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0589B -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0589B
CN105810589B CN201410851127.4A CN201410851127A CN105810589B CN 105810589 B CN105810589 B CN 105810589B CN 201410851127 A CN201410851127 A CN 201410851127A CN 105810589 B CN105810589 B CN 1058105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ad
dielectric layer
oxide layer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11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0589A (zh
Inventor
杜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ound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 Ltd
Shenzhen Found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 Ltd, Shenzhen Found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5112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105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10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0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0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0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AD制作方法,主要技术方案包括:将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成有源区接触孔;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不添加任何工艺流程步骤的情况下引入电场阻挡层,缩小了PAD区域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进而减小了芯片的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半导体行业的飞速发展,半导体芯片的器件尺寸也在日趋缩小,但是在器件尺寸越来越小的同时芯片与外界的连接区域即导电垫PAD位置的大小却一直都相对较大。传统芯片I/O口的PAD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中图1所示为传统单铝芯片的PAD结构,图2为传统双铝芯片的PAD结构,图中FOX为一种氧化层,ILD为Metal1跟氧化层的隔离介质层,IMD为Metal1跟Metal2之间的隔离介质层。
传统PAD结构中,一颗半导体芯片器件的PAD大小在60um*60um到80um*80um左右。由于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区域都是等电位的,所以,当PAD的大小跟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区域大小几乎一致时,会导致半导体芯片器件尺寸较大。但是若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区域过小,由于氧化层与金属层之间没有介质层,所以金属层的大面积场板电场会直接到达氧化层表面,进而影响氧化层的电学性能。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芯片面积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芯片面积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PAD制作方法,通过引入电场缓冲层,使得在减小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的前提下,避免金属层的大面积场板对氧化层电学性能的影响,减小了芯片的面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AD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成有源区接触孔;
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
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
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
较佳地,所述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之后,还包括:
对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进行刻蚀;
所述刻蚀后的介质层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
较佳地,所述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氧化层上进行多晶硅沉积,在所述沉积后的多晶硅上形成光刻胶掩膜,刻蚀所述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较佳地,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为0.5um。
较佳地,所述刻蚀后的介质层之间的间隔不大于0.5um。
较佳地,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大于0.5um。
本发明通过对传统芯片中PAD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在不添加任何工艺流程步骤的情况下引入电场阻挡层,缩小了PAD区域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进而减小了芯片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传统单铝芯片PAD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传统双铝芯片PAD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PAD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图;
图4a至图4d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单铝芯片PAD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图;
图5a至图5f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双铝芯片PAD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成有源区接触孔;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采用该方法,通过对传统芯片中PAD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在不添加任何工艺流程步骤的情况下引入电场阻挡层,缩小了PAD区域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进而减小了芯片的面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AD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将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成有源区接触孔;
步骤102,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
步骤103,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
步骤104,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
在步骤101中,在第一类导电层生成氧化层,然后根据有源区接触孔的大小,在氧化层上涂敷一层光刻胶,然后光刻胶通过掩膜板曝光形成光刻胶掩膜,采用刻蚀方法,在氧化层上刻蚀出有源区接触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刻蚀方法可以是干法刻蚀,也可以是湿法刻蚀,本发明实施例对刻蚀方法不做限定。
在步骤102中,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
在氧化层上形成多晶硅层,在所述多晶硅上涂敷一层光刻胶,然后光刻胶通过掩膜板曝光形成光刻胶掩膜,采用刻蚀方法,在多晶硅上刻蚀出栅极。本发明实施例对刻蚀方法不做限定。
在步骤103中,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
在栅极的上部和氧化层的上部生长一层介质层,其中,生长的介质层可为氧化硅或氮化硅,厚度介于2μm-12μm;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生长的介质层材料不做进一步限定,对介质层的厚度也不做进一步限定。
在步骤104中,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传统芯片的I/O口结构中,PAD的大小与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的大小几乎是一致的,所以导致的芯片的面积比较大,本发明实施例中,氧化层中刻蚀的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保证了传统芯片I/O结构中,PAD的尺寸不变,仅仅将PAD下方的有源区接触孔的开口缩小,从而缩小了现有芯片的尺寸。
同时,若有源区接触孔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则PAD的大面积场板在没有任何阻碍下会直接到达氧化层的表面,影响氧化层的电学性能。本发明实施例中,对PAD出的光刻板进行调整,在氧化层和PAD之间引入栅极,栅极介于氧化层和PAD之间,可以承载PAD大面积电场的作用,起到了电场阻挡层的作用,这样,既可以缩小芯片的面积,也可以避免PAD电场对氧化层的电学性能的影响。
实施例二
如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铝芯片PAD制作方法,其具体流程如图4a至图4d所示:
步骤201,在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有源区接触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类导电层可以是N型外延层,也可以是P型外延层。
在第一类导电层上生长氧化层,根据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距离,在氧化层上涂敷一层光刻胶,然后光刻胶通过掩膜板曝光形成光刻胶掩膜,形成光刻胶掩膜,在形成光刻胶掩膜的基础上将氧化层刻蚀成需要的有源区接触孔。本实施例中的刻蚀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湿法刻蚀、干法刻蚀和湿法刻蚀混合使用,其中混合使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先使用干法刻蚀再使用湿法刻蚀、先使用湿法刻蚀再使用干法刻蚀、先使用干法刻蚀再使用湿法刻蚀最后使用干法刻蚀、先使用湿法刻蚀再使用干法刻蚀最后使用湿法刻蚀。
氧化层刻蚀后形成的如图4a所示的FOX层,其中,第一类导电层未示出。
较佳地,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为0.5um。
在步骤202中,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其中包括:在所述氧化层上进行多晶硅沉积,在所述沉积后的多晶硅上形成光刻胶掩膜,刻蚀所述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沉积的多晶硅上涂敷一层光刻胶,然后光刻胶通过掩膜板曝光形成光刻胶掩膜,形成光刻胶掩膜,在形成光刻胶掩膜的基础上将多晶硅层刻蚀成需要的栅极,刻蚀后的栅极如图4b所示,在图中,栅极用POLY表示。本发明实施例对栅极厚度及大小尺寸不做限定。
在步骤203中,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对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进行刻蚀;所述刻蚀后的介质层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栅极上表面和所述氧化层表面上生长一层介质层,对生长层的介质层进行刻蚀,形成如图4c所述的图形,其中,介质层由ILD表示,介质层的厚度大于栅极的厚度,而且刻蚀后介质层之间的间隔小于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
较佳地,所述刻蚀后的介质层之间的间隔不大于0.5um。
在步骤204中,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
较佳地,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大于0.5um,制作完金属层的单铝芯片如图4d所示,在图中,Metal1表示金属层,也就是PAD,有图4d可以知道,PAD在介质层上的边长远远大于介质层之间的间隔,同样的,也大于氧化层之间的刻蚀的有源区间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其中制作金属层的材料可以包括钛、镍、铝一层或多层,本发明实施例对制作金属层的材料不做限定。
实施例三
如图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双铝芯片PAD制作方法,其具体流程如图5a至图5f所示:
由于双铝芯片PAD是在单铝芯片PAD的基础上制作,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图5a至图5c和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图4a至图4c的制作流程是完全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接着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3。
在步骤204-1中,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在制作金属层的时候,将金属层分段制作,形成如图5d所示的金属层,也就是PAD,包括Metal1和处于Metal1两侧的M1,其中,Metal1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大于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M1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小于所述Metal1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大。
在步骤205中,在所述Metal1和两个M1的上表面和介质层的上表面生成第二介质层,对所述Metal1和两个M1的上表面和介质层的上表面生成第二介质层进行刻蚀;所述刻蚀后的第二介质层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
如图5e中,IMD为形成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大于所述Metal1和两个M1的厚度。且第二介质(IMD)层之间的间隔和介质层(ILD)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两个M1和栅极都起到了缓冲层的作用。
在步骤206中,在第二介质层上和Metal1上制作金属层,形成第二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二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其中制作金属层的材料可以包括钛、镍、铝一层或多层,本发明实施例对制作金属层的材料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成有源区接触孔;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采用该方法,通过对传统芯片中PAD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在不添加任何工艺流程步骤的情况下引入电场阻挡层,缩小了PAD区域氧化层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进而减小了芯片的面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

