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848A -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9848A
CN105849848A CN201580003398.7A CN201580003398A CN105849848A CN 105849848 A CN105849848 A CN 105849848A CN 201580003398 A CN201580003398 A CN 201580003398A CN 105849848 A CN105849848 A CN 1058498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catalyst
contact plate
contact
soleno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33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S.梅特拉尔
T.格斯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SAS
Publication of CN105849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8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 H01H47/22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for supplying energising current for relay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Spira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6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 H01H47/02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for modify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elay
    • H01H47/04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for modify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elay for holding armature in attracted position, e.g. when initial energising circuit is interrupted;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attracted position, e.g. with reduced energising curr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质上涉及一种用于热机起动器的接触断开器(1),包括:‑盖子(30);‑微型螺线管(41),其包括相对于盖子(30)不动的线圈(42)和相对于盖子(30)能够在起动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平移移动的芯部(43);‑相对于盖子(30)固定的至少两个触头端子(26a、26b);和‑位于盖子(30)内且能够在失效位置和有效位置之间移动的接触板(21),在失效位置,触头板(21)与触头端子(26a、26b)相距一段距离,在有效位置,触头板(21)接触两个触头端子(26a、26b)。接触断开器的特征在于,触头板(21)被固定到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使得当触头板(21)从有效位置移动到失效位置时,触头板(21)将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朝向芯部的起动位置驱动。

Description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一种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以及相应的起动器。本发明在用于电源电路的电磁接触器领域中具有特别有利的应用,特别是用于热机起动器的电动机的电磁接触器,特别是机动车辆的热机。
本发明特别地用于所谓的停止和起动系统的起动机,停止和起动系统使得根据具体交通条件来停止和重启车辆热机成为可能。
背景技术
根据已知设计,用于电源电路的电磁接触器包括配合在控制杆上的移动式触头。移动式触头设计成能接触到布置在触头室中的电力端子。这一接触器例如用以控制内燃机的起动器的电动机的致动。
更具体地,图1a至1c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设有移动式芯部3、固定芯部4和布置有被配合在绝缘环状支撑部9上的吸合线圈81和保持线圈82的金属壳体6或者容器。支撑部9和壳体6前端对中设有用于移动式芯部3的通路。
移动式芯部3的端部连接到枢转杆(未示出),该枢转杆例如作用于起动器的发射器,如在文献FR 2795884中所描述的。因此,示出了齿对齿弹簧10,在发射器小齿轮(未示出)未直接贯穿连接到热机的起动机齿圈和连接到枢转杆的连接杆12中时,该齿对齿弹簧10能够被压缩。
移动式芯部3的另一端设计成通过穿过固定芯部4中的中心孔16推进而作用于控制杆15的前端,杆15的前部配合在中心孔16中以滑动。
控制杆15支撑接触板21。接触板21相对于杆15横向地延伸,以与电力电路的两个电端子26a、26b配合,并在它们之间建立电接触。一个端子26a设计成连接到电池的正端子,另一端子26b设计成借助于电缆连接到具有正极性的电动机电刷。
