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2818B -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2818B
CN105402818B CN201510989477.1A CN201510989477A CN105402818B CN 105402818 B CN105402818 B CN 105402818B CN 201510989477 A CN201510989477 A CN 201510989477A CN 105402818 B CN105402818 B CN 1054028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heat
emptying
null point
indoo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894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02818A (zh
Inventor
易德波
王命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894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028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02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2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02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2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根据排空模式信号控制每个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和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的真空度,保证系统的换热强度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以及一种多联机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两管式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由室外机、冷媒转换器和室内机组成。
当多联机系统出厂时,其室外机将充注制冷剂,而冷媒转换器和室内机中充高压氮气以进行密封。工程安装时,一般从室外机的高、低压截止阀处抽真空,希望将配管、冷媒转换器和室内机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而冷媒转换器上电初始化几分钟后响应停机处理,冷媒转换器中的制冷、制热电磁阀均关闭,从而导致冷媒转换器和室内机间的管路真空度较低,残余的不凝性气体将影响换热效果,水分还有可能造成冰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的真空度,保证系统的换热强度和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所述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多个室内机,其中,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包括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一阀门组件,所述高压罐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单向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一端,每个室内机的一端还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单向阀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电磁阀连接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通过第二节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还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三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电磁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所述排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根据所述排空模式信号控制每个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通过控制连接在所述第一排空点和所述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所述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所述排空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当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然后根据排空模式信号控制每个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和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的真空度,保证系统的换热强度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多联机系统初次联机调试或维修时,控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所述排空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后,还控制所述制冷电磁阀上电开启以提高排空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开启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关闭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经过所述高压罐逆向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所述高压罐、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逆向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多个室内机;冷媒转换器装置,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包括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一阀门组件,所述高压罐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单向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一端,每个室内机的一端还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单向阀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电磁阀连接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通过第二节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还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三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电磁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其中,在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控制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每个室内机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排空模式信号控制对应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还通过控制连接在所述第一排空点和所述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所述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所述排空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在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冷媒转换器装置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每个室内机根据接收到的排空模式信号控制对应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冷媒转换器装置还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和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的真空度,保证系统的换热强度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多联机系统初次联机调试或维修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所述排空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后,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还控制所述制冷电磁阀上电开启以提高排空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开启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关闭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经过所述高压罐逆向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所述高压罐、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逆向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热电磁阀和所述制冷电磁阀均为先导式电磁阀。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室外机10、多个室内机20、室内换热器211、221和231、室内机电子膨胀阀212、222和232、冷媒转换器装置30、高压罐301、第一换热组件302、第二换热组件303、第一阀门组件304、第一节流阀3041、第一电磁阀3042、制冷单向阀305a、305b和305c、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第二节流阀308、第二电磁阀309、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压力传感器311、第一排空点A和第二排空点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以及多联机系统。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联机系统可以包括室外机、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多个室内机,其中,冷媒转换器装置包括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一阀门组件,高压罐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排空点,高压罐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连接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一端,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单向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一端,每个室内机的一端还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单向阀连接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电磁阀连接到第二排空点,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通过第二节流阀连接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还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到第二排空点,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通过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连接到第二排空点,高压罐的第三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电磁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
如图1所示,该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当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多联机系统初次联机调试或维修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
具体地,当多联机系统出厂时,室外机中充注制冷剂,而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中充高压氮气以进行密封,因此,在多联机系统安装后进行初次联机调试时,需要先将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此时可以通过菜单按钮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另外,在对多联机系统进行维修时,有时也需要进行排空,此时也可以通过菜单按钮控制制冷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
当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以及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同时,冷媒转换器装置发送排空模式信号至每个室内机。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转换器装置处于排空模式时,无需检测室外机是否在线。
S2,根据排空模式信号控制每个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
具体地,在室内机接收到冷媒转换器装置发送的排空模式信号后,将各自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
