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6606A -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26606A CN105626606A CN201410584350.7A CN201410584350A CN105626606A CN 105626606 A CN105626606 A CN 105626606A CN 201410584350 A CN201410584350 A CN 201410584350A CN 105626606 A CN105626606 A CN 1056266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avity
- valve
- pumping
- cartridge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该液压系统包括:油泵以及两个具有三个腔体的泵送油缸;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油泵连接;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及油箱之间通过三通油路连接,且与油箱连通的分支油路上设置有单向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也采用上述相同连接方式;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相互连通,或与油泵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具有三个腔室的泵送油缸、插装阀及换向阀的组合来实现对泵送油缸高低压泵送的控制,同时通过采用带单向阀的油路将泵送油缸的腔体与油箱连接起来,从而避免了插装阀出现漏油时对泵送油缸的行程造成影响,提高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车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背景技术
现代工程施工中,需要输送大量混凝土,一般采用泵送设备如拖式混凝土泵、车载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等进行输送。
在施工中,施工工况往往非常复杂,输送不同距离或输送不同牌号的混凝土时,所需的混凝土泵送压力变化很大,同时,不同工况下,泵送方量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泵送设备能适应宽范围的输出压力范围和宽范围的泵送方量范围。受功率的限制,一般采用高低压转换来实现。当系统处在高压状态时,混凝土泵送压力较高,但输出方量较小。当系统处在低压泵送状态时,混凝土泵送压力较低,但输出方量较大。
通过改变油缸与无杆腔或有杆腔连通来实现高压或低压的转换。
如图1所示,当两泵送油缸1、2无杆腔连通,有杆腔通闭式回转泵的两工作油口时,压力油作用在有杆腔,由于有杆腔有效作用面积较小,此时混凝土泵送压力较小,但输出的泵送方量较大。
如图2所示,当两泵送油缸1、2有杆腔连通,无杆腔通闭式回转泵的两工作油口时,压力油作用在无杆腔,由于无杆腔有效作用面积较大,此时混凝土泵送压力较高,但输出的泵送方量较小。
现有泵送机构高低压转换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改变胶管连接位置进行转换,即当进行高低压转换时,需重新接管,实现油路连接方式的转变。
二、采用转阀的形式。进行高低压转换时,需人工拆卸转动油路块,实现高低压油路的沟通。
三、自动高低压转换,利用六个插装阀实现高低压自动转换。
现有泵送机构存在以下缺陷:
一、在进行高低压转换时,存在一些不足:
(1)如通过改变胶管连接位置进行转换,工作量大,费时,且拆卸时会导致油液流失及油液污染。
(2)采用转阀的形式较为方便,但同样需人工拆卸,且拆卸时会导致油液流失及油液污染。
(3)采用自动高低压转换方式时,虽然较为快捷方便,但六个插装阀的匹配、插装阀的泄漏又会影响系统性能(因为插装阀的泄漏会影响连通腔的油量,进而影响行程),同时插装阀出故障时也较难排除。
二、现有泵送机构低压泵送时,泵送油缸无杆腔流量远大于泵流量,导致阀规格和油路规格增大,成本增加,当不增大阀及油路规格时则压力损失较大。
三、现有泵送机构低压泵送时,泵送油缸有杆腔也需承受高压,密封寿命有所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混凝土泵送设备换向冲击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该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包括:第一主油路、第二主油路以及两个泵送油缸;
所述泵送油缸包括缸体,设置在所述缸体内的具有中空腔体的活塞杆,以及套装在所述活塞杆的中空腔体内的中空柱塞,且所述中空柱塞与所述缸体固定连接,所述中空柱塞的腔体与所述中空腔体连通;其中,与所述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将缸体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活塞杆所在的腔体为第二腔体,另一个腔体为第一腔体,所述活塞杆内的中空腔体为第三腔体;
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接,另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
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其中,在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连通时,
在高压泵送时,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高压油源连通,另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回油油路连通;
在低压泵送时,其中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或第三腔体中的一个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高压油源连通,另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或第三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回油油路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具有三个腔室的泵送油缸来实现送油,并通过采用插装阀及换向阀的组合来实现对泵送油缸高低压泵送的控制,提高了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之间通过连接油路可选择的连通或断开,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之间通过连接油路可选择的连通或断开,且所述两个连接油路分别通过带有单向阀的油路与油箱连通;在所述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进油时,所述两个第一腔体之间的连接油路断开,在所述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进油时,所述两个第三腔体之间的连接油路断开。实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之间的连通及第三腔体之间的连通。
优选的,所述每个连接油路上设置有插装阀。通过插装阀实现两个第一腔体之间连接油路的通断控制,及两个第三腔体之间的连接油路的通断控制。
优选的,所述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通过换向阀可选择地与压力油路或油箱连接,在所述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接时,所述插装阀断开,在所述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接时,所述插装阀导通。通过压力油路及油箱控制插装阀的通断。
优选的,所述两个泵送油缸分别为第一泵送油缸和第二泵送油缸;所述插装阀的个数为六个,分别为:第一插装阀、第二插装阀、第三插装阀、第四插装阀、第五插装阀及第六插装阀;其中,