两个端子26a、26b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盖子30固定和支撑,这确保容器6后部的闭合。盖子30通过将容器6自由端的材料回折到盖子30上而被固定。
杆15支撑布置在杆15的突肩33和移动式触头21的表面之间的轴向压缩弹簧32。接触器1另外包括布置在盖子30和控制杆15的止挡之间的复位弹簧38。
另外,微型螺线管41集成在一个端子26a中。微型螺线管41包括相对于30固定的线圈42和相对于盖子30可平移移动的芯部43。芯部43在起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可移动,在起始位置中,芯部43的端部相对于端子26a突出以防止板21和端子26a之间的电接触,而在最终位置,芯部43允许板21和端子26a之间的电接触。复位弹簧46首先被抵靠盖子30的基部支撑,其次被抵靠芯部43的与盖子30相反的端头支撑。弹簧46确保芯部43进一步返回到起始位置,以切断微型螺线管41的供电。关于这种装置的进一步细节,可例如参考文献FR 2923869或者FR 295989。
移动式芯部3起始地在所谓的静止位置,在该位置,芯部3从固定芯部4分离。板21则在失效位置,在此位置,板21从触头端子26a、26b分离。微型螺线管41然后被断电,并且其芯部43由复位弹簧46保持在起始位置。
此外根据发动机计算机的需求,线圈81、82被电致动,然后产生磁场强度。这一磁场强度允许移动式芯部3在固定芯部4的方向上的轴向位移。移动式芯部3的后端接触控制杆15的前端,然后将杆15在轴向上朝向接触器1的后部的方向移位通过孔16,直至所述移动式芯部3抵靠固定芯部4被支撑在所谓的起磁位置。
杆15的位移具有将板21移位到所谓的预先接合位置中的作用,在该位置,板21与端子26b接触,但保持为与另一端子26a分开。为此,电力已经预先供给到微型螺线管41,使得其芯部43能够抵抗板21施加的力,因此被保持在起始位置。然后,压缩弹簧32被压缩。
当发动机计算机发出起动需求时,微型螺线管41的电源被切断,使得不再能抵抗板21施加力的芯部43由此能够进入图1c所示的最终位置。然后,接触板21与两个端子26a、26b接触,这使得可以对起动器的电马达供电。
问题在于压缩弹簧32具有存储的机械能,使得在通过微型螺线管41的线圈42的电流被切断时,为使接触板21离开预先接合位置进入有效位置,芯部43趋于在其最终位置和其起始位置之间振荡,这将产生与板21的碰撞,由此产生板21和接触器的端子26a、26b之间再断开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一种用于热机起动器的接触器来有效地消除这一缺陷,该接触器包括:
-盖子;
-微型螺线管,其包括相对于所述盖子固定的线圈和相对于所述盖子在起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平移移动的芯部;
-相对于所述盖子固定的至少两个触头端子;和
-位于所述盖子内且能够在失效位置和有效位置之间移位的接触板,在失效位置,所述接触板从触头端子分开或者从至少一个触头端子分开,而在有效位置,所述接触板接触两个触头端子,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被附接到所述微型螺线管的所述芯部,使得在所述接触板从所述有效位置向所述失效位置移位期间,所述接触板将所述微型螺线管的所述芯部驱动到其起始位置。
本发明由此使得可以避免使用微型螺线管的芯部的复位弹簧,从而降低了当接触板从预先接合位置向有效位置行进时,在压缩弹簧存储的能量解除期间观察到的振荡效应。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当微型螺线管的线圈被供电时,芯部保持在起始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芯部在起始位置防止触头板处于有效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当微型螺线管的线圈失效时,以及当触头板从失效位置行进到有效位置时,所述芯部从其起始位置行进到其最终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芯部通过由磁体吸引或者借助于推进芯部的小板块或者在芯部的起始位置中被压缩的弹性元件而从其起始位置行进到其最终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接触器包括:
-接触板,其能够从有效位置行进到失效位置;
-能够连接到电马达电刷的第一端子,和能够连接到电源的、诸如电池的正端子的第二端子;和
-在失效位置,接触板从第一和第二端子分离,并且在有效位置,接触板电连接两个端子;
-当板从失效位置向有效位置行进时,以及当微型螺线管的芯部在起始位置时,接触板在失效位置和有效位置之间,在它与端子之一、例如第二端子接触的中间位置,并且在起始位置被支撑在螺线管分体的芯部上。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接触器构造为使得当所述芯部处于最终位置时,在所述微型螺线管的芯部的端头和所述接触板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这使得可以防止芯部的端部在芯部处于最终位置时接触板。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接触器构造为使得当所述芯部处于最终位置时,在所述微型螺线管的芯部的中间突肩和所述接触板的面向中间突肩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这使得可以在芯部从起始位置向最终位置行进时防止引起接触板和中间突肩之间的冲击的任何芯部弹回。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接触器包括用于将微型螺线管的芯部固位在最终位置中的装置。