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6253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56253B CN105656253B CN201510837159.3A CN201510837159A CN105656253B CN 105656253 B CN105656253 B CN 105656253B CN 201510837159 A CN201510837159 A CN 201510837159A CN 105656253 B CN105656253 B CN 1056562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bar
- cover
- stator
- tapered portion
- diameter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在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中,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其与定子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包围定子的后侧的端部的筒状的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大径部,定子的一部分位于大径部的径向内侧;小径部,其位于大径部的后侧,且与大径部相比外径小;以及主体锥形部,其将大径部与小径部连接,且主体锥形部的外径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小。罩具有包围主体部的后侧的端部的罩筒状部。罩筒状部具有外径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小的罩锥形部。罩锥形部与主体锥形部在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包括设置有汇流条的筒状的保持架的马达(例如,日本专利第5386958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定子的一部分插入到保持架的内侧。在使这样的马达小型化的情况下,考虑如下方法:减小保持架中的定子没有插入的部分的径向尺寸,使保持架成台阶形状。然而,存在如下情况:因减小径向尺寸,而使保持架的厚度变薄,保持架的强度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在抑制汇流条保持架的强度下降的同时,能够小型化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包括转子、定子、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机壳、汇流条组件以及罩。转子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包围转子,并使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一轴承配置在定子的一个方向的第一侧,并支承轴。第二轴承配置在定子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并支承轴。机壳为筒状,并保持定子和第一轴承。汇流条组件保持第二轴承。汇流条组件以其第一侧的端部位于机壳的内侧的状态固定于定子或机壳。罩固定于机壳,并覆盖汇流条组件的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其与定子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包围定子的第二侧的端部的筒状的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大径部、小径部以及主体锥形部。定子的一部分位于大径部的径向内侧。小径部位于大径部的第二侧,且与大径部相比外径小。主体锥形部将大径部与小径部连接,且主体锥形部的外径从第一侧朝向第二侧变小。罩具有包围主体部的第二侧的端部的罩筒状部。罩筒状部具有外径从第一侧朝向第二侧变小的罩锥形部。罩锥形部与主体锥形部在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主体部具有与定子在一个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面。相向面位于比罩筒状部的第一侧的端部靠第二侧的位置。
相向面位于比主体锥形部的第二侧的端部靠第一侧的位置。
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主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汇流条具有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设置于连接器部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位于比机壳靠第二侧的位置。
罩筒状部具有罩嵌合部,罩嵌合部连接于罩锥形部的第二侧并在内侧嵌合小径部。
小径部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罩嵌合部在一个方向上延伸。
在径向上罩锥形部与主体锥形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在罩与汇流条保持架之间设置有O形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在抑制汇流条保持架的强度下降的同时,能够小型化。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并且,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在以下附图中,存在使各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马达、部件等的结构不同的情况。
在附图中,作为适当的三维正交坐标系而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第二侧)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第一侧)称为“前侧”。另外,所谓后侧以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向(θZ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径向上、即在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马达10的局部的剖视图,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示出汇流条组件60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为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0包括:机壳21;罩22;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具有电路板71的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前侧O形圈81;后侧O形圈82;以及油封80。
转子30、定子40、第一轴承51以及油封80被容纳在机壳21内。机壳21朝向后侧(+Z侧)开口。在机壳21的开口部插入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组件60保持第二轴承52。轴31的轴向(Z轴方向)的两侧被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
