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2603A -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22603A
CN105622603A CN201610097545.8A CN201610097545A CN105622603A CN 105622603 A CN105622603 A CN 105622603A CN 201610097545 A CN201610097545 A CN 201610097545A CN 105622603 A CN105622603 A CN 105622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ortion
methanol
formula
berberrubine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975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晓
周东斌
范建军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 & Pi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 & Pi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 & Pi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Pi & Pi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61009754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2260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622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26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5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olizine ring systems, e.g. emetine alkaloids, protoberberine; Alkylenedioxy derivatives of dibenzo [a, g] quinolizines, e.g. berberine
    • C07D455/03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olizine ring systems, e.g. emetine alkaloids, protoberberine; Alkylenedioxy derivatives of dibenzo [a, g] quinolizines, e.g. berberine containing quinolizine ring systems directly condensed with at least one six-membered carbocyclic ring, e.g. protoberberine; Alkylenedioxy derivatives of dibenzo [a, g] quinolizines, e.g. berberi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如通式(Ⅰ)所示结构的多核化合物,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上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甲基化的多核化合物,在保持药效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其稳定性。

Description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和药物治疗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基化的多核分子化合物,以及涉及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个巨大且不断加重的全球问题,糖尿病给社会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在所有的国家,处在社会低层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糖尿病并承受相对更重的负担。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健康问题,解决糖尿病的问题需要社会多个方面具体的政策和行动。
临床上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有: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胰岛素制剂经历了动物来源的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化的人胰岛素阶段,发展至今的胰岛素类似物加之其使用方法与相应器械的开发,使外源性的胰岛素也能达到模拟正常人内源性胰岛素的生理分泌随血糖的波动情况产生相应的生理调节功能。例如礼来公司的优泌乐(Lispro,Humalog)。
(2)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磺酰脲类药:磺酰脲类药物(SUD)化学结构中都含有一个磺酰脲基团,其作用特点为与人体胰岛B-细胞的磺酰脲受体(SUR)特异性结合,关闭细胞膜钾离子通道,导致细胞膜电位改变,开启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内流,促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SUD包括第一代的D-860及氯磺苯脲等,第二代优降糖、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等。
非磺酰脲类药: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降糖药不仅在结构中具有氨基酸,且表现在作用靶位上,以“快开-速闭”快速地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餐后血糖(PBG)。其与作用模式互补的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联合应用,借以减轻胰岛B-细胞负荷,延迟胰岛细胞的生存,对孤立性餐后高血糖者(IPH)、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障碍者和饮食不规律者显示卓越的疗效。被誉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等。
(3)降低或延缓碳水化合物代谢与吸收的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上段的小肠黏膜绒毛膜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未被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到小肠的后半部被水解成葡萄糖。从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此类药物有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等。
淀粉不溶素:天然人淀粉不溶素(amylin,AC-0137)为具有37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与胰岛素一起由胰岛B-细胞释放,能有效地抑制胃排空作用,但不稳定。在体内易被水解或凝集。Amylin公司开发了其类似物醋酸普兰林肽。
