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28A - 喷墨式记录头的喷出复原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式记录头的喷出复原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28A
CN1057428A CN91103063A CN91103063A CN1057428A CN 1057428 A CN1057428 A CN 1057428A CN 91103063 A CN91103063 A CN 91103063A CN 91103063 A CN91103063 A CN 91103063A CN 1057428 A CN1057428 A CN 1057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inting ink
record
header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1103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15C (zh
Inventor
小板橋规文
杉本仁
田鹿博司
松原美由纪
新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墨式记录头新颖而有效的 复原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它具有将通过驱动喷射能 发生元件而使油墨从记录头喷出孔喷出的过程与用 抽吸或者加压泵强制排出油墨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方 法或装置。使用本发明,除了能使泵本身小型化外, 还可以对全部多个喷出孔可靠而高效率地进行复原 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可适用于喷墨式记录头和通常所使用的办公机器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的记录头或者同油墨盒作成一体的记录头的复原方法及使用可同装置主体自由装拆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在现有的喷墨式记录头、记录装置中,利用成膜沸腾的热能记录方式同利用压电元件的方式相比是独特的,即使同其它利用光能的热能记录比较,由于具有众多的优点而在实践中被推广。
为了消除由于使用液体状的油墨作为记录剂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中采用了在其它记录装置中未能见到的特有的结构,即,设置了使液路中重新充满记录剂而使喷出孔形成面达到良好状态的技术措施,亦即所谓记录头的喷射复原系统。
这些喷射复原系统有种种结构,首先,作为使液路中重新充满记录剂的措施就有被称作预喷射或者空喷射的系统,它是在非记录时刻驱动喷射能发生元件而进行油墨的喷射使其进入一定的收容油墨的介质中。
作为公开这些内容的专利可见英国专利GB2,169,855的说明书。该专利除上述内容外,还公开了在对油墨进行预加热之后再进行预喷射。
另外的结构有对油墨供给系统加压或者由油墨喷出孔对其进行抽吸等,从而在液路中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油墨由喷出孔强制性地排出。
公开了这一内容的有代表性的专利是美国专利US4,600,931的说明书。这种抽吸复原在通常情况下不进行,而是在即将发生记录不良这种情况之前或者在不喷射状态下进行。有关抽吸复原的发明有许多申请,其中已知有这样的发明,它可变换抽吸条件而具有进行正常抽吸的正常复原和增大抽吸条件的大复原。
另外的结构还有用作恢复喷出孔形成面以防止喷射方向产生偏差的装置,它是用来同喷射孔形成面相接触的擦拭零件,通过两者的相对移动,擦拭粘附在喷出孔附近的墨滴、尘埃等。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现有的复原技术措施时发现,虽然使预喷射条件随记录时的环境变化(包括记录头温度、环境温度以及动作序列中的过程等)而相应变化是有效的,用真空泵或者加压泵进行强制性排出通常也是有效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即,有时即使花更长的时间、损失更多的油墨也不能实现高水平的复原。这在通过抽吸及加压进行强制性排出时尤其是个问题,当不使用均匀的抽吸力及加压力将油墨由所有多个喷出孔喷出时就白白浪费掉油墨。尤其是,现已清楚,即使使用大型泵、增强其复原能力,也不是那么有效,相反却使油墨的损失量加大。
另外的问题是增加预喷射时由各喷出孔喷出的油墨量会使花费在复原处理上的时间变得更长,因而降低了记录的效率。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复原处理时这些问题尤为显著。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式记录头的复原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所施加的强制性复原技术措施的复原能力而不致使装置加大且能实现可靠的复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原方法和记录装置,在该装置的向记录头供以油墨的油墨贮存容器中即使存在作为负压发生源的吸收材料的影响,也能实现可靠的复原处理。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原方法和记录装置,其复原程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佳,且可缩短复原处理的时间并将油墨损失量降到最低限度。
本发明的另一更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原方法和记录装置,它可以从复原处理一开始就得到高效率的抽吸而又不致使象管式泵之类的机构增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措施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原处理方法,它是在具有同多个喷出孔各个对应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喷墨记录头中进行复原处理,其特征在于:采用的复原方式是将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而由上述多个喷出孔喷出油墨的元件驱动过程同从记录头中经过上述喷出孔强制性地排出油墨的过程同时进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原处理方法,它是在具有同多个喷出孔各个对应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喷墨式记录头中进行复原处理,其特征在于:采用的复原方式是同开始复原相对应地进行将记录头中的油墨加热的加热过程和在该加热过程之后,再将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而由上述多个喷出孔喷出油墨的元件驱动过程同从记录头中经过上述喷出孔强制性地排出油墨的过程同时进行。
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其中,装有进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头,油墨贮存容器同喷墨式记录头作成一体,在油墨贮存容器中装有油墨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选择下述记录方式和下述复原方式的机构:
该记录方式是与记录信号相对应地驱动上述记录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射能发生元件以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该复原方式是当驱动上述记录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射能发生元件时,大致同时地由上述记录头的喷出孔进行抽吸。
本发明提供的记录装置尤其是采用发热元件作为喷射能发生元件,其中,形成气泡的电热转换元件尤为有效。最好,采用如下的最佳结构:
上述复原方式是在上述气泡的长大过程中就开始上述抽吸,而当上述气泡消失时,施加一个上述抽吸时的最大抽吸力以进行定时驱动。
在上述喷射复原处理中,将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的驱动频率设定得比油墨的临界再充频率更高。
作为本发明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发明是提供一种复原处理方法,它是在具有同多个喷出孔各个对应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喷墨式记录头中进行复原处理,其特征在于:它采用的复原方式是具有将元件驱动期间和强制排出期间并用以进行复原的复原并用期间;元件驱动期间是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并由上述多个喷出孔喷出油墨;强制排出期间是从记录头内部经过上述喷出孔强制性地排出油墨。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迄今为止未曾采用过的结构,因而取得了未曾料想到的优良效果,它提高了喷墨式记录的效率,大幅度地延长了复原处理的间隔时间。
本发明未予说明的其它目的和详细结构可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而予以理解。
下面,对附图予以简要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将记录头和油墨容器作成一体的盒的立体图。
图2A和B分别是表示该记录头的结构例子的正视图和侧剖视图。
图3和图4分别是表示装有图1所示的盒的本实施例装置的托架的四周的平面图和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装置的模式的立体图,它表示了作为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复原系统的概貌。
图6、图7分别是表示该复原系统的详略结构例子的平面图和立体图。
图8是为说明配置在该复原系统中的罩盖单元的详细结构和工作情况的正视图。
图9是为说明该擦片升降机构所升降的擦片擦拭情况的示意图。
图10是同样为说明对该擦片进行清扫情况的示意图。
图11和图12分别是说明本发明复原并用期间的说明图。
图13是为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油墨抽吸机构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
