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7304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7304A
CN105637304A CN201480055187.3A CN201480055187A CN105637304A CN 105637304 A CN105637304 A CN 105637304A CN 201480055187 A CN201480055187 A CN 201480055187A CN 105637304 A CN105637304 A CN 105637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storage tank
producing medium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51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37304B (zh
Inventor
河野聪
南淳哉
须崎麻里
冈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37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7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37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7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6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refrigerant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4Refrigerant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装置(1),在储罐(28)上连接着储罐液面检测管(43),该储罐液面检测管(43)用于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储罐液面检测管(43)经由毛细管(43a)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合流,使用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特别地,涉及以下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储罐、利用侧热交换器、储罐气体排出管,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
背景技术
目前,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75190号公报)所示,存在一种空调装置(制冷装置),其包括储罐及储罐气体排出管,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另外,如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92212号公报)所示,也存在一种使用储罐液面检测管以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的空调装置(制冷装置)。此处,储罐的液面检测如下进行:将制冷剂从储罐的规定高度位置经由储罐液面检测管排出,利用在储罐液面检测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即、存在于储罐的规定高度位置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的情况和处于液体状态的情况的温度不同,对储罐内的液体制冷剂是否到达规定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包括储罐及储罐气体排出管在内的制冷装置中,当储罐到达满液附近时,液体制冷剂可能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返回至压缩机的吸入侧,因此,进行液面检测,以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流出,这是较为理想的。
因此,与上述现有的使用液面检测管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的制冷装置相同,可考虑将储罐液面检测管设于储罐以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
但是,在将储罐液面检测管设于储罐,使储罐气体排出管作为储罐液面检测管起作用时,在进行完液面检测的时间点,储罐内的液面已经到达储罐气体排出管的高度位置,因此,不能防止液体制冷剂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从储罐流出。另外,当与储罐气体排出管分开地将储罐液面检测管设于储罐时,产生成本上升。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包括储罐及储罐气体排出管,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的制冷装置中,一边极力抑制成本上升,一边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以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流出。
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储罐;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将储罐的上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的储罐气体排出管,制冷装置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此处,在储罐上连接着储罐液面检测管,该储罐液面检测管用于对储罐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储罐液面检测管经由毛细管与储罐气体排出管合流,使用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与从储罐液面检测管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对储罐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
此处,如上所述,首先,将储罐液面检测管设于储罐,该储罐液面检测管用于对储罐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因此,能在储罐内的液面到达储罐气体排出管的高度位置(即、满液附近)之前,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而且,此处,如上所述,使储罐液面检测管与储罐气体排出管合流,使用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与从储罐液面检测管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来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此处,使储罐液面检测管经由毛细管与储罐气体排出管合流,因此,能稳定地从储罐液面检测管排出适于液面检测的小流量的制冷剂。即,将储罐气体排出管的大部分兼用作储罐液面检测管,而省略储罐液面检测管的大部分。因此,与和储罐气体排出管分开地将储罐液面检测管设于储罐的情况相比较,能抑制因设置储罐液面检测管而产生的成本上升。
藉此,此处,能极力抑制成本上升,并能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以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流出。
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储罐气体排出管在比其与储罐液面检测管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制冷剂加热器,该制冷剂加热器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此处,如上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在比其与储罐液面检测管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制冷剂加热器。因此,能使用由制冷剂加热器加热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来进行储罐的液面检测。另外,例如,即便因储罐内的液面急剧上升等无法预测的原因而导致液体制冷剂混入了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中,也能利用制冷剂加热器加热制冷剂。因此,能可靠地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流出。
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加热器是利用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此处,如上所述,采用了以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因此,与采用以从储罐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的情况相比,能增大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差,并能提高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能力。
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是供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始终流动的预冷热交换器,在预冷热交换器的下游侧连接着对电气部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冷却器,制冷剂加热器与预冷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连接。
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将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供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始终流动的预冷热交换器,并在预冷热交换器的下游侧连接对电气部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冷却器,从而对控制压缩机等构成设备的功率元件等电气部件进行冷却。
此外,此处,利用上述制冷剂冷却的结构,将制冷剂加热器与预冷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连接,该制冷剂加热器利用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因此,此处,制冷剂加热器被设成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
此外,这样,在将制冷剂加热器设成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的情况下,与采用以从储罐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的情况相比,容易采用例如双重管热交换器这样的压损稍大但热交换性能较高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藉此,此处,能进一步提高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能力。
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储罐气体排出管在比其与储罐液面检测管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该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
此处,如上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在比其与储罐液面检测管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因此,能稳定地调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储罐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制冷运转下的动作(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表示制热运转下的动作(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5是表示冷热同时运转(蒸发负载主体)下的动作(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冷热同时运转(散热负载主体)下的动作(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变形例的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变形例的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中的储罐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制冷装置(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制热的装置。