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一插装阀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通过第二插装阀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三插装阀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通过第四插装阀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五插装阀与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通过第六插装阀与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换向阀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向阀及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均为具有第一工作位及第二工作位,其中,
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及所述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连接在第一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上,所述第二插装阀先导控制腔及所述第四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连接在第一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上,且所述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油路和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分别与第二换向阀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
在所述第一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四插装阀的先导腔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在所述第一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四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
在所述第二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在所述第二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还分别具有第三工作位;其中,
在所述第一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第二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所述油箱连通;
在所述第二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第七插装阀、第八插装阀和第九插装阀,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分别与第七插装阀与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通过第八插装阀与第一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通过第九插装阀与第二主油路连接;
还包括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三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位及第二工作位,所述第七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第三换向阀的第一油口连接,所述第八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九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所述第三换向阀的第二油口连接,且所述第三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在所述第三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七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八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和第九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在所述第三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七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八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和第九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与所述油箱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油路及所述第二主油路分别连接在闭式回转泵的两个油口上。
优选的,还包括第四换向阀,所述第四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开式泵连接,第二油口与油箱连接,第三油口与第一主油路连接,第四油口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四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及第三工作位,在所述第四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开式泵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通,所述油箱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通;在所述第四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开式泵与所述油箱沟通,第一主油路及第二主油路断开;在所述第四控制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开式泵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通,所述油箱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通。
优选的,所述开式泵与所述第四换向阀的第一油口连通的回路上设置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与所述油箱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该混凝土泵送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具有三个腔室的泵送油缸来实现送油,并通过采用插装阀及换向阀的组合来实现对泵送油缸高低压泵送的控制,同时,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中,通过采用带单向阀的油路将泵送油缸的腔体与油箱连接起来,从而避免了插装阀出现漏油时对泵送油缸的行程造成影响,其中的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背离油箱的方向,即油只能从油箱中流出,无法从液压油路内流入到油箱,从而保证了油泵在运行时,液压油能够进入到泵送油缸的腔体内,避免出现油泵卸载而造成泵送油缸无法工作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该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包括:第一主油路、第二主油路以及两个泵送油缸30;
泵送油缸30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具有中空腔体的活塞杆5,以及套装在活塞杆5的中空腔体内的中空柱塞2,且中空柱塞2与缸体固定连接,中空柱塞2的腔体与中空腔体连通;其中,与活塞杆5连接的活塞4将缸体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D和第二腔体E,活塞杆5所在的腔体为第二腔体E,另一个腔体为第一腔体D,活塞杆5内的中空腔体为第三腔体F;
其中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第一主油路连接,另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第二主油路连接;
两个泵送油缸30的第二腔体E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其中,在两个泵送油缸30的第二腔体E连通时,