图14A-D是为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复原处理时的盒位置的示意图。
图15A-E是为说明按本实施例的时序实施时,图13所示的抽吸机构和图14所示的盒的工作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有关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一个构成例子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用图16所示的控制系统操作的简要记录工作次序的流程图。
图18A-E是分别表示用图16所示的控制系统操作的初始处理、记录准备处理、记录时的复原处理、记录结束处理和大复原处理的详细程序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9是为说明在记录头片中所存在的气泡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的曲线图。
图21A、B、C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进行大复原处理时的驱动状态的定时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主要流程的方框图。
下面就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关于盒
首先,图1表示了可装在有关本实施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在后面将结合图3叙述)中的盒C的一个结构例子。有关本实施例的盒C在其上方有油墨容器80,在其内部装有油墨吸收材料(海绵);在其下方有记录头86;另外在同油墨容器80并排位置设置有头侧插板85,它用来接收为驱动记录头86的信号等,同时用来输出检测到的剩余油墨量。因而,当把该盒C装入后面所述的托架时,因其高度H较低,可以推入。另外将盒的横向厚度W作得很薄,如结合图2在后面所述那样,当把盒C并排排列配置时,可使托架结构尺寸较小。
83是同油墨容器外壁作成一体的插板保护盖,用来防止不小心同插板85接触。另外,81是定位部,在其两个方向上加工有固定定位面81a、81b。通过使这些定位面和设置在记录头86上的定位用固定定位面保持足够的距离,就可以用后面所述的压销对斜面84处加压,从而实现记录头可靠的定位和固定。此外,82是捏手,在将盒C对着托架装拆等的时候使用。另外,82a设置在捏手82的前端,它是用来将油墨容器内部同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83a为切槽,83b为导向面,都用作将盒C装入托架时的导向。
本实施例的记录头86在图中的底面上开有多个喷出孔,在同这些喷出孔连通的液路部分中配置有用来产生喷出油墨用的能量的喷射能发生元件。作为该喷射能发生元件,由于喷出孔乃至液路可实现高度密集,使用热能发生元件最为合适。
图2A和B分别表示由记录头86的喷出方向的前面看去的正视图和侧剖视图。
图2A和B中,101为记录头86的底板,用铝材制成。在底板101上粘结有用Si等制成的基板102(加热器板)。在加热器板上制作出作为热能发生元件的电热转换元件(图中未表示)以及用来驱动该电热转换元件的功能元件二极管等。103是小孔板(加工有喷出孔的零件),此处,将小孔板和顶板103A作成一体,其间设置有用作油墨液腔的沟槽。
加工该小孔板103上的喷出孔可用例如激态复合物激光加工或者照相腐蚀工艺高精度地进行,用这些方法所有多个喷出孔都可得到高精度的形状。另外,在喷出孔形成面上显露多种不同种类的材料的情况下,该小孔板103也被用来防止由于这些材料间的浸润性的不同而生产的喷射方向的偏差。
104是过滤器,设置在由顶盒105至共用液腔106的油墨供给口上。过滤器104将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流来的油墨中的杂质和尘埃等过滤掉。通过了过滤器104的油墨流入共用液腔106,根据喷出的需要分别供给同该共用液腔连通的多个油墨液路107。109是加压零件,它以其弹力等压住小孔板103并相对于开口面(此外尤其是加热器板102的端面)实现紧贴。在本实施例中,加压零件109使用不锈钢(SUS)。
在以上的结构中,由同记录头86作成一体的油墨容器80供给顶盒105以油墨。其后油墨就按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首先通过过滤器104以除去油墨中的尘埃及杂质等,然后流至共用液腔106,再从那里引入液路107。而且,通过驱动设置在液路107中的电热转换元件,使油墨中产生气泡,再根据该气泡状态的变化经喷出孔108喷出油墨。
(2)、有关托架
图3和图4分别是表示可装入图1所示的盒C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四周的结构例子的平面图和立体图。这些图表示了在托架2上定位装入4个盒C1、C2、C3、C4的例子(4个盒分别盛有不同颜色的油墨,例如黄、品红、青、墨等)。
在作为装夹零件的插件夹持器40上,连接着4个压销10(压销A-D),用弹簧10a(弹簧A-D)将压销压向图3中的左方。此处,作为装夹零件的插件夹持器40通过轴20(轴Ⅰ,轴Ⅱ)同杆21(杆Ⅰ,杆Ⅱ)连接,并可随着连接在该杆21上的操作杆7的转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而在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当向右移动时,加压解除,可进行盒的更换;相反,当向左移动时,将装入的盒固紧。
如果将操作杆7以轴9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夹持器40便可前进,压销10同盒C接触,于是盒C被装入装盒位置。而且压销10的前端10b分别同4个盒C的固定定定位面1d接触并推压盒C。压销10的外周面10C同托架2的固定定位面2S接触,其结构使其能各自独立地承受所产生的同压销成直角方向的横向力。因此,装夹零件40仅仅承受弹簧10a(弹簧A-D)的反力,由于没有横向力的作用,在同时拆开多个盒C时,也可用很小的操作力来操作操作杆7而实现装拆作业。
下面就盒C一端的主插板85和与其连接而设置在记录装置主体上的插座(主体插座)6插入及拔出的机构及动作予以说明。
将主体插座6插入主插板85时,如果操作操作杆7,主体插座6和插件夹持器40便形成一体移动,同主体插座6作成一体的连接轴6a在拉力弹簧41(参照图4)的弹力作用下就处于插入插件夹持器40的狭长切口状的连接配合部的状态。于是,主插板85和立体插座6相接触,在主体插座6的斜面(图中未表示)的引导下,主体插座6和主插板85相配合(结合)。其后,插件夹持器40在扫描导轨一侧向右移动一定距离(该移动可通过旋转操作杆7实现)。此外所谓“一定距离”是指达到活动(分离)状态插件夹持器40的移动距离。
而且,由于立体插座6和主插板85是以比上述拉力弹簧41更强的力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主体插座6也同插件夹持器40分离。也就是说,连接被分开。从而,当主体插座6和主插板85配合(结合)时,由于主体插座6相对于插件夹持器40处于自由状态,盒C相对于托架2就可仅以压销10产生的推压力定位,当然也就确保了记录头86相对于托架2正确的定位。
其次,当取出(分离)盒C时,使操作杆7从竖立位置向横卧位置(图3所示位置)转动,即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连接轴6a就以强力同主插板85结合,插件夹持器40向右移动,与此相应,连接槽40a的大直径段的侧面就固定定位在连接轴6a上,从而在图3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推压连接轴6a,同时使主体插座6同主插板85脱离(分离)。同时,压销10也同插件夹持器40形成一体移动,从而同记录头86分离。
(3)、记录装置的概貌
图3至图5中,11为扫描导轨,它在托架2的主扫描方向延伸并可自由滑动地支承着托架2;11a为轴承;51是挠性电缆,它介于插板之间并同盒C有一定距离,用来接受各种信号;52是用来传送为使托架2往复移动的驱动力的皮带。另外,17、18和15、16是两对配置在用记录头86进行记录的记录位置前和后的用来夹持、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辊;50是用来限制记录介质的被记录面使其平坦的台板。
图4表示的是可采用以上结构的打印机或者复印机、传真机等记录装置的简图。
记录装置主体1000在操作这一面有可形状的盖子1101。如果以回转中心轴作为中心将该盖子1101置于打开状态,则主体内部就予敞开。在这敞开之后,前述的操作杆7的回转动作就成为可能。盒C1-C4相对于装置主体就可以进行装拆操作。图中用实线表示的操作杆7表示的是图1所示的可装入盒C的位置,在这一位置,就阻止了盖子1101向关闭状态翻转。再有,图中用虚线表示的盒C表示的是在装入过程中的情况,实线表示的盒C表示的是定位在装置主体中、处于可进行记录的规定位置的情况。这时,盒C的记录头86的喷出孔形成面平行地正对着台板50的导向面,突出的记录头部由托架伸向其下方而位于记录介质输送辊16、18之间。1102表示的是配电用的软板,12是导轨,它同前述的导轨11一起用来支承托架并导向。
图中所示的插件夹持器40的状态是在装入盒C之后,将操作杆7置于虚线所示位置,盒C相对于托架已经固定后的状态。20和202是两根轴,它同前述插件夹持器40相对于托架的相对移动方向有关并设置在两侧面上,其高度位置相互并排在同一高度上。该轴为圆柱形,它可在两个长槽内移动,该长槽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托架两侧侧面的同一直线上。图中,以实线表示的20和202的位置同用实线表示的操作杆7相对应。这些轴20和202进一步确保插件夹持器40的平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将轴20和202设置在插件主体之外而配置在记录头定位用的压销10的上方附近,因此可提高记录头定位用的压销10的位置精度。再有,其结构还可设计成,在插件主体上设置同轴20和202同样的轴,从而使插件主体的平行移动更稳定,而且在插件连接后,在前后方向及同侧板之间的间隙部件的左右方向都具有自由度。本实施例最好将轴202用的长槽作成,在将插件主体完成插件连接之后,轴202在前后方向不固定,从而使定位用的压销10的定位仅由轴20起作用。
(4)、复原系统的概要
下面,就有关本实施例的复原系统予以说明。
图5是为说明复原系统设置部件及其简要结构的模式图,在本实施例中,复原系统设置在原始位置一侧。
在复原系统中,300是同具有记录头86的多个盒C一一对应地设置的盖罩单元,它伴随着托架2的移动可如图14所示在图中的左右方向滑动,同时还可在下上方向升降,而且,当托架2处于原始位置时,便同记录头86接合并盖住记录头。
