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1286A - 负离子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离子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1286A
CN105591286A CN201510751726.3A CN201510751726A CN105591286A CN 105591286 A CN105591286 A CN 105591286A CN 201510751726 A CN201510751726 A CN 201510751726A CN 105591286 A CN105591286 A CN 105591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ir
needle
sparking electrod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517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1286B (zh
Inventor
寺上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ijia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Leerteck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erteck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erteck Medical Apparatu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91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1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1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1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使用多个放电电极得到与其数量相对应的有效的负离子的发生量。在本申请发明的课题解决手段中,负离子发生装置由具有送风通路的装置主体、设于该装置主体的所述送风通路的针状的放电电极、使空气流过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送风通路的送风装置、对所述放电电极施加放电用的高电压的高电压发生装置、与所述送风通路的放电电极对应设置的接地电极构成,所述放电电极由多个针状电极构成,在所述送风通路的宽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同时,所述接地电极相对于这些多个针状电极的电极部前端在正交方向上对应,在所述多个针状电极相互之间设有隔板,消除相互的电场强度的变化的影响,使各放电电极的负离子发生量增大。

Description

负离子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使用放电电极的放电式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如果使带负电的离子、即负离子(也称作阴离子或负离子)对人体作用,则血液中的钠及钙的离子化量增大,高效利用矿物质来改善血液的pH。其结果是,可以将酸性化的人体维持在弱碱性的状态,可以变为健康的身体。因此,最近,这种负离子例如多用于空气净化器、空调、电位治疗仪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具有产生负离子的功能的方法各种各样,例如利用天然矿石(电石等)或植物的加工品(木炭、竹炭等)、观赏植物等天然物、自然物以外的电晕放电、水滴分裂等物理现象。
采用天然矿石(电石等)或植物的加工品(木炭、竹炭等)、观赏植物等静态的手段不能持续产生大量的负离子,且也不能装入空气净化器、空调、电位治疗仪等电气设备,因此,难以作为这些设备中的负离子发生装置被采用。
另外,利用所谓的勒纳徳效果的水滴分裂不仅导致空气湿度的上升,而且装置相当大,存在缺乏安静性的缺点。另外,水垢容易蓄积,还缺乏维护性。因此,通常多采用利用电晕放电的放电方式的手段。
利用电晕放电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具备放电电极、对放电电极施加高电压的高电压发生装置、与放电电极相对应的接地电极、使空气流过放电电极部分的送风装置,将它们的每一个适当地收纳设置于装置主体内而构成。
如果对放电电极施加为了从高电压发生装置发生电晕放电所需要的且充分的高电压,则产生电晕放电。在电子从电极流向空气中的情况下,产生负电晕,在电子从空气中流向电极的情况下,产生正电晕。这些放电带来的电子的流动形成离子流,将由送风装置送风的空气离子化。而且,将该离子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使室内的空气整体离子化(离子量富化)。
上述离子流的发生量受对放电电极的施加电压值、放电电极的构造、空气的湿度、与接地电极的距离等影响。作为放电电极的构造,采用板状、棒状、线状、针状等各种形式的构造,但前端尖的针状的电极可以以更低的电压产生电晕放电,在离子流的发生效率也高这一点上有优势(在以静电对策为目的的离子发生装置中,介绍了使用前端尖的针状的放电电极,参照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142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9644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二泽正行著“静电对策手册“株式会社オーム社1990年11月20日发行第126页~第127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离子流的发生量如上述受对放电电极的施加电压值、放电电极的构造、空气的湿度、与接地电极的距离等影响,但为了增大其发生量,可以将向放电电极的施加电压值调节为所希望的值,另外,通过对放电电极采用针状构造的电极也可以对应。另外,通过将与接地电极的距离也基于实验结果设计为适当的距离也可以对应。对于空气的湿度而言,只要是与此时的湿度相对应的湿度即可。
