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7418A - 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67418A CN102067418A CN2009801170755A CN200980117075A CN102067418A CN 102067418 A CN102067418 A CN 102067418A CN 2009801170755 A CN2009801170755 A CN 2009801170755A CN 200980117075 A CN200980117075 A CN 200980117075A CN 102067418 A CN102067418 A CN 1020674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straight line
- line
- prealignment
-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segments, e.g. hairpi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25—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or winding heads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ing in the core or machine ; Applying fastening means on winding heads
- H02K15/0037—Shaping or compacting winding head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78—Wave windings, undulated wind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21—Magnetic recording reproducing transducer [e.g., tape head, core, etc.]
- Y10T29/49032—Fabricating head structure or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9/4906—Providing wind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21—Magnetic recording reproducing transducer [e.g., tape head, core, etc.]
- Y10T29/49032—Fabricating head structure or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9/4906—Providing winding
- Y10T29/49062—Multilayered wind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3—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assembling coil and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将通过使电线成形获得的多个成形线进行组装,以形成线组件47。然后利用插入到在线组件47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形成的空间472中的对准构件7来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造用于旋转电机器定子的定子线圈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需要用作为电马达和发电机的旋转电机器是紧凑的、能够输出高功率,并具有高质量。
例如,对于在机动车辆中使用的旋转电机器,在机动车辆中可用于安装这些机器的空间不断减小,而对于它们输出高功率的需求不断增加。
作为传统的旋转电机器,已知的是,在旋转电机器中,在定子中使用的定子线圈由连续绕组形成(例如,专利文件1和2)。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2-176752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4-32088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制造由连续绕组组成的定子线圈的方法,以下方法是已知的。
首先,使电线成形以形成成形线,每根成形线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直线部分和连接直线部分的多个转弯部分。然后,将成形线组装以形成线组件。线组件包括成形线对,每个成形线对沿线组件的纵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叠置部分,多个直线叠置部分通过将成形线对的一根成形线的直线部分分别叠置在另一根成形线的直线部分上来形成。因此,在线组件中,成形线对的直线叠置部分沿线组件的纵向方向彼此平行布置。接下来,将线组件围绕芯构件卷绕预定圈数,从而形成卷绕的线组件。卷绕的线组件沿其周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堆叠部分,每个直线堆叠部分通过沿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堆叠成形线对中的一个的多个直线叠置部分来形成。
如此获得的卷绕的线组件通过将直线堆叠部分分别布置在定子芯的槽中并且使成形线的转弯部分布置在槽外来形成定子线圈。
然而,利用以上制造方法,在围绕芯构件卷绕线组件的过程中,对于直线叠置部分的直线部分来说容易脱离叠置;直线叠置部分的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还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在得到的卷绕的线组件中,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可能脱离叠置;直线堆叠部分的相邻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间隔会不均匀。因此,在将直线堆叠部分分别设置在定子芯的槽中之后,直线部分在每个槽中的对准精度会低;直线堆叠部分的相邻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间隔(或节距)会不均匀。此外,直线部分的低对准精度和不均匀的节距将导致定子中的槽占用率和采用定子的旋转电机器的输出降低。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并且目的是:在通过卷绕包括由连续绕组形成的相绕组的定子线圈的制造过程中,解决提高卷绕的线组件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对准精度和直线堆叠部分的相邻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节距的精度的技术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包括多个相绕组的定子线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成形步骤,所述成形步骤用于使电线成形以形成多个成形线;组装步骤,所述组装步骤用于将所述多个成形线进行组装以形成线组件;卷绕步骤,所述卷绕步骤用于绕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成形线中的每个包括多个直线部分和多个转弯部分,所述多个直线部分彼此平行延伸并沿所述线组件的纵向方向布置,所述多个转弯部分交替地在所述直线部分的相对侧上连接相邻的直线部分;所述成形线沿所述线组件的纵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叠置部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通过叠置所述成形线的一对直线部分来形成;在所述卷绕步骤中获得的所述卷绕的线组件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周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堆叠部分,每个直线堆叠部分通过沿径向方向堆叠预定数量的所述直线叠置部分来形成;并且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利用顺序地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对准构件来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叠置,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
这里,可以从沿所述径向方向(即,所述芯构件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将所述对准构件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可选地,还可以从沿所述径向方向的内侧将所述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空间中(例如,通过使所述对准构件从所述芯构件径向地向外突出)。
根据以上构造,在本发明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卷绕步骤中,利用从径向外侧或从径向内侧顺序地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来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因此,利用对准构件,可以确保所述线组件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叠置,并因此沿叠置方向对准直线部分;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因此,还可以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对准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周向方向布置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还可以使得周向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
优选的是: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围绕所述芯构件将所述线组件卷绕多圈,以形成所述卷绕的线组件;对于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卷绕,通过将所述对准构件中的一个从所述芯构件的径向外侧插入到空间中的每一个来使所述对准构件级式地堆叠在空间中的每一个中。
根据以上构造,对于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可以利用所述对准构件沿相应的叠置方向(或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相应径向方向)对准所述线组件的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还可以利用所述对准构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此外,可以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对准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所有直线部分。
优选的是: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围绕所述芯构件将所述线组件卷绕多圈,以形成所述卷绕的线组件;并且,对于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卷绕,所述对准构件中的每个从所述芯构件径向地向外突出到空间中的一个空间中,由此级式地(逐级地)插入到空间中的所述一个空间中。
根据以上构造,对于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可以利用所述对准构件沿相应的叠置方向(或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相应径向方向)对准所述线组件的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还可以利用所述对准构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此外,可以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对准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所有直线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对准构件中的每个由至少一个对准箭状件构成,所述至少一个对准箭状件从所述芯构件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以邻接相应一个直线叠置部分的在沿所述线组件的卷绕方向的后侧上的那个侧表面。
根据以上构造,通过使用所述对准箭状件约束所述直线叠置部分的所有侧表面中的至少位于沿所述卷绕方向的后侧上的那些侧表面,可以沿叠置方向对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
