置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在利用第1按压构件按压支承部件而从外侧支承突起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以径向为转动轴向矫正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的方向转动,由此矫正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由此,无需对例如定子铁芯实施特别的加工等,就能够容易地矫正因导电体相对于各槽隙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朝向圆周方向的扭曲而产生的、定子铁芯在圆周方向上的偏斜。
(2)在(1)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在关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例如,后述的中心轴X)对称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对,所述支承部件至少分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突起(例如,后述的一对突起5a、5b,一对突起5c、5d)对应的位置,支承所述一对突起。
在(2)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中,与在关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对的突起相对应地分别配置支承部件置。由此,借助在关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形成的一对突起,能够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因此能够更容易地矫正偏斜。
(3)在(1)或(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还具备:定位部件(例如,后述的定位部件81),其由设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上侧的上侧部件(例如,后述的上侧部件811)和设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下侧的下侧部件(例如,后述的下侧部件812)构成,利用所述上侧部件和所述下侧部件从外侧对未配置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突起进行支承;第2按压构件(例如,后述的第2按压机构82),其将所述上侧部件和所述下侧部件分别单独地向所述径向内侧按压;测量构件(例如,后述的测量部83),其对如下两个位置在所述径向上的距离(例如,后述的距离D)进行测量,这两个位置是被所述第2按压构件按压的上侧部件与所述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被所述第2按压构件按压的下侧部件与所述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以及偏移量取得构件(例如,后述的控制装置13),其根据由所述测量构件测量出的距离来计算并取得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量。
在(3)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中设置有:定位部件,其利用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从外侧对未配置支承部件的突起中的至少1个进行支承;和第2按压构件,其将这些上侧部件和下侧部分别单独地向径向内侧按压。另外,设置有:测量构件,其对如下两个位置在径向上的距离进行测量,这两个位置是被按压的上侧部件与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被按压的下侧部件与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偏移量取得构件,其根据测量出的距离来计算并取得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量。
在此,被按压的上侧部件与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被按压的下侧部件与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在径向上的距离、与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量(偏斜量)相关,因此,通过测量该距离能够取得偏斜量。
由此,通过例如在矫正前取得偏斜量,能够根据取得的偏斜量来设定转动构件的转动量。另外,通过在矫正的过程中取得偏斜量,能够一边确认偏斜量一边执行对偏斜的矫正。而且,通过在矫正后取得偏斜量,能够确认是否消除了偏斜。
(4)提供一种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其是对大致圆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进行矫正的方法,所述定子铁芯是将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的薄板以所述突出部沿层叠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而形成的,其中,所述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具有:支承工序,针对所述定子铁芯的由所述多个突出部排列而形成的突起中的至少1个,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支承部件,由此从外侧支承所述突起;和矫正工序,使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径向为转动轴向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的方向转动,由此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
根据(4)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能够起到与(1)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相同的效果。
(5)在(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在关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对,在所述支承工序中,将所述支承部件至少分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突起对应的位置,支承所述一对突起。
根据(5)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能够起到与(2)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相同的效果。
