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60124A -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60124A
CN105860124A CN201510031470.9A CN201510031470A CN105860124A CN 105860124 A CN105860124 A CN 105860124A CN 201510031470 A CN201510031470 A CN 201510031470A CN 105860124 A CN105860124 A CN 105860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der
grafting
reaction
water
kyno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314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景烨
李海霞
虞鸣
张伯武
马红娟
李林繁
周保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5100314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60124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60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601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其包括以下的步骤:(1)将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的粉体或者粉末预辐照;(2)与接枝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即可。该方法克服现有技术中预辐照高分子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接枝工艺复杂、接枝率不高、生成单体均聚物较多、反应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成本较高等的不足,工艺简单、接枝率高,单体均聚物减少,反应简便,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辐射接枝技术是利用高能射线(通常为伽马射线或电子束)辐照高分子材料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含双键单体(如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的接枝聚合。辐射接枝技术与化学接枝技术完全不同。化学接枝中,需要基材高分子链段提供可供反应的活性基团,若高分子材料化学惰性高(即化学稳定性高),链段中无可供反应的基团,则化学接枝无法进行。而在辐射接枝技术中,由于辐照所用高能射线的能量高(通常在1兆电子伏特左右),约为共价键(通常为几个电子伏特)的百万倍,则可以轻易地打开高分子链段,产生自由基,从而实现对惰性高分子材料的接枝改性,这是化学接枝无法实现也无法比拟的。在辐照下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大分子自由基产生:-CH2CH2CH2-→-CH2CH·CH2-
接枝反应:
预辐照高分子接枝亲水性单体技术将辐照过程与接枝聚合过程分离,使辐射接枝改性产业化成为可能,为新型材料的开发提供前沿的科技平台。预辐照高分子接枝亲水性单体,即将待改性高分子材料单独在辐射场中接受辐照,使其产生大量活性中心(如自由基或过氧化物),然后将待改进高分子材料移出辐射场后,加入单体溶液进行接枝聚合。根据聚合物结构等因素,预辐照接枝可分为两种:1、陷落自由基引发:这一方法适用于室温下处于玻璃态或结晶态的聚合物,聚合物在辐照后可以产生寿命较长的陷落自由基。低温下,陷落自由基可以有很长的使用寿命。而氧是自由基有效的捕获体,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在辐照前抽真空或通氮除氧且接枝反应需在样品从辐射场取出后尽快进行。2、过氧化物法:与陷落自由基引发法不同,过氧化物法中聚合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辐照,生成烷基过氧化物。该烷基过氧化物在室温下稳定,便于较长时间保存。接枝反应同样在辐射场外进行,采用紫外、加热、通氮的方法使过氧化物分解产生含氧自由基,含氧自由基可以有效地引发单体接枝反应。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单体均聚物的生成,但不能完全消除。尤其是烷基过氧化氢分解时会产生小分子自由基可能会引起单体的均聚反应。
由上可见,现有技术中预辐照高分子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具有接枝工艺复杂、接枝率不高、生成单体均聚物较多、反应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成本较高等的不足,因此亟需一种接枝率高,反应工艺简便,适于工业化生产的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预辐照高分子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接枝工艺复杂、反应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成本较高、生成单体均聚物较多、接枝率较低等的不足,提供一种接枝工艺简单、接枝率高,单体均聚物减少,反应简便,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的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其包括以下的步骤:(1)将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的粉体或者粉末预辐照;(2)与接枝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即可。
步骤(1)中,所述结晶度的测试方法为本领域常规的结晶度测试方法,具体可如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的实施步骤参见高聚物结晶度的X射线衍射测定,范雄等,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8,第34卷第12期)。所述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明显的熔点;处于固体状态时,呈规则排列,强度较强,拉力也较强;熔解时比容积变化大,熔解后密度变低,固化后较易收缩。
较佳地,所述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丙烯(PP);所述的聚偏氟乙烯的结晶度一般为45%,所述的聚丙烯的结晶度一般为50%。其中,所述聚偏氟乙烯较佳地购自美国苏威公司,货号为6020;所述聚丙烯较佳地购自日本普瑞曼公司,货号为P108;最佳地为购自美国苏威公司货号为6020的聚偏氟乙烯。
所述的粉体或粉末为本领域常规的粉体或粉末;较佳地为粒径20μm-5mm的粉体或粉末;更佳地为粒径20μm~100μm的粉体或粉末。
