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5669A - 光电复合缆 - Google Patents

光电复合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5669A
CN105765669A CN201480050999.9A CN201480050999A CN105765669A CN 105765669 A CN105765669 A CN 105765669A CN 201480050999 A CN201480050999 A CN 201480050999A CN 105765669 A CN105765669 A CN 105765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able
optical
area
optoelectronic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09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5669B (zh
Inventor
邵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gularity Xinyu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gularity Xinyu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gularity Xinyu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gularity Xinyu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65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5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29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 G02B6/443Protective covering
    • G02B6/4431Protective covering with provision in the protective covering, e.g. weak line, for gaining access to one or more fibres, e.g. for branching or tapp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5Cables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 G02B6/4416Heterogeneous ca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电复合缆,包括:封塑外护套(11),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设置在光缆区的光缆(12),光缆(12)包括单芯紧套光纤(121)和包覆于单芯紧套光纤(121)外的紧套光纤外皮(123),单芯紧套光纤(121)至少有一根作为引出光纤;以及设置在火线区的火线线缆(13)和地线区的地线线缆(14);封塑外护套(11)与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截断引出光纤的横向截断口,以及与横向截断口间隔设置用于抽出引出光纤的截断端的光纤抽出切口,引出光纤包括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前端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上述光电复合缆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进而能够解决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电复合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更为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光电复合缆。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对综合布线系统性能的要求 越来越高。 光电复合缆是一种在光缆中增加绝缘导体, 进而集光纤和输电线于一 体的线缆。 光电复合缆能够同时解决设备用电和设备信号传输的问题, 即保留光 缆特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电缆的相关要求。 因此, 光电复合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 网络布线系统中。 目前, 光电复合缆只是作为一种单一的传输连接器件使用, 即用于传输光信 号和电。 上述光电复合缆的线缆终端需要增加发射设备、 接收设备等外接设备以 实现光信号或电的传输、 交互等功能。 通常, 与光电复合缆连接的外接设备 (例如发射设备、 接收设备等) 需要一 定的布放空间。 由于外接设备与光电复合缆的线缆终端连接, 所以外接设备的布 置位置会受线缆终端位置的限制。 一旦外接设备布置好之后, 对外接设备位置的 调整就会不容易。 特别是在室内空间局促的环境, 对外接设备位置的调整更是不 易。 很显然, 上述形式的网络布线系统缺乏足够的柔性 (即对施工现场的适应性 较差), 无法应对预先设计的布线方案与施工现场有出入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电复合缆,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 应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光电复合缆, 包括: 封塑外护套, 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 设置在所述光缆区的光缆,所述光缆包括单芯紧套光纤和包覆于所述单芯紧 套光纤外的紧套光纤外皮, 所述单芯紧套光纤至少有一根作为引出光纤; 以及设置在所述火线区的火线线缆和所述地线区的地线线缆; 其中,所述封塑外护套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截断所述引出 光纤的横向截断口, 以及与所述横向截断口间隔设置用于抽出所述引出光纤的截 断端的光纤抽出切口, 所述引出光纤包括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 所述前端光纤穿 出所述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的数量 为一个, 所述前端光纤作为所述外接光纤。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 别位于所述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所述前端 光纤自所述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所述后端光纤自所述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 出;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与所述前端光纤相连,且用于将所述前端光纤分为主 路光纤和支路光纤的光分路器, 所述主路光纤与所述后端光纤相连, 所述支路光 纤作为所述外接光纤。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 别位于所述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所述前端 光纤自所述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相 连, 所述后端光纤自所述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用于与所述外接模块的输出端 相连; 所述前端光纤通过所述光分路器分成与所述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中除了 所述光分路器之外的其它模块相连的所述外接光纤。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所述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 同一平面内, 且所述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地分布在所述光缆区的两侧; 或者, 所述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火线 区和地线区两者中, 一者位于另外一者与所述光缆区之间。 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中,所述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分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且在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同一横截面内, 所述火线区的中心线和所述光缆区的中心 线连线所在的第一直线到所述地线区的中心线与所述光缆区的中心线连线所在 的第二直线的夹角大于 0度, 且小于 180度。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所述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通过所述外接模块自 带的插针或切刀与所述外接模块连接, 形成电通路。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横向截断口 的截断口防护套和套设在所述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所述封塑外护套的表面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 部位与与地线区或火线区对应的部位, 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引出光纤穿出所述光纤 抽出切口部分的沟槽。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所述引出光纤穿出所 述光纤抽出切口部分固定于所述沟槽的固定部。 优选的, 上述光电复合缆中,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的 数量为一条, 且设置在所述光缆区的中心, 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为多根, 且均匀分 布在所述加强筋的周围; 或者,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多条加强绳, 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为多根, 所述 加强筋离散分布在多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封塑外护套与光缆区相对的部位设置有横向截断口 和光纤抽出切口,进而实现引出光纤被截断和引出。引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的前端光 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外接光纤的形成位置不 局限于线缆的端头,可以根据具体的布线环境在光电复合缆的任意位置被引出,进而 实现快速对接外接模块形成光通路。现场施工人员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设计合理地确 定外接光纤的位置和长度, 使得光电复合缆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现场接线环境。 可见, 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最终能够解 决背景技术中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较差的问题。 