此外,作为从所述芯构件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以约束所述直线叠置部分的侧表面的对准箭状件,优选的是采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来约束分别位于卷绕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上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的侧表面。因此,可以使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中的一对对准箭状件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周向方向夹住每个直线叠置部分,由此沿所述叠置方向对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
优选的是:所述对准构件中的每个由楔形销构成,所述楔形销是楔形的,以在宽带上径向地向外延伸;并且对于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卷绕,所述楔形销在旋转的同时从所述芯构件径向地向外延伸。
根据以上构造,通过将所述楔形销中的一个楔形销插入到在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每个空间中,并由此使得所述直线堆叠部分的每对相对的侧表面分别邻接所述楔形销中的所述一个楔形销的侧表面,可以沿所述叠置方向对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另外,与采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来对准所述直线部分的情形相比,可以简化所述对准构件的结构。
优选的是: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当所述线组件正在被供给到所述芯构件时,将多个预对准构件分别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连续空间中,从而确保分别由一对相邻的预对准构件夹住的那些直线叠置部分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叠置。
根据以上构造,当所述线组件正在被供给到所述芯构件时,将所述预对准构件分别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连续空间中。因此,在将所述预对准构件分别插入到至少两个连续空间中的情况下,可以确保每个由相邻的一对预对准构件夹住的那些直线叠置部分中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的直线部分的叠置,由此沿叠置方向预先对准所述直线部分。因此,在通过卷绕所述线组件所获得的卷绕的线组件中,可以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提高至少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对准精度。此外,在将所述预对准构件分别插入到至少三个连续空间中的情况下,可以确保每个由一对相邻的预对准构件夹住的那些直线叠置部分中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叠置,由此沿叠置方向预先对准所述直线部分;此外,还可以预先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空间均匀。因此,在通过卷绕所述线组件获得的卷绕的线组件中,可以提高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节距的精度以及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提高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对准精度。
优选的是:所述卷绕步骤是连续卷绕步骤,所述连续卷绕步骤用于在将所述线组件连续供给到所述芯构件的同时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并且在所述连续卷绕步骤中,所述预对准构件在与所述线组件同步移动的同时前进到所述空间中以及从所述空间中撤出。
根据以上构造,当所述卷绕的线组件通过所述连续卷绕步骤来形成时,可以提高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对准精度和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节距的精度。
优选的是:所述卷绕步骤是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用于在将所述线组件每次以所述线组件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的N倍供给到所述芯构件的同时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其中,N是自然数;并且在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中,重复多个过程,包括: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用于当所述线组件停止时将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线组件的空间中;前进过程,所述前进过程用于使所述线组件以及所述预对准构件一起以所述线组件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的N倍前进;预对准构件移开步骤,所述预对准构件移开步骤用于将所述预对准构件从所述线组件的空间中移开;以及撤出过程,所述撤出过程用于以所述线组件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的N倍撤出所述预对准构件。
根据以上构造,当所述卷绕的线组件通过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形成时,可以提高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对准精度和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节距的精度。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中,在所述前进过程之后,执行位置保持构件插入过程,用于将位置保持构件插入到所述线组件的与插入有所述预对准构件的空间不同的其它空间中;在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之后,执行位置保持构件移开过程,用于将所述位置保持构件从所述线组件的所述其它空间中移开;利用插在所述线组件的所述其它空间中的位置保持构件来执行所述预对准构件移开过程、所述撤出过程和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利用从所述线组件的所述其它空间中移开的位置保持构件来执行所述前进过程。
根据以上构造,当所述卷绕的线组件以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形成时,首先将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线组件的空间中,从而预对准所述直线叠置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然后以N个节距将所述线组件供给到所述芯构件。此外,利用插在所述线组件的空间中的预对准构件,将所述位置保持构件插入到所述线组件的其它空间中。此外,利用由所述位置保持构件保持的所述线组件的位置,将所述预对准构件从所述线组件中移开。之后,将移开的预对准构件以N个节距撤出,然后插入到下一个空间中。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到下一个空间中。
本发明的效果
因此,利用本发明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在通过卷绕包括由连续绕组形成的相绕组的定子线圈的制造过程中,可以提高卷绕的线组件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中的直线部分的对准精度和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之间的节距的精度。
因此,将通过本发明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制造的定子线圈应用到旋转电机器器的定子,可以可靠地将卷绕的线组件的直线堆叠部分分别设置在定子芯的槽中,由此提高了定子中的槽占有率和旋转电机器器的输出。
另外,可以容易地将卷绕的线组件的直线堆叠部分设置在定子芯的相应槽中,由此提高了定子的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器的构造的示意性轴向剖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芯的平面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层叠芯段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绕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的连接的示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形成定子线圈的卷绕的线组件的透视图。
图8是定子线圈的改进以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线组件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已经插在线组件的空间中的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用作对准构件的第一对准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其中,(B)是沿(A)中的A-A线截取的。
图11是示出已经插在线组件的空间中的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用作对准构件的第二对准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其中,(B)是沿(A)中的B-B线截取的。
图12是示出已经插在线组件的空间中的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用作对准构件的第三对准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其中,(B)是沿(A)中的C-C线截取的。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已从芯构件突出的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用作对准构件的对准箭状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使对准箭状件突出的构造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预对准构件和位置保持构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预对准构件和位置保持构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使用传动辊以传送带形式传送预对准构件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已从芯构件突出的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用作对准构件的(扁)平楔形销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旋转电机器
3:定子
30:定子芯
31a、31b:槽
4:定子线圈
43:槽容纳部分
47:线组件
48:卷绕的线组件
431:直线部分
441:转弯部分
471:直线叠置部分
472:空间
481:直线堆叠部分
6:芯构件
7:对准构件
71:第一对准件
72:第二对准件
73:第三对准件
74:对准箭状件
76:平楔形销
77:对准箭状件
78:后对准夹具
81:预对准构件
91:位置保持构件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具体化本发明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实施例。应当指出,这些实施例应当仅被描述为示例,本发明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还可以按照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改进产生的各种其它方式来实现。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采用由本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制造的定子线圈的旋转电机器1的构造。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器1包括:壳体10,通过在其开放端将一对壳体件100和101接合来形成,壳体件100和101中的每个具有大体底部圆柱形状;旋转轴20,由壳体10经由轴承110和111可旋转地支撑;固定在旋转轴20上的转子2;以及定子3,在壳体10内部的围绕转子2的位置固定到壳体10。
转子2具有多个磁极,所述多个磁极形成在转子2的径向外周缘上,面对定子3的径向内周缘;磁极由永磁体构成,从而沿转子2的周向方向交替不同。磁极的数量取决于旋转电机器1的设计规范,因此不限于具体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转子2具有8个磁极(即,4个N极和4个S极)。
如图2所示,定子3包括定子芯30、由多个相绕组组成的三相定子线圈4以及置于定子芯30和定子线圈4之间的绝缘纸5。
