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6611A -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6611A
CN105846611A CN201610023526.0A CN201610023526A CN105846611A CN 105846611 A CN105846611 A CN 105846611A CN 201610023526 A CN201610023526 A CN 201610023526A CN 105846611 A CN105846611 A CN 105846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
magnet
coil
side fixed
linear actua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235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46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66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线性致动器具有: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保持驱动用磁铁的磁铁保持体;以及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的弹簧部件,即使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弹簧部件设置框状的框部,也能够简化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在该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中,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弹簧部件(6)的磁铁侧固定部(6b)与框部(6d)的连接部位(P2),并且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端面。

Description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驱动用线圈和驱动用磁铁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并且,本发明涉及具有驱动用线圈和驱动用磁铁的线性致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用于使规定的动作对象物朝向规定方向直线移动的线性致动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性致动器具有:驱动用线圈;驱动用磁铁部;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保持驱动用磁铁部的磁铁保持体;以及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的板簧。磁铁保持体相对线圈保持体能够直线地相对移动。该磁铁保持体具有在磁铁保持体相对于线圈保持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的两个壳体。两个壳体由软磁性材料形成。并且,两个壳体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通过两个壳体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相互焊接固定而形成磁铁保持体。板簧具有:固定于线圈保持体的线圈侧固定部;配置于比线圈侧固定部靠外周侧的位置且固定于磁铁保持体的磁铁侧固定部;以及连接线圈侧固定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的多个臂部。磁铁侧固定部在夹持于两个壳体之间的状态下固定于磁铁保持体。
另外,以往公知了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保持透镜的透镜保持部件;将透镜保持部件保持为能够向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的基底部件以及轭;相对于基底部件以及轭将透镜保持部件朝向光轴方向驱动的磁铁以及线圈;连接透镜保持部件与基底部件的下板簧;以及连接透镜保持部件与轭的上板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下板簧由一对弹簧片构成。弹簧片具有:固定于基底部件的外侧板部;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的内侧板部;以及连接外侧板部与内侧板部的蜿蜒形状的弹簧板部。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前,一对弹簧片通过配置于外侧板部的外周侧的框部(环形件)连接,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时,通过激光切断并除去框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47655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那样,若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前的下板簧设置有框部,则在处理组装前的下板簧时,不必握持外侧板部、内侧板部以及弹簧板部,只要握持框部,就能够处理组装前的下板簧。因此,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能够防止处理组装前的下板簧时的外侧板部、内侧板部以及弹簧板部的变形、损伤。因此,本申请的发明者研究了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性致动器中,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板簧设置框部。然而,如果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板簧设置框部,则在组装线性致动器时,需要从板簧切断除去框部的工序,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所述线性致动器具有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保持驱动用磁铁的磁铁保持体以及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的弹簧部件,即使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弹簧部件设置框状的框部,也能够简化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并且,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线性致动器,所述线性致动器具有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保持驱动用磁铁的磁铁保持体以及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的弹簧部件,即使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弹簧部件设置框状的框部,也能够简化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中,线性致动器具有:驱动用线圈,其卷绕为大致筒状;驱动用磁铁,其配置于驱动用线圈的内周侧;筒状的线圈保持体,其保持驱动用线圈;磁铁保持体,其保持驱动用磁铁;以及弹簧部件,其以磁铁保持体相对于线圈保持体能够朝向驱动用线圈的卷绕的轴向直线地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在将磁铁保持体相对于线圈保持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磁铁保持体具有以包围线圈保持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且在第一方向上被分割成的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弹簧部件具有:线圈侧固定部,其固定于线圈保持体;磁铁侧固定部,其配置于比线圈侧固定部靠外周侧的位置且固定于磁铁保持体;以及多个臂部,所述多个臂部连接线圈侧固定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磁铁侧固定部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之间,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切断焊接工序,在所述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配置于磁铁侧固定部的外周侧并与磁铁侧固定部连接的框状的框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的连接部位,并且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以及筒部焊接工序,在所述筒部焊接工序中,在切断焊接工序后在使第一筒部的端面与第二筒部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将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固定。