因此,如果以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形式构成负离子发生装置,则可以大致实现负离子发生效率高的负离子发生装置。
但是,就针状的放电电极而言,因放电而电极的前端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开始使用后经过一定期间,存在离子流的发生量相当低的问题。
在针状的放电电极的情况下,如果是同样的施加电压,则电极的前端越锐利(尖锐),电场强度越强,离子的发生量也越多,但在放电时,由于大量的分子碰撞电极的前端,所以电极会被破坏,前端的锐利会丧失,因此,经过放电而离子的发生量也会降低。该现象在于电极附近存在大量自由电子的情况下特别显著。
但是,针对该问题,例如可通过由不锈钢等强度高的材料形成电极的材料来解决。
另一方面,与其不同,为了增大离子的发生量,也探讨了采用在送风通路中途以隔开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多个、例如两个放电电极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一个放电电极的情况相比,基本上期待2倍的离子发生量。
但是,根据实验结果明确了不这样设置的话,各放电电极其本身的离子发生量反而会比1个时低。也明确了该现象在使放电电极的个数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各放电电极相互之间的距离越小,其降低量越大。
这认为是如下等原因:相邻的多个放电电极各自相互受到来自对方侧电极的影响,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各放电电极单独的电场强度)不稳定,不能维持与接地电极的关系中适当的放电电位,电子从电极部分向空气中的流动、电子从空气中向电极部分的流动会变得紊乱;另外,由于相邻的放电电极的存在,从而容易产生卡曼涡,送风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紊乱而成为乱流,不能形成适当的空气流(层流)。
另外,即使使高电压对于各放电电极的施加时机相同,也会存在电极部分的劣化度的差异或空气流的差异,实际上在各放电电极部分产生的放电的时机未必一致。即,难以高精度地控制多个放电电极内的相邻的放电电极的放电时机。因此,各放电电极的电场强度也容易发生变化,流过各放电电极部分的空气流也容易因放电而发生紊乱。
本申请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电式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即使在并排设置多个放电电极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对方侧电极的影响,可以维持与一个时相同的适当的电场强度和稳定的空气流,由此,可以有效实现与设置个数相对应的离子发生量的增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各发明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具备如下的课题解决方案而构成。
(1)发明的课题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课题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由具有送风通路的装置主体、设于该装置主体的所述送风通路的针状的放电电极、使空气流过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送风通路的送风装置、对所述放电电极施加放电用的高电压的高电压发生装置、与所述送风通路的放电电极对应设置的接地电极所构成,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由多个针状电极构成,在所述送风通路的宽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同时,所述接地电极相对于这些多个针状电极的电极部前端在正交方向上对应,并且在所述多个针状电极相互之间设有隔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首先,由于放电电极由多个针状电极构成,所以通过多个针状电极的放电而可以形成比一个针状电极的放电的情况多的离子流,因此,作为整体的负离子的发生量增大。
接着,这些多个针状电极在相互之间设有隔板,隔成各自的放电空间,形成独立的送风通路,各针状电极的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不会受相互的电极的存在、相互的电极的放电作用影响,可以总是维持在稳定的电场强度。因此,可以根据对各电极一并施加的高电压的施加时机来持续进行稳定的放电。
另外,流动的空气流也由同一隔板相互隔开,在独立的送风通路部分成为稳定的层流流动,并且,不会因相邻的放电电极的存在、相邻的放电电极的放电而发生紊乱,而更稳定地流动。
这些结果是,在各放电电极部分产生更稳定的放电,生成更稳定的离子流。
因此,与现有的装置不同,负离子的发生量也大致根据放电电极的数量而有效地增大。
(发明的效果)
以上的结果是,根据本申请发明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发生与所设置的放电电极的个数相对应的有效量的负离子。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用于实施本申请发明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方式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前面侧斜右上方观察的图。
图2是从同一装置的背面侧斜右上方观察的图。
图3是从同一装置的前面侧斜右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同一装置的背面侧斜右上方观察的分解图。
图5是从前面侧斜右上方观察同一装置的电极盒的图。
图6是从前面侧观察同一装置的电极盒的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同一装置的电极盒的图。
图8是从右侧面侧观察同一装置的电极盒的图。