所述的预辐照为本领域常规的预辐照;较佳地为将所述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的粉体或者粉末在钴源γ射线条件下进行或在电子加速器条件下进行。较佳地,将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在钴源γ射线条件下进行预辐照,所述钴源γ射线的预辐照剂量为25kGy~30kGy。
步骤(2)中,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较佳地为非真空或非惰性气体保护,即在常温空气条件下接枝效果优异;其中,所述的惰性气体包括氩气、氮气等。
所述的接枝单体为本领域常规的接枝单体;较佳地为丙烯基亲水性单体,所述丙烯基亲水性单体包括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更佳地为丙烯酸或丙烯酰胺。
较佳地,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30%~70%。更佳地,所述的接枝单体为丙烯酸羟乙酯,所述的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偏氟乙烯,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30%~40%。更佳地,所述的接枝单体为丙烯酸或丙烯酰胺,所述的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偏氟乙烯,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60%~70%。更佳地,所述的接枝单体为甲基丙烯酸,所述的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丙烯,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30%~35%。
所述的常温为20℃~35℃;较佳地为25℃。
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的温度为本领域常规的温度;较佳地为70℃~80℃水浴;更佳地为75℃~80℃水浴。
较佳地,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在反应体系里加入阻聚剂,所述的阻聚剂为二价铜离子盐或亚铁离子盐;更佳地,所述的阻聚剂为二价铜离子盐;最佳地,为硫酸铜。更佳地,所述的阻聚剂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001mol/L~0.006mol/L;最佳地,所述阻聚剂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001mol/L~0.004mol/L。
较佳地,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中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至1~6;更佳地,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至3。
较佳地,步骤(2)完成后,还包括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的步骤。更佳地,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易溶于水,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过滤,回收滤液,将过滤后的粉末在水中加热后干燥,即可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最佳地,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更佳地,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不溶于水,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利用抽提装置进行抽提,即可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
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例是:每150g粒径为20–100μm聚偏氟乙烯粉体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与540mL 40%的丙烯酸羟乙酯溶液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混合进行接枝反应,在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小时。反应结束后,除去均聚物。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60.2%。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不再需要惰性气体等特殊条件,降低成本、操作简便,适于工业化生产;并且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除去接枝单体均聚物等杂质的步骤,使终产物中单体均聚物减少;此外,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采用高分子材料的粉体或粉末,并且针对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和接枝单体调整了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从而提高了接枝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按所述的方法制得的PVDF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产品的红外图谱。其中1表示PVDF-g-PAAm,即聚偏氟乙烯接枝聚丙烯酰胺;2表示PVDF-g-PAAc即聚偏氟乙烯接枝聚丙烯酸;3表示PVDF,即聚偏氟乙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其中,本发明利用红外光谱对预辐射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进行定量分析,所用红外光谱仪为:FTIR–ATR红外光谱仪,Aatar 370型,美国ThermoNicolet公司,波数范围4000~400cm-1。固体粉末与KBr压片。红外的测试方法按照参考文献(Bo Deng,Ming Yu,Xuanxuan Yang,et al Antifouling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prepared from acrylic acid or methacrylic acid graftedpoly(vinylidene fluoride)powder synthesized via pre-irradiation induced graftpolymerization[J].J.Membrane.Sci.2010,350:252-258.)