(6)在(4)或(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矫正工序前、所述矫正工序中和所述矫正工序后这三个时候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候,还具有取得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量的偏移量取得工序。
根据(6)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能够起到与(3)的发明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相同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其能够容易地矫正因导电体相对于各槽隙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向圆周方向的扭曲而产生的、定子铁芯在圆周方向上的偏斜。
附图说明
图1是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多个导电体的末端部的立体图。
图4是定子的侧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的后视图。
图8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浮动机构的浮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8B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浮动机构的非浮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定位部件的停止位置与偏斜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距离D(行程量的差)与偏斜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定子;
2:定子铁芯;
2a:槽隙;
3:线圈;
4:线圈元件;
5:突起;
10:偏斜矫正装置;
11:矫正装置;
12:定位装置;
13:控制装置(偏斜量取得部);
20:钢板(薄板);
21:突出部;
40:导电体;
41:末端部;
71:支承部件;
72:第1按压机构(第1按压构件);
73:转动机构(转动构件);
74:浮动机构;
81:定位部件;
82:第2按压机构(第2按压构件);
83:测量部(测量构件);
731:转动轴;
811:上侧部件;
812:下侧部件;
D: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并且,在对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导电体的顶部的一侧作为上侧。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是对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上的偏斜进行矫正的装置。更详细来说,是对因导电体相对于各槽隙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向圆周方向的扭曲而产生的、定子铁芯在圆周方向上的偏斜进行矫正的装置。首先,在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进行说明之前,对要通过本实施方式进行偏斜矫正的旋转电机的定子进行说明。
图1是定子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是定子1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以下,将各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侧作为定子1的上方。
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1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并且构成为包括定子铁芯2和线圈3。未图示的转子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定子1的内侧,由此构成旋转电机。
定子铁芯2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定子铁芯2上,呈圆环状设置有多个沿旋转轴(定子铁芯2的中心轴)方向贯通的槽隙2a。即,在定子铁芯2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槽隙2a。
各槽隙2a形成为:在定子铁芯2的径向上的截面形状从定子铁芯2的内周缘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各槽隙2a与沿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缝隙2b连通,所述缝隙2b在定子铁芯2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
另外,定子铁芯2是通过层叠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6个突出部21(21a~21f)的钢板20而形成的。这6个突出部21(21a~21f)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另外,钢板20以突出部21(21a~21f)沿层叠方向排列的方式进行层叠,由此,在定子铁芯2的外周,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6个突起5(5a~5f)。
在6个突出部21(21a~21f)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22(22a~22f),通过将未图示的紧固部件贯穿插入该紧固孔22(22a~22f)并紧固,而形成了定子铁芯2。
线圈3由多个线圈元件4构成,所述线圈元件4是集束多个导电体且成型为大致U字状而成的。多个线圈元件4的顶部被成型为在俯视时呈大致S字状。该线圈3如下述这样形成。
首先,如图1所示,在使多个线圈元件4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叠一边呈圆环状对齐的状态下,将各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贯穿插入各槽隙2a。此时,定子铁芯2是未图示的紧固部件被贯穿插入紧固孔22(22a~22f)中进行了临时固定的状态(会产生位置偏移的状态)。接下来,在将各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沿圆周方向扭曲后,将相邻的末端部41彼此激光焊接在一起。由此,形成线圈3。