在高压泵送时,其中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高压油源连通,另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回油油路连通;
在低压泵送时,其中一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或第三腔体F中的一个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高压油源连通,另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或第三腔体F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回油油路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具有三个腔室的泵送油缸30来实现送油,并通过采用插装阀及换向阀的组合来实现对泵送油缸30高低压泵送的控制,提高了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
其中的泵送油缸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5所在的一端与并所述缸体3固定连接的前端盖6,固定在所述前端盖6上的压盖7,以及设置在与所述活塞杆5相对的一端并与所述缸体3固定连接的的后端盖1。增强整个缸体3的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两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之间通过连接油路可选择的连通或断开,两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三腔体F之间通过连接油路可选择的连通或断开,且两个连接油路分别通过带有单向阀的油路与油箱连通;在其中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进油时,两个第一腔体D之间的连接油路断开,在其中一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三腔体F进油时,两个第三腔体F之间的连接油路断开。具体的每个连接油路上设置有插装阀。通过插装阀的通断来控制连接油路的通断。其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通过换向阀可选择地与压力油路或油箱连接,在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接时,插装阀断开,在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接时,插装阀导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具有三个腔室的泵送油缸30来实现送油,并通过采用插装阀及换向阀的组合来实现对泵送油缸30高低压泵送的控制,同时,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中,通过采用带单向阀16、17的油路将泵送油缸30的腔体与油箱连接起来,其中的单向阀16、17的导通方向为背离油箱的方向,即油只能从油箱中流出至液压油路,无法从液压油路内流入到油箱,从而能够在出现漏油的情况下通过油箱向整个液压系统内补充液压油,从而避免了在插装阀出现漏油时对泵送油缸30的行程造成影响。本实施提供的液压系统通过采用多个插装阀以及控制阀实现了通过泵送油缸30的不同腔体来泵送,同时,通过采用带有单向阀16、17的油路将泵送油缸30的腔体与油箱连接,在油路出现漏油时,可以从油箱内抽取油补充到液压系统中,避免由于漏油而造成泵送油缸30的行程缩短。
具体的,在使用时,泵送油缸30的三个腔体可以采用不同的腔体连通形成连通腔,如:两个第二腔体E连通、两个第一腔体D连通或两个第三腔体F连通。根据不同的腔体的连通情况,可以选择不同腔体来实现高压泵送和低压泵送。此外,换向阀可以采用不同的换向阀,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是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泵送油缸30分别为第一泵送油缸31和第二泵送油缸32,换向阀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插装阀的个数为六个,为第一插装阀10、第二插装阀11、第三插装阀13、第四插装阀14、第五插装阀15和第六插装阀12,其中,当所述液压系统采用闭式回转泵18作为所述高压油源时,第一主油路与第二主油路分别连接在闭式回转泵18的两个油口,当所述液压系统采用开式泵作为所述高压油源时,第一主油路与第二主油路中需要连接高压油源的一者连接至开式泵的出油口,需要连接至回油油路者,则通过回油油路与油箱连通。
本实施例以闭式回转泵18为例,第一主油路与第二主油路为连接在闭式回转泵18的两个油口上的油路。具体的,在液压系统中,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通过第一插装阀10与第一主油路连接,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通过第二插装阀11与第一主油路连接,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通过第三插装阀13与第二主油路连接,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通过第四插装阀14与第二主油路连接,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通过第五插装阀15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连接,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通过第六插装阀12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连接。
此外,第一泵送油缸31与油箱连接的油路连接在第五插装阀15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之间的油路上,且连接油箱的油路上设置有单向阀16,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与油箱连接的油路设置在第六插装阀12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的连接油路上,且连接油箱的油路上设置有单向阀17。
其中,换向阀可以采用不同的换向阀,如换向阀具有两个工作位(如:二位四通阀换向阀),或者换向阀具有三个工作位(如:三位四通换向阀)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换向阀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向阀8及第二换向阀9,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均为具有第一工作位及第二工作位,其中,第一插装阀10的先导控制腔及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连接在第一换向阀8的第一油口上,第二插装阀11先导控制腔及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连接在第一换向阀8的第二油口上,且第一换向阀8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第五插装阀15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分别与第二换向阀9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接,第二换向阀9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
继续参考图3,以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均为二位四通换向阀为例,
在第一换向阀8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一插装阀10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二插装阀11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腔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在第一换向阀8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插装阀10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第二插装阀11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