罩22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罩22固定于机壳21。控制装置70配置在第二轴承52与罩22之间。前侧O形圈81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机壳21之间。后侧O形圈82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罩22之间。以下,对各零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机壳]
机壳21为筒状的部件。机壳21保持定子40和第一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1呈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状。优选机壳21的材料为金属。
机壳21具有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沿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按照这个顺序配置。即,在机壳主体21中,前侧凸缘部23配置在最后侧,油封保持部21d配置在最前侧。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为彼此同心的圆筒状。这些部件的直径按照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油封保持部21d的顺序变小。
前侧凸缘部23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机壳21的内侧。
定子40的外侧面嵌合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嵌合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由此,机壳21保持定子40。前轴承保持部21c保持第一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面与第一轴承51的外侧面嵌合。油封保持部21d保持油封80。
[转子]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在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轴31为圆柱状的部件。另外,轴31既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轴31被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向(±θZ方向)旋转。轴31的前侧(-Z侧)的端部朝向机壳21的外部突出。在油封保持部21d中,绕轴31的轴向配置有油封80。
转子铁芯32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铁芯32绕轴向(θZ方向)包围轴31,并固定于轴31。更详细地说,转子铁芯32具有贯通于轴向的贯通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转子铁芯32的贯通孔内。轴31与转子铁芯32例如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被固定。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33呈大致圆环状。另外,转子磁铁33的形状不必一定为圆环状。转子磁铁33也可以由在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磁铁构成。转子磁铁33固定于沿绕转子铁芯32的轴向的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与轴31成为一体而旋转。
[定子]
定子40的外形呈大致筒状。转子30位于定子40的内部。换言之,定子40绕轴向(θZ方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使转子30绕中心轴线J旋转。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多个齿部42、多个线圈43以及多个绕线架44。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铁芯背部41与齿部42由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
铁芯背部41的形状呈圆筒状。优选铁芯背部41的形状与轴31同心。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配置多个齿部42。各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即,轴31侧)延伸。各齿部42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优选绕线架44为大致筒状的部件。各绕线架44分别安装于各齿部42。优选绕线架44由自轴向组合的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各线圈43分别配置于各绕线架44。卷绕导电线43a而构成各线圈43。另外,优选导电线43a使用圆线或扁线。
[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
第一轴承51配置在定子40的前侧(-Z侧)。第一轴承51被前轴承保持部21c保持。第二轴承52配置在定子40的与前侧(-Z侧)相反的后侧(+Z侧)。第二轴承52被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轴承保持部65保持。
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转子30的轴31。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为球轴承。然而,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的种类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种类的轴承,例如也可以用套筒轴承或流体动压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并且,第一轴承51的轴承的种类也可以与第二轴承52的轴承的种类不同。
[油封]
油封80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油封80绕轴31的轴向(θZ方向)安装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更详细地说,油封80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轴31的轴向下侧的端部穿过油封80的贯通孔。油封80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由此,油封80能够抑制水或油等从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侵入机壳21内。油封80的材料例如为树脂材料。另外,油封80的结构以及材料并不限于上述的那样,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结构以及材料的油封。
[罩]
罩22安装于机壳21的后侧(+Z侧)。罩22的材料例如为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罩22例如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被制造。罩22具有罩筒状部22a、盖部22b以及后侧凸缘部24。