关于各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的扭曲,参照图3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此,图3是示出多个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将贯穿插入各槽隙2a中且从各槽隙2a突出的多个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中的、最外侧的末端部41向圆周方向的一侧(在图3中向右)扭曲。接下来,将从外侧起第2个和第3个末端部41向圆周方向的另一侧(在图3中向左)扭曲。接下来,将从外侧起第4个和第5个末端部41向圆周方向的一侧(在图3中向右)扭曲。在像这样向相反方向交替扭曲后,将最内侧的末端部41向圆周方向的一侧(在图3中向右)扭曲。然后,最后将各最末端部向旋转轴方向弯折。
在如以上那样将多个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扭曲后,将在径向上相邻的2个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彼此激光焊接在一起,由此形成线圈3。
但是,在定子铁芯2上,由于上述的导电体40相对于各槽隙2a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41向圆周方向的扭曲,会发生圆周方向上的偏斜。在此,图4是定子1的侧视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可知,各钢板20的突出部21排列而形成的突起5相对于层叠方向发生了倾斜,从而在圆周方向上产生了偏斜。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对该圆周方向上的偏斜进行矫正。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构成为包括矫正装置11、定位装置12和控制装置13。
矫正装置11在与一对突起5a、5b和一对突起5c、5d对应的各位置处配置有4个,所述一对突起5a、5b形成在关于定子铁芯2的中心轴X对称的位置,所述一对突起5c、5d同样形成在关于定子铁芯2的中心轴X对称的位置。更详细来说,4个矫正装置11分别配置在突起5a~5d的径向外侧。
如图5所示,矫正装置11具备支承部件71、第1按压机构72、转动机构73以及浮动机构74。
在此,图6是矫正装置11的侧视图。另外,图7是矫正装置11的后视图。但是,在图7中,为了方便,省略后述的第1按压机构72进行表示。
如图6所示,对于含有定子铁芯2而构成的定子1,在使各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侧朝向上方地将其载置于支承台6上的状态下,通过偏斜矫正装置10来矫正定子铁芯2的偏斜。
支承部件71被设置在矫正装置11的最靠近定子铁芯2侧的位置,即,设置在被后述的第1按压机构72按压的按压方向的末端侧。支承部件71由在定子铁芯2侧的末端侧沿上下方向(层叠方向)延伸设置有俯视时为V字状的槽711的V字状块材构成(参照图5)。支承部件7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定子铁芯2的层叠厚度大致相同。支承部件71的基端侧与后述的按压部件722连结。
由此,支承部件71被后述的第1按压机构72向径向内侧按压而使V字状的槽711与突起5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能够从外侧支承突起5。
第1按压机构72具备基部721、按压部件722、滑轨723、滑块724、气缸725以及活塞726。
基部721被能够在滑轨723上移动的滑块724支承,该滑轨723在地板F上沿径向延伸设置。
按压部件722的末端侧与上述的支承部件71连结。另外,按压部件722的基端侧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部721的后述的转动轴731连结。
气缸725经由固定部725a被固定在地板F上,并沿着滑轨723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设置。活塞72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纳于该气缸725中。活塞726的末端经由连结部件727与滑块724连结。
由此,第1按压机构72能够将支承部件71向定子铁芯2的径向内侧按压。
转动机构73具备转动轴731、连杆部件732、马达733以及进给丝杠部734。
转动轴731沿径向延伸设置,且在基部721的上部内被支承成能够转动。转动轴731的末端侧经由按压部件722与支承部件71连结。另外,其基端侧与后述的连杆部件732连结。
连杆部件732由长条状的部件构成,其一端侧与转动轴731连结。另外,其另一端侧与后述的进给丝杠部734连结。
马达733被支承于基部721。马达733的旋转轴与进给丝杠部734连结。
进给丝杠部734由主体和进给丝杠构成,该进给丝杠被收纳在该主体内且与其内表面螺合。当该进给丝杠接受马达733的旋转力而旋转时,主体沿着与转动轴731大致垂直的大致水平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进退,由此借助连杆部件732使转动轴731转动。
因此,转动机构73在利用第1按压机构72按压支承部件71而从外侧支承突起5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71沿着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的方向转动,由此能够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
浮动机构74具备V槽块741、凸轮随动件742以及气缸部743。
V槽块741沿着与转动轴731大致垂直的大致水平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其一端侧(图7的左侧)连结有转动轴731。另外,在V槽块741的另一端侧(图7的右侧)形成有从径向观察时为V字状的槽741a。
凸轮随动件742沿着与转动轴731大致垂直的大致水平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其一端(图7的左侧端)具有形成为大致球状的凸轮742a。另外,在其另一端侧(图7的右侧)连结有后述的气缸部743,通过驱动气缸部743,凸轮742a在V槽块741的槽741a内进退。
气缸部743被未图示的连结部件支承在基部721。气缸部743构成为包括气缸和在该气缸内滑动的活塞,凸轮随动件742的另一端侧与该活塞的末端部连结。
在此,图8A是示出浮动机构74的浮动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8B是示出浮动机构74的非浮动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8A所示,当气缸部743的活塞向远离转动轴731的方向后退时,凸轮随动件742如箭头那样向气缸部743侧移动。此时,凸轮742a移动至V槽块741的槽741a的开口附近。这样,在槽741a的上下壁面与凸轮742a之间形成间隙,与转动轴731连结的V槽块741能够以该间隙的量转动。即,浮动机构74成为浮动状态的结果是,经由转动轴731,支承部件71也成为能够绕转动轴731以上述间隙的量转动的浮动状态。由此,支承部件71以仿照在圆周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的突起5的方式转动,从而能够利用支承部件71可靠地支承突起5。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当气缸部743的活塞向接近转动轴731的方向前进时,凸轮随动件742如箭头那样向转动轴731侧移动。此时,凸轮742a移动至与V槽块741的槽741a的上下壁面抵接。这样,通过与槽741a的上下壁面抵接的凸轮742a禁止了V槽块741的转动。即,浮动机构74成为非浮动状态的结果是,支承部件71也成为不能绕转动轴731转动的非浮动状态。由此,通过借助上述的转动机构73的转动使支承部件71转动,能够矫正突起5的圆周方向上的偏斜。
