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2898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2898A
CN105522898A CN201510673340.5A CN201510673340A CN105522898A CN 105522898 A CN105522898 A CN 105522898A CN 201510673340 A CN201510673340 A CN 201510673340A CN 105522898 A CN105522898 A CN 105522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ornamental trimming
gate
vehicle
ca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733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2898B (zh
Inventor
山口友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22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2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2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2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10Registration, licensing, or lik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高的车辆。车辆(10)具有:形成在后表面部的后部开口(30);能够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的尾门(40);形成在该尾门(40)上的副车门开口(50);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50)进行开闭的副车门(60);安装在这些副车门(60)或尾门(40)的任意一方上的牌照板(28);和在该牌照板(28)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牌照装饰件(79)。牌照装饰件(79)由安装在尾门(40)上的尾门侧装饰件(49)和安装在副车门(60)上的副车门侧装饰件(69)构成。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后表面的一部分上安装有副车门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在后表面的一部分上安装有副车门的车辆有关的以往技术。
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具有:形成在车辆的后表面部的后部开口;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形成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和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
例如,通过开放副车门,而能够使落座于前后三列地配置有座椅的车辆中的第三列座椅上的乘员从车身后部乘降。
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在通常的车辆的后表面部上安装有牌照板(所谓的车辆牌照)、或在该牌照板的上方安装有牌照装饰件。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与牌照装饰件有关的以往技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牌照装饰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31788号公报
若要将专利文献2的牌照装饰件安装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后表面部,则会发生如下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上安装有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副车门。因此,需要不干涉副车门的摆动地安装牌照装饰件。例如,需要缩小牌照装饰件的尺寸,或者需要与牌照装饰件配合地选择副车门的位置或尺寸。因此,担心损害设计自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高的车辆为课题。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具有:形成在车辆的后表面部的后部开口;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形成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安装在这些副车门或尾门的任意一方上的牌照板;和在该牌照板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牌照装饰件,其中,
所述牌照装饰件由安装在所述尾门上的尾门侧装饰件和安装在所述副车门上的副车门侧装饰件构成。
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为,在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上形成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向着所述尾门侧装饰件延伸,并且前端插入至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前方。
如技术方案3所述,优选为,在所述牌照装饰件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牌照凹部,
所述牌照凹部使所述尾门以及所述副车门向车辆前方凹陷,并跨着所述尾门以及所述副车门的双方而形成。
如技术方案4所述,优选为,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具有:沿与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后表面部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外表后表面部;和沿与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下表面部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外表下表面部,
所述插入部的后表面部与所述外表后表面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
所述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与所述外表下表面部相比位于上方。
如技术方案5所述,优选为,在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下表面部,以避开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的轨迹的方式形成有切缺部。
