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5508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5508A
CN105655508A CN201510837650.6A CN201510837650A CN105655508A CN 105655508 A CN105655508 A CN 105655508A CN 201510837650 A CN201510837650 A CN 201510837650A CN 105655508 A CN105655508 A CN 1056555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ortion
bearing surface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pa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76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5508B (zh
Inventor
星野元树
西村洋介
川田政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5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5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5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5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的蓄电装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基部,其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并且在其与该蓄电元件之间形成通风路;保持部件,其保持蓄电元件以及隔件;绝缘体,其配置在隔件与保持部件之间;绝缘体具有配置在隔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的第一绝缘部、以及抵接于延伸部的第一密封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需要容量大的电源,因此使用了具备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块。
这种电池块具备:多个电池单元,其沿第一方向排列;多个分隔件,其插入到相邻的电池单元间;一对端板,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夹住多个电池单元以及多个分隔件;紧固条,其固定于该一对端板,并且分别抵接于所述多个分隔件。
多个分隔件分别形成用于使冷却气体在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流动的送风间隙。因此,所述电池块构成为,通过使送入该电池块的周围的冷却流体通过各送风间隙,能够分别对多个电池单元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所述电池块中,有时因例如在组装时、使用时紧固条挠曲,导致该紧固条与分隔件之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送入电池块的周围的冷却流体的一部分通过分隔件与紧固条之间的间隙。因此,对于所述电池块来说,有时进入各送风间隙的冷却流体的流量减少,多个电池单元的冷却性能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7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通风路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的蓄电装置。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有:
蓄电元件;
隔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以及该隔件;
绝缘体,其配置在所述隔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所述隔件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形成通风路;
延伸部,其从该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绝缘体具有:
第一绝缘部,其配置在所述隔件的延伸部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第一密封部,其抵接于所述延伸部。
根据该结构,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抵接于保持部件,与第一绝缘部连续的第一密封部抵接于隔件的延伸部。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与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中流通。这样,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延伸部包含与所述第一密封部抵接的被抵接面,
所述第一密封部从所述第一绝缘部向相对于该被抵接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这样,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抵接于保持部件,与第一绝缘部连续的第一密封部抵接于隔件的延伸部。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与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中流通。这样,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弹性,并且刚性低于所述被抵接面的刚性。
这样,第一密封部伴随着抵接于延伸部的被抵接面而弹性变形。由此,在第一密封部中产生弹力。因此,第一密封部难以离开被抵接面。由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
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而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
所述被抵接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部所延伸的方向倾斜。
这样,能够使向相对于被抵接面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密封部抵接于该被抵接面,从而能够使该第一密封部弹性变形。因此,蓄电装置通过使第一密封部产生弹力,能够使该第一密封部难以离开被抵接面。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
所述延伸部从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
所述绝缘体具有一对所述第一密封部,
一个第一密封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基部的一端的延伸部抵接,
另一个第一密封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基部的另一端的延伸部抵接。
这样,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第一绝缘部与第一密封部阻止欲流入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基部的两端的延伸部与保持部件之间的流体。即,蓄电装置能够在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利用第一绝缘部与第一密封部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之间的流体。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基部的两端的延伸部分别与保持部件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中流通。这样,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通风路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
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而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
所述被抵接面在所述第一方向和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扩展。
这样,能够使向相对于被抵接面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密封部抵接于该被抵接面,从而能够使该第一密封部弹性变形。因此,蓄电装置通过使第一密封部产生弹力,能够使该第一密封部难以离开被抵接面。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蓄电元件,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多个隔件,其与多个所述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多个所述隔件分别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形成通风路;
延伸部,其从该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密封部是分别与所述延伸部接触的突条。
这样,蓄电装置能够利用多个隔件的各自的延伸部与第一密封部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多个隔件的各自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保持部件与多个隔件的各自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中流通。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通风路中流通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所述隔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隔件具有连接边,该连接边将从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基部的两端延伸的一对延伸部相连,所述绝缘体具有:第二绝缘部,其配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与隔件的连接边之间,该隔件配置于所述端部;第二密封部,其与该第二绝缘部连续,并且与配置于所述端部的隔件的连接边抵接;该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连续。
这样,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第二绝缘部与第二密封部阻止欲流入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隔件的连接边与保持部件之间的流体。即,蓄电装置也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利用第二绝缘部与第二密封部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之间的流体。
