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5161A -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 Google Patents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5161A
CN105445161A CN201510785013.9A CN201510785013A CN105445161A CN 105445161 A CN105445161 A CN 105445161A CN 201510785013 A CN201510785013 A CN 201510785013A CN 105445161 A CN105445161 A CN 1054451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le
aperture
pore diameter
diameter rang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850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45161B (zh
Inventor
姜振学
李卓
唐相路
李卫兵
黄何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5107850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451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45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51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45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51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8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 G01N15/0893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by measuring weight or volume of sorbed fluid, e.g. B.E.T. metho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分别对柱状页岩、第一粉状页岩和第二粉状页岩依次进行脱水和脱气处理;2)采用高压压汞法对柱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washburn方程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3)采用氮气吸附法对第一粉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BJH模型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4)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法对第二粉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DFT模型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5)如第一孔径范围、第二孔径范围和第三孔径范围之间重叠范,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重叠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本发明使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客观合理,对正确评价页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页岩气是当今热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对页岩进行开发之前,为了正确评价页岩储层,需要对页岩储层中发育的不同的孔径的孔隙体积进行定量分析表征,从而为页岩气赋存状态和流动研究提供关键的参数,避免勘探开发的经济损失或可采资源的遗失。
页岩孔隙比常规砂岩小几个数量级,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按照孔隙直径大小将孔隙分为微孔(<2.0nm)、中孔(2.0~50.0nm)和宏孔(>50.0nm)。目前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有:高压压汞实验、氮气吸附实验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通常认为高压压汞实验主要适合于表征页岩宏孔结构,氮气吸附实验主要适合于表征页岩中孔结构,二氧化碳主要适合于表征页岩微孔结构。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仅通过2nm和50nm为界,人为的划分页岩空隙区间而选择相应实验方法的分析结果对页岩孔径进行表征,难以确定上述三种方法对于页岩孔径最有效的表征区间,无法合理的对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进行表征,极大地影响了页岩储层的评价的客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用来克服现有技术中人为划分页岩孔隙区间而选择实验方法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对柱状页岩、第一粉状页岩和第二粉状页岩依次进行脱水处理和脱气处理;
2)采用高压压汞法对处理后的柱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washburn方程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3)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处理后的第一粉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BJH模型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4)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法对处理后的第二粉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DFT模型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5)如所述第一孔径范围、第二孔径范围和第三孔径范围之间具有重叠范围,则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重叠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在步骤1)中,三例页岩样品均出自同一页岩。为了保证后续实验的准确度,柱状页岩为长2~4cm,直径为2~3cm的圆柱体,第一粉状页岩和第二粉状页岩分别为重3~5g、粒径为0.16~0.2mm的粉体。优选地,柱状页岩为长3cm,直径为2.5cm的圆柱体,第一粉状页岩和第二粉状页岩分别为重4g、粒径为0.18的粉体。