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一台热源单元2;多台(此处为四台)利用单元3a、3b、3c、3d;与各利用单元3a、3b、3c、3d连接的连接单元4a、4b、4c、4d;以及经由连接单元4a、4b、4c、4d将热源单元2和利用单元3a、3b、3c、3d连接的制冷剂连通管7、8、9。即,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将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3a、3b、3c、3d、连接单元4a、4b、4c、4d以及制冷剂连通管7、8、9连接而构成的。此外,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各利用单元3a、3b、3c、3d能分别地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能通过从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单元朝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单元输送制冷剂而在利用单元间进行热回收(此处,能执行同时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冷热同时运转)。而且,在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中,根据也考虑了上述热回收(冷热同时运转)的多个利用单元3a、3b、3c、3d整体的热负载使热源单元2的热负载平衡。
<利用单元>
通过埋入或悬挂于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天花板等方式或者通过挂在室内的壁面上等方式来设置利用单元3a、3b、3c、3d。利用单元3a、3b、3c、3d经由制冷剂连通管7、8、9及连接单元4a、4b、4c、4d与热源单元2连接,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利用单元3a、3b、3c、3d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利用单元3a和利用单元3b、3c、3d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仅说明利用单元3a的结构,对利用单元3b、3c、3d的结构分别标注“b”、“c”或“d”以代替表示利用单元3a的各部分的符号“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利用单元3a主要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并具有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在利用单元3b、3c、3d中分别是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b、13c、13d)。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主要具有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52a。
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是为了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液体侧连接并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利用侧热交换器52a是用于进行制冷剂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的设备,例如由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由多个导热管及翅片构成。此处,利用单元3a具有朝单元内吸入室内空气、并在热交换之后朝室内供给以作为供给空气的室内风扇53a,并能使室内空气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a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风扇53a由室内风扇电动机54a驱动。
另外,利用单元3a具有利用侧控制部50a,该利用侧控制部50a对构成利用单元3a的各部分51a、54a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利用侧控制部50a具有为了进行利用单元3a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能在与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在与热源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热源单元>
热源单元2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屋顶等,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7、8、9与利用单元3a、3b、3c、3d连接,从而在与利用单元3a、3b、3c、3d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
接着,对热源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热源单元2主要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并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多个(此处为两个)热交换切换机构22、23;多个(此处为两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与两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相对应的热源侧流路调节阀26、27;储罐28;桥式回路29;高低压切换机构30;液体侧截止阀31;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以及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3。
压缩机21此处是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设备,例如由能通过对压缩机电动机21a进行逆变器控制来改变运转容量的涡旋型等容积式压缩机构成。
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是以下能切换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内的制冷剂的流路的设备:在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称为“散热运转状态”),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称为“蒸发运转状态”),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第一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虚线),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例如由四通切换阀构成。另外,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是以下能切换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内的制冷剂的流路的设备:在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称为“散热运转状态”),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的实线),在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称为“蒸发运转状态”),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第二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的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的虚线),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例如由四通切换阀构成。此外,通过改变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及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的切换状态,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能进行分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散热器起作用的切换。
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是用于进行制冷剂和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设备,例如由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由多个导热管及翅片构成。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与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连接,液体侧与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连接。另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是用于进行制冷剂和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设备,例如由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该翅片管热交换器由多个导热管及翅片构成。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气体侧与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连接,液体侧与第二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7连接。此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构成为一体的热源侧热交换器。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朝单元内吸入室外空气、并在热交换之后排出至单元外的室外风扇34,能使室外空气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室外风扇34由能进行转速控制的室外风扇电动机34a驱动。
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是为了对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液体侧连接并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另外,第二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7是为了对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液体侧连接并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
储罐28是暂时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13b、13c、13d之间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积存的容器。在储罐28的上部设有储罐入口管28a,在储罐28的下部设有储罐出口管28b。另外,在储罐入口管28a上设有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储罐入口开闭阀28c。此外,储罐28的入口管28a及出口管28b经由桥式回路29而连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与液体侧截止阀31之间。
另外,储罐28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被设成与储罐入口管28a分开地从储罐28的上部排出制冷剂,并将储罐28的上部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为了对从储罐28排出气体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上设有作为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此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由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构成。