另外,在复原系统中,401和402分别是作为擦拭零件的第1和第2擦片,403是为清扫第1擦片401用的以例如吸收材料制成的擦片清扫器。在本实施例中,由托架2的移动驱动的升降机构支承第1擦片401,因此可将第一擦片401设定在如下的上升和下降位置,上升位置(擦片突起)时擦片擦拭在记录头86的喷出孔形成面中露出的小孔板103的表面,下降位置(擦片后退)时,同小孔板103不发生干扰。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记录头86的安装位置使得它在图2A中具有宽度b的那部分位于图7中的左边,以便托架2从图中的左边移动到右边时用第1擦片401来进行擦拭。因此,致使对露出的小孔板103表面的擦拭仅仅是从图2A所示的按喷出孔的分布位置划分的窄的部分一边(宽度为a的部分)转向宽的部分一边(宽度为b的部分)。再有,关于第2擦片402,其固定位置使得它可擦拭加压零件109,该加压零件109位于不被第1擦片401擦拭的记录头86的喷出孔形成面上,也就是图2A中露出的小孔板表面的两侧部分。
再有,在复原系统中,500是同盖罩单元300连通的泵单元,它用于在将盖罩单元300同记录头86接合进行抽吸处理时产生所需的负压。
(4.1.)盖罩单元
图6是表示复原系统的详细结构的例子的平面图。
首先,盖罩单元300具有以下几部分:同记录头86的喷出孔四周紧贴的盖302;用于支承盖302的支承座303;在喷射处理和抽吸处理时接收油墨的吸收材料306;为了抽吸所接收到的油墨的抽吸管304;还有同泵单元500连通的连接管305等。该盖罩单元300设置的数目与盒C各个对应的位置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并用盖罩支架330支承。
332和334是由盖罩支架330突出在外的销钉,并分别同设置在固定的复原系统的底板350上、为引导盖罩支架330在上下方向运动的凸轮槽(图中未表示)相连接。弹簧360所施加的弹力使盖罩支架330保持在右端而且是下降位置。如图14所示,图6中的342是连接部分,在托架位置的左边,它被盖罩支架330升起而同托架2连接。如果托架2从始动位置向左移动,与此相应,由于连接部342的作用,盖罩支架330就克服弹簧360的弹力而移动。这时,盖罩支架330就被引导移位到左、上方。因此,盖302就同记录头86的喷出孔的四周紧密贴合,进行加盖。另外,把完成加盖时托架2的位置作为原始位置。
下面,用图8来说明有关本实施例的盖罩单元300的结构及动作。再有,图中省略了吸收材料306。
盖302由弹性材料制成,它由对着支承座303的接合固定部分302a和在该支承座303上为设置管状结构302b而设置的突缘302c构成,所有这些都成型为一体。
盖302可以用例如硅橡胶、丁基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
由于将图中所示的t那部分(突缘302c)的厚度做得尽可能的薄,可提高盖302相对于记录头的喷出孔排列表面的仿形性。突缘302C的厚度t最好在0.4mm以上、1mm以下。
使用这样的结构,可使盖302的管状结构302b在正对作为该喷出孔密闭措施的喷出孔排列表面的接合方向具有弹性,利用该弹性,可实现该盖对喷出孔排列表面的均压。再有,盖罩单元300对喷出孔形成面的接合,则通过盖罩支架330同复原系统的底板350的相对移动来实现。这时,如果在将抽吸管304的另一端同大气连通的情况下进行连接,即使减小盖内空间,在盖内也保持大气压力,喷出孔内部的油墨弯液面也不会后退。
其次,当分离盖时,由于盖内空间在盖302仍同记录头86连接着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大,伴随着分离动作,由于盖的弹性恢复所产生的泵的作用(负压作用),从而使将油墨吸持在盖内变得更容易。也就是说,这是因为在盖同记录头分离之际压缩了的盖恢复到原来状态之故。再者,盖一分离,由于盖内从负压条件转变到大气压状态,就防止了油墨由盖内溢出,从而可继续将油墨保持在盖内。这种作用可通过将支承座303设计得具有比盖罩正下方的盖的内径更大的空间来得到。
(4.2)擦片升降机构等
下面,就第1擦片401的升降机构予以说明。
再参照图7,图中,410是可升降的擦片架,在其上部用夹具411装着第1擦片401。412是擦片架复位弹簧,它用来对擦片架410施加一个向下的拉力。
430是锁紧杆,它可以绕突出在擦片架410外的销子414转动,它通过同制动器432的上部连接可将擦片架410锁紧在其上升位置。用弹簧434使其趋向于图7的上方。另外,就图示的状态而言,它是连接在突出在擦片架410之外的突块414上的,从而保持图示位置。
440是解除杆,它可绕突出在擦片架410之外的销子418转动,用来解除在擦片架410的上升位置的锁紧杆430的锁紧状态,也就是说,在解除杆440上设置了同锁紧杆430连接的销子442,当解除杆440绕销子418在该图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时,销子442就使锁紧杆430绕销子414转动,从而解除了锁紧杆430同制动器432的上部间的连接。这些机构的驱动力来自用于使擦片架410随托架2的移动而上升的驱动凸轮(图中未表示),但就本发明来说,不受这些机构的限制。
图9是表示擦片401进行擦拭时的细节的侧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擦拭方向仅是从自喷出孔到加压板台阶处的宽度窄的地方到宽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小孔板103中喷出孔排列偏向一侧的方向进行擦拭。这样一来,即使喷出孔附近湿润或者粘附尘埃,通过擦拭都可恢复清洁的喷出孔表面而使其保持良好的喷出状态。
相反,在从自喷出孔到加压板台阶处的距离宽的地方擦拭到窄的地方的情况下,将会积存未能完全除去而残留的油墨以及尘埃,其结果,由于距离近,可能堵塞小孔,因此很不理想。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上所述适当地升降第1擦片,自到台阶处的距离窄的地方擦拭到宽的地方,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油墨及尘埃都不致到达喷出孔8的位置,因而不会对喷出孔产生影响,可保持稳定的喷出状态。
可是,纵令在本实施例中也有这种情况,即:虽然按规定在如图9所示的方向上擦拭,如果一点也不考虑该擦拭速度,也即托架2的移动速度,那么由于由擦片401的材质及形状等决定的诸因素(弹性系数等)的影响,在同喷出孔形成面的凹凸部分的随动性方面也存在问题。也就是说,第1擦片401在台阶处不能随动,这是因为产生了当其弹性恢复时已经飞跃过喷出孔108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考虑了所有这些因素,在擦拭时以比普通扫描时低的速度来移动托架2,从而保证在喷出孔附近进行可靠的擦拭。
图10A和B是为说明擦片401清扫状况的示意图。如上所述,随着盖罩单元300的滑动,擦片401上升(该图A),其后,随着托架2向右移动就进行擦拭。这时,在本实施例中,经擦拭而收容在擦片上的油墨仅流散在擦片401的表面而不会滴入记录装置中。
然后,如该图B所示,当托架2从右边移回来时,擦片401下降。擦片清扫器403即使装在盖罩单元300上,由于盖罩单元300已经恢复到原始位置,它便同擦片401接触。因此,随着擦片401的下降,粘附在其表面上的油墨等已经被收容在用吸收材料制成的清扫器403上,擦片401便得到可靠的擦拭。
(4.3)泵单元
下面,参照图6、图7就泵单元500予以说明。
此处,502是设置成半园筒面形状的复原系统底座的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至少在整个范围内布置有构成具有可挠性零件的管子304。510是加压轮,它一边对着基准面502挤压管子304,一边绕泵轴504旋转。通过在图示箭头方向旋转同时压扁管子304,从而使直至盖罩单元300的空间产生负压以从喷出孔进行抽吸油墨等。
520是导辊,它用来使加压轮510旋转并支承在泵轴504上而可以旋转。522是固定架,它用来将加压轮510的轴512安装在导辊520上。524是导向用隔壁,它同导辊520作成一体,用来预先将多根管子304相互分离以防止它们叠在一起。526是定位凸轮,它同导辊520装成一体,用来承受使导辊520旋转所传送的驱动力。528是泵驱动齿轮传送装置,它具有同装在输送记录介质(付扫描)用的输送辊15的轴上的齿轮15A以及同定位凸轮装成一体的齿轮相啮合的齿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泵驱动(加压轮的旋转)的驱动力由输送辊15承受。
530是簧片开关,它用作为判别加压轮位置而设置的检测装置,通过同导辊520装成一体而绕泵轴504旋转的凸轮532来触动。
(5)、记录装置的工作顺序
(5.1)、加压轮的位置设定
首先就有关要使油墨从记录头86中强制性地排出,用于产生抽吸力的泵单元500的加压轮的位置的设定予以说明。
图13是其说明图,
Figure 911030638_IMG2
是加压轮510的设定位置。另外在图中,将反时针方向(进行抽吸的方向)作为“+”,将顺时针方向作为“-”。
首先,位置 是加压轮510不压扁管子304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是盖罩已经盖上时,盖罩内乃至油墨抽吸系统都同大气相通。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4
是加压轮510一边旋转、一边沿基准面502压扁管子304后被停止的位置,在这些给定的位置,由于管子304已被压扁,当盖罩已经盖上时,盖罩内乃至抽吸系统就同大气隔绝。
在本实施例中,用抽吸油墨来进行复原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装置延续较长时间闲置不用之后以及即使用单一的空喷射、擦试等其他复原处理不能达到良好的喷出状态时等的情况下,可用开关等适当的操作装置手动进行或者自动地进行。这时,由于油墨粘度增高,成为用其它方法难以排出的状态,必须对盖罩内的喷出孔施以极大的抽吸力,也即必须提高流速将油墨急剧地排出。再有,与此同时实施空喷射作业(以下将此称为“大复原”或“复原并用期间”)。
另一种是在紧接着完成一定量的记录作业之后,通过更新及冷却等使喷出状态达到良好而进行的复原处理。尤其是在使用热能作为喷射能的本实施例这样的装置中,这时,由于油墨温度有某种程度的提高,粘度相应变小,油墨成为比较易于排出的状态,因而只需施加比大复原时小的抽吸力来进行排出(以下将此称作“小复原”)。
在这些大复原时及小复原时,本实施例将“+”向旋转的加压轮510分别设定在位置 和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6
以保持一定时间。所作用的抽吸力及抽吸量由于是根据油墨抽吸系统内容积的增加量来决定,也就是根据同“+”向旋转的加压轮510从开始压扁管子304的位置到停止位置的长度相对应的内容积来决定,因而停止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7
时比停止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8