在本发明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中,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与框部的连接部位,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即,在本发明中,在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时,通过激光切断并除去框部。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制造线性致动器时,不必另外设置用于除去框部的工序。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弹簧部件设置框部,也能够简化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
本发明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优选在切断焊接工序前具有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的弹簧焊接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与框部的连接部位,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切断焊接工序中磁铁侧固定部偏离。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弹簧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的与臂部的连接部位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的与臂部的连接部位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若像这样构成,则由于能够将臂部的根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因此能够使臂部的弹力适当地作用。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性致动器具有:驱动用线圈,其卷绕为大致筒状;驱动用磁铁,其配置于驱动用线圈的内周侧;筒状的线圈保持体,其保持驱动用线圈;磁铁保持体,其保持驱动用磁铁;以及弹簧部件,其以磁铁保持体相对于线圈保持体能够朝向驱动用线圈的卷绕的轴向直线地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在将磁铁保持体相对于线圈保持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磁铁保持体具有以包围线圈保持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并在第一方向上被分割成的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弹簧部件具有:线圈侧固定部,其固定于线圈保持体;磁铁侧固定部,其配置于比线圈侧固定部靠外周侧的位置且固定于磁铁保持体;以及多个臂部,所述多个臂部连接线圈侧固定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磁铁侧固定部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切断焊接部位和筒部焊接部位,所述切断焊接部位以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且所述切断焊接部位是通过激光切断配置于磁铁侧固定部的外周侧并与磁铁侧固定部连接的框状的框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的连接部位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的痕迹,所述筒部焊接部位是通过激光焊接将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固定的痕迹。
在本发明的线性致动器中,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切断焊接部位,所述切断焊接部位以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且所述切断焊接部位是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与框部的连接部位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的痕迹。即,在本发明中,在制造线性致动器时,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与框部的连接部位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在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时,通过激光切断并除去框部。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制造线性致动器时,不必另外设置用于除去框部的工序。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弹簧部件设置框部,也能够简化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的与臂部的连接部位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的痕迹即弹簧焊接部位。若像这样构成,则由于臂部的根固定于第一筒部的端面,因此能够使臂部的弹力适当地作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切断焊接部位在第一筒部以及第二筒部的周向上形成于弹簧焊接部位的两侧。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提高磁铁侧固定部与第一筒部的固定强度。并且,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平衡地将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第一筒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切断焊接部位在第一筒部以及第二筒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即,优选在制造线性致动器前,磁铁侧固定部与框部的连接部位在第一筒部以及第二筒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抑制在制造线性致动器前握持框部时的线圈侧固定部、磁铁侧固定部以及臂部的挠曲。因此,能够抑制制造线性致动器前的线圈侧固定部、磁铁侧固定部以及臂部的变形、损伤。
在本发明中,优选弹簧部件具有在第一筒部以及第二筒部的周向上被分割的多个磁铁侧固定部,在第一筒部的端面形成有配置了磁铁侧固定部的凹部。若像这样构成,则即使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之间配置磁铁侧固定部,也能够使第一筒部的端面与第二筒部的端面可靠地抵接。因此,能够通过激光焊接容易地将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固定。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具有保持驱动用线圈的线圈保持体、保持驱动用磁铁的磁铁保持体、以及连接线圈保持体与磁铁保持体的弹簧部件的线性致动器中,即使在组装线性致动器前的弹簧部件设置框状的框部,也能够简化线性致动器的制造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性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线性致动器的组装步骤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第一壳体以及弹簧部件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 致动器(线性致动器)
2 驱动用线圈
3 驱动用磁铁
4 线圈保持体
5 磁铁保持体
6 弹簧部件(板簧)
6a 线圈侧固定部
6b 磁铁侧固定部
6c 臂部
6d 框部
12a 筒部(第一筒部)
12c 凹部
13a 筒部(第二筒部)
17 弹簧焊接部位
18 筒部焊接部位
19 切断焊接部位
P1 磁铁侧固定部的与臂部的连接部位
P2 框部与磁铁侧固定部的连接部位
Z 第一方向(驱动用线圈的卷绕的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线性致动器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线性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以下,称作“致动器1”)是例如在手机等中用于通过振动来通知来电等的装置,并装设于手机等而使用。该致动器1整体形成为扁平的大致圆柱状。并且,致动器1是小型的装置,例如致动器1的外径是10mm至30mm左右,致动器1的厚度是5mm至10mm左右。