另外,如图2所示,在储罐28上连接有储罐液面检测管43,该储罐液面检测管43用于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A进行检测。此处,储罐液面检测管43被设成从储罐28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的部分排出制冷剂。此外,储罐液面检测管43经由毛细管43a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合流。此处,储罐液面检测管43被设成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比设有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的位置靠上游侧的部分合流。此外,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比与储罐液面检测管43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部位设有制冷剂加热器44,该制冷剂加热器44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此处,制冷剂加热器44是将在储罐出口管28b中流动的制冷剂作为加热源而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例如,由配管热交换器构成,该配管热交换器是通过使储罐出口管28b和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接触而构成的。
桥式回路29是具有以下功能的回路:在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侧朝向液体侧截止阀31侧流动的情况以及在制冷剂从液体侧截止阀31侧朝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侧流动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能通过储罐入口管28a使制冷剂流入储罐28内,并通过储罐出口管28b使制冷剂从储罐28内流出。桥式回路29具有四个止回阀29a、29b、29c、29d。此外,入口止回阀29a是仅允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侧朝储罐入口管28a流通的止回阀。入口止回阀29b是仅允许制冷剂从液体侧截止阀31侧朝储罐入口管28a流通的止回阀。即,入口止回阀29a、29b具有使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侧或液体侧截止阀31侧流通至储罐入口管28a的功能。出口止回阀29c是仅允许制冷剂从储罐出口管28b朝液体侧截止阀31侧流通的止回阀。出口止回阀29d是仅允许制冷剂从储罐出口管28b朝液体侧热交换器24、25侧流通的止回阀。即,出口止回阀29c、29d具有使制冷剂从储罐出口管28b流通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侧或液体侧截止阀31侧的功能。
高低压切换机构30是以下能切换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内的制冷剂的流路的设备:在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输送至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13b、13c、13d的情况下(以下称为“散热负载主体运转状态”),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连接(参照图1的高低压切换机构30的虚线),在未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输送至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13b、13c、13d的情况下(以下称为“蒸发负载主体运转状态”),将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参照图1的高低压切换机构30的实线),例如该高低压切换机构30由四通切换阀构成。
液体侧截止阀31、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及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3是设于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制冷剂连通管7、8及9)连接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31经由桥式回路29与储罐入口管28a或储罐出口管28b连接。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与高低压切换机构30连接。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3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另外,在热源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设有吸入压力传感器71和气体排出侧温度传感器75,其中,上述吸入压力传感器71对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上述气体排出侧温度传感器75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处,气体排出侧温度传感器75以对制冷剂加热器44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方式设于储罐气体排出管41。另外,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侧控制部20,该热源侧控制部20对构成热源单元2的各部分21a、22、23、26、27、28c、30、34a、41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热源侧控制部20具有为了进行热源单元2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并能在与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控制部50a、50b、50c、50d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连接单元>
连接单元4a、4b、4c、4d与利用单元3a、3b、3c、3d一起设置于建筑物等的室内。连接单元4a、4b、4c、4d与制冷剂连通管9、10、11一起存在于利用单元3、4、5与热源单元2之间,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连接单元4a、4b、4c、4d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连接单元4a和连接单元4b、4c、4d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仅说明连接单元4a的结构,对连接单元4b、4c、4d的结构分别标注“b”、“c”或“d”以代替表示连接单元4a的各部分的符号中的“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连接单元4a主要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并具有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4a(在连接单元4b、4c、4d中分别是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4b、14c、14d)。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4a主要具有液体连接管61a和气体连接管62a。
液体连接管61a将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和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连接。
气体连接管62a具有:高压气体连接管63a,该高压气体连接管63a与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低压气体连接管64a,该低压气体连接管64a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以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a,该合流气体连接管65a使高压气体连接管63a和低压气体连接管64a合流。合流气体连接管65a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的气体侧连接。在高压气体连接管63a上设有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高压气体开闭阀66a,在低压气体连接管64a上设有能进行打开关闭控制的低压气体开闭阀67a。
此外,连接单元4a能起到以下作用:当利用单元3a进行制冷运转时,使低压气体开闭阀67a处于打开的状态,以将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流入液体连接管61a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并将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中因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合流气体连接管65a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a返回至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另外,连接单元4a还能起到以下作用:当利用单元3a进行制热运转时,关闭低压气体开闭阀67a,且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a处于打开的状态,以将经由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流入高压气体连接管63a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a的制冷剂输送至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并将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中因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散热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及液体连接管61a返回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不仅连接单元4a具有该功能,连接单元4b、4c、4d也同样具有该功能,因此,能利用连接单元4a、4b、4c、4d进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分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散热器起作用的切换。
另外,连接单元4a具有连接侧控制部60a,该连接侧控制部60a对构成连接单元4a的各部分66a、67a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连接侧控制部60a具有为了进行连接单元60a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能在与利用单元3a的利用侧控制部50a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如上所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3a、13b、13c、13d、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制冷剂连通管7、8、9及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4a、14b、14c、14d连接,从而构成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此外,在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中,构成具有以下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储罐28;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以及将储罐28的上部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储罐气体排出管41。此外,此处,如后所述,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从储罐28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而且,此处,如上所述,在储罐28上连接有储罐液面检测管43,该储罐液面检测管43用于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A进行检测,储罐液面检测管43经由毛细管43a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合流,藉此,如后所述,使用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与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A进行检测。
