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0813A - 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20813A CN105820813A CN201610322862.5A CN201610322862A CN105820813A CN 105820813 A CN105820813 A CN 105820813A CN 201610322862 A CN201610322862 A CN 201610322862A CN 105820813 A CN105820813 A CN 1058208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n film
- gel thin
- carbon dioxide
- supermolecular gel
- supermolecu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0 CC(C(C([C@@](*)CC1)=CCC1N(C)C)C#N)=C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1)=CCC1N(C)C)C#N)=C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53/0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nitriles
- C07C253/3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nitriles by reactions not involving the formation of cyano group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62—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 G01N21/63—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optically excited
- G01N21/64—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 G01N21/6428—Measuring fluorescence of fluorescent products of reactions or of fluorochrome labelled reactive substances, e.g. measuring quenching effects, using measuring "optro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超分子学科荧光检测技术领域,利用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作为快速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荧光探针。本发明所述的响应二氧化碳的凝胶薄膜是以氰基苯乙烯类化合物为基础的间苯二甲酰胺衍生物。本发明通过“滴铸法”制备超分子凝胶薄膜荧光探针,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制备时间短。本发明制备的超分子凝胶薄膜对二氧化碳的响应时间短,可以实现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快速检测。本发明制备的超分子凝胶薄膜对二氧化碳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限能够达到6pp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分子学科荧光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受到了科学家们广泛地关注。南极冰川融化、全球温度升高、海啸爆发频繁,这些都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具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不但对农业上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温室大棚),甚至关乎着我们日常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身体健康、对人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状态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研究数据表明,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影响人的呼吸,造成血液中碳酸的浓度增大、酸性增强,产生医学上的酸中毒症状(轻微或重度)。主要特征如头晕、耳鸣、胸闷、乏力、心跳加速、烦躁、呼吸不畅。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二氧化碳高浓度的环境中,甚至会产生嗜睡、昏迷、血压下降等。正常室外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0.04%,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会具有任何的不舒适感。然而,我们日常生活活动更多地处于室内环境中,室内环境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明显高于室外环境。当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04%~0.1%时,是一个相对清新的环境,适合人类进行生理活动。当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0.2%时,人们就会感到室内空气混浊、乏力、困倦。当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2%~0.5%时,人们就会感到头昏、胸闷、嗜睡、呼吸不畅。当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就会造成缺氧昏迷的危险。足见人们日常活动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设计低成本、低能耗、高效快速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探针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荧光薄膜作为全新的高效率的可视化检测探针被研发人员所追捧。它能够克服溶液或液体探针的诸多不便之处,更加便捷地以器件的形式被开发和利用。较之于传统的液体探针,荧光薄膜探针具有以下的优势以及特点:第一,基于基底的模型样式,荧光薄膜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场合需求,塑造成不同的形状以及尺寸;第二,荧光薄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易于贮存与运输;第三,检测过程中检测物直接作用在荧光薄膜表面,能够避免很多外来干扰;第四,荧光薄膜表面均一平整,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对检测物快速响应;第五,部分荧光薄膜可以通过清洗实现重复利用。
本发明技术针对上述事实,提出利用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作为快速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荧光探针技术手段。超分子薄膜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时间短,对二氧化碳的响应灵敏度高,可以实现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快速检测。本发明技术手段不依赖于大型仪器,检测操作简单,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检测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而提供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作为快速响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荧光探针来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其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其中,R1是OC8H17、OC12H25或OC16H33中的一种,R2是H、OCH3、OC2H5、OC3H7或N(CH3)2中的一种,R3是H或CF3。
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1、本发明通过“滴铸法”制备超分子凝胶薄膜荧光探针,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制备时间短。
2、本发明制备的超分子凝胶薄膜对二氧化碳的响应时间短,可以实现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快速检测。
3、本发明制备的超分子凝胶薄膜对二氧化碳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限能够达到6ppm,这是目前利用荧光光谱探针技术在固体探针材料中所能得到的最低的检测限。