步骤2)中,采用高压压汞仪对处理后的柱状页岩进行高压压汞实验,高压压汞实验能够反映在压力的增加下,页岩吸附汞量的具体变化以及在压力递减的情况下,页岩脱吸附汞量的具体变化。同时,结合washburn方程对高压压汞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得到采用高压压汞法获取的页岩的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具体的,washburn方程为下述式1,是关于压力-半径的方程,因此,能够将在高压压汞实验中获取的压力-进汞量(脱汞量)数据中的压力值带入方程中,获取和压力对应的孔隙半径值,从而获取了孔隙半径-进汞量数值,即高压压汞法对应的页岩的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曲线图。其中,第一孔径范围即为高压压汞法所能够测量的页岩的有效的孔径范围。
P = - 2 γ c o s θ r 式1
其中,P为压力,MPa;r为孔隙半径,μm;θ为润湿角;γ为液体表面张力。
步骤3)中,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处理后的第一粉状页岩进行氮气吸附实验,氮气吸附实验能够反映在压力的增加下,页岩吸附氮气量的具体变化。同时,结合BJH模型对氮气吸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得到采用氮气吸附法获取的页岩的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具体地,BJH模型是基于毛细凝聚现象和体积等效代换的原理,在不同的相对压力(P/P0)下,存在临界孔半径Rk,半径小于Rk的孔发生凝聚现象,氮气充填其中,半径大于Rk的孔,凝聚液气化并脱附出来,临界半径Rk由凯尔文方程,即式2给出。因此,能够将在氮气吸附实验中获取的压力-液压吸附量数据中的压力值带入方程中,获取和压力对应的孔隙半径值,从而获取了孔隙半径-液压吸附量数值,即液压吸附法对应的页岩的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曲线图。其中,第二孔径范围即为氮气吸附法所能够测量的页岩的有效的孔径范围。
R k = - 0.414 lg p p 0 式2
其中,P为瞬时压力,P0为正常大气压。
步骤4)中,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法对处理后的第二粉状页岩进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能够反映在压力的增加下,页岩吸附二氧化碳量的具体变化。同时,结合DFT模型对二氧化碳吸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得到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法获取的页岩的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具体地,DFT模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用电子密度取代波函数作为研究的基本量,电子就是电子云的密度分布。通过DFT或MC模拟得到一组N(P/P0,W)等温线,再结合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中获取的压力-二氧化碳吸附量数据,通过快速非负数最小二乘法解方程就能推导出页岩的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曲线图。其中,第三孔径范围即为二氧化碳吸附法所能够测量的页岩的有效的孔径范围。
当通过上述三种实验方法依次确定了每种实验所能够确定的该实验方法对于页岩所能够有效测量的孔径范围后,如果三种孔径范围之间不存在重叠区间,则可以通过将三种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进行组合拼接,从而得到页岩的全孔径的孔隙体积。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三种孔径范围都会出现重叠范围,即重叠范围内的孔径值会对应多个孔隙体积值。一般的,由于二氧化碳吸附法测出的第三孔径范围较小,氮气吸附法测出的第二孔径范围中等,高压压汞法测出的第一孔径范围较大,因此多会出现第一孔径范围与第二孔径范围出现重叠,第二孔径范围与第三孔径范围出现重叠。经过发明人的大量研究,本发明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重叠范围区间的孔径对应的唯一孔隙体积值。
以第二孔径范围与第三孔径范围出现重叠为例,例如,第二孔径范围为1~200nm,第三孔径范围为0.3~1.6nm,因此在重叠范围1~1.6nm内,一个孔径会分别对应两个孔隙体积。本发明采用的加权平均法为:将重叠范围分为100个单位,每个单位为0.06nm,由于二氧化碳吸附法测出的第三孔径范围较小,氮气吸附法测出的第二孔径范围中等,因此二氧化碳法测出的数值在孔径由小至大的重叠范围中,其权数从100%依次递减为0,相反地,氮气吸附法测出的数值在由小至大的孔径重叠范围中,其权数从0依次递增为100%。具体地,在孔径为1nm时,其对应的孔隙体积应该为第三孔径范围中1nm对应的孔隙体积乘以100%与第二孔径范围中1nm对应的孔隙体积乘以0之和;在孔径为1.06nm时,其对应的孔隙体积应该为第三孔径范围中1.06nm对应的孔隙体积乘以99%与第二孔径范围中1.06nm对应的孔隙体积乘以1%之和;在孔径为1.12nm时,其对应的孔隙体积应该为第三孔径范围中1.12nm对应的孔隙体积乘以98%与第二孔径范围中1.12nm对应的孔隙体积乘以2%之和。以此类推,直至求出该范围内100个孔径对应的孔隙体积。
因此,在经过对重叠范围内的孔径进行了孔隙体积计算后,该页岩的全孔径孔隙体积就是在第一孔径范围选取未在重叠范围内的孔径以及孔径的孔隙体积,在第二孔径范围选取未在重叠范围内的孔径以及孔径的孔隙体积,在第三孔径范围选取未在重叠范围内的孔径以及孔径的孔隙体积,再通过上述的加权平均法求出重叠范围内的孔径以及孔径的孔隙体积,将该四者组合拼接,得到页岩的全孔径的孔隙体积。并可依据全孔径的孔隙体积绘制出页岩的全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对页岩进行客观表征。