罩筒状部22a为筒状。罩筒状部22a朝向前侧(-Z侧)开口。罩筒状部22a从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更详细地说,罩筒状部22a从径向外侧包围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罩筒状部22a从径向外侧包围后述的小径部68c和主体锥形部68b。通过前侧凸缘部23以及后侧凸缘部24,使罩筒状部22a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
罩筒状部22a具有罩嵌合部22c和罩锥形部22d。罩嵌合部22c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罩嵌合部22c的外径在整个轴向上是相同的。罩嵌合部22c的内径在整个轴向上是相同的。后述的小径部68c嵌合于罩嵌合部22c的径向内侧。小径部68c被压入罩嵌合部22c。
罩锥形部22d连接于罩嵌合部22c的前侧(-Z侧)。换言之,罩嵌合部22c连接于罩锥形部22d的后侧(+Z侧)。罩锥形部22d的外侧面以及罩锥形部22d的内侧面为锥形。即,罩锥形部22d的外侧面以及罩锥形部22d的内侧面为圆锥形状。罩锥形部22d的外侧面与罩锥形部22d的内侧面相互平行设置。
罩锥形部22d的外径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小。罩锥形部22d的后侧的端部的外径与罩嵌合部22c的外径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罩锥形部22d的外径相同地,罩锥形部22d的内径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小。罩锥形部22d的后侧的端部的内径与罩嵌合部22c的内径相同。
盖部22b连接于罩筒状部22a的后侧(+Z侧)的端部。更详细地说,盖部22b连接于罩嵌合部22c的后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呈平板状。后侧凸缘部24从罩筒状部22a的前侧(-Z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更详细地说,后侧凸缘部24从罩锥形部22d的前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通过将前侧凸缘部23与后侧凸缘部24叠合,来连接机壳21与罩22。
[汇流条组件]
汇流条组件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配线部件92以及汇流条91。汇流条组件60为从外部电源等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的单元。
(汇流条保持架)
汇流条保持架61为树脂制的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被容纳于罩筒状部22a。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被压入罩嵌合部22c。汇流条保持架61的前侧(-Z侧)被容纳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
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具有绝缘性即可,并没有特别地限定。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被制造为一体的部件。如图3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后轴承保持部65以及连接部66a、66b、66c、66d。
如图1至图3所示,主体部62在后侧(+Z侧)具有开口部62a。主体部62为沿周向(θZ方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筒状。主体部62沿周向包围转子30的后侧的端部以及定子40的后侧的端部。即,转子30以及定子40的后侧的一部分配置在主体部62的前侧(-Z侧)的内侧。
如图3所示,主体部62具有大径部68a、小径部68c、主体锥形部68b、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以及连接器连接部68d。小径部68c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俯视(XY面视图)形状为与后轴承保持部65同心、且中心角φ为240度以上的圆弧形状。关于大径部68a以及主体锥形部68b也是相同的。
大径部68a比小径部68c外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68a配置于机壳21。更详细地说,大径部68a配置在机壳21的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内侧。在大径部外侧面69a设置有前侧O形圈保持部62e。在前侧O形圈保持部62e中嵌入前侧O形圈81。
在大径部68a的内侧面设置使大径部68a的内径从后侧(+Z侧)向前侧变大的台阶部62i。台阶部62i的与轴向(Z轴方向)正交的台阶面与铁芯背部41的后侧(+Z侧)的端部接触。由此,大径部68a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大径部68a的径向内侧配置定子40的一部分。定子40的铁芯背部41的后侧(+Z侧)的端部嵌合于大径部68a的位于比台阶部62i靠前侧(-Z侧)的部分的内侧。由此,大径部68a在径向上被定位。
前侧O形圈81设置于大径部外侧面69a。大径部68a隔着前侧O形圈81从机壳21承受向径向内侧力,从而被压在铁芯背部41上。由此,大径部68a相对于定子40被固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组件60在前侧(-Z侧)的端部被固定。即,大径部68a以位于机壳21的内侧的状态固定于定子40。
小径部68c比大径部68a外径小。小径部68c配置在大径部68a的后侧(+Z侧)。小径部外侧面69c在轴向上延伸。即,小径部68c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68c的外径在整个轴向上是相同的。如上所述,小径部68c嵌合于罩嵌合部22c。
在小径部68c的后侧的面、即主体部62的后侧的主体部后表面62c具有槽部62f。如图3所示,槽部62f沿包围开口部62a的主体部62的外形设置。如图2所示,后侧O形圈82嵌入槽部62f。即,在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设置后侧O形圈82。
主体锥形部68b具有为锥形面的锥形部外侧面69b。主体锥形部68b将大径部68a与小径部68c连接。主体锥形部68b在轴向(Z轴方向)上设置于大径部68a与小径部68c之间。主体锥形部68b的外径从前侧(-Z侧)朝向后侧(+Z侧)变小。锥形部外侧面69b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比罩锥形部22d的内侧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锥形部68b的前侧的端部的外径与大径部68a的后侧的端部的外径相同。主体锥形部68b的后侧的端部的外径与小径部68c的前侧的端部的外径相同。
主体锥形部68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罩锥形部22d的径方向内侧。即,罩锥形部22d与主体锥形部68b在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主体锥形部68b配置在罩锥形部22d的径向内侧。在径向上罩锥形部22d与主体锥形部68b之间设置有空隙AR1。即,主体锥形部68b与罩锥形部22d隔着空隙AR1配置。