如技术方案6所述,优选为,所述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从后方向着前方而宽度逐渐变窄。
如技术方案7所述,优选为,所述切缺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离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最远。
如技术方案8所述,优选为,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所述牌照板的端部覆盖形成在所述副车门和所述尾门之间的间隙。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牌照装饰件由安装在尾门上的尾门侧装饰件和安装在副车门上的副车门侧装饰件构成。即,牌照装饰件被分割为尾门侧装饰件和副车门侧装饰件。因此,不需要与牌照装饰件配合地设计副车门,也不需要与副车门配合地设计牌照装饰件。能够提供设计自由度高的车辆。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副车门侧装饰件上形成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向着尾门侧装饰件延伸,并且前端插入至尾门侧装饰件的前方。在副车门侧装饰件和尾门侧装饰件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间隙。通过形成插入部而能够从前方覆盖间隙。能够使牌照装饰件看起来是连续的,从而能够提高设计性。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用于安装牌照板的牌照凹部使尾门以及副车门向车辆前方凹陷,并跨着尾门以及副车门的双方而形成。即,牌照凹部分割为尾门和副车门的双方而形成。能够与牌照装饰件配合地将凹部成形为各种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自由度。
并且,由于牌照凹部与副车门、尾门一体地形成,所以美观度会提高。
并且,通过形成向车辆前方侧凹陷的牌照凹部,能够在尾门侧装饰件的后表面部和牌照凹部之间形成大的间隙。由于间隙大,所以能够确保副车门转动时的插入部的转动轨迹。另一方面,由于容易确保转动轨迹,所以能够更扩大插入部。通过扩大插入部而能够更提高牌照装饰件的美观度。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副车门侧装饰件具有:沿与尾门侧装饰件的后表面部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外表后表面部;和沿与尾门侧装饰件的下表面部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外表下表面部,插入部的后表面部与外表后表面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与外表下表面部相比位于上方。即,插入部的后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由尾门侧装饰件覆盖,并且副车门侧装饰件的除了插入部之外的部分与尾门侧装饰件的后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别设在大致同一面上。由此,增加副车门侧装饰件和尾门侧装饰件的一体感,能够提高设计性。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尾门侧装饰件的下表面部,以避开副车门侧装饰件的轨迹的方式形成有切缺部。能够确实地防止外表上表面与外表下表面部的角落部的干涉。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从后方向着前方而宽度逐渐变窄。在副车门的转动时,能够防止尾门的外表面与插入部的下表面部干涉。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切缺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离副车门侧装饰件最远。即使在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从后方向着前方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插入部和切缺部之间的间隙被看到。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牌照板的端部覆盖形成在副车门和尾门之间的间隙。在副车门转动时能够防止牌照板进行干涉,并且通过牌照板隐藏副车门和尾门之间的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的分解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5向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尾门侧装饰件和副车门侧装饰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2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对开放图2所示的尾门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对开放图2所示的副车门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对比较例1、2的车辆与图2所示的车辆进行比较的图。
图11是对图5所示的牌照装饰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28…牌照板
30…后部开口
40…尾门
49…尾门侧装饰件
49a…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
49b…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
49d…切缺部
50…副车门开口
60…副车门
69…副车门侧装饰件
72…牌照凹部
79…牌照装饰件
81a…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外表后表面部)
81b…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外表下表面部)
82…插入部
82a…插入部后表面部
82b…插入部下表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左、R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
在图1中作为车辆10的一个例子而示出右舵的厢式车。车辆10在车室11的前方形成有发动机室12,在该发动机室12内搭载有作为行驶动力源的发动机13。在车室11内沿前后方向设有三列用于供乘员落座的坐席。
驾驶席15设在车室11的前部的右侧,在该驾驶席15的旁边设有副驾驶席16。由驾驶席15以及副驾驶席16夹着从车宽中心通过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即,驾驶席15相对于车宽中心C1配置在向右侧偏移的位置上。副驾驶席16相对于车宽中心C1配置在向左侧偏移的位置上。以下,适当地将车辆右侧称作“驾驶席侧”,将车辆左侧称作“副驾驶席侧”。即,在本实施例中,驾驶席侧能够称为车辆右侧,副驾驶席侧能够称为车辆左侧。在从侧方观察车辆10的情况下这些驾驶席15以及副驾驶席16彼此重叠,能够适当地概括称为第一列座椅。