这一类型的构造使得可以尽可以地限制芯部弹回的风险。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固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子的基部处的磁体。这实施方式的生产特别简单。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设置在所述盖子的基部和控制杆之间的复位弹簧的力足够强以将所述微型螺线管的芯部从磁体进一步分开,以将所述接触器断路。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固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子的基部处的“U”形式的磁座。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接触器构造成当微型螺线管的所述芯部处于最终位置时,建立穿过磁座的磁通回路。因此,当板处于有效位置时,这产生了用于将螺线管芯固位在最终位置的磁力。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接触器包括配合在微型螺线管的线圈的端部和吸合线圈的端部之间的电阻器。这允许在螺线管控制开关接通情况下电流流过螺线管的线圈,以产生足以将螺线管芯部固位在最终位置的磁力。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前述的实施方式,当接触板抵靠处于起始位置的芯部被支撑时,接触板接触端子之一,并且当由于微型螺线管的失效(不再对微型螺线管的线圈供电)而使芯部从其起始位置向其最终位置行进时,接触板枢转并且与另一个端子形成接触,由此使得对起动器的电马达供电。
本发明还涉及包括前述接触器的热机起动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说明并结合说明书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这些附图的提供纯粹是为例示本发明的目的,决非是限制本发明。
已经说明的图1a至1c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接触器分别在静止状态、预先接合状态以及在有效状态下的纵向横截面图;
图2a至2c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器分别在静止状态、预先接合状态以及在允许电马达起动的有效状态下的纵向横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起动器的电气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4a和4b是图3中电路的开关Int_comm_2分别处于有效状态和失效状态时、由微型螺线管产生的磁通的示意图;
图5a至5c是设有中间部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器分别在静止状态、预先接合状态以及在允许电马达起动的有效状态下的纵向横截面图;
图6a和6b示出了设有气动阻尼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接触器分别在微型螺线管的芯部处于起始位置和最终位置时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7是在图6a和6b的阻尼装置的膜片中的开口的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描述中,相同、相似或者类似的元件在全部附图中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使用从前向后的轴向定向,其对应于根据图2a至2c、5a至5c的从左向右的定向。
图2a至2c示出了代替而非图1a至1c中接触器的接触器1。接触器1例如用以控制内燃机起动器的电马达的致动。
电磁接触器1设有移动式芯部3、固定芯部4和其中设有配合在绝缘环状支撑上的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的金属壳体6或者容器。该支撑和壳体前端对中地设有用于移动式芯部3的通路。为简化图示,这些元件在图2a–2c中未示出,这些元件与图1a至1c中所示的那些元件相同(参考,元件81、82和9)。
移动式芯部3的端部连接到枢转杆(未示出),该枢转杆例如作用于起动器的发射器,如在文献FR 2795884中所描述的。虽然未示出,起动器另外包括齿对齿弹簧,在发射器小齿轮(未示出)未直接贯穿连接到热机的起动机齿圈和连接到枢转杆的连接杆中时,该齿对齿弹簧能够被压缩,如在图1a至1c的实施方式中那样。
移动式芯部3的另一端设计成通过穿过固定芯部4中的中心孔16推进而作用于控制杆15的前端,杆15的前部配合在中心孔16中以滑动。
控制杆15支撑接触板21。接触板21相对于杆15横向地延伸,以与电力电路的两个电气端子26a、26b配合,并在它们之间建立电接触。一个端子26a设计成连接到电池的正端子,另一端子26b设计成借助于电缆连接到具有正极性的电动机电刷。
两个端子26a、26b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盖子30固定和支撑,这确保容器6后部的闭合。盖子30通过将容器6自由端的材料后折到盖子30上而被固定。
杆15支撑布置在杆15的突肩33和移动式触头21的表面之间的轴向压缩弹簧32。接触器1另外包括布置在盖子30和控制杆15的止挡之间的复位弹簧38。
另外,集成在端子26a中的微型螺线管41包括相对于盖子30固定的线圈42和相对于盖子30能够平移移动的芯部43。芯部43布置在由线圈42限界的开口中。芯部43能够在起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移动,在起始位置中,芯部43的端部相对于端子26a突出以防止板21和端子26a之间的电接触,而在最终位置中,芯部43允许板21和端子26a之间的电接触。