如上所述,锥形部外侧面69b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比罩锥形部22d的内侧面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小。因此,空隙AR1的径向的尺寸随着从前侧(-Z侧)朝向后侧(+Z侧)而变小。
另外,在大径部68a的外径比小径部68c的外径大的情况下,只要大径部68a的最大的外径比小径部68c的最大的外径大即可。即,在大径部68a的外径比小径部68c的外径大的情况下,且只要大径部68a的最大的外径比小径部68c的最大的外径大,则大径部68a的一部分的外径也可以比小径部68c的最大的外径小。
在大径部68a的径向内侧以及主体锥形部68b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定子插入部62d。定子插入部62d为主体部内侧面62b朝向径向外侧凹陷。在定子插入部62d的内部配置定子40的一部分。
定子插入部62d由与定子40在轴向(Z轴方向)上相向的轴向相向面62g以及与定子40在径向上相向的径向相向面62h构成。即,主体部62具有轴向相向面62g和径向相向面62h。
在本说明书中,在对象彼此在轴向上相向的情况下,沿轴向观察时,对象彼此的至少一部分互相重叠即可。在对象彼此在径向上相向的情况下,沿径向观察时,对象彼此的至少一部分互相重叠即可。
轴向相向面62g例如是与轴向(Z轴方向)正交的面。轴向相向面62g从径向相向面62h的后侧(+Z侧)的端部62j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向面62g设置于主体锥形部68b。轴向相向面62g配置在比主体锥形部68b的后侧的端部靠前侧(-Z侧)的位置。轴向相向面62g配置在罩筒状部22a的前侧(-Z侧)的端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向面62g配置在比主体锥形部68b的前侧的端部靠后侧(+Z侧)的位置。
径向相向面62h为与径向正交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相向面62h由大径部68a的内侧面和主体锥形部68b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构成。
如图1及图3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保持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从主体部内侧面62b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连接端子保持部64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64从连接器连接部68d的内侧面朝向与连接器部63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X方向)延伸。
连接器连接部68d与连接器部63连接。连接器连接部68d将连接端子保持部64与连接器部63连接。
连接器部63与外部电源(图示省略)连接。连接器部63从连接器连接部68d的外侧面的一部分朝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X侧)延伸。连接器部63为朝向径向外侧(+X侧)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的筒状。即,连接器部63从主体部62朝向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突出。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63的整体向罩22的外部露出。
连接器部63具有向汇流条保持架6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X侧)开口的电源用开口部63a。汇流条91和配线部件92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
后轴承保持部65设置于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如图1所示,后轴承保持部65保持第二轴承52。
如图3所示,连接部66a、66b、66c、66d将主体部62与后轴承保持部65连接。连接部66a~66d在后轴承保持部65的周围沿周向隔着间隔配置。
能够通过沿周向隔着间隔设置连接部66a~66d,来抑制后轴承保持部65相对于主体部62倾斜。并且,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地配置后轴承保持部65。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轴31的轴精度。若只是单纯地将空隙AR1设置于马达,则存在如下顾虑:汇流条保持架61因马达10的旋转而振动,从而轴31沿轴向振动。然而,能够通过上述结构,进一步使轴31的轴精度提高。
在沿周向相邻的连接部66a~66d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66e、66f、66g、66h。即,在后轴承保持部65与主体部62之间设置有间隙66e、66f、66g、66h。间隙66e由连接部66a、连接部66b、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形成。间隙66f由连接部66b、连接部66c、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形成。间隙66g由连接部66c、连接部66d、主体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5形成。间隙66h由连接部66d、后轴承保持部65、连接部66a以及主体部62形成。
在俯视时,设置有间隙66e的位置为包括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a、91b的位置。在俯视时,设置有间隙66f的位置为包括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c、91d的位置。在俯视时,设置有间隙66g的位置为包括后述的定子连接端子91e、91f的位置。在俯视时,设置有间隙66h的位置为包括后述的电路板连接端子95的位置。
(配线部件)
如图1及图2所示,配线部件92通过局部埋入汇流条保持架61而被保持。配线部件92将外部电源(图示省略)与电路板71电连接。配线部件92设置有多个。配线部件92具有外部连接端子94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外部连接端子94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汇流条保持架61露出。
如图1所示,外部连接端子94设置于连接器部63。外部连接端子94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外部连接端子94与外部电源(图示省略)电连接。
电路板连接端子95从保持部内侧面64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电路板连接端子95连接于电路板后表面71a。
(汇流条)
汇流条91为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等)构成的薄板状的部件。至少一个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并向定子40提供来自外部电源等的驱动电流。汇流条91例如设置有三个(图示省略)。汇流条91具有汇流条主体部91g和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并且,如图3所示,三个汇流条91具有定子连接端子91a、91b、91c、91d、91e、91f。
图1所示的汇流条主体部91g为圆环状(图示省略)。汇流条主体部91g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优选汇流条主体部91g被埋入主体部62。