(2)制冷装置(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对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运转,存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冷热同时运转(蒸发负载主体)、冷热同时运转(散热负载主体)。此处,制冷运转是仅存在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的利用单元、相对于利用单元整体的蒸发负载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制热运转是仅存在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的利用单元、相对于利用单元整体的散热负载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冷热同时运转模式(蒸发负载主体)是以下运转: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的利用单元和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的利用单元混合存在,在利用单元整体的热负载是蒸发负载主体的情况下,相对于该利用单元整体的蒸发负载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冷热同时运转模式(散热负载主体)是以下运转: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的利用单元和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的利用单元混合存在,在利用单元整体的热负载是散热负载主体的情况下,相对于该利用单元整体的散热负载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另外,利用上述控制部20、50a、50b、50c、50d、60a、60b、60c、60d进行包括上述制冷循环运转在内的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动作。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在利用单元3a、3b、3c、3d全都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全都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如图3所示构成(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3的制冷剂回路10中标注的箭头)。
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中,将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切换至散热运转状态(图3的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并将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切换至散热运转状态(图3的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从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另外,将高低压切换机构30切换至蒸发负载主体运转状态(图3的高低压切换机构30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另外,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27被开度调节,储罐入口开闭阀28c处于打开状态。此外,通过对作为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进行开度调节,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8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连接单元4a、4b、4c、4d中,通过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66d及低压气体开闭阀67a、67b、67c、67d处于打开状态,使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全都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使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的全部和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处于经由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及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在利用单元3a、3b、3c、3d中,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被开度调节。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中,由压缩机21压缩而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热交换切换机构22、23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接着,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中与由室外风扇34供给来的作为热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散热。接着,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27中被流量调节之后合流,并经由入口止回阀29a及储罐入口开闭阀28c而被输送至储罐28。然后,输送至储罐28的制冷剂在暂时积存于储罐28内而被气液分离之后,气体制冷剂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而被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液体制冷剂经由出口止回阀29c及液体侧截止阀31而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
接着,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的制冷剂被分支为四部分,并被输送至各连接单元4a、4b、4c、4d的液体连接管61a、61b、61c、61d。接着,输送至液体连接管61a、61b、61c、61d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
接着,输送至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中被流量调节之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与由室内风扇53a、53b、53c、53d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冷却而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制冷运转。接着,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a、4b、4c、4d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a、65b、65c、65d。
接着,输送至合流气体连接管65a、65b、65c、65d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66d及高压气体连接管63a、63b、63c、63d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而合流,并经由低压气体开闭阀67a、67b、67c、67d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a、64b、64c、64d输送至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而合流。
接着,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9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2、33及高低压切换机构30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这样,进行制冷运转的动作。另外,在因利用单元3a、3b、3c、3d中的几个利用单元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的几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等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整体的蒸发负载减小的情况下,进行仅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中的一方(例如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例如在利用单元3a、3b、3c、3d全都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全都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如图4所示构成(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4的制冷剂回路10中标注的箭头)。
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中,将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切换至蒸发运转状态(图4的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将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切换至蒸发运转状态(图4的第二热交换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从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另外,将高低压切换机构30切换至散热负载主体运转状态(图4的高低压切换机构30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另外,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27被开度调节,储罐入口开闭阀28c处于打开状态。此外,通过对作为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进行开度调节,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8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连接单元4a、4b、4c、4d中,通过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66d处于打开状态,并使低压气体开闭阀67a、67b、67c、67d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全都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使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的全部和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处于经由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在利用单元3a、3b、3c、3d中,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被开度调节。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中,由压缩机21压缩而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高低压切换机构30及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而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
接着,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为四部分,并被输送至各连接单元4a、4b、4c、4d的高压气体连接管63a、63b、63c、63d。输送至高压气体连接管63a、63b、63c、63d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66d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a、65b、65c、65d而输送至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
接着,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通过与由室内风扇53a、53b、53c、53d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散热。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加热而供给至室内,进行利用单元3a、3b、3c、3d的制热运转。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中被流量调节之后,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a、4b、4c、4d的液体连接管61a、61b、61c、61d。
接着,输送至液体连接管61a、61b、61c、61d的制冷剂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而合流。