在第二换向阀9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在第二换向阀9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
具体的,以两个泵送油缸30的第一腔体D的有效油压面积大于第三腔体F的有效油压面积为例,在以高压泵送时,第一换向阀8位于第一工作位,此时,第一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连通,第一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3打开,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关闭,第二换向阀9位于第一工作位,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此时,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闭式回转泵18的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与闭式回转泵18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及油箱连通。
在以低压泵送时,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均位于第二工作位,此时,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与闭式回转泵18的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与闭式回转泵18的第二主油路连通。
继续参考图4,在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均具有第三工作位时,以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均为三位四通换向阀为例。
在第一换向阀8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一插装阀10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二插装阀11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腔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在第一换向阀8位于第三工作位时,第一插装阀10的先导控制腔、第二插装阀11的先导控制腔、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油箱连通;在第一换向阀8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插装阀10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第二插装阀11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
在第二换向阀9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在第二换向阀9位于第三工作位时,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均与压力油路连通;在第二换向阀9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
具体的,在采用三位四通换向阀时,泵送油缸30可以采用不同的腔体泵送实现高低压的转换。如,其中一个泵送油缸采用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同时进油,或采用第一腔体D进油,采用第三腔体F进油等。
以第一泵送油缸31为例,在第一泵送油缸31采用第一腔体D进油时,第一换向阀8和第二换向阀9均位于第一工作位,此时,第一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3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连通,第一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3打开,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关闭;第六插装阀12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此时,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闭式回转泵18的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与闭式回转泵18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连通。
以第一泵送油缸31为例,在以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同时供油时,第一换向阀8和第三换向阀22同时位于第三工作位,此时,第一插装阀10、第三插装阀13、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一插装阀10、第三插装阀13、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均打开;第六插装阀12和第五插装阀15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此时,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及第三腔体F和闭式回转泵18的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及第三腔体F和闭式回转泵18的第二油口连通。
在以第三腔体F供油时,第一换向阀8和第三换向阀22同时位于第二工作位,继续参考图4,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和闭式回转泵18的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和闭式回转泵18的第二油口连通。
在具体的泵送时,可以选择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同时供油作为高压泵送,第一腔体D或第三腔体F中的一个供油作为低压泵送。或者采用第一腔体D和第三腔体F中的有效油压面积较大的腔体供油作为高压泵送,另一个腔体供油作为低压泵送。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1中的结构外,本实施还包括第七插装阀19、第八插装阀20和第九插装阀21,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二腔体E分别与第七插装阀19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二腔体E连接,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二腔体E通过第八插装阀20与第一主油路连接,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二腔体E通过第九插装阀21与第二主油路连接;
还包括第三换向阀22,第三换向阀22具有第一工作位及第二工作位,第七插装阀19的先导控制腔与第三换向阀22的第一油口连接,第八插装阀20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九插装阀21的先导控制腔均与第三换向阀22的第二油口连接,且第三换向阀22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在第三换向阀22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七插装阀19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八插装阀20的先导控制阀和第九插装阀21的先导控制阀与压力油路连通;在第三换向阀22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七插装阀19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第八插装阀20的先导控制阀和第九插装阀21的先导控制阀与油箱连通。