对含氟高分子材料,如聚偏氟乙烯(PVDF),本发明通过测定固体样品中氟元素含量的方法测定接枝率。氧瓶燃烧和氟离子选择电极联用法测量PVDF粉体接枝率步骤如下:按文献(R.Ikenishi,M.Kanai,M.Ishida,et al.Determination of fluoride ion in animal bone by micro-diffusion analysis[J].Anal.Chem.1990,62(23):2636-2639)中的方法配制总离子强度缓冲液(TISAB)。称取不同质量的NaF,溶于TISAB溶液中,配制成相应浓度的NaF标准液。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其电位值E。然后以E-lg[F]作图,获得曲线斜率k和截距b(E=k lg[F]+b)。称取10mg左右的PVDF粉体样品,以无灰滤纸包好,置于石英氧瓶的铂金丝上,加入50mL TISAB溶液于氧瓶中,通氧气,点燃样品,并以TISAB溶液将氧瓶瓶口液封,燃烧完15min后,以TISAB溶液清洗氧瓶,并定容至100mL,以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其电位值。
F含量F的计算式为:
F=19×10(E–b)/k/m
式中,E为样品的电位值,k和b分别为标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m为样品质量。
样品的接枝率(DG)的计算式为:
DG=[(F0–F)/F]×100%
式中,F0为纯PVDF粉体中F的含量,F为接枝后粉体F的含量。
对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带酸根单体,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定接枝率的方法为:称取经加热洗涤、烘干的改性聚偏氟乙烯粉体置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0.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剧烈搅拌24小时,使接枝粉体上的酸基团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分三次量取定量的反应后的上清液,用0.1mol/L稀盐酸进行滴定(酚酞作为指示剂);扣除同条件下辐照后未经改性处理的聚合物粉体的酸基团含量,按下列公式计算改性粉体的接枝率:
DG ( % ) = W PAAc W PVDF × 100 = W Samp × AC PVDF - A Total W Samp × M AAc - A Total × M 2 AAc - AC PVDF × M AAc M AAc × AC PVDF - 1 × 100
式中,Wsamp代表接枝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改性的PVDF粉体的重量,ATotal是由酸碱返滴定法测得的PVDF接枝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改性后粉体的每1摩尔含有的酸基团的含量。MAAc是丙烯酸的摩尔质量。ACPVDF是同样剂量辐照并经抽提洗净的空白PVDF粉体含有的酸基团含量。
所述丙烯基酸、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羟甲酯溶液的浓度百分比为体积百分比。
所述的常温为20℃~35℃。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聚偏氟乙烯(PVDF)购自美国苏威公司,货号为6020;所述聚丙烯(PP)购自日本普瑞曼公司货号为P108。
实施例1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4.4%。红外光谱的检测结果说明已经发生了丙烯酸单体和聚偏氟乙烯的接枝,结果如图1中线2所示,在1716cm-1附近出现了新的峰,属于羧酸集团中羰基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由此说明丙烯酸单体已经接枝上了聚偏氟乙烯上。
实施例2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80℃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3.9%。
实施例3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7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5.04%。
实施例4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酰胺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酰胺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酰胺接枝率为8.6%。红外光谱的检测结果说明已经发生了丙烯酸单体和聚偏氟乙烯的接枝,结果如图1中线1所示,在1670cm-1和3217cm-1附近出现了新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吸收峰和酰胺的N-H伸缩振动峰,由此说明丙烯酰胺单体已经接枝上了聚偏氟乙烯上。
实施例5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70%的丙烯基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酰胺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酰胺接枝率为8.9%。
实施例6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2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8.15%。
实施例7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25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1%。
实施例8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28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3.21%。
实施例9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25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酰胺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酰胺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酰胺接枝率为8.2%。
实施例10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酰胺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0℃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酰胺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酰胺接枝率为6.5%。
实施例11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80℃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0.5%。
实施例12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酰胺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酰胺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酰胺接枝率为9.5%。
实施例13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6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5.13%。
实施例14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调节至pH为1。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20.41%。
实施例15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调节至pH为3。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5.13%。
实施例16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6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调节至pH为6。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2.97%。
实施例17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30%的丙烯酸羟乙酯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接枝时产生的聚丙酸羟乙甲酯均聚物聚合程度较低,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其中较高聚合程度的单体聚合物不溶于水,然后再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利用抽提装置进行抽提,即可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最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40.1%。
实施例18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35%的丙烯酸羟乙酯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接枝时产生的聚丙酸羟乙酯均聚物聚合程度较低是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其中较高聚合程度的单体聚合物不溶于水,然后再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利用抽提装置进行抽提,即可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最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羟乙酯接枝率为58%。