接着,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1、入口止回阀29b及储罐入口开闭阀28c而被输送至储罐28。输送至储罐28的制冷剂在暂时积存于储罐28内而被气液分离之后,气体制冷剂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而被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液体制冷剂经由出口止回阀29d而被输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27这两者。接着,输送至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27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27中被流量调节之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中通过与由室外风扇34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输送至热交换切换机构22、23。接着,输送至热交换切换机构22、23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合流而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这样,进行制热运转的动作。另外,在因利用单元3a、3b、3c、3d中的几个利用单元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中的几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等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整体的散热负载减小的情况下,进行仅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中的一方(例如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
-冷热同时运转(蒸发负载主体)-
在冷热同时运转(蒸发负载主体)时,例如在利用单元3a、3b、3c进行制冷运转、且利用单元3d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如图5所示构成(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5的制冷剂回路10中标注的箭头)。
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中,通过将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切换至散热运转状态(图5的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仅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另外,将高低压切换机构30切换至散热负载主体运转状态(图5的高低压切换机构30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另外,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被开度调节,第二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7处于关闭状态,储罐入口开闭阀28c处于打开状态。此外,通过对作为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进行开度调节,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8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连接单元4a、4b、4c、4d中,通过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d及低压气体开闭阀67a、67b、67c处于打开状态,且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及低压气体开闭阀67d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利用单元3a、3b、3c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使利用单元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利用单元3a、3b、3c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和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处于经由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且利用单元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d和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处于经由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在利用单元3a、3b、3c、3d中,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被开度调节。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中,由压缩机21压缩、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高低压切换机构30及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其余部分经由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而输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
接着,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d的高压气体连接管63d。输送至高压气体连接管63d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气体开闭阀66d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d而被输送至利用单元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d。
接着,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d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中通过与由室内风扇53d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散热。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加热而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利用单元3d的制热运转。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d中被流量调节之后,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d的液体连接管61d。
另外,被输送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与由室外风扇34供给来的作为热源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散热。接着,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中被流量调节之后,经由入口止回阀29a及储罐入口开闭阀28c而被输送至储罐28。然后,输送至储罐28的制冷剂在暂时积存于储罐28内而被气液分离之后,气体制冷剂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而被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液体制冷剂经由出口止回阀29c及液体侧截止阀31而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
接着,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中散热而输送至液体连接管61d的制冷剂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与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散热而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的制冷剂合流。
接着,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中合流后的制冷剂被分支为三部分,并被输送至各连接单元4a、4b、4c的液体连接管61a、61b、61c。接着,输送至液体连接管61a、61b、61c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3a、3b、3c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
接着,输送至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中被流量调节之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中,与由室内风扇53a、53b、53c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冷却而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利用单元3a、3b、3c的制冷运转。接着,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a、4b、4c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a、65b、65c。
接着,输送至合流气体连接管65a、65b、65c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低压气体开闭阀67a、67b、67c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a、64b、64c而被输送至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并合流。
接着,输送至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3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这样,进行冷热同时运转(蒸发负载主体)下的动作。另外,在因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单元(即、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数量减少等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整体的蒸发负载减小的情况下,进行以下运转:通过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从而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散热负载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蒸发负载抵消以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整体的散热负载。
-冷热同时运转(散热负载主体)-
在冷热同时运转(散热负载主体)时,例如在利用单元3a、3b、3c进行制热运转、且利用单元3d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仅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如图6所示构成(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6的制冷剂回路10中标注的箭头)。
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中,通过将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切换至蒸发运转状态(图6的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仅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另外,将高低压切换机构30切换至散热负载主体运转状态(图6的高低压切换机构30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另外,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被开度调节,第二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7处于关闭状态,储罐入口开闭阀28c处于打开状态。此外,通过对作为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进行开度调节,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8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在连接单元4a、4b、4c、4d中,通过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及低压气体开闭阀67d处于打开状态,且使高压气体开闭阀66d及低压气体开闭阀67a、67b、67c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利用单元3a、3b、3c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使利用单元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利用单元3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d和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处于经由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且利用单元3a、3b、3c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和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处于经由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在利用单元3a、3b、3c、3d中,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51d被开度调节。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中,由压缩机21压缩而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高低压切换机构30及高低压气体侧截止阀32而被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