另外, 外接模块利用插针或切刀在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中取电, 能够实现快速 地接电, 提高接电效率。 而且, 外接模块的取电插针或切刀以及合理的光通路防护结 构能够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光电复合缆的外部, 使之与线缆相对固定,无需额外 的固定装置, 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光电复合缆之后, 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 或盘绕光电复合缆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即通过调整线 缆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 可方便局部优化使用效果。 同时, 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单芯紧套光纤, 即光缆中的光纤为单独的 一根根单芯紧套光纤, 操作人员较容易对此种类型的光纤进行截断、 对接、 分路 等操作, 而且操作时不受其它临近光纤或电线的影响, 也不会对其它光纤的传输 造成影响, 进而能够方便对单根光纤进行处理。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封 塑外护套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 上述三个区域隔离分布能够实现 火线线缆、地线线缆和光缆的隔离布置, 进而使得光电接续工作可以单独进行, 且互 不影响, 最终能够解决电缆与光缆混绞在一起造成的电缆和光缆单独连接较难的问 题。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区域隔离的布局使得两条相对独立 的电缆既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 又不会把自身的扭力传递到相对脆弱的光纤 上。 进一步地, 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光缆和电缆布局形式新颖, 使得光电 复合缆制造过程中工艺更加合理, 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使得封塑外护 套的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 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设置加强筋, 加强光电复合缆抗拉性 能, 降低整个光电复合缆的接线应力。 进一步地, 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设置有多条加强绳, 加强绳加强光电复 合缆抗拉性能的同时, 能够有效地补充光电复合缆内由于单芯紧套光纤数量较少 而形成的空隙, 有利于提高整个光电复合缆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 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在不 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应用模式的结构示 意图;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的结构示 意图;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的结 构示意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光电复合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光电复合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 8 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应用模式的结构示 意图; 图 9 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的结构示 意图; 图 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的结 构示意图; 图 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 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应用模式的结构示 意图; 图 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的结构示 意图; 图 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的结 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复合缆,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网络布线系统对施 工现场适应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发 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 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附图 1, 图 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 图 1 所示的光电复合缆包括封塑外护套 11、 光缆 12、 电缆 (电缆包括火线线缆 13和 地线线缆 14)。 其中, 封塑外护套 1 1是整个光电复合缆的外围防护部件, 用于保护火线线 缆 13、 地线线缆 14和光缆 12。 同时, 封塑外护套 11也是将火线线缆 13、 地线 线缆 14 以及光缆 12集成为一体式线缆的外围连接部件。 通常, 封塑外护套 11 可以采用 PVC ( Polyvinyl chlori de , 聚氯乙烯) 材料、 LSZH ( Low Smoke Zero Halogen, 低烟无卤) 材料或 PE ( polyethyl ene , 聚乙烯) 材料制成, 即封塑外 护套 11可以为 PVC护套、 LSZH护套或 PE护套。 当然, 封塑外护套 11还可以采 用其它可用于制作线缆护套的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一不对封塑外护套 1 1 的材质 作限制。 封塑外护套 11具有三个相互隔离的线缆布设区, 分别为光缆区、 火线区和 地线区。 相对应地, 光缆 12设置在光缆区, 火线线缆 13设置在火线区, 地线线 缆 14设置在地线区。线缆布设区的隔离分布能够使得光缆 12、火线线缆 13和地 线线缆 14隔离分布, 进而避免三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 本实施例一中, 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分别对应的封塑外护套 11的形状可以 采用其它形状, 并不局限于图 1所示的圆形。 而且, 本实施例一不对光缆区、 火线区 和地线区中相邻的两个隔离区之间的间距作限制。即相邻的两个隔离区可以紧邻, 也 可以相距较长的距离, 其中相邻的两个隔离区的间距通过封塑外护套 11实现。 本实施例一中, 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且光 缆区位于火线区和地线区之间 (如图 1 所示)。 优选的, 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分 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通常情况, 光缆区的外部尺寸大于火线区和地线区的外部尺 寸, 且火线区和地线区外部尺寸相等 (外部尺寸指的是外部轮廓的最大尺寸)。 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分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这能够起到平衡光缆 12 两侧拉力的 作用, 进而使得光缆 12 两侧的拉拽移动速度相等或差别较小, 最终保证光电复 合缆在拉拽行进的封塑过程中, 光缆两侧的封塑厚度较均匀, 能够提高光电复合 缆的质量。 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用于接电。 优选的, 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 的结构可以相同, 此种情况下, 两者的外皮可以设置与各自相对应的电缆标识。 电缆标识用于区分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 进而降低电缆的误接率。 电缆标 识可以为文字标识或颜色标识 (例如火线线缆 13的外皮为红色, 地线线缆 14的 外皮为黑色)。 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直观识别, 电缆标识优选设置在封塑外护套 11 外表面与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相对应的部位。 为了满足传输大量信息的需 求, 光电复合缆通常包含很多根光纤。 这会导致封塑外护套 11与光缆 12相对应 部位的外部尺寸大于封塑外护套 1 1与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相对应部位的 外部尺寸。 此种情况下, 电缆标识能够区分地线线缆 14和火线线缆 13即可, 地 线线缆 14和火线线缆 13通过外部尺寸即可区别于光缆 12。 如果火线线缆 13、 地线线缆 14及光缆 12与封塑外护套 1 1相对应部位在外观上无区别 (即三个相 对部位的外部尺寸相等或相当), 这不仅导致电缆的误接率较高, 而且还会导致 光缆 12 的误接率较高。 为了解决此问题, 电缆标识还应该具有能够将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与光缆 12区分开的功能。 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均可以包括铜芯电线 131和绝缘护套 132。 绝缘 护套 132包覆于铜芯电线 131夕卜, 用于绝缘隔离铜芯电线 131。火线线缆 13和地 线线缆 14还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金属内芯线, 并不局限于铜芯电线 131。绝缘护 套 132可以由 PVC材料、 LSZH材料或 PE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一中, 一种具体的 火线线缆 13或地线线缆 14的结构如下: 铜芯电线 131采用 2. 5方铜芯电线, 绝 缘护套 132的外径为 3. 6mm。 在实际的设计时, 铜芯电线 131的平方数与绝缘外 套 132的外部尺寸一一对应, 并不限于上述尺寸。 本实施例一中, 光缆 12包括紧套光纤和紧套光纤外皮 123。 紧套光纤是一 种类型的光纤, 是对光纤进行保护后形成的一种常用光纤。 本实施例一中的紧套 光纤为单芯紧套光纤 121。 通常情况, 单芯紧套光纤 121 的标准外径为 0. 9mm。 紧套光纤外皮 123用于保护单芯紧套光纤 121, 其通常可以采用 PVC材料、 LSZD 材料或 PE材料。 根据行业内部标准, 紧套光纤外皮 123的厚度通常为 2mm。 为了 提高光缆 12的抗拉性能, 光缆 12还可以包括抗拉增强层 122, 抗拉增强层 122 填充于单芯紧套光纤 121和紧套光纤外皮 123之间。 抗拉增强层 122可以为芳纶 纱制成的芳纶纱层或玻璃纱制成的玻璃纱层。 本实施例一不对抗拉增强层 122的 材质作限制。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 121至少有一根作为引出光 纤, 引出光纤从光电复合缆的内部引出于封塑外护套 11 之外, 用于连接外接模 块。 为了实现引出光纤的引出, 封塑外护套 11 与光缆区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用于 截断引出光纤的横向截断口和与横向截断口间隔设定距离设置的, 用于抽出引出 光纤的光纤抽出切口。 