时抽吸力变小。这样一来,小复原时一定比大复原时油墨从喷出孔缓缓地流出。因此,其流动状态稳定,可能存在于喷出孔之内的微小气泡等,也就是说,在抽吸力大、流动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由于紊流及涡流的发生而不能除去的微小气泡等,也可予以可靠地排出。另外,由于这时被抽吸的油墨量也变少,油墨消耗不会超过其必须量。
再有,如果以谋求降低油墨消耗量为主,小复原时也可设定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9
,这样可减少大复原时停止在此处的时间。另外,如果以可靠地除去微小气泡等为主,也可在小复原时降低加压轮510的旋转速度,从而使抽吸油墨缓缓地进行。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停止位置定得适当,也可达到降低油墨消耗量。
作为用于强制性地排出油墨的措施,既可以用其它形式的抽吸泵,也可以对至喷出孔的油墨供给系统施加压力,然而,采用本实施例这样的泵单元500,使如上所述的控制及调整都变得更容易。
(5.2)、托架位置的设定
利用图14对托架2位置的设定情况等予以说明。图中的
Figure 911030638_IMG10
-
Figure 911030638_IMG11
是将位于记录范围顶端的记录头作为基准的位置。
首先,该图A表示擦试时的反转位置。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将该位置作为设定在进行加盖时或者使擦片401上升时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这些加盖作业及擦片上升动作都随托架2的移动而进行,必须由托架2传送高于某种程度的极大的力。因此,如果将托架2设定到适当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12
,利用其惯性而从该位置移动,就不致使作为托架2的驱动源的电机的体积加大,功率增加,为了驱动上述机构只需必要的足量驱动力即可。
其次,该图B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13
表示的是记录作业的原始位置和记录作业中反转位置的始动位置。这时,各记录头86和各盖罩单元300相互对正,但盖罩支架330和擦片架410还未被驱动,因而盖罩单元300和记录头86处于相互隔离的位置,而且擦片401也未上升。空喷射就在这个位置进行。
其次,示于该图C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14
是擦片架410开始上升的位置。在进行加盖时或进行擦拭时都通过该位置或者可设定在该位置。另外,该图D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15
是盖罩支架330上升进行加盖作业的位置,在该位置一边进行大复原或小复原处理,一边作为记录间歇时的停机。
(5.3)、作业时序的汇总
图15A-E是本实施例的作业时序的汇总图。在这些图中,“1”栏表示的是加压轮510的位置,“2”栏表示的是托架2的位置。另外,
Figure 911030638_IMG16
和图13所示的加压轮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17
和图14
Figure 911030638_IMG18
所示的托架位置是相同的。
该图A表示的是电源接通后开始处理时的情况,加压轮及托架被启动,其位置开始变化。该图B表示的是通过按下复制开关发出记录开始的指令时的状态,其后,通过盒式供纸或手动供纸实现记录介质的进给。该图C表示的是在记录处理时以适当的定时(例如每5-10行的记录扫描)进行的擦试及空喷射处理。该图D表示的是在紧接着完成一定量(例如本实施例中是在一页的记录介质上记录)的记录之后进行的包括小复原处理的记录结束处理。另外,该图E表示的是大复原处理。
关于这些的详情,同图17和图18一并说明。
(5.4)、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16表示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
其中,800是作为主控制部的控制器,它具有实现图17和图18所示程序的部件例如微计算机形式的CPU801,存储有与该程序相对应的程序及其他固定数据的ROM803以及设置有展开图像数据区域及作业用的区域的RAM805等。810是作为图象数据供给源的主装置(读出部件,即也可是图6的装置212等),图像数据、其它指令、状态信号等通过接口(I/F)812送到(或发出)控制器。
820是开关组,它包括:电源开关822,用来命令记录(复制)开始的复制开关824及用来指令大复原启动的大复原开关826等,它接受操作者输入的指令。830是传感器组,它用来检测装置的状态,它包括用来检测托架2处于原始位置或始动位置等位置的传感器832和用来检测包括簧片开关530的泵位置传感器834等。
840是记录头驱动器,它用来驱动与记录数据相对应的记录头86的喷射能发生元件(在本实施例中为电热转换元件)。850是主扫描电机,它用来使托架2在主扫描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移动。852是其驱动器。860是副扫描电机,它用来输送记录介质(副扫描),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还通过输送辊15来驱动加压轮510,854是其驱动器。870是如前述的管泵等的抽吸泵,其驱动由电机驱动器853承担。
(5.5)控制程序
图17是通过本实施例说明记录处理程序的简要流程图。
操作电源开关822一接通电源,本程序就启动,首先,在SA步进行初始处理(图18A)。其次,在S1步是待机状态,等待着由操作复制开关824、或者由主装置810发出的信号,或者在手动供纸时的供纸信号等开始记录的指令信号。随着由主装置810输入图像信号,控制器一接受指令,在SB步就进行记录准备处理(图18B)。
其后,在S3步进行一定行数的记录(在本实施例中为5-10行的多行),在S5步判断1页的记录是否完成。此外,如果判断为“否”,就进行SC步的记录时复原处理(图18C),即每完成规定行数的记录后进行一次复原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是”,在进行了SD步的记录终结处理(图18D)之后再转移至S1步。
下面,参照图18A-D和E对上述SA步-SD的详细情况及大复原处理的细节予以说明。再有,图18A-E中的时序和图15A-E相互对应。
首先,如图18A所示,在初始处理时的SA1步对托架2的原始位置(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19
)进行设定。另外,这时将加压轮510设定在位置 (以下将该位置也称作轮的原始位置)。当对托架2的原始位置进行设定时,应使其能进行惯性移动,即:为了利用其移动来驱动盖罩支架330和擦片架410,将托架2设定在同复原系统不重合的适当位置(例如图14A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1
),以便得到适当的惯性力。而且,通过对原始位置的设定,可得到记录头86被加盖而且盖内空间被密闭的状态。另外,在这时,擦片401伸出,通过其能被锁紧的位置(图14的位置 ),因而擦片401处于上升位置(该动作在后文也是相同的)。再有,如果托架2和加压轮510已经处于原始位置,也可以跳过这一步。
其次,通过在SA3步向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3
移动托架2,对喷出孔形成面进行擦拭。这是因为通过对托架2的原始位置的设定,擦片401已经伸出之故。这时的移动,如前所述,以比通常的记录扫描时等还低的速度进行,也就是说,以在台阶处能保证擦片401随动从而实现可靠的擦拭的速度进行。
再其次,在SA5步加压轮510旋转到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4
,在SA7步将托架2设定在始动位置(图14的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5
),以在该位置进行空喷射。也就是在擦拭后就进行空喷射的意思。这在以下的处理中也是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则在擦拭后必须进行空喷射。再有,随着移动到始动位置,托架2同解除杆连接,如前所述,由于使解除杆动作,擦片401下降。
此处,进行这种空喷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用一个擦片擦拭多个记录头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混色等,在本实施例中要更有效地进行空喷射,对于在后来被擦拭的记录头或者对于使用亮度高的油墨(黄色等)的记录头,由于混色更加明显,对于那样的记录头必须进行细微的空喷射。也就是说,对于易于产生混色的记录头,进行空喷射处理的时间要长,甚至要多进行几次空喷射,等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空喷射时电热转换元件的驱动频率要比通常记录时为低(例如1/4)。这是因为发现驱动频率一低,喷出孔成形面被油墨浸湿就少。再有,当空喷射时,采取将喷出孔群按一定个数(例如8个)分段,按段依次驱动其电热转换元件。已经证明,即使这样做也难于产生浸湿。关于这些方式,在以下进行的空喷射也是相同的。
再者,为了使浸湿难于产生,除了改变驱动频率外,也可以同改变频率一起改变驱动脉冲的宽度、电压和形状等。另外驱动方式也可适当决定。
在这样的空喷射之后,在SA9步将托架2、加压轮510设定在原始位置。在此处,首先通过将托架2设定在原始位置,进行加盖作业,然而这时,由于在SA5步将加压轮设定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6
而成为同大气连通状态,即使加盖时的盖内体积产生变化,在盖内也无正压作用,因此在喷出孔里不会混入空气。其后,使加压轮510在图13中的“-”向旋转(“+”向旋转已完成抽吸油墨,从降低消耗量的观点也不希望如此)设定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7
。这样,管子304乃至盖罩内变成一定程度的加压状态,而且由于在先前的空喷射时收容的油墨未被抽吸而留下,盖罩内保持湿润的环境,由喷出孔喷出的油墨溶剂成分的蒸发也难于产生。
在已发出记录开始的指令情况下(SA1步),在转移到记录作业(S3步)之前,如图18B所示进行准备处理。此处,首先在SB1步进行同上述SA3步相同的擦拭处理(本程序由于是在SA9步设定原始位置之后进行,擦片401已经处于上升位置,因此,通过托架向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8
的移动来进行擦拭)。其次,同上述SA7步同样地将托架2设定在始动位置,进行空喷射。随后的记录作业常常就从该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29