(4)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靶点主要为脂肪组织、骨骼肌和肝脏,能诱导脂肪细胞分化成对胰岛素敏感的小的脂肪细胞,而且在脂肪遗传通道上调节脂蛋白酶等基因转录,对心肌和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血管扩张物质的刺激,抑制对钙的摄取及平滑肌的增生,保护血管系统,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的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作用。此类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非噻唑烷二酮类:为双效PPAR激动剂,有BMS-298585、JTT-501、LY-818、DRF-2725、NN-622等,此类药物处于临床各研究阶段,尚未上市。
(5)新型降糖药物
目前国内外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大致包括GLP-1类似物、DPP-Ⅳ抑制剂、SGLT-2抑制剂、11β-HSD1抑制剂、G-蛋白偶联受体和葡萄糖激酶抑制剂等。
小檗碱(berberine)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原虫和抗毒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正性肌力和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降血糖作用:大量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小檗碱不仅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对糖尿病人伴有的合并症高血压血栓形成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癌。其他作用:抗溃疡作用、解热作用和还具有中枢抑制和利胆等作用。
小檗碱在临床上发现能降低血脂。200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小檗碱的降脂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与他汀类降脂药的HMG-CoAreductase抑制作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reductase)。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发现,一些病人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还有很多病人达不到降低LDL-c的目的,而小檗碱的降低LDL-c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于他汀类降脂药,小檗碱是上调了肝细胞的LDLR-mRNA(liverlow-densitylipoproteinrepcetor)和肝细胞的LDLR蛋白,进而增加了肝细胞中LDL-c,降低了血液中的LDL-c起作用,不仅在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验证了新的降低LDL-c的作用机理和药效,还在临床上91位高血脂病人分组验证了小檗碱降低LDL-c20%,血浆胆固醇18%和甘油三酯28%(每人每天剂量为1克,分两次服用三个月),结果发表的国际顶端学术杂志NatureMedicine上。揭示了小檗碱具有单独或者联合其它他汀类药物用于降脂防止心血管病的临床前景。
但是小檗碱显示出四个方面的不足,导致盐酸小檗碱不能直接从改变临床适应症而成为抗II糖尿病新药。这四个方面是,A:口服生物利用度极差,吸收仅5%;B:进入体内毒性偏大,小鼠的腹腔注射LD50=30.97mg/kg;C:药效比较弱如对DPP-4,ED50=67对9;D:代谢快半衰期t1/25-6小时。对比阿格列汀,差距甚远。
授权公告号为CN103709157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多核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以弥补小檗碱在上述四个方面的不足,提高成药性,有希望发展成为新一代降糖降脂新药。但是该化合物在加热、酸、碱和氧化条件下的分子稳定性较差,使得其药效得不到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较好的多核化合物,以得到一类稳定可靠的降糖降脂的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上述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上述多核化合物的应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核化合物,其结构如式(Ⅰ)所示:
其中,式(Ⅰ)中的n为整数,且1≦n≦30。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n可以优选等于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合成反应式如下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1)取1重量份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加入0.5~2重量份的无水碳酸钾,再加入10~20重量份的无水DMF(富马酸二甲酯),形成混合液A;
(2)取1~3重量份的碘甲烷和2~5重量份无水DMF进行混合,形成混合液B,将混合液B滴加到混合液A中,滴加完毕后室温下搅拌8h;
(3)液相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60重量份的冰水中,待淡黄色沉淀不再增加,摇匀,静置1h,抽滤,滤渣用氯仿溶解,水洗,干燥,再用丙酮重结晶,得到亮黄色固体,即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
其中,式(Ⅱ)中的m为整数,1≦m≦30且m=n。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式(Ⅱ)中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可以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a)小檗红碱衍生物的合成:称取小檗红碱,加入有机溶剂,加热至沸腾后加入X(CH2)nY,回流反应,将反应液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小檗红碱衍生物。
步骤(1a)的合成反应式为:
其中,步骤(1a)中的有机溶剂为乙腈或与乙腈性能相似的其他有机溶剂;通式X(CH2)nY中,X=Y或X≠Y,X、Y独立地为O、S、F、Cl、Br或I,n为整数,且1≦n≦30。
(2a)取步骤(1a)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与厚朴酚混合,加入无水碳酸钠和有机溶剂,搅拌,加热回流反应,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DMSO(二甲基亚砜)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洗脱,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步骤(2a)中的有机溶剂为乙腈或与乙腈性能相似的其他有机溶剂。