图9是拆下同一装置的电极盒的后侧盒壳体观察前侧盒壳体的背面侧的结构的图。
图10是从前面侧斜右上方观察同一装置的电极盒的分解图。
图11是表示同一装置的装置主体内的放电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线电路图。
符号说明
1操作部
2显示部
3基台部
4空气吸入口
5送风通路
6空气吹出口
7主体部
8前面罩
13电极盒
14a第一针状的放电电极
14b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
15板状的接地电极
16后侧盒壳体
16a开口部
17前侧盒壳体
17a开口部
18a、18b放电电极嵌装部
19a、19b放电电极固定部件
20隔板
100AC电源
101AC适配器
102高压单元
103脉动电压发生单元
F送风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申请发明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方式。
图1~图10表示用于实施本申请发明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一个方式的负离子发生装置的装置主体部分的结构,另外,图11表示同一装置主体内的控制电路部分的结构。
<装置主体的整体的结构>
首先,图1~图4表示上述负离子发生装置主体的整体的结构,图1是从右斜上方观察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的图,图2是从右斜上方侧观察装置主体的背面侧的图,图3是拆下了是装置主体的前面罩及电极盒部分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拆下了装置主体的过滤器罩及活性炭收纳盒部分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即,该负离子发生装置的装置主体由截面梯形状的基台部3和主体部7构成,所述基台部3具备操作部(电源开关)1A、操作部(风扇风量的强·中·弱开关)1B、显示部(电极施加电压等显示)2,所述主体部7位于该基台部3的上部,且从背面侧朝向前面侧形成圆形的空气吸入口4、送风通路5、方形的空气吹出口6。
上述基台部3及主体部7通过将前部侧壳体37F和后部侧壳体37R相互向前后方向卡合一体化而构成,所述前部侧壳体37F为基台部3侧及主体部7侧相互一体成型而成,所述后部侧壳体37R为同一基台部3侧及主体部7侧相互一体成型而成。
而且,在后部侧壳体37R的主体部7侧部分设有上述圆形的空气吸入口4,另外在前部侧壳体37F的主体部7侧部分设有上述方形的空气吹出口6,在这些空气吸入口4和空气吹出口6之间设有送风通路5(参照图1~图3)。
另外,在后部侧壳体37R的主体部7侧部分的上述圆形的空气吸入口4的背面部分可装卸地卡合具有活性炭收纳盒11的收纳功能的格栅构造的过滤器罩12。
在该过滤器罩12内,遍及其格栅部12a的整体设有过滤器,并且在该过滤器前面侧的下部内装活性炭收纳盒11。而且,在该活性炭收纳盒11中收纳有包装构造的活性炭(参照图4)。
另外,在前部侧壳体37F的主体部7侧部分的上述方形的空气吹出口6的背面侧部分设有送风风扇(后述的图11中的送风风扇F),(图1~图10中未看到,所以省略图示),并且在前面侧部分以可装卸的形式卡合有具备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及板状的接地电极15的电极盒13。而且,在该电极盒13的前面侧还可装卸地卡合有构成最终的空气吹出面的格栅构造的前面罩8。
上述前面罩8例如从上方侧以滑动状态可拆卸地卡合于上述前部侧壳体37F的主体部7侧部分的上述方形的空气吹出口6的前面侧部分,在同一卡合状态下,覆盖上述电极盒13的整体(参照图3)。
而且,在这种结构的负离子发生装置中,当驱动上述送风风扇时,从上述背面侧的过滤器罩12的格栅部12a、过滤器、活性炭收纳盒11内的活性炭、空气吸入口4吸入空气,空气经由送风通路5的上游区域、送风风扇、送风通路5的中游区域流向上述电极盒13部分,通过上述电极盒13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部分的放电而富化负离子,最终经送风通路5的下游区域从前面罩8的格栅部8a部分向外部(室内)吹出。
<电极盒部分的结构和其作用>
接着,图5、图6表示上述电极盒13的前部侧的结构,图7表示背面侧的结构,图8表示侧面部侧的结构,图9、图10表示内部的结构。
即,对流过上述送风通路5的空气富化负离子的电极盒13例如如图5~图10所示如下构成:将内侧分别具备送风用的方形的开口部17a、16a的前侧及后侧两个盒壳体17、16相互卡合,在形成于它们之间的送风通路5的下部部分设置第一、第二两个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另外在上部部分设置一个板状的接地电极15(参照图9、图10)。
此外,在该电极盒13部分,与装置主体的前后关系无关,以空气流的上游侧的部分优先,对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标注小的编号来表示。
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以位于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下部部分并从下方向上方延伸的形式设置,另外,板状的接地电极15以位于同一开口部16a的顶片16c的下部部分并向左右延伸的形式设置,以相互保持规定的放电距离并正交成T字形的形式设置。
上述前侧盒壳体17及后侧盒壳体16均构成为在内侧具有与上述装置主体的前部侧壳体37F的空气吹出口6相对应的送风用的开口部17a、16a。但是,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后部侧(空气流上游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与上述装置主体的前部侧壳体37F的空气吹出口6的形状及尺寸相同,但同一开口部16a的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在下方侧形成为比上述后部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长,同一开口部16a的下面16b成为从后部侧(空气流上游侧)朝向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以规定的梯度下降的下降倾斜面。