因此,除了欲流入保持部件与多个所述隔件的延伸部的各个之间的流体之外,蓄电装置也能够使欲流入配置于所述两端的隔件的连接边与保持部件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中流通。这样,蓄电装置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长边的框架,
该框架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夹设有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并分别与多个所述隔件的延伸部相邻地配置,
该框架的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绝缘体变凸的方式弯曲。
这样,所述第一方向的绝缘体的中央部被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连接部的中央部与所述隔件的延伸部更稳固地夹住。
即,所述第一方向的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的中央部被更牢固地按压于框架的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密封部的中央部被更牢固地按压于隔件的延伸部。
因此,关于蓄电装置,通过使框架的连接部挠曲,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一绝缘部离开框架的连接部、第一密封部离开延伸部的被抵接面。
由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与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多个所述隔件的延伸部的各个之间的流体。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部的被抵接面包含:
第一被抵接面;
第二被抵接面,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与该第一被抵接面排列;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和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
这样,能够利用第一被抵接面与密封部接触的部分、以及第二被抵接面与密封部接触部分的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被抵接面配置于比所述第二被抵接面更靠近所述通风路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的突出长度比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的突出长度大。
这样,密封部变得容易紧贴在配置于比第二被抵接面更靠近通风路的位置的第一被抵接面上。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本发明的另一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
隔件,其以沿第一方向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的方式配置;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以及所述隔件;
绝缘体,其配置在所述隔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所述隔件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形成通风路;
一对延伸部,其从该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从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
连接边,其将一对所述延伸部相连;
所述绝缘体具有:
绝缘部,其配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隔件的连接边之间;
密封部,其与所述连接边接触。
根据该结构,绝缘体的绝缘部抵接于保持部件,与绝缘部连续的密封部抵接于所述隔件的连接片。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绝缘体的绝缘部与绝缘体的密封部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连接片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保持部件与隔件的连接片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中流通。这样,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通风路中流通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在通风路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主视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内部隔件、外部隔件以及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内部隔件、一个外部隔件以及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内部隔件、另一个外部隔件以及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安装有导管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图5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图5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图5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元件,2…隔件,2A…内部隔件,2B…外部隔件,3…保持部件,4…绝缘体,5…导管,10…壳体,11…外部端子,20A…基部,20B…基部,21A…限制部,21B…限制部,22A…延伸部,22B…嵌合部,23A、24B…通风路,23B…延伸部,25B…连接边,30…终端部件,31…框架,31A…第一连结部件,31B…第二连结部件,40…第一绝缘部,41…第一密封部,42…第二绝缘部,43…第二密封部,100…壳体主体,100a…封闭部,100b…主干部,100c…第一壁,100d…第二壁,101…盖板,200A…第一抵接部,200B…内部接触部,201A…第二抵接部,202A…连设部,210A…第一限制部,210B…第一限制部,211A…第二限制部,211B…第二限制部,212A…第三限制部,212B…第三限制部,213A…第四限制部,213B…第四限制部,220A…基准面,221A…第一被抵接面,222A…第二被抵接面,230B…基准面,231B…第一被抵接面,232B…第二被抵接面,250B…基准面,251B…第一被按压面,252B…第二被按压面,300b…贯通孔,310…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连接部,312…支承部,312a…第一支承部,312b…第二支承部,313…固定部,313a…第一固定部,313b…第二固定部,313c…第一孔部,313d…第二孔部,410、411…密封部,430、431…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名称,有时与背景技术中的各构成部件的名称不同。
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1、与该蓄电元件1相邻的隔件2、以及将蓄电元件1以及隔件2统一保持的保持部件3。保持部件3由导电材料成形。伴随于此,蓄电装置具备配置于蓄电元件1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绝缘体4。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蓄电元件1具备包含正极及负极的电极体、收容电极体的壳体10、以及配置在壳体10的外表面上的一对外部端子11。
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00,其具有开口;盖板101,其封闭壳体主体100的开口,并在外表面上配置有一对外部端子11。
壳体主体100具备封闭部100a和(参照图4)筒状的主干部100b,该主干部100b以包围该封闭部100a的方式连接于该封闭部100a的周边。
主干部100b具备隔开间隔而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一壁100c、以及隔着一对第一壁100c而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二壁100d。
第一壁100c以及第二壁100d分别形成为矩形状。即,第一壁100c以及第二壁100d各自的表面为平坦面,并形成四边形状的区域。第一壁100c以及第二壁100d以使彼此的端缘对接的状态相邻地配置。伴随于此,相邻的第一壁100c的端缘以及第二壁100d的端缘彼此在整个长度上连接。由此,主干部100b形成为方筒状。主干部100b的一端被封闭部100a封闭。与此相对,主干部100b的另一端开口,并被盖板101封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100c的表面积比第二壁100d的表面积大。伴随于此,主干部100b形成为平方筒状。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多个蓄电元件1分别沿一个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蓄电元件1分别使壳体10的第一壁100c朝向一个方向排列。蓄电装置具备将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外部端子11彼此电连接的母线。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蓄电元件1排列的方向(第一方向)称作X轴方向。另外,将蓄电元件1的与排列的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两个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第二方向)称作Y轴方向,将剩余的一个方向(第三方向)称作Z轴方向。伴随于此,在各附图中,辅助地图示出分别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对应的正交三轴(坐标轴)。
隔件2具有绝缘性。隔件2具有与蓄电元件1的壳体10(主干部100b的第一壁100c)相邻的基部、以及防止与该基部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另外,隔件2具有从基部沿X轴方向延伸突出的延伸部。
此外,隔件2能够由聚丙烯、聚苯硫醚、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优选含有玻璃纤维或者芳族聚酰胺纤维等纤维,从而提高了刚性。本实施方式的隔件2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构成。
对隔件2进行更具体的说明。蓄电装置如上述那样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伴随于此,蓄电装置具备分别在X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相邻地配置的多个隔件2。另外,如图5所示,蓄电装置具备两种隔件2(2A、2B)。即,蓄电装置具备隔件(以下,称作内部隔件)2A和隔件(以下,称作外部隔件)2B作为隔件2,该隔件2A配置于两个蓄电元件1之间,该隔件2B与处于多个蓄电元件1中的最靠近端部的蓄电元件1相邻。