实施例19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40%的丙烯酸羟乙酯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接枝时产生的聚丙酸羟乙酯均聚物聚合程度较低的是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其中较高聚合程度的单体聚合物不溶于水,然后再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利用抽提装置进行抽提,即可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酸羟乙酯接枝率为60.2%。
实施例20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30%的甲基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聚甲基丙烯酸均聚物和未参加反应的单体,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甲基丙烯酸接枝率为10.21%。
实施例21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35%的甲基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聚丙烯酸均聚物和未参加反应的单体,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1.4%。
实施例22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丙烯(PP)粉体,粒径为20μm–5m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45%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丙烯粉体,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聚丙烯酸均聚物和未参加反应的单体,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酸碱滴定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9.67%。
实施例23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丙烯(PP)粉体,粒径为20μm–5m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5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常温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丙烯粉体,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聚丙烯酸均聚物和未参加反应的单体,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酸碱滴定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10.3%。
对比实施例1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醚砜树脂(PES),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30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20%的丙烯酸溶液540mL和浓度为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空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醚砜树脂,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醚砜树脂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酸碱滴定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0.1%。
所述的聚醚砜(PES)结晶度较低,一般认为PES为非结晶型聚合物,结晶度低于10%。
对比实施例2
用电子天平称取150g聚偏氟乙烯粉体,粒径为20μm–100μm在空气条件下利用钴60伽马射线源辐照至15kGy。然后将辐照后粉体置入1000mL的锥形瓶,依次加入55%的丙烯酸溶液和540mL硫酸铜(硫酸铜在混合体系中终浓度为0.004mol/L)。将体系置于氮气条件下后放入75℃的水浴中反应17h。反应结束后,过滤获得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末,回收滤液,将过滤出来的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去离子水在75℃水浴锅中进行加热,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均聚物(聚丙烯酸均聚物易溶于水),反复进行三次水浴加热每次加热2h使均聚物得以除去。然后将接枝后的聚偏氟乙烯粉体在6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最后采用氟含量测试的方式测定接枝率,测得的丙烯酸接枝率为7.5%。
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的步骤:(1)将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的粉体或者粉末预辐照;(2)与接枝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即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偏氟乙烯或聚丙烯;较佳地为购自美国苏威公司货号为6020的聚偏氟乙烯或购自日本普瑞曼公司货号为P108的聚丙烯;更佳地为购自美国苏威公司货号为6020的聚偏氟乙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体或粉末为粒径20μm~5mm的粉体或粉末,较佳地为20μm~100μm;和/或,步骤(2)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的条件为非真空或非惰性气体保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辐照为将所述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的粉体或者粉末在钴源γ射线条件下进行或在电子加速器条件下进行;较佳地,所述的预辐照的剂量为25kGy~30kGy。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30%~7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枝单体为丙烯酸羟乙酯,所述的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偏氟乙烯,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30%~40%;所述的接枝单体为丙烯酸或丙烯酰胺,所述的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偏氟乙烯,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60%~70%;和/或,所述的接枝单体为甲基丙烯酸,所述的结晶度大于40%的高分子材料为聚丙烯,所述的接枝单体的体积浓度为30%~3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的温度为70℃~80℃水浴;较佳地为75℃~80℃水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在反应体系里加入阻聚剂,所述的阻聚剂为二价铜离子盐或亚铁离子盐;较佳地为硫酸铜;所述的阻聚剂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001mol/L~0.006mol/L,较佳地为0.001mol/L~0.004mol/L。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枝聚合反应中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至1~6;较佳地为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至3。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完成后,还包括除去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的步骤;较佳地,若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溶于水,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过滤,回收滤液,将过滤后的粉末在水中加热后干燥,即可;若所述的接枝单体的单体聚合物不溶于水,将所述的接枝反应后获得的粉末利用抽提装置进行抽提,即可。
CN201510031470.9A 2015-01-22 2015-01-22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Pending CN1058601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1470.9A CN105860124A (zh) 2015-01-22 2015-01-22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1470.9A CN105860124A (zh) 2015-01-22 2015-01-22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60124A true CN105860124A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23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31470.9A Pending CN105860124A (zh) 2015-01-22 2015-01-22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6012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2068A (zh) * 2018-10-08 2018-12-28 湖北中泉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滤膜制备方法