致动器1具有:驱动用线圈2;驱动用磁铁3;保持驱动用线圈2的线圈保持体4;保持驱动用磁铁3的磁铁保持体5;作为连接线圈保持体4与磁铁保持体5的弹簧部件的板簧6。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能够直线地相对移动。即,板簧6以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能够直线地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线圈保持体4与磁铁保持体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用线圈2以及驱动用磁铁3等构成使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相对移动的驱动机构。
在以下说明中,将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的相对移动方向(图1等的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并且,将Z方向中的Z1方向侧作为“上”侧,将Z2方向侧作为“下”侧。本实施方式的上下方向是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的相对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
线圈保持体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线圈保持体4形成为筒状。具体地说,线圈保持体4形成为具有底部4a和筒部4b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筒部4b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在筒部4b的上端侧形成有朝向筒部4b的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环状的沿部4c。底部4a以封闭筒部4b的下端的方式形成。在底部4a的中心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圆形状的贯通孔4d。驱动用线圈2卷绕于筒部4b的外周面中的沿部4c的下侧。并且,驱动用线圈2沿筒部4b的外周面卷绕,以上下方向作为卷绕的轴向卷绕为大致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的相对移动方向与驱动用线圈2的卷绕的轴向一致。
驱动用磁铁3形成为扁平的圆柱状,并以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驱动用磁铁3配置于线圈保持体4的筒部4b的内周侧。即,驱动用磁铁3配置于驱动用线圈2的内周侧。磁铁保持体5具有:固定有驱动用磁铁3的上表面的圆板状的磁性板9;固定于驱动用磁铁3的下表面的圆板状的磁性板10;以及包围磁性板9、10以及驱动用磁铁3的外周侧并覆盖磁性板9的上表面的壳体11。壳体11由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构成。
磁性板9、10和第一壳体12以及第二壳体13由软磁性材料形成。并且,磁性板9、10和第一壳体12以及第二壳体13由金属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磁性板9、10和第一壳体12以及第二壳体13构成用于形成磁回路的轭。
第一壳体12形成为扁平的有底圆筒状,具有:构成第一壳体12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筒部12a;以及构成第一壳体12的上端面的圆板状的端面部12b。端面部12b构成磁铁保持体5的上端面。在端面部12b的下表面固定有磁性板9的上表面。在筒部12a的下端面形成有配置了构成板簧6的后述的磁铁侧固定部6b的凹部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部12a的下端面的三处,在筒部12a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凹部12c。即,在筒部12a的下端面上沿筒部12a的周向以恒定的间距形成有台阶。
第二壳体13形成为扁平的大致圆筒状,具有:构成第二壳体13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筒部13a;以及从筒部13a的下端朝向筒部13a的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的底部13b。筒部13a的内径与筒部12a的内径相等,筒部13a的外径与筒部12a的外径相等。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在筒部12a的下端面与筒部13a的上端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而固定。筒部12a、13a以包围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侧部位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筒部12a是第一筒部,筒部13a是第二筒部。在以下说明中,将筒部12a、13a的周向(圆周方向)作为“周向”。
板簧6具有:固定于线圈保持体4的线圈侧固定部6a;固定于磁铁保持体5的磁铁侧固定部6b;连接线圈侧固定部6a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多个臂部6c。线圈侧固定部6a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磁铁侧固定部6b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即,板簧6具有在周向上被分割的多个磁铁侧固定部6b。本实施方式的板簧6具有以120°间距配置的三个磁铁侧固定部6b。并且,磁铁侧固定部6b形成为中心角是大致60°的圆弧状。三个磁铁侧固定部6b配置于比线圈侧固定部6a靠外周侧的位置。并且,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磁铁侧固定部6b的外径与筒部12a、13a的外径大致相等,磁铁侧固定部6b的内径与筒部12a、13a的内径大致相等。
臂部6c分别将三个磁铁侧固定部6b与线圈侧固定部6a连接。即,本实施方式的板簧6具有以120°间距配置的三根臂部6c。臂部6c形成为大致圆弧状,臂部6c在线圈侧固定部6a的径向上配置于线圈侧固定部6a与磁铁侧固定部6b之间。并且,臂部6c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的中心部分连接。
线圈侧固定部6a固定于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例如,线圈侧固定部6a通过焊接固定于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第一壳体12的下端面(即,筒部12a的下端面)。如上所述,在筒部12a的下端面形成有配置了磁铁侧固定部6b的凹部12c。该凹部12c的上下方向的深度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厚度(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相等,凹部12c的周向宽度比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长度稍宽。磁铁侧固定部6b在配置于凹部12c中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在上下方向上,磁铁侧固定部6b配置于筒部12a与筒部13a之间。
在致动器1中,当朝向规定方向流动的电流供给至驱动用线圈2时,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朝向上方移动,当朝向反方向流动的电流供给至驱动用线圈2时,磁铁保持体5相对于线圈保持体4朝向下方移动。另外,在线圈保持体4的底部4a的下表面固定有形成为平板状的固定板(省略图示),在该固定板与磁性板10之间配置有具有粘弹性的缓冲部件(省略图示)。该缓冲部件例如由硅酮系的粘弹性组合物形成,起到衰减磁铁保持体5的振动的作用。并且,该缓冲部件的下端侧部分配置于线圈保持体4的底部4a的贯通孔4d中。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线性致动器1的组装步骤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第一壳体12以及板簧6的平面图。
以下说明致动器1的组装步骤。另外,在组装致动器1前的板簧6设置有配置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外周侧的框状的框部6d。框部6d形成为圆环状。并且,框部6d通过朝向框部6d的内周侧突出的多个连接部6e与磁铁侧固定部6b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六个连接部6e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即,以60°间距配置的六个连接部6e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并且,如图5所示,六个连接部6e分别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的两端相连。具体地说,框部6d的连接部6e的径向内侧端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的两端连接。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在框部6d的连接部6e的径向内侧端部分中,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连接部6e的与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窄。