在驾驶席15以及副驾驶席16(第一列座椅15、16)的后方,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设有能够供三人落座的第二列座椅17。在该第二列座椅17(中列座椅17)的后方,在车宽方向的范围内设有能够供三人落座的第三列座椅18(后列座椅18)。
参照图2以及图3。在车身25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后部开口30。能够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地安装有尾门40。尾门40的一部分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10的后表面部。
在该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上,在高度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副车门开口50。副车门开口50是为了乘员的乘降而形成的开口,从车辆10的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形成至跨过车宽中央(参照在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的位置上。在该副车门开口50(乘降用开口50)上安装有能够开闭的副车门60(乘降用副车门60)。副车门60在尾门40以及副车门60的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10的后表面部的一部分。
以下,适当地将“在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称为“车宽中心C2”。
用于配置牌照板28(车牌板28)的牌照凹部72跨着尾门40的后表面部40a和副车门60的后表面部60a地向着前方形成为凹状。牌照凹部72由形成在尾门40的后表面部40a上的尾门侧凹部42和形成在副车门60的后表面部60a上的副车门侧凹部62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牌照板28安装在副车门侧凹部62上。关于这一点,牌照板28也能够安装在尾门侧凹部42上。
在牌照凹部72的上方安装有牌照装饰件79。牌照装饰件79由覆盖尾门侧凹部42的上部的尾门侧装饰件49和覆盖副车门侧凹部62的上部的副车门侧装饰件69构成。尾门侧装饰件49以及副车门侧装饰件69连续地沿车宽方向延伸。
排出口26面对车辆10的后表面。排出口26是将在发动机(图1,附图标记13)中产生的尾气(排出物)向车外排出的部位,是排气类配件的前端部分。在从后方观察车辆10的状态下,排出口26以不与副车门开口50重叠的方式向驾驶席侧偏移。
后部开口30呈大致矩形(包括大致正方形),其由在宽度方向范围内形成在车身25的车顶27附近的上缘30a、从该上缘30a的两端沿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下降的左右的侧缘30b、30c(b是表示右侧(驾驶席侧)的侧缘的标注。c是表示左侧(副驾驶席侧)的侧缘的标注)、和将这些左右的侧缘30b、3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30d形成。
尾门40以将在车身25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开闭轴L1作为中心摆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25的后部。尾门40沿上下方向摆动。
在尾门40的下端安装有用于卡定尾门40的电子解锁式的尾门用闩锁装置41(尾门锁定机构41)。尾门用闩锁装置41是一种公知的闩锁装置,其通过与安装在后部开口30的下缘30d中央的尾门用闩眼31卡定而锁定(成为锁住状态)。
通过设在尾门侧凹部42的右端部的尾门把手43来进行尾门用闩锁装置41的开放操作。在此,将尾门40的车宽方向中的除了副车门开口50之外的部位称为剩余部Za。即,尾门把手43也能够说是安装在剩余部Za上。
副车门开口50呈大致矩形,其由沿后部开口30的上缘30a形成的上缘50a、从该上缘50a的右侧的端部下降的右侧缘50b、从上缘50a的左侧的端部下降且沿后部开口30的侧缘30c而延伸的左侧缘50c、和将这些侧缘50b、5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50d构成。
在副车门开口50的车宽方向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辆的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而向左侧偏移。即,副车门开口50的中心线C3相对于在车辆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而位于向副驾驶席侧偏移的部位上。剩余部Za在车辆后视下与车宽中心C2相比形成在驾驶席15侧。
副车门开口50的右缘部50b(驾驶席侧的侧缘部)与车宽中心C2相比位于驾驶席侧。沿着副车门开口50的右缘部50b支承副车门60的支柱44沿上下方向延伸。支柱44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状态下,在与驾驶席(图1,附图标记15)重叠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支柱44上,沿上下安装有两个以使副车门60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承副车门60的铰链45u、45d。支柱44与车宽中心C2相比设在驾驶席侧,由此铰链45u、45d与车宽中心C2相比设在驾驶席侧。
也参照图4。副车门60构成为经由两个铰链45u、45d支承在支柱44上的、所谓的旁开构造。将从两个铰链45u、45d的中心通过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轴称为第二开闭轴L2,副车门60以该第二开闭轴L2为中心摆动。副车门60在车身25的前后方向并且水平方向上摆动。此时,副车门60从驾驶席侧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后部开口30的左侧缘30c侧)打开。
回到图2以及图3。在副车门60的驾驶席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卡定副车门60的电子解锁式的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副车门锁定机构61)。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是公知的闩锁装置,其通过由安装在副车门开口50的左侧缘50c上的副车门用闩眼51卡定而锁定(成为锁住状态)。
从副车门60的副驾驶席的端部向着车宽中心C2安装有把手用装饰件66(装饰件66)。通过该把手用装饰件66而支承用于进行副车门60的开放操作的副车门用外把手63(副车门解锁机构63)。
详细会后述,但在副车门60的车内侧面部,还配置有用于进行副车门60的开放操作的副车门用内把手。即,在副车门60上安装有副车门用外把手63以及副车门用内把手这两个副车门用把手。
副车门用外把手63位于与上侧的铰链45相同的高度,并且在后部开口30的左侧缘30c附近,以能够沿车宽方向握住的方式向着车宽中央开口。并且副车门用外把手63与尾门把手43相比位于上方。
在副车门60中的副车门用外把手63与尾门把手43之间配置有锁定开关67,该锁定开关67用于进行尾门40的锁定操作或者非锁定操作,并且进行副车门60的锁定操作或者非锁定操作。锁定开关67配置有一个。