1.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第一类导电层上的氧化层刻蚀成有源区接触孔;
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
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
在所述有源区上和所述介质层上制作金属层,形成导电垫PAD;其中,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小于所述导电垫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
其中,所述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之后,还包括:
对在所述栅极上和所述氧化层上生长一层介质层进行刻蚀;
所述刻蚀后的介质层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氧化层上形成的多晶硅层进行刻蚀,形成栅极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氧化层上进行多晶硅沉积,在所述沉积后的多晶硅上形成光刻胶掩膜,刻蚀所述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区接触孔的间隔为0.5u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后的介质层之间的间隔不大于0.5u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垫PAD在所述介质层上的边长大于0.5um。
CN201410851127.4A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Active CN1058105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1127.4A CN105810589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1127.4A CN105810589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0589A CN105810589A (zh) 2016-07-27
CN105810589B true CN105810589B (zh) 2018-09-28

Family

ID=56421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1127.4A Active CN105810589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1058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2500A (en) * 1994-11-28 1998-01-27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ple cell with common bit line conta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6103580A (en) * 1999-03-18 2000-08-15 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to form ultra-shallow buried-channel MOSFETs
CN1797786A (zh) * 2004-11-29 2006-07-05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1991A (ja) * 2006-09-15 2008-03-27 Ricoh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2500A (en) * 1994-11-28 1998-01-27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ple cell with common bit line conta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6103580A (en) * 1999-03-18 2000-08-15 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to form ultra-shallow buried-channel MOSFETs
CN1797786A (zh) * 2004-11-29 2006-07-05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0589A (zh) 2016-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60550B2 (ja) Iii族窒化物素子のための活性領域成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16032B (zh) 使用间隔件双重图案化印刷多个结构宽度的方法
JP2017045989A5 (zh)
CN105097649B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JP2014236105A5 (zh)
CN103515321B (zh) 半导体器件的侧墙形成方法
JP2008270759A5 (zh)
TWI634594B (zh) 半導體裝置與其形成方法
JP2016532296A5 (zh)
US10483359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8270758A5 (zh)
TWI54689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JP2015529017A5 (zh)
TWI336101B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 bulb-type recess g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485286A (zh) 包含中压sgt结构的mosfet及其制作方法
DE102016109165A1 (de) Ein halbleiter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bilden einer mehrzahl von halbleiterbauelementen
WO2015192691A1 (zh)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201633530A (zh) 在垂直奈米導線電晶體中誘發局部應變
TWI559383B (zh) 閘極結構的接觸窗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05810589B (zh) 一种导电垫pad制作方法
TWI345310B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735363A (zh) 奈米線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7204366A (zh) 制造具有晶体管单元的半导体器件的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
CN103295889B (zh) 在鳍形有源区上制备高k金属栅的方法
CN103632923B (zh) 形成全包围栅极器件纳米线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9

Address after: 518116 founder Micro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No. 5, Baolong seventh Road, Baolong Industrial City,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OUNDER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871,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heng Fu Road 298, founder building, 5 floor

Patentee before: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OUNDER MICRO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