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0656A - 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0656A
CN105390656A CN201510543471.1A CN201510543471A CN105390656A CN 105390656 A CN105390656 A CN 105390656A CN 201510543471 A CN201510543471 A CN 201510543471A CN 105390656 A CN105390656 A CN 105390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collecting terminals
positive pole
weld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34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0656B (zh
Inventor
梅山浩哉
神月清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90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0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0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0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08Devices involv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laser beam and workpiece
    • B23K26/082Scanning systems, i.e. devices involving movement of the laser beam relative to the laser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21Bonding by welding
    • B23K26/24Seam welding
    • B23K26/244Overlap seam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32Bond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olv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6Electric or electronic devices
    • B23K2101/38Condu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08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 B23K2103/10Aluminium or alloy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要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的所述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包括:具有正面和背面的平坦部;和具有直线形延伸形状的焊接用突出部,该焊接用突出部是通过使所述平坦部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该焊接用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平坦部突出成使得该焊接用突出部的正面侧呈凸状且该焊接用突出部的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当观察该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该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该焊接用突出部的设置在正面上的第一区域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且该焊接用突出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背面侧的第二区域的表面形状是平坦的。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要设置在二次电池中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体是这样制造的:在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之间设置分隔件(隔板),并且将它们以螺旋形状卷绕。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250442(JP2007-250442A)中所述,已知一种将集电端子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多个芯体部分层叠的部分)上的技术。电极体的边缘部是以如下方式构成的部位。
亦即,在正极芯体中形成有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的未涂敷部(正极芯体露出部),且在卷绕之后,该未涂敷部从分隔件的一端突出以便构成正极侧的边缘部。类似地,在负极芯体中形成有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的未涂敷部(负极芯体露出部),且在卷绕之后,该未涂敷部从分隔件的一端突出以便构成负极侧的边缘部。用于正极和用于负极的相应集电端子焊接在位于正极侧和负极侧的这些边缘部上。
JP2007-250442A中描述的集电端子(也称为集电板)包括多个突出部。突出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半圆形。在突出部的底部(突出部的呈凸状的表面)被压靠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之后,从突出部的背面侧向其照射用于焊接的激光。突出部的底部通过焊接与电极体的边缘部接合。集电端子与电极体的边缘部电连接,从而集电端子能收集电流。
如JP2007-250442A中所述,假定要形成在集电端子中的突出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突出部的背面侧(突出部的呈凹状的表面)是平坦的,故能增大高能量束(如激光)与照射位置的失准(未对准)的容许限度。然而,在突出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情况下,突出部的突出的表面(突出部的呈凸状的表面)也是平坦的。因此,在突出部被压靠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时,电极体的边缘部难以均匀地弯曲(难以倒下),这可能容易导致电极体的边缘部的局部弯曲、翘曲等。当发生这种局部弯曲或翘曲时,在电极体的边缘部和集电端子之间形成不必要的间隙,使得它们不稳定地彼此接触。这种不必要的间隙的形成可能导致在照射激光等时热容量的变化、集电体的边缘部的烧坏、不充分熔融等。因此,在要形成在集电端子中的突出部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情况下,难以以充分的焊接强度使集电端子与电极体的边缘部接合。