如图3所示,定子芯30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多个槽31形成在其内圆周中。每个槽31形成为使得槽31的深度方向与定子芯30的径向方向一致。形成在定子芯30中的槽31的数量,相对于转子2的磁极的数量,针对定子线圈4的每一相为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槽31的数量为8×3×2=48。
定子芯30通过沿其周向方向连接预定数量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24个)如图4所示的芯段32来形成。每个芯段32将槽31中的一个限定于其内。此外,每对周向地相邻的芯段32在它们之间共同限定槽31中的另外一个。具体地说,每个芯段32具有一对齿部分320和背芯部分321,其中,齿部分320径向地向内延伸,背芯部分321位于齿部分320的径向外部以连接齿部分320。
构成定子芯30的芯段32每个通过层叠(层压)厚度为0.3mm的多个磁钢片例如410个来形成。另外,在层叠的钢片之间设置有绝缘膜。构成定子芯30的芯段32每个不仅可通过使用磁钢片的层叠来形成,而且可通过使用本领域中传统上公知的金属片和绝缘膜来形成。
定子线圈4包括以预定的卷绕方式卷绕的多个绕组40。如图5(A)所示,构成定子线圈4的每个绕组40包括由铜制成的电导体41和覆盖电导体41的外周缘以使其电绝缘的绝缘覆层42。绝缘覆层42包括内层420和外层421。包括内层420和外层421的绝缘覆层42的厚度设置为在100μm至200μm的范围内。因此,在绝缘覆层42的这种大厚度情况下,没有必要在绕组40之间设置绝缘纸来使绕组40彼此电绝缘。然而,也可以在绕组40之间设置绝缘纸,或者在定子芯30和定子线圈4之间设置绝缘纸,如图2所示。
此外,如图5(B)所示,定子线圈4的绕组40每个还可以通过使用诸如环氧树脂的可熔材料48涂覆包括内层420和外层421的绝缘覆层42的外周缘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由在旋转电机器1中产生的热使可熔材料48熔化得比绝缘覆层42更早。因此,设置在槽31中的相同槽中的那些绕组40将通过可熔材料48热结合在一起。因此,设置在槽31中相同槽中的那些绕组40将整合成刚性体,由此提高槽31内部的那些绕组40的机械强度。
如图6所示,定子线圈4由绕组(U1、U2、V1、V2、W1和W2)组成,三相中的每一相有两个绕组。
如图7所示,定子线圈4通过将多个绕组40卷绕成预定形状来形成。构成定子线圈4的绕组40每个成形为在定子芯30的内周缘侧上沿周向方向波形卷绕。
构成定子线圈4的绕组40每个包括直线槽容纳部分43和转弯部分44,直线槽容纳部分43容纳在定子芯30的槽31中,每个转弯部分44连接一对相邻的槽容纳部分43。槽容纳部分43容纳在每预定数量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3×2=6个)槽31中的一个槽31中。每个转弯部分44形成为从定子芯30的轴向端面突出。
通过使多个绕组40的端部从定子芯30的轴向端面突出并沿周向方向以波状形状卷绕多个绕组40来形成定子线圈4。通过焊接来连接第一卷绕部分40a和第二卷绕部分40b而形成定子线圈4的每一相。换言之,定子线圈4的每一相由成形线对构成,成形线对通过由使两根电线成形获得的两根成形线的端部连接来形成。第一卷绕部分40a的槽容纳部分43与第二卷绕部分40b的槽容纳部分容纳在相同的槽31中。此外,在这些槽31中的每个中,第一卷绕部分40的槽容纳部分43与第二卷绕部分40b的槽容纳部分43沿槽31的深度方向交替地设置。此外,第一卷绕部分40a和第二卷绕部分40b之间的连接部45形成在回转部分46中,回转部分46由槽容纳部分43中的一个构成,其中第一卷绕部分40a的卷绕方向与第二卷绕部分40b的卷绕方向相反。
作为定子线圈4的改进,即,组件47在被卷绕形成定子线圈4之前的平面图在图8中示出,定子线圈4包括6个成形线对,每个成形线对包括第一卷绕部分40a和第二卷绕部分40b;第一卷绕部分40a和第二卷绕部分40b沿相反方向卷绕。利用6个成形线对,定子线圈4形成为3相(U,V,W)×2(双槽)的线圈。对于每个成形线对,第一卷绕部分40a的位于与中性点(或与相端子)相对的侧上的端部经由构成回转部分46的那个槽容纳部分43连接到第二卷绕部分40b的位于与相端子(或与中性点)相对的侧上的端部。另外,连接方式对于所有绕组40来说是相同的。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具体地说,如下制造定子线圈4。
应当指出,在下面的描述中,径向方向表示芯构件或卷绕的线组件的径向方向,而周向方向表示芯构件或卷绕的线组件的周向方向。
<成形过程>
首先,将12根电线成形,以形成12根成形线。通过此过程获得的成形线每根都包括多个直线部分431和多个转弯部分44,多个直线部分431彼此平行延伸并沿成形线的纵向方向布置,多个转弯部分44交替地在直线部分431的相对侧上连接直线部分41中的相邻的直线部分41。
<组装过程>
将12根成形线进行组装,以形成线组件47,其中,6个成形线对沿线组件47的纵向方向布置。
每个成形线对包括构成第一卷绕部分40a的第一线部分和构成第二卷绕部分40b的第二线部分。另外,第一线部分由成形线中的一根形成,第二线部分由成形线中的另一根形成。
对于每个成形线对,通过焊接将第一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线部分的一端,由此形成连接部45。另外,可以首先组装12根成形线,然后将每个成形线对的第一线部分和第二线部分的端部连接;可替代地,还可以首先将第一线部分和第二线部分的端部连接以形成6个成形线对,然后组装这6个成形线对。
线组件47中的成形线对每个沿线组件47的纵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叠置部分471,该多个直线叠置部分471通过将第一线部分的直线部分431分别叠置在第二线部分的直线部分431上来形成。
<卷绕过程>
在回转部分46位于中心侧上的情况下,将线组件47卷绕预定圈数(例如,3圈或4圈),从而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在使线组件47的转弯部分44塑性变形为预定卷绕半径的同时,执行线组件47的卷绕。另外,可以使转弯部分44弯曲,使用具有预定弯曲半径的成形表面的成形模或者使用预定的成形辊从而使转弯部分44成形。
卷绕的线组件48沿其周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堆叠部分481,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通过沿径向方向堆叠成形线对中的一个的多个直线叠置部分471来形成。这里,在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中堆叠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数量等于线组件47被卷绕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的预定圈数。因此,在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中,沿径向方向堆叠且对准的直线部分431的数量是预定圈数的两倍。另外,直线堆叠部分481沿卷绕的线组件48的周向方向设置,其中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小的空间。
关于如此获得的卷绕的线组件48,将芯段32的齿部分320从径向外侧分别插入到在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然后,将相邻的芯段32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定子3。
接下来,将参照图9-12详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卷绕过程。
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卷绕过程是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在该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中,在将线组件47供给到圆柱形芯构件(芯棒)6时,将线组件47围绕芯构件6每次以一个节距(即,线组件47的一对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进行卷绕。此外,利用插入到在线组件47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形成的空间472中的对准构件7来执行线组件47围绕芯构件6的卷绕。更具体地说,当线组件47的供给和芯构件6的旋转停止时,将每个对准构件7插入到刚开始围绕芯构件6卷绕的那两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空间472中。
芯构件6的旋转(即,沿图9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线组件47通过水平运动(即,在图9中从左向右的水平运动)向芯构件6的供给可以通过使用公知的驱动装置(未示出)和用于控制该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未示出)来执行。
围绕芯构件6将线组件47卷绕例如3圈或4圈,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因此,对于线组件47的卷绕的每一圈,通过将对准构件7中的一个从芯构件6的径向外侧插入到空间472中的一个中,对准构件7逐级地堆叠在空间472中的每一个中。
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第一对准件71、第二对准件72和第三对准件73用作为对准构件7。第一对准件71中每个在第一圈期间被插入到空间472中的一个中并由芯构件6保持。第二对准件72中每个在第二圈期间被插入到空间472中的一个中、堆叠在空间472中的第一对准件71上并由芯构件6保持。第三对准件73中每个在第三圈期间被插入到空间472中的一个中、堆叠在空间472中的第二对准件72上并由芯构件6保持。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的数量取决于卷绕的线组件48中的直线堆叠部分481的数量。
另外,根据线组件47的卷绕的预定圈数,可以增加在空间472中每个堆叠的对准件的数量。此外,可以将第二对准件72构造成分别由第一对准件71保持而不是由芯构件6保持。类似地,还可以将第三对准件73构造成分别由第二对准件72保持而不是由芯构件6保持。
当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时,空间472中每个形成具有径向向外扩展的形状。因此,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中的每个构造成具有梯形横截面形状,以符合径向向外扩展的空间472的形状。
如图10所示,第一对准件71每个具有一对第一楔形表面711,从而分别邻接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相对的一对侧表面。第一对准件71每个还具有用于固定的一对突出部712;突出部712每个具有穿过其端部形成的固定销插入孔712a。类似地,如图11所示,第二对准件72每个具有一对第二楔形表面721,从而分别邻接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相对的一对侧表面。第二对准件72每个还具有用于固定的一对突出部722;突出部722每个具有穿过其端部形成的固定销插入孔722a。类似地,如图12所示,第三对准件73每个具有一对第三楔形表面731,从而分别邻接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相对的一对侧表面。第三对准件73每个还具有用于固定的一对突出部732;突出部732每个具有穿过其端部形成的固定销插入孔732a。
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中每个的厚度(即,沿堆叠方向的厚度)等于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厚度(即,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当第二对准件72分别堆叠在第一对准件71上,并且第三对准件73分别堆叠在第二对准件72上时,第一对准件71的第一楔形表面711、第二对准件72的第二楔形表面721和第三对准件73的第三楔形表面731的每个相应的三合体落在同一平面上(见图12(B))。
第一对准件71每个还具有一对突出部插入孔71a和一对突出部插入孔71b,相应的第二对准件72的突出部722可以分别插入到该一对突出部插入孔71a中,相应的第三对准件73的突出部732可以分别插入到该一对突出部插入孔71b中(见图10(A))。此外,第二对准件72每个还具有一对突出部插入孔72a,相应的第三对准件73的突出部732可以分别插入到该一对突出部插入孔72a中(见图11(A))。
芯构件6具有多个凹入部,第一对准件71的突出部712、第二对准件72的突出部722和第三对准件73的突出部732可以插入在所述多个凹入部中。此外,待被插入通过突出部712、722和732的相应插入孔712a、722a和732a的固定销70每个被保持在芯构件6中,从而能够以三级方式推进和撤出。