接触板21被附接到芯部43,使得在接触板21从有效位置向失效位置位移期间,接触板21将芯部43驱动到其起始位置。
为此,如在图2a中能够清楚看到的,板21经由开口被配合在芯部43中的具有减小横截面的部分431中。这一部分在轴向上由芯部43的位于固定芯部4一侧上的端头432以及位于芯部43的两个端头432、434之间的中间突肩433限界。板21具有开口且该开口的直径大致等于具有减小横截面的所述部分的直径,但该直径小于端头432和中间突肩433的直径。突肩433由芯部43的直径差异限定。
生产能够例如通过将仍不具有端头432的部分433插入接触板21的开口中、然后通过压缩使得部分433的端部变形、由此形成端头432而发生。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端头432和板中的开口形成为能够以卡口形式配合。换句话说,端头432例如是矩形的,并且开口也是矩形的,诸如在组装期间以能够将端头然后芯部43的部分433经由开口插入板中,然后芯部43相对于板以90°旋转90°,使得矩形形式的状况不再能穿过矩形形式的开口。
根据另一生产实施方式,端头432是例如借助于夹紧配合、粘着或者焊接固定在部分433上的垫圈。
接触器1另外包括设置在盖子30的基部中的磁体51,用以在微型螺线管的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确保芯部43的固位,从而尽可能限制芯部43弹回的风险。复位弹簧38的力足够强而在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的电力被断开时将芯部43从磁体51分开。
当接触板将芯部朝向其最终位置的方向上推进并且微型螺线管的线圈失效时,芯部从其起始位置移位到其最终位置。芯部能够通过由磁体吸收或者借助于推进它的小板块或者在芯部的起始位置被压缩的弹性元件而结束其行程。
如图2a所示,移动式芯部3起始地在从固定芯部4分开的所谓静止位置。板21然后在从触头端子26a、26b分开的失效位置。微型螺线管41不被供电。芯部43由接触板21保持在起始位置,接触板21拖曳芯部43的端头432,而相反的端头434被抵靠线圈42的端部支撑。
此外根据发动机计算机的需求,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被电致动,然后产生磁场强度。这一磁场强度允许移动式芯部3在固定芯部4的方向上的轴向位移,如图2b所示。移动式芯部3的后端接触控制杆15的前端,然后将杆15在轴向上朝向接触器1的后部的方向移位通过孔16,直至所述移动式芯部3抵靠固定芯部4被支撑在所谓的起磁位置。
杆15的位移具有将板21移位到被称为预先接合位置的位置中的作用,在该位置,板21与端子26b接触,但保持为与另一端子26a分开。为此,电力已经预先供给到微型螺线管41,使得芯部43能够抵抗由抵靠中间突肩433被支撑的板21所施加的力。芯部43因此被保持在起始位置。另外,复位弹簧38和压缩弹簧32被压缩。
当发动机计算机发出起动需求时,微型螺线管41的电源被切断,使得不再能抵抗板21施加力的芯部43由此能够进入图2c所示的最终位置。然后,接触板21与两个端子26a、26b接触(有效位置),这使得可以对起动器的电马达供电。
将指出,当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优选地在芯部43的面向固定芯部4一侧的端头432和板21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这使得可以防止在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芯部的端头432接触板21。
另外,在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的中间突肩433和接触板21的面向所述中间突肩433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这使得在芯部43从起始位置行进到最终位置时防止引起板21和中间突肩433之间的冲击的任何芯部43弹回。
当线圈81、82的电力被关掉时,移动式芯部3不再被朝向固定芯部4吸引,这使得移动式芯部3经由布置在容器6和移动式芯部3端部之间的弹簧的作用而返回到静止位置。轴向压缩弹簧32及复位弹簧38解压以推进控制杆15,这具有将接触板21从端子26a、26b分离开的作用。芯部43然后从磁体51分离,并由接触板21驱动到其起始位置。芯部43的位移由抵接线圈42的端头434限制。接触板21然后从有效位置行进到失效位置。
替代地,如在图4a和4b中所示,磁体51由设置在盖子30的基部中的“U”形式的磁座52代替。支座52构造成当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建立穿过芯部43和磁座52的磁通回路B2。
图3示出了使得当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可以产生芯部43的磁引力的起动器的控制线路图。
更具体地,端子26a连接到电池Batt正极端子,而另一个端子26b经由缆线连接到正极性的电刷。如先前说明的,接触板21能够建立这些两个端子26a、26b之间的接触。负极性的电刷54连接到起动器的地。附图标记56、57分别对应于控制杆和起动器的驱动器。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彼此并联连接,并且借助于第一控制开关Int_comm_1连接到电池的正极端子。另外,微型螺线管的线圈42首先接地,其次借助于第二控制开关Int_comm_2连接到电池的正极端子。
电阻器59配合在微型螺线管的线圈42的端部(位于Int_comm_2开关一侧上的端部)和吸合线圈的端部之间。