接着,输送至高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8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为三部分,并被输送至各连接单元4a、4b、4c的高压气体连接管63a、63b、63c。输送至高压气体连接管63a、63b、63c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高压气体开闭阀66a、66b、66c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a、65b、65c而输送至利用单元3a、3b、3c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
接着,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中通过与由室内风扇53a、53b、53c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行散热。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加热而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利用单元3a、3b、3c的制热运转。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a、51b、51c中被流量调节之后,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a、4b、4c的液体连接管61a、61b、61c。
接着,输送至液体连接管61a、61b、61c、61d的制冷剂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而合流。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中合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d的液体连接管61d,其余部分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1、入口止回阀29b及储罐入口开闭阀28c而输送至储罐28。
接着,输送至连接单元4d的液体连接管61d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3d的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d。
接着,输送至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d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流量调节阀51d中被流量调节之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d中,通过与由室内风扇53d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被冷却而供给至室内,以进行利用单元3d的制冷运转。接着,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至连接单元4d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d。
接着,输送至合流气体连接管65d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低压气体开闭阀67d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d而被输送至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
接着,输送至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3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另外,输送至储罐28的制冷剂在暂时积存于储罐28内而被气液分离之后,气体制冷剂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而被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液体制冷剂经由出口止回阀29d而被输送至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接着,输送至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的制冷剂在第一热源侧流量调节阀26中被流量调节之后,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通过与由室外风扇34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接着,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切换机构22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经由低压气体制冷剂连通管9及气体侧截止阀33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并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这样,进行冷热同时运转(散热负载主体)下的动作。另外,在因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单元(即、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数量减少等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整体的散热负载减小的情况下,进行以下运转:通过使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使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蒸发负载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的散热负载抵消以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整体的蒸发负载。
-储罐的液面检测-
在上述各种制冷循环运转中,进行将制冷剂从储罐28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动作。储罐气体排出管41被设成从储罐28的上部(此处为图2所示的高度位置B)排出制冷剂,因此,通常仅使在储罐28内气液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8中排出。
但是,当因在制冷剂回路10内产生大量的剩余制冷剂等而使积存于储罐28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变得非常多时,储罐28可能会到达满液附近(此处为高度位置B),在该情况下,液体制冷剂可能会从储罐28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41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
对此,此处,如上所述,将储罐液面检测管43设于储罐28,该储罐液面检测管43用于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此处为高度位置B)靠下侧的规定位置(此处为比高度位置B靠下侧的高度位置A)进行检测。
然后,如下那样利用储罐液面检测管43对储罐28内的液面进行检测。首先,储罐液面检测管43在上述各种制冷循环运转时从储罐28的规定的高度位置A排出制冷剂。此处,在储罐28内的液面比规定的高度位置A低的情况下,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在储罐28内的液面处于规定的高度位置A以上的情况下,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液体状态。
接着,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合流。此处,在储罐28内的液面比高度位置B低的情况下,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因此,在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的情况下,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合流后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也处于气体状态。另一方面,在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液体状态的情况下,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合流后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液体制冷剂混入气体制冷剂中的气液两相状态。接着,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由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减压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附近。通过该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的减压操作,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会产生基于减压操作前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温度下降。即,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的情况下,由减压操作产生的温度下降较小,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情况下,由减压操作产生的温度下降较大。因此,此处虽未采用,但能使用由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减压操作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对从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是否处于液体状态(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高度位置A)进行检测。
接着,由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减压操作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制冷剂加热器44,并与在储罐出口管28b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通过该制冷剂加热器44的加热操作,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会产生基于加热操作前的制冷剂的状态的温度上升。即,在由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减压操作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的情况下,加热操作的温度上升较大,在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减压操作的温度上升较小。因此,此处,利用气体排出侧温度传感器75对由制冷剂加热器44加热操作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并使用该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对从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是否处于液体状态(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高度位置A)进行检测。具体而言,通过从由气体排出侧温度传感器75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中减去对由吸入压力传感器71检测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换算而获得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从而获得由制冷剂加热器44加热操作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着,在该制冷剂的过热度处于规定的温度差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从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气体状态(储罐28内的液面未到达高度位置A),在该制冷剂的过热度未到达规定的温度差的情况下,判断为从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处于液体状态(储罐28内的液面到达高度位置A)。