可以手动地或自动地执行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向空间472的插入和固定销70的推进及撤出。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一圈中,在固定销70从芯构件6的凹入部撤出的情况下,第一对准件71分别插入到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并且第一对准件71的突出部712还分别插入到芯构件6的相应凹入部中。然后,固定销70在芯构件6的相应凹入部的内前进一级,由此分别插入到在第一对准件71的突出部712中形成的固定销插入孔712a中。因此,第一对准件71由芯构件6保持在分别插在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的状态下(见图9(A)和图10)。此外,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对准件71的楔形表面711在第一层中邻接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因此,第一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由第一对准件71定位。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卷绕了第一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径向地对准直线部分431;还可以使得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二圈中,第二对准件72分别插入到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并且第二对准件72的突出部722还穿过第一对准件71的突出部插入孔71a分别插入到芯构件6的相应凹入部中。然后,固定销70在芯构件6的相应凹入部的内部进一步前进一级,由此分别插入到在第二对准件72的突出部722中形成的固定销插入孔722a中。因此,第二对准件72由芯构件6保持在被分别插入在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且堆叠在第一对准件71上的状态下(见图9(B)和图11)。此外,在这种状态下,第二对准件72的楔形表面721在第二层中邻接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因此,第二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由第二对准件72定位。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卷绕了第二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二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径向地对准直线部分431;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此外,还可以使得第二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与第一层中的相应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径向地对准。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三圈中,第三对准件73分别插入到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并且第三对准件73的突出部732穿过第二对准件72的突出部插入孔72a和第一对准件71的突出部插入孔71b进一步插入到芯构件6的相应凹入部中。然后,固定销70在芯构件6的相应凹入部的内部还前进一级,由此分别插入到在第三对准件73的突出部732中形成的固定销插入孔732a中。因此,第三对准件73在分别插入在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且堆叠在第二对准件72上的状态下由芯构件6保持(见图9(C)和图12)。此外,在该状态下,第三对准件73的楔形表面731在第三层中邻接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因此,第三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由第三对准件73定位。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卷绕了第三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三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径向地对准直线部分431;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此外,还可以使得第三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与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相应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径向地对准。
另外,如果线组件47卷绕了第四圈,则在第四圈卷绕中,第四对准件还可以插入到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并可以在分别堆叠在第三对准件73上的状态下由芯构件6保持。
为了从芯构件6移开卷绕的线组件48,首先撤出固定销70,并由此从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的固定销插入孔712a、722a和732a移开。然后,从芯构件6移开卷绕的线组件48以及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然后,进一步从卷绕的线组件48移开第一至第三对准件71-73。
因此,利用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可以可靠地将卷绕的线组件48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中的所有直线部分431沿卷绕的线组件48的径向方向对准,同时使得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间隔均匀。
因此,可以提高定子线圈4的槽容纳部分43在定子芯30的每个槽31中的对准精度和定子线圈4中的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因此,可以提高定子3中的槽占用率和旋转电机器1的输出。
此外,可以相对于卷绕的线组件48容易地设置芯段32,由此提高定子3的产率。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可以采用连续卷绕过程而不是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
(第二实施例)
在图13-15中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卷绕过程是连续卷绕过程。在该连续卷绕过程中,在被连续供给到芯构件6的同时卷绕线组件47。此外,使用对准构件7顺序地插入到在线组件47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形成的空间472中来执行线组件47围绕芯构件6的卷绕。更具体地说,当使得线组件47的供给和芯构件6的旋转彼此同步时,将每个对准构件7插入到围绕芯构件6刚开始被卷绕的两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空间472中。
在第二实施例的卷绕过程中,对于线组件47的卷绕的每一圈,对准构件7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预定量,由此以分级方式分别插入到空间472中。
在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作为对准构件7,采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其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从而约束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分别位于沿卷绕方向的前侧和后侧的侧表面。即,每对对准箭状件74可以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夹持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相应的直线叠置部分。将设置在芯构件6中的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的数量设为等于在卷绕的线组件48中形成的直线堆叠部分481的数量。每对对准箭状件74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从而分别邻接相应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中每个的侧表面。
每对对准箭状件74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以分级方式突出。将每对对准箭状件74在一级中(或对于线组件47的卷绕的一圈)突出的预定量设为等于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厚度(即,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对于每对对准箭状件74的突出级的数量设为等于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的预定圈数量。
每对对准箭状件74的突出由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来执行。对于每对对准箭状件74,设置有一个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所有的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用于使芯构件6旋转的驱动装置和用于供给线组件47的驱动装置,使得每对对准箭状件74可以根据供给线组件47和使芯构件6旋转的同步操作在预定正时突出预定的量。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一圈中,每对对准箭状件74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因此,第一层中的线组件47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被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中的一对夹住并因此定位(见图13(A))。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卷绕了第一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使直线部分431径向地对准;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二圈中,每对对准箭状件74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进一步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因此,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每对直线叠置部分47被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中的一对夹住并因此定位(见图13(B))。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分别卷绕了第一圈和第二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使得直线部分431径向地对准;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三圈中,每对对准箭状件74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进一步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因此,第一层至第三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每一个三合体被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中的一对夹住并因此定位(见图13(C))。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分别卷绕了第一圈至第三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至第三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使得直线部分431径向地对准;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为了从芯构件6移开卷绕的线组件48,将所有的对准箭状件74撤出到芯构件6中。因此,可以从芯构件6容易地移开卷绕的线组件48。
因此,利用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也可以可靠地使卷绕的线组件48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中的所有直线部分431沿卷绕的线组件48的径向方向对准,同时使得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间隔均匀。
其它构造、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可以采用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而不是连续卷绕过程。
(第三实施例)
在图16示出的第三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作为对准构件7,采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7和后对准夹具78而不是采用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
具体地说,在第三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作为对准构件7,采用对准箭状件77,其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以约束直线叠置部分471中每个的位于沿卷绕方向的后侧的侧表面。