同时,如JP2007-250442A的图14所示,假设要形成在集电端子中的突出部的截面形状为简单的半圆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突出部的突出的表面(突出部的呈凸状的表面)是弯曲的,故在突出部被压靠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时,电极体的边缘部容易均匀地弯曲。因此,相比于截面形状为梯形的情况,电极体的边缘部中不会那么频繁地发生局部弯曲、翘曲等。然而,在突出部的截面形状为简单的半圆形的情况下,在向突出部照射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时,热难以消散,因为突出部的呈凹状的表面是弯曲的,由此导致突出部的末端的温度容易上升到必要的温度以上。在激光束由于温度的上升而穿透集电端子(突出部)的情况下,分隔件熔融,这很可能会导致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之间的短路(产率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抑制突出部的末端的温度在焊接时上升到必要的温度以上且能以充分的焊接强度与电极体的边缘部接合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以及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是一种要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并且包括: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具有正面和背面;和具有直线形延伸形状的焊接用突出部,所述焊接用突出部是通过使所述平坦部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其中所述焊接用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平坦部突出成使得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正面侧呈凸状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并且当观察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设置在所述正面上的第一区域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背面侧的第二区域的表面形状是平坦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是一种要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并且包括: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具有正面和背面;和具有直线形延伸形状的焊接用突出部,所述焊接用突出部是通过使所述平坦部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其中所述焊接用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平坦部突出成使得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正面侧呈凸状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并且当观察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设置在所述正面上的第一区域的表面形状以第一曲率半径弯曲,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背面侧的第二区域的表面形状以大于所述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二曲率半径弯曲。
在以上方面中,在当观察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将与所述平坦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宽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具有3mm以下的宽度,所述第二区域具有0.5mm以上的宽度,并且在与所述平坦部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末端的距所述平坦部的突出高度为0.5mm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上述二次电池集电端子;以及在所述二次电池集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电极体的所述边缘部相靠接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二区域照射用于焊接的激光。
根据以上构型,能提供一种能抑制突出部的末端的温度在焊接时上升到必要的温度以上且能以充分的焊接强度与电极体的边缘部接合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以及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
图2是以分解方式示出要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中的正极集电端子周围的构型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当从图2中用箭头III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正极集电端子的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箭头IV-IV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箭头VII-VII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要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中的正极集电端子的焊接用突出部被压靠在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当从图8中用箭头IX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正极集电端子等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当从图8中用箭头X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正极集电端子等的视图;
图11是示出当从图8中用箭头XI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的视图;
图12是示出要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二次电池中的正极集电端子的焊接用突出部焊接在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出在正极集电端子的焊接用突出部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弯曲部)上之前的状态的图片;
图14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示出在正极集电端子的焊接用突出部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弯曲部)上之后的状态的图片;
图15是示出比较例1中的正极集电端子焊接在电极体(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比较例2中的正极集电端子焊接在电极体(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比较例3中的正极集电端子焊接在电极体(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改型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0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1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2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3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4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5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8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图26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9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以及