本发明取自同一页岩的第二孔径范围三例页岩样品,经过高压压汞实验、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并结合washburn方程、BJH模型以及DFT模型,最终确定各实验能够对应测量的有效的孔径范围,并且对出现重复的孔径范围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进行处理,使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更加客观合理,对正确评价页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地,所述脱水处理包括在105~120℃的温度下处理页岩10~14h;所述脱气处理包括在真空度≤1.01325×10-4MPa下处理页岩8~12h。优选地,控制脱水处理的温度为110℃,脱水处理的时间为12h,控制脱气处理的真空度为1.01325×10-4MPa,脱气处理的时间为10h。
进一步地,步骤2)包括:将处理后的柱状页岩放入全自动压汞仪中,在室温下将压力从0.01MPa加压到413MPa并读取各压力下的进汞量和脱汞量,根据washburn方程得到各压力下的孔径,进而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由于不同页岩的形状存在差异,因此本发明对高压压汞实验的初始压力以及结束压力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制,初始压力以及结束压力都是根据页岩能够吸附汞的最小压力以及页岩无法吸附汞的最小压力选择。同时为了精确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读取至少70个压力-进汞量(脱汞量)数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径范围为所述脱汞变化量≥0.01mL/MPa所对应的孔径范围。为了将误差最小化,本发明还对高压压汞实验获得的至少70个压力-进汞量(脱汞量)数值进行了有效性评价,从而最终得到适于高压压汞法的第一孔径范围。具体地,在脱汞过程中可以发现,在压力降低的某一范围内,页岩并无明显的脱汞现象,因此可以推断页岩对于该段压力范围不敏感,因而在高压压汞实验获得的至少70个压力-脱汞量数值中,可以舍去将该段不敏感压力范围的相应数值。经过发明人长期的研究,将无明显的脱汞现象定义为脱汞变化量<0.01mL/MPa,在高压压汞实验获得的至少70个压力-脱汞量数值中将该脱汞变化量范围内对应的压力舍去,从而根据剩余的压力-脱汞量数值,结合washburn方程,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进一步地,步骤3)包括:将处理后的第一粉状页岩放入全自动比表面仪中,在-196℃下将压力从0.005MPa加压到0.1MPa并读取各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进而根据BJH模型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同样的,本发明对氮气吸附实验的初始压力以及结束压力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制。为了精确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读取至少40个压力-氮气吸附量数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孔径范围为所述氮气吸附量≤0.00027mL/MPa所对应的孔径范围。为了将误差最小化,本发明还对氮气吸附实验获得的至少40个压力-氮气吸附量数值进行了有效性评价,从而最终得到适于氮气吸附法的第二孔径范围。具体地,在氮气吸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压力升高的某一范围内,页岩吸附氮气速度明显升高,因此可以推断页岩在该段压力内的测量数据准确性不高,因而在氮气吸附实验获得的至少40个压力-氮气吸附量数值中,可以舍去将该段压力范围的相应数值。经过发明人长期的研究,将吸附氮气吸附量明显升高定义为氮气吸附量>0.00027mL/MPa,在氮气吸附实验获得的至少40个压力-氮气吸附量数值中将该氮气吸附量范围内对应的压力舍去,从而根据剩余的压力-氮气吸附量数值,结合BJH模型,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进一步地,步骤4)包括:将处理后的第二粉状页岩放入全自动物理吸附仪中,在-2~-6℃下将压力从0.00001MPa加压到0.003MPa并读取各压力下的二氧化碳吸附量,进而根据DFT模型得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同样的,本发明对二氧化碳吸附实验的初始压力以及结束压力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制。为了精确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读取至少35个压力-二氧化碳吸附量数值,结合DFT模型,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本发明的实施,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确定高压压汞实验、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对于页岩有效的孔径表征范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主观的以2nm、50nm为界区分适合上述三种实验的孔径表征区间,因此本发明的表征方法使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更加客观合理,对正确评价页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高压压汞实验中的压力-进汞量和压力-脱汞量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高压压汞实验中的第一孔径范围内的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氮气吸附实验中的压力-氮气吸附量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氮气吸附实验中的第二孔径范围内的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中的压力-二氧化碳吸附量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中的第三孔径范围内的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对页岩进行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针对渝东南的页岩进行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表征,包括如下步骤:
(1)样品制备:首先利用取芯钻头和岩心切割装置将页岩制成直径2.5cm,长3cm的圆柱体;