具体的,在第三换向阀22位于第一工作位时,第八插装阀20和第九插装阀21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第七插装阀19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此时,第七插装阀19打开,第八插装阀20和第九插装阀21关闭,即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二腔体E与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二腔体E相互连通,此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与实施例1提供的液压系统相同,其控制的方式可以参考实施例1的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第三换向阀22位于第二工作位时,第八插装阀20和第九插装阀21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通,第七插装阀19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通,即第八插装阀20和第九插装阀21打开,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二腔体E以及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二腔体E之间的油路断开,此时,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二腔体E与第一主油路连通,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二腔体E与第二主油路。第二腔体E作为供油的一个腔体出现。在具体使用时,既可以通过将第一泵送油缸31第一腔体D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分别与第一主油路及第二主油路连通,也可以采用将第一泵送油缸31第三腔体F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分别与第一主油路及第二主油路连通,或者采用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一腔体D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一腔体D连通,第一泵送油缸31的第三腔体F和第二泵送油缸32的第三腔体F连通。在采用上述不同的连接方式时,可以根据第一腔体D、第二腔体E和第三腔体F的有效油压面积来判定采用不同的腔室供油来实现高压泵送及低压泵送。
其中第一插装阀10、第二插装阀11、第三插装阀13、第四插装阀14、第五插装阀15、第六插装阀12的换向阀既可以采用如实施例1中的三位四通换向阀,其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中所示的连接方式相同,也可以采用如图7的换向阀,即第一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3对应一个第二换向阀9,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对应一个第一换向阀8,第五插装阀15对应一个第一换向阀8,第六插装阀12对应一个第二换向阀9,应当理解的是,在采用此种换向阀时,应当注意换向阀的配合,即在换向阀使用时,应该保证整个液压系统的功能能够实现。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开式泵24为液压系统提供高压油源,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换向阀23第四换向阀23的第一油口与开式泵24连接,第二油口与油箱连接,第三油口与第一插装阀10、第二插装阀11及第八插装阀20连接,第四油口与第三插装阀13、第四插装阀14及第九插装阀21连接。
更佳的,第四换向阀23为三位四通换向阀,在第四换向阀23位于第一工作位时,开式泵24与第三插装阀13、第四插装阀14及第九插装阀21连通,油箱与第一插装阀10、第二插装阀11及第八插装阀20连通;在第四换向阀23位于第三工作位时,开式泵24与所述油箱沟通,各插装阀与第四换向阀23油路断开;在第四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开式泵24与第一插装阀10、第二插装阀11及第八插装阀20连通,油箱与第三插装阀13、第四插装阀14及第九插装阀21连通。
在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开式泵24与油箱连通,从而实现了开式泵24的卸载,同时各插装阀与换向阀23油路断开,避免了泵送油缸30的溜缸,提高了工作时的安全性能。
此外,开式泵24与第四换向阀23的第一油口连通的回路上设置有溢流阀25,溢流阀25与油箱连通。通过设置的溢流阀25避免了系统中的油压过大对系统造成的损坏,提高了液压系统的使用安全。
其中的换向阀的设置也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也可以采用如图7的换向阀,即第一插装阀10和第三插装阀13对应一个第二换向阀9,第二插装阀11和第四插装阀14对应一个第一换向阀8,第五插装阀15对应一个第一换向阀8,第六插装阀12对应一个第二换向阀9,应当理解的是,在采用此种换向阀时,应当注意换向阀的配合,即在换向阀使用时,应该保证整个液压系统的功能能够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该混凝土泵送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具有三个腔室的泵送油缸30来实现送油,并通过采用插装阀及换向阀的组合来实现对泵送油缸30高低压泵送的控制,同时,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压系统中,通过采用带单向阀16的油路将泵送油缸30的腔体与油箱连接起来,从而避免了插装阀出现漏油时对泵送油缸30的行程造成影响,保证了油泵在运行时,液压油能够进入到泵送油缸30的腔体内,避免出现油泵卸载而造成泵送油缸30无法工作的情况。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油路、第二主油路以及两个泵送油缸;
所述泵送油缸包括缸体,设置在所述缸体内的具有中空腔体的活塞杆,以及套装在所述活塞杆的中空腔体内的中空柱塞,且所述中空柱塞与所述缸体固定连接,所述中空柱塞的腔体与所述中空腔体连通;其中,与所述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将缸体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活塞杆所在的腔体为第二腔体,另一个腔体为第一腔体,所述活塞杆内的中空腔体为第三腔体;
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接,另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各自通过带有插装阀的油路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
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其中,在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连通时,
在高压泵送时,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高压油源连通,另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回油油路连通;
在低压泵送时,其中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或第三腔体中的一个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高压油源连通,另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或第三腔体通过其对应的主油路与回油油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之间通过连接油路可选择的连通或断开,所述两个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之间通过连接油路可选择的连通或断开,且所述两个连接油路分别通过带有单向阀的油路与油箱连通;在所述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进油时,所述两个第一腔体之间的连接油路断开,在所述其中一个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进油时,所述两个第三腔体之间的连接油路断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连接油路上设置有插装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通过换向阀可选择地与压力油路或油箱连接,在所述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压力油路连接时,所述插装阀断开,在所述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油箱连接时,所述插装阀导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泵送油缸分别为第一泵送油缸和第二泵送油缸;所述插装阀的个数为六个,分别为:第一插装阀、第二插装阀、第三插装阀、第四插装阀、第五插装阀及第六插装阀;其中,