在制作光电复合缆的过程中, 在任意位置将封塑外护套 11切开形成横向截 断口,然后在保持抗拉增强层 122完整的情况下通过横向截断口将引出光纤截断, 再之后在横向截断口设定距离处将封塑外护套 11 切开形成光纤抽出切口, 用于 将截断后的引出光纤抽出。 引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 其中, 前端光纤是引出光纤与信号源连接的一段光纤, 后端光纤是引出光纤除去前端光 纤后剩下的一段光纤。 前端光纤通过光纤抽出切口被抽出, 用于形成可与外接模 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横向截断口和光纤抽出切口是引出光纤被引出的必要条件, 两者由于破坏封塑外护套 1 1 的完整性会使得光电复合缆的防水防尘性能下降。 为此,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 套和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截断口防护套和抽出切口防护套可以为集 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在后续使用时, 外接光纤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熔对接的方式与外接模块的 光模块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也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 然后 通过光纤连接法兰对接的方式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外接模块 自带的插针或切刀可以分别剌入光电复合缆两侧的电缆中,最终实现光电复合缆与外 接模块连接以形成电通路。 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连接后可以利用外接模块的外壳或单独的防护外壳代替 截断口防护套和抽出切口防护套来对光电复合缆进行防护。 前端光纤形成外接光纤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结合附图 2-4所示的几种方式 进行示例性地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 2, 图 2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应 用模式的结构。 所谓集束直通应用模式指的是每根引出光纤截断后形成的前端光 纤 15 直接对接一个外接模块, 即每根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的数量为一 个, 且光纤抽出切口和横向截断口均位于前端光纤 15与封塑外护套 11相对应的 部位上, 前端光纤 15 被抽出后作为外接光纤与外接模块相连。 此种模式下, 引 出光纤被截断后, 前端光纤 15 进行了利用, 后端光纤则被弃用。 此种模式较适 用于具有较多根单芯紧套光纤 121的光电复合缆。 优选的方案中, 引出光纤的前 端光纤 15 自光纤抽出切口穿出的部位附着在封塑外护套 1 1的表面。 本实施例一 中, 封塑外护套 1 1与光缆区和火线区相对的部位之间, 以及封塑外护套 11与光 缆区和地线区相对的部位之间均形成沟槽 A, 前端光纤 15贴附在沟槽 A中, 以实 现对引出光纤更好的布置, 能够避免对外接光纤的损坏。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 一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出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例 如前端光纤 15可以通过防护塑料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1 1上, 也可 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1 1上。 本实施例一可以在光电复合缆的其它不同位置分别取出不同的单芯紧套光纤 121作为引出光纤, 并进行相同的操作后形成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图 2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 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16和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17。 截断 口防护套 16和抽出切口防护套 17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如 图 2所示)。 请参考附图 3,图 3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 式的结构。在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 121数量较少,特别是只有一根功能性的单 芯紧套光纤 121 时, 通常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 此种模式下, 每根引出光纤 113 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 抽出切口。前端光纤 1131穿出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后端光纤 1132穿出后端光纤抽出 切口。 分布分路应用模式下,光电复合缆还包括与前端光纤 1131连接的光分路器 111。 优选的, 光分路器 111可以为 PLC光分路器。 前端光纤 1131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 熔的方式与光分路器 111相连,也可以通过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后与光分路 器 111相连。 光分路器 111将前端光纤 1131分成主路光纤 1112和支路光纤 1111。 主路光纤 1112与后端光纤 1132对接形成光信号通路。具体的,两者可以选用尾纤冷 接或热熔对接, 或者选用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 112后对接。此模式下, 支路 光纤 1111作为外接光纤用于后续对接外接模块。优选的,支路光纤 1111可以依附在 封塑外护套 11上光缆区与火线区,或者光缆区与地线区所对应部位形成的沟槽 A中, 以实现更好的布置。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一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出光纤 113 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 例如支路光纤 n i l可以通过防护塑料 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11 上, 也可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11上。 分布分路应用模式还可以在光电复合缆的其它不同位置对同根引出光纤 113进 行同样的操作。当然, 同样一根引出光纤被外接的次数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接收灵敏 度和对接损耗相关, 并不是无限次。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图 3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 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110、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前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19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18。截断口防护套 110、前端抽出 切口防护套 19和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18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 以为分体式结构。 请参考附图 4,图 4示出了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 模式的结构。 分路模式直通应用模式不受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 121 数量的影 响。此种模式下, 每根引出光纤 117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横向截断口两 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前端光纤 1172 自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 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后端光纤 1171 自后端光纤抽出切 口穿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前端光纤 1172在带光分路器 的外接模块内通过光分路器分成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中除了光分路器之外其它 模块相连的外接光纤。 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下, 前端光纤 1172和后端光纤 1171均被引出封塑外护 套 11之外。优选的, 前端光纤 1172和后端光纤 1171可依附在封塑外护套 11上光缆 区与火线区, 或者光缆区与地线区所对应部位形成的沟槽 A 中, 以实现对前端光纤 1172和后端光纤 1171更好的布置。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一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 将引出光纤 117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 例如前端光纤 1172和 后端光纤 1171可以通过防护塑料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11上, 也可 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11上。 在后续使用时,前端光纤 1172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方式可以 选用尾纤冷接或热熔对接, 也可以选用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后对接。当然后 端光纤 1171与外接模块的输出端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连接。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图 4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 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115、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前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116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114。截断口防护套 115、前端抽 出切口防护套 116和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114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请参考附图 5, 图 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光电复合缆。图
