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7385A -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7385A
CN105827385A CN201610383751.5A CN201610383751A CN105827385A CN 105827385 A CN105827385 A CN 105827385A CN 201610383751 A CN201610383751 A CN 201610383751A CN 105827385 A CN105827385 A CN 105827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interval
ofdm symbol
transmission time
approximate number
tt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37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738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8375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273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27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7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7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7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时延控制方法和一种时延控制系统,其中,时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Description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时延控制方法和一种时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满足各种特定功能的应用业务,其中一些业务对数据时延要求较低,例如收发邮件,下载电影等,另一些业务对数据时延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网络联机游戏、抢购、抢红包等,这类业务通常都要求用户数据的时延尽可能短。在LTE(通用移动技术的长期演进)网络中,TTI(TransmissionTimeInterval,发送时间间隔)是影响用户数据时延的重要指标。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包括普通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两种情况,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也即一个子帧,其在普通循环前缀时有14个OFDM符号,在扩展循环前缀时有12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
为此,相关技术中提出可使用更短的TTI,即sTTI(shortTransmissionTimeInterval)。这样,不仅仅是基站、终端的发送时间间隔变短,相应地,与该发送时间间隔相对应的数据处理时间也会随之降低,例如,数据编码调制以及数据解调时间都会随着数据块大小的降低而减少。
然而,采用sTTI后,由于在一个小区中可能既有用户使用普通TTI进行数据传输,也有用户使用sTTI进行数据传输,如果应用在TDD系统中,则可能会造成数据传输时的上下行交错干扰的问题,对于服务不同用户的基站而言,要在相同时刻即进行下行发送又进行上行接收是很难实现的。
如图1所示,用户1使用普通TTI,TTI包含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数是14,用户2则使用sTTI。当s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5时,用户2的上行、下行TTI边界与用户1的上行、下行边界无法对齐,则会出现上下行交错干扰,而对于服务于用户1和用户2的基站而言,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需要既进行数据发送又进行数据的接收,基站产品实现的难度也加大了。
因此,如何设计sTTI的时长,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数据传输时的上下行交错干扰的问题,并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时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即TTI,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即sTTI,当s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符号的数量的约数时,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14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或7个OFDM符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普通循环前缀时有14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或7,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或7。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12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3个、4个或6个OFDM符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扩展循环前缀时有12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3、4或6,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3、4或6。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时延控制系统,包括:第一TTI获取单元,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符号数量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约数计算单元,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设置单元,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TTI获取单元获取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即TTI,符号数量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后,可通过约数计算单元计算该数量的约数,并由设置单元将该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即sTTI。这样,当s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符号的数量的约数时,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14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或7个OFDM符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普通循环前缀时有14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符号数量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后,即可将数值发送至约数计算单元,以便约数计算单元计算出其约数,其中,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或7,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或7。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12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3个、4个或6个OFDM符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扩展循环前缀时有12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符号数量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后,即可将数值发送至约数计算单元,以便约数计算单元计算出其约数,其中,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3、4或6,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3、4或6。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以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进行数据传输时不同用户间的OFDM符号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延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延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进行数据传输时不同用户间的OFDM符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延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延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02,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步骤204,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
步骤206,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即TTI,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即sTTI,当s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符号的数量的约数时,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14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或7个OFDM符号。
具体来说,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普通循环前缀时有14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或7,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或7。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12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3个、4个或6个OFDM符号。
具体来说,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扩展循环前缀时有12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3、4或6,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3、4或6。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延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时延控制系统300,包括:第一TTI获取单元302、符号数量确定单元304、约数计算单元306和设置单元308。
其中,第一TTI获取单元302用于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其中,符号数量确定单元304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
其中,约数计算单元306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
其中,设置单元308用于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TTI获取单元302获取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即TTI,符号数量确定单元304确定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后,可通过约数计算单元306计算该数量的约数,并由设置单元308将该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即sTTI。这样,当s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符号的数量的约数时,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14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或7个OFDM符号。
具体来说,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普通循环前缀时有14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符号数量确定单元304确定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后,即可将数值发送至约数计算单元306,以便约数计算单元306计算出其约数,其中,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或7,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或7。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12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3个、4个或6个OFDM符号。
具体来说,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是1ms,即一个子帧,在扩展循环前缀时有12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符号数量确定单元304确定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后,即可将数值发送至约数计算单元306,以便约数计算单元306计算出其约数,其中,可以确定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为2、3、4或6,故可以设置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3、4或6。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进行数据传输时不同用户间的OFDM符号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当前的LTE系统采用的TTI在普通循环前缀时有14个OFDM符号,发送端每1ms发送一次数据块,接收端可每1ms接收一个数据块,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7作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也就是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