图27是示出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0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实施例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对相同构件及其相当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可能不会重复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二次电池100)
图1是示出二次电池100的透视图。二次电池100包括外包装壳10、电极体20、正极集电端子30(二次电池集电端子)、负极集电端子40(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外部端子23、24。
外包装壳10包括收纳部11和密封板12。收纳部11具有有底的方筒形状并且将电极体20容纳在其中。密封板12焊接在收纳部11的上端以便封闭收纳部11的开口。非水电解质被注入由密封板12密封的收纳部11中。外部端子23、24构造成取出电极体20产生的电力并向电极体供给外部电力,并且分别经由绝缘体25、26安装在密封板12上(参见图2)。
电极体20是通过经由分隔件(多孔绝缘层)卷绕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而制造的。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芯体露出部21(未涂敷部)形成在正极芯体中。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一部分即使在卷绕之后也从分隔件的一端露出。同样,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芯体露出部22(未涂敷部)形成在负极芯体中。负极芯体露出部22的一部分即使在卷绕之后也从分隔件的一端露出。
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端面呈螺旋状卷绕并聚集,使得在位于电极体20的在其卷绕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边缘(端面)中形成有边缘部21E。边缘部21E大体设置在单一平面上,且由边缘部21E虚拟地形成的平面与电极体20的卷绕轴线大体垂直。正极集电端子30通过焊接与边缘部21E接合。
负极芯体露出部22的端面呈螺旋状卷绕并聚集,使得在位于电极体20的在其卷绕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边缘(端面)中形成有边缘部22E。边缘部22E大体设置在单一平面上,且由边缘部22E虚拟地形成的平面与电极体20的卷绕轴线大体垂直。负极集电端子40通过焊接与边缘部22E接合。
(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
图2是以分解方式示出要用于二次电池100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周围的构型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当从图2中用箭头III表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正极集电端子30的构型的视图。为便于图示,电极体20在图2中未示出,但电极体20在图3中示出。图4是沿图3中的箭头IV-IV截取的剖视图。现在参照图2至4,下面详细说明正极集电端子30。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具有相同构型,因此以下说明涉及正极集电端子30,并且可能不会重复与负极集电端子40有关的说明。
如图2至4所示,正极集电端子30包括具有平坦形状的平坦部31、与平坦部31垂直地延伸的延伸部32(图2、3)和以立设方式设置在延伸部32上的立设部32T(图2、3)。平坦部31包括正面31A和设置在正面31A的相对侧的背面31B。通过利用诸如压力加工的加工技术来使平坦部31的一部分突出,在平坦部31中形成有焊接用突出部33A、33B。焊接用突出部33A、33B具有直线形延伸的形状(参见图3)并且还具有从背面31B侧朝向正面31A侧呈凸状突出的形状(参见图4)。
如图2所示,密封板12具有与立设部32T相对应的通孔。正极集电端子30的立设部32T经由绝缘体27穿过该通孔(图2)。绝缘体25和外部端子23也具有与立设部32T相对应的通孔。立设部32T依次穿过绝缘体25的通孔和外部端子23的通孔。立设部32T的一部分(正极集电端子30的一部分)在外包装壳10(图1)的外部延伸成铆压在外部端子23上,由此形成圆板形状34A(参见图1)。负极侧也具有此构型,且负极集电端子40(图1)的一部分在外包装壳10的外部延伸成铆压在外部端子24上,由此形成圆板形状44A。
现在参照图3和4,焊接用突出部33A、33B具有相对于平坦部31突出成使得正面31A侧(正面侧)呈凸状且背面31B侧(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参见图4)。如图4所示,当观察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在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设置在正面31A侧的部位的表面具有大体弯曲形状。该部位在焊接之前的状态下与第一区域34(稍后描述)相对应。
同时,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设置在背面31B侧的部位的表面具有大体平坦形状。该部位在焊接之前的状态下与第二区域35(稍后描述)相对应。在焊接之前的状态下,第一区域34具有弯曲形状,而第二区域35具有平坦形状(稍后描述)。这些区域通过执行焊接工序而变形,因此第一区域34可能不呈完全的弯曲形状。类似地,第二区域35可能不呈完全的平坦形状。
(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
现在参照图5至12,下面说明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这里还说明在执行焊接之前正极集电端子30(二次电池集电端子)的构型。
图5是示出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首先,准备正极芯体、负极芯体和分隔件(步骤S1)。更具体地,准备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金属箔,并在该金属箔的除其端部以外的两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通过执行诸如干燥、压延和切断的预定加工处理,形成具有正极芯体露出部21(参见图1)的正极芯体。同样,准备由铜制成的金属箔,并在该金属箔的除其端部以外的两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通过执行诸如干燥、压延和切断的预定加工处理,形成具有负极芯体露出部22(参见图1)的负极芯体。
然后,形成电极体20(步骤S2)。在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彼此移位成使得正极芯体的正极芯体露出部21和负极芯体的负极芯体露出部22不与它们的分别对向的电极活性物质重叠的状态下,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经由由聚乙烯制成的多孔分隔件卷绕。由此,能获得具有扁平形状且在其两端包括由多个铝箔制成的正极芯体露出部21(边缘部21E)和由多个铜箔制成的负极芯体露出部22(边缘部22E)的电极体20(参见图1)。
然后,准备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步骤S3)。下面参照图6和7说明这里要准备的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由于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具有相同构型,所以不重复与负极集电端子40有关的说明。
(正极集电端子30)
图6是示出正极集电端子30(在焊接之前)的正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箭头VII-VII截取的剖视图。如图6和7所示,正极集电端子30的平坦部31具有正面31A和设置在正面31A的相对侧的背面31B。通过利用诸如压力加工的加工技术来使平坦部31的一部分突出,在平坦部31中形成有焊接用突出部33A、33B。
与上述焊接之后的状态相似,焊接用突出部33A、33B具有直线形延伸的形状(参见图6)并且还具有从正面31A侧朝向背面31B侧呈凸状突出的形状(参见图7)。焊接用突出部33A、33B具有相对于平坦部31突出成使得正面31A侧(正面侧)呈凸状且背面31B侧(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参见图7)。