4、本发明产品不依赖于大型仪器,检测操作手段简单,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二氧化碳不同浓度的荧光曲线变化图。
图2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
图3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检测限。
图4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于二氧化碳的选择性。
图5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时对其它气体的抗干扰能力。
图6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一号室内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结果。
图7为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二号室内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制备了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其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其中,R1是OC8H17、OC12H25或OC16H33中的一种,R2是H、OCH3、OC2H5、OC3H7或N(CH3)2中的一种,R3是H或CF3。
具体结构如下:
本发明实验所用溶剂均购买于北京化学试剂厂(分析纯)。药品均购买于安耐吉化学公司。加热所用油浴为DF-101S即热式磁力搅拌器,购买于河北润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验所用玻璃器皿购买于春博生物实验器材厂。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1:超分子凝胶薄膜1的制备
将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加入到20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向其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10μL,0.13mmol)以及草酰氯(92.81μL,1.08mmol),室温剧烈搅拌30分钟,继续加热回流1小时,减压旋干溶剂,然后迅速将其溶解在15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
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以及三乙胺(0.20mL,1.46mmol)溶解到30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将其逐滴加入上面得到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室温搅拌30分钟。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5小时,减压旋干溶剂,用乙醇和水反复洗涤产物,得到凝胶因子1(产率:85.7%)。元素分析:C,78.99;H,6.01;N,8.08。质谱分析:698.2。上述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产物为预计的产品。
将24mg凝胶因子1加入到36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2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
实施例2:超分子凝胶薄膜2的制备
凝胶因子2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甲氧基-苯基)-丙烯腈(0.37g,1.46mmol)(产率:80.7%)。元素分析:C,75.92;H,6.07;N,7.44。质谱分析:758.2。
将22mg凝胶因子2加入到36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2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2。
实施例3:超分子凝胶薄膜3的制备
凝胶因子3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乙氧基-苯基)-丙烯腈(0.39g,1.46mmol)(产率:77.9%)。元素分析:C,76.24;H,6.32;N,7.17。质谱分析:786.4。
将28mg凝胶因子3加入到40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1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3。
实施例4:超分子凝胶薄膜4的制备
凝胶因子4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丙氧基-苯基)-丙烯腈(0.41g,1.46mmol)(产率:76.3%)。元素分析:C,76.58;H,6.61;N,6.92。质谱分析:814.7。
将24mg凝胶因子4加入到35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1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4。
实施例5:超分子凝胶薄膜7的制备
凝胶因子7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二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17g,0.49mmol)(产率:72.4%)。元素分析:C,79.52;H,6.63;N,7.46。质谱分析:754.6。
将26mg凝胶因子7加入到39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0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7。
实施例6:超分子凝胶薄膜8的制备
凝胶因子8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二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17g,0.49mmol)。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甲氧基-苯基)-丙烯腈(0.37g,1.46mmol)(产率:70.2%)。元素分析:C,76.58;H,6.63;N,6.94。质谱分析:814.5。
将25mg凝胶因子8加入到38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0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8。
实施例7:超分子凝胶薄膜9的制备
凝胶因子9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二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17g,0.49mmol)。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乙氧基-苯基)-丙烯腈(0.39g,1.46mmol)(产率:68.8%)。元素分析:C,76.88;H,6.89;N,6.71。质谱分析:842.4。
将30mg凝胶因子9加入到40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0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9。
实施例8:超分子凝胶薄膜10的制备
凝胶因子10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二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17g,0.49mmol)。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丙氧基-苯基)-丙烯腈(0.41g,1.46mmol)(产率:64.2%)。元素分析:C,77.14;H,7.11;N,6.48。质谱分析:870.7。
将30mg凝胶因子10加入到35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0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0。
实施例9:超分子凝胶薄膜13的制备
凝胶因子13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六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20g,0.49mmol)(产率:85.7%)。元素分析:C,80.09;H,7.18;N,6.85。质谱分析:810.4。
将14mg凝胶因子13加入到40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9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3。
实施例10:超分子凝胶薄膜14的制备