步骤(2a)的合成反应式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小檗红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制备而成:在反应器中加入料液比为1:15~1:30g/L的小檗碱和DMF,加入沸石,回流冷凝,在400W~800W微波辐射下,反应10~20min,取出反应器,趁热加入水稀释冷却,冷藏过夜,使析晶完全,抽滤,干燥,得结晶C;滤液另用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40%、45%、50%、55%、60%、65%及70%的甲醇洗脱,收集70%甲醇洗脱部位,浓缩,得结晶D,将结晶C和结晶D合并,即得小檗红碱。小檗红碱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1a)可以替换为:称取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有机溶剂150~200重量份,85℃加热至沸腾,加入1,2-二溴乙烷20~40重量份,回流反应3h,将反应液浓缩至50~100重量份,冷却得结晶A,过滤,用适量有机溶剂洗涤结晶A,洗涤液与滤液合并,回收有机溶剂,残渣用30重量份的甲醇溶解,冷却得结晶B,过滤,用甲醇洗涤结晶B,合并结晶A和结晶B,即得小檗红碱衍生物。此步骤中的有机溶剂为乙腈或与乙腈性能相似的其他有机溶剂,此步骤中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为小檗红碱-9-氧乙基溴,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2a)可以替换为:取步骤(1a)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1.2重量份与厚朴酚1重量份混合,加入无水碳酸钠2重量份、有机溶剂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O溶剂将滤渣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的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其中,此步骤中可以优选采用C18柱进行分离;硅胶的颗粒大小优选为400~500目;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中,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优选为1:1。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b)厚朴酚衍生物的合成:取厚朴酚,与无水碳酸钠混合,加入有机溶剂,再加入X(CH2)nY,加热反应,得厚朴酚衍生物。步骤(1b)中的有机溶剂为乙腈或与乙腈性能相似的其他有机溶剂。
其中,步骤(1b)中的X(CH2)nY,X=Y或X≠Y,X、Y独立地为O、S、F、Cl、Br或I,n为整数,且1≦n≦30。
步骤(1b)的合成反应式为:
(2b)取步骤(1b)得到的厚朴酚衍生物、无水碳酸钠、小檗红碱混合,加入有机溶剂,搅拌,加热回流反应,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DMSO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洗脱,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步骤(2b)中的有机溶剂为乙腈或与乙腈性能相似的其他有机溶剂。
步骤(2b)的合成反应式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1b)中的厚朴酚、无水碳酸钠、X(CH2)nY的摩尔比可以优选为1:2:16,厚朴酚与有机溶剂的摩尔体积比可以优选为1:150mol/L,反应温度可以优选为85℃,反应时间可以优选为5h;X(CH2)nY可以优选为1,2-二溴乙烷。此时,所生成的厚朴酚衍生物为厚朴酚-1-氧乙基溴,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2b)可以替换为:取步骤(1b)得到的厚朴酚衍生物1重量份、无水碳酸钠2重量份、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反应器中,加入有机溶剂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O溶剂,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的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其中,硅胶的颗粒大小优选为400-500目;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中,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优选为1: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多核化合物在制备降糖降脂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核分子化合物,改变了单一成分或两个成分混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物代谢环节,所得到的多核分子化合物与授权公告号为CN103709157的中国发明专利中的多核分子化合物相比,在加热、酸、碱和氧化条件下的分子稳定性更好,使得其吸收显著提高,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延长了代谢时间,可以达到长效的效果,而且降糖效果得到了增强。本发明提供的多核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多核分子化合物在制备降糖降脂药物中的用途,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高效、安全和稳定的备选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多方面需求。
本发明中,厚朴酚(Magnolol)具有明显的、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抗炎,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抑制吗啡戒断反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慢性胃炎等。其中,在抗菌作用方面,厚朴酚对格兰氏阳性菌、耐酸性菌、丝状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对变形链球菌有更加显著的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临床上主要用作消除胸腹满闷、镇静中枢神经、运动员肌肉松弛、抗真菌、抗溃疡等药。
黄连与厚朴形成一个中药药对,古方有“黄连厚朴汤”为代表多个黄连和厚朴组成的方剂,黄连的代表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而厚朴的代表成分为厚朴酚,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中枢抑制,抗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松弛平滑肌和降压作用,共同或协同作用,能够增强疗效。
中药药对拼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如何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天然内核分子”经过人工合成或拼接(可能是任意键或指定键)使其相互连接成具有多个核心作用的分子,称为“新多核分子”。它不同于化药的“药效团”和“孪药”概念,“药效团”是指对于活性起重要作用的结构特征的空间排列形式;“孪药”是指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经共价键连接,缀合成的新分子,在体内代谢生成以上两种药物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性或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或者提高作用的选择性。