S3,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和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定,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可以为8小时。
具体地,可以将真空泵连接在室外机的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处,通过顶开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的气门芯与配管贯通,通过控制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其中,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均处于关闭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制热单向阀开启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单向阀,再经过第一节流阀和第一电磁阀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制热单向阀,再经过第二节流阀和第二电磁阀到第二排空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制热单向阀关闭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电磁阀,再经过高压罐逆向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高压罐、第一节流阀和第一电磁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二电磁阀逆向到第二排空点。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通过真空泵进行联动排空过程中,当制热单向阀的正向压差大于制热单向阀的开启阀值时,制热单向阀处于开启状态,此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单向阀,再经过第一节流阀和第一电磁阀、第一换热组件和高压罐后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制热单向阀,再经过第二换热组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换热组件到第二排空点;或者先通过制热单向阀,再经过第二换热组件、第二电磁阀到第二排空点。
当制热单向阀的正向压差小于或等于制热单向阀的开启阈值时,制热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电磁阀,再经过高压罐逆向到第一排空点;或者先通过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一节流阀和第一电磁阀、第二换热组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换热组件逆向到第二排空点;或者先通过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一节流阀和第一电磁阀、第二换热组件、第二电磁阀逆向到第二排空点。
在排空过程中,还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当压力值不再继续下降,例如每20min采集一组压力值,P20min前-P当前<10Pa,且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如8小时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即排空结束。在对多联机系统排空结束且追加制冷剂后,冷媒转换器装置重新上电后恢复至正常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后,还控制制冷电磁阀上电开启以提高排空速度。
具体地,当制冷电磁阀开启时,室内机中的气体可以直接通过制冷电磁阀到第二排空点,从而提高排空速度。由于制冷电磁阀也有最小开阀压差,因此仍需控制制热电磁阀开启,以保证在制热单向阀的正向压差小于或等于制热单向阀的开启阈值时,室内机及其配管的气体还能通过制热电磁阀逆向排出。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当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然后根据排空模式信号控制每个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和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的真空度,保证系统的换热强度和可靠性。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10、多个室内机20和冷媒转换器装置30。
室外机10可以为现有的室外机结构,这里不再赘述。多个室内机20包括由室内换热器211和室内机电子膨胀阀212组成的第一室内机,由室内换热器221和室内机电子膨胀阀222组成的第二室内机,由室内换热器231和室内机电子膨胀阀232组成的第三室内机。
冷媒转换器装置30包括高压罐301、第一换热组件302、第二换热组件303和第一阀门组件304,高压罐301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排空点A,高压罐30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换热组件302的第一换热流路连接到第一阀门组件304的第一端,第一阀门组件304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二换热组件303的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组件303的第一换热流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单向阀305a、305b和305c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一端,每个室内机的一端还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连接到第一阀门组件304的第二端,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连接到第二排空点B,第二换热组件303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通过第二节流阀308连接到第二换热组件303的第二换热流路,第二换热组件303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还通过第二电磁阀309连接到第二排空点B,第二换热组件303的第二换热流路通过第一换热组件302的第二换热流路连接到第二排空点B,高压罐301的第三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
其中,在冷媒转换器装置30进入排空模式时,冷媒转换器装置30控制第二节流阀308和第一阀门组件304中的第一节流阀3041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309、第一阀门组件304中的第一电磁阀3042、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每个室内机根据接收到的排空模式信号控制对应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212、222和232开启至最大开度,冷媒转换器装置30还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A和第二排空点B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30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B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冷媒转换器装置30退出排空模式。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可以为8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多联机系统初次联机调试或维修时,冷媒转换器装置30进入排空模式。
具体地,当多联机系统出厂时,室外机10中充注制冷剂,而冷媒转换器装置30和室内机中充高压氮气以进行密封,因此,在多联机系统安装后进行初次联机调试时,需要先将冷媒转换器装置30和室内机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此时可以将真空泵连接在室外机10的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图中均未示出)处,通过顶开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的气门芯与配管贯通,并通过菜单按钮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30进入排空模式。另外,在对多联机系统进行维修时,有时也需要进行排空,此时也可以通过菜单按钮控制制冷转换器装置30进入排空模式,并通过设置在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处的真空泵进行排空。其中,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均处于关闭状态。
当冷媒转换器装置30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第二节流阀308和第一阀门组件304中的第一节流阀3041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309、第一阀门组件304中的第一电磁阀3042以及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上电开启,同时,冷媒转换器装置30发送排空模式信号至每个室内机。在室内机接收到冷媒转换器装置30发送的排空模式信号后,将各自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然后通过控制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30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转换器装置30处于排空模式时,无需检测室外机10是否在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开启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再经过第一节流阀3041和第一电磁阀3042到第一排空点A;或者先通过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再经过第二节流阀308和第二电磁阀309到第二排空点B。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关闭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再经过高压罐301逆向到第一排空点A;或者先通过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再先后经过高压罐301、第一节流阀3041和第一电磁阀3042、第二节流阀308和第二电磁阀309逆向到第二排空点B。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通过真空泵进行联动排空过程中,当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的正向压差大于制热单向阀的开启阀值时,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处于开启状态,此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再经过第一节流阀3041和第一电磁阀3042、第一换热组件302和高压罐301后到第一排空点A;或者先通过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再经过第二换热组件303、第二节流阀308和第一换热组件302到第二排空点B;或者先通过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再经过第二换热组件303、第二电磁阀309到第二排空点B。
当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的正向压差小于或等于制热单向阀的开启阈值时,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先通过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再经过高压罐301逆向到第一排空点A;或者先通过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再先后经过高压罐301、第一换热组件302、第一节流阀3041和第一电磁阀3042、第二换热组件303、第二节流阀308和第一换热组件302逆向到第二排空点B;或者先通过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再先后经过高压罐301、第一换热组件302、第一节流阀3041和第一电磁阀3042、第二换热组件303、第二电磁阀309逆向到第二排空点B。
在排空过程中,还通过压力传感器311实时检测第二排空点B的压力值,当压力值不再继续下降,例如每20min采集一组压力值,P20min前-P当前<10Pa,且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如8小时时,控制冷媒转换器装置30退出排空模式,即排空结束。在对多联机系统排空结束且追加制冷剂后,冷媒转换器装置30重新上电后恢复至正常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上电开启后,冷媒转换器装置30还控制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上电开启以提高排空速度。