在此,基于操作锁定开关67来进行的锁定或者非锁定是指:对基于尾门把手43、副车门用外把手63以及副车门用内把手的操作的有效/无效进行切换。即,在操作锁定开关67并设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即使操作尾门把手43,尾门用闩锁装置41也不动作。另外,在操作锁定开关67并设为非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尾门把手43而使尾门用闩锁装置41动作。对于副车门用闩锁装置也是同样的。
对于通过按压锁定开关67来切换锁定或者非锁定的机构,而采用公知的机构。
此外,作为从排出口26排出的排出物,除尾气外还列举有水。在燃料电池车中,在排气管中产生的水从排出口26向外部排出。即,在行驶用驱动系统中,包括使马达动作并作为能量源的电池组(stack)。在本发明中,行驶用驱动系统包括行驶用动力源以及该能量源。
并且,在闩锁装置中除了公知的电子解锁式的闩锁装置以外,也能够采用机械式构成。
参照图5至图7。在图5中,表示从后下方来向上方观察的状态的牌照装饰件79。
副车门侧装饰件69由在副车门60的后表面部60a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主体部81、和从该主体部81延伸且前端插入至尾门侧装饰件49的前方的插入部82构成。主体部81和插入部82一体地形成。
主体部81具有: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81a(外表后表面部81a),其与副车门60的后表面部60a相比在后方并相对于后表面部60a大致平行;和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外表下表面部81b),其从该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81a的下端延伸到副车门侧凹部62。
插入部82具有:插入部后表面部82a,其与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81a相比在前方并向着尾门侧装饰件49延伸;和插入部下表面部82b,其与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相比在上方并向着尾门侧装饰件49延伸。
尾门侧装饰件49具有: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49a,其与尾门40的后表面部40a相比在后方并且相对于后表面部40a大致平行;和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49b,其从该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49a的下端延伸到尾门侧凹部42。
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81a和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49a设在大致同一面上。
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和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49b设在大致同一面上。
在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中的牌照灯91、91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灯开口部81c、81c。牌照灯91、91是用于照亮牌照板28的灯。
插入部下表面部82b的前端从后端向着前方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宽度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向着前端连续地变窄。宽度变窄的部位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由此,作为插入部下表面部82b的整体,能够称为宽度从后方向着前方逐渐变窄。
在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49b中的尾门把手43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把手开口部49c。操作者将手从把手开口部49c向着上方放入,而能够操作尾门把手43。
在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49b的副车门60侧的端部,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离副车门60侧最远的圆弧状的切缺部49d。
牌照板28的端部将形成在副车门60与尾门40之间的间隙覆盖。
对于车辆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参照图2。在开放尾门40或者副车门60时,首先解除锁定装置。锁定装置的解除能够通过按压锁定开关67来进行。在每次按压锁定开关67时,能够切换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即使操作尾门把手44或者副车门用外把手63,尾门40或者副车门60也不会被开放。
同时参照图8。在将大货物BC搭载到车辆10上时,在非锁定状态下操作尾门把手43。通过操作尾门把手43来解除尾门用闩锁装置41(参照图3)并能够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通过开放尾门40而能够将大货物BC相对于车辆10装卸。
参照图2以及图9。在将小货物SC搭载到车辆上的情况、或者供乘员乘降的情况下,在非锁定状态下操作副车门用外把手63。通过操作副车门用外把手63来解除副车门用闩锁装置61(参照图3),并且能使副车门60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在从车内侧将副车门60开放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副车门用内把手64而进行。通过开放副车门60而能够进行小货物SC的装卸或供乘员乘降。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图10的(a)中表示比较例1的车辆100。比较例1的车辆100在车宽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牌照凹部172。在该牌照凹部172处安装有牌照板128,并且在牌照板128的上方安装有牌照装饰件179。
在该情况下,假设要将副车门160设置直到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则牌照装饰件179会与副车门160的摆动干涉。由此,需要将副车门160的端部形成在避开牌照装饰件179等的部位上。因此,副车门160的设计自由度低。
在图10的(b)中表示比较例2的车辆200。比较例2的车辆200在决定牌照装饰件279等的位置之前决定副车门260的尺寸。由此,需要在不跨过副车门260的端部的位置上,决定牌照板228或牌照装饰件279的安装位置。即,因副车门260而导致其他部位的设计自由度降低。
在图10的(c)中表示实施例的车辆10。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牌照装饰件79由安装在尾门40上的尾门侧装饰件49和安装在副车门60上的副车门侧装饰件69构成。即,牌照装饰件79被分割为尾门侧装饰件49和副车门侧装饰件69。因此,不需要与牌照装饰件79配合地设计副车门60,也不需要与副车门60配合地设计牌照装饰件79。能够提供设计自由度高的车辆10。