如图7所示,当观察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在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焊接用突出部33A具有位于正面31A侧的第一区域34和位于背面31B侧的第二区域35。第二区域35在焊接用突出部33A中相对于第一区域34设置在背面31B侧。这里,第一区域34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而第二区域35的表面形状是平坦的。
更具体地,正极集电端子30的形成平坦部31的部分的正面31A(亦即,图7中的点Q1和Q2之间的区域以及点Q7和Q6之间的区域)具有平坦形状。这些区域经由台阶部(点Q2和Q3之间的部分以及点Q6和Q5之间的部分)与第一区域34续接。亦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34是设置在图7中的点Q3和Q5之间的部位,且点Q4设置在第一区域34的在突出方向上的末端部。如上所述,第一区域34的表面形状(设置在点Q3和Q5之间的部位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
正极集电端子30的形成平坦部31的部分的背面31B(亦即,图7中的点P1和P2之间的区域以及点P8和P7之间的区域)具有平坦形状。在点P2和点P3之间形成有倾斜面36,且在点P7和P6之间形成有倾斜面37。倾斜面36、37具有朝向设置有第二区域35的一侧倾斜的形状。倾斜面36、37经由台阶部(点P3和P4之间的部分以及点P6和P5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区域35续接。亦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区域35是设置在图7中的点P4和P5之间的部位。如上所述,第二区域35的表面形状(设置在点P4和P5之间的部位的表面形状)是平坦的。
现在参照图5和8,在准备好具有以上构型的正极集电端子30(二次电池集电端子)之后,执行焊接处理(步骤S4)。在图8中,仅部分地示出了正极集电端子30的焊接用突出部33A周围的构型。如图8所示,正极集电端子30的焊接用突出部33A与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相靠接(被压靠在其上)。此时,焊接用突出部33A中位于呈凸状的一侧的正面31A(第一区域34)被压靠在边缘部21E上。
图9是示出当从图8中用箭头IX表示的方向观察时正极集电端子30等的视图。图10是示出当从图8中用箭头X表示的方向观察时正极集电端子30等的视图。图11是示出当从图8中用箭头XI表示的方向观察时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的视图。当焊接用突出部33A中位于呈凸状的一侧的正面31A(第一区域34)被压靠在边缘部21E上时,在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中形成弯曲部21F。在图11中,未示出正极集电端子30,以便显示弯曲部21F的状态。
弯曲部21F是通过使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变形成沿径向向外倒下而形成的部位。这里,电极体20是以这样的方式制造的:在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之间设置分隔件并将它们呈螺旋状卷绕。因此,难以精确地保持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的均匀高度,使得边缘部21E容易呈凹凸不平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用突出部33A中位于呈凸状的一侧的正面31A(第一区域34)被压靠在边缘部21E上。如上所述,第一区域34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从其末端(图7中的点Q4)开始与第一区域34接触,使得边缘部21E能沿第一区域34的表面形状(弯曲形状)逐渐均匀地变形。即使边缘部21E呈凹凸不平形状,边缘部21E中也不会过于频繁地发生局部弯曲、翘曲等(与截面形状为梯形的情况相比)。这样以弯曲方式均匀地变形的弯曲部21F形成要进行焊接(要与正极集电端子30接合)的大体平坦表面,从而能形成与正极集电端子30的稳定接触状态(宽范围接触状态)。
现在参照图12,在将正极集电端子30设置在预定位置之后,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侧(第二区域35侧)向正极集电端子30照射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侧(第二区域35侧)的表面是平坦的,所以能增大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与照射位置的失准的容许限度。
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侧(第二区域35侧)的表面是平坦的,所以在朝向突出部照射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时热容易消散(与采用具有简单的半圆形状的构型的情况相比)。也可抑制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末端部的温度上升到必要的温度以上,并且还可抑制激光束穿透焊接用突出部33A。还可抑制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之间由于分隔件的熔融而短路,由此可实现产率的提高。
正极集电端子30(焊接用突出部33A)的一部分和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的一部分在接收能量后被彼此焊接,由此形成焊接部28。由于焊接部28的形成,正极集电端子30能牢固地固定在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上。
再参照图5,在完成焊接之后,将电极体20插入收纳部11(图1)中(步骤S5)。此时,预先将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安装在密封板12上,然后将电极体20、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以一体方式插入收纳部11中。此后,通过激光焊接将密封板12固定至收纳部11的开口,并从设置在密封板12中的孔(未示出)将非水电解质注入外包装壳10中(步骤S6)。电极体20被电解质浸渍。此后,封闭注液孔,以便密封外包装壳10(步骤S7)。这样,制得了二次电池100。
(作用和效果)
图13是示出在正极集电端子30的焊接用突出部33A焊接在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弯曲部21F)上之前的状态的图片。图14是示出在正极集电端子30的焊接用突出部33A焊接在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弯曲部21F)上之后的状态的图片。
现在参照图13和14,在正极集电端子30被焊接之前的状态下,第一区域34具有弯曲形状且第二区域35具有平坦形状,如上所述。在正极集电端子30的焊接用突出部33A被压靠在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上时,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从其末端部(图7中的点Q4)开始与第一区域34接触,使得边缘部21E能沿第一区域34的表面形状(弯曲形状)均匀地变形。这样以弯曲方式均匀地变形的弯曲部21F形成要进行焊接(要与正极集电端子30接合)的大体平坦表面。边缘部21E(弯曲部21F)能在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3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上大范围地与焊接用突出部33A接触(参见图1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侧(第二区域35侧)的表面是平坦的,所以能增大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与照射位置的失准的容许限度。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侧(第二区域35侧)的表面是平坦的,所以能抑制在激光扫描时激光的照射高度(亦即,焊接用突出部33A接收的能量)的变动。此外,正极芯体露出部21(弯曲部21F)与正极集电端子30形成稳定的接触状态(特别地,正极芯体露出部21在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大范围地与正极集电端子30接触的状态)。因此,即使照射位置未对准,也能实现可靠的焊接。