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一插装阀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通过第二插装阀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三插装阀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通过第四插装阀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通过第五插装阀与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一腔体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通过第六插装阀与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三腔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向阀及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均为具有第一工作位及第二工作位,其中,
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及所述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连接在第一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上,所述第二插装阀先导控制腔及所述第四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连接在第一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上,且所述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油路和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分别与第二换向阀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
在所述第一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四插装阀的先导腔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在所述第一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二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所述第四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
在所述第二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在所述第二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还分别具有第三工作位;其中,
在所述第一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一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第二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第三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四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所述油箱连通;
在所述第二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五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六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七插装阀、第八插装阀和第九插装阀,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分别与第七插装阀与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连接,所述第一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通过第八插装阀与第一主油路连接,所述第二泵送油缸的第二腔体通过第九插装阀与第二主油路连接;
还包括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三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位及第二工作位,所述第七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第三换向阀的第一油口连接,所述第八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和第九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均与所述第三换向阀的第二油口连接,且所述第三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油路和油箱连接,在所述第三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七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八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和第九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在所述第三换向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七插装阀的先导控制腔与所述压力油路连通,所述第八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和第九插装阀的先导控制阀与所述油箱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油路及所述第二主油路分别连接在闭式回转泵的两个油口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换向阀,所述第四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开式泵连接,第二油口与油箱连接,第三油口与第一主油路连接,第四油口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及第三工作位,在所述第四换向阀位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开式泵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通,所述油箱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通;在所述第四换向阀位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开式泵与所述油箱沟通,第一主油路及第二主油路断开;在所述第四控制阀位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开式泵与所述第一主油路连通,所述油箱与所述第二主油路连通。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式泵与所述第四换向阀的第一油口连通的回路上设置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与所述油箱连通。
13.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84350.7A CN105626606B (zh) | 2014-10-27 | 2014-10-27 |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84350.7A CN105626606B (zh) | 2014-10-27 | 2014-10-27 |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26606A true CN105626606A (zh) | 2016-06-01 |