首先,对内部隔件2A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内部隔件2A具有与蓄电元件1(壳体主体100的第一壁100c)相邻的基部20A、以及防止与该基部20A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21A。而且,内部隔件2A具有从基部20A沿X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2A(参照图6)。
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被夹在两个蓄电元件1之间。因此,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一个蓄电元件1相对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并且是与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另一个蓄电元件1相对的第二面。
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对应的位置的第一端、以及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并且是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对应的位置的第二端。另外,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一个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的第三端、以及与该第三端相反的一侧的第四端并且是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另一个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的第四端。
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作为将该基部20A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一角部、以及作为将第一端与第四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二角部。另外,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作为将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三角部、以及作为将第二端与第四端分别连接的部分的第四角部。
此外,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沿Y轴方向延伸。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沿Z轴方向延伸。因此,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另外,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以与蓄电元件1的第一壁100c大致相等的大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在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以及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的至少某一方形成有用于使流体(冷却用的流体)通过的通风路23A。即,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在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各个之间)形成通风路23A。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为矩形波形状。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仅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一个蓄电元件1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00A、以及仅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另一个蓄电元件1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01A。伴随于此,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与第一抵接部200A和第二抵接部201A相连的连设部202A。
第一抵接部200A沿Y轴方向形成长边。第二抵接部201A沿Y轴方向形成长边。
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多个第一抵接部200A和多个第二抵接部201A。各第一抵接部200A与各第二抵接部201A沿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排列的方向交替配置。
由此,在蓄电装置中,利用第一抵接部200A中的与蓄电元件1抵接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与第一抵接部200A相连的一对连设部202A形成通风路23A。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利用第二抵接部201A中的与蓄电元件1抵接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与第二抵接部201A相连的一对连设部202A形成通风路23A。因此,在蓄电装置中,在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以及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分别形成有通风路23A。
因此,在蓄电装置中,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使Y轴方向上的两端连通的通风路23A。因此,关于蓄电装置,送入周围的冷却用的流体通过通风路23A(利用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的通风路23A)从Y轴方向上的一端流向另一端。
此外,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还具备分别配置于Y轴方向上的多个蓄电元件1的一侧、以及Y轴方向上的多个蓄电元件1的另一侧的导管5。
因此,一个导管5配置于与多个通风路23A各自在Y轴方向上的一端相邻的位置。另一个导管5配置于与多个通风路23A各自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端相邻的位置。
而且,在一个导管5连结有进气风扇(未图示)。因此,在蓄电装置中,通过进气风扇吸入到一个导管5内的冷却用的流体从Y轴方向上的通风路23A的一端向另一端流通,并从另一个导管5排出。
如上述那样,内部隔件2A配置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之间。因此,如图6所示,限制部21A为了限制与内部隔件2A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相对移动而朝向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以及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限制部21A形成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各角部。内部隔件2A具有形成于第一角部的第一限制部210A、形成于第二角部的第二限制部211A、形成于第三角部的第三限制部212A、以及形成于第四角部的第四限制部213A作为限制部21A。
第一限制部210A以及第二限制部211A朝向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以及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第一限制部210A与配置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的各自的盖板101和主干部100b的一个第二壁100d抵接。第二限制部211A与配置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的各自的盖板101和主干部100b的另一个第二壁100d抵接。
第三限制部212A以及第四限制部213A朝向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以及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第三限制部212A与配置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的各自的封闭部100a、以及主干部100b的一个第二壁100d抵接。另一个第四限制部213A与配置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以及主干部100b的另一个第二壁100d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部隔件2A中,延伸部22A与限制部21A一体地形成。即,内部隔件2A具备作为限制部21A的延伸部22A。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7、图8所示,延伸部22A弯曲。在延伸部22A的外角面抵接有绝缘体4。
延伸部22A的外角面包含在X轴方向与Z轴方向上扩展的基准面220A。另外,延伸部22A的外角面包含从Z轴方向上的基准面220A的两端延伸的一对被抵接面221A、222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说明中,将一个被抵接面221A作为第一被抵接面221A、将另一个被抵接面222A作为第二被抵接面222A来进行说明。
第一被抵接面221A和第二被抵接面222A随着从基准面220A延伸而朝向Y轴方向上的一方位移。即,第一被抵接面221A与第二被抵接面222A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第一被抵接面221A配置在比第二被抵接面222A更靠近通风路23A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限制部21A形成于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的各角部。即,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形成于各角部的多个(四个)延伸部22A。而且,多个延伸部22A中的、在Z轴方向排列的一对延伸部22A分别以使彼此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如上述那样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因此内部隔件2A分别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1之间。即,蓄电装置具备多个内部隔件2A。