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从汇流条主体部91g朝向径向外侧直线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配置在比机壳21靠后侧(+Z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整体配置在比机壳21中的与连接器连接部68d在轴向(Z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
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由此,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一部分、即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外部露出。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一部分、即径向外侧的端部从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露出。换言之,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设置于连接器部63。在向外部露出的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上连接外部电源(图示省略)。由此,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一个汇流条91上设有两个定子连接端子。更详细地说,从每一个汇流条主体部91g延伸出两个定子连接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1设置有三个。因此,如图3所示,六个定子连接端子、即定子连接端子91a~91f设置于汇流条91。
如图1所示,定子连接端子91a~91f设置于汇流条主体部91g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连接端子91a~91f从汇流条保持架61突出。
如图2所示,定子连接端子91c保持线圈配线98,线圈配线98将线圈43与定子连接端子91c连接。线圈配线98隔着间隙66f将线圈43与定子连接端子91c连接。由此,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线圈配线98既可以是导电线43a的一部分。线圈配线98也可以是与导电线43a分体的部件。定子连接端子91a、91b、91d~91f的结构与定子连接端子91c的结构相同。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70控制马达10的驱动。控制装置7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即,马达1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
电路板71配置在轴31的后侧(+Z侧)的延长线上。电路板71在轴向(Z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二轴承52与罩22之间。电路板71被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支承。
电路板71具有位于前侧(-Z侧)的电路板前表面71b和位于后侧(+Z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电路板71的主面与轴向(Z轴方向)相交。即,电路板前表面71b以及电路板后表面71a与轴向(Z轴方向)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1的主面与轴向正交。电路板71的电路板后表面71a与罩前表面22e相向。
在电路板71的主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印刷配线(图示省略)。在电路板71的后侧(+Z侧)的电路板后表面71a连接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5。电路板71输出马达驱动信号。
如图1所示,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为圆环状的部件。在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中央的孔中嵌合轴31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由此,轴31被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定位。优选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通过压入或焊接等固定于轴31。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能够与轴31一同旋转。
传感器磁铁73b例如为圆环状。传感器磁铁73b的N极与S极沿周向交替配置。传感器磁铁73b嵌合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外周面。更详细地说,传感器磁铁73b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传感器磁铁73b被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保持。其结果是,传感器磁铁73b被配置成能够在第二轴承52的后侧(+Z侧)绕轴31(±θZ方向)与轴31一同旋转。传感器磁铁73b通过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间接地保持于轴31。
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前表面71b。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在轴向(Z轴方向)上相向。旋转传感器72根据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来检测转子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三个旋转传感器72配置于电路板前表面71b。另外,作为旋转传感器72例如使用霍尔元件等。
[前侧O形圈以及后侧O形圈]
前侧O形圈81设置于机壳21的内侧。前侧O形圈81被前侧O形圈保持部62e保持。前侧O形圈81与机壳21的内侧面以及主体部62的外侧面整周接触。即,前侧O形圈81整周与主体部62以及机壳21接触。前侧O形圈81自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内侧面承受应力。
后侧O形圈82设置于罩22的内侧。后侧O形圈82嵌入槽部62f。后侧O形圈82的整周与盖部22b的前侧(-Z侧)的罩前表面22e接触。后侧O形圈82自罩前表面22e承受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O形圈81以及后侧O形圈82具有圆截面。前侧O形圈81以及后侧O形圈82为将细长硅橡胶加工成环状而被制造的。前侧O形圈81以及后侧O形圈8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