取10g页岩,将其粉碎成直径0.18mm的粉末,并平均分成两份制成适合低压氮气吸附实验和低压二氧化碳吸附实验的第一粉状页岩和第二粉状页岩。
(2)样品预处理:将上述三个样品置于110℃恒温箱中12小时进行脱水处理;之后利用真空泵将经过脱水处理后的样品在压力为1.01325×10-4MPa的条件下进行脱气处理,脱气时间10小时。
(3)样品测试:针对所述预处理后的样品,开展三个独立的实验,分别是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和低压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实验顺序不限。
高压压汞实验:对处理后的柱状页岩采用全自动压汞仪开展所述实验,在常温条件下从0.0.01MPa开始加压到413MPa,其间读取82个压力点的进汞量和脱汞量,进汞体积测量精度为0.0001mL;
低压氮气吸附实验:对处理后的第一粉状页岩采用全自动比表面仪开展所述实验,在恒温-196℃条件下从0.005MPa开始加压到0.1MPa,其间读取40个压力点的氮气吸附量;
低压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对处理后的第二粉状页采用全自动物理吸附仪开展所述实验,在恒温-4℃条件下从0.00001MPa开始加压到0.003MPa,其间读取39个压力点的二氧化碳吸附量。
(4)实验数据处理
高压压汞实验:
根据全自动压汞仪及其分析器,通过读取的82个压力点的进汞量和脱汞量输出压力-进汞量和压力-脱汞量曲线。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高压压汞实验中的压力-进汞量和压力-脱汞量曲线图。
在脱汞过程中,当脱汞变化量<0.01mL/MPa时,对应在脱汞曲线上的最小压力阈值为22MPa,从脱汞曲线能够清楚见到当压力超过22MPa时,无明显脱汞现象。因此对于高压压汞实验的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结果是:压力在0.01~22MPa区间时,对应测得的孔径全孔隙体积即为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根据washburn方程求出,本实施例的第一孔径范围为50~120000nm。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高压压汞实验中的第一孔径范围内的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
氮气吸附实验:
根据全自动比表面仪及其分析器,通过读取的40个压力点的氮气吸附量输出相对压力-氮气吸附量曲线。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氮气吸附实验中的压力-氮气吸附量曲线。
在氮气吸附过程中,当氮气吸附量>0.00027mL/MPa时,对应在氮气吸附曲线上的最小相对压力阈值为0.987,即瞬时压力为0.1Mpa,从氮气吸附曲线脱能够清楚见到当相对压力超过0.987时,曲线斜率显著增大,吸附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于氮气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结果是:压力在0.005~0.1MPa区间时,对应测得的孔径全孔隙体积即为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根据BJH模型求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孔径范围为1~75nm。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氮气吸附实验中的第二孔径范围内的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
二氧化碳吸附实验:
根据全自动物理吸附仪及其分析器,通过读取的39个压力点的二氧化碳吸附量输出相对压力-二氧化碳吸附量曲线。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中的压力-二氧化碳吸附量曲线。
对于二氧化碳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评价的结果是:压力在0.00001~0.003MPa区间时,对应测得的孔径全孔隙体积即为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根据DFT模型求出,本实施例的第三孔径范围为0.3~1.6nm。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在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中的第三孔径范围内的孔径孔隙体积曲线图。
(5)重复区间的加权平均处理
上述三种实验方法确定的孔径区间分别为50~120000nm、1~75nm以及0.3~1.6nm。因此,出现的重叠范围为1~1.6nm和50~75nm。
对于1~1.6nm范围的数据处理(该范围为二氧化碳吸附实验法与氮气吸附实验法所测得的数据重复):
根据图4、图6可知,该范围内的每个孔径值对应两个孔隙体积值。根据GetDataGraphDigitizer软件,在1~1.6nm范围内平均取100个点,按照孔径由小至大时,二氧化碳吸附实验法测得的孔隙体积数据对重叠范围内孔隙体积数据的权数影响由100%递减至0,氮气吸附实验法测得的孔隙体积数据对重叠范围内孔隙体积数据的权数影响由0递增至100%,根据excel软件按照加权平均公式进行计算,最终获取在重复范围1~1.6nm内,根据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的该孔径范围的孔隙体积。
加权平均公式为:
V ‾ = V 1 · f 1 + V 2 · f 2 f 1 + f 2
其中,为在孔径重叠孔径范围内孔径为r时根据加权平均求得的孔隙体积;V1为第一方法在孔径为r时测得的孔隙体积,f1为第一方法在孔径为r时测得的孔隙体积所占的权数;V2为第二方法在孔径为r时测得的孔隙体积,f2为第二方法在孔径为r时测得的孔隙体积所占的权数。
对于50~75nm范围的数据处理(该范围为二氧化碳吸附实验法与高压压汞实验法所测得的数据重复):
根据图2、图4可知,该范围内的每个孔径值对应两个孔隙体积值。根据GetDataGraphDigitizer软件,在50~75nm范围内平均取100个点,按照孔径由小至大时,氮气吸附实验法测得的孔隙体积数据对重叠范围内孔隙体积数据的权数影响由100%递减至0,高压压汞实验法测得的孔隙体积数据对重叠范围内孔隙体积数据的权数影响由0递增至100%,根据excel软件按照上述加权平均公式进行计算,最终获取在重复范围50~75nm内,根据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的该孔径范围的孔隙体积。
(6)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