返回图5,2个定位装置12被配置在与一对突起5e、5f对应的各位置,该一对突起5e、5f形成在关于定子铁芯2的中心轴X对称的位置。更详细来说,2个定位装置12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并且在突起5e、5f的径向外侧分别配置有一个。
如图5所示,定位装置12具备定位部件81、第2按压机构82以及测量部83。
定位部件81被设置在定位装置12的最靠近定子铁芯2侧的位置、即被后述的第2按压机构82按压的按压方向的末端侧。定位部件81由V字状块材构成,该V字状块材在定子铁芯2侧的末端侧沿上下方向(层叠方向)以规定的厚度形成有俯视时为V字状的槽810。定位部件8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定子铁芯2的层叠厚度大致相同。定位部件81的基端侧与后述的第2按压机构82连结。
另外,定位部件81构成为被分割成设于上侧的上侧部件811、和设于下侧的下侧部件812这两部分。在图5的俯视图中,仅能够看到上侧部件811。这些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具有彼此相同的V字状的块形状,且被后述的第2按压机构82分别向径向内侧按压。
这些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在被第2按压机构82向径向内侧按压时分别由于V字状的槽810与突起5的外周面抵接而停止。
第2按压机构82由将上侧部件811向径向内侧按压的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和将下侧部件812向径向内侧按压的第2下侧按压机构构成。即,第2按压机构82分别将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单独向径向内侧按压。
并且,第2下侧按压机构被配置成重叠在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的下方,因此,在图5的俯视图中,仅能够看到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这些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和第2下侧按压机构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仅对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具备转动轴821a、偏心凸轮822a、辊823a、马达824a、带825a以及引导辊826a。
转动轴821a被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转动轴821a与马达824a的旋转轴连结,通过马达824a的旋转驱动而转动。在转动轴821a的外周面上卡合有后述的带825a。
并且,转动轴821a不与未图示的第2下侧按压机构的转动轴联动,这些转动轴是分别转动的。
偏心凸轮822a与转动轴821a一起连结于马达824a的旋转轴,并借助马达824a的旋转驱动而与转动轴821a一起转动。辊823a与偏心凸轮822a的外周面抵接。偏心凸轮822a具有沿其圆周方向逐渐扩径的扩径部827a。
并且,马达824a仅设置于2个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中的一方(在图5中为右侧)。这是因为采用了这样的结构:2个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与后述的带825a卡合而联动,从而马达824a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双方。对此,在未图示的2个第2下侧按压机构中也相同。
辊823a与上侧部件811的基端侧(径向外侧)连结。辊823a如上述那样与偏心凸轮822a的外周面抵接,并且被设置成能够与偏心凸轮822a的转动联动地在未图示的滑轨上一边旋转一边沿径向滑动移动。由此,上侧部件811也能够沿径向滑动移动。
并且,在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双方上设置有测量各部件的移动距离的测量部83。
带825a由1个环状的无端带构成。带825a与转动轴821a、821a的各外周面卡合,且被配置成由7个引导辊826a引导。即,带825a卷绕并卡合在2个转动轴821a、821a的各外周面,由此,这2个转动轴821a、821a能够同步地向同一方向转动。
具备以上结构的2个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如以下这样动作。并且,第2下侧按压机构也与该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相同地动作。
首先,在驱动马达824a之前的初始状态,上侧部件811、811被配置在从突起5e、5f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此时,偏心凸轮822a、822a被配置在使各扩径部827a、827a分别不与辊823a、823a抵接的位置。即,在初始状态下,偏心凸轮822a、822a的各小径部与辊823a抵接。
接下来,驱动马达824a,使一个(在图5中为右侧)转动轴821a向右转动。这样,由于2个转动轴821a、821a被卷绕并卡合了带825a而互相联动,因此,这些转动轴821a、821a同步地向同一方向即向右转动。即,2个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同步地进行相同的动作。
具体来说,当转动轴821a、821a向右转动时,偏心凸轮822a、822a也与此相联动地向右转动。此时,偏心凸轮822a、822a的扩径部827a、827a分别与辊823a、823a抵接,由此,各辊823a、823a一边旋转一边向径向内侧滑动移动。这样,与辊823a、823a连结的上侧部件811、811也向径向内侧滑动移动。其结果是,V字状的槽810、810与突起5e、5f的外周面抵接,将突起5e、5f向径向内侧按压。在此,图5示出了槽810、810将突起5e、5f向径向内侧按压的状态。
这样,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82a利用上侧部件811、811的槽810、810将突起5e、5f同步地向径向内侧推压。并且,在同步的2个上侧部件811、811的按压力取得均衡时,它们自然地停止。
在此,图9是示出定位部件81的停止位置与偏斜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在图9中,示出了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各自的停止位置。