这样,此处,能使用设于储罐28的储罐气体排出管41及储罐液面检测管43进行储罐28的液面检测。此外,根据该储罐28的液面检测,在储罐28内的液面未到达高度位置A的情况下,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气体,在储罐28内的液面到达高度位置A的情况下,在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流出之前(在储罐28内的液面到达高度位置B之前),能进行通过减小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的开度等而降低储罐28内的液面的操作。
(3)热回收型制冷装置(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的特征
在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中存在以下特征。
<A>
此处,如上所述,首先,将储罐液面检测管43设于储罐28,该储罐液面检测管43用于对储罐28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高度位置B)靠下侧的规定位置(高度位置A)进行检测。因此,能在储罐28内的液面到达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高度位置B(即、满液附近)之前,进行储罐28的液面检测。
而且,此处,如上所述,使储罐液面检测管43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合流,使用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与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来进行储罐28的液面检测。此处,使储罐液面检测管43经由毛细管43a与储罐气体排出管41合流,因此,能稳定地从储罐液面检测管43排出适于液面检测的小流量的制冷剂。即,将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大部分兼用作储罐液面检测管43,而省略储罐液面检测管43的大部分。因此,与和储罐气体排出管41分开地将储罐液面检测管43设于储罐28的情况相比较,能抑制因设置储罐液面检测管43而产生的成本上升。
藉此,此处,能极力抑制成本上升,并能进行储罐28的液面检测,以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流出。
<B>
此处,如上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41在比其与储罐液面检测管43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制冷剂加热器44。因此,能使用由制冷剂加热器44加热后的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来进行储罐28的液面检测。另外,例如,即便因储罐28内的液面急剧上升等无法预测的原因而导致液体制冷剂混入了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中,也能利用制冷剂加热器44加热制冷剂。因此,能可靠地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流出。
<C>
此处,如上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41在比其与储罐液面检测管43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作为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的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42。因此,能稳定地调节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
(4)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作为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制冷剂加热器44,采用了以从储罐2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具体而言,将制冷剂加热器44设于储罐出口管28b,并利用在储罐出口管28b中流动的制冷剂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但是,在该情况下,将制冷剂加热器44设于储罐出口管28b,因此,难以采用例如双重管热交换器这样的压损稍大的热交换器。另外,在该情况下,从储罐2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成为加热源,因此,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差减小,几乎无法增大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能力。
因此,此处,如图7及图8所示,作为制冷剂加热器44,采用了利用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具体而言,此处,首先,由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及预冷热交换器35这样的三个热交换器来构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4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25这样的两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源侧热交换器。此外,还将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35的一部分即预冷热交换器35设于制冷剂回路10,以使其作为供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始终流动的热交换器起作用。此处,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4、25不同,预冷热交换器35在不经由热交换切换机构22、23这样的能进行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散热器起作用的切换的机构的情况下,使其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此外,在预冷热交换器35的下游侧连接着制冷剂冷却器36,该制冷剂冷却器36对包括构成用于控制压缩机电动机21a的逆变器的功率元件、电抗器等高发热电子零件在内的电气部件20a进行冷却。此外,使该制冷剂冷却器35作为通过进行在预冷热交换器35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电气部件20a的热交换来冷却电气部件20a的设备起作用。此外,关于流过制冷剂冷却器35的制冷剂,利用与制冷剂冷却器36的下游侧连接的制冷剂冷却侧流量调节阀37对在预冷热交换器35及制冷剂冷却器3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该制冷剂冷却侧流量调节阀37的出口被连接成与储罐出口管28b合流。此处,在图7中,示出了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7的箭头)、即、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而经由预冷热交换器35、制冷剂冷却器36及制冷剂冷却侧流量调节阀37与储罐出口管28b合流的流动。另外,此处省略了说明,但在制热运转、冷热同时运转这样的制冷循环运转时,也能获得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而经由预冷热交换器35、制冷剂冷却器36及制冷剂冷却侧流量调节阀37与储罐出口管28b合流的流动。
此外,此处,将制冷剂加热器44与供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始终流动的预冷热交换器35的上游侧连接。即,此处,在制冷循环运转时,能获得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而经由制冷剂加热器44、预冷热交换器35、制冷剂冷却器36及制冷剂冷却侧流量调节阀37与储罐出口管28b合流的流动,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被从该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加热(参照图7的箭头及图8)。
这样,此处,如上所述,采用了以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44。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采用以从储罐2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44的情况相比,能增大与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差。藉此,此处,能提高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能力。
另外,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将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供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始终流动的预冷热交换器35,并在预冷热交换器35的下游侧连接对电气部件20a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冷却器36,从而对控制压缩机21等构成设备的功率元件等电气部件20a进行冷却。
此外,此处,利用上述制冷剂冷却的结构,如上所述,将制冷剂加热器44与预冷热交换器35的上游侧连接,该制冷剂加热器44利用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对在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因此,此处,制冷剂加热器44被设成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
此外,这样,在将制冷剂加热器44设成使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采用以从储罐2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作为加热源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44的情况相比,容易采用例如双重管热交换器这样的压损稍大但热交换性能较高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加热器44。藉此,此处,能进一步提高对从储罐气体排出管41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能力。
(5)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中,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制冷装置,举例说明了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1的结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即便是冷热切换运转型、制冷运转专用型的空调装置等,只要也是包括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储罐、利用侧热交换器、储罐气体排出管,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的结构,则能适用本发明。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广泛地适用于以下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储罐、利用侧热交换器、储罐气体排出管,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储罐经由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
(符号说明)
1冷热同时运转型空调装置(制冷装置)
21压缩机
24、25、35热源侧热交换器
28储罐
35预冷热交换器
36制冷剂冷却器
41储罐气体排出管
42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阀(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
43储罐液面检测管
43a毛细管
44制冷剂加热器
52a、52b、52c、52d利用侧热交换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75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92212号公报

Claims (5)

1.一种制冷装置(1),包括: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储罐(28);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52d);以及将所述储罐的上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的储罐气体排出管(41),