而且,多个内部隔件2A的各自的延伸部22A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相邻。因此,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延伸部22A的基准面220A分别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大致同一面上。另外,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延伸部2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分别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大致同一面上。而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延伸部2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分别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大致同一面上。
接下来,对外部隔件2B进行说明。外部隔件2B是多个隔件2中的、配置于X轴方向上的端部的隔件2(配置于X轴方向上的最外侧的隔件2)。
如图6所示,外部隔件2B具有:基部(以下,称作基部)20B,其具有与蓄电元件1(壳体主体100的第一壁100c)相对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限制部(以下,称作限制部)21B,其确定与该基部20B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与保持部件3的后述的终端部件30相对。即,外部隔件2B配置于蓄电元件1与终端部件30之间。伴随于此,外部隔件2B在基部20B的与终端部件30相对的位置具有与终端部件30嵌合的嵌合部22B。即,外部隔件2B具有用于确定终端部件30相对于基部20B的位置的嵌合部22B、并且是形成于基部20B的第二面的嵌合部22B。
而且,外部隔件2B具有从基部20A沿X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3B。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隔件2B具有从基部20B的第一面朝向蓄电元件1突出的内部接触部200B、并且是与该蓄电元件1抵接的200B。
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扩展。即,基部20B形成为板状。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对应的位置的第一端、以及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并且是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对应的位置的第二端。另外,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一个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的第三端、以及与该第三端相反的一侧的第四端并且是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另一个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的第四端。
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作为将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一角部、以及作为将第一端与第四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二角部。另外,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作为将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三角部、以及作为将第二端与第四端分别连接的部分的第四角部。
此外,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沿Y轴方向延伸。而且,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沿与所述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为大致矩形状。另外,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为与蓄电元件1的第一壁100c大致相等的大小。
在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形成有用于使流体在该基部20B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通过的通风路24B。即,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在与沿X轴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通风路24B。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从该基部20B的第一面朝向蓄电元件1的壳体10(壳体主体100的第一壁100c)延伸的内部接触部200B。
内部接触部200B沿Y轴方向形成长边。本实施方式的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多个内部接触部200B。多个内部接触部200B分别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与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有多个通风路24B。
因此,在蓄电装置中,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形成使Y轴方向上的两端连通的通风路24B。因此,关于蓄电装置,送入周围的冷却用的流体通过通风路24B从Y轴方向上的一端流向另一端。
此外,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还具备导管5,该导管5分别配置于Y轴方向上的多个蓄电元件1的一侧、以及Y轴方向上的多个蓄电元件1的另一侧(参照图9)。
因此,一个导管5配置于与多个通风路24B各自在Y轴方向上的一端相邻的位置。另一个导管5配置于与多个通风路24B各自在Y轴方向上的另一端相邻的位置。
因此,在蓄电装置中,通过进气风扇吸入到一个导管5内的冷却用的流体从Y轴方向上的通风路24B的一端向另一端流通,并从另一个导管5排出。
如上述那样,外部隔件2B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相邻。限制部21B为了限制与外部隔件2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相对移动而朝向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外部隔件2B具有形成于基部20B的第一端的限制部21B和形成于基部20B的第二端的限制部21B作为限制部21B。
外部隔件2B具有形成于第一角部的第一限制部210B、形成于第二角部的第二限制部211B、形成于第三角部的第三限制部212B、以及形成于第四角部的第四限制部213B作为限制部21B。
如上述那样,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相对。因此,第一限制部210B以及第二限制部211B朝向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第一限制部210B抵接于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的第一端和主干部100b的第二壁100d。第二限制部211B抵接于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的第二端和主干部100b的第二壁100d。
如上述那样,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相对。因此,第三限制部212B以及第四限制部213B朝向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第三限制部212B抵接于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的第一端和主干部100b的第二壁100d。第四限制部213B抵接于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的第二端和主干部100b的第二壁100d。
限制部21B具有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二面朝向保持部件3(后述的终端部件30)延伸的延伸部23B。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部隔件2B中,延伸部23B与限制部21B一体地形成。即,外部隔件2B具备作为限制部21B的延伸部23B。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延伸部23B弯曲。在延伸部23B的外角面抵接有绝缘体4。
如图7、图8所示,延伸部23B的外角面包含在Y轴方向与Z轴方向上扩展的基准面230B。另外,延伸部23B的外角面包含从Z轴方向上的基准面230B的两端延伸的一对被抵接面231B、232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说明中,将一个被抵接面231B作为第一被抵接面231B、将另一个被抵接面232B作为第二被抵接面232B来进行说明。
第一被抵接面231B与第二被抵接面232B随着从基准面230B延伸而向Y轴方向上的一侧位移。即,第一被抵接面231B与第二被抵接面232B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第一被抵接面231B配置于比第二被抵接面232B更靠近通风路23A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限制部21A形成于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各角部。即,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形成于各角部的多个(四个)延伸部23B。多个延伸部23B中的、沿Z轴方向排列的一对延伸部23B分别以使彼此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伴随于此,外部隔件2B具有遍及形成于Z轴方向上的基部20B的一端的延伸部23B、以及形成于Z轴方向上的基部20B的另一端的延伸部23B连续的连接边25B。
连接边25B具有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扩展的基准面250B、以及形成于X轴方向上的基准面250B的两端的一对被按压面251B、252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说明中,将一个被按压面251B作为第一被按压面251B、将另一个被按压面252B作为第二被按压面252B来进行说明。
连接边25B的基准面250B与一个延伸部23B的基准面230B、以及另一个延伸部23B的基准面230B连续。
连接边25B的第一被按压面251B与第二被按压面252B随着从基准面250B延伸而朝向Y轴方向上的一方位移。即,第一被按压面251B与第二被按压面252B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
第一被按压面251B配置于比第二被按压面252B更靠近通风路24B的位置。
