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8754A -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78754A CN105578754A CN201610105398.4A CN201610105398A CN105578754A CN 105578754 A CN105578754 A CN 105578754A CN 201610105398 A CN201610105398 A CN 201610105398A CN 105578754 A CN105578754 A CN 1055787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ing
- land
- rigid
- cablings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4—Assemblies of printed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软硬结合板,所述软硬结合板包括柔性板主体和第一刚性板,柔性板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结合区和弯折区,柔性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设置有横跨第一结合区和弯折区的多条第一走线及多条第二走线,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并列,每条第一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一聚合部和第一分散部,第一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第一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第一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第一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每条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第二走线的线宽。软硬结合板的柔性区的布线线宽均匀,在弯折过程中不易断裂,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终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硬结合板及具有该软硬结合板的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均需要各种电气仪器设备,电路板成为市场及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领域里应用广泛,例如,电子消费品、航天航空、医疗、办公等领域,其中,软硬结合板因其兼具刚性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s,PCB)和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的优点而更受青睐。软硬结合板由刚性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压制而成,成品包括刚性区和柔性区,刚性区是用于满足需要一定承载力的电性部件的要求,而柔性部分则是用于满足需要活动或弯折的电性部件的要求,亦称为弯折部。
在现有技术中,电源线、地线及信号线通常分开布线,因此,软硬结合板的柔性区也包括电源线、地线及信号线。然而,现有技术中软硬结合板上的电源线、地线及信号线的宽度通常不相同,一般是地线的宽度大于电源线的宽度,电源线的宽度大于信号线的宽度,例如,电源线的宽度可以是信号线的宽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样会导致柔性区的布线不均匀,即覆铜面积不均匀,致使柔性区上的各部位的柔软性不一致,从而导致弯折过程中柔性区各部位所受的应力差别太大,容易导致柔性区在弯折过程中断裂,缩短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软硬结合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柔性区的布线线宽均匀,在弯折过程中不易断裂,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软硬结合板,包括柔性板主体和第一刚性板,所述柔性板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结合区和弯折区,所述柔性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弯折区的多条第一走线及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并列,每条所述第一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一聚合部和第一分散部,所述第一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一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所述第一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二走线的线宽。
其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走线的间距。
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分散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子走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平齐,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子走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齐。
其中,多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聚合部的宽度,所述宽度是指垂直于所述第一子走线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其中,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二刚性板,所述柔性板主体还包括与所述弯折区连接的第二结合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第二结合区之间,所述第一走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散部连接的第二聚合部,所述第二聚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结合区内,所述第二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二结合区重叠。
其中,所述柔性板主体包括重叠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区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区的部位相贴合,所述第一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结合区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结合区的部位相贴合,所述第一基板对应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对应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位相互分离。
其中,所述柔性板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弯折区的多条第三走线及多条第四走线,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四走线并列,每条所述第三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三聚合部和第二分散部,所述第三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二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二子走线,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四走线的线宽,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三刚性板,所述第三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三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
其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子走线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条所述第四走线的间距。
其中,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四刚性板,所述第三走线包括与所述第二分散部连接的第四聚合部,所述第四聚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结合区内,所述第四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四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二结合区重叠。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软硬结合版包括第一刚性板和柔性板主体,所述柔性板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结合区和弯折区,所述柔性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弯折区的多条第一走线及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并列,每条所述第一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一聚合部和第一分散部,所述第一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一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所述第一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二走线的线宽;
由于所述第一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并且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二走线的线宽,因此,所述弯折区上的各种布线的线宽相等,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弯折区上布线更均匀,所述弯折区的覆铜面更均匀,从而使弯折区的各个部位的弯折性更均匀,弯折区上各个部位受到的应力大小一致,不易断裂,从而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变形形式。
图1a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软硬结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沿剖切线A-A的截面示意图;
图1c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柔性板主体、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柔性板主体、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柔性板主体、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软硬结合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及