当两个控制开关Int_comm_1和Int_comm_2被致动时,微型螺线管41被供电并将板21封阻在预先接合位置。线圈42然后穿过芯部43但不穿过芯部43与之分开的支座52的磁通回路B1。
当微型螺线管41的Int_comm_2控制被释放(或者在直接起动的情况下),微型螺线管41由吸合线圈经由电阻器59供电。微型螺线管41由此使得不可能产生足以封阻板21的力,从而板21进入有效位置,并且芯部43进入最终位置。一旦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则微型螺线管的线圈42继续经由线圈81和电阻器59被供电。线圈42然后产生穿过磁座52和芯部43的磁通回路B2,这使得可以将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保持在盖子30的基部处。因为线圈42的供电强度减小以及由于磁路的构造,吸引力是较低的。
当两个控制Int_comm_1和Int_comm_2被切断时,无其它电流进入线圈42,线圈42由此不再产生任何的吸引力。芯部43然后由接触板21驱动到起始位置,并且在复位弹簧38的解压期间由控制杆15移位。
应指出,这一类型的实施方式还可应用于图1a至1c中的接触器,其中微型螺线管的芯部43具有常规形式,并且复位弹簧46配合在盖子30的基部和芯部43的端头之间。在本示例中,当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控制Int_comm_2被释放,并且控制Int_comm_1被致动,磁通回路B2产生的磁化力必需大于复位弹簧46施加的力,复位弹簧46然后被压缩。这使得可以避免在芯部43从起始位置行进到最终位置期间芯部43弹回。
在图5a至5c的实施方式中,接触器1包括配合在复位弹簧46和控制杆15之间的中间部61。另外,复位弹簧38布置在控制杆15的止挡和盖子30之间。中间部61构造成将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从最终位置升起到起始位置。
为此,中间部61包括轴向前向延伸的第一部分611,且该第一部分611布置在芯部43的复位弹簧46和控制杆15的后端之间。第二中间部分612在径向上从第一部分611的后端沿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的方向延伸。第三部分613从中间部分612在轴向上向后延伸。第四部分614在径向上沿芯部43的方向延伸。
如图5a所示,移动式芯部3起始地在从固定芯部4分开的所谓静止位置。板21然后在从触头端子26a、26b分开的失效位置。微型螺线管41不被供电。芯部43由中间部61保持在起始位置,复位弹簧46推进中间部61。实际上,中间部61则经由第四部分614的前面被抵靠芯部43的端头434支撑,端头434邻接线圈42的端部。中间部61然后在所谓的起始位置。
此外根据发动机计算机的需求,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被电致动,然后产生磁场强度。这一磁场强度允许移动式芯部3在固定芯部4的方向上的轴向位移,如图5b所示。移动式芯部3的后端接触控制杆15的前端,然后将杆15在轴向上沿接触器1的后部的方向移位通过孔16,直至所述移动式芯部3抵靠固定芯部4被支撑在所谓的起磁位置。杆15的向后位移具有将中间部61向后移位到最终位置的作用,在该位置,中间部61从芯部43的端头434分开,这将芯部43释放。中间部61的第四部分614则位于设置在盖子30中的凹进63中。控制杆15的复位弹簧38以及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的复位弹簧46然后被压缩。
杆15的位移另外产生板21从失效位置到预先接合位置的位移,在预先接合位置,板21与端子26b接触,但另外保持为与另一端子26a分开。为此,电力已经预先供给到微型螺线管41,使得被保持在起始位置的芯部43能够抵抗由抵靠芯部43的与端头434相反的端部被支撑的板21施加的力。压缩弹簧32也由于板21抵靠端子26b的按压被压缩。通过中间部61在最终位置,线圈42由此单独地将芯部43保持在起始位置。
当发动机计算机发出起动需求时,微型螺线管41的供电被切断,从而不再抵抗板21施加的力的芯部43由此能够进入图5c所示的最终位置。接触板21由此建立与两个端子26a、26b的接触(有效位置),这使得可以对起动器的电马达供电。由于中间部61从端头434分开,复位弹簧46不产生返回能量,这防止板21和端子26a、26b之间的接触的再断开。芯部43然后在接触板21和盖子30的基部之间自由移位。
当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的供电关掉时,移动式芯部3不再被朝向固定芯部4吸引,这引起移动式芯部3经由布置在容器6和移动式芯部3的端部之间的弹簧的作用而返回到静止位置。
轴向压缩弹簧32且继而复位弹簧38被解压,这具有将接触板21从端子26a、26b分开的作用。另外,复位弹簧46的解压使得中间部61从最终位置行进到起始位置。在这一位移期间,中间部61被支撑在芯部43上,以使其也从最终位置行进到起始位置,以及然后借助于弹簧46的作用将其保持在这一起始位置。芯部43的位移由邻接线圈42的端头434限制。接触板21然后从有效位置行进到失效位置。
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理解,可以使用为磁体51的形式或者为“U”形式磁座52的形式的、用于固位芯部43的装置,以在芯部43处于最终位置时限制芯部43的不合适位移。
图6a和6b示出了变型实施方式,其中接触器1包括用于对微型螺线管的芯部43的位移形成气动阻尼的装置71。在本示例中,如在图1a至1c中的实施方式那样,接触器1包括布置在盖子30的基部和端头434之间的复位弹簧46,端头434具有形成芯部43的止挡的径向延长部。
更具体地,阻尼装置71包括设有通孔73的膜片72。在本示例中,膜片72在芯部43的外部周界和盖子30的内壁之间延伸。膜片72在形成盖子30的两个部件301、302之间保持为楔形。膜片72由此在两个部件301、302卡接在一起的区域的部位中被保持为楔形。另外,膜片72被粘结或者优选地被包塑在芯部43的外部周界上。