在外部隔件2B中,连接边25B的第一被按压面251B与一个延伸部23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以及另一个延伸部23B的被抵接面231B连续。在外部隔件2B中,连接边25B的第二被按压面252B与一个延伸部23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以及另一个延伸部23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连续。
本实施方式的外部隔件2B如上述那样经由蓄电元件1与该内部隔件相邻地配置。即,蓄电装置具备一对外部隔件2B。外部隔件2B与多个蓄电元件1中的位于最靠端部的蓄电元件1相邻。即,外部隔件2B以夹住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的方式设有一对。
另外,一对外部隔件2B分别如上述那样以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的壳体主体100相对。因此,一对外部隔件2B分别以使相互的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蓄电装置中,一对外部隔件2B分别以在多个蓄电元件1排列的方向(以下,称作X轴方向)上相互对称的方式配置。
多个外部隔件2B各自的延伸部23B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相邻。因此,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外部隔件2B的各延伸部23B的基准面230B、以及内部隔件2A的各延伸部22A的基准面220A分别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大致同一面上。另外,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外部隔件2B的各延伸部23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以及内部隔件2A的各延伸部2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分别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大致同一面上。而且,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外部隔件2B的各延伸部23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以及内部隔件2A的各延伸部2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分别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大致同一面上。
因此,如图2所示,在Y轴方向上的蓄电装置的两端,各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各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以及各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的第一被按压面251B分别以将由各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的通风路23A和由各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形成的通风路24B包围的方式排列地配置。
因此,在Y轴方向上的蓄电装置的两端,各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各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以及各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的第二被按压面252B分别以将由各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各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以及各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的第一被按压面251B的各个包围的方式排列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为金属制的。另外,保持部件3对多个蓄电元件1以及多个隔件2(内部隔件2A以及外部隔件2B)进行保持。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3具备分别配置于与各外部隔件2B相邻的位置的一对终端部件30、以及分别将该一对终端部件30连接的框架31。
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具有与外部隔件2B相对的第一面、以及与该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
终端部件30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对应的位置的第一端、以及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对应的位置的第二端)。另外,终端部件30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一个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的第三端、以及与该第三端相反的一侧的第四端(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另一个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的第四端)。
伴随于此,终端部件30具有作为将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一角部、以及作为将第一端与第四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二角部。另外,终端部件30具有作为将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的部分的第三角部、以及作为将第二端与第四端分别连接的部分的第四角部。
框架31具有遍及一对终端部件30延伸的连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对应的位置的第一连接部310、以及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封闭部100a对应的位置的第二连接部311。即,框架31具有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一对连接部310、311。
本实施方式的框架31通过使支承部312与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11相连而形成为框体状。伴随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有时将具有配置于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作Y轴方向)上的蓄电元件1的一方的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11、支承部312的部件作为第一连结部件31A,将具有配置于Y轴方向上的蓄电元件的另一侧的第一连接部310、第二连接部311、支承部312的部件作为第二连结部件31B来进行以下的说明。
框架31具有与终端部件30连结的固定部313。
第一连接部310在形成长边的方向具有第一端和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
另外,第一连接部310向与形成长边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在第一连接部310中,以弯曲的部分为界的一侧部分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对应的位置。在第一连接部310中,以弯曲的部分为界的另一方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
第二连接部311在形成长边的方向具有第一端和与该第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
第二连接部311向与长边正交的方向弯曲。第二连接部311的以弯曲的部分为界的一侧部分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盖板101对应的位置,以弯曲的部分为界的另一侧部分配置于与蓄电元件1的第二壁100d对应的位置。
此外,连接部(第一连接部310、以及第二连接部311)优选的是以使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绝缘体4凸的方式弯曲。这样,X轴方向上的绝缘体4(第一绝缘部40、以及第一密封部41)被X轴方向上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310、以及第二连接部311)的中央部与隔件2(隔件2A)的延伸部22A稳固地夹住。
支承部312具有与第一连接部31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接部311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支承部312a、以及与第一连接部310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部311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支承部312b。
固定部313具有形成于第一连接部31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对第一固定部313a、以及形成于第二连接部31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对第二固定部313b。
一个第一固定部313a与一个终端部件30的贯通孔300b周围的部分相对。另一个第一固定部313a与另一个终端部件30的贯通孔300b周围的部分相对。一对第一固定部313a分别在与贯通孔30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孔部313c。
因此,第一连接部310通过使螺母螺合于插入到终端部件30的贯通孔300b和第一固定部313a的第一孔部313c中的螺栓而连结于该终端部件30。
一个第二固定部313b与一个终端部件30的贯通孔300b周围的部分相对。另一个第二固定部313b与另一个终端部件30的贯通孔300b周围的部分相对。一对第二固定部313b分别在与贯通孔30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孔部313d。
因此,第二连接部311通过使螺母螺合于插入到终端部件30的贯通孔300b和第二固定部313b的第二孔部313d中的螺栓而连结于该终端部件30。
绝缘体4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绝缘体4能够由聚丙烯、聚乙烯、或者聚苯乙烯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优选的是不含有玻璃纤维或者芳族聚酰胺纤维等纤维。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4由聚丙烯构成。另外,绝缘体4配置在多个隔件2(内部隔件2A以及外部隔件2B)分别与保持部件3之间。
因此,绝缘体4具有:第一绝缘部40,其配置于多个隔件2的延伸部分别与保持部件3之间,并且与所述保持部件3抵接;第一密封部41(参照图2),其与该第一绝缘部40连续,并且分别与多个所述隔件2的延伸部抵接。