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一条加强筋 118, 加强筋 118设置在光缆区的中心, 用于增强光电复合缆抗拉性能。优选的, 单芯紧套光纤 121为多条, 且均匀分布在加 强筋 118的周围, 这能够降低整个光电复合缆的接线应力。 请参考附图 6, 图 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结构的光电复合缆。图 6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多条加强绳 119, 加强绳 119离散分布在多根单芯紧 套光纤 121之间, 以提高整个光电复合缆的抗拉性能。 加强绳 119可以采用聚酯带、 锡箔带、 芳纶丝、 玻璃纤维丝等材料制成。 加强筋 119也可以包括加强内芯和包 覆于加强内芯外的绝缘护套,加强内芯主要起到抗拉的作用。绝缘护套用于阻电, 同时能够保证整个光电复合缆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加强内芯可以为单芯或多芯钢 丝, 保证抗拉的同时, 钢丝也能使得整个光电复合缆具有较好的柔韧性。 当然, 上述加强绳 119的加强内芯也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制作。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封塑外护套 11与光缆区 相对的部位设置有横向截断口和光纤抽出切口,进而实现引出光纤被截断和引出。引 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的前端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 接光纤。外接光纤的形成位置不局限于线缆的端头,可以根据具体的布线环境在光电 复合缆的任意位置被引出,进而实现快速对接外接模块以形成光通路。现场施工人员 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设计合理地确定外接光纤的位置和长度,使得光电复合缆适用于 各种复杂的现场接线环境。可见,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 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最终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 较差的问题。 另外, 外接模块可以具有与火线线缆 13和地线线缆 14对应布置, 用于取电的 插针或切刀。 外接模块可在任意位置利用插针或切刀在火线线缆 13 和地线线缆 14 中取电, 能够实现快速地接电, 提高接电效率。 而且, 外接模块的取电插针或切刀以 及合理的光通路防护结构能够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光电复合缆的外部,使之与线 缆相对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光电复合缆之后, 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或盘绕光电复合缆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 用效果, 即通过调整线缆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 可方便局部优化使用效果。 同时, 本实施例一中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单芯紧套光纤 121, 即光缆 12中的光纤 为单独的一根根单芯紧套光纤 121。 操作人员较容易对此种类型的光纤进行截断、 对接、 分路等操作, 而且操作时不受其它临近光纤或电线的影响, 也不会对其它 光纤的传输造成影响, 进而能够方便对单根光纤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 电复合缆的封塑外护套 11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 上述三个区域 隔离分布能够实现火线线缆 13、 地线线缆 14和光缆 12的隔离布置, 进而使得光电 接续工作可以单独进行, 且互不影响,最终能够解决电缆与光缆混绞在一起造成的电 缆和光缆单独连接较难的问题。 进一步的, 地线线缆 14和火线线缆 13对称分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能够使得光 电复合缆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合理, 提高了光电复合缆截面的一致性, 同时电缆 对称分布也使得封塑外护套 11的结构更加稳定, 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光电复合缆的抗 拉性和抗扭性;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能够使得光电复合缆制造过程 中工艺更加简单合理, 而且该光电复合缆的结构更有利于后续取电方便。 实施例二 请参考附图 7, 图 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 图 7 所示的光电复合缆包括封塑外护套 21、 光缆 22、 电缆 (电缆包括火线线缆 23和 地线线缆 24)。 其中, 封塑外护套 21是整个光电复合缆的外围防护部件, 用于保护火线线 缆 23、 地线线缆 24和光缆 22。 同时, 封塑外护套 21也是将火线线缆 23、 地线 线缆 24 以及光缆 22集成为一体式线缆的外围连接部件。 通常, 封塑外护套 21 可以采用 PVC材料、 LSZH材料或 PE材料制成,即封塑外护套 21可以为 PVC护套、 LSZH护套或 PE护套。 当然, 封塑外护套 21还可以采用其它可用于制作线缆护套 的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二不对封塑外护套 21的材质作限制。 封塑外护套 21具有三个相互隔离的线缆布设区, 分别为光缆区、 火线区和 地线区。 相对应地, 光缆 22设置在光缆区, 火线线缆 23设置在火线区, 地线线 缆 24设置在地线区。线缆布设区的隔离分布能够使得光缆 22、火线线缆 23和地 线线缆 24隔离分布, 进而避免三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 本实施例二中, 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分别对应的封塑外护套 21的形状可以 采用其它形状, 并不局限于图 7所示的圆形。 而且, 本实施例二不对光缆区、 火线区 和地线区中相邻的两个隔离区之间的间距作限制。即相邻的两个隔离区可以紧邻, 也 可以相距较长的距离, 其中相邻的两个隔离区的间距通过封塑外护套 21实现。 本实施例二中, 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且地线 区位于光缆区和火线区之间, 如图 7所示。 与上述结构类似, 本实施例二的另一 种实施方式中,光电复合缆的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且火线区位于光缆区和地线区之间。 这种光电复合缆与上述光电复合缆的区别仅 在于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位置不同。 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用于接电。 优选的, 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 的结构可以相同, 此种情况下, 两者的外皮可以设置与各自相对应的电缆标识。 电缆标识用于区分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 进而降低电缆的误接率。 电缆标 识可以为文字标识或颜色标识 (例如火线线缆 23的外皮为红色, 地线线缆 24的 外皮为黑色)。 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直观识别, 电缆标识优选设置在封塑外护套 21 外表面与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相对应的部位。 为了满足传输大量信息的需 求, 光电复合缆通常包含很多根光纤。 这会导致封塑外护套 21与光缆 22相对应 部位的外部尺寸大于封塑外护套 21与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相对应部位的 外部尺寸。 此种情况下, 电缆标识能够区分地线线缆 24和火线线缆 23即可, 地 线线缆 24和火线线缆 23通过外部尺寸即可区别于光缆 22。 如果火线线缆 23、 地线线缆 24及光缆 22与封塑外护套 21相对应部位在外观上无区别 (即三个相 对部位的外部尺寸相等或相当), 这不仅导致电缆的误接率较高, 而且还会导致 光缆的误接率较高。 为了解决此问题, 电缆标识还应该具有能够将火线线缆 23 和地线线缆 24与光缆 22区分开的功能。 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均可以包括铜芯电线 231和绝缘护套 232。 绝缘 护套 232包覆于铜芯电线 231夕卜, 用于绝缘隔离铜芯电线 231。火线线缆 23和地 线线缆 24还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金属内芯线, 并不局限于铜芯电线 231。绝缘护 套 232可以由 PVC材料、 LSZH材料或 PE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二中, 一种具体的 火线线缆 23或地线线缆 24的结构如下: 铜芯电线 231采用 2. 5方铜芯电线, 绝 缘护套 232的外径为 3. 6mm。 在实际的设计时, 铜芯电线 231的平方数与绝缘外 套 232的外部尺寸一一对应, 并不限于上述尺寸。 本实施例二中, 光缆 22包括紧套光纤和紧套光纤外皮 223。 紧套光纤是一 种类型的光纤, 是对光纤进行保护后形成的一种常用光纤。 本实施例二中的紧套 光纤为单芯紧套光纤 221。 通常情况, 单芯紧套光纤 221 的标准外径为 0. 9mm。 紧套光纤外皮 223用于保护单芯紧套光纤 221, 其通常可以采用 PVC材料、 LSZD 材料或 PE材料。 根据行业内部标准, 紧套光纤外皮 223的厚度通常为 2mm。 为了 提高光缆 22的抗拉性能, 光缆 22还可以包括抗拉增强层 222, 抗拉增强层 222 填充于单芯紧套光纤 221和紧套光纤外皮 223之间。 抗拉增强层 222可以为芳纶 纱制成的芳纶纱层或玻璃纱制成的玻璃纱层。 本实施例二不对抗拉增强层 222的 材质作限制。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 221至少有一根作为引出光 纤, 引出光纤从光电复合缆的内部引出于封塑外护套 21 之外, 用于连接外接模 块。 为了实现引出光纤的引出, 封塑外护套 21 与光缆区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用于 截断引出光纤的横向截断口和与横向截断口间隔设定距离设置的, 用于抽出引出 光纤的光纤抽出切口。 在制作光电复合缆的过程中, 在任意位置将封塑外护套 21切开形成横向截 断口,然后在保持抗拉增强层 222完整的情况下通过横向截断口将引出光纤截断, 再之后在横向截断口设定距离处将封塑外护套 21 切开形成光纤抽出切口, 用于 将截断后的引出光纤抽出。 引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 其中, 前端光纤是引出光纤与信号源连接的一段光纤, 后端光纤是引出光纤除去前端光 纤后剩下的一段光纤。 前端光纤通过光纤抽出切口被抽出, 用于形成可与外接模 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横向截断口和光纤抽出切口是引出光纤被引出的必要条件, 两者由于破坏封塑外护套 21 的完整性会使得光电复合缆的防水防尘性能下降。 为此,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 套和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截断口防护套和抽出切口防护套可以为集 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在后续使用时, 外接光纤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熔对接的方式与外接模块的 光模块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也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 然后 通过光纤连接法兰对接的方式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外接模块 自带的插针或切刀可以分别剌入光电复合缆两侧的电缆中,最终实现光电复合缆与外 接模块连接以形成电通路。 