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软硬结合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本说明书中出现“工序”的用语,其不仅是指独立的工序,在与其它工序无法明确区别时,只要能实现该工序所预期的作用则也包括在本用语中。另外,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包括在内的范围。在附图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单元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请一并参阅图1a、图1b及图1c,图1a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软硬结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沿剖切线A-A的截面示意图;图1c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柔性板主体、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软硬结合板包括柔性板主体100和第一刚性板200,所述柔性板主体100包括相连的第一结合区110和弯折区120,所述柔性板主体10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30和第二表面140,所述第一表面130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110和所述弯折区120的多条第一走线150及多条第二走线160。所述第一走线150与所述第二走线160并列。每条所述第一走线150包括相连的第一聚合部151和第一分散部152,所述第一聚合部151设置于柔性板主体100的所述第一结合区110上,所述第一走线150及所述第二走线160上覆盖有覆盖膜(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刚性板200通过粘结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合部151上,并且第一刚性板200与所述第一结合区110重叠,形成刚性区。所述覆盖膜位于所述粘结层和所述柔性板主体100之间。所述第一分散部152设置于所述弯折区120,所述第一分散部152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1521,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子走线1521之间设置有间距,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1521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二走线160的线宽。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15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聚合部151。
所述第一走线150可以是电源线或接地线,所述第一走线150的第一聚合部151是所述第一分散部152的多条第一子走线1521在所述第一结合区110的汇合,而第一分散部152设置于所述弯折区120,既保证所述软硬结合板在弯折区120的弯折性,又能保证第一走线150(电源线或接地线)的通电面积,满足电性需求。所述第二走线160可以是信号线。例如,将电源线位于所述第一结合区110的部位设置为第一聚合部151,而将电源线的位于所述弯折区120的部位设置为第一分散部152,从而使电源线的该部位由多条第一子走线1521组成,且使第一子线1521的线宽等于所述信号线,从而使该部位的覆铜面的分布与所述信号线所在部位的覆铜面的分布相同,使所述软硬结合板在弯折区120对应的部位所受的应力均匀,不易断裂,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具体地,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子走线1521的间距可以等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走线160的间距。进一步使所述弯折区120的覆铜面分布均匀,进而更进一步使所述弯折区120所受的应力均匀,防止断裂。
所述第一聚合部151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1511和第二边缘1512。所述第一分散部152的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511的第一子走线1521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1511平齐,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512的第一子走线1521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1512平齐。也就是说,第一走线15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条边缘为直线,第一聚合部151与第一分散部152的两侧边缘对齐。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并且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二走线的线宽,因此,所述弯折区上的各种布线的线宽相等,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弯折区上布线更均匀,所述弯折区的覆铜面更均匀,从而使弯折区的各个部位的弯折性更均匀,弯折区上各个部位受到的应力大小一致,不易断裂,从而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柔性板主体、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软硬结合板的第一分散部的多条所述第一子走线1521的线宽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聚合部151的宽度,所述宽度是指垂直于第一走线152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
具体地,为了保证多条所述第一子走线1521的线宽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聚合部151的宽度,所述第一分散部152的两条外边缘上分别对应的第一子走线1521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聚合部151的第一边缘1511与第二边缘1512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分散部的多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聚合部的宽度,从而保证所述第一走线在第一结合区的导体横截面积和弯折区的导体横截面积的大小一致,从而更能保证所述第一走线的电性功能。
请参阅图3a和图3b,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柔性板主体、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软硬结合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二刚性板300,所述柔性板主体100还包括与所述弯折区120连接的第二结合区170,所述弯折区120位于所述第一结合区110和所述第二结合区170之间,所述第一走线15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散部152连接的第二聚合部153,所述第二聚合部153位于所述第二结合区170内,所述第二刚性板300通过粘结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聚合部153上,并且与所述第二结合区170重叠。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二刚性板300,增加了布线面积,同时,弯折区上各个部位受到的应力大小一致,不易断裂,从而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软硬结合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中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软硬结合板的所述柔性板主体100包括重叠的第一基板180和第二基板190,所述第一基板180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区110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190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区110的部位相贴合,所述第一基板180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结合区170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190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结合区170的部位相贴合,所述第一基板180对应于所述弯折区120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190对应于所述弯折区120的部位相互分离。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基板180对应于所述弯折区120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190对应于所述弯折区120的部位相互分离,因此,增加了所述第一基板180和第二基板190对应于弯折区120的自由度,从而增强了所述弯折区120的弯折性,不易断裂,进一步延长所述软硬结合板的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板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可以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弯折区的多条第三走线及多条第四走线,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四走线并列,每条所述第三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三聚合部和第二分散部,所述第三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二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二子走线,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四走线的线宽,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三刚性板,所述第三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三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子走线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条所述第四走线的间距。