所述制冷装置能一边将气体制冷剂从所述储罐经由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至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一边进行制冷循环运转,
所述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储罐(28)上连接着储罐液面检测管(43),该储罐液面检测管用于对所述储罐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41)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
所述储罐液面检测管经由毛细管(43a)与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合流,
使用从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排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储罐液面检测管排出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在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对所述储罐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比连接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的位置靠下侧的规定位置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41)在比其与所述储罐液面检测管(43)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制冷剂加热器(44),该制冷剂加热器对在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加热器(44)是利用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对在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是供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始终流动的预冷热交换器(35),
在所述预冷热交换器的下游侧连接着对电气部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冷却器(36),
所述制冷剂加热器(44)与所述预冷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41)在比其与所述储罐液面检测管(43)合流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42),该气体排出侧流量调节机构对在所述储罐气体排出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
CN201480055187.3A 2013-10-07 2014-10-02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5637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0147 2013-10-07
JP2013-210147 2013-10-07
JP2014110069A JP5839084B2 (ja) 2013-10-07 2014-05-28 冷凍装置
JP2014-110069 2014-05-28
PCT/JP2014/076457 WO2015053168A1 (ja) 2013-10-07 2014-10-02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7304A true CN105637304A (zh) 2016-06-01
CN105637304B CN105637304B (zh) 2017-04-05

Family

ID=52812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5187.3A Active CN105637304B (zh) 2013-10-07 2014-10-02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33000B2 (zh)
EP (1) EP3056840A4 (zh)
JP (1) JP5839084B2 (zh)
CN (1) CN105637304B (zh)
AU (1) AU2014333021B2 (zh)
WO (1) WO20150531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1435A (zh) * 2022-05-17 2022-09-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组件、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3678B2 (ja) * 2014-05-28 2016-09-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1234A (ja) * 1993-01-07 1994-07-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118266A (ja) * 1997-10-21 1999-04-30 Daikin Ind Ltd 冷媒回路
JP2001099512A (ja) * 1999-09-30 2001-04-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CN1463351A (zh) * 2001-05-22 2003-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692263A (zh) * 2003-01-10 2005-1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冷冻装置的制冷剂量检测方法
JP2006292212A (ja) * 2005-04-07 2006-10-2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210151A (ja) * 2008-02-29 2009-09-1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量判定方法
JP2010175190A (ja) * 2009-01-30 2010-08-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9337A (en) * 1974-10-23 1977-04-26 Zearfoss Jr Elmer W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478050A (en) * 1982-11-19 1984-10-23 Hussmann Corporation Oil separation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00320916A (ja) * 1999-05-06 2000-11-24 Hitachi Ltd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5282885A (ja) * 2004-03-29 2005-10-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308393A (ja) * 2005-07-25 2005-11-0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JP4462435B2 (ja) * 2005-11-16 2010-05-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装置
JP5003440B2 (ja) * 2007-11-30 2012-08-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582773B2 (ja) * 2009-12-10 2014-09-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EP2596304A2 (en) * 2010-07-23 2013-05-29 Carrier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refrigerant separator
KR101237216B1 (ko) * 2011-10-24 2013-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9303909B2 (en) * 2012-08-14 2016-04-05 Robert Kolarich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refrigeration capacity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1234A (ja) * 1993-01-07 1994-07-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118266A (ja) * 1997-10-21 1999-04-30 Daikin Ind Ltd 冷媒回路
JP2001099512A (ja) * 1999-09-30 2001-04-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CN1463351A (zh) * 2001-05-22 2003-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692263A (zh) * 2003-01-10 2005-1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冷冻装置的制冷剂量检测方法
JP2006292212A (ja) * 2005-04-07 2006-10-2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210151A (ja) * 2008-02-29 2009-09-1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量判定方法
JP2010175190A (ja) * 2009-01-30 2010-08-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1435A (zh) * 2022-05-17 2022-09-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组件、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39084B2 (ja) 2016-01-06
EP3056840A1 (en) 2016-08-17
EP3056840A4 (en) 2017-06-21
CN105637304B (zh) 2017-04-05
WO2015053168A1 (ja) 2015-04-16
AU2014333021B2 (en) 2016-06-16
JP2015096799A (ja) 2015-05-21
US9733000B2 (en) 2017-08-15
AU2014333021A1 (en) 2016-05-26
US20160245568A1 (en) 2016-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63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JP605382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436459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19377B (zh) 制冷热水供给装置以及制冷热水供给方法
KR101203579B1 (ko)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US949434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659038B (zh) 热回收型制冷装置
US9797610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regulation of injection flow rate
US9494363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969014B (zh) 冷冻循环装置和冷冻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7178833B (zh)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US959937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2109202B (zh) 空气调节器
CN105492833A (zh) 热回收型制冷装置
CN102326028A (zh) 热泵系统
JP5979112B2 (ja) 冷凍装置
JP2013139924A (ja) 冷凍装置
WO2008032558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WO2008032578A1 (fr) Dispositif de réfrigération
JP6675961B2 (ja) 冷房機能付き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CN105637304A (zh) 制冷装置
JP201105874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415157B (zh) 热回收型制冷装置
JP6641791B2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