进行。
当每记录一定行数后进行记录时的复原处理时,如图18C所示,首先在SC1步将托架2移动到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30
,驱动擦片架410使擦片401伸出。而且在其后,同上述SB1和SB3步同样地进行擦拭(SC3步)和进行始动位置的设定一空喷射处理(SC5步)。再有,如果在进行记录介质的输送处理期间同时进行本程序不会使记录能力大大降低。
当一页的记录完成而该记录介质被排出时,随后如图18D所示,将加压轮510设定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31
(SD1步)。而且在该状态下,在SD3步将托架2设定在原始位置,进行加盖作业。
其次,在SD5步进行小复原处理。此外,首先将加压轮设定在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32
,在该位置保持一定时间(例如0.1秒),对油墨进行抽吸。其后,在SD7,SD9,SD11和SD13步,分别同上述SA3、SA5、SA7和SA9步进行相同的处理,就是说,装置保持在记录头上已经加盖的状态,等待下一步记录开始的指令。
当一操作大复原开关826时,就启动了图18E所示的处理。在本程序中,在SE1步,在将托架2设定在原始位置(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33
)和将加压轮510设定在原始位置(位置
Figure 911030638_IMG34
)之后,就进行SE3步的大复原处理。此处,使加压轮510在“+”向旋转重新设定在位置 ,在该位置保持一定时间(例如2-3秒),对油墨进行抽吸。另外,与此同时进行规定的空喷射作业。而在其后,在SE5、SE7、SE9和SE11步,分别进行和图18A的SA3、SA5、SA7和SA9步相同的处理,结束本程序。再有,为了同时地进行抽吸和空喷射,可采用的办法是,例如在大复原处理之前,将规定的空喷射用的驱动数据预先装在驱动器840中并以适当的定时启动。
下面,叙述如本实施例那样进行大复原处理时,同时进行抽吸和空喷射处理的目的及其效果。
图19表示的状态是,在记录头片内部,由于旋转等原因析出溶解在油墨中的气体,加上喷射时留下的气泡,便聚积出现许多气泡。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驱动电热转换元件112等喷射能发生元件以进行记录用的喷射作业,由于油墨是由共用液腔106供给到进行喷射的液路107中,在共用液腔106中就产生了油墨的流动。其结果,由于产生负压,气泡就聚集在该液路上,就会阻碍向液路供给油墨。因此,导致喷射不稳定,以致产生歪曲甚至不喷出。在严重的情况下,气泡紧贴在液路后端,完全隔断向液路中供给油墨,往往会产生不喷出。
如果象这样出现多个气泡,由于喷射变得不稳定,通常用抽吸或者加压的方法将气泡除去。然而,当使用高粘度油墨时或者在环境温度低时油墨的粘度增高的情况下,即使用抽吸等进行复原处理,也几乎不能除去气泡。岂止如此,只是白白浪费掉油墨。
图20表示的是气泡的大小与即使进行抽吸也未能除去而残留下来的气泡率之间的关系。
这时所用记录头的液路直径为40μm,使用的是具有64个喷出孔的多孔头。真空泵所能产生的最大负压为-0.5大气压。
由该图可知的事实是,虽然比液路直径大的气泡难于除去,但如果大到超过某个程度的大小,也就易于除去了。也就是说,比液路直径小的气泡当然能够除去,然而,即使是比液路直径大的气泡,如果其大小到某个程度以上也易于除去,这可认为是由于气泡变形进入液路内,通过液路而使气泡和大气相通,这样油墨再次充满液路。
如图所示,虽然借助于增大泵的负压(从-0.5大气压增加到-0.6大气压)可降低气泡的残留率,但不能得到明显的效果,从减小泵的结构的观点也不希望如此。
另外,上述现象尤其是在下述情况下是明显的,这种情况即为:为达到高浓度而提高油墨的染料浓度,同时,为提高清晰度而使喷出孔的尺寸减小。所谓染料浓度高是指粘度更高,小的喷出孔相对于大的喷出孔,在要除去同样大小的气泡的情况下,必须使气泡有更大的变形以致比喷出孔更小。
而且在抽吸时,如果不用能产生相当大的负压的泵则抽吸是困难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抽吸时,油墨仅从不被气泡堵塞的液路排出,这部分油墨的流速变快,而被气泡堵塞了的那部分液路的油墨的流动变慢,由于油墨流速快的液路负压相对地增大,使气泡更难于除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SE3步的大复原时,和抽吸同时进行油墨的喷射。
也就是说,由于液路中的油墨被喷出,喷出后的液路中的负压瞬时性增大,抽吸和负压相结合同单独用泵的情况相比,产生极强的负压,而且由于这种负压对于各液路具有同等作用,从而使除去气泡变得容易。再有,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进行喷出时,由于作为产生气泡的装置(喷射能发生元件)的电热转换元件112被驱动,各液路中的油墨的温度上升,使粘度下降,而且也使表面张力下降,因此,液路中的流道阻力变小,使气泡的除去变得更容易。尤其是在将记录头长期放置不用的情况下,由于油墨粘度显著增加,这样做的效果更明显。
也就是说,如图21A所示,如果将盖罩同整个喷出孔成形面紧密贴合,在用泵进行抽吸的同时由喷出孔喷出油墨,那么,只用抽吸而仅被抽吸到液路后端而未被向外抽出的气泡,就会由于同时进行喷射,在液路内产生油墨的流动而使液路中的负压增大这一原因而被排出在外。
因此,如图20的点划线所示,可除去喷出孔之内的气泡,实现稳定的喷出。
(6)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在同抽吸同时进行喷出时,将驱动条件定为超过作为记录头喷出特性的临界油墨再充频率。这样一来,通过抽吸液路中的气泡被抽吸到后端,再通过喷出,由于液路中的负压增大,气泡就进入液路中。另一方面,在液路的前端部分,由于以超过临界再充频率的频率进行喷出,弯液面振动。如果将频率,换言之将发泡的间隔作为弯液面后退距离为最大时的时间间隔,由电热转换元件(喷射用加热器)作用而产生的气泡就同弯液面合二为一,迅速地成为弯液面的后端。
因而,从液路后端进入的共用液腔中的气泡同从液路前端增大的弯液面的后端部分合为一体。
如果这种状态在整个记录头范围内发生,由于空气从外部突然一下进入液路中,共用液腔中都变成无油墨状态(称为“掉墨”)。而且,由于没有油墨,气泡也不会被吸收。
在如本实施例的盒C中,其结构是在油墨容器80中装有吸收材料等。使记录头相对于大气形成负压,促进上述“掉墨”。但是,在这样的盒C中,即使发生“掉墨”,也仅仅是记录头片的喷出孔之内变得没有油墨,这些油墨大部分又回到油墨容器中。因此,油墨几乎不会流到记录头之外,不会造成油墨的浪费。
而且,如图21B所示,在喷出孔之内的油墨变得大体上没有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抽吸。这时,将泵的抽吸能力设定为首先用油墨充满记录头片之中,可用过剩的能力进行抽吸。
因此,可大大降低复原所需的油墨消耗量,设置盒C又可进一步降低记录装置的运行成本。
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是这样一种方法,即在用上述第一或者第二个实施例的方法进行处理之前,通过驱动外部加热器或者驱动喷出加热器使其所产生的热限于不引起喷射的程度,使液路中的油墨温度上升,从而使油墨的粘度、表面张力降低。因此,若干小气泡就易于聚集而变成大气泡,另外由于油墨的流动性提高,如图20中以实线表示的那样,比上述第一或者第二实施例的效果更好。如第二实施例那样,在应用“掉墨”方法的情况下,由于油墨的表面张力降低,在液路前端的弯液面变弱,再加上由于表面张力降低引起再充频率的降低,使其喷出间隔不会低于该记录装置主体的最短喷出间隔(相当于进行所谓“满印字”-ベタ印字-的情况),可有效地使“掉墨”发生。
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是将抽吸时驱动液路限定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驱动多个液路中位于两端的液路而不驱动位于中间区域的液路等)。也就是说,如果从所有的液路喷出,对于一个气泡从多个液路受力,往往难于变形,与此相反,集中从特定部分的液路中作用负压,则可提高气泡的变形度。
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如图21C所示,抽吸和喷出的开始时间的定时不是完全相同而多少错开一些。也就是说,使抽吸时所产生的最大压力和喷出等的最大负压同时发生。喷出时的最大负压是在产生的气泡消失的时候,同喷出大致是同一时候,而泵产生的最大压力却滞后一个加压轮移动的时间,即,使抽吸动作比喷出快一点进行为好。这样做可大大地提高气泡的除去率。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题的范围内可任意添加所需要的变型。作为这样的变型除了所述的以外,再举如下的几个例子。
例如,即使是小复原处理时,如果必要,也可以同抽吸同时进行喷射,另外,也可以将大复原处理适当划分为二种,即只进行抽吸的一种和抽吸和喷射并用的一种。
另外,作为用来产生抽吸力的泵也不限于如上所述的使用管子和加压轮的形式,也可以是由气缸和活塞构成的,再有,不限于由喷出孔抽吸油墨来进行强制性排出,也可以对油墨供给系统加压。
图22不受上述各种装置结构最佳型式的限制,对作为复原方式的本发明的另一种最佳实施例的流程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的复原状态最好在每单位时间内可由记录头的各喷出孔排出均匀而且大量的油墨。本实施例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复原方式ST1步作为流程的开始通过从选择开关发出的信号来启动,并采用通常所使用的以抽吸复原为主的抽吸方式。随着复原方式指令的发出,记录头的油墨加热处理ST2步予以进行。在该ST2步,虽可使共用液腔内的温度上升,但也可仅使记录头的液路中的温度上升。最好是两者的温度都上升。作为共用液腔的加热方法可以采用外部加热器或者液腔内加热器等公知技术。液路加热的方法是,如果喷射能发生元件是形成气泡的发热元件,只需供给电信号使其进行前述的预备加热即可。相反,在用电-机转换体作为元件的情况下,可利用能分别对各液路或者整个液路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光能等进行加热。通过这个ST2步,即可实现这样一种作用,即:由于油墨和记录头内壁间的流动阻力所产生的惯性力减小,可减轻油墨初始流动时的负荷。
其次,驱动油墨喷出用的元件的ST3步和驱动抽吸装置(或者/和加压装置)的ST4步大致同时地进行。其作用是,随着抽吸装置开始抽吸油墨,油墨本身也立刻或者略为提前开始移动。采用这种方法,可使作用在所抽吸的各个液路喷出孔的油墨抽吸作用力达到均匀,同时,还可提高复原效率。在本发明中,如果将ST3步和ST4步大致同时地进行,已经知道可以得到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复原效果,它避免了现有的抽吸复原所带来的复原泵装置的增大,以相对短的时间实现了对所有液路喷出孔的均匀抽吸作用。