基于上述数据处理,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能够对页岩进行孔径为0.3~120000nm范围内的全孔径孔隙体积表征。
其中,
孔径为0.3~1nm时,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法测得的数据进行表征;
孔径为1~1.6nm时,采用根据加权平均法求得该孔径范围内的数据进行表征;
孔径为1.6~50nm时,采用氮气吸附法测得的数据进行表征;
孔径为50~75nm时,采用根据加权平均法求得该孔径范围内的数据进行表征;
孔径为75~120000nm时,采用高压压汞实验法测得的数据进行表征。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对页岩进行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图。该图是通过将上述各孔径范围以及相应的孔隙体积进行拼接组合得到的。因此,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人为划分页岩孔隙区间而选择实验方法的缺陷,对各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了有效性评价以及加权平均处理,因此本发明的表征方法使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更加客观合理,对正确评价页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对柱状页岩、第一粉状页岩和第二粉状页岩依次进行脱水处理和脱气处理;
2)采用高压压汞法对处理后的柱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washburn方程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3)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处理后的第一粉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BJH模型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4)采用二氧化碳吸附法对处理后的第二粉状页岩进行分析,结合DFT模型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5)如所述第一孔径范围、第二孔径范围和第三孔径范围之间具有重叠范围,则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重叠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处理包括在105~120℃的温度下处理页岩10~14h;所述脱气处理包括在真空度≤1.01325×10-4MPa下处理页岩8~12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包括:将处理后的柱状页岩放入全自动压汞仪中,在室温下将压力从0.01MPa加压到413MPa并读取各压力下的进汞量和脱汞量,根据washburn方程得到各压力下的孔径,进而得到第一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径范围为所述脱汞变化量≥0.01mL/MPa所对应的孔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将处理后的第一粉状页岩放入全自动比表面仪中,在-196℃下将压力从0.005MPa加压到0.1MPa并读取各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进而根据BJH模型得到第二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径范围为所述氮气吸附量≤0.00027mL/MPa所对应的孔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包括:将处理后的第二粉状页岩放入全自动物理吸附仪中,在-2~-6℃下将压力从0.00001MPa加压到0.003MPa并读取各压力下的二氧化碳吸附量,进而根据DFT模型得得到第三孔径范围内各孔径的孔隙体积。
CN201510785013.9A 2015-11-16 2015-11-16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Active CN1054451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85013.9A CN105445161B (zh) 2015-11-16 2015-11-16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85013.9A CN105445161B (zh) 2015-11-16 2015-11-16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5161A true CN105445161A (zh) 2016-03-30
CN105445161B CN105445161B (zh) 2018-07-27

Family

ID=55555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85013.9A Active CN105445161B (zh) 2015-11-16 2015-11-16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45161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1087A (zh) * 2016-04-15 2016-08-2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测量受压堆积砂体孔隙度及颗粒破碎率的装置及方法
CN106525691A (zh) * 2016-12-09 2017-03-22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煤全孔径孔隙结构多数据融合的测定方法
CN106644873A (zh) * 2016-09-14 2017-05-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页岩有机质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CN108169099A (zh) * 2018-01-17 2018-06-1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计算方法
CN108593871A (zh) * 2018-06-15 2018-09-2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表征水在煤/页岩中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CN109060623A (zh) * 2018-06-30 2018-12-21 西南石油大学 致密砂岩孔隙大小分布联合表征方法