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连接后可以利用外接模块的外壳或单独的防护外壳代替 截断口防护套和抽出切口防护套来对光电复合缆进行防护。 前端光纤形成外接光纤的方式有很多种, 下面结合附图 8-10所示的几种方 式进行示例性地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 8, 图 8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应 用模式的结构。 所谓集束直通应用模式指的是每根引出光纤截断后形成的前端光 纤 25 直接对接一个外接模块, 即每根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的数量为一 个, 且光纤抽出切口和横向截断口均位于前端光纤 25与封塑外护套 21相对应的 部位上, 前端光纤 25 被抽出后作为外接光纤与外接模块相连。 此种模式下, 引 出光纤被截断后, 前端光纤 25 进行了利用, 后端光纤则被弃用。 此种模式较适 用于具有较多根单芯紧套光纤 221的光电复合缆。 优选的方案中, 引出光纤的前 端光纤 25 自光纤抽出切口穿出的部位附着在封塑外护套 21的表面。 本实施例二 中, 封塑外护套 21与光缆区和火线区相对的部位之间, 以及封塑外护套 21与光 缆区和地线区相对的部位之间均形成沟槽 B, 前端光纤 25贴附在沟槽 B中, 以实 现对引出光纤更好的布置, 能够避免对外接光纤的损坏。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 二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出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例 如前端光纤 25可以通过防护塑料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21上, 也可 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21上。 本实施例二可以在光电复合缆的其它不同位置分别取出不同的单芯紧套光纤 221作为引出光纤, 并进行相同的操作后形成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图 8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 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26和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27。 截断 口防护套 26和抽出切口防护套 27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如 图 8所示)。 请参考附图 9,图 9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 式的结构。在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 221数量较少,特别是只有一根功能性的单 芯紧套光纤 221 时, 通常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 此种模式下, 每根引出光纤 213 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 抽出切口。前端光纤 2131穿出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后端光纤 2132穿出后端光纤抽出 切口。 分布分路应用模式下,光电复合缆还包括与前端光纤 2131连接的光分路器 211。 优选的, 光分路器 211可以为 PLC光分路器。 前端光纤 2131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 熔的方式与光分路器 211相连,也可以通过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后与光分路 器 211相连。 光分路器 211将前端光纤 2131分成主路光纤 2112和支路光纤 2111。 主路光纤 2112与后端光纤 2132对接形成光信号通路。具体的,两者可以选用尾纤冷 接或热熔对接, 或者选用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 212后对接。此模式下, 支路 光纤 2111作为外接光纤用于后续对接外接模块。优选的,支路光纤 2111可以依附在 封塑外护套 21上光缆区与火线区,或者光缆区与地线区所对应部位形成的沟槽 B中, 以实现更好的布置。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二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出光纤 213 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 例如支路光纤 2111可以通过防护塑料 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21 上, 也可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21上。 分布分路应用模式还可以在光电复合缆的其它不同位置对同根引出光纤进行同 样的操作。当然, 同样一根引出光纤被外接的次数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接收灵敏度和 对接损耗相关, 并不是无限次。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图 9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 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210、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前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29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28。截断口防护套 210、前端抽出 切口防护套 29和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28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 以为分体式结构。 请参考附图 10,图 10示出了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 用模式的结构。 分路模式直通应用模式不受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数量的影响。 此种模式下,每根引出光纤 217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横向截断口两侧的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前端光纤 2172 自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后端光纤 2171 自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 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前端光纤 2172在带光分路器的外 接模块内通过光分路器分成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中除了光分路器之外其它模块 相连的外接光纤。 此模式下, 前端光纤 2172和后端光纤 2171均被引出封塑外护套 21之外。 优选的, 前端光纤 2172和后端光纤 2171可依附在封塑外护套 21上光缆区 与火线区,或者光缆区与地线区所对应部位形成的沟槽 B中,以实现对前端光纤 2172 和后端光纤 2171更好的布置。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二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 出光纤 217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 例如前端光纤 2172和后端 光纤 2171可以通过防护塑料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21上, 也可以通 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21上。 在后续使用时,前端光纤 2172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方式可以 选用尾纤冷接或热熔对接, 也可以选用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后对接。 当然, 后端光纤 2171与外接模块的输出端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连接。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 图 10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 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215、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前端抽出切口防护 套 216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214。 截断口防护套 215、 前 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216和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214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 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封塑外护套 21与光缆区 相对的部位设置有横向截断口和光纤抽出切口,进而实现引出光纤被截断和引出。引 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的前端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 接光纤。外接光纤的形成位置不局限于线缆的端头,可以根据具体的布线环境在光电 复合缆的任意位置被引出,进而实现快速对接外接模块以形成光通路。现场施工人员 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设计合理地确定外接光纤的位置和长度,使得光电复合缆适用于 各种复杂的现场接线环境。可见,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 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最终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 较差的问题。 另外, 外接模块可以具有与火线线缆 23和地线线缆 24对应布置, 用于取电的 插针或切刀。 外接模块可在任意位置利用插针或切刀在火线线缆 23 和地线线缆 24 中取电, 能够实现快速地接电, 提高接电效率。 