中药药对配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唐·《神农本草经》从不同角度对两药配伍进行了论述,并将之归纳于“七情和合”中:即言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在中药的配伍研究中,往往出现于方剂里的两味药一起相伍运用,就是药对,又称对药。亦即两味药之间一种比较固定的搭配,使用时常成对应用,其主要作用主要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通过药对的配伍实验研究,可揭示药对间的配伍作用,探索其减毒增效的配伍机制,深化中药七情相须、相使等配伍关系。药对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药对,可研究两味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也可是研究同一药物中不同化学成分之间的“药对”相互配伍作用。
传统中医药的药对理论可指导中药(饮片)之间的配伍应用;可指导中药有效部位之间的配伍应用;也可指导中药有效成分之间的配伍应用;我们将其发展延伸应用于研究、设计和指导药物分子“天然内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使研究中药药对中复杂药物的配伍相互作用形式转化为研究药物分子间暨“新多核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发明中,“天然内核分子”和“新多核分子”的定义如下:
天然内核分子:来源于自然界生物在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防御某种伤害或取得某种利益经过进化、衍生出来(不论其分子量大小,结构如何复杂,包括了原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有核心作用的分子,其衍生、进化的核心目的是针对防御某种伤害或取得某种利益。
新多核分子:经人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然内核分子”合成或拼接得到的人造多效的新分子。
基于上述对“天然内核分子”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的“天然内核分子”经过人工合成或拼接而成的“新多核分子”则具有单个“天然内核分子”的特性,同时兼有多个“天然内核分子”的药效特性;经过人工合成或拼接后的“新多核分子”对于“天然内核分子”而言至少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在单核分子的任意键或指定键上连接上作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单核(或多核)分子使其分子结构、空间构型改变;作用核心也发生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式(Ⅰ)化合物的ESI-HRMS图。
图2为本发明式(Ⅰ)化合物的1HNMR图。
图3为本发明式(Ⅰ)化合物的13CNMR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1a)小檗红碱衍生物的合成:称取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乙腈150(150~200均可)重量份,85份加热至沸腾,加入X(CH2)nY40(20~40均可)重量份,回流反应3h,将反应液浓缩至50(50~100均可)重量份,冷却得结晶A,过滤,用适量乙腈洗涤结晶,洗涤液与滤液合并,回收乙腈,残渣用30重量份的甲醇溶解,冷却得结晶B,过滤,用甲醇洗涤结晶B,合并结晶A和结晶B,得到小檗红碱衍生物,计算得率为56.34%。其中,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Br,n=2,所得小檗红碱衍生物为小檗红碱-9-氧乙基溴。在其他实施例中,X、Y可以独立的为O、S、F、Cl或I,n可以为1、3、4等≦30的整数。
本实施中的小檗红碱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得到,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在反应器中加入料液比为1:15~30g/L的小檗碱和DMF,加入沸石,回流冷凝,在400W~800W微波辐射下,反应10~20min,取出反应器,趁热加入水稀释冷却,冷藏过夜,使析晶完全,抽滤,干燥,得结晶C;滤液另用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40%、45%、50%、55%、60%、65%及70%的甲醇洗脱,收集70%甲醇洗脱部位,浓缩,得结晶D,将结晶C和结晶D合并,即得小檗红碱。
(2a)取步骤(1a)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1.2重量份与厚朴酚1重量份混合,加入无水碳酸钠2重量份、乙腈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O溶剂将滤渣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的硅胶(400-500目)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1)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到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3a)取1重量份步骤(2a)得到的化合物,加入0.5~2重量份无水碳酸钾,再加入10~20重量份无水DMF溶解,用恒压滴液漏斗缓缓滴入1~3重量份碘甲烷和2~5重量份无水DMF的混合溶液,滴完后室温下搅拌8h。液相监测反应完毕后,反应液倾入50~60重量份冰水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摇匀,静置1h,抽滤。滤渣用氯仿溶解,水洗,干燥,再用丙酮重结晶,得到亮黄色固体,即得到本发明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它的ESI-HRMS如图1所示,精密分子质量实测值为:628.2717,计算值:628.2694。它的1HNMR和13CNMR分别如图2和3所示,附图2中,H的归属见表1,附图3中,C的归属见表2。
表1
表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Cl,n=3,根据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得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S,n=4,根据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得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O,n=1,根据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得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实施例5
(1b)厚朴酚衍生物的合成:取厚朴酚1摩尔份,与无水碳酸钠2摩尔份混合,加入乙腈,所述乙腈与厚朴酚的体积摩尔比为150:1(L/mol),再加入X(CH2)nY16摩尔份,85℃下反应5h得厚朴酚衍生物。其中,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I,n=10。在其他实施例中,X、Y可以独立的为Br、O、S、F或Cl,n可以为1、2、3、4等≦30的整数。