膜片72的开口73的尺寸根据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的位移所产生的空气流F1、F2的方向而变化。与空气流F2被从由膜片72和盖子30的基部划界的空间E的外部向内部引导穿过开口73时相比,在空气流F1被从内部朝向所述空间E外部引导穿过开口73时,开口73具有更大大直径。
为此,如在图7中所示,膜片72中的开口73由唇部76限界,当装置71处于静止状态时,该唇部76朝向空间外部弯曲。由此,唇部76位于位置P0处。
由此,当因芯部43在盖子30基部的方向上的位移D1引起的空气流F1穿过开口73时,即从空间E内部朝向外部穿过时,这具有加大唇部76的间隔的作用,而使得开口73最大化,并且由此,促进了空气流输出。唇部76然后处于位置P1。因此,芯部43的阻尼是轻微的。
反之,当因芯部43在板21的方向上的位移D2引起的空气流F2穿过开口73时,即从空间E外部朝向内部穿过时,这具有将唇部76朝向彼此牵拉的作用,而使得开口73减小,因此对抗空气的入流。唇部76由此处于位置P2。芯部43的阻尼因此是明显的。因此,这在芯部43朝板21的方向移位时,限制了芯部43的位移速度,从而防止板21和端子26a、26b之间的接触的再断开。
将理解,前述说明并不限制本发明,并且用其它等同物替代实现细节不会构成对本发明的偏离。

Claims (14)

1.用于热机的起动器的接触器(1),所述接触器包括:
-盖子(30);
-微型螺线管(41),其包括相对于所述盖子(30)固定的线圈(42)和相对于所述盖子(30)在起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平移移动的芯部(43);
-至少两个触头端子(26a、26b),所述至少两个触头端子相对于所述盖子(30)固定;和
-接触板(21),所述接触板位于所述盖子(30)的内部,并且能够在失效位置和有效位置之间移位,在所述失效位置,所述接触板(21)从所述触头端子(26a、26b)分开或者从至少一个触头端子(26a、26b)分开,在所述有效位置,所述接触板(21)与两个触头端子(26a、26b)接触,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21)被附接到所述微型螺线管(41)的所述芯部(43),使得在所述接触板(21)从所述有效位置向所述失效位置移位期间,所述接触板(21)将所述微型螺线管(41)的所述芯部(43)驱动到其起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中,当微型螺线管的线圈被供电时,所述芯部被保持在所述起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其中,所述芯部在所述起始位置防止所述触头板处于所述有效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中所述微型螺线管布置为使得,当所述微型螺线管的线圈失效时,以及当触头板从失效位置行进到有效位置时,所述芯部从其起始位置行进到其最终位置。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中所述芯部通过由磁体吸引、或者借助于推进其的小板块、或者在芯部的起始位置中被压缩的弹性元件而从其起始位置行进到其最终位置。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构造为使得当所述芯部(43)处于所述最终位置时,在所述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的端头(432)和所述接触板(21)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构造为使得当所述芯部(43)处于所述最终位置时,在所述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的中间突肩(433)和所述接触板(21)的面向所述中间突肩(433)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包括用于将所述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固位在所述最终位置中的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固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子(30)的基部处的磁体(5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盖子(30)的基部和控制杆(15)之间的复位弹簧(38)的力足够强以将所述微型螺线管(41)的芯部(43)从所述磁体(51)进一步分开,从而将所述接触器(1)断路。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固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盖子(30)的基部处的U形式的磁座(5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构造成当微型螺线管(41)的所述芯部(43)处于所述最终位置时,建立穿过所述磁座(52)的磁通回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包括配合在微型螺线管(41)的线圈(42)的端部和吸合线圈(81)的端部之间的电阻器。
14.热机的起动器,所述起动器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1)。