而且, 外接模块的取电插针或切刀以 及合理的光通路防护结构能够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光电复合缆的外部,使之与线 缆相对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光电复合缆之后, 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或盘绕光电复合缆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 用效果, 即通过调整线缆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 可方便局部优化使用效果。 同时, 本实施例二中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单芯紧套光纤 221, 即光缆 22中的光纤 为单独的一根根单芯紧套光纤 221。 操作人员较容易对此种类型的光纤进行截断、 对接、 分路等操作, 而且操作时不受其它临近光纤或电线的影响, 也不会对其它 光纤的传输造成影响, 进而能够方便对单根光纤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 电复合缆的封塑外护套 21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 上述三个区域 隔离分布能够实现火线线缆 23、 地线线缆 24和光缆 22的隔离布置, 进而使得光电 接续工作可以单独进行, 且互不影响,最终能够解决电缆与光缆混绞在一起造成的电 缆和光缆单独连接较难的问题。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加强筋或加强绳等, 具体设置方式请 参考实施例一中相应部位的描述即可, 此不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考附图 11, 图 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结构。 图 11所示的光电复合缆包括封塑外护套 31、 光缆 32、 电缆 (电缆包括火线线缆 33 和地线线缆 34)。 其中, 封塑外护套 31是整个光电复合缆的外围防护部件, 用于保护火线线 缆 33、 地线线缆 34和光缆 32。 同时, 封塑外护套 31也是将火线线缆 33、 地线 线缆 34 以及光缆 32集成为一体式线缆的外围连接部件。 通常, 封塑外护套 31 可以采用 PVC材料、 LSZH材料或 PE材料制成,即封塑外护套 31可以为 PVC护套、 LSZH护套或 PE护套。 当然, 封塑外护套 31还可以采用其它可用于制作线缆护套 的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三不对封塑外护套 31的材质作限制。 封塑外护套 31具有三个相互隔离的线缆布设区, 分别为光缆区、 火线区和 地线区。 相对应地, 光缆 32设置在光缆区, 火线线缆 33设置在火线区, 地线线 缆 34设置在地线区。线缆布设区的隔离分布能够使得光缆 32、火线线缆 33和地 线线缆 34隔离分布, 进而避免三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 本实施例三中, 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地分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在光电复合缆 的同一横截面内, 火线区的中心线和光缆区的中心线的连线所在的第一直线到地 线区的中心线与光缆区的中心线连线所在的第二直线的夹角大于 0 度, 且小于 180度, 如图 1 1所示。 通常, 光缆区的外部尺寸较大于火线区和地线区的外部尺 寸,且火线区和地线区外部尺寸相等。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分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能够起到平衡光缆 32两侧拉力的作用, 进而使得光缆 32两侧的拉拽移动速度相 等或差别较小, 最终保证光电复合缆在拉拽行进的封塑过程中, 光缆两侧的封塑 厚度较均匀, 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的质量。 本实施例三中, 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分别对应的封塑外护套 31的形状可以 采用其它形状, 并不局限于图 11所示的圆形。 而且, 本实施例三不对光缆区、 火线 区和地线区中相邻的两个隔离区之间的间距作限制。 即相邻的两个隔离区可以紧邻, 也可以相距较长的距离, 其中相邻的两个隔离区的间距通过封塑外护套 31实现。 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用于接电。 优选的, 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 的结构可以相同, 此种情况下, 两者的外皮可以设置与各自相对应的电缆标识。 电缆标识用于区分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 进而降低电缆的误接率。 电缆标 识可以为文字标识或颜色标识 (例如火线线缆 33的外皮为红色, 地线线缆 34的 外皮为黑色)。 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直观识别, 电缆标识优选设置在封塑外护套 31 外表面与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相对应的部位。 为了满足传输大量信息的需 求, 光电复合缆通常包含很多根光纤。 这会导致封塑外护套 31与光缆 32相对应 部位的外部尺寸大于封塑外护套 31与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相对应部位的 外部尺寸。 此种情况下, 电缆标识能够区分地线线缆 34和火线线缆 33即可, 地 线线缆 34和火线线缆 33通过外部尺寸即可区别于光缆 32。 如果火线线缆 33、 地线线缆 34及光缆 32与封塑外护套 31相对应部位在外观上无区别 (即三个相 对部位的外部尺寸相等或相当), 这不仅导致电缆的误接率较高, 而且还会导致 光缆的误接率较高。 为了解决此问题, 电缆标识还应该具有能够将火线线缆 33 和地线线缆 34与光缆 32区分开的功能。 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均可以包括铜芯电线 331和绝缘护套 332。 绝缘 护套 332包覆于铜芯电线 331夕卜, 用于绝缘隔离铜芯电线 331。火线线缆 33和地 线线缆 34还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金属内芯线, 并不局限于铜芯电线 331。绝缘护 套 332可以由 PVC材料、 LSZH材料或 PE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三中, 一种具体的 火线线缆 33或地线线缆 34的结构如下: 铜芯电线 331采用 2. 5方铜芯电线, 绝 缘护套 332的外径为 3. 6mm。 在实际的设计时, 铜芯电线 331的平方数与绝缘外 套 332的外部尺寸一一对应, 并不限于上述尺寸。 本实施例三中, 光缆 32包括紧套光纤和紧套光纤外皮 323。 紧套光纤是一 种类型的光纤, 是对光纤进行保护后形成的一种常用光纤。 本实施例三中的紧套 光纤为单芯紧套光纤 321。 通常情况, 单芯紧套光纤 321 的标准外径为 0. 9mm。 紧套光纤外皮 323用于保护单芯紧套光纤 321, 其通常可以采用 PVC材料、 LSZD 材料或 PE材料。 根据行业内部标准, 紧套光纤外皮 323的厚度通常为 2mm。 为了 提高光缆 32的抗拉性能, 光缆 32还可以包括抗拉增强层 322, 抗拉增强层 322 填充于单芯紧套光纤 321和紧套光纤外皮 323之间。 抗拉增强层 322可以为芳纶 纱制成的芳纶纱层或玻璃纱制成的玻璃纱层。 本实施例三不对抗拉增强层 322的 材质作限制。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 单芯紧套光纤 321 至少有一根作为引出 光纤, 引出光纤从光电复合缆的内部引出于封塑外护套 31 之外, 用于连接外接 模块。 为了实现引出光纤的引出, 封塑外护套 31 与光缆区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用 于截断引出光纤的横向截断口和与横向截断口间隔设定距离设置的, 用于抽出引 出光纤的光纤抽出切口。 在制作光电复合缆的过程中, 在任意位置操作人员将封塑外护套 31切开形 成横向截断口, 然后在保持抗拉增强层 222完整的情况下通过横向截断口将引出 光纤截断, 再之后在横向截断口设定距离处将封塑外护套 31 切开形成光纤抽出 切口, 用于将截断后的引出光纤抽出。 引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前端光纤和后端光 纤。 其中, 前端光纤是引出光纤与信号源连接的一段光纤, 后端光纤是引出光纤 除去前端光纤后剩下的一段光纤。 前端光纤通过光纤抽出切口被抽出, 用于形成 可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横向截断口和光纤抽出切口是引出光纤被引出的 必要条件, 两者由于破坏封塑外护套 31 的完整性会使得光电复合缆的防水防尘 性能下降。 为此,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 截断口防护套和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截断口防护套和抽出切口防护 套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在后续使用时, 外接光纤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熔对接的方式与外接模块的 光模块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也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 然后 通过光纤连接法兰对接的方式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外接模块 自带的插针或切刀可以分别剌入光电复合缆两侧的电缆中,最终实现光电复合缆与外 接模块连接以形成电通路。 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连接后可以利用外接模块的外壳或单独的防护外壳代替 截断口防护套和抽出切口防护套对光电复合缆进行防护。 前端光纤形成外接光纤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结合附图 12-14所示的几种方 式进行示例性地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 12, 图 12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 应用模式的结构。 所谓集束直通应用模式指的是每根引出光纤截断后形成的前端 光纤 35 直接对接一个外接模块, 即每根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的数量为 一个, 且光纤抽出切口和横向截断口均位于前端光纤 35与封塑外护套 31对应的 部位上, 前端光纤 35 被抽出后作为外接光纤与外接模块相连。 此种模式下, 引 出光纤被截断后, 前端光纤 35 进行了利用, 后端光纤则被弃用。 此种模式较适 用于具有较多根单芯紧套光纤 321的光电复合缆。 优选的方案中, 引出光纤的前 端光纤 35 自光纤抽出切口穿出的部位附着在封塑外护套 31的表面。 本实施例三 中, 封塑外护套 31与光缆区和火线区相对的部位之间, 以及封塑外护套 31与光 缆区和地线区相对的部位之间均形成沟槽 C, 前端光纤 35贴附在沟槽 C中, 以实 现对引出光纤更好的布置, 能够避免对外接光纤的损坏。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 三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出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例 如前端光纤 35可以通过防护塑料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31上, 也可 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31上。 