(2b)取步骤(1b)得到的厚朴酚衍生物1重量份、无水碳酸钠2重量份、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反应器中,加入乙腈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O溶剂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的硅胶(400-500目)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1)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3b)取步骤(2b)得到的产物1重量份,加入0.5~2重量份无水碳酸钾,再加入10~20重量份无水DMF溶解,用恒压滴液漏斗缓缓滴入1~3重量份碘甲烷和2~5重量份无水DMF的混合溶液,滴完后室温下搅拌8h。液相监测反应完毕后,反应液倾入50~60重量份冰水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摇匀,静置1h,抽滤。滤渣用氯仿溶解,水洗,干燥,再用丙酮重结晶,得到亮黄色固体,即得到本发明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F,n=5,根据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制得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X(CH2)nY中,X、Y均为Br,n=3,根据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制得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一、化合物的稳定性测试:
为了验证本发明中式(Ⅰ)化合物稳定性,主要是热稳定性以及对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特进行以下实验。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仪器及试剂
日立Primaide高效液相色谱仪(示差检测器,紫外检测器),电子天平;BM-1114样品,BM-1114-Me样品,乙腈(HPLC),甲酸(HPLC),浓盐酸,氢氧化钠,30%双氧水,纯水。
1.2检测方法
取实施例1步骤(2a)中得到的式(Ⅱ)化合物、步骤(3a)中得到的式(Ⅰ)化合物,分别纯净水制备以下浓度的溶液,再依次按如下操作进行检测。
A:取两只试管,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Ⅰ)化合物-水溶液,另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Ⅱ)化合物-水溶液,同时加热到80℃,每3小时各取样一次,HPLC检测,对其热稳定性进行比较,实验时间为不超过30小时。
B:取两只试管,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Ⅰ)化合物-水溶液,另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Ⅱ)化合物-水溶液,同时加热到60℃,分别向两只试管加入1mL质量浓度为30%的双氧水,每10分钟各取一个检测样,HPLC检测,对其耐氧化性进行比较,实验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
C:取两只试管,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Ⅰ)化合物-水溶液,另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Ⅱ)化合物-水溶液,同时加热到60℃,分别向两只试管加入1mL质量浓度为10%的盐酸溶液,每10分钟各取一个检测样,HPLC检测,对其耐酸性进行比较,实验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
D:取两只试管,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Ⅰ)化合物-水溶液,另一只试管加入10mg/10mL式(Ⅱ)化合物-水溶液,同时加热到60℃,分别向两只试管加入1mL质量浓度为30%的NaOH溶液,每10分钟各取一个检测样,HPLC检测,对其耐碱性进行比较,实验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
2.实验结果及分析
将上述检测结果计入表3~6中。
表3:热稳定性
表4:耐氧化性
表5:耐酸性
表6:耐碱性
从表3~6可知:
1、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分子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杂质始终含量在较小的区间内变化,与式(Ⅱ)化合物相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在双氧水存在的氧化条件下,两化合物都出现杂质含量增加,但是变化幅度不大,说明在氧化条件下两物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性,且耐氧化性相当。
3、在酸性条件下,两化合物都表现出不稳定性,出现分解现象。
4、在碱性条件下,式(Ⅱ)化合物在水中溶解性降低,杂质始终含量变化的区间也较小,而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分子化合物则溶解性急剧降低,液相很难检测,可能是由于在碱性条件下,正离子氮溶解性降低,而羟基甲基化以后进一步减弱了化合物的水溶性。
二、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对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引进
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由美国Jackson实验室引进,委托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净化,然后转至广州中医药大学饲养繁殖。饲养繁殖条件: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温度20~25℃,湿度50~80%,12h:12h昼夜间断照明,普通饲料购买于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1.2动物特点
SREBP-1c是核转录因子家族的重要一员,它主要参与调控脂肪合成和葡萄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其有三种形式:SREBP-1C、SREBP-1a和SREBP-2。SREBP-2倾向于激活胆固醇的合成,SREBP-1a和SREBP-1c倾向于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且SREBP-1c在肝和脂肪组织中优势表达。此转基因小鼠系利用腺病毒技术令SREBP-1c在脂肪组织中过度表达,它与另一种脂肪发育障碍转基因模型小鼠A-ZIP/F-1小鼠相似,前者出生时即表现出明显白色脂肪萎缩,褐色脂肪发达。后者则表现为白色脂肪绝对缺乏,褐色脂肪大幅度减少,二者均出现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症候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高血糖等。
1.3动物繁殖
6周龄以上、年龄相近的雄性转基因型和雌性野生型小鼠以1:2合笼,雌鼠怀孕后雄鼠单独分笼,怀孕母鼠适当添加营养喂饲,饲养条件同上。小鼠出生2周后剪尾约1cm行基因型鉴定,辨别野生型和转基因型。
1.4基因型鉴定
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是C57BL/6J和SJL背景的杂合子个体,参照Jackson实验室基因型鉴定方法进行鼠尾DNA提取和PCR扩增,鉴定转基因型(transgene-type,T)和野生型(wild-type,W)。