如图9所示,当在定子铁芯2中产生圆周方向的偏斜时,如上所述,突起5相对于层叠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由于导电体40的末端部41的扭曲等,通常,该倾斜越靠上侧越急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驱动圆周方向的偏斜量更小的下侧的第2下侧按压机构,使下侧部件812与突起5抵接而进行定位后,驱动偏斜量更大的上侧的第2上侧按压机构82a,使上侧部件811与突起5抵接。这样,相对于下侧部件812的槽810与突起5的下侧的外周面抵接而使下侧部件812停止的位置,上侧部件811的槽810与突起5的上侧的外周面抵接而使上侧部件811停止的位置更靠径向外侧。并且,此时的两个停止位置之间的径向的距离D如后述那样与偏斜量成正比。
因此,上述的测量部83对如下两个位置在径向上的距离D进行测量,这两个位置是被按压的上侧部件811的槽810与突起5抵接而使上侧部件811停止的位置、和被按压的下侧部件812的槽810与突起5抵接而使下侧部件812停止的位置。具体来说,测量部83例如构成为包括线性测量计,在利用该线性测量计分别测量了上侧部件811的径向上的行程量、和下侧部件812的径向上的行程量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差测量两者在径向上的距离D。测量出的距离D的测量信号被输出至后述的控制装置13。
该测量部83对距离D的测量时机并不特别限定,可以是在执行对偏斜的矫正的过程中,也可以是在其前后。
控制装置13构成为包括均未图示的偏斜量取得部、矫正装置控制部以及定位装置控制部。来自测量部83的测量信号被输入该控制装置13。
偏斜量取得部根据由测量部83测量出的距离D,计算并取得圆周方向上的偏斜量。在此,图10是示出距离D(行程量的差)与偏斜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10所示,在上侧部件811的行程量与下侧部件812的行程量之差即两者停止时的径向上的距离D与偏斜量之间,有正比关系成立。因此,根据该关系图,测量出上侧部件811的行程量与下侧部件812的行程量之差、即两者停止时的径向上的距离D,由此能够计算出偏斜量。该关系图是预先通过进行实验而取得的,并且存储在控制装置13的偏斜量取得部。
矫正装置控制部输出用于控制矫正装置11的驱动的控制信号。具体来说,通过对矫正装置11的第1按压机构72、转动机构73、浮动机构74输出控制信号,来执行偏斜的矫正。另外,该矫正装置控制部根据由偏斜量取得部取得的偏斜量来控制转动机构73的转动,由此更可靠地消除了偏斜。
定位装置控制部输出用于控制定位装置1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具体来说,通过对定位装置12的第2按压机构82和测量部83输出控制信号,来执行定位部件81的定位和距离D的测量。
对于具备以上结构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的动作,与本实施方式的偏斜矫正方法一起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偏斜矫正方法构成为包括支承工序、矫正工序以及偏斜量取得工序。该偏斜矫正方法是通过使上述的偏斜矫正装置10动作来执行的。
在支承工序中,相对于定子铁芯2的突起5中的至少1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关于中心轴X对称的一对突起5a、5b和一对突起5c、5d,朝向定子铁芯2的径向内侧分别按压支承部件71,由此从外侧支承这些突起5。
此时,通过使浮动机构74成为浮动状态,各支承部件71仿照因钢板20在圆周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而倾斜的各突起5的外周面进行转动后,支承各突起5。
在矫正工序中,在通过支承部件71从外侧支承突起5的状态下,通过转动机构73使支承部件71向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左)转动。此时,通过使浮动机构74处于非浮动状态,转动机构73的驱动力被传递至支承部件71。由此,圆周方向的偏斜得到矫正。
在偏斜量取得工序中,取得圆周方向的偏斜量。具体来说,首先,通过第2按压机构82分别单独地向径向内侧按压定位部件81的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直至其停止。在两个部件停止后,通过测量部83测量两个部件的行程量的差、即两个部件的停止位置在径向上的距离D。接下来,根据测量出的距离D,通过偏斜量取得部计算并取得偏斜量。
并且,该偏斜量取得工序在矫正工序前、矫正工序中和矫正工序后这三个时候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候被执行。在矫正工序之前执行偏斜量取得工序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取得的偏斜量来设定转动机构73的转动量。另外,在矫正工序中执行偏斜量取得工序的情况下,能够一边确认偏斜量一边执行偏斜量的矫正。另外,在矫正工序后执行偏斜量取得工序的情况下,能够确认是否消除了偏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和偏斜矫正方法,能够起到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中设置有:支承部件71,其能够从外侧支承定子铁芯2的突起5;和第1按压机构72,其将该支承部件71朝向定子铁芯2的径向内侧按压。另外,设置有转动机构73,该转动机构73在利用第1按压机构72按压支承部件71而从外侧支承突起5的状态下,利用转动轴731使支承部件71向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左)转动,由此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由此,无需对例如定子铁芯2实施特别的加工等,就能够容易地矫正因导电体40相对于各槽隙2a的贯穿插入或其末端部41朝向圆周方向的扭曲而产生的、定子铁芯2在圆周方向上的偏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中,对应于在关于定子铁芯2的中心轴X对称的位置形成的一对突起5a、5b和一对突起5c、5d,分别配置矫正装置11的支承部件71。由此,借助在关于定子铁芯2的中心轴X对称的位置形成的一对突起5能够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因此能够更容易地矫正偏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中设置有:定位部件81,其通过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从外侧支承未配置支承部件71的突起5e、5f;和第2按压机构82,其将这些上侧部件811和下侧部件812分别单独地向径向内侧按压。另外,在控制装置13中设置有:测量部83,其对如下两个位置在径向上的距离D进行测量,这两个位置是被按压的上侧部件811与突起5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被按压的下侧部件812与突起5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偏斜量取得部,其根据测量出的距离D来计算并取得圆周方向的偏斜量。