更具体地说,当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时(即,在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的过程中),对准箭状件77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以约束直线叠置部分471中每个的位于沿卷绕方向的后侧的侧表面。在线组件47的卷绕过程中,例如由用于供给线组件47的驱动装置向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的沿卷绕方向的后侧施加张力。因此,在线组件47的卷绕过程中,通过利用对准箭状件77中的一个来约束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的位于后侧上的侧表面,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使得直线部分431径向地对准;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将在芯构件6中设置的对准箭状件77的数量设为等于在卷绕的线组件48中形成的直线堆叠部分481的数量。每个对准箭状件77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从而邻接相应直线叠置部分471的位于沿卷绕方向的后侧上的侧表面。
每个对准箭状件77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以分级方式突出。将每个对准箭状件77在一级中突出的预定量设为等于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厚度(即,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对于每个对准箭状件77的突出级的数量设为等于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的预定圈数。
每个对准箭状件77的突出通过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来执行。对于每个对准箭状件77,设置有一个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所有的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用于使芯构件6旋转的驱动装置和用于供给线组件47的驱动装置,使得每个对准箭状件77可以根据供给线组件47和使芯构件6旋转的同步操作在预定正时突出预定的量。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一圈中,每个对准箭状件77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因此,第一层中的线组件47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被对准箭状件77中的一个钩(挡)住并从而大致定位(见图16(A))。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二圈中,每个对准箭状件77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进一步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因此,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每对直线叠置部分471被对准箭状件77中的一个钩(挡)住并从而大致定位(见图16(B))。
然后,以上述相同的方式,在利用对准箭状件77约束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的一个侧表面的同时,进一步卷绕线组件47。
在完成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之后,后对准夹具78从卷绕的线组件48的径向外侧分别插入到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空间中,以邻接直线堆叠部分481的位于沿卷绕方向的前侧上的那些侧表面。因此,利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7和后对准夹具78,可以夹住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并由此使得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中的直线部分431可靠地对准。
另外,后对准夹具78还可以从卷绕的线组件48的径向内侧,即,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插入到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空间中。
因此,利用第三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也可以使得卷绕的线组件48的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的所有直线部分431沿卷绕的线组件48的径向方向可靠地对准,同时使得相邻的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间隔均匀。
其它构造、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
另外,在第三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可以采用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而不是连续卷绕过程。
(第四实施例)
在图17-19中示出的第四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是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如下变型,即:当线组件47正在被供给到芯构件6时,预先确保线组件47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预先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空间472的尺寸均匀。
预对准装置8包括多个(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6个)预对准构件81、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82和水平驱动装置821。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82使所有的预对准构件81同时前进和撤出。另外,还可以采用多个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每个预对准构件81有一个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从而使预对准构件81分立地前进和撤出。预对准构件81的前进和撤出方向与正在供给到芯构件6的线组件47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方向平行。因此,预对准构件81在前进时插入到空间472中,并且在撤出时从空间472移开。
所有的预对准构件81和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82构造为经由水平驱动装置821沿与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前进和撤出。在这种情况下,前进的量(或撤出的量)等于线组件47中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即,一个节距。另外,可以将前进的量(或撤出的量)设为等于在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中每次供给线组件47的量。即,当卷绕过程是基于N节距的卷绕过程时,其中N是自然数,可以将前进的量(或撤出的量)设为线组件47中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的N倍。此外,预对准构件81和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82的前进(即,沿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的移动)与线组件47的供给同步地且以相同速度执行。
位置保持装置9包括多个(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6个)位置保持构件91和位置保持构件驱动装置92。位置保持构件驱动装置92使所有的位置保持构件91同时前进和撤出。另外,还可以采用多个位置保持构件驱动装置,每个位置保持构件91有一个位置保持构件驱动装置,从而使位置保持构件91分立地前进和撤出。位置保持构件91的前进和撤出方向与正在供给到芯构件6的线组件47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方向平行。因此,位置保持构件91在前进时插入到空间472中,并且在撤出时从空间472移开。
一对上下对准板93在转弯部分44处使正在供给到芯构件6的线组件47的厚度(即,沿直线部分431的叠置方向的厚度)一致(或使其均匀)。
预对准构件81具有与在线组件47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形成的空间472基本上相同的宽度(即,沿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的宽度)。因此,通过将预对准构件81插入到空间472中来将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夹在预对准构件81之间,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沿叠置方向对准直线部分431。
为了如上所述沿叠置方向对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需要采用至少两个预对准构件81。此外,采用3个或更多个预对准构件81,还可以调节在预对准构件81的最外两个预对准构件81之间设置的那两个直线叠置部分47之间的间隔。因此,优选的是,采用至少3个预对准构件81。此外,就进一步提高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对准精度和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而言,还优选的是采用至少n/2个预对准构件81,其中,n是线组件47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数量。
位置保持构件91的宽度略微小于预对准构件81的宽度。换言之,位置保持构件91的宽度略微小于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宽度。因此,当在预对准构件81之前将位置保持构件91插入到已经传送到其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时,可以使得位置保持构件91平稳地插入到空间472中。此外,为了进一步有助于预对准构件81插入到空间472中和位置保持构件91插入到空间472中,预对准构件81和位置保持构件91中的每个具有被成形为宽度朝向其末端减小的端部。
预对准构件81和位置保持构件91中的每个由矩形体形成,该矩形体的矩形横截面符合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形状。另外,还可以代替由矩形体形成的一个预对准构件81(或位置保持构件91)而采用具有例如圆柱形状的多个预对准构件(或位置保持构件)。
如下通过使用控制装置控制所有的预对准构件驱动装置82、位置保持构件驱动装置92、水平驱动装置821、用于使芯构件6旋转的驱动装置和用于供给线组件47的驱动装置来执行线组件47的卷绕。
<插入位置保持构件的过程>
传送线组件47,直到线组件47的卷绕开始端接触芯构件6为止(或者恰在线组件47的卷绕开始端接触芯构件6之前)。在线组件47的传送停止之后,将位置保持构件19插入到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见图19(B))。因此,将线组件47保持在预定位置。
<插入预对准构件的过程>
将预对准构件81插入到由位置保持构件91而被保持在预定位置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见图19(C))。因此,在线组件47的卷绕开始端侧上,可以径向地对准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并使得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移开位置保持构件的过程>
将位置保持构件91从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移开(见图18(A))。
<前进的过程>
在预对准构件81保持插在空间472中的情况下,线组件47向芯构件6前进一个节距(见图18(B))。因此,围绕芯构件6将线组件47的卷绕开始端卷绕一个节距。
在线组件47的一个节距前进之后,将第一对准件71中的一个插入到位于围绕芯构件6刚开始被卷绕的线组件47的卷绕开始端侧上的空间472中。因为通过预对准构件81已经沿叠置方向预先对准了直线部分431并且已经预先使得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节距均匀,所以可以平稳地将第一对准件71插入到空间472中。
<插入位置保持构件的过程>
在预对准构件81保持插在空间472中的情况下,将位置保持构件91插入到线组件47的其它空间472(即,相对于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位于与其中插入有预对准构件81的空间472间隔一个节距的空间472)中(见图18(C))。
<移开预对准构件的过程>
在位置保持构件91保持插在其它空间472中的情况下将预对准构件81从空间472中移开(见图19(A))。
<撤出的过程>