1.5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剂量及配制
剂量40mg/kg/10ml。分别称取40mg实施例1~7所得的多核分子化合物粉末,逐次加入5%阿拉伯树胶溶液,边加边研磨,最终定容到10ml,即得。
1.6动物分组及处理
选12周龄同窝雌性野生型小鼠(W)42只(分成7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组1、空白组2、空白组3、空白组4、空白组5、空白组6、空白组7),转基因型小鼠(T)84只(分为1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对照组4、对照组5、对照组6、对照组7,以及给药组1、给药组2、给药组3、给药组4、给药组5、给药组6、给药组7)。每周测体重及进食量、进水量各2次,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容积5%阿拉伯树胶溶液,给药体积为10ml/kg体重,每天一次,连续13周。于第8周禁食12h,乙醚轻麻,眼底静脉丛取血测Glu(葡萄糖),TG(甘油三酯),第9周禁食12h后测口服糖耐量(OGTT),最后实验结束时按前法取血测Glu、TG。
1.7主要仪器及试剂
BS110S电子分析天平,MG96G基因扩增仪,全波长酶标仪,HITACHICR22G高速冷冻离心机,D-无水葡萄糖,BIOSHARP。Glu、TG试剂盒。
1.8检测指标及方法
(1)血液生化:Glu、TG的测定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将第8周和第13周的TG测试结果记入表7中。
表7
(2)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动物禁食12h后,乙醚浅麻,眼底静脉丛取血,然后以2g/kg体重灌胃给予葡萄糖,取血,测0、20、60、
120min血糖,并将结果记入表8中。
表8
2.试验结果
2.1基因型鉴定显示外源性nSREBP-1c表达
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的构建是通过插入脂肪组织特异表达的aP2基因增强子/启动子驱动的一个5.4kb的DNA片段,该片段编码人SREBP1c1-436氨基酸序列,即核型SREBP-1c(nSREBP-1c)。基因型鉴定显示与Jackson实验室一致,新生转基因型(T)和野生型(W)小鼠比例约为1:1。
2.2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对aP2-SREBP-1c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由表7可见,实施例1~7所得多核分子化合物均能够显著降低第8周、第13周aP2-SREBP-1c小鼠血中TG,说明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具有显著改善aP2-SREBP-1c小鼠脂代谢作用。
2.3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对aP2-SREBP-1c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由表8可见,实施例1~7所得多核化合物均能够显著降低OGTT实验中第20min、60min血糖,说明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具有显著改善aP2-SREBP-1c小鼠糖代谢作用。
三、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对STZ+高脂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C57BL/6N小鼠,SPF级,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高脂饲料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加工,配方组成:酪蛋白26.17%,L-胱氨酸0.39%,麦芽糖糊精16.35%,蔗糖9.00%,纤维素6.54%,豆油3.27%,猪油32.06%,矿物质AIN-934.58%,维生素AIN-931.31%,氯化胆碱0.33%,胆固醇1.0%,胆盐0.15%;基础饲料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饲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饲养温度与湿度:20~25℃、40~70%,采用12h昼夜间断照明,自由进食饮水。
1.2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剂量及配制
剂量40mg/kg/10ml。分别称取40mg实施例1~7所得的多核分子化合物粉末,逐次加入5%阿拉伯树胶溶液,边加边研磨,最终定容到10ml,即得。
1.3动物分组及处理
C57BL/6N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参照文献方法(KusakabeT,etal.Diabetologia,2009,52(4):675-683),在禁食4小时后,除35只小鼠腹腔注射溶媒外,其余小鼠均按120mg/kg腹腔注射STZ,3周后,按体重和基础生化指标将小鼠随机分为21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组1、空白组2、空白组3、空白组4、空白组5、空白组6、空白组7、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对照组4、对照组5、对照组6、对照组7、给药组1、给药组2、给药组3、给药组4、给药组5、给药组6、给药组7。除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外,腹腔注射STZ小鼠喂饲60%高脂饲料(配方参照ResearchDiet公司D12492饲料)。直至实验结束。每周测体重及进食量、进水量各2次,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容积5%阿拉伯树胶溶液,给药体积为10ml/kg体重,每天一次,连续13周。于第8周禁食12h,乙醚轻麻,眼底静脉丛取血测Glu(葡萄糖),TG(甘油三酯),第9周禁食12h后测口服糖耐量(OGTT),最后实验结束时按前法取血测Glu、TG。
1.4主要仪器及试剂
BS110S电子分析天平;全波长酶标仪;HITACHICR22G高速冷冻离心机;D-无水葡萄糖;Glu、TG试剂盒;链脉佐菌素(STZ),用时用柠檬酸盐缓冲液溶解,按10ml/kg腹腔注射。
1.5检测指标及方法
(1)血液生化:Glu、TG的测定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并将结果记入表9中。
表9
(2)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动物禁食12h后,乙醚浅麻,眼底静脉丛取血,然后以2g/kg体重灌胃给予葡萄糖,取血,测0、20、60、120min血糖,并将结果记入表10中。
表10
2.试验结果
2.1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对STZ+高脂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由表9可见,实施例1~7所得多核化合物均能够显著降低第8周、第13周aP2-SREBP-1c小鼠血中TG,说明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具有显著改善STZ+高脂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作用。