凝胶因子14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六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20g,0.49mmol)。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甲氧基-苯基)-丙烯腈(0.37g,1.46mmol)(产率:81.2%)。元素分析:C,77.14;H,7.12;N,6.52。质谱分析:870.9。
将14mg凝胶因子14加入到40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9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4。
实施例11:超分子凝胶薄膜15的制备
凝胶因子15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六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20g,0.49mmol)。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乙氧基-苯基)-丙烯腈(0.39g,1.46mmol)(产率:80.8%)。元素分析:C,77.42;H,7.34;N,6.29。质谱分析:898.8。
将14mg凝胶因子15加入到38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9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5。
实施例12:超分子凝胶薄膜16的制备
凝胶因子16的合成方法与凝胶因子1的合成方法相同,将原料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0.49mmol)替换成为5-十六烷氧基间苯二甲酸(0.20g,0.49mmol)。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1.46mmol)替换成为3-(4-氨基-苯基)-2-(4-丙氧基-苯基)-丙烯腈(0.41g,1.46mmol)(产率:81.2%)。元素分析:C,7.67;H,7.55;N,6.10。质谱分析:927.0。
将16mg凝胶因子16加入到40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9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约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6。
实施例13: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一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
(1)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荧光发射光谱仪使用的是由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ShimadzuRF-5301PC型光谱仪。将实施例9中所制得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3置于一个充满着乙二胺的石英腔内,向石英腔中通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设置激发波长为365nm,利用荧光光谱仪记录超分子凝胶薄膜13的荧光光谱。如图1所示,加入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1.2%、1.4%、1.6%、2.0%、2.5%、3.0%、4.0%、5.0%,该超分子凝胶薄膜13的最高发射峰峰位出现在460nm处,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发射峰逐渐蓝移,460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
记录加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后超分子凝胶薄膜13在460nm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二氧化碳的浓度为横坐标,荧光强度I460nm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如图2所示。同时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其函数方程为:I=751.02–188.67C+17.16C2(R=0.9943),其中I是指超分子凝胶薄膜13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C是指二氧化碳的浓度(%)。
(2)检测限的测定:超分子凝胶薄膜13的检测限DL(detectionlimit)主要是指它可以从空气环境中能够检测到的二氧化碳的最小浓度,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的:DL=3σ/k,其中σ代表空白样品(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的标准偏差,而k值是通过对步骤(1)中所得光谱数据中的前8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拟合出来的线性方程的斜率值。如图3所示,k=180.40。平行测量8次以上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时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3的荧光强度I460nm,计算得到其标准偏差为σ。代入k,σ进行计算,得到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检测限为6ppm。本发明能够得到这样低的检测限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源自其作用机理,,本发明利用具有AIE(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分子,利用二氧化碳并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其聚集形态,得到了不同的荧光信号。由于具有AIE性质的分子的荧光与其聚集形态具有对应关系,不同的聚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固体荧光,所以超分子凝胶薄膜探针分子聚集形态的改变带来了荧光信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超分子相互作用实现的,超分子相互作用是一种弱相互作用,相较于其它相互作用,超分子相互作用较为敏感或灵敏,能对被作用的物质产生很大影响,这是促使检测限低的原因之一。第二,是源自超分子凝胶薄膜技术,薄膜技术应用于检测器在最近的十年中得到了广泛地发展,薄膜的表面形貌或形态决定了它的渗透性,而薄膜的渗透性决定了它的检测效率。利用超分子凝胶制膜技术能够得到大面积的、均一分散的、平滑的表面状态。这种良好的表面态也是促使了检测限低的原因。综上,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超分子凝胶薄膜材料对二氧化碳的检测限在荧光光谱探针技术中产生了很大突破。
(3)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二氧化碳选择性的测定: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主要是指超分子凝胶薄膜13作为荧光探针是否对二氧化碳具有专一性响应。如图4结果所示,在氮气、氧气、氩气、甲烷和二氧化碳这几种气体中,超分子凝胶薄膜13只对二氧化碳具有特异性响应。
(4)超分子凝胶薄膜13在检测二氧化碳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超分子凝胶薄膜13在检测二氧化碳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主要是指超分子凝胶薄膜13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时是否具备抗外界其它气体干扰的能力。如图5结果所示,超分子凝胶薄膜13经过无干扰气体的情况下,以及充斥氮气、氧气、氩气、甲烷其他干扰气体的环境下比对发现,其荧光强度基本一致,所以其他气体在本发明测二氧化碳过程中无任何干扰,具有抗氮气、氧气、氩气、甲烷干扰的能力。
(5)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一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将含有实施例9中所制得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3以及充满乙二胺的石英腔置于一号室内环境中。记录凝胶薄膜13的荧光光谱。如图6所示,约300秒达到稳定值,记录下凝胶薄膜13此时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为387.10。利用标准工作曲线的函数方程(I=751.02–188.67C+17.16C2),计算出一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2.49%。
实施例14:超分子凝胶薄膜13对二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