而且,在从该后部侧(空气流上游侧)朝向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以规定的梯度下降的下降倾斜面即开口部16a的下面16b部分设有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设置用的放电电极嵌装部18a、18b。该放电电极嵌装部18a、18b构成为在上述开口部16a的下面16b部分设有贯通上下方向的放电电极嵌装孔,并且在该放电电极嵌装孔的左右两侧设有支承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左右两侧及后部侧的三角形状的肋部。
而且,在同一放电电极嵌装孔的下方设有夹持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后述的下端侧铜材部分c的基体侧端子23和按压侧端子24,通过在它们之间夹持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后述的下端侧铜材部分c,施加高压电源。基体侧端子23的一端23a与将来自后述的图11的高压单元102的高负电压(-6Kv)经由脉动电压发生单元103变换为脉动电压后供给的高压电源供给端子29连接(参照图9)。
另外,另一接地电极15在同一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上部侧顶片16c的下面部分向左右方向的整体延伸固定,将其一端侧端子部15a与线束部件26的一端侧端子部26a连接,经由规定长度的线束部件26与用于将其另一端侧连接端子26b部分与外部地线连接的接地端子28连接(参照图9)。该接地端子28经由设于后侧盒壳体16的背面侧的连接器部28a可装卸地连接于主体部侧,通过同一连接还与图2所示的主体部侧基台部3背面侧的接地连接器11连接。
另外,在该同一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侧方部内侧设有插脱自如地收纳控制用的存储器基板30的基板收纳壳体31,其中设置有控制用的存储器基板30(参照图9)。该基板收纳壳体31的主体侧端子部也经由设于该后侧盒壳体16的背面侧的连接器部31a可装卸地连接于主体部侧。
另外,就前侧(空气流下游侧)盒壳体17的开口部17a的形状及尺寸而言,其后部侧(空气流上游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与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相同,但其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在下方侧形成为比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开口面的形状及尺寸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该开口部17a的下面17b成为从后部侧(空气流上游侧)朝向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以规定的梯度下降的下降倾斜面。
而且,在从该后部侧(空气流上游侧)朝向前部侧(空气流下游侧)以规定的梯度下降的下降倾斜面即开口部17a的下面17b的后缘部,设有与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设置用的嵌装部18a、18b相对应的放电电极固定部件19a、19b。该放电电极固定部件19a、19b嵌合(内嵌)于上述放电电极设置用的嵌装部18a、18b的放电电极嵌装孔两侧的三角形状的肋部间,成为将如图9那样嵌装于上述放电电极嵌装孔部分的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嵌装部的前部侧向后方按压的截面T字形的凸状肋部构造(参照图10),例如如图8所示,在上述前侧盒壳体17及后侧盒壳体16相互卡合一体化的状态下,由在其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状的纵肋部部分将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前部侧以规定的压力向后方按压。
由此,在将例如图9那样的状态下嵌装于放电电极嵌装孔部分的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接地电极15的关系中电极部的高度)可靠地定位的状态下固定为稳定的状态(参照图5)。而且,这样构成为单一独立的单元构造的电极盒13如上述以可装卸的状态安装于装置主体的上述前部侧壳体37F的空气吹出口6部分。
因此,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电极部的消耗、存储器基板的更换、因其它情况而更换必要的电气零件的情况或修理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拆下前面罩8之后将电极盒13从主体部拆下而容易地进行作业,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更换电极盒13其本身(参照图3)。而且,主体部和电极盒13可以利用上述的背面侧的各连接器部28a、29a、31a容易地安装、拆卸。
另外,如上述,构成电极盒13的上述后侧盒壳体16、前侧盒壳体17均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宽度,分别通过其开口部16a、17a形成规定长度的送风通路5,但形成同一送风通路5的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下面16b及前侧盒壳体17的开口部16a的下面16b均如图示那样,形成为从后部侧开口面朝向前部侧开口面成为规定的倾斜角的下斜面的锥面构造,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下面16b与前侧盒壳体17的开口部17a的下面17b相比,形成为倾斜角从空气流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特别大的下斜面,利用该下倾斜角大的锥面,形成如上述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设置用的放电电极嵌装部(三角肋部)18a、18b,另一方面,下面位置(开口部17a的下面17b位置)低,利用下倾斜角小的锥面设置凸状的放电电极固定部19a、19b,由此(利用梯度及高度之差),如上述以稳定的状态适当地设置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