2.2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对STZ+高脂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由表10可见,实施例1~7所得多核化合物均能够显著降低OGTT实验中第0min、20min、60min、120min血糖,说明本发明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具有显著改善STZ+高脂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作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多核化合物,其结构如式(Ⅰ)所示:
其中,式(Ⅰ)中的n为整数,且1≦n≦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核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等于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取1重量份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加入0.5~2重量份的无水碳酸钾,再加入10~20重量份的无水DMF,形成混合液A;
(2)取1~3重量份的碘甲烷和2~5重量份无水DMF进行混合,形成混合液B,将混合液B滴加到混合液A中,滴加完毕后室温下搅拌8h;
(3)液相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60重量份的冰水中,待淡黄色沉淀不再增加,摇匀,静置1h,抽滤,滤渣用氯仿溶解,水洗,干燥,再用丙酮重结晶,得到亮黄色固体,即式(Ⅰ)所示的多核化合物;
其中,式(Ⅱ)中的m为整数,1≦m≦30且m=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a)小檗红碱衍生物的合成:称取小檗红碱,加入有机溶剂,加热至沸腾后加入X(CH2)nY,回流反应,将反应液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小檗红碱衍生物;
(2a)取步骤(1a)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与厚朴酚混合,加入无水碳酸钠和有机溶剂,搅拌,加热回流反应,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DMSO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洗脱,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所述步骤(1a)中所述的X(CH2)nY,X=Y或X≠Y,X、Y独立地为O、S、F、Cl、Br或I,n为整数,且1≦n≦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檗红碱采用以下方法制备而成:在反应器中加入料液比为1:15~1:30g/L的小檗碱和DMF,加入沸石,回流冷凝,在400W~800W微波辐射下,反应10~20min,取出反应器,趁热加入水稀释冷却,冷藏过夜,使析晶完全,抽滤,干燥,得结晶C;滤液另用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40%、45%、50%、55%、60%、65%及70%的甲醇洗脱,收集70%甲醇洗脱部位,浓缩,得结晶D,将结晶C和结晶D合并,即得小檗红碱。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a)替换为:称取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有机溶剂150~200重量份,85℃加热至沸腾,加入1,2-二溴乙烷20~40重量份,回流反应3h,将反应液浓缩至50~100重量份,冷却得结晶A,过滤,用适量有机溶剂洗涤结晶A,洗涤液与滤液合并,回收有机溶剂,残渣用30重量份的甲醇溶解,冷却得结晶B,过滤,用甲醇洗涤结晶B,合并结晶A和结晶B,即得小檗红碱衍生物。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a)替换为:取步骤(1a)得到的小檗红碱衍生物1.2重量份与厚朴酚1重量份混合,加入无水碳酸钠2重量份、有机溶剂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O溶剂将滤渣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的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b)厚朴酚衍生物的合成:取厚朴酚,与无水碳酸钠混合,加入有机溶剂,再加入X(CH2)nY,加热反应,得厚朴酚衍生物;
(2b)取步骤(1b)得到的厚朴酚衍生物、无水碳酸钠、小檗红碱混合,加入有机溶剂,搅拌,加热回流反应,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DMSO溶解,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洗脱,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所述步骤(1b)中所述的X(CH2)nY,X=Y或X≠Y,X、Y独立地为O、S、F、Cl、Br或I,n为整数,且1≦n≦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b)中厚朴酚、无水碳酸钠、X(CH2)nY的摩尔比为1:2:16,所述厚朴酚与有机溶剂的摩尔体积比为1:150mol/L,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5h;所述X(CH2)nY为1,2-二溴乙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b)替换为:取步骤(1b)得到的厚朴酚衍生物1重量份、无水碳酸钠2重量份、小檗红碱1重量份加入反应器中,加入有机溶剂150重量份,搅拌,加热至85℃,回流8h,将反应液趁热过滤,滤液回收溶剂,用5重量份的DMSO溶剂,柱分离,依次用30%、40%、50%、60%的甲醇溶液洗脱,HPLC检测,收集60%甲醇洗脱部分,浓缩,浓缩液再用3重量份的硅胶拌样,硅胶柱分离,用20倍柱体积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洗脱,再用甲醇洗脱,回收甲醇,即得式(Ⅱ)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11.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核化合物在制备降糖降脂药物中的应用。
CN201610097545.8A 2015-05-28 2016-02-22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56226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97545.8A CN105622603A (zh) 2015-05-28 2016-02-22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830571 2015-05-28
CN201510283057 2015-05-28
CN201610097545.8A CN105622603A (zh) 2015-05-28 2016-02-22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2603A true CN105622603A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37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7545.8A Pending CN105622603A (zh) 2015-05-28 2016-02-22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2260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5429A (zh) * 2018-01-23 2018-08-14 北京宜生堂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845410A (zh) * 2021-10-29 2021-12-28 深圳市真兴生物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厚朴酚衍生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9199A (zh) * 2008-09-25 2011-08-17 株式会社Bioland 用于治疗或预防淀粉样蛋白相关疾病的包含4-o-甲基和厚朴酚的组合物