另外,绝缘体4具有:第二绝缘部42,其配置于外部隔件2B(配置于X轴方向上的两端的隔件2)的连接边25B与保持部件3之间;第二密封部43(参照图2),其与该第二绝缘部42连续,并且分别与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抵接。
第一绝缘部40分别配置于第一连接部310与隔件2(内部隔件2A以及外部隔件2B)之间、第二连接部311与隔件2(内部隔件2A以及外部隔件2B)之间。即,绝缘体4具有一对第一绝缘部40。
各第一绝缘部40沿X轴方向形成长边。另外,一个第一绝缘部40被第一连接部310与隔件2夹住。因此,一个第一绝缘部40与第一连接部310抵接。另一个第一绝缘部40被第二连接部311与隔件2夹住。因此,另一个第一绝缘部40与第二连接部311抵接。
第一密封部41具有弹性。如上述那样,隔件2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构成,绝缘体4由聚丙烯构成。因此,第一密封部41的刚性低于内部隔件2A的被抵接面221A、222A、以及外部隔件2B的被抵接面231B、232B。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密封部41具有与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和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抵接的密封部410、以及与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和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抵接的密封部411。
此外,图10是与图9中的区域R1对应的位置的剖视图,图11是与图9中的区域R2对应的位置的剖视图。
一个密封部410形成为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形成长边的突条)。一个密封部410向相对于各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和各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倾斜的方向延伸。
如上述那样,各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和各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伴随于此,一个密封部410沿Y轴方向笔直地延伸。
另一个密封部411形成为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形成长边的突条)。另一个密封部411向相对于各内部隔件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和各外部隔件2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倾斜的方向延伸。
如上述那样,各内部隔件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和各外部隔件2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伴随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密封部411沿Y轴方向笔直地延伸。
这样,在第一密封部41中,一个密封部410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和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另一个密封部411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和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因此,一个密封部410配置在比另一个密封部411更靠近通风路23A、24B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部41中,一个密封部410的突出长度(从第一绝缘部40延伸的延伸量)可以与另一个密封部411的突出长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或大于另一个密封部411的突出长度、或小于另一个密封部411的突出长度,但是优选的是大于另一个密封部411的突出长度。
如图5所示,第二绝缘部42分别配置于第一支承部312a与一对外部隔件2B之间、第二支承部312b与一对外部隔件2B之间。即,绝缘体4具有一对第二绝缘部42。
各第二绝缘部42沿Z轴方向形成长边。一个第二绝缘部42抵接于第一支承部312a。另一个第二绝缘部42抵接于第二支承部312b。
第二密封部43具有弹性。如上述那样,隔件2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构成,绝缘体4由聚丙烯构成。因此,第二密封部43的刚性低于外部隔件2B的被按压面251B、252B。
如图12所示,第二密封部43具有抵接于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的第一被按压面251B的密封部430、以及抵接于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的第二被按压面252B的密封部431。
一个密封部430形成为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形成长边的突条)。一个密封部430向相对于第一被按压面251B倾斜的方向延伸。
如上述那样,第一被按压面251B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伴随于此,一个密封部430沿Y轴方向笔直地延伸。
另一个密封部431形成为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形成长边的突条)。另一个密封部431向相对于第二被按压面252B倾斜的方向延伸。
如上述那样,各外部隔件2B的第二被按压面252B相对于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倾斜。伴随于此,另一个密封部431沿Y轴方向笔直地延伸。
如上述那样,在外部隔件2B中,第一被按压面251B配置在比第二被按压面252B更靠近通风路24B的位置。因此,一个密封部430配置在比另一个密封部431更靠近通风路24B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密封部43中,一个密封部431的突出长度(从第二绝缘部42延伸的延伸量)与另一个密封部431的突出长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或大于另一个密封部431的突出长度、或小于另一个密封部431的突出长度,但优选的是大于另一个密封部431的突出长度。
此外,在绝缘体4中,第一密封部41的各密封部410和第二密封部43的各密封部430分别形成为连在一起。另外,在绝缘体4中,第一密封部41的各密封部411和第二密封部43的各密封部431分别形成为连在一起。
因此,在绝缘体4中,第一密封部41的各密封部410和第二密封部43的各密封部430被第一密封部41的各密封部411和第二密封部43的各密封部431包围。
如以上那样,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绝缘体4的第一绝缘部40抵接于保持部件3,与第一绝缘部40连续的第一密封部41抵接于隔件2的延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绝缘体4的第一绝缘部40和绝缘体4的第一密封部41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隔件2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蓄电装置分别在与通风路23A、24B的一端相邻的位置和与通风路23A、24B的另一端相邻的位置配置有导管5。
因此,在蓄电装置中,冷却用的流体欲流入绝缘体4与隔件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外角面与绝缘体4的第一绝缘部40之间、以及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外角面与绝缘体4的第一绝缘部40之间)。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由于与第一绝缘部40连续的第一密封部41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因此能够阻止欲流入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的外角面与绝缘体4的第一绝缘部40之间、以及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的外角面与绝缘体4的第一绝缘部40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的流动。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隔件2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23A、24B中流通。这样,蓄电装置能够抑制在通风路23A、24B中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另外,第一密封部41具有弹性,并且刚性分别低于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的刚性。
因此,第一密封部41伴随着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而弹性变形。由此,在第一密封部41作用有弹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中的第一密封部41向相对于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倾斜的方向延伸。
因此,在蓄电装置中,通过使第一密封部41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从而使该第一密封部41弹性变形。
由此,第一密封部41难以离开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隔件2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第一密封部41分别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Z轴方向上排列的延伸部22A、以及外部隔件2B的Z轴方向上排列的延伸部23B。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第一密封部41阻止欲分别流入内部隔件2A的Z轴方向上排列的延伸部22A分别与保持部件3之间、外部隔件2B的Z轴方向上排列的延伸部23B分别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流体。即,蓄电装置在Z轴方向的两端利用第一密封部41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隔件2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
在蓄电装置中,第一密封部41形成为分别与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以及外部隔件2B的延伸部23B接触的突条。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第一密封部41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多个隔件2的各自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的流动。