并且,在副车门侧装饰件69上形成有插入部82,该插入部82向着尾门侧装饰件49延伸,并且前端插入至尾门侧装饰件49的前方。在副车门侧装饰件69和尾门侧装饰件49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间隙。通过形成插入部82而能够从前方覆盖间隙。能够使牌照装饰件79看起来是连续的,从而能够提高设计性。
并且,用于安装牌照板28的牌照凹部72使尾门40以及副车门60向着车辆前方凹陷,并跨着尾门40以及副车门60的双方而形成。即,牌照凹部72以分割为尾门40和副车门60的双方的方式形成。能够与牌照装饰件79配合地将凹部成形为各种形状。并且,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并且,由于牌照凹部72与副车门60、尾门40一体地形成,所以美观度会提高。
参照图11。副车门侧装饰件69具有:沿与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49a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81a;和沿与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49b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并且,插入部后表面部82a与副车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81a相比位于车辆前方,插入部下表面部82b与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相比位于上方。即,插入部后表面部82a以及插入部下表面部82b由尾门侧装饰件49覆盖,并且副车门侧装饰件69的除了插入部82之外的部分、与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49a以及下表面部49b分别设在大致同一面上。由此,增加副车门侧装饰件69和尾门侧装饰件49的一体感,能够提高设计性。
并且,在尾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49b上,以避开副车门侧装饰件69的轨迹的方式形成有切缺部49d。能够确实地防止与副车门侧装饰件下表面部81b的角落部的干涉。
并且,插入部下表面部82b从后方向着前方而宽度逐渐变窄。在副车门60(参照图2)的转动时,能够防止尾门40的外表面与插入部下表面部82b干涉。
并且,切缺部49d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离副车门侧装饰件69最远。即使在插入部下表面部82b从后方向着前方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插入部82和切缺部49d之间的间隙被看到。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
参照图7。通过形成向车辆前方侧凹陷的牌照凹部72,能够在尾门侧装饰件后表面部49a和牌照凹部72之间形成大的间隙。由于间隙大,所以能够确保副车门60转动时的插入部82的转动轨迹。另一方面,由于容易确保插入部82的转动轨迹,所以能够更扩大插入部82。通过扩大插入部82能够更提高牌照装饰件79的美观度。
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牌照板的端部28覆盖形成在副车门60和尾门40之间的间隙。在副车门60转动时能够防止牌照板28干涉,并且能够通过牌照板28隐藏副车门60和尾门40之间的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性。
通过分割因向车辆后方突出而容易干涉的牌照装饰件79,而不需要考虑牌照装饰件79的干涉,能够缩小副车门60和尾门40之间的间隙,所以更提高美观度。
同时参照图2。副车门60以设在驾驶席的后方的支柱44(铰链45、45)为中心从车宽方向端部向着后方摆动。通过使插入部82形成在副车门侧装饰件69上,而能够使副车门60打开得大。假设插入部形成在尾门40上。该情况下,在要打开副车门60的情况下,在使副车门60摆动到相对于车辆10的后表面部为90°的位置之前,插入部会与副车门60接触。由此,不能使副车门60摆动到90°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如上所述地打开副车门60的情况下,通过将插入部82形成在副车门侧装饰件69上,而不会受到插入部82的干涉。由此,能够将副车门60相对于车辆10的后表面部打开90°以上。
此外,虽然本发明的副车门以乘降用开口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适用于比其小的开口,且并不限于这些形式。即,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作用以及效果,则本发明并不限于实施例。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适用于能够从后部进行乘降的厢式车。

Claims (8)

1.一种车辆,具有:形成在车辆的后表面部的后部开口;能够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形成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安装在该副车门或尾门的任意一方上的牌照板;和在该牌照板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牌照装饰件,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牌照装饰件由安装在所述尾门上的尾门侧装饰件和安装在所述副车门上的副车门侧装饰件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上形成有插入部,该插入部向着所述尾门侧装饰件延伸,并且前端插入至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牌照装饰件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牌照凹部,
所述牌照凹部使所述尾门以及所述副车门向车辆前方凹陷,并跨着所述尾门以及所述副车门的双方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具有:沿与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后表面部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外表后表面部;和沿与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下表面部大致齐平地延伸的外表下表面部,
所述插入部的后表面部与所述外表后表面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
所述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与所述外表下表面部相比位于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尾门侧装饰件的下表面部,以避开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的轨迹的方式形成有切缺部。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下表面部从后方向着前方而宽度逐渐变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缺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离所述副车门侧装饰件最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所述牌照板的端部覆盖形成在所述副车门和所述尾门之间的间隙。