另外,随之,开口部17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间的开口也以前部侧开口面的宽度比后部侧开口面的宽度宽的方式形成(参照图6)。这样,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设置部的送风通路5的通路径喇叭型扩大,放电电极部分的空气流的速度减缓。其结果,因电晕放电而产生的负离子流稳定,负离子的产生效率、富化效率提高。
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前侧盒壳体1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后侧盒壳体16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宽,其开口形成比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相对较长的送风通路5。
而且,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图9及图10所示,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如下进行安装:由强度高的保护管b保护前端侧尖锐的放电电极a上所形成的针状的不锈钢材料部分的中途,将同一保护管b部分嵌装于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放电电极嵌装部18a、18b的放电电极嵌装孔部分,并用上述凸状的放电电极固定部19a、19b嵌合固定,同时,将不锈钢材料下端侧c部分通过电极压板24紧固(螺合紧固)于上述的基体端子23的电极安装部(参照图10)。
因此,不仅施加高压的电源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设置状态稳定,而且如上述那样拆下了电极盒13后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拆卸、更换、安装也容易。
另外,一个上述板状的接地电极15例如由不锈钢材料构成,具有与上述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上部的顶片16c的下部部分相对应的长度,以隔开相互相等的规定的放电距离并对应于T字形的方式设置于上述送风通路5下方侧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上方(例如参照图9)。而且,通过在上述送风通路5下方侧的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前端和上述板状的接地电极15的下面之间产生电晕放电,在流过上述送风通路5的空气中形成负离子流。
因此,就在上述送风通路5下方侧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前端和上述板状的接地电极15的下面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言,如上述根据接地电极15为板状并且遍及开口部16a的顶片16c的左右方向整体较宽地设置的关系,不仅在前端的电极部与垂直方向线状对应的局部的区域发生,而且还在左右以一定程度的宽度较宽地发生。其结果,负离子的发生效率也提高。
而且,该情况下,相对于上述板状的接地电极15以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有第一、第二两个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因此,与一个放电电极的情况相比,负离子的发生量也相应增大。
<设有多个放电电极的情况下的负离子发生效率的降低>
但是,如果单纯地考虑,则如上述在送风通路5并排设置有两个放电电极的情况下,与一个放电电极的情况相比,基本上期待2倍的离子发生量。
但是,如上述,在同一个送风通路上仅并排设置了第一、第二两个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实验结果,不这样设置的话,各放电电极其本身的离子发生量相较于一个时反而降低。该现象在将放电电极的个数设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各放电电极相互之间的距离越小,其降低量越大。
这认为是如下等原因:相邻的多个放电电极各自相互受到来自对方侧电极的影响,与接地电极15之间的电场强度(各放电电极单独的电场强度)不稳定,不能维持与接地电极15的关系的适当的放电电位,电子从电极部分向空气中的流动、电子从空气中向电极部分的流动会变得紊乱;另外,由于相邻的放电电极的存在,从而容易产生卡曼涡,送风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紊乱而成为乱流,不能形成适当的空气流(层流)。
特别是,即使使高电压对于各放电电极的施加时机相同,也会存在电极部分的劣化度的差异或空气流的差异,实际上在各放电电极部分产生的放电的时机未必一致。即,难以高精度地控制多个放电电极内的相邻的放电电极的放电时机。因此,各放电电极的电场强度也容易发生变化,流过各放电电极部分的空气流也容易因放电而发生紊乱。
<设有多个放电电极的情况下的负离子发生效率的改善>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例如如图5~图7、图10所示,在上述送风通路5的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相互之间的中间部分设置沿上下及前后方向延伸的隔板20,通过该隔板20将该电极盒13部分的送风通路5(由从空气流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相互连续的开口部16a及17a形成的送风通路5)实质上分割(划分)成左右两个独立的送风通路。隔板20例如由延伸至后侧盒壳体16的开口部16a的整个上下及前后宽度的空气流上游侧前缘部20a、和具有与前侧盒壳体17的开口部17a的上下及前后宽度相对应的高度及前后宽度且将同一部分与前侧盒壳体17的开口部17a部分一体成型的空气流后缘部20b构成,上述空气流上游侧前缘部20a在后侧盒壳体16和前侧盒壳体17一体结合时延伸至后侧盒壳体的16的开口部16a的整个上下高度及前后宽度,嵌合于上方侧顶片16c和下方侧下面16b之间。