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侧(第二区域35侧)的表面是平坦的,所以在朝向突出部照射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时热容易消散(与采用具有简单的半圆形状的构型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末端部的温度上升到必要的温度以上,并且还可抑制激光束穿透焊接用突出部33A。也可抑制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之间由于分隔件的熔融而短路,由此可实现产率的提高。因此,与传统技术相比,正极集电端子30能以充分的接合强度与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接合(参见图14)。
[其它示例性构型]
电极体20(参见图1)的形状可以是扁平的或可以是圆筒形的。电极体20不限于卷绕型,且可以是层叠型。
现在参照图8,在正极集电端子30的焊接用突出部33A被压靠在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上时,正极集电端子30可被设置成使得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与焊接用突出部33A按直线形延伸的方向(参见图6)大体垂直地交叉。换言之,正极集电端子30可被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纵向(延伸方向)平行。这里使用的极板层叠方向不仅是只用于层叠型电极体20的概念,而且是适用于卷绕型电极体20的概念。如果采用此构型,则能实现接合强度的提高。
参照图7,当观察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在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将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在与平坦部31的厚度方向(图7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宽度”。
第二区域35可具有0.5mm以上的宽度W1。换言之,点P4和点P5之间的直线距离可在0.5mm以上。第二区域35优选具有1.0mm以上的宽度W1。如果宽度W1在0.5mm以上,则在照射用于焊接的能量束时可容易地执行定位。即使照射位置未对准,发生不良接合的可能性也很小。
第一区域34可具有3mm以下的宽度W2。换言之,点Q3和点Q5之间的直线距离可在3mm以下。这里,将在与平坦部31的厚度方向(图7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在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末端部(点Q4的位置)处距平坦部31的突出高度定义为高度H1。如果在宽度W2增大时高度H1是一恒定值,则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宽度增大,但第一区域34的曲率减小。因此,在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宽度增大的情况下,也确保了焊接用突出部33A的高度。考虑到高度H1的范围,第一区域34优选具有2.5mm以下的宽度W2。
作为在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末端部(点Q4的位置)处距平坦部31的突出高度的高度H1可在0.5mm以上。换言之,在图7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上在点Q6和点Q4之间的距离可在0.5mm以上。如果高度H1在0.5mm以上,则焊接用突出部33A能与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充分接触。高度H1优选在1.0mm以下。通过适当设定高度H1的值,即使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由于正极集电端子30(焊接用突出部33A)被压靠在边缘部21E上而变形,也能防止对混合物层和相邻集电端子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比较例1]
图15是示出比较例1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Z1焊接在电极体20(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焊接之前的状态下,正极集电端子30Z1的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截面形状是简单的半圆形状。亦即,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5两者都具有弯曲表面。
在比较例1的情况下,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呈凹状的表面)是弯曲的,所以在朝向焊接用突出部33A的第二区域35照射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时热难以消散,并且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末端部的温度容易上升到必要的温度以上。当激光束由于温度上升而穿透正极集电端子30Z1(焊接用突出部33A)时,分隔件熔融,这很可能会导致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之间的短路(产率损失)。
[比较例2]
图16是示出比较例2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Z2焊接在电极体20(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焊接之前的状态下,正极集电端子30Z2的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亦即,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5两者都具有平坦表面。
在比较例2的情况下,由于焊接用突出部33A的突出的表面(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呈凸状的表面)是平坦的,故在焊接用突出部33A被压靠在电极体20(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上时,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难以均匀地弯曲。这会容易导致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中的局部弯曲21G、翘曲等。在边缘部21E中发生局部弯曲21G等的情况下,难以以充分的焊接强度使集电端子与电极体的边缘部接合。
[比较例3]
图17是示出比较例3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Z3焊接在电极体20(正极芯体露出部21)的边缘部21E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焊接之前的状态下,正极集电端子30Z3的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截面形状为U形。亦即,第一区域34包括平坦表面和弯曲表面,且第二区域35也包括平坦表面和弯曲表面。正极集电端子30Z3的焊接用突出部33A未采用“第一区域34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且在焊接用突出部33A中设置在第一区域34(弯曲表面)的背面侧的第二区域35的表面形状是平坦的”这样的构型。
换言之,正极集电端子30Z3的焊接用突出部33A不具有其中形成在正面31A侧的弯曲表面与形成在背面31B侧的平坦表面彼此面对的部分。在焊接用突出部33A中未形成这样的部分,而是形成在正面31A侧的弯曲部分面对形成在背面31B侧的弯曲部分且形成在正面31A侧的平坦部分面对形成在背面31B侧的平坦部分。