具体地,当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开启时,室内机中的气体可以直接通过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到第二排空点B,从而提高排空速度。由于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也有最小开阀压差,因此仍需控制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开启,以保证在制热单向阀306a、306b和306c的正向压差小于或等于制热单向阀的开启阈值时,室内机及其配管的气体还能通过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逆向排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制热电磁阀310a、310b和310c和制冷电磁阀307a、307b和307c均可以为先导式电磁阀。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在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冷媒转换器装置控制第二节流阀和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电磁阀、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每个室内机根据接收到的排空模式信号控制对应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冷媒转换器装置还通过控制连接在第一排空点和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排空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室内机的真空度,保证系统的换热强度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转换器装置和多个室内机,其中,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包括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一阀门组件,所述高压罐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单向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一端,每个室内机的一端还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单向阀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电磁阀连接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通过第二节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还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三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电磁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所述排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
根据所述排空模式信号控制每个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
通过控制连接在所述第一排空点和所述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所述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所述排空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联机系统初次联机调试或维修时,控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所述排空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后,还控制所述制冷电磁阀上电开启以提高排空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开启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
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
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系统的排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关闭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
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经过所述高压罐逆向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
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所述高压罐、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逆向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6.一种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
多个室内机;
冷媒转换器装置,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包括高压罐、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一阀门组件,所述高压罐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一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单向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一端,每个室内机的一端还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单向阀连接到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二端,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冷电磁阀连接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通过第二节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流路与每个制冷单向阀之间的节点还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路连接到所述第二排空点,所述高压罐的第三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制热电磁阀连接到每个室内机的另一端,其中,在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排空模式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控制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节流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中的第一电磁阀、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以及向每个室内机发送排空模式信号,每个室内机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排空模式信号控制对应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还通过控制连接在所述第一排空点和所述第二排空点的真空泵进行工作以使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与每个室内机进行联动排空,直至所述第二排空点的压力值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退出所述排空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联机系统初次联机调试或维修时,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进入所述排空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热电磁阀上电开启后,所述冷媒转换器装置还控制所述制冷电磁阀上电开启以提高排空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开启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
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
先通过所述制热单向阀,再经过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热单向阀关闭时,每个室内机的排空流路为:
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经过所述高压罐逆向到所述第一排空点;或者
先通过所述制热电磁阀,再先后经过所述高压罐、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节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逆向到所述第二排空点。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电磁阀和所述制冷电磁阀均为先导式电磁阀。
CN201510989477.1A 2015-12-22 2015-12-22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Active CN1054028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89477.1A CN105402818B (zh) 2015-12-22 2015-12-22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89477.1A CN105402818B (zh) 2015-12-22 2015-12-22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2818A CN105402818A (zh) 2016-03-16
CN105402818B true CN105402818B (zh) 2018-02-06

Family

ID=55468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89477.1A Active CN105402818B (zh) 2015-12-22 2015-12-22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028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2136B (zh) * 2019-01-27 2019-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回收多联机及其抽真空的方法
CN114216230B (zh) * 2021-11-30 2023-05-1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器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9719A (ja) * 1995-01-12 1996-07-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58965A (ja) * 1996-08-27 1998-03-03 Cal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673639A (zh) * 2004-03-22 2005-09-28 Lg电子株式会社 集中多个区域的空调系统
CN1825008A (zh) * 2005-02-26 2006-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第二制冷剂泵驱动式空调器
CN201926224U (zh) * 2010-11-29 2011-08-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阀门组件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9719A (ja) * 1995-01-12 1996-07-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58965A (ja) * 1996-08-27 1998-03-03 Cal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式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673639A (zh) * 2004-03-22 2005-09-28 Lg电子株式会社 集中多个区域的空调系统
CN1825008A (zh) * 2005-02-26 2006-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第二制冷剂泵驱动式空调器
CN201926224U (zh) * 2010-11-29 2011-08-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阀门组件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2818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1327B (zh) 一种室外机并联的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03542463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7560259A (zh) 多联机系统、多联机系统的低温启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938698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24557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除霜时的防回液控制方法
CN105318618B (zh)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5987537B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变负荷的控制方法
CN105115211B (zh)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8224678A (zh) 一种空调及除霜控制方法
CN106404371B (zh) 电子膨胀阀检测方法及装置、空调系统
CN105115209B (zh) 风冷热泵冷热水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5115198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14026B (zh) 多联式空调机组制热时防止室外机冷媒偏流的控制方法
CN105402818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排空方法
CN109140725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4819600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195099A (zh) 一种变频多联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18742A (zh) 热泵系统和热泵控制方法
CN110173822A (zh)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07680A (zh)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044692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4896650B (zh) 空调水系统排气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系统
CN107687707A (zh) 一种采用空气源的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71050B (zh) 压缩机喷液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07702291A (zh) 一种冷媒充注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