马达10通过连接器部63连接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电源与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电连接。由此,通过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从外部电源向线圈43以及旋转传感器72提供驱动电流。旋转传感器72检测转子磁铁的磁通。例如与基于被检测出的转子磁铁的磁通而计算出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相应地控制向线圈43提供的驱动电流。若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则在线圈43中产生磁场。换言之,若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则在转子30与定子40之间产生转矩。通过该转矩,使具有轴31的转子30旋转。就这样,马达10获得旋转驱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62具有大径部68a和小径部68c。因此,能够在小径部68c使汇流条保持架61在径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62将大径部68a与小径部68c连接。并且,主体部62具有外径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小的主体锥形部68b。因此,能够抑制外径在主体部62的大径部68a与小径部68c之间变大的同时,确保主体部62的径向上的规定的厚度。由此,即使是使汇流条保持架61在径向上小型化的情况,也能够抑制主体部62、即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下降。
根据本实施方式,罩22具有罩筒状部22a。罩筒状部22a具有外径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小的罩锥形部22d。罩锥形部22d与主体锥形部68b在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使罩22中的包围主体锥形部68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形状为一定程度沿主体锥形部68b的外形的形状。由此,能够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下降的同时,使马达的尺寸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62具有轴向相向面62g。轴向相向面62g配置在比罩筒状部22a的前侧的端部靠后侧的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若使汇流条保持架61为阶梯形状,则定子插入部62d与小径部68c在径向上易重叠。因此,进一步存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易下降的顾虑。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上设置有主体锥形部68b。由此,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下降。因此,在轴向相向面62g配置在比罩筒状部22a的前侧的端部靠后侧的结构中,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下降。
在轴向相向面62g位于比主体锥形部68b靠后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存在小径部68c在与定子插入部62d在径向上重叠的部分径向厚度变薄的顾虑。其结果是,存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下降的问题。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轴向相向面62g配置在比主体锥形部68b的后侧的端部靠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小径部68c的厚度变薄。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强度下降。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配置在比机壳21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形状为从汇流条主体部91g向径向外侧直线地延伸的形状。由此,易于制造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
在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位于比机壳21靠后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汇流条组件60的位于比机壳21靠后侧的部分的轴向的尺寸易变大。由此,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的罩22的轴向的尺寸易变大。更详细地说,罩筒状部22a的轴向的尺寸易变大。在这种情况下,若罩筒状部22a的整体为在轴向上直线地延伸的形状,则在制造罩筒状部22a时,容易产生需要进行深拉深加工、即进行多次拉深加工的情况。因此,存在罩22的制造费事,进而马达10的生产率下降的顾虑。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罩筒状部22a具有罩锥形部22d。因此,能够减小罩嵌合部22c的轴向的尺寸。由此,例如在通过拉深加工制造罩筒状部22a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工变为深拉深加工,或能够降低进行拉深加工的次数。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0的生产率下降。
根据本实施方式,罩筒状部22a具有罩嵌合部22c。因此,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汇流条保持架61。
根据本实施方式,小径部68c以及罩筒状部22a在轴向上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小径部68c嵌合于罩筒状部22a。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径向上罩锥形部22d与主体锥形部68b之间设置有空隙AR1。因此,例如即使是主体锥形部68b的径向的尺寸因尺寸误差而变大的情况,也能够在将罩22覆盖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上时,抑制罩锥形部22d与主体锥形部68b接触。由此,能够通过使后侧凸缘部24与机壳21的前侧凸缘部23接触,将罩22与机壳21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罩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设置有后侧O形圈82,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0的密闭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上述说明中,虽然为罩锥形部22d的前侧的端部与后侧凸缘部24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设置从罩锥形部22d的前侧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后侧凸缘部24连接于该筒状的部分的前侧的端部。
轴向相向面62g例如也可以位于比罩筒状部22a的前侧的端部靠前侧的位置。轴向相向面62g也可以位于比主体锥形部68b的后侧的端部靠后侧的位置。
汇流条组件60也可以固定于机壳21。即,汇流条组件60也可以固定于定子40或机壳21。
汇流条91的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91h的一部分或整体也可以位于比机壳21的后侧的端部靠前侧的位置。在罩锥形部22d与主体锥形部68b之间也可以不设置空隙AR1。在这种情况下,罩锥形部22d的内侧面与锥形部外侧面69b接触。