在比较例3的情况下,焊接用突出部33A的突出的表面(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呈凸状的表面)的一部分为平坦表面,且该平坦表面外侧的两个部分具有弯曲表面。根据此构型,与梯形的情况(图16所示的比较例2)相比,难以形成局部弯曲21G,但与实施例1相比,可以说容易形成局部弯曲21G。
此外,在比较例3的情况下,焊接用突出部33A的背面(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呈凹状的表面)的一部分为平坦表面,且该平坦表面外侧的两个部分具有弯曲表面。根据此构型,可认为在朝向焊接用突出部33A的第二区域35A照射诸如激光的高能量束时热可容易地消散,但认为不能预期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改型]
图18是示出根据正极集电端子30(图7)的改型的正极集电端子30A的剖视图。在正极集电端子30(图7)的情况下,第二区域35具有平坦表面。在图15所示的正极集电端子30A的情况下,第二区域35具有弯曲表面,其曲率半径R2(第二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区域34的曲率半径R1(第一曲率半径)。曲率半径R2的值优选尽可能大。通过正极集电端子30A获得的效果比第二区域35具有平坦表面的正极集电端子30的效果差,但就上述观点而言,正极集电端子30A能提供比比较例1至3好的效果。优选地对尺寸W1、W2、H1的参数进行优化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第二区域35可具有0.5mm以上的宽度W1。第二区域35优选具有1.0mm以上的宽度W1。第一区域34可具有3mm以下的宽度W2。第一区域34优选具有2.5mm以下的宽度W2。作为在焊接用突出部33A的末端部(点Q4的位置)处距平坦部31的突出高度的高度H1可在0.5mm以上。高度H1优选在1.0mm以下。
[示例]
为了比较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效果,进行以下实验。首先,为了制造电极体20,准备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并具有15μm的厚度的金属箔,并在该金属箔的除其端部以外的两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由此形成正极芯体。此外,准备由铜制成并具有10μm的厚度的金属箔,并在该金属箔的除其端部以外的两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由此形成负极芯体。
将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切断成预定尺寸,使得电池容量为3.6Ah。经由分隔件(多孔绝缘层)卷绕这样呈带状形成的正极芯体和负极芯体。此时,正极芯体的正极芯体露出部21从分隔件的一端突出,且负极芯体的负极芯体露出部22从分隔件的另一端突出。通过卷绕,获得具有扁平形状的电极体20。针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1准备具有相同构型的这样的电极体20。
然后,针对实施例1准备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正极集电端子30由铝制成,且负极集电端子40由铜制成。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两者都被设定成具有0.6mm的厚度、12mm的宽度和50mm的长度。图7所示的尺寸W1(第二区域35的宽度W1)被设定为1.3mm,尺寸W2(第一区域34的宽度)被设定为2mm,且高度H1(距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平坦部31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0.5mm。通过压力加工来实现这些参数的设定。根据实施例1中所述的工序将具有以上构型的正极集电端子30和负极集电端子40焊接在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上,以便获得二次电池100(参见图1)。通过相同技术,获得共30个二次电池100。
此外,针对比较例1准备正极集电端子30Z1(图15)和与之具有相同构型的负极集电端子。在比较例1中,与图7所示的尺寸W2(第一区域34的宽度)相对应的部分的尺寸被设定为1.0mm,且与图7所示的尺寸H1(距焊接用突出部33A的平坦部31的突出高度)相对应的部分的尺寸被设定为0.5mm。采用0.5mm的值来针对比较例1和实施例1中的焊接用突出部33A设定相同的高度。这里采用的其它构型在比较例1和实施例1中相同。基于比较例1,获得共30个二次电池。
关于这样获得的各个电池,确认高速率下的充放电性能,然后拆卸各电池以便确认集电端子和电极体20的边缘部21E之间的焊接状态。关于充放电性能,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两者都呈现大于预定阈值的放电特性。然而,当拆卸电池以确认它们的焊接状态时,对于比较例1而言在30个电池之中的6个电池中观察到不良接合。实施例1的电池无一具有不良接合。因此,基于实施例1的构思,发现集电端子能以充分的焊接强度与电极体的边缘部接合。
[实施例2至10]
现在参照图19至27,下面说明根据实施例2至10的集电端子。图19至27与实施例1中的图6相对应。下面说明与实施例1的差别。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多个焊接用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实施例1或其改型中详细说明的构型。
现在参照图19,实施例2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B包括具有大体T形的平坦部31。平坦部31设置有两个凹口部38。在平坦部31的靠近延伸部32的部分中形成有焊接用突出部33A。在平坦部31的与边缘部21E的中央对应的部分中形成有焊接用突出部33B。焊接用突出部33A、33B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33B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亦即,正极集电端子30B设置成使得正极芯体露出部的边缘部21E(各边缘部)与焊接用突出部33A、33B按直线形延伸的相应方向大体垂直地交叉。正极集电端子30B设置有凹口部38,并且可以说正极集电端子30B在电解质对电极体20的浸渍特性和过充电气体的排出特性方面是优良的。
现在参照图20,实施例3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C包括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形状相似的形状的平坦部31。在平坦部31中形成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焊接用突出部33A、33B。焊接用突出部33A、33B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33B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现在参照图21,实施例4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D除实施例3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C(图20)的构型外还包括焊接用突出部33C、33D。焊接用突出部33A、33B、33C、33D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33B、33C、33D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现在参照图22,实施例5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E包括形成在平坦部31的大致中央的焊接用突出部33B,和形成在关于焊接用突出部33B直线对称的位置处的焊接用突出部33A、33C。焊接用突出部33A、33B、33C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33B、33C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现在参照图23,实施例6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F包括形成在平坦部31的大致中央的焊接用突出部33C、33D,和形成在关于焊接用突出部33C、33D直线对称的位置处的焊接用突出部33A、33B。平坦部31设置有四个凹口部38。焊接用突出部33A、33B、33C、33D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33B、33C、33D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正极集电端子30F设置有凹口部38,并且可以说正极集电端子30F在电解质对电极体20(未示出)的浸渍特性和过充电气体的排出特性方面是优良的。