由此,相互相邻的上述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各自在至少产生放电作用的电极盒13的送风通路部分,位于经由该隔板20相互独立的送风通路中,不会出现受到来自对方侧电极的影响,而与接地电极15之间的电场强度(各放电电极单独的电场强度)不稳定,不能维持与接地电极15的关系下的适当的放电电位,电子从前端侧放电电极a部分向空气中的流动、电子从空气中向放电电极a部分的流动会紊乱的情况,并且也不会出现因相邻的放电电极a、a的存在,而容易产生卡曼涡,该送风通路中的空气流紊乱而成为乱流,不能形成适当的空气流(层流)的情况。
其结果,假如即使第一、第二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的放电时机因放电电极a部分的劣化度的差异或空气流的差异等而不同,各放电电极a、a部分的电场强度也不会发生变化,且也不会出现流过各放电电极a、a部分的空气流也因其它电极的放电而紊乱的情况。
因此,在各放电电极a、a部分产生更稳定的放电,生成更稳定的负离子流,且负离子的发生量也大致因放电电极的数量而有效增大。
<装置主体的放电控制电路部分的结构>
接着,图11是表示上述负离子发生装置中的放电控制电路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该放电控制电路由将来自家庭用AC电源100的电源电压AC100v~AC240v转换为DC12v的交直转换装置即AC适配器101、将来自该AC适配器101的DC电压12v转换为6kv的高负电压并升压的高压单元102、以来自该高压单元102的高负电压6kv为输入并将其转换为脉动电压输出的脉动电压发生单元103、以来自该脉动电压发生单元103的规定的高频脉动高负电压6kv为输入而高效地产生电晕放电的电晕放电电极104构成。
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电晕放电电极104由上述的第一、第二两个针状的放电电极14a、14b及接地电极15构成。而且,在接地电极15的电源端子部分施加上述AC适配器101的(-)0v。
然后,使用该控制电路进行上述那样的有效的负离子的发生控制(电晕放电控制)。
此外,图11中的F表示送风风扇,A表示空气流。另外,图11中省略图示,但实际上在上述AC适配器101和高压单元102之间设有调节同一送风风扇F的送风量(强·中·弱)的控制电路。

Claims (1)

1.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由具有送风通路的装置主体、设于该装置主体的所述送风通路的针状的放电电极、使空气流过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送风通路的送风装置、对所述放电电极施加放电用的高电压的高电压发生装置、与所述送风通路的放电电极对应设置的接地电极所构成,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由多个针状电极构成,在所述送风通路的宽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同时,所述接地电极相对于这些多个针状电极的电极部前端在正交方向上对应,并且在所述多个针状电极相互之间设有隔板。
CN201510751726.3A 2014-11-07 2015-11-06 负离子发生装置 Active CN105591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634 2014-11-07
JP2014226634A JP6723682B2 (ja) 2014-11-07 2014-11-07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1286A true CN105591286A (zh) 2016-05-18
CN105591286B CN105591286B (zh) 2019-12-13

Family

ID=5593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1726.3A Active CN105591286B (zh) 2014-11-07 2015-11-06 负离子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23682B2 (zh)
CN (1) CN10559128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6013A (zh) * 2016-04-18 2017-10-31 仿生产品有限公司 改进的便携式空气离子发生器
CN112385103A (zh) * 2018-07-12 2021-02-19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3144A1 (ja) * 2018-07-12 2020-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を装着可能な機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5188A (ja) * 1999-09-14 2001-03-30 Sony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4351299A (ja) * 2003-05-28 2004-12-16 Serumi Medical Instruments Co Ltd 脈動電圧発生ユニット
CN101284489A (zh) * 2007-04-12 2008-10-15 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
CN101361408A (zh) * 2006-04-13 2009-02-04 株式会社小金井 除电装置和放电组件
JP2011014318A (ja) * 2009-06-30 2011-01-2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除電装置