CN111186909A (zh) * 2020-01-24 2020-05-22 辽宁中舟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厌氧工艺处理环氧丙烷废水的方法
CN113501911A (zh) * 2021-08-06 2021-10-15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氯化聚乙烯接枝丙烯酸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7943A (zh) * 2006-01-16 2006-08-1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材料功能化改性方法
CN102108635A (zh) * 2011-01-25 2011-06-29 桂林正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辐照接枝丙烯酸制备电池隔膜材料的方法
CN102108112A (zh) * 2011-01-18 2011-06-29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预辐照聚丙烯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04116A (zh) * 2011-11-04 2012-06-20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预辐照pvdf接枝nvp的制备方法和所制得的共聚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7943A (zh) * 2006-01-16 2006-08-1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材料功能化改性方法
CN102108112A (zh) * 2011-01-18 2011-06-29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预辐照聚丙烯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08635A (zh) * 2011-01-25 2011-06-29 桂林正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辐照接枝丙烯酸制备电池隔膜材料的方法
CN102504116A (zh) * 2011-11-04 2012-06-20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预辐照pvdf接枝nvp的制备方法和所制得的共聚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2068A (zh) * 2018-10-08 2018-12-28 湖北中泉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滤膜制备方法
CN111186909A (zh) * 2020-01-24 2020-05-22 辽宁中舟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厌氧工艺处理环氧丙烷废水的方法
CN111186909B (zh) * 2020-01-24 2022-01-04 辽宁中舟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厌氧工艺处理环氧丙烷废水的方法
CN113501911A (zh) * 2021-08-06 2021-10-15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氯化聚乙烯接枝丙烯酸的制备方法
CN113501911B (zh) * 2021-08-06 2022-08-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氯化聚乙烯接枝丙烯酸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0124A (zh) 一种预辐照高分子材料接枝亲水性单体的方法
Abdelaal et al. Mod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acrylic acid for metal ion recovery
CN112375191B (zh) 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harma et al. Evaluation of a conducting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based on gum ghatti-g-poly (acrylic acid-aniline) as a colon-specific delivery system for amoxicillin trihydrate and paracetamol
Luk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amine functionalised poly (3-hydroxybuturate-co-3-hydroxyvalerate) surfaces
CN101643531A (zh) 天然高分子或其水溶性衍生物接枝含有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基的两亲性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ispenza et al. On the origin of functionalization in one-pot radiation synthesis of nanogels from aqueous polymer solutions
RU2470951C2 (ru) Материал, включающий полиазациклоалканы, привитые на полипропиленовое волокно,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удаления катионов металлов из жидкости
DE1964174A1 (de) Triallylaminpolymer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CN113072712A (zh) 一种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的改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676122B (zh) 一种新型的pH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U2017314880A1 (en) Polymeric metal chelating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preparing same for controlling growth and activities of living cells and organisms
US10562997B2 (en) Method of purifying a bi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article therefor
Dessouki et al. Chemical reactive filter paper prepared by radiation-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I
CN103304804A (zh)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El-Sawy et al. Physicochemical study of radiation-grafted LDPE copolymer and its use in metal ions adsorption
WO1992007884A1 (fr) Compose polymere organique et sa production
Ortega et al. Radiation grafting of pH-sensitive acrylic acid and 4-vinyl pyridine onto nylon-6 using one-and two-step methods
Kahya et al. A novel copolymer: Starch‐g‐polyvinylpyrrolidone
JP2002045708A (ja) モール状捕集材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Palà et al. A green solvent-to-polymer upgrading approach to water-soluble LCST poly (N-substituted lactamide acrylate) s
Hernández-Martínez et al. Radiation-induced grafting of stimuli-responsive binary monomers: PDMAEMA/PEGMEMA onto PP films
EP3930762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bioactive surface
Kamarudin et al. Radiation induced grafting of acrylic acid on to polyaniline nanofiber
Abdelaal et al. Polymeric Antioxidant from Polyacrylic Ac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