在此,被按压的上侧部件811与突起5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被按压的下侧部件812与突起5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在径向上的距离D、与圆周方向的偏斜量成正比,因此,通过测量该距离D能够取得偏斜量。
由此,通过例如在矫正前取得偏斜量,能够根据取得的偏斜量来设定转动机构73的转动量。另外,通过在矫正的过程中取得偏斜量,能够一边确认偏斜量一边执行对偏斜的矫正。而且,通过在矫正后取得偏斜量,能够确认是否消除了偏斜。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方法,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偏斜矫正装置10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A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较,除了矫正装置的转动机构和浮动机构的结构不同以外,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在此,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A的俯视图。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11A的后视图。并且,在图11和图12中,为了方便,省略第1按压机构72的记载进行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11A的转动机构73A在还兼具浮动机构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机构73A具备转动轴731A、杆部件732A、偏心凸轮733A、辊734A以及马达735A。
转动轴731A被设置成在径向上延伸。转动轴731A的末端侧经由第1按压机构72的按压部件722A与支承部件71连结。另外,其基端侧与后述的杆部件732A连结。
杆部件732A由大致L字状的部件构成,其短边侧的端部与转动轴731A连结。另外,在其长边侧的端部设置有辊734A。
偏心凸轮733A与马达735A的旋转轴连结。偏心凸轮733A具有沿其圆周方向逐渐扩径的扩径部736A。该偏心凸轮733A受到马达735A的旋转力而向左旋转,当扩径部736A与辊734A抵接时,辊734A向右方向移动。这样,杆部件732A被辊734A按压而以转动轴731A为中心向左转动。其结果是,经由转动轴731A与杆部件732A连结的支承部件71向左转动。
因此,转动机构73A在利用第1按压机构72按压支承部件71而从外侧支承突起5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71向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左)转动,由此能够矫正圆周方向的偏斜。
另外,当预先使偏心凸轮733A向与偏斜矫正相反的方向即向右转动时,偏心凸轮733A的扩径部736A成为从辊734A离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杆部件732A成为能够以转动轴731A为中心转动相当于偏心凸轮733A与辊734A之间的间隙的量的浮动状态。因此,如果在该状态下将支承部件71朝向突起按压,则支承部件71能够在以仿照突起的外周面的方式向右转动后从外侧支承突起5。
根据具备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的偏斜矫正装置10A,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Claims (6)

1.一种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其对大致圆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进行矫正,所述定子铁芯是将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的薄板以所述突出部沿层叠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而形成的,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具备:
支承部件,其能够从外侧支承所述定子铁芯的由所述多个突出部排列而形成的突起;
第1按压构件,其将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以及
转动构件,其在利用所述第1按压构件按压所述支承部件而从外侧支承所述突起的状态下,使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径向为转动轴向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的方向转动,由此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在关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对,
所述支承部件至少分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突起对应的位置,支承所述一对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还具备:
定位部件,其由设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上侧的上侧部件和设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下侧的下侧部件构成,利用所述上侧部件和所述下侧部件从外侧对未配置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突起进行支承;
第2按压构件,其将所述上侧部件和所述下侧部件分别单独地向所述径向内侧按压;
测量构件,其对如下两个位置在所述径向上的距离进行测量,这两个位置是被所述第2按压构件按压的上侧部件与所述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和被所述第2按压构件按压的下侧部件与所述突起抵接而停止的位置;以及
偏移量取得构件,其根据由所述测量构件测量出的距离来计算并取得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量。
4.一种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其是对大致圆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进行矫正的方法,所述定子铁芯是将多张在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的薄板以所述突出部沿层叠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而形成的,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具有:
支承工序,针对所述定子铁芯的由所述多个突出部排列而形成的突起中的至少1个,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支承部件,由此从外侧支承所述突起;和
矫正工序,使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径向为转动轴向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的方向转动,由此矫正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其中,
所述突起在关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对称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对,
在所述支承工序中,将所述支承部件至少分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突起对应的位置,支承所述一对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方法,其中,
在所述矫正工序前、所述矫正工序中和所述矫正工序后这三个时候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候,还具有取得所述圆周方向的层叠偏移量的偏移量取得工序。
CN201610083058.6A 2015-02-12 2016-02-06 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Active CN105896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4886 2015-02-12
JP2015024886A JP6132864B2 (ja) 2015-02-12 2015-02-12 ステータコアのスキュー矯正装置及びスキュー矯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6837A true CN105896837A (zh) 2016-08-24
CN105896837B CN105896837B (zh) 2018-10-23

Family

ID=5662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3058.6A Active CN105896837B (zh) 2015-02-12 2016-02-06 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60661B2 (zh)
JP (1) JP6132864B2 (zh)
CN (1) CN1058968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0847A (zh) * 2018-09-04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铁芯的定位固定方法和定位固定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8892A (en) * 1972-08-04 1973-12-18 Black & Decker Mfg Co Method of producing double-insulated armature sub-assemblies
JPS5076503A (zh) * 1973-10-17 1975-06-23
JPS57183251A (en) * 1981-04-30 1982-11-11 Toshiba Corp Stator for motor
US4503604A (en) * 1980-09-02 1985-03-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tators
JPS60216744A (ja) * 1984-04-12 1985-10-30 Toshiba Corp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H05115156A (ja) * 1991-10-21 1993-05-07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電動機のスキユ−付固定子及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装置
JPH11308822A (ja) * 1998-04-27 1999-1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コア積み装置
US6301773B1 (en) * 1997-11-10 2001-10-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tor core
JP2006086319A (ja) * 2004-09-16 2006-03-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ング型焼結磁石
CN201118383Y (zh) * 2007-11-22 2008-09-17 环宇平 定子铁芯的整形模具
US8201316B2 (en) * 2002-05-06 2012-06-19 Aerovironment Inc. Lamination cooling system formation method
JP2013115969A (ja) * 2011-11-30 2013-06-10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積層鉄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574508U (zh) * 2013-10-30 2014-04-30 北京实验工厂 一种新型定子扭斜装置
JP2014217227A (ja) * 2013-04-26 2014-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捻り曲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6503A (ja) * 1974-12-27 1976-07-02 Hitachi Ltd Kagogatakaitenshinoseizohoho
JPH06121476A (ja) * 1992-10-02 1994-04-28 Meidensha Corp フレームレス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06333581A (ja) * 2005-05-24 2006-12-0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7834505B2 (en) * 2006-04-27 2010-11-16 Sun Tech Generator Co., Ltd. Rotary device of generator or motor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8892A (en) * 1972-08-04 1973-12-18 Black & Decker Mfg Co Method of producing double-insulated armature sub-assemblies