也可以不设置前侧O形圈81以及后侧O形圈82中的任意一方或不设置这两者。
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恰当地组合。
Claims (7)
1.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包围所述转子,并使所述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第一轴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第一侧,并支承所述轴;
第二轴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并支承所述轴;
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和所述第一轴承;
汇流条组件,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且以其所述第一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定子或所述机壳;以及
罩,其固定于所述机壳,并覆盖所述汇流条组件的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汇流条组件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包围所述定子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的筒状的主体部,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
大径部,所述定子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大径部径向内侧;
小径部,其位于所述大径部的所述第二侧,且与所述大径部相比外径小;以及
主体锥形部,其将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连接,且所述主体锥形部的外径从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变小,
所述罩具有包围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的罩筒状部,
所述罩筒状部具有外径从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变小的罩锥形部,所述罩锥形部与所述主体锥形部在径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定子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面,
所述相向面位于比所述罩筒状部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向面位于比所述主体锥形部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一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
所述汇流条具有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所述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部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所述汇流条外部连接端子位于比所述机壳靠所述第二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筒状部具有罩嵌合部,所述罩嵌合部连接于所述罩锥形部的所述第二侧并在内侧嵌合所述小径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延伸,
所述罩嵌合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径向上所述罩锥形部与所述主体锥形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之间设置有O形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30104.7A CN108462333B (zh) | 2014-11-28 | 2015-11-26 | 马达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42015 | 2014-11-28 | ||
JP2014242015A JP6164203B2 (ja) | 2014-11-28 | 2014-11-28 | モータ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30104.7A Division CN108462333B (zh) | 2014-11-28 | 2015-11-26 | 马达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56253A CN105656253A (zh) | 2016-06-08 |
CN105656253B true CN105656253B (zh) | 2018-04-20 |
Family
ID=559679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37159.3A Active CN105656253B (zh) | 2014-11-28 | 2015-11-26 | 马达 |
CN201810330104.7A Active CN108462333B (zh) | 2014-11-28 | 2015-11-26 | 马达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30104.7A Active CN108462333B (zh) | 2014-11-28 | 2015-11-26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64203B2 (zh) |
CN (2) | CN105656253B (zh) |
DE (1) | DE10201522354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2333A (zh) * | 2014-11-28 | 2018-08-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27142B (zh) * | 2016-07-20 | 2023-02-0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9792186B (zh) * | 2016-09-16 | 2021-11-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JP6790783B2 (ja) | 2016-12-12 | 2020-11-2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DE102017106399B4 (de) * | 2017-03-24 | 2023-10-05 | Nidec Corporation | Elektromotor |
WO2019102642A1 (ja) * | 2017-11-27 | 2019-05-3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DE112019001306T5 (de) * | 2018-03-13 | 2020-12-10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