CN201580003398.7A 2014-02-27 2015-02-19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Pending CN1058498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451567 2014-02-27
FR1451567A FR3017989B1 (fr) 2014-02-27 2014-02-27 Contacteur a micro-solenoide perfectionne pour demarr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demarreur correspondant
PCT/FR2015/050408 WO2015128564A1 (fr) 2014-02-27 2015-02-19 Contacteur a micro-solenoïde perfectionne pour demarr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demarreur correspondan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9848A true CN105849848A (zh) 2016-08-10

Family

ID=51014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3398.7A Pending CN105849848A (zh) 2014-02-27 2015-02-19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8734B2 (zh)
EP (1) EP3111461A1 (zh)
JP (1) JP2017513174A (zh)
CN (1) CN105849848A (zh)
FR (1) FR3017989B1 (zh)
WO (1) WO20151285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42326B1 (fr) * 2015-10-09 2017-11-03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muni d'un rotor comprenant des poles en forme de griffe
FR3118279A1 (fr) * 2020-12-18 2022-06-24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Contacteur electromagnetique de puissance pour un demarreu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95884A1 (fr) * 1999-06-30 2001-01-05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Procede d'entrainement progressif d'un contacteur du demarreur de vehicule
CN101892933A (zh) * 2009-04-07 2010-11-24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最小化机械冲击或噪声的发动机起动系统
EP2385539A1 (fr) * 2010-05-07 2011-11-09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Démarreur pour moteur thermique équipé d'un dispositif de commande électronique
CN102270548A (zh) * 2010-05-07 2011-12-07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和包括其的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
CN102637555A (zh) * 2011-02-10 2012-08-15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开关装置
WO2013093365A1 (fr) * 2011-12-22 2013-06-27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Dispositif multicontacteur, notamment pour la commande d'un démarreur électr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8931A (ja) * 2000-11-06 2002-05-17 Denso Corp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FR2923869B1 (fr) 2007-11-21 2013-07-12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Dispositif demarreur du type a commande electromagnetique pour moteur thermique
FR3024586A1 (fr) * 2014-07-31 2016-02-05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Contacteur de demarreur, demarreur et systeme de demarrage associ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95884A1 (fr) * 1999-06-30 2001-01-05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Procede d'entrainement progressif d'un contacteur du demarreur de vehicule