总之,上述各实施例便由于降低了油墨的惯性力,改善了油墨的初始排出状态,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下面利用图11,图12就具有复原并用期间的复原方式的其它例子进行说明,复原并用期间就是同时实行并用本发明的驱动喷射能发生元件的期间和利用抽吸或加压用泵等的强制排出期间。在以下的说明中包含着多个发明。
图11表示的是:横轴为上、下共用的时间轴,上方的纵轴是以压力P(静压)表示的强制排出期间的压力变化,下方的纵轴是以电压V表示的元件驱动期间的脉冲电压。PMAX是强制排出期间中的最大压力,发生在时刻T4。这可以举例为泵在一个冲程中产生最大压力的时刻。P2和P1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表示的是最大压力PMAX的50%的压力值和30%的压力值。表示这些压力P1,P2的时间依次为T2、T3。压力P1、P2在压力上升过程中和压力下降过程中都产生,在压力下降中产生压力P1的时刻为T5。时刻T1为压力产生时,时刻T6为压力消失时。T0为接受复原方式开始信号的时刻。
复原用的电压VP为脉冲峰值电压,在本实施例中,从T3时刻到T4时刻期间输入多个脉冲。这多个脉冲实际上被同时输入记录头所有的喷射能发生元件。本实施例在从使用静压的最大压力PMAX的的50%的时刻起至达到最大压力PMAX的强制排出油墨期间中,至少供给一个以上的元件驱动脉冲。因此,使用本实施例,由于在压力上升过程中的前半段使复原力大幅度上升而从中途则剧烈上升,初始复原力则由于消除了油墨的惯性力而被抵消完,可防止压力增加的损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最好在T2时刻以上,即最大压力PMAX的30%以上就供给元件驱动脉冲,当然,增加压力对使用发热元件形成气泡者与使用压电元件相比较以剧烈为好。
图11中说明了所举的例子。上述例子在压力P增加的过程中输入元件驱动脉冲,而通过增加总压力来增大复原力这一点在压力P下降的过程中可通过附加元件驱动脉冲来实现。由这个观点来看,最佳方案是:直到达到压力P1的时刻T5这段期间,最好是直到时刻T6的压力P存在期间,附加该脉冲。其次,对强制排出期间结束时和元件驱动期间结束时的情况进行研讨,由于强制排出的压力P逐渐减少,使用微小的压力仅能喷出在喷出孔附近的油墨会残留在喷出孔表面上的这种情况也被考虑到,因而,最好是在压力P消失的时刻T6以后的一定期间,即直到T7时刻的这段期间,也继续供给元件驱动脉冲,从而以剧烈的排出力更好地改善各液路的状态。
可是,在前述的图18E的流程图中,在实行大复原之后,也即在实现上述具有并用复原期间的复原方式之后,对喷出孔表面进行擦拭,再其后进行空喷射的时序最好以下述理由说明。即,使用大复原的目的无论是如下哪一种:一是以记录头中残留的气泡为目的,一是以将致使喷出孔堵塞的堵塞物排出喷出孔之外为目的,这时都会有这种情况,即,排出在喷出孔之外的尘埃及固体物质等无用物质残留在喷出孔四周,为了有效地除去这些无用物质,擦拭这一步是重要的。通过擦拭虽然仍有返回到喷出孔旁边少量微小无用物质,但不必用大复原除去,因为用空喷射的喷出力已使其可靠地离开喷出孔形成面。
再有,就强制排出期的开始时间和元件驱动期间的开始时间进行研讨。在复原处理的初期,由于油墨和液路壁或者和共同液腔壁的粘附状态而预先存在惯性力,依靠强制排出泵来产生复原压力的情况下能量损失很大。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例子,可列举例如在产生压力P的时刻T1使元件驱动期间开始。这样作的好处是可有效利用泵的能力。另外,最好在从时刻T1到时刻T2的期间中也进行元件驱动。另外,在时刻T1以前至发生复原信号的时刻T0的期间内,使元件驱动期间开始,这样作的好处是在强制排出前可使油墨在所有的喷出孔形成流动状态。这样,从提前开始的元件驱动期间到上述并用复原期间中所供给的元件驱动脉冲最好是周期一定的脉冲。再有,作为实施例,为了得到最大的复原力,最好使在T4时刻所附加的元件驱动脉冲同作为具体形式的发热元件所形成的气泡的成长最大时相一致。
上面对有关图11的各种情况已予说明,本发明还包括所有上述各种情况的任意组合,对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发明的特殊的实施例。本实施例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作为复原方式它具有通常的复原方式和前述的复原并用方式,并且可将两者转换着进行。即,在油墨容器中有吸收材料的情况下,通常负压往往在-30mm汞柱至-120mm汞柱范围内变动。这时,如果说在负压小的情况下,例如比-50mm汞柱还小的负压下,只用通常的复原就能达到充分的效果的话,那么上述的大复原却只有在-50mm汞柱以上到-120mm汞柱以下的负压范围内进行才可以。另外,关于油墨的使用量,如果油墨使用量达到一定值以上有时才有必要进行大复原。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实施例,由于进行大复原常常带来油墨损失,最好进行如下所述的转换。图12的流程图表示为此而设定的子程序,即:如上所述,在SM1步用累计计数或者检测机构判断是否达到作为基准的规定值,如果比基准值小(在负压情况下取绝对值)就进行单独的空喷射或者单独的抽吸等通常复原处理SM3步;如果在基准值以上,就选择上述复原并用方式SM2步。作为这个基准值,可列举先前说明的|-50|mm汞柱,但不限于此。无论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复原并用方式这一点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本发明具有上述各种实施例作为实行复原并用方式的多个方法,也包括任意选用这些方法。其中,前述的第二个实施例是最好的,它具有最大的复原力。
本发明对于为产生大的压力而又要避免设备增大所用的管式泵以及彩色复式记录头的复原机构等可发挥重大的效果。
(7)其他
再有,本发明在喷墨式记录方式中,尤其是在佳能(株式会社)首创的气泡喷射式记录头、记录装置中发挥优良的效果。因为采用这样的方式可实现记录的高密度、高精细度。
关于其典型结构及原理,最好的是例如使用的美国专利US  4,723,129号的说明书及US4,740,796号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基本原理实现的。这种方式可适用于所谓“即时”式(ondemand型)、“连续”式中的任何一种,尤其是在“即时”式的情况下,在与保持有液体(油墨)的片或者液路相对应而设置的电热转换元件中,通过与记录信息相对应地加上至少一个驱动信号使温度迅速上升到超过成核沸腾的温度,从而使电热转换元件中产生热能,在记录头的热作用面上产生成膜沸腾,其结果可有效地在液体(油墨)内形成同该驱动信号一一对应的气泡。由于该气泡的长大、收缩,使液体(油墨)经喷出用的开孔喷出,形成至少一个液滴。如果使用脉冲形状的驱动信号效果更好,由于气泡能即时地进行适当的长大收缩,尤其可使响应性能良好的液体(油墨)喷出。作为该脉冲形状的驱动信号,在美国专利US4,463,359号说明书和US4,345,262号说明书中记载的那些都是适用的。再有,关于上述热作用面的温度上升率,如果采用美国专利US4,313,124号说明书中记载的发明的条件,可以实现更佳的记录。
作为记录头的结构,除了在上述各说明书中所公开的那些喷出孔、液路、电热转换元件的组合结构外(直线形的液体流道或者直角形液体流道),使用美国专利US4,558,333号说明书和US4,459,600号说明书中公开的将热作用区配置在弯曲区域的结构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另外,对于多个电热转换元件即使采用如下两种结构,本发明的效果也是毫无问题的,一种是根据日本特许公开公报昭59-123670A中所公开的将共槽作为电热转换元件的喷出区的这种结构,另一种是根据日本特许公开公报昭59-138461A中所公开的使吸收热能的压力波的开孔同喷出区相对应的结构。也就是说,这是因为无论记录头是什么样的形式,都可实现可靠的、高效率的记录。
再有,即使对于记录装置具有与可记录的记录介质的最大宽度相对应的长度的“全线式”(full  line  type)记录头,本发明也能有效地使用。作为这样的记录头,无论采用多个记录头的组合以满足该长度的结构还是作成一个整体的一个记录头的结构均可。
另外,即使在如上例的“串行式”(serial  type)的装置中,无论是在使用固定在装置主体上的记录头的情况下还是在使用借助于装入装置主体、同装置主体具有电连接并可由装置主体供给油墨、可自由更换的“片式”(chip  type)记录头的情况下,本发明也都有效。
另外,关于装设的记录头的种类及个数,除了设置例如同单色油墨相对应的单个记录头外,也可以设置同具有不同记录颜色或者浓度的多种油墨相对应的多个记录头。
再有,作为本发明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应用形式,除了用作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的图象输出终端外,也可用作同阅读装置等组合的复印装置,还有具有收发报功能的传真装置。
如上所述,使用本发明,借助于实施定时驱动,使通过抽吸或者加压而进行强制排出作业与通过驱动喷射能发生元件而进行的喷出作业大致同时地进行,可简单地除去喷出孔之中的气泡。另外,由于没有必要将用来进行抽吸或者加压的泵等强制复原装置的能力作得很大,故可使记录装置的主体减小,使记录成本降低。

Claims (26)

1、在具有同多个喷出孔分别对应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喷墨式记录头中进行复原处理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将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而由上述多个喷出孔喷出油墨的元件驱动过程同从记录头中经过上述喷出孔强制排出油墨的过程同时进行的复原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为发热元件,上述元件驱动过程是在该发热元件中供给用以在油墨中形成气泡的驱动信号的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驱动过程是在上述发热元件中供给多个上述驱动信号从而喷出多次油墨的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强制排出过程是通过盖住上述多个喷出孔的盖罩而进行抽吸的过程。