相对于(逆着)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将预对准构件81撤出一个节距(见图19(B))。
<重复插入预对准构件至撤出的过程>
在位置保持构件91保持插在线组件47的其它空间472中的情况下,重复插入预对准构件81、移开位置保持构件91、前进、插入位置保持构件91、移开预对准构件81和撤出的上述过程。
如上,利用预对准构件81,可以预先沿叠置方向对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因此,在通过卷绕线组件47获得的卷绕的线组件48中,可以提高每个直线堆叠部分48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径向对准的精度和直线堆叠部分48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
此外,当将预对准构件81从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移开时,位置保持构件91一直保持插在其它空间472中,以保持线组件47的位置。即,相对于由位置保持构件91定位的线组件47进行预对准构件81的移开和插入。因此,可以容易地将预对准构件81插入到下一个空间472中。
此外,通过利用预对准构件81事先提高直线部分431的对准精度和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可以提高利用对准构件7改善直线部分431的对准精度和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的效果。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还可以采用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以及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插入位置保持构件91、插入预对准构件81、移开位置保持构件91、前进、插入位置保持构件91、移开预对准构件81和撤出的过程。
(第五实施例)
在图20和图21中示出的第五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是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如下修改,即:当正在将线组件47供给到芯构件6时,预先确保线组件47的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预先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空间472的尺寸均匀。
多个预对准构件81在导向构件83的引导下由一对传动辊85以传送带形式传送,使得它们能够沿与线组件47的供给相同的方向且与线组件47的供给同步地移动。此外,预对准构件81的相对于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前进和撤出由预对准构件调节构件84调节。
由控制装置控制传动辊85对以及对准箭状件驱动装置75、用于使芯构件6旋转的驱动装置和用于供给线组件47的驱动装置。
预对准构件81具有与在第四实施例描述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预对准构件调节构件84包括通用部840、前进部841、对准部842和撤出部843。通用部840与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平行地延伸。对准部842也与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平行地延伸,但比通用部840低预定距离。前进部841相对于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倾斜地向下延伸,从而将通用部840与对准部842连接。撤出部843相对于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倾斜地向上延伸,从而将对准部842与通用部840连接。
预对准构件调节构件84在前进部841处将预对准构件81逐渐地朝向线组件47降低,由此使得预对准构件81逐渐地前进至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
预对准构件调节构件84在对准部842处使完全插在空间472中的预对准构件81沿线组件47的供给方向水平地移动。因此,在对准部842的范围内,可以沿叠置方向对准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并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预对准构件调节构件84在撤出部843处使预对准构件81逐渐地升高远离线组件47,由此使得预对准构件81逐渐地从线组件47的空间472中撤出。一旦预对准构件81从空间472完全撤出,就开始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然后,将对准箭状件74对插入到围绕芯构件6已经开始卷绕的两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空间472中。
如上,通过利用预对准构件81事先提高直线部分431的对准精度和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可以提高利用对准构件7(即,对准箭状件74)改善直线部分431的对准精度和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节距的精度的效果。
其它构造、操作和效果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也可以采用连续卷绕过程以及在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预先对准。
(第六实施例)
在图22和图23中示出的第六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是第五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如下修改,即:使用平楔形销76作为对准构件7,采用每个平楔形销76来代替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中的一对对准箭状件74。另外,平楔形销76构成本发明的楔形销。
平楔形销76每个包括圆柱形轴部761和与轴部761一体地形成的平楔形部762。平楔形部762具有平的圆锥形侧表面762a,并在宽度上沿着从位于轴部761侧上的其基端到其尖端扩展。即,平楔形部762在其基端处具有圆形外周缘,并在其尖端处具有椭圆形外周缘。
在平楔形部762中,基端的圆形外周缘的直径等于尖端的椭圆形外周缘的半短轴。此外,将基端的圆形外周缘的直径和尖端的椭圆形外周缘的半短轴设为基本上等于围绕芯构件6卷绕的第一层中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宽度(即,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此外,将尖端的椭圆形外周缘的半长轴设为基本上等于或略微地大于围绕芯构件6卷绕的最后一层(例如,当围绕芯构件6将线组件47卷绕四圈时的第四层)中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宽度(即,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
在第六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对于线组件47的卷绕的每一圈,以与在第二实施例的卷绕过程中相同的方式,将平楔形销76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预定的量,由此以级式分别插入到空间472中。另外,从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二圈开始,对于每一圈卷绕,在使平楔形销76突出预定的量的同时,还使平楔形销76旋转预定角度。
平楔形销76的数量设为等于在卷绕的线组件48中形成的直线堆叠部分481的数量(或在卷绕的线组件48中形成的空间472的数量)。使平楔形销76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从而分别邻接直线堆叠部分471的相面对的成对的侧表面。
每个平楔形销76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级式地突出。将每个平楔形销76在一级中(或对于线组件47的卷绕的一圈)突出的预定量设为等于线组件47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厚度(即,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将每个平楔形销76的突出级的数量设为等于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的预定圈数。
在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级式地突出的过程中,使每个平楔形销76从第二级在每一级突出中旋转预定角度。将每个平楔形销76在每一级突出中旋转的预定角度设为等于90°除以从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的预定圈数减1得到的结果所获得的商。例如,在围绕芯构件6使线组件47卷绕4圈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的情况下,每个平楔形销76从第二级开始在每一级突出中旋转30°(即,90°/(4-1))。
另外,在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级式地突出的过程中,还可以使每个平楔形销76从第一级开始在每一级突出中旋转预定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每个平楔形销76在每一级突出中旋转的预定角度设为等于90°除以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的预定圈数所获得的商。例如,在围绕芯构件6使线组件47卷绕4圈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的情况下,可以使每个平楔形销76从第一级开始在每一级突出中旋转22.5°(即,90°/4)。
每个平楔形销76的突出和旋转由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楔形销驱动装置来执行。对于每个平楔形销76,设置有一个楔形销驱动装置。另外,每个楔形销驱动装置可以通过适当地组合马达、齿轮机构、齿条与小齿轮机构以及致动器来构造。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所有的楔形销驱动装置、用于使芯构件6旋转的驱动装置和用于供给线组件47的驱动装置,以便可使每个平楔形销76在根据供给线组件47和旋转芯构件6的同步操作在旋转预定角度的同时在预定正时突出预定的量。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一圈中,每个平楔形销76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另外,在该级中,每个平楔形销76在没有同时旋转的情况下突出。对于每个平楔形销76,平楔形销76的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的那部分的宽度(或平的圆锥形侧表面762a的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等于基端的圆形外周缘的直径和平楔形部762的尖端的椭圆形外周缘的半短轴,以及基本上等于围绕芯构件6卷绕的第一层中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宽度(即,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因此,每个平楔形销76的平楔形部762的平圆锥形侧表面762a形成邻接一对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相面对的侧表面;因此,第一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由平楔形销76定位(见图23(A))。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卷绕了第一圈卷绕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径向地对准直线部分431;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二圈中,每个平楔形销76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进一步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另外,在这一级中,每个平楔形销76在旋转30°的同时突出。即,每个平楔形销76进入已经旋转30°并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总共2级的状态。对于每个平楔形销76,平楔形销76的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的那部分的宽度(或平圆锥形侧表面762a的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基本上符合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每一层中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宽度(即,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因此,每个平楔形销76的平楔形部762的平圆锥形侧表面762a形成邻接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每一层中的一对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相面对的侧表面;因此,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每一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由平楔形销76定位(见图23(B))。