本实施例三可以在光电复合缆的其它不同位置分别取出不同的单芯紧套光纤作 为引出光纤, 并进行相同的操作后形成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 图 12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 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36和光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37。 截 断口防护套 36和抽出切口防护套 37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如 图 12所示)。 请参考附图 13,图 13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 模式的结构。在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 321数量较少,特别是只有一根功能性的 单芯紧套光纤 321时, 通常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 此种模式下, 每根引出光纤 313 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 抽出切口。前端光纤 3131穿出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后端光纤 3132穿出后端光纤抽出 切口。 分布分路应用模式下,光电复合缆还包括与前端光纤 3131连接的光分路器 311。 优选的, 光分路器 311可以为 PLC光分路器。 前端光纤 3131可以通过尾纤冷接或热 熔的方式与光分路器 311相连,也可以通过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后与光分路 器 311相连。 光分路器 311将前端光纤 3131分成主路光纤 3112和支路光纤 3111。 主路光纤 3112与后端光纤 3132对接形成光信号通路。具体的,两者可以选用尾纤冷 接或热熔对接, 或者选用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 312后对接。此模式下, 支路 光纤 3111作为外接光纤用于后续对接外接模块。优选的,支路光纤 3111可以依附在 封塑外护套 31上光缆区与火线区,或者光缆区与地线区所对应部位形成的沟槽 C中, 以实现更好的布置。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三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出光纤 313 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 例如支路光纤 3111可以通过防护塑料 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31 上, 也可以通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31上。 分布分路应用模式还可以在光电复合缆的其它不同位置对同根引出光纤进行同 样的操作。当然, 同样一根引出光纤被外接的次数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接收灵敏度和 对接损耗相关, 并不是无限次。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 图 13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 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310、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前端抽出切口防护 套 39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38。 截断口防护套 310、 前端 抽出切口防护套 39和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38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请参考附图 14,图 14示出了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 用模式的结构。 分路模式直通应用模式不受光电复合缆中单芯紧套光纤数量的影响。 此种模式下,每根引出光纤 317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横向截断口两侧的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前端光纤 3172 自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后端光纤 3171 自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 出, 用于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前端光纤 3172在带光分路器的外 接模块内通过光分路器分成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中除了光分路器之外其它模块 相连的外接光纤。 此模式下, 前端光纤 3172和后端光纤 3171均被引出封塑外护套 31之外。 优选的, 前端光纤 3172和后端光纤 3171可依附在封塑外护套 31上光缆区 与火线区,或者光缆区与地线区所对应部位形成的沟槽 C中,以实现对前端光纤 3172 和后端光纤 3171更好的布置。 更为优选的, 本实施例三中的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将引 出光纤 317穿出光纤抽出切口部位固定于沟槽的固定部。 例如前端光纤 3172和后端 光纤 3171可以通过防护塑料薄膜或防护胶布缠固在封塑外护套 31上, 也可以通 过防护胶粘固在封塑外护套 31上。 在后续使用时,前端光纤 3172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方式可以 选用尾纤冷接或热熔对接, 也可以选用冷接或热熔连接光纤连接法兰后对接。 当然, 后端光纤 3171与外接模块的输出端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连接。 为了提高光电复合缆的防尘防水性能, 图 14所示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 设置在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 315、 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前端抽出切口防护 套 316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的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314。 截断口防护套 315、 前 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316和后端抽出切口防护套 314可以为集成于一体的一体式结 构, 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封塑外护套 31与光缆区 相对的部位设置有横向截断口和光纤抽出切口,进而实现引出光纤被截断和引出。引 出光纤被截断后形成的前端光纤穿出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 接光纤。外接光纤的形成位置不局限于线缆的端头,可以根据具体的布线环境在光电 复合缆的任意位置被引出,进而实现快速对接外接模块以形成光通路。现场施工人员 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设计合理地确定外接光纤的位置和长度,使得光电复合缆适用于 各种复杂的现场接线环境。可见,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 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最终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 较差的问题。 另外, 外接模块可以具有与火线线缆 33和地线线缆 34对应布置, 用于取电的 插针或切刀。 外接模块可在任意位置利用插针或切刀在火线线缆 33 和地线线缆 34 中取电, 能够实现快速地接电, 提高接电效率。 而且, 外接模块的取电插针或切刀以 及合理的光通路防护结构能够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光电复合缆的外部,使之与线 缆相对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光电复合缆之后, 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或盘绕光电复合缆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 用效果, 即通过调整线缆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 可方便局部优化使用效果。 同时, 本实施例三中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单芯紧套光纤 321, 即光缆 32中的光纤 为单独的一根根单芯紧套光纤 321。 操作人员较容易对此种类型的光纤进行截断、 对接、 分路等操作, 而且操作时不受其它临近光纤或电线的影响, 也不会对其它 光纤的传输造成影响, 进而能够方便对单根光纤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 电复合缆的封塑外护套 31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 上述三个区域 隔离分布能够实现火线线缆 33、 地线线缆 34和光缆 32的隔离布置, 进而使得光电 接续工作可以单独进行, 且互不影响,最终能够解决电缆与光缆混绞在一起造成的电 缆和光缆单独连接较难的问题。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还可以包括加强筋或加强绳等, 具体设置方式请 参考实施例一中相应部位的描述即可, 此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只是本发明公布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之间不 同的部分之间只要不矛盾, 都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而这些实施例均在本发 明实施例公开的范畴内。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任何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

Claims (9)

  1. 权 利 要 求
    1、 光电复合缆, 其特祉在十, 包拈:
    封塑外护套, 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
    设置在所述光缆区的光缆, 所述光缆包括单芯紧套光纤和包覆于所述单 芯紧套光纤外的紧套光纤外皮, 所述单芯紧套光纤至少有一根作为引出光 纤;
    以及设置在所述火线区的火线线缆和所述地线区的地线线缆; 其中, 所述封塑外护套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截断所述 引出光纤的横向截断口, 以及与所述横向截断口间隔设置用于抽出所述引出 光纤的截断端的光纤抽出切口, 所述引出光纤包括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 所 述前端光纤穿出所述光纤抽出切口以形成用于与外接模块连接的外接光纤。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每根所述引出光纤 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的数量为一个, 所述前端光纤作为所述外接光纤。