因此,蓄电装置能够使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多个隔件2的各自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23A、24B中流通。
而且,关于蓄电装置,一对第二密封部43的各自的一个密封部430分别与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抵接。因此,蓄电装置能够利用第二密封部43阻止欲流入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流体。
这样,除了欲流入内部隔件2A的延伸部22A分别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流体之外,蓄电装置也能够使欲流入外部隔件2B的连接边25B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流体在各通风路23A、24B中流通。
另外,第一密封部41具有分别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第一被抵接面221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一被抵接面231B的密封部410、和分别抵接于内部隔件2A的第二被抵接面222A以及外部隔件2B的第二被抵接面232B的密封部411。
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密封部41的一对密封部410、411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隔件2的延伸部之间的冷却用的流体。因此,蓄电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欲流入保持部件3与隔件2的延伸部之间的流体。
此外,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当然不被上述一实施方式所限定,而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为大致矩形状,另外,形成与蓄电元件1的第一壁100c大致相等的大小。然而,内部隔件2A的基部20A只要能够使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各自的姿势对应即可,并不限定于大致矩形状,另外,也不限定于与蓄电元件1的第一壁100c大致相等的大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部隔件2B的基部20B为大致矩形状,并且形成与蓄电元件1的第一壁100c大致相等的大小。然而,基部20B只要能够使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姿势与终端部件30的姿势对应即可,并不限定于将基部20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另外,也不限定于以与蓄电元件1的第一壁100c大致相等的大小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部隔件2B在基部20B的角部分别形成有限制部21B。然而,限制部21B只要能够确定相对于基部20B配置蓄电元件1的位置即可,形成于基部20B的位置并不被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体4的第一密封部41沿Y轴方向笔直地延伸,所述多个延伸部22A的各自的延伸部22A的被抵接面221A、222A形成为向相对于所述绝缘体4的第一密封部41延伸的方向倾斜的方向扩展,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所述绝缘体4的第一密封部向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隔件2的各自的延伸部22A的被抵接面221A、222A形成为沿Z轴方向扩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体4具备第一密封部41与第二密封部4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绝缘体4也可以仅具备第一密封部41,或仅具备第二密封部4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体4的一对第一密封部41的各自的一个密封部410与一对第二密封部43的各自的一个密封部430被一对第一密封部41的各自的一个密封部411与一对第二密封部43的各自的一个密封部431包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绝缘体4的一对第一密封部41分别仅具备一个密封部410,一对第二密封部43分别仅具备一个密封部430,或一对第一密封部41分别仅具备另一个密封部411,一对第二密封部43分别仅具备另一个密封部43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外部隔件2B分别具有连接边25B,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一对外部隔件2B中的一方具有连接边25B。在该情况下,绝缘体4也可以具有一个第二绝缘部42和一个第二密封部4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体4具有第一绝缘部40、第一密封部41、第二绝缘部42、第二密封部4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绝缘体4也可以具有第二绝缘部42、第二密封部4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部可以处于隔件的延伸部,或者也可以在隔件的延伸部与绝缘体的第一绝缘部之间独立地存在密封部件。另外,绝缘体与保持部件也可以是一体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用进气风扇来使冷却用的流体流入通风路23A、24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取代进气风扇而使用排气风扇、并使用排出流体的力使冷却用的流体流向通风路23A、24B的结构。
在使用了排气风扇的情况下,不有助于蓄电元件1的冷却的流体(未通过通风路23A、24B的流体)通过保持部件3与隔件2之间的间隙而产生。但是,利用绝缘体4的第一密封部41、第二密封部43,能够抑制通过保持部件3与隔件2之间的间隙的流体。因此,能够抑制在通风路23A、24B流动的冷却用的流体减少。

Claims (13)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蓄电元件;
隔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以及该隔件;
绝缘体,其配置在所述隔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所述隔件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形成通风路;
延伸部,其从该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绝缘体具有:
第一绝缘部,其配置在所述隔件的延伸部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第一密封部,其抵接于所述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包含与所述第一密封部抵接的被抵接面,
所述第一密封部从所述第一绝缘部向相对于该被抵接面倾斜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弹性,并且刚性低于所述被抵接面的刚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而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
所述被抵接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部所延伸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从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
所述绝缘体具有一对所述第一密封部,
一个第一密封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基部的一端的延伸部抵接,
另一个第一密封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基部的另一端的延伸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而抵接于所述被抵接面,
所述被抵接面在所述第一方向和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扩展。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多个蓄电元件,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多个隔件,其与多个所述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多个所述隔件分别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形成通风路;
延伸部,其从该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密封部是分别与所述延伸部接触的突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隔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隔件具有连接边,该连接边将从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基部的两端延伸的一对延伸部相连,
所述绝缘体具有:第二绝缘部,其配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与隔件的连接边之间,该隔件配置于所述端部;
第二密封部,其与该第二绝缘部连续,并且与配置于所述端部的隔件的连接边抵接;
该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连续。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长边的框架,
该框架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夹设有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密封部,并分别与多个所述隔件的延伸部相邻地配置,
该框架的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绝缘体变凸的方式弯曲。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被抵接面包含:
第一被抵接面;
第二被抵接面,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与该第一被抵接面排列;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和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抵接面配置于比所述第二被抵接面更靠近所述通风路的位置,
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的突出长度比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面接触的密封部的突出长度大。