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分别卷绕了第一和第二卷绕圈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径向地对准直线部分431;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在线组件47的卷绕的第三圈中,每个平楔形销76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进一步径向地向外突出一级。另外,在这一级中,每个平楔形销76在进一步旋转30°的同时突出。即,每个平楔形销76进入已经旋转总共60°并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总共3级的状态。对于每个平楔形销76,平楔形销76的从芯构件6的外周向表面突出的那部分的宽度(或平圆锥形侧表面762a的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基本上符合第一层至第三层的每一层中的线组件47的空间472的宽度(即,沿芯构件6的周向方向的宽度)。因此,每个平楔形销76的平楔形部762的平圆锥形侧表面762a形成邻接第一层至第三层的每一层中的一对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的相面对的侧表面;因此,第一层至第三层的每一层中的直线叠置部分471由平楔形销76定位(见图23(C))。因此,在围绕芯构件6分别卷绕了第一至第三卷绕圈的线组件47的第一层至第三层中,可以确保每个直线叠置部分471中的直线部分431的叠置,并由此径向地对准直线部分431;还可以使得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均匀。
利用第六实施例的平楔形销76,与采用成对的对准箭状件74的情形相比,可以简化对准构件7的结构。
其它构造、操作和效果与第五实施例中的相同。
(第七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是第一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的下述修改,即:通过沿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叠置方向堆叠12根成形的线而不改变它们的顺序来形成线组件47。
利用形成线组件47的这种方法,可以简化线组件47的组装工艺。其它构造、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第八实施例)
第八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通过修改第七实施例的定子线圈制造方法中的组装过程和卷绕过程来获得。在下文中,将描述第八实施例的组装过程和卷绕过程。
在组装过程中,制备两个子组件,每个子组件通过沿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堆叠方向堆叠6根成形的线而不改变它们的顺序来形成。然后,将这两个子组件卷绕在一起,在随后描述的卷绕过程中,以形成单个线组件,其中,12根成形的线沿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叠置方向进行堆叠而不改变它们的顺序。
接下来,在卷绕过程中,将这两个子组件沿多个预定方向引入到芯构件6的相同地方,旋转芯构件6而没有沿直线叠置部分471的叠置方向改变成形线的顺序,由此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
另外,在以上卷绕过程中,还可以沿两个预定方向将两个子组件引入到芯构件6的不同预定地方,并旋转芯构件6,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48。
此外,在上述第八实施例中,制备两个子组件,其中每个子组件通过堆叠6根成形的线来形成,从而形成由12根成形线组成的线组件。然而,用于形成每个子组件的成形线的数量不限于6根。例如,可以制备3个子组件,每个子组件通过堆叠4根成形线来形成;可选地,还可以制备6个子组件,每个子组件通过堆叠2根成形线来形成。其它构造、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其它实施例)
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示出了形成线组件47的示例,其中:将通过成形两根电线所获得的两根成形线的端部接合来形成一个成形线对;组装6个成形线对,以形成线组件47。然而,线组件47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形成。
例如,每个成形线对可以包括未接合在一起的第一线部分和第二线部分;第一线部分可以由成形线形成,以构成第一卷绕部分40a;第二线部分也可以由成形线形成,以构成第二卷绕部分40b。可选地,每个成形线对可以包括一体形成的第一线部分和第二线部分。更具体地说,第一线部分和第二线部分可以由单根连续的成形线形成,以分别构成第一卷绕部分40a和第二卷绕部分40b。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示出了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其中:在每次以一个节距(即,线组件47中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471之间的间隔)被供给到芯构件6的同时,围绕圆柱形芯构件(或芯棒)6卷绕线组件47。然而,还可以在每次以两个或更多个节距供给到芯构件6的同时,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也就是说,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可以是基于N节距的卷绕过程,其中:在线组件47被每次以N个节距供给到芯构件6的同时,围绕芯构件6卷绕线组件47,其中,N是自然数。
Claims (9)
1.一种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所述定子线圈由多个相绕组组成,所述方法包括:
用于使电线成形以形成多个成形线的成形步骤;
用于组装所述多个成形线以形成线组件的组装步骤;
用于围绕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以形成卷绕的线组件的卷绕步骤,
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形线中的每个包括多个直线部分和多个转弯部分,所述多个直线部分彼此平行延伸并沿所述线组件的纵向方向布置,所述多个转弯部分交替地在所述直线部分的相对侧上连接所述直线部分中相邻的直线部分;
所述成形线沿所述线组件的所述纵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叠置部分,所述直线叠置部分每个通过叠置所述成形线的一对直线部分来形成;
在所述卷绕步骤中所获得的所述卷绕的线组件沿所述卷绕的线组件的周向方向具有多个直线堆叠部分,每个所述直线堆叠部分通过沿径向方向堆叠预定数量的所述直线叠置部分来形成;以及
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利用顺序地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对准构件来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以确保每个所述直线叠置部分中的所述直线部分的叠置,并使得相邻的所述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均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在所述卷绕步骤中,绕所述芯构件将所述线组件卷绕多圈,以形成所述卷绕的线组件;以及
对于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卷绕,通过将所述对准构件中的一个从所述芯构件的径向外侧插入到所述空间中的每个来使所述对准构件级式地堆叠在所述空间中的每个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围绕所述芯构件将所述线组件卷绕多圈,以形成所述卷绕的线组件;以及
对于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卷绕,所述对准构件中的每个从所述芯构件径向向外突出到所述空间中的一个中,由此级式地插入到所述空间中的所述一个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对准构件中的每个由至少一个对准箭状件构成,所述至少一个对准箭状件从所述芯构件的外周向表面径向向外突出,以邻接相应一个所述直线叠置部分的在沿所述线组件的卷绕方向的后侧上的那个侧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对准构件中的每个由楔形销构成,所述楔形销是楔形的以在宽度上径向向外延伸;以及
对于所述线组件的每一圈卷绕,所述楔形销在旋转的同时从所述芯构件径向向外突出。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当所述线组件正在被供给到所述芯构件时,多个预对准构件被分别插入到在所述线组件的相邻的直线叠置部分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连续空间中,从而确保每个都由一对相邻的预对准构件夹住的那些直线叠置部分中每个的直线部分的叠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卷绕步骤是连续卷绕步骤,所述连续卷绕步骤用于在将所述线组件连续供给到所述芯构件的同时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以及
在所述连续卷绕步骤中,所述预对准构件在与所述线组件同步移动的同时前进到所述空间中以及从所述空间中撤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卷绕步骤是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用于在将所述线组件每次以所述线组件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的N倍供给到所述芯构件的同时围绕所述芯构件卷绕所述线组件,其中,N是自然数;以及
在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步骤中,重复多个过程,所述过程包括:
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用于在所述线组件停止时将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到所述线组件的所述空间中,
前进过程,所述前进过程用于使所述线组件以及所述预对准构件一起以所述线组件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的N倍前进,
预对准构件移开步骤,所述预对准构件移开步骤用于将所述预对准构件从所述线组件的所述空间中移开,以及
撤出过程,所述撤出过程用于以所述线组件的一对相邻直线叠置部分之间的间隔的N倍撤出所述预对准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
在所述基于节距的卷绕过程中,在所述前进过程之后,执行位置保持构件插入过程,用于将位置保持构件插入到所述线组件的与插入有所述预对准构件的空间不同的其它空间中;
在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之后,执行位置保持构件移开过程,用于将所述位置保持构件从所述线组件的所述其它空间中移开;
利用插在所述线组件的所述其它空间中的位置保持构件来执行所述预对准构件移开过程、所述撤出过程和所述预对准构件插入过程;以及
利用从所述线组件的所述其它空间中移开的位置保持构件来执行所述前进过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63281 | 2008-03-12 | ||
JP2008-063281 | 2008-03-12 | ||
JP2008110793 | 2008-04-21 | ||
JP2008-110793 | 2008-04-21 | ||
JP2008-210060 | 2008-08-18 | ||
JP2008210060 | 2008-08-18 | ||
JP2009-055628 | 2009-03-09 | ||
JP2009055628A JP4962512B2 (ja) | 2008-03-12 | 2009-03-09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PCT/JP2009/054668 WO2009113577A1 (ja) | 2008-03-12 | 2009-03-11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67418A true CN102067418A (zh) | 2011-05-18 |
CN102067418B CN102067418B (zh) | 2013-05-08 |
Family
ID=41065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70755A Active CN102067418B (zh) | 2008-03-12 | 2009-03-11 | 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1020B2 (zh) |
JP (1) | JP4962512B2 (zh) |
CN (1) | CN102067418B (zh) |
DE (1) | DE112009000568T8 (zh) |