现在参照图24,实施例7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G包括等间隔地彼此平行设置的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G。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G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G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现在参照图25,实施例8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H包括等间隔地彼此平行设置的焊接用突出部33A、33C、33E、33G和等间隔地彼此平行设置的焊接用突出部33B、33D、33F。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G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G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现在参照图26,实施例9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J适用于所谓的圆筒形电极体,且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D以90°间隔设置在平坦部31中,使得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D从中央部呈放射状延伸。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D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焊接用突出部33A至33D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现在参照图27,实施例10中的正极集电端子30K也适用于所谓的圆筒形电极体,且共八个焊接用突出部,亦即焊接用突出部33A1、33A2、33B1、33B2、33C1、33C2、33D1、33D2,在平坦部31中设置成从中央部呈放射状延伸。焊接用突出部33A1、33B1、33C1、33D1以90°的间隔彼此分开,且焊接用突出部33A2、33B2、33C2、33D2也以90°的间隔彼此分开。这些焊接用突出部设置成使得极板层叠方向与这些焊接用突出部的相应纵向(延伸方向)平行。
上面已说明了实施例、比较例和示例,但这里说明的内容在所有方面都仅仅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示出,且意在涵盖在与权利要求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做出的所有改型。

Claims (4)

1.一种要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所述二次电池集电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
平坦部(31),所述平坦部具有正面和背面;和
具有直线形延伸形状的焊接用突出部(33),所述焊接用突出部是通过使所述平坦部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其中:
所述焊接用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平坦部突出成使得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正面侧呈凸状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并且
当观察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设置在所述正面上的第一区域的表面形状是弯曲的,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背面侧的第二区域的表面形状是平坦的。
2.一种要焊接在电极体的边缘部上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所述二次电池集电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
平坦部(31),所述平坦部具有正面和背面;和
具有直线形延伸形状的焊接用突出部(33),所述焊接用突出部是通过使所述平坦部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其中
所述焊接用突出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平坦部突出成使得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正面侧呈凸状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背面侧呈凹状的形状;并且
当观察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设置在所述正面上的第一区域的表面形状以第一曲率半径弯曲,且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设置在背面侧的第二区域的表面形状以大于所述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二曲率半径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其特征在于
在当观察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在与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时将与所述平坦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宽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具有3mm以下的宽度,所述第二区域具有0.5mm以上的宽度,并且在与所述平坦部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所述焊接用突出部的末端的距所述平坦部的突出高度为0.5mm以上。
4.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集电端子;以及
在所述二次电池集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电极体的所述边缘部相靠接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二区域照射用于焊接的激光。
CN201510543471.1A 2014-08-29 2015-08-28 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390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5809A JP6056819B2 (ja) 2014-08-29 2014-08-29 二次電池用集電端子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4-175809 2014-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0656A true CN105390656A (zh) 2016-03-09
CN105390656B CN105390656B (zh) 2018-03-06

Family