  3.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每根所述引出光纤 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 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所述前端光纤自所述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所述 后端光纤自所述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与所述前端光纤相连, 且用于将所述前端光纤分 为主路光纤和支路光纤的光分路器, 所述主路光纤与所述后端光纤相连, 所 述支路光纤作为所述外接光纤。
  4.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每根所述引出光纤 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 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 所述前端光纤自所述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 用于 与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后端光纤自所述后端光纤抽出 切口穿出, 用于与所述外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前端光纤通过所述光分 路器分成与所述带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中除了所述光分路器之外的其它模 块相连的所述外接光纤。 5、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且所述火线区和地线 区对称地分布在所述光缆区的两侧;
    或者, 所述光缆区、 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 火线区和地线区两者中, 一者位于另外一者与所述光缆区之间。
  5. 6、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分布在光缆区的两侧, 且在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同一横截 面内, 所述火线区的中心线和所述光缆区的中心线连线所在的第一直线到所 述地线区的中心线与所述光缆区的中心线连线所在的第二直线的夹角大于 0 度, 且小于 180度。
  6. 7、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通过所述外接模块自带的插针或切刀与所述外接模块 连接, 形成电通路。
  7. 8、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横向截断口的截断口防护套和套设在所述光 纤抽出切口的抽出切口防护套。
  8. 9、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封塑外护套的表面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与地线区或火线区对应的部 位, 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引出光纤穿出所述光纤抽出切口部分的沟槽。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复合缆 还包括将所述引出光纤穿出所述光纤抽出切口部分固定于所述沟槽的固定 部。
  9. 11、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复合缆,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一条, 且设置在所述光缆 区的中心, 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为多根, 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加强筋的周围; 或者, 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多条加强绳, 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为多根, 所述加强筋离散分布在多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之间。
CN201480050999.9A 2014-03-26 2014-03-26 光电复合缆 Active CN105765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4129 WO2015143646A1 (zh) 2014-03-26 2014-03-26 光电复合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669A true CN105765669A (zh) 2016-07-13
CN105765669B CN105765669B (zh) 2018-01-23

Family

ID=54193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0999.9A Active CN105765669B (zh) 2014-03-26 2014-03-26 光电复合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65669B (zh)
WO (1) WO2015143646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1081A (en) * 1994-06-10 1997-07-22 Commscope, Inc. Composite fiber optic and electrical cable and associated fabrication method
US20030235379A1 (en) * 2002-06-19 2003-12-25 Hsi-Chung Lin Electro-optical cable, plug and socket
US20060233513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Ernst Klein Line combination
CN202134252U (zh) * 2011-08-08 2012-02-01 蒋菊生 一种平行电缆
CN202258544U (zh) * 2011-04-20 2012-05-30 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 光电复合缆
CN202362497U (zh) * 2011-12-07 2012-08-01 深圳市恒捷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单根多芯光纤楼宇分层布线连接器
CN102800418A (zh) * 2012-08-14 2012-11-28 江苏通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蝶形光电复合数字通信电缆
CN202584892U (zh) * 2012-05-30 2012-12-05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易开剥平行集束光纤复合架空绝缘电缆
CN203787115U (zh) * 2014-03-26 2014-08-20 奇点新源国际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 光电复合缆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1081A (en) * 1994-06-10 1997-07-22 Commscope, Inc. Composite fiber optic and electrical cable and associated fabrication method
US20030235379A1 (en) * 2002-06-19 2003-12-25 Hsi-Chung Lin Electro-optical cable, plug and socket
US20060233513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Ernst Klein Line combination
CN202258544U (zh) * 2011-04-20 2012-05-30 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 光电复合缆
CN202134252U (zh) * 2011-08-08 2012-02-01 蒋菊生 一种平行电缆
CN202362497U (zh) * 2011-12-07 2012-08-01 深圳市恒捷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单根多芯光纤楼宇分层布线连接器
CN202584892U (zh) * 2012-05-30 2012-12-05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易开剥平行集束光纤复合架空绝缘电缆
CN102800418A (zh) * 2012-08-14 2012-11-28 江苏通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蝶形光电复合数字通信电缆
CN203787115U (zh) * 2014-03-26 2014-08-20 奇点新源国际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 光电复合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669B (zh) 2018-01-23
WO2015143646A1 (zh)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6892A (zh) 光电复合线缆
CN105632646A (zh) 光电混合缆
CN101706604A (zh) 一种易分支的光缆
CN213123841U (zh) 一种骨架型光电复合缆
CN104867586A (zh) 光电复合缆
CN108847305A (zh) 一种高速视频传输用超柔智控光电混合缆
CN208507227U (zh) 一种高速视频传输用超柔智控光电混合缆
CN105551664A (zh) 一种具有异型软导体的光电混合缆
CN203787115U (zh) 光电复合缆
CN105830174B (zh) 光电复合缆
WO2022222483A1 (zh) 一种光电复合缆及光电系统
CN105765669B (zh) 光电复合缆
CN105830177B (zh) 光电复合缆系统
CN104867585A (zh) 光电复合缆
CN105825948A (zh) 一种包覆填充的光电混合缆
CN110767372B (zh) 5g基站用光电复合缆
CN205158973U (zh) 用于特种装备的抗拉伸光电混合缆
CN210488063U (zh) 8字形室内外两用柔性紧套光缆
CN203787183U (zh) 光电复合缆
CN203787114U (zh) 光电复合缆
CN210606751U (zh) 一种轨道交通用光电信号电缆
US20190287697A1 (en) Metal wire armored optoelectronic hybrid cable
KR20140051538A (ko) 타이트버퍼 광섬유 및 이를 이용한 분배용/분기용 케이블
CN217239136U (zh) 一种数字通信电缆
CN109494005A (zh) 通信基站rru用轧纹铠装光电混合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502-1, 5th floor, building 2, No.10 yard, KEGU 1st Street,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0176

Patentee after: Singularity Xinyu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9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wanquanzhuang Road No. 28 Wanliu new building 6 storey block A room 614

Patentee before: Singularity Xinyu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