JPS5076503A (zh) * 1973-10-17 1975-06-23
US4503604A (en) * 1980-09-02 1985-03-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tators
JPS57183251A (en) * 1981-04-30 1982-11-11 Toshiba Corp Stator for motor
JPS60216744A (ja) * 1984-04-12 1985-10-30 Toshiba Corp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H05115156A (ja) * 1991-10-21 1993-05-07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電動機のスキユ−付固定子及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装置
US6301773B1 (en) * 1997-11-10 2001-10-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tor core
JPH11308822A (ja) * 1998-04-27 1999-1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コア積み装置
US8201316B2 (en) * 2002-05-06 2012-06-19 Aerovironment Inc. Lamination cooling system formation method
JP2006086319A (ja) * 2004-09-16 2006-03-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ング型焼結磁石
CN201118383Y (zh) * 2007-11-22 2008-09-17 环宇平 定子铁芯的整形模具
JP2013115969A (ja) * 2011-11-30 2013-06-10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積層鉄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217227A (ja) * 2013-04-26 2014-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捻り曲げ装置
CN203574508U (zh) * 2013-10-30 2014-04-30 北京实验工厂 一种新型定子扭斜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0847A (zh) * 2018-09-04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铁芯的定位固定方法和定位固定装置
CN110880847B (zh) * 2018-09-04 2021-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铁芯的定位固定方法和定位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60661B2 (en) 2018-05-01
JP2016149854A (ja) 2016-08-18
US20160241115A1 (en) 2016-08-18
JP6132864B2 (ja) 2017-05-24
CN105896837B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1844B (zh) 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US8555694B2 (en) Bending apparatus and bending machine
US10103606B2 (en) Motor including sensor unit with improved detection
US8552611B2 (en) Coil end structu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206498263U (zh) 定子
CN102812620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US20120286593A1 (en) Stator and motor
CN1839528B (zh) 磁阻电动机和用于缠绕磁阻电动机的方法
US1012870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rmature core
KR102274082B1 (ko) 스테이터, 스테이터의 제조 방법, 코일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30186158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minated iron core
CN106575895B (zh) 定子以及使用了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US8127430B2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split core type stator of inner rotor type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20182339A (ja) 整列装置および整列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02549892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2067418A (zh) 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
CN104067491A (zh) 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08365709B (zh) 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09478836A (zh) 双轴一体型马达
CN103457381A (zh) 线圈固定装置、及具备该线圈固定装置的电动机
JP2012151996A (ja)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環状配列方法、コイルセグメント環状配列装置、及びステータ
CN105379082A (zh) 线圈安装方法以及线圈安装夹具
CN105896837A (zh) 定子铁芯的偏斜矫正装置和偏斜矫正方法
EP3379704A1 (en) Coil forming device and coil forming method
EP3477821B1 (en) Stator for dynamo-electrical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