5、在具有同多个喷出孔分别对应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喷墨式记录头中进行复原处理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同开始复原相对应地进行将记录头中的油墨加热的加热过程和在该加热过程之后,再将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而由上述多个喷出孔喷出油墨的元件驱动过程同从记录头中经过上述喷出孔强制排出油墨的过程同时进行的复原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为发热元件,上述元件驱动过程是在该发热元件中供给用以在油墨中形成气泡的驱动信号的过程。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驱动过程是在上述发热元件中供给多个上述驱动信号从而喷出多次油墨的过程。
8、一种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其中装有进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头,油墨贮存容器同喷墨式记录头作成一体,在油墨贮存容器中装有油墨吸收材料,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具有选择下述记录方式和下述复原方式的机构:
该记录方式是:与记录信号相对应地驱动上述记录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射能发生元件以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该复原方式是:当驱动上述记录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射能发生元件时,大致同时地由上述记录头的喷出孔进行抽吸。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原方式是,通过盖住上述喷出孔的盖罩、驱动抽吸泵而进行上述抽吸的同时驱动上述多个喷射能发生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为发热元件,上述元件的驱动是供给该发热元件用以在油墨中形成气泡的驱动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原方式是进行定时驱动,即在上述气泡长大过程中开始上述抽吸,在上述气泡消失时施加上述抽吸时的最大抽吸力。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原方式是在由于上述气泡的长大作用而使油墨喷出时施加上述抽吸力。
13、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具有喷出油墨的喷出孔和产生用来喷出油墨的能量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记录头;
通过对该记录头施加压力而排出油墨的排出装置;
当进行除去上述喷出孔中的杂质、使上述记录头的油墨喷出状态达到良好状态的喷出复原处理时,在驱动上述排出装置的同时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的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即为用于产生使在油墨中形成成膜沸腾的热能的电热转换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喷出复原处理之前加热油墨。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喷出复原处理中,将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的驱动频率设定得比油墨的临界再充频率高。
17、在具有同多个喷出孔分别对应的喷射能发生元件的喷墨式记录头中进行复原处理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具有并用元件驱动期间和强制排出期间以进行复原的复原并用期间的复原方式,在元件驱动期间驱动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使油墨从上述多个喷出孔喷出,在强制排出期间从记录头内部经过上述喷出孔强制排出油墨。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为发热元件,上述元件驱动期间是供给该发热元件最低限度量的用以在油墨中形成气泡的驱动信号、从而在油墨中形成最低限度量的气泡的这个期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强制排出期间是使用实施上述强制排出的复原泵、该复原泵发挥一定的抽吸力的期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强制排出期间是通过盖住上述多个喷出孔的盖罩而进行的抽吸过程中的期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7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墨式记录头是接受从在其内部装有吸收材料的油墨贮存容器中供给的油墨以进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头,上述喷射能发生元件是发热元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2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复原并用期间的复原方式是在以静压力表示的上述油墨吸收材料中的负压从初始状态增加到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7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驱动期间结束时刻与上述强制排出期间的结束时刻相比在前。
24、根据权利要求17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驱动期间的开始时刻与上述强制排出期间的开始时刻相比在前。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驱动期间的结束时刻与上述强制排出期间的结束时刻相比在前。
26、根据权利要求17的复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驱动期间是在上述强制排出期间用于强制排出的最大压力的30%以上的期间实行的。
CN91103063A 1990-04-11 1991-04-11 喷墨式记录头的喷出复原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5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5406/90 1990-04-11
JP9540690 1990-04-11
JP095406/1990 1990-04-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28A true CN1057428A (zh) 1992-01-01
CN1062515C CN1062515C (zh) 2001-02-28

Family

ID=14136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11030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515C (zh) 1990-04-11 1991-04-11 喷墨式记录头的喷出复原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2) EP0452119B1 (zh)
KR (1) KR960005182B1 (zh)
CN (1) CN1062515C (zh)
AT (2) ATE194552T1 (zh)
AU (2) AU7434291A (zh)
CA (1) CA2040120C (zh)
DE (2) DE69117559T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4121B (zh) * 2008-03-25 2012-09-2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头恢复方法
CN102858547A (zh) * 2010-05-02 2013-01-02 Xjet有限公司 带有自清洗、防沉积与除烟气装置的打印系统
CN111002715A (zh) * 2018-10-05 2020-04-1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装置和恢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328942T2 (de) * 1992-02-10 2000-11-30 Canon K.K., Tokio/Tokyo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JP3159225B2 (ja) * 1992-06-26 2001-04-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0584960B1 (en) * 1992-08-26 1997-01-0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jet printhead cap having suspended lip
KR970003661B1 (ko) * 1992-09-01 1997-03-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기록 장치
EP0765752B1 (en) 1993-03-11 1999-08-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3233175B2 (ja) * 1993-03-11 2001-1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3253766B2 (ja) * 1993-07-06 2002-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回復処理装置
GB2284576B (en) * 1993-12-10 1998-07-08 Seiko Epson Corp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5805180A (en) * 1994-08-26 1998-09-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hich performs suction recovery with a cap and method for same