CN111398122A (zh) * 2020-04-03 2020-07-1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页岩全尺度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的综合表征方法
WO2021203611A1 (zh) * 2020-04-10 2021-10-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纳米级孔隙结构变化的判断方法及应用
CN113850689A (zh) * 2021-09-24 2021-12-28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孔隙结构联合表征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14428043A (zh) * 2020-09-18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介质孔径分布表征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465815A (zh) * 2023-06-20 2023-07-21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一种土体宏微观孔隙结构分形方法及系统
CN117349579A (zh) * 2023-09-28 2024-01-0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孔隙结构联合表征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2948A (zh) * 2011-06-10 2011-1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页岩孔隙度测定方法
CN102323199A (zh) * 2011-08-09 2012-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孔隙度测定实验设计方法及其设计系统
CN102706786A (zh) * 2012-06-14 2012-10-0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动态泥页岩孔隙压力传递实验装置
CN103018147A (zh) * 2012-11-21 2013-04-0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测量泥页岩总孔隙度的方法
CN104089863A (zh) * 2014-06-24 2014-10-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2948A (zh) * 2011-06-10 2011-1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页岩孔隙度测定方法
CN102323199A (zh) * 2011-08-09 2012-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孔隙度测定实验设计方法及其设计系统
CN102706786A (zh) * 2012-06-14 2012-10-0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动态泥页岩孔隙压力传递实验装置
CN103018147A (zh) * 2012-11-21 2013-04-0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测量泥页岩总孔隙度的方法
CN104089863A (zh) * 2014-06-24 2014-10-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俞雨溪: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内粉砂质纹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 *
承秋泉 等: "盖层全孔隙结构测定方法", 《石油实验地质》 *
田华 等: "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研究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特征", 《石油学报》 *
邹涛 等: "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第3部分:气体吸附法分析微孔(送审稿)", 《中国粉体技术》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1087A (zh) * 2016-04-15 2016-08-2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测量受压堆积砂体孔隙度及颗粒破碎率的装置及方法
CN105891087B (zh) * 2016-04-15 2018-06-2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测量受压堆积砂体孔隙度及颗粒破碎率的装置及方法
CN106644873A (zh) * 2016-09-14 2017-05-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页岩有机质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CN106525691A (zh) * 2016-12-09 2017-03-22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煤全孔径孔隙结构多数据融合的测定方法
CN108169099A (zh) * 2018-01-17 2018-06-1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计算方法
CN108593871B (zh) * 2018-06-15 2020-07-1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表征水在煤/页岩中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CN108593871A (zh) * 2018-06-15 2018-09-2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表征水在煤/页岩中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CN109060623A (zh) * 2018-06-30 2018-12-21 西南石油大学 致密砂岩孔隙大小分布联合表征方法