12.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蓄电元件;
隔件,其以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的方式配置;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以及所述隔件;
绝缘体,其配置在所述隔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所述隔件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形成通风路;
一对延伸部,其从该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从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
连接边,其将一对所述延伸部相连;
所述绝缘体具有:
绝缘部,其配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隔件的连接边之间;
密封部,其与所述连接边接触。
13.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
隔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以及该隔件;
绝缘体,其配置在所述隔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
所述隔件具有:
基部,其在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之间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形成通风路;
延伸部,其从该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绝缘体具有配置在所述隔件的延伸部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的第一绝缘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第一绝缘部抵接的第二密封部。
CN201510837650.6A 2014-11-27 2015-11-26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5655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0388 2014-11-27
JP2014240388 2014-11-27
JP2015227794A JP6603556B2 (ja) 2014-11-27 2015-11-20 蓄電装置
JP2015-227794 2015-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5508A true CN105655508A (zh) 2016-06-08
CN105655508B CN105655508B (zh) 2020-03-06

Family

ID=56082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7650.6A Active CN105655508B (zh) 2014-11-27 2015-11-26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03556B2 (zh)
CN (1) CN105655508B (zh)
DE (1) DE10201522340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0520A (zh) * 2017-08-08 2019-02-26 株式会社蓝色能源 蓄电装置
CN111312947A (zh) * 2018-12-12 2020-06-1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CN111312947B (zh) * 2018-12-12 2024-06-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57626S (zh) 2016-01-29 2016-09-05
JP6412904B2 (ja) * 2016-10-26 2018-10-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6976112B2 (ja) 2017-09-12 2021-12-08 株式会社ブルーエナジー 蓄電装置
KR20200048648A (ko) * 2018-10-30 2020-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배터리 셀을 냉각하기 위한 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시스템
CN111768982B (zh) * 2020-07-21 2021-07-23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种成本低的超级电容器模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3661A (ja) * 2003-11-25 2005-06-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キャップ装置
JP2011190932A (ja) * 2010-02-17 2011-09-29 Panasonic Corp 蓋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2119156A (ja) * 2010-11-30 2012-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及びこれを装備する電動車両
CN102646796A (zh) * 2011-02-22 2012-08-22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蓄电池模块
CN102820440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WO2013179798A1 (ja) * 2012-05-31 2013-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US20140014418A1 (en) * 2012-07-16 2014-01-16 Tsuyoshi Komaki Power supply device, power-supply-device separator, and power-supply-device-equipped vehicle
JP2014203751A (ja) * 2013-04-08 2014-10-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1036B2 (ja) 2009-06-15 2014-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組電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組電池用のセパレー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3661A (ja) * 2003-11-25 2005-06-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キャップ装置
JP2011190932A (ja) * 2010-02-17 2011-09-29 Panasonic Corp 蓋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2119156A (ja) * 2010-11-30 2012-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及びこれを装備する電動車両
CN102646796A (zh) * 2011-02-22 2012-08-22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蓄电池模块
CN102820440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WO2013179798A1 (ja) * 2012-05-31 2013-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US20140014418A1 (en) * 2012-07-16 2014-01-16 Tsuyoshi Komaki Power supply device, power-supply-device separator, and power-supply-device-equipped vehicle
JP2014203751A (ja) * 2013-04-08 2014-10-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0520A (zh) * 2017-08-08 2019-02-26 株式会社蓝色能源 蓄电装置
CN111312947A (zh) * 2018-12-12 2020-06-1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CN111312947B (zh) * 2018-12-12 2024-06-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电池单池的电池模块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5508B (zh) 2020-03-06
DE102015223408A1 (de) 2016-06-16
JP6603556B2 (ja) 2019-11-06
JP2016111009A (ja) 2016-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5508A (zh) 蓄电装置
CN105322214B (zh) 蓄电装置
CN105322112A (zh) 蓄电装置
CN105322111B (zh) 蓄电装置
CN103262295B (zh) 蓄电装置
CN106340601B (zh) 蓄电装置及隔板
CN104051815A (zh) 牵引电池热管理系统
US9711766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105322109A (zh) 蓄电装置
JP6363417B2 (ja) 蓄電装置
JP6258808B2 (ja) 蓄電装置
CN105322113B (zh) 蓄电装置
CN104821383A (zh) 电池组件
JP2016115481A (ja) 蓄電装置
CN104518184A (zh) 蓄电装置
CN107104209B (zh) 蓄电装置
CN106953134B (zh) 蓄电装置
ES2894943T3 (es) Conector para canales de cables
US20170231104A1 (en) Modular assembly
CN209913420U (zh) 桥架线槽组件
US11342620B2 (en) Battery module scalable in three dimensions
CN105390651A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连接器、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汽车
JP2018206635A (ja) コネクタ
JP2018049785A (ja) 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