CN102285981A (zh) * 2011-06-23 2011-12-21 东北制药(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黄藤素的制备方法
CN103709157A (zh) * 2014-01-13 2014-04-09 广州牌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核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3987684A (zh) * 2011-12-20 2014-08-13 高露洁-棕榄公司 制备厚朴酚及其衍生物的方法
CN103992212A (zh) * 2014-05-29 2014-08-20 河北科技大学 顺式苯烯莫德的合成方法及顺式苯烯莫德的应用
CN104066702A (zh) * 2011-12-20 2014-09-24 高露洁-棕榄公司 厚朴酚类似物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9199A (zh) * 2008-09-25 2011-08-17 株式会社Bioland 用于治疗或预防淀粉样蛋白相关疾病的包含4-o-甲基和厚朴酚的组合物
CN102285981A (zh) * 2011-06-23 2011-12-21 东北制药(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黄藤素的制备方法
CN103987684A (zh) * 2011-12-20 2014-08-13 高露洁-棕榄公司 制备厚朴酚及其衍生物的方法
CN104066702A (zh) * 2011-12-20 2014-09-24 高露洁-棕榄公司 厚朴酚类似物的制备方法
CN103709157A (zh) * 2014-01-13 2014-04-09 广州牌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核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3992212A (zh) * 2014-05-29 2014-08-20 河北科技大学 顺式苯烯莫德的合成方法及顺式苯烯莫德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勇等: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5429A (zh) * 2018-01-23 2018-08-14 北京宜生堂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845410A (zh) * 2021-10-29 2021-12-28 深圳市真兴生物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厚朴酚衍生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CN113845410B (zh) * 2021-10-29 2023-09-29 深圳市真兴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厚朴酚衍生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9157B (zh) 一种多核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Hikino et al. Antiinflammatory principle of Ephedra herbs
Ishak et al. Antidiabetic and hypolipidemic activities of Curculigo latifolia fruit: root extract in high fat fed diet and low dose STZ induced diabetic rats
US20180042264A1 (en) A saury maillard peptide having uric acid-decreasing activity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CN107441078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870659A (zh) 酶解谷物麸皮提取物在制备dpp-4抑制剂中的应用
CN105622603A (zh) 多核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CN102078356B (zh) 一种菊苣降糖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
JP2010124827A (ja) 血糖値を調整するポリペプチド
CN104672210B (zh) 阿格列汀和苯甲酸阿格列汀的制备方法
CN102976943B (zh) 丹酚酸A的α晶型物质、制法以及药物组合物与用途
JP6576445B2 (ja) ファルネシル類の芳香族化合物及びその応用
CN104127816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727469B (zh) 地骨皮乙素在制备治疗ⅱ型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13214331A (zh) 一种具有降糖活性的金线莲苷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16122B (zh) 15-苄亚基-14-脱氧-11,12-脱氢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1249129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提取物组合物及其医药用途
CN112675186B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028925B (zh) 一种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235842A (zh) 一种苯丙酸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37698B (zh) 一种铁甲草提取物在抑制葡萄糖苷酶中的应用
US20220133835A1 (en) Antidiabetic composition comprising ginger extract obtained from microwave-processed ginger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or treating diabetis mellitus
CN113461633B (zh) 一类2-亚氨基噻唑烷酮烯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389452A (zh) 具有dpp‑4抑制活性的中药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7686463A (zh) 一类查尔酮芳氧乙酰胺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