WO (1) | WO200911357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36075A (zh) * | 2015-07-20 | 2018-03-23 | Atop 有限公司 | 用于在电动发电机的铁芯的槽中插入波状线圈组件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465549A (zh) * | 2018-05-11 | 2019-11-19 | 株式会社电装 | 压轧弯曲机 |
CN114051687A (zh) * | 2019-07-03 | 2022-02-15 | 舍弗勒伊尔莫泰克斯塔托马特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用于插入到电机的定子或转子的径向开口槽中的线圈绕组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92548B2 (ja) * | 2009-04-07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コイルエンド成形方法およびコイルエンド成形装置 |
JP5621263B2 (ja) * | 2010-01-15 | 2014-11-1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
US20110260572A1 (en) * | 2010-04-27 | 2011-10-27 | Honda Motor Co., Ltd. | Motor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otor stator |
JP5435296B2 (ja) * | 2010-11-22 | 2014-03-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予備成形装置 |
JP5382469B2 (ja) * | 2011-07-13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
DE102011085654A1 (de) * | 2011-11-03 | 2013-05-08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runden Stators und Rolliereinrichtung |
JP6135535B2 (ja) | 2014-02-0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DE102017209792B4 (de) * | 2017-06-09 | 2023-10-05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Halbzeug für eine elektrotechnische Spule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
KR102457420B1 (ko) | 2018-07-31 | 2022-10-24 |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방향성 전자 강판 |
EP4123878B1 (en) * | 2019-04-23 | 2024-03-27 | Marsilli S.p.A. | Stator for electric motor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uch stator |
DE102022127078A1 (de) | 2022-10-17 | 2024-04-18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einer elektrischen Rotationsmaschine, Stator sowie elektrische Rotationsmaschin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63940A (ja) * | 1982-10-05 | 1984-04-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軸方向空隙形回転電機の巻鉄心 |
JP2002176752A (ja) * | 2000-02-07 | 2002-06-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巻線組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巻線組立を用いた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CN1407690A (zh) * | 2001-08-03 | 2003-04-02 | 株式会社萌力克 | 旋转磁场电机的电枢的卷绕方法及电枢 |
JP2004320886A (ja) * | 2003-04-16 | 2004-11-11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固定子 |
US7269888B2 (en) * | 2004-08-10 | 2007-09-18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of making cascaded multilayer stator winding with interleaved transit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83832B2 (ja) * | 2000-03-30 | 2006-06-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US7098566B2 (en) * | 2001-05-24 | 2006-08-29 | Rajasingham Arjuna Indraes War | Axial gap electrical machine |
US7129612B2 (en) * | 2002-01-24 | 2006-10-31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tator assembly with cascaded wind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JP4396761B2 (ja) | 2007-11-26 | 2010-01-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
-
2009
- 2009-03-09 JP JP2009055628A patent/JP4962512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3-11 US US12/921,943 patent/US8371020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3-11 CN CN2009801170755A patent/CN102067418B/zh active Active
- 2009-03-11 WO PCT/JP2009/054668 patent/WO20091135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3-11 DE DE112009000568T patent/DE112009000568T8/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63940A (ja) * | 1982-10-05 | 1984-04-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軸方向空隙形回転電機の巻鉄心 |
JP2002176752A (ja) * | 2000-02-07 | 2002-06-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巻線組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巻線組立を用いた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CN1407690A (zh) * | 2001-08-03 | 2003-04-02 | 株式会社萌力克 | 旋转磁场电机的电枢的卷绕方法及电枢 |
JP2004320886A (ja) * | 2003-04-16 | 2004-11-11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固定子 |
US7269888B2 (en) * | 2004-08-10 | 2007-09-18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of making cascaded multilayer stator winding with interleaved transitions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36075A (zh) * | 2015-07-20 | 2018-03-23 | Atop 有限公司 | 用于在电动发电机的铁芯的槽中插入波状线圈组件的方法和设备 |
CN107836075B (zh) * | 2015-07-20 | 2020-05-08 | Atop 有限公司 | 在槽中插入波状线圈组件的方法和设备、以及中空铁芯 |
CN110465549A (zh) * | 2018-05-11 | 2019-11-19 | 株式会社电装 | 压轧弯曲机 |
CN114051687A (zh) * | 2019-07-03 | 2022-02-15 | 舍弗勒伊尔莫泰克斯塔托马特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用于插入到电机的定子或转子的径向开口槽中的线圈绕组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67418B (zh) | 2013-05-08 |
DE112009000568T5 (de) | 2011-01-27 |
JP4962512B2 (ja) | 2012-06-27 |
JP2010075035A (ja) | 2010-04-02 |
DE112009000568T8 (de) | 2011-05-12 |
US8371020B2 (en) | 2013-02-12 |
WO2009113577A1 (ja) | 2009-09-17 |
US20110041319A1 (en) | 2011-0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67418B (zh) | 制造定子线圈的方法 | |
US20230109380A1 (en) | Method for inserting undulated coil assemblies in slots of cores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
EP3614534B1 (en) |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 |
JP5487761B2 (ja)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US8136221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il for stator incorporated i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EP2849319B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CN101411040B (zh) | 具有固定铁芯槽孔绝缘体的转动电机的定子 | |
US9735641B2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JP6324521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US968035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winding body that is used in an armature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 |
JP4953032B2 (ja)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US963454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rmature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 |
KR101139021B1 (ko) | 회전 전기의 코일 조립체 제조 방법 | |
EP1852958A2 (en) | Method of forming single-layer coils | |
JP2006149049A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CN107636942B (zh) | 线圈单元排列装置 | |
US6836046B2 (en) | Stator coil including sequentially-connected conductor segments for an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 |
JP2010166682A (ja) |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コイルの製造装置並びに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 | |
JP2008312350A (ja) | 予備成形された多角形環状巻線を用いた蛇行環状巻線コイル成形手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