在组装致动器1时,首先,将磁性板9、10以及驱动用磁铁3固定于第一壳体12从而组装磁铁组。并且,将驱动用线圈2卷绕于线圈保持体4并将板簧6的线圈侧固定部6a固定于线圈保持体4的上端面以组装线圈组。然后,以磁性板10的下表面朝向上侧的方式配置磁铁组,并且以在线圈保持体4的内周侧配置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磁性板10的方式,且在第一壳体12的凹部12c配置有板簧6的磁铁侧固定部6b的方式使线圈组从上侧覆盖磁铁组。
然后,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第一壳体12的筒部12a的下端面。具体地说,首先,从图4的上侧(Z2方向侧)且外周侧向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照射激光,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弹簧焊接工序)。由于板簧6具有三个磁铁侧固定部6b以及臂部6c,因此在弹簧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固定三处。
然后,从图4的上侧且外周侧向磁铁侧固定部6b与框部6d的连接部位(具体地说,框部6d的连接部6e的径向内侧端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连接部位)P2照射激光,通过激光切断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切断焊接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磁铁侧固定部6b与框部6d在六处连接,因此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六处的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当切断焊接工序结束时,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的固定结束。
然后,以第二壳体13的筒部13a的上端面与筒部12a的下端面抵接的方式覆盖第二壳体13,然后在筒部12a的下端面与筒部13a的上端面抵接的状态下从筒部12a和筒部13a的外周侧照射激光,通过激光焊接将筒部12a与筒部13a固定(筒部焊接工序)。如上所述,凹部12c的上下方向的深度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凹部12c的周向宽度比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长度稍宽,筒部12a的下端面中的没有形成凹部12c的部分与筒部13a的上端面抵接。因此,在筒部焊接工序中,向筒部12a的下端面的没有形成凹部12c的部分与筒部13a的上端面抵接的部位照射激光,将筒部12a与筒部13a固定。具体地说,在周向上的三处凹部12c的彼此之间分别向两处照射激光,将筒部12a与筒部13a固定。即,一共向六处照射激光,将筒部12a与筒部13a固定。并且,若筒部焊接工序结束,则完成致动器1的组装。
如上所述,在弹簧焊接工序中,由于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因此在组装后的致动器1中,在上下方向上的筒部12a与筒部13a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通过激光焊接将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的痕迹即弹簧焊接部位17(参照图1)。具体地说,三个弹簧焊接部位17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即以120°间距)形成。
并且,在筒部焊接工序中,由于通过激光焊接将筒部12a与筒部13a固定,因此在组装后的致动器1中,在上下方向上的筒部12a与筒部13a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通过激光焊接将筒部12a与筒部13a固定的痕迹即筒部焊接部位18(参照图1)。具体地说,形成有六个筒部焊接部位18。
并且,在切断焊接工序中,由于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6b与框部6d的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因此在组装后的致动器1中,在上下方向上的筒部12a与筒部13a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通过激光切断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的痕迹即切断焊接部位19(参照图1)。具体地说,六个切断焊接部位19在周向上等间隔(即以60°间距)地形成。并且,切断焊接部位19在周向上形成于弹簧焊接部位17的两侧。并且,切断焊接部位19以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具体地说,切断焊接部位19以比弹簧焊接部位17以及筒部焊接部位18稍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6b与框部6d的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时,通过激光切断并除去框部6d。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致动器1时,不必另外设置用于除去框部6d的工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组装致动器1前的板簧6设置框部6d,也能够简化致动器1的制造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断焊接工序前的弹簧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磁铁侧固定部6b与框部6d的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切断焊接工序中的磁铁侧固定部6b的偏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簧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在上下方向上的筒部12a与筒部13a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通过激光焊接将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的痕迹即弹簧焊接部位1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臂部6c的根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因此能够使臂部6c的弹力适当地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焊接部位19在周向上形成于弹簧焊接部位17的两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磁铁侧固定部6b与筒部12a的固定强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磁铁侧固定部6b平衡地固定于筒部12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部12a的下端面形成有配置了磁铁侧固定部6b的凹部12c。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c的上下方向的深度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凹部12c的周向宽度比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宽度稍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上下方向上的筒部12a与筒部13a之间配置磁铁侧固定部6b,也能够使筒部12a的下端面与筒部13a的上端面可靠地抵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激光焊接容易地固定筒部12a与筒部1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致动器1前的板簧6形成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六个连接部6e。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组装致动器1前握持框部6d时的线圈侧固定部6a、磁铁侧固定部6b以及臂部6c的挠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组装致动器1前的线圈侧固定部6a、磁铁侧固定部6b以及臂部6c的变形、损伤。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切断焊接工序前设置弹簧焊接工序,但是也可不在切断焊接工序前设置弹簧焊接工序。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通过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以120°间距配置的三个连接部6e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六个连接部6e,并且该三个连接部6e分别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连接。即,优选只将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在切断焊接工序中切断并焊接,从而固定。并且,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六个连接部6e之外,还可以在组装前的板簧6形成以120°间距配置的三个连接部6e,并且这三个连接部6e分别与磁铁侧固定部6b的与臂部6c的连接部位P1连接。在这些情况下,连接部位P1与连接部位P2在三处上一致。