CN105626606B CN105626606B (zh) | 2017-09-26 |
Family
ID=56041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84350.7A Active CN105626606B (zh) | 2014-10-27 | 2014-10-27 |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2660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58675A (zh) * | 2019-03-01 | 2019-07-02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混凝土泵送设备及其液压控制系统 |
CN111022394A (zh) * | 2019-11-19 | 2020-04-17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液压集成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22745A1 (en) * | 1989-10-13 | 1991-04-17 | Pieter Faber | Concrete-pumping device |
JP2005098230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Ishikawajima Constr Mach Co | ダブルピストンポンプのストローク補正装置 |
EP2273132A1 (en) * | 2004-03-31 | 2011-01-12 |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
CN102168696A (zh) * | 2011-05-03 | 2011-08-31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高低压切换控制系统、混凝土泵送系统及设备 |
CN201963620U (zh) * | 2011-02-24 | 2011-09-07 |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动力驱动装置和混凝土泵送设备 |
CN103671316A (zh) * | 2013-12-18 | 2014-03-26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泵送液压系统及泵送设备 |
CN203548390U (zh) * | 2013-09-24 | 2014-04-16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泵送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
2014
- 2014-10-27 CN CN201410584350.7A patent/CN1056266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22745A1 (en) * | 1989-10-13 | 1991-04-17 | Pieter Faber | Concrete-pumping device |
JP2005098230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Ishikawajima Constr Mach Co | ダブルピストンポンプのストローク補正装置 |
EP2273132A1 (en) * | 2004-03-31 | 2011-01-12 |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
CN201963620U (zh) * | 2011-02-24 | 2011-09-07 |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动力驱动装置和混凝土泵送设备 |
CN102168696A (zh) * | 2011-05-03 | 2011-08-31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高低压切换控制系统、混凝土泵送系统及设备 |
CN203548390U (zh) * | 2013-09-24 | 2014-04-16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泵送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CN103671316A (zh) * | 2013-12-18 | 2014-03-26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泵送液压系统及泵送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58675A (zh) * | 2019-03-01 | 2019-07-02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混凝土泵送设备及其液压控制系统 |
CN111022394A (zh) * | 2019-11-19 | 2020-04-17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液压集成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26606B (zh) | 2017-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16742C1 (ru) | Стенд для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х испытаний емкостей большого объема и высо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на циклическую долговечность | |
CN103883338B (zh) | 一种含有液压增压器的液压支架立柱自助增压系统 | |
CN103671316B (zh) | 泵送液压系统及泵送设备 | |
CN103615365B (zh) | 一种集成阀式气驱液增压泵 | |
CN101532518B (zh) | 混凝土泵车泵送双主油缸自动高低压切换和同向伸缩液压装置 | |
CN102330649A (zh) | 一种柱塞水泵及其液控系统 | |
CN103185200A (zh) | 一种气体输送系统及一种气体输送方法 | |
CN105275899B (zh) |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
CN101171429A (zh) | 自同步液压系统 | |
CN105626606B (zh) | 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 |
CN103201521A (zh) | 高压增强器 | |
CN104863366A (zh) | 一种混凝土泵送装置臂架控制系统 | |
CN202031822U (zh) | 整体式混凝土泵高低压切换装置 | |
CN204003763U (zh) | 一种混凝土泵送机械液压系统及混凝土泵送机械 | |
CN115653957B (zh) | 一种液压调平系统及高空作业平台 | |
CN203551399U (zh) | 液压管试压系统 | |
US20170002840A1 (en) | Fluid pressure system, pressure accumulation method of accumulator,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fluid pressure actuator | |
CN101875356B (zh) | 铁路自翻车气液增压型倾翻控制机构 | |
CN204213085U (zh) | 一种混凝土泵送系统主油路 | |
CN107701544B (zh) | 电液执行机构注油排气系统 | |
CN107830001B (zh) | 一种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及其液压系统 | |
CN110566527A (zh) | 液压驱动系统 | |
CN215444561U (zh) | 一种串联缸同步液压系统 | |
KR100936143B1 (ko) | 공기압축 기능을 갖는 유압펌프 | |
CN102465934B (zh) | 一种液压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