CN201510673340.5A 2014-10-17 2015-10-16 车辆 Active CN105522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716A JP6104219B2 (ja) 2014-10-17 2014-10-17 車両
JP2014-212716 2014-10-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2898A true CN105522898A (zh) 2016-04-27
CN105522898B CN105522898B (zh) 2018-04-03

Family

ID=55765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73340.5A Active CN105522898B (zh) 2014-10-17 2015-10-16 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04219B2 (zh)
CN (1) CN10552289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1788A (ja) * 2009-12-25 2011-07-07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
CN102233581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工件的把持方法
JP2014012448A (ja) * 2012-07-04 2014-01-23 Honda Motor Co Ltd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JP2014172572A (ja) * 2013-03-12 2014-09-22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両用ゲート部材の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CN104742703A (zh) * 2013-12-27 2015-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尾门的车身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0758A (ja) * 1983-01-18 1984-07-27 Nissan Motor Co Ltd 外装部品取付構造
JPH0525298Y2 (zh) * 1986-12-17 1993-06-25
JPS642649U (zh) * 1987-06-24 1989-01-09
JP3099218B2 (ja) * 1994-12-12 2000-10-16 田村プラスチック製品株式会社 分割式リアガーニッシュ
US7118163B1 (en) * 2005-02-11 2006-10-10 Overcash Duane K Cantilevered hatch back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1788A (ja) * 2009-12-25 2011-07-07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
CN102233581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工件的把持方法
JP2014012448A (ja) * 2012-07-04 2014-01-23 Honda Motor Co Ltd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JP2014172572A (ja) * 2013-03-12 2014-09-22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両用ゲート部材の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CN104742703A (zh) * 2013-12-27 2015-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尾门的车身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8678A (ja) 2016-05-16
CN105522898B (zh) 2018-04-03
JP6104219B2 (ja)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43611B2 (en) Vehicle interior lid for covering interior component airbag attachment
CN100537285C (zh) 车辆侧门结构
KR101875630B1 (ko) 차량용 도어 개폐 제어방법 및 도어 개폐 시스템
US9463750B2 (en) Tailgate compartment release mechanism arrangement
EP1905928B1 (en) Door-lock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EP2463132B1 (en) Vehicular back door having antitheft structure
CN105522898A (zh) 车辆
US20230039786A1 (en) Door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a door system
CN105142947A (zh) 车辆
EP2998141B1 (en) Vehicle
US20240124072A1 (en) Floor drain for utility vehicle and utility vehicle
US11970101B2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slope device
JP5057290B2 (ja) 貨物自動車の自動ドア装置
JP3244639U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KR100535761B1 (ko) 자동차용 글로브박스 조립구조
CN105539100B (zh) 车辆用门
JP5491158B2 (ja) 自動車の照明装置
CN211808984U (zh) 车辆用门装置
US20230415551A1 (en) Vehicle half door, vehicle full door, and vehicle door group
JP2018001809A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開閉構造
JP2007090930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2006123582A (ja) 自動車用通気構造
JP2005097852A (ja) 作業車両におけるリヤサイドパネルの開閉機構
JP3026082U (ja) キーボックス
JP2007062401A (ja) Lrt車両の在来線乗り入れホーム対応ドア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