CN203277966U (zh) * 2012-04-20 2013-11-0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装置和使用其的电气设备
JP2014154416A (ja) * 2013-02-12 2014-08-25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除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3446B2 (ja) * 2007-04-12 2011-08-10 漢拏空調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5188A (ja) * 1999-09-14 2001-03-30 Sony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4351299A (ja) * 2003-05-28 2004-12-16 Serumi Medical Instruments Co Ltd 脈動電圧発生ユニット
CN101361408A (zh) * 2006-04-13 2009-02-04 株式会社小金井 除电装置和放电组件
CN101284489A (zh) * 2007-04-12 2008-10-15 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
JP2011014318A (ja) * 2009-06-30 2011-01-2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除電装置
CN203277966U (zh) * 2012-04-20 2013-11-0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装置和使用其的电气设备
JP2014154416A (ja) * 2013-02-12 2014-08-25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除電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6013A (zh) * 2016-04-18 2017-10-31 仿生产品有限公司 改进的便携式空气离子发生器
CN112385103A (zh) * 2018-07-12 2021-02-19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
CN112385103B (zh) * 2018-07-12 2021-12-28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1286B (zh) 2019-12-13
JP2016091875A (ja) 2016-05-23
JP6723682B2 (ja) 202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77430C1 (ru) Вентилятор в сборе
RU2600197C2 (ru) Вентилятор эжекторного типа с ионизатором
CN105591286A (zh) 负离子发生装置
CN205008109U (zh) 颗粒充电系统和气体过滤系统
UA115433C2 (uk)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утворення аерозолю з соплами для подачі повітря
JP2013174240A5 (ja) 送風機組立体のためのノズルおよび送風機
RU2011111445A (ru)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внутри помещения
CN106660055A (zh) 电集尘装置和包括其的空气调节器
BR112015028835A8 (pt) barra ionizadora para distribuidor de bicos de ar
CN106969441B (zh) 空调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US1980521A (en) Method for supplying and cleaning gas by electrical action
WO2013179431A1 (ja) 液剤噴霧装置、帯電噴霧ヘッド及び液剤噴霧方法
ES2340814T3 (es) Dispositivo para la depuracion de aire, especialmente para instalaciones de ventilacion y de climatizacion.
US2010024388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air contaminants
CN202890939U (zh) 吹风机
JP2013049040A (ja) 液剤噴霧装置、帯電噴霧ヘッド及び液剤噴霧方法
CN102686000A (zh) 一种离子风机
CN108886865A (zh) 低湿度空间中的静电消除结构
US9653889B2 (en) Ionizer
CN207179827U (zh) 静电除尘装置、空气净化设备以及空调器
CN203912909U (zh) 畜禽舍防控机
RU2572301C1 (ru) Электроразрядный удобритель
JP6000684B2 (ja) 帯電粒子発生装置
JPH1167423A (ja) イオン風送風ダクト装置
CN206269248U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1

Address after: 601, floor 6, building 1, No. 6, Nanjiang Second Road, Zhujiang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Zhijia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Kagawa

Patentee before: LEERTECK MEDICAL APPARATU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