CN109510427B (zh) * | 2018-11-29 | 2020-09-25 | 浙江海洋大学 | 一种船体结构振动的能量捕获器 |
EP4412062A1 (en) * | 2021-09-27 | 2024-08-07 | Denso Corporation |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1564A (zh) * | 1995-11-02 | 1998-12-09 | 环球动力机械公司 | 电动机终端板 |
JPH1118353A (ja) * | 1997-06-27 | 1999-01-22 |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 小型モータ |
JP2007221976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Hitachi Car Eng Co Ltd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2010136596A (ja) * | 2008-12-08 | 2010-06-1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CN203504381U (zh) * | 2012-11-01 | 2014-03-26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 |
JP2014143899A (ja) * | 2012-12-28 | 2014-08-07 | Mitsuba Corp | 電動機用樹脂成形品、電動モータ、電動ポンプ及び電動機用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42426B2 (ja) * | 1995-10-13 | 2004-07-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減速機付き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DE20302174U1 (de) * | 2003-02-11 | 2004-09-09 | Minebea Co., Ltd. | Wellend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 automatisches Schalt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4608387B2 (ja) * | 2005-08-04 | 2011-01-12 |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電動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US9543802B2 (en) * | 2011-03-04 | 2017-0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otor drive apparatus |
JP6164203B2 (ja) * | 2014-11-28 | 2017-07-1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
2014
- 2014-11-28 JP JP2014242015A patent/JP61642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1-26 CN CN201510837159.3A patent/CN105656253B/zh active Active
- 2015-11-26 CN CN201810330104.7A patent/CN108462333B/zh active Active
- 2015-11-27 DE DE102015223544.0A patent/DE102015223544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1564A (zh) * | 1995-11-02 | 1998-12-09 | 环球动力机械公司 | 电动机终端板 |
JPH1118353A (ja) * | 1997-06-27 | 1999-01-22 |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 小型モータ |
JP2007221976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Hitachi Car Eng Co Ltd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2010136596A (ja) * | 2008-12-08 | 2010-06-1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CN203504381U (zh) * | 2012-11-01 | 2014-03-26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单元 |
JP2014143899A (ja) * | 2012-12-28 | 2014-08-07 | Mitsuba Corp | 電動機用樹脂成形品、電動モータ、電動ポンプ及び電動機用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2333A (zh) * | 2014-11-28 | 2018-08-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5223544A1 (de) | 2016-06-02 |
CN108462333A (zh) | 2018-08-28 |
CN105656253A (zh) | 2016-06-08 |
CN108462333B (zh) | 2020-08-18 |
JP2016103944A (ja) | 2016-06-02 |
JP6164203B2 (ja) | 2017-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56253B (zh) | 马达 | |
CN107078591B (zh) | 马达 | |
CN105656239B (zh) | 马达 | |
CN205453418U (zh) | 马达 | |
CN107005131B (zh) | 马达 | |
CN106797153B (zh) | 马达 | |
CN105656252B (zh) | 马达 | |
CN101153793B (zh) | 分解器和无刷电机 | |
CN106716789B (zh) | 马达 | |
CN107078600B (zh) | 马达 | |
CN105305691B (zh) | 马达 | |
JP4697597B2 (ja) |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 |
US20110006625A1 (en) | Motor | |
CN106716795B (zh) | 马达 | |
CN107078592A (zh) | 马达 | |
CN107852061A (zh) | 定子装置、三相发电机以及用于制造定子装置的方法 | |
JP2007181314A (ja) | モータ | |
JP7318654B2 (ja) | モータ | |
JP2007159322A (ja) | モータおよびハウジング製造方法 | |
CN107005137A (zh) |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 | |
JP2006333666A (ja) | 回転電機 | |
JP2006352979A (ja) | 回転電機 | |
JP2021016293A (ja) | 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