CN101892933A (zh) * 2009-04-07 2010-11-24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最小化机械冲击或噪声的发动机起动系统
EP2385539A1 (fr) * 2010-05-07 2011-11-09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Démarreur pour moteur thermique équipé d'un dispositif de commande électronique
CN102270548A (zh) * 2010-05-07 2011-12-07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和包括其的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
CN102637555A (zh) * 2011-02-10 2012-08-15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开关装置
WO2013093365A1 (fr) * 2011-12-22 2013-06-27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Dispositif multicontacteur, notamment pour la commande d'un démarreur électriqu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17989A1 (fr) 2015-08-28
JP2017513174A (ja) 2017-05-25
EP3111461A1 (fr) 2017-01-04
US10068734B2 (en) 2018-09-04
FR3017989B1 (fr) 2017-09-01
US20170062164A1 (en) 2017-03-02
WO2015128564A1 (fr) 2015-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8111B (zh) 用于起动机的开关装置
CN104126215B (zh) 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器的包括至少两个可移动触头的电磁开关
JP5447122B2 (ja) 電磁スイッチ
US8237524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US8426989B2 (en) Starter for vehicles equipped with automatic engine stop/re-starting device
US20140260792A1 (en) Starter
CN103437932B (zh) 具有改进的辅助电磁开关的固定结构的发动机起动机
US10566132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engine starter
CN105849848A (zh)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的微型螺线管接触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US8669835B2 (en) Soft-star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ehicle starters
US20080007373A1 (en) Magnet switch with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impact force imposed thereon
CN105940477B (zh) 机动车辆起动器的微螺线管接触断路器和相应的起动器
JP4399733B2 (ja) スタータ用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CN202534604U (zh) 车辆起动机及其电磁开关
CN105023809A (zh) 车辆用电池继电器
CN107835898B (zh) 磁性开关及发动机起动装置
US20080042788A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provided with a packing capable of suppressing wobbling motions of an electromagnetic coil
JP5920045B2 (ja) スタータ用電磁ソレノイド装置
CN104884782B (zh) 流体喷射阀的电磁致动器组件和操作流体喷射阀的方法
JP2007165247A (ja)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CN103573522B (zh) 用于起动器的电磁螺线管装置
CN107850031A (zh) 用于起动电动机的具有电子开关的螺线管组件的布置
JP2008108556A (ja) スタータ用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JP2011144796A (ja) スタ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