若像这样构成,则在切断焊接工序中,在通过激光切断连接部位P2并通过激光焊接将磁铁侧固定部6b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时,通过激光焊接将连接部位P1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即,即使不设置弹簧焊接工序,也能够将臂部6c的根固定于筒部12a的下端面。因此,即使不设置弹簧焊接工序,也能够使臂部6c的弹力适当地作用。另外,在通过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以120°间距配置的三个连接部6e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六个连接部6e的情况下,优选缩短磁铁侧固定部6b的周向长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簧6具有形成为圆弧状的三个磁铁侧固定部6b,但是板簧6所具有的磁铁侧固定部6b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四个以上。并且,板簧6也可以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一个磁铁侧固定部6b。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六个连接部6e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但是六个连接部6e也可以在周向上非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形成于组装前的板簧6的连接部6e也可以不是六个。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致动器1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是致动器1也可以形成为四棱柱等多棱柱状。

Claims (10)

1.一种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性致动器具有:
驱动用线圈,其卷绕为大致筒状;
驱动用磁铁,其配置于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内周侧;
筒状的线圈保持体,其保持所述驱动用线圈;
磁铁保持体,其保持所述驱动用磁铁;以及
弹簧部件,其以所述磁铁保持体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能够朝向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卷绕的轴向直线地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线圈保持体与所述磁铁保持体,
在将所述磁铁保持体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
所述磁铁保持体具有以包围所述线圈保持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分割成的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
线圈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线圈保持体;
磁铁侧固定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线圈侧固定部靠外周侧的位置且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以及
多个臂部,所述多个臂部连接所述线圈侧固定部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
所述磁铁侧固定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之间,
所述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切断焊接工序,在所述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切断配置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外周侧并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连接的框状的框部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连接部位,并且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以及
筒部焊接工序,在所述筒部焊接工序中,在所述切断焊接工序后在使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筒部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断焊接工序前,具有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的弹簧焊接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与所述臂部的连接部位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断焊接工序中,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与所述臂部的连接部位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
5.一种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用线圈,其卷绕为大致筒状;
驱动用磁铁,其配置于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内周侧;
筒状的线圈保持体,其保持所述驱动用线圈;
磁铁保持体,其保持所述驱动用磁铁;以及
弹簧部件,其以所述磁铁保持体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能够朝向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卷绕的轴向直线地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线圈保持体与所述磁铁保持体,
在将所述磁铁保持体相对于所述线圈保持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时,
所述磁铁保持体具有以包围所述线圈保持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分割成的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
线圈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线圈保持体;
磁铁侧固定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线圈侧固定部靠外周侧的位置且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体;以及
多个臂部,所述多个臂部连接所述线圈侧固定部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