ID=55403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3471.1A Active CN105390656B (zh) 2014-08-29 2015-08-28 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64720A1 (zh)
JP (1) JP6056819B2 (zh)
KR (1) KR101697018B1 (zh)
CN (1) CN10539065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4420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88844A (zh) * 2016-11-22 2018-05-29 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 电池用连接结构体检查装置及电池用连接结构体检查方法
CN111247662A (zh) * 2018-04-20 2020-06-05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汇流条的电池模块及电池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8221B (zh) * 2017-12-18 2019-09-20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软包电芯激光点焊夹具
CN111900318B (zh) * 2018-03-01 2023-02-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汽车
CN209087968U (zh) * 2018-08-02 2019-07-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6570A (ja) * 1999-04-22 2000-11-02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 池
US20020164524A1 (en) * 2001-05-02 2002-11-07 Ngk Insulators, Lt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CN102110790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36588A (en) * 1979-04-10 1980-10-24 Toshiba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ser welding
JP2002075319A (ja) * 2000-08-31 2002-03-15 Yuasa Corp 密閉形電池
WO2007091717A1 (ja) * 2006-02-07 2007-08-16 Gs Yuasa Corporation 電池の製造方法、その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電池、及び電池の検査方法
JP5006603B2 (ja) * 2006-09-06 2012-08-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179103B2 (ja) * 2006-09-20 2013-04-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211901B1 (ko) * 2010-05-25 2012-12-13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20130053026A (ko) * 2011-11-14 2013-05-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6570A (ja) * 1999-04-22 2000-11-02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 池
US20020164524A1 (en) * 2001-05-02 2002-11-07 Ngk Insulators, Lt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CN102110790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形成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4420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04420B (zh) * 2016-03-18 2019-1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88844A (zh) * 2016-11-22 2018-05-29 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 电池用连接结构体检查装置及电池用连接结构体检查方法
CN108088844B (zh) * 2016-11-22 2020-08-18 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 电池用连接结构体检查装置及电池用连接结构体检查方法
CN111247662A (zh) * 2018-04-20 2020-06-05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汇流条的电池模块及电池组
CN111247662B (zh) * 2018-04-20 2023-03-21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0656B (zh) 2018-03-06
JP6056819B2 (ja) 2017-01-11
KR20160026771A (ko) 2016-03-09
JP2016051584A (ja) 2016-04-11
KR101697018B1 (ko) 2017-01-16
US20160064720A1 (en) 2016-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3501B2 (en)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6806217B2 (ja) 二次電池
CN105390656A (zh) 二次电池集电端子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KR101264511B1 (ko) 이차 전지
JP5657307B2 (ja) 溶接方法、電池並びに組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
JP6569322B2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CN101529613A (zh) 具有改进的安全性及优良制造工艺特性的袋形二次电池
CN105518904A (zh) 电池组
JP2011070918A (ja) 電池
JP2011049065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5645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70346049A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2016219124A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US882205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EP4243196A1 (en)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CN103477468A (zh) 方形电池
US20240136664A1 (en)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mprising the same
JP5490967B1 (ja)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764569B2 (ja) 密閉型電池
JP2018107014A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231965A (ja) 密閉型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