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可以包括第四刚性板,所述第三走线包括与所述第二分散部连接的第四聚合部,所述第四聚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结合区内,所述第四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四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二结合区重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板主体可以是单层板、双层板或多层板。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所述的软硬结合板,所述终端是指但不局限于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POS机及车载电脑等产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板主体和第一刚性板,所述柔性板主体包括相连的第一结合区和弯折区,所述柔性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弯折区的多条第一走线及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并列,每条所述第一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一聚合部和第一分散部,所述第一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一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所述第一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一子走线,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二走线的线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走线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分散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子走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平齐,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子走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聚合部的宽度,所述宽度是指垂直于所述第一子走线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二刚性板,所述柔性板主体还包括与所述弯折区连接的第二结合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第二结合区之间,所述第一走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散部连接的第二聚合部,所述第二聚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结合区内,所述第二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二结合区重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板主体包括重叠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区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一结合区的部位相贴合,所述第一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结合区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二结合区的部位相贴合,所述第一基板对应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基板对应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位相互分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板主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横跨所述第一结合区和所述弯折区的多条第三走线及多条第四走线,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四走线并列,每条所述第三走线包括相连的第三聚合部和第二分散部,所述第三聚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区,所述第二分散部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分散部包括多条第二子走线,每条所述第一子走线的线宽等于一条所述第四走线的线宽,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三刚性板,所述第三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三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一结合区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子走线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条所述第四走线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硬结合板还包括第四刚性板,所述第三走线包括与所述第二分散部连接的第四聚合部,所述第四聚合部位于所述第二结合区内,所述第四刚性板设置于所述第四聚合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二结合区重叠。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05398.4A CN105578754B (zh) | 2016-02-25 | 2016-02-25 |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05398.4A CN105578754B (zh) | 2016-02-25 | 2016-02-25 |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78754A true CN105578754A (zh) | 2016-05-11 |
CN105578754B CN105578754B (zh) | 2018-07-06 |
Family
ID=5588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05398.4A Active CN105578754B (zh) | 2016-02-25 | 2016-02-25 |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57875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02881A (zh) * | 2019-09-18 | 2019-12-20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983A (ja) * | 1990-05-15 | 1992-01-28 | Nitto Denko Corp | 屈曲用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 |
CN2805301Y (zh) * | 2005-03-22 | 2006-08-0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弯折性柔性印刷线路板的布线结构 |
JP2007221009A (ja) * | 2006-02-18 | 2007-08-30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表示装置 |
JP2010080483A (ja) * | 2008-09-24 | 2010-04-08 | Fujitsu Ltd |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並びにその接合装置及び接合方法 |
US20110139493A1 (en) * | 2008-08-11 | 2011-06-16 | Yukihiro Sumida | Flexible substrate and electric circuit structure |
CN204350442U (zh) * | 2014-12-29 | 2015-05-20 |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 柔性电路板和显示模组 |
-
2016
- 2016-02-25 CN CN201610105398.4A patent/CN1055787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983A (ja) * | 1990-05-15 | 1992-01-28 | Nitto Denko Corp | 屈曲用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 |
CN2805301Y (zh) * | 2005-03-22 | 2006-08-0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弯折性柔性印刷线路板的布线结构 |
JP2007221009A (ja) * | 2006-02-18 | 2007-08-30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表示装置 |
US20110139493A1 (en) * | 2008-08-11 | 2011-06-16 | Yukihiro Sumida | Flexible substrate and electric circuit structure |
JP2010080483A (ja) * | 2008-09-24 | 2010-04-08 | Fujitsu Ltd |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並びにその接合装置及び接合方法 |
CN204350442U (zh) * | 2014-12-29 | 2015-05-20 |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 柔性电路板和显示模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02881A (zh) * | 2019-09-18 | 2019-12-20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78754B (zh) | 2018-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35352B2 (en) | Composite transmission lin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JP6442215B2 (ja) | 光モジュール、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プリント基板、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 |
JP6436692B2 (ja) | 光モジュール、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 |
CN105578754A (zh) |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 |
TWI529750B (zh) | Flat cable | |
US20200142523A1 (en) | Touch control panel and display and touch control device | |
CN105578739A (zh) | 电路板及终端 | |
JP6762196B2 (ja) | 電気光学表示装置 | |
CN105636351A (zh) | 柔性线路板及移动终端 | |
KR102373438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9313885B2 (en) | Flexible flat cable for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 | |
JP2017228834A (ja) | 分配合成器、分配器、及び合成器 | |
US10491134B2 (en) | Electrical machine and power converter | |
CN113179578B (zh) | 一种叠设的fpc板及手机 | |
JP2015139051A (ja) | アンテナ装置 | |
JP5011569B2 (ja)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 |
US9627820B2 (en) | Power entry and distribution for network processing systems | |
JP6608139B2 (ja) | 防雷組み合わせストリップライン回路システム | |
CN105578724A (zh) | 柔性电路板及移动终端 | |
JP5161993B2 (ja) | 電子機器 | |
US11523499B2 (en) | Flexible wiring board | |
KR20090056683A (ko) | 기판 판넬 | |
CN105682353A (zh) |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 |
US11930597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 |
JP2006286739A (ja) | 配線基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