所述磁铁侧固定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之间,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切断焊接部位和筒部焊接部位,所述切断焊接部位以朝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且所述切断焊接部位是通过激光切断配置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外周侧并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连接的框状的框部与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连接部位并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的痕迹,所述筒部焊接部位是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固定的痕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通过激光焊接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与所述臂部的连接部位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的痕迹即弹簧焊接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断焊接部位在所述第一筒部以及所述第二筒部的周向上形成于所述弹簧焊接部位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断焊接部位在所述第一筒部以及所述第二筒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筒部以及所述第二筒部的周向上被分割的多个所述磁铁侧固定部,
在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形成有配置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筒部以及所述第二筒部的周向上被分割的多个所述磁铁侧固定部,
在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形成有配置了所述磁铁侧固定部的凹部。
CN201610023526.0A 2015-01-30 2016-01-14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Pending CN1058466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6594 2015-01-30
JP2015016594A JP6395624B2 (ja) 2015-01-30 2015-01-30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6611A true CN105846611A (zh) 2016-08-10

Family

ID=56571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3526.0A Pending CN105846611A (zh) 2015-01-30 2016-01-14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95624B2 (zh)
CN (1) CN10584661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2534A (zh) * 2019-04-08 2020-05-01 道下铁工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和使用线性致动器的簇绒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2617B2 (ja) * 2018-02-28 2022-02-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485961B2 (ja) 2021-06-08 2024-05-1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63977A (ja) * 2008-09-09 2010-03-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装置
CN102681139A (zh) * 2011-05-30 2012-09-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253521A (zh) * 2013-06-25 2014-12-3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3278B2 (ja) * 2000-02-29 2010-09-29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多機能型発音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80217A (ja) * 2007-09-26 2009-04-16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5153916B2 (ja) * 2011-05-30 2013-02-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320133B1 (ko) * 2011-10-18 2013-10-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993695B2 (ja) * 2012-10-05 2016-09-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63977A (ja) * 2008-09-09 2010-03-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装置
CN102681139A (zh) * 2011-05-30 2012-09-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253521A (zh) * 2013-06-25 2014-12-3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2534A (zh) * 2019-04-08 2020-05-01 道下铁工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和使用线性致动器的簇绒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95624B2 (ja) 2018-09-26
JP2016144250A (ja) 201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3119B2 (en) Leaf spring with high vickers hardness
US8531789B2 (en) Leaf spring with high thrust
CN101923202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51523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86336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5846611A (zh) 线性致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性致动器
US10411575B2 (en) Linear actuator
CN104765124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0620152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A2579152A1 (en) Bobbinless coi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278207B (zh) 线圈单元及驱动机构
US10845569B2 (en) Camera module
JP2011145572A (ja) スプリング、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5172225B2 (ja) Pm型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6307379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223413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201503181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000844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CN107085275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644632B2 (ja)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と能動型防振装置
WO2021006083A1 (ja) リニア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367579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564063B2 (ja) 回転電機の組立装置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20185548A (ja) リニアモータ
US20180063438A1 (en) Dual Camera Assemblies With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