CN109060623B (zh) * 2018-06-30 2021-11-16 西南石油大学 致密砂岩孔隙大小分布联合表征方法
CN111398122A (zh) * 2020-04-03 2020-07-1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页岩全尺度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的综合表征方法
WO2021203611A1 (zh) * 2020-04-10 2021-10-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纳米级孔隙结构变化的判断方法及应用
GB2607836A (en) * 2020-04-10 2022-12-14 Univ China Geosciences Beij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hange in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and use thereof
CN114428043A (zh) * 2020-09-18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介质孔径分布表征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850689A (zh) * 2021-09-24 2021-12-28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孔隙结构联合表征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16465815A (zh) * 2023-06-20 2023-07-21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一种土体宏微观孔隙结构分形方法及系统
CN116465815B (zh) * 2023-06-20 2023-09-01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一种土体宏微观孔隙结构分形方法及系统
CN117349579A (zh) * 2023-09-28 2024-01-0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孔隙结构联合表征方法
CN117349579B (zh) * 2023-09-28 2024-05-1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孔隙结构联合表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5161B (zh) 2018-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5161A (zh) 页岩全孔径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CN104568694B (zh) 一种致密岩心气‑水相对渗透率的测试方法
CN105866009B (zh) 一种计算致密油储层有效孔隙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1892837B (zh) 地层因数确定方法及含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CN104777181B (zh) 致密油核磁共振t2截止值及流体饱和度确定方法、装置
CN104819923A (zh) 基于核磁共振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反演方法
CN110296931B (zh) 一种致密砂岩油水相对渗透率信息的表征方法及系统
CN106979917A (zh) 一种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以及页岩气储层的评价方法
CN106644873A (zh) 页岩有机质孔隙体积的表征方法
CN107462936A (zh) 利用压力监测资料反演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方法
CN102590476B (zh) 一种变性土膨胀系数测定装置及其应用
CN106525681A (zh) 一种确定页岩储层孔隙直径大小的方法
Lasseux et al. The “Step Decay”: a new transient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trinsic permeability, Klinkenberg coefficient and porosity on very tight rocks
CN209821099U (zh) 基于核磁共振的多功能致密气储层动态参数联测装置
Wu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PG size 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N111664825B (zh) 一种提高孔结构参数测定准确性的方法
CN115389387A (zh) 一种评价岩心伤害的实验方法
CN110344822A (zh) 含钙质致密储层含水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CN105929135A (zh) 一种低渗透气藏储量动用程度的测试方法
CN112557277B (zh) 一种致密岩石微孔隙连通性识别分类评价方法
CN106370577A (zh) 用于缝洞油藏的模拟试验的方法
Fleury FRIM: a fast resistivity index measurement method
CN113761698B (zh) 泥岩盖层封闭性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6660306B (zh) 一种基于柱塞样和碎样测量页岩含气量的实验方法
CN202075200U (zh) 一种测量气体在煤中渗透的测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Zhuo

Inventor after: Jiang Zhenxue

Inventor after: Tang Xianglu

Inventor after: Li Weibing

Inventor after: Huang Hexin

Inventor before: Jiang Zhenxue

Inventor before: Li Zhuo

Inventor before: Tang Xianglu

Inventor before: Li Weibi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Hexi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