JPH0957989A (ja) * 1995-08-29 1997-03-04 Oki Data:Kk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878214B2 (ja) * 1996-11-20 1999-04-05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273546B1 (en) 1996-11-29 2001-08-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pping unit having a decreased load during a peeling operation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406123B1 (en) * 1998-09-07 2002-06-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pping unit for ink jet recording head incorporated i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1063102A (ja) 1999-08-24 2001-03-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吸引回復方法
DE60140066D1 (de) * 2000-08-11 2009-11-12 Canon Finetech Inc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reinigungsverfahren für wiederherstellungsverfahren
CN110507173B (zh) * 2018-05-21 2021-04-16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27227A (en) 1977-10-03 1982-07-06 Ichiro Endo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4330787A (en) 1978-10-31 1982-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device
US4345262A (en) 1979-02-19 1982-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4463359A (en) 1979-04-02 1984-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oplet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4313124A (en) 1979-05-18 1982-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DE3040055A1 (de) 1979-10-23 1981-05-14 Canon K.K., Tokyo Tintenstrahlschreiber
US4558333A (en) 1981-07-09 1985-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JPS59123670A (ja) 1982-12-28 1984-07-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S59138461A (ja) 1983-01-28 1984-08-08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DE3633239A1 (de) * 1985-10-01 1987-04-16 Canon Kk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IT1195151B (it) * 1986-09-05 1988-10-12 Olivetti & Co Spa Apparecchiatura per ripristinare il funzionamento degli ugelli di una testina di stampa a getto d inchiostro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JP2659955B2 (ja) 1987-05-27 1997-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4853717A (en) * 1987-10-23 1989-08-0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ervice station for ink-jet printe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4121B (zh) * 2008-03-25 2012-09-2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头恢复方法
CN102858547A (zh) * 2010-05-02 2013-01-02 Xjet有限公司 带有自清洗、防沉积与除烟气装置的打印系统
CN111002715A (zh) * 2018-10-05 2020-04-1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装置和恢复方法
US11345154B2 (en) 2018-10-05 2022-05-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recovery method
CN111002715B (zh) * 2018-10-05 2022-08-16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装置和恢复方法
US11794479B2 (en) 2018-10-05 2023-10-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recovery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7434291A (en) 1991-10-17
EP0452119B1 (en) 1996-03-06
EP0670223A3 (en) 1996-05-08
DE69132320T2 (de) 2000-12-14
KR910018183A (ko) 1991-11-30
AU7037094A (en) 1994-10-13
ATE194552T1 (de) 2000-07-15
EP0452119A2 (en) 1991-10-16
DE69117559T2 (de) 1996-09-05
DE69117559D1 (de) 1996-04-11
EP0670223A2 (en) 1995-09-06
CA2040120A1 (en) 1991-10-12
EP0670223B1 (en) 2000-07-12
DE69132320D1 (de) 2000-08-17
ATE134932T1 (de) 1996-03-15
EP0452119A3 (en) 1991-12-27
KR960005182B1 (ko) 1996-04-22
CA2040120C (en) 1996-03-26
AU676924B2 (en) 1997-03-27
CN1062515C (zh) 2001-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15C (zh) 喷墨式记录头的喷出复原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CN1289299C (zh) 喷墨打印机
CN1035422C (zh) 印墨补充装置及印墨补充的方法
CN1029214C (zh) 液体容器和使用该容器的记录头和记录装置
CN1091412C (zh) 墨水容器及其生产方法和喷墨打印装置
JP393058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のサービス方法
JP3177128B2 (ja) 吐出部、吐出部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65818C (zh) 喷墨记录头
EP1018432B1 (en) Replaceable snout wiper for inkjet cartridges
CN1226146C (zh)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US6520621B1 (en) Dual wiper scrapers for incompatible inkjet ink wipers
JP480246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15226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880079A (zh) 喷液头、喷液装置以及喷液头的制成方法
CN1093795C (zh) 具有排放恢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EP1018431B1 (en) Replaceable inkjet ink solvent application system
CN1467089A (zh) 墨水补充装置,辅助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CN1654207A (zh) 涂布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663805A (zh) 打印头墨盒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927589A (zh) 喷墨打印设备
CN101045388A (zh) 清洁刮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用于液体排放头的清洁装置
CN2715993Y (zh) 喷墨记录设备、油墨导引部件和清除装置
CN1990242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JP200300183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233562A (zh) 采用借助吸入压力进行传输的颗粒的喷墨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228

Termination date: 20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