将含有实施例9中所制得的超分子凝胶薄膜13以及充满乙二胺的石英腔置于二号室内环境中。记录凝胶薄膜13的荧光光谱。如图7所示,约300秒达到稳定值,记录下凝胶薄膜13此时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为620.09。利用标准工作曲线的函数方程(I=751.02–188.67C+17.16C2),计算出二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0.63%。
Claims (10)
1.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其中,R1是OC8H17、OC12H25或OC16H33中的一种,R2是H、OCH3、OC2H5、OC3H7或N(CH3)2中的一种,R3是H或CF3。
2.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
1)将间苯二甲酸类化合物加入到干燥的二氯甲烷中,继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和草酰氯,室温剧烈搅拌,继续加热回流,减压旋干溶剂,然后迅速将其溶解在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制得二氯甲烷溶液;
2)将氰基苯乙烯类化合物以及三乙胺溶解到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将其逐滴加入步骤1)制得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室温搅拌,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减压旋干溶剂,用乙醇和水反复洗涤产物,得到凝胶因子;
3)将凝胶因子加入到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将黄色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超分子凝胶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间苯二甲酸类化合物与二氯甲烷的质量体积比为0.14g~0.2g:20mL,所述的间苯二甲酸类化合物与N,N-二甲基甲酰的质量体积比为0.14g~0.2g:10μL,所述的间苯二甲酸类化合物与草酰氯的质量体积比为0.14g~0.2g:92.81μL,搅拌时间为30分钟,加热回流时间为1小时;所述的间苯二甲酸类化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R1为OC8H17、OC12H25或OC16H33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与三乙胺的质量体积比为:0.32g~0.41g:0.20mL,搅拌时间为30分钟,加热回流时间为5小时;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R2是H、OCH3、OC2H5、OC3H7或N(CH3)2中的一种,R3是H或CF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凝胶因子与甲苯的质量体积比为(14mg~30mg):(3500μL~4000μL)。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将5-辛氧基间苯二甲酸0.14g加入到20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继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10μL和草酰氯92.81μL,室温剧烈搅拌30分钟,继续加热回流1小时,减压旋干溶剂,然后迅速将其溶解在15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制得二氯甲烷溶液;
2)将3-(4-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0.32g以及三乙胺0.20mL溶解到30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将其逐滴加入步骤1)制得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室温搅拌30分钟,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5小时,减压旋干溶剂,用乙醇和水反复洗涤产物,得到凝胶因子;
3)将24mg凝胶因子加入到3600μL甲苯中,得到黄色悬浊液,在120摄氏度的油浴中将悬浊液加热到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静置,20分钟后得到浅黄色凝胶,将该浅黄色凝胶滴铸到洁净透明的玻璃片上,自然环境中静置晾干,得到厚度均一、表面形貌均匀规整的超分子凝胶薄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检测步骤如下:
1)将超分子凝胶薄膜置于充满乙二胺的石英腔内;
2)向步骤1)中所述的石英腔中通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同时以365nm作为激发波长,记录加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后超分子凝胶薄膜最高发射峰位处荧光强度的变化,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3)利用Origin软件对二氧化碳的浓度与超分子凝胶薄膜的荧光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其函数方程;
4)将步骤(1)中所述的超分子凝胶薄膜以及充满乙二胺的石英腔置于室内环境中,达到饱和后用365nm作为激发波长,记录超分子凝胶薄膜在其最高发射峰位的荧光强度,利用步骤3)中的函数方程,计算得到二氧化碳的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分子凝胶薄膜具有如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限DL的测定步骤,所述的检测限DL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DL=3σ/k,其中σ代表空白样品的标准偏差,k值函数方程的斜率值。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函数方程为I=751.02–188.67C+17.16C2,其中I为超分子凝胶薄膜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C为二氧化碳的浓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22862.5A CN105820813B (zh) | 2016-05-16 | 2016-05-16 | 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22862.5A CN105820813B (zh) | 2016-05-16 | 2016-05-16 | 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20813A true CN105820813A (zh) | 2016-08-03 |
CN105820813B CN105820813B (zh) | 2018-01-02 |
Family
ID=56529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2286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0813B (zh) | 2016-05-16 | 2016-05-16 | 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2081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08430A (zh) * | 2017-03-28 | 2017-06-30 | 盐城工学院 | Co2定量荧光传感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15093846A (zh) * | 2022-08-09 | 2022-09-23 | 杭州汇蓝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1681A (zh) * | 2012-06-01 | 2012-10-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脒/胍基的二氧化碳化学荧光传感器材料及其制备检测方法 |
CN104387318A (zh) * | 2014-11-11 | 2015-03-0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可检测和去除镉的超分子水凝胶凝胶因子及其制法 |
CN104628923A (zh) * | 2015-01-14 | 2015-05-20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油溶性引发剂引发的细乳液聚合制备聚集诱导发光型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的方法 |
CN104628924A (zh) * | 2015-01-14 | 2015-05-20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水溶性引发剂引发的细乳液聚合制备聚集诱导发光型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的方法 |
-
2016