这样,s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TTI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一般应用于TDD系统(时分双工系统),而针对FDD系统(频分双工系统),由于FDD系统的上下行处于不同的频段,故不存在如TDD系统中上下行干扰的问题。
但是为了尽可能保持协议的一致性,应该将FDD系统中的sTTI的时长设置为与TDD系统中的sTTI时长相同,即s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也是普通TTI所包含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用s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分别与使用TTI的用户的上行、下行的边界对齐,即避免了上下行交错干扰,避免出现在同一时刻既发送又接收的情况,也减小了基站产品的实现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时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
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
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14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或7个OFDM符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时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12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3个、4个或6个OFDM符号。
4.一种时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TTI获取单元,获取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所用的第一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符号数量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
约数计算单元,获取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约数;
设置单元,将所述约数中的任一约数设置为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的OFDM符号的数量,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用于通信网络数据的收发和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时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14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普通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或7个OFDM符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时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12个OFDM符号,所述第二发送时间间隔在扩展循环前缀时具有2个、3个、4个或6个OFDM符号。
CN201610383751.5A 2016-06-01 2016-06-01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Active CN1058273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3751.5A CN105827385B (zh) 2016-06-01 2016-06-01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83751.5A CN105827385B (zh) 2016-06-01 2016-06-01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7385A true CN105827385A (zh) 2016-08-03
CN105827385B CN105827385B (zh) 2019-10-08

Family

ID=56531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3751.5A Active CN105827385B (zh) 2016-06-01 2016-06-01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27385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8104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WO2018028621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027942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34650A (zh) * 2016-08-10 2018-02-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07733831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809804A (zh) * 2016-09-08 2018-03-16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上行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9194456A (zh) * 2016-08-05 2019-01-1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11168A1 (zh) * 2017-07-10 2019-01-17 索尼公司 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024114A1 (zh) * 2017-08-04 2019-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478983A (zh) * 2016-08-12 2019-03-15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降低的延迟操作的控制信道监视的方法
CN109565760A (zh) * 2016-08-10 2019-04-02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1480382A (zh) * 2018-02-07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1525A (zh) * 2006-07-27 2007-01-24 上海交通大学 低功耗的非对称傅立叶变换调制/解调装置
US20100080269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coopera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for relay-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742174A (zh) * 2011-11-28 2012-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延校正方法、设备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1525A (zh) * 2006-07-27 2007-01-24 上海交通大学 低功耗的非对称傅立叶变换调制/解调装置
US20100080269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coopera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for relay-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742174A (zh) * 2011-11-28 2012-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延校正方法、设备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Way forward on sTTI lengths"", 《3GPP》 *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4456B (zh) * 2016-08-05 2020-11-0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94456A (zh) * 2016-08-05 2019-01-1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65760A (zh) * 2016-08-10 2019-04-02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US11368951B2 (en) 2016-08-10 2022-06-21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side device and terminal
CN109565760B (zh) * 2016-08-10 2022-02-01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07734650A (zh) * 2016-08-10 2018-02-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07734650B (zh) * 2016-08-10 2020-03-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07733831B (zh) * 2016-08-12 202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478983B (zh) * 2016-08-12 2021-10-29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降低的延迟操作的控制信道监视的方法
CN109478983A (zh) * 2016-08-12 2019-03-15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降低的延迟操作的控制信道监视的方法
WO2018028621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284353B2 (en) 2016-08-12 2022-03-22 Xi'an Zhongxing New Software Co., Ltd. Uplink power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8027942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33831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992409B2 (en) 2016-08-12 2021-04-27 Zte Corporation Wireless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8028104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7809804A (zh) * 2016-09-08 2018-03-16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上行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US11096192B2 (en) 2017-07-10 2021-08-17 Son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proximity based communications via a sidelink
WO2019011168A1 (zh) * 2017-07-10 2019-01-17 索尼公司 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024114A1 (zh) * 2017-08-04 2019-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480382A (zh) * 2018-02-07 2020-07-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7385B (zh) 201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7385A (zh) 时延控制方法和时延控制系统
CN108024340B (zh) 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与发送方法及设备
WO2017113425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5164963B (zh) 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重复传输的方法、设备和无线终端
CN104335534B (zh) 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10719648B (zh) 一种信息发送、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9561433A (zh) 数据信道发送和接收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07852265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US1136897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1242662A (zh) 一种宽带资源配置方法
WO2018028270A1 (zh) 一种发送和检测同步信号的方法、设备
EP271084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for segment carrier
CN106793123A (zh) 一种迷你时隙配置及使用方法及智能终端
EP3576363B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arrier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WO2020249844A1 (en) Search space determination for single carrier waveform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03517439B (zh) 位置处理方法及基站、终端
CN106254038B (zh) 通信方法与设备
WO2018228177A1 (zh) 一种调度请求的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972967B (zh) 辅助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2244628B (zh) 一种实现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98738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804675B (zh) 将最低无线电频率性能要求应用于上行链路传输
CN111742593A (zh)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161318B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发送机、接收机及系统
CN10863309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