- 2016-05-16 CN CN201610322862.5A patent/CN10582081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1681A (zh) * | 2012-06-01 | 2012-10-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脒/胍基的二氧化碳化学荧光传感器材料及其制备检测方法 |
CN104387318A (zh) * | 2014-11-11 | 2015-03-0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可检测和去除镉的超分子水凝胶凝胶因子及其制法 |
CN104628923A (zh) * | 2015-01-14 | 2015-05-20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油溶性引发剂引发的细乳液聚合制备聚集诱导发光型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的方法 |
CN104628924A (zh) * | 2015-01-14 | 2015-05-20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水溶性引发剂引发的细乳液聚合制备聚集诱导发光型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YUPING ZHANG等: "Supramolecular organogels and nanowires based on a V-shaped cyanostilbene amide derivative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 properties", 《J. MATER. CHEM. C》 * |
张亚平: "STN检索记录", 《STN》 * |
张玉苹: "基于氰基苯乙烯衍生物的多功能分子凝胶", 《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08430A (zh) * | 2017-03-28 | 2017-06-30 | 盐城工学院 | Co2定量荧光传感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06908430B (zh) * | 2017-03-28 | 2019-07-05 | 盐城工学院 | Co2定量荧光传感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
US10746656B2 (en) | 2017-03-28 | 2020-08-18 |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CO2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sensing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CN115093846A (zh) * | 2022-08-09 | 2022-09-23 | 杭州汇蓝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20813B (zh) | 2018-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Yang et al. | Portable smartphone platform based on a single dual-emissive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for visual detection of isopropanol in exhaled breath | |
Na et al. | A novel selective colorimetric chemosensor for cobalt ions in a near perfect aqueous solution | |
Maruyama et al. | A novel, cell-permeable, fluorescent probe for ratiometric imaging of zinc ion | |
Guo et al. | A europium–organic framework sensing material for 2-Aminoacetophenone, a bacterial biomarker in water | |
CN104837847B (zh) | 用于选择性检测水中的亚硝酸根离子的新型氮杂bodipy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García-Gómez et al. |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benzothiazoles in exhaled breath and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by real-time seconda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
CN106380423B (zh) | 一类可检测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模拟物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7216270A (zh) | 一种检测硫化氢高选择性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应用 | |
CN107337654A (zh) | 一种分析汞离子的荧光探针、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05820813A (zh) | 一种氰基苯乙烯类超分子凝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应用 | |
Tanaka et al. | ‘Calixarene-like’chiral amine macrocycles as novel chiral shift reagents for carboxylic acids | |
CN103913441A (zh) | 一种罗丹明b的荧光传感器、制备及其应用 | |
Singh et al. | Tetrazole conjoined organosilane and organosilatrane via the ‘click approach’: A pot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enoyl ACP reductase inhibitor and a dual sensor for Fe (iii) and Cu (ii) ions | |
Bose et al. | Functionalized guanidinium chloride based colourimetric sensors for fluoride and acetate: single crystal X-ray structural evidence of-NH deprotonation and complexation | |
EA200702556A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анализа | |
Liu et al. | A highly selective fluorescent chemodosimeter for imaging hydrogen sulfide in living cells | |
Khan |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fluorescent chemosensors: a review | |
CN108387618A (zh) | 一种基于方酸衍生物的氨气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 |
Iwaniuk et al. | A versatile and practical solvating agent for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and NMR analysis of protected amines | |
CN109942508B (zh) | 一种比率型一氧化碳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Asaithambi et al. | Near-infrared fluorogenic receptor for selective detection of cysteine in blood serum and living cells | |
CN102268249A (zh) | 一种可用肉眼检测汞离子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Liu et al. | Anion binding ability and cytotoxicity of a selective colorimetric chemosensor for H2S based on Zn (Ⅱ) complex | |
CN113848242B (zh) | 一种检测合成大麻素rcs-4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8586382A (zh) | 一种希夫碱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在铜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