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5141B - 插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75141B CN105375141B CN201510445500.0A CN201510445500A CN105375141B CN 105375141 B CN105375141 B CN 105375141B CN 201510445500 A CN201510445500 A CN 201510445500A CN 105375141 B CN105375141 B CN 1053751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liding block
- substrate
- storage space
- cont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9—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mov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inearly, e.g. slid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基板的安装作业效率并提高成品率的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10)具备基板(40)、绝缘体(50)、滑块(60)以及接触器(80)。滑块(60)在绝缘体(50)内可以在位置(90)、(91)之间滑动。接触器(80)收纳在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内面和基板承受部(62)之间。在滑块(60)位于位置(90)的状态下,基板承受部(62)将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固定在离开基板(40)的电极垫(41)的位置上,或者固定在将簧片触点部(87)相对于电极垫(41)的推压力限制在特定值以内的位置上,在滑块(60)从位置(90)向位置(91)移动时,解除位置的固定。滑块(60)在滑动时推压接触器(80),从而将簧片触点部(87)推压到电极垫(4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具备多个接触器的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多极ZIF(Zero Insertion Force,零插入力)连接器型插头连接器具有固定有多个接触器的绝缘体和收纳于绝缘体内的基板。基板具有电气连接到接触器的电极垫(electrode pad)。对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互相焊接,从而固定电气连接。通过焊锡固定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从而可以获得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之间的充分的连接强度。
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之间的焊接一般使用烙铁,手工进行作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706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086187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上述利用焊锡固定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是用焊锡手动固定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因此作业要花费较长时间。尤其是具有多个接触器的多极型插头连接器时,需要花费更长时间。
此外,如果插头连接器是具有多个接触器的多极型,则接触器之间的间距较窄。因此,彼此相邻的接触器其簧片触点部之间有可能会因为焊锡而被电气连接,发生锡桥(bridge)问题。或者,焊接作业所使用的助焊剂溶液会对接触器的簧片触点部和基板的电极垫之间的连接部产生干扰,从而导致簧片触点部和电极垫的电气连接发生不良。另一方面,难以将焊接后的基板从接触器上拆下。因此,当发生上述锡桥或不良时,插头连接器就会被废弃,成品率变差。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基板的安装作业效率并提高成品率的插头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具备:设有电极垫的基板;内部设有第一收纳空间部的绝缘体;接触器,其具备可以连接到上述基板的上述电极垫的簧片触点部;滑块以及推压部。
上述滑块具备主体部和基板承受部。上述主体部收纳在上述第一收纳空间部内,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上述主体部具备第二收纳空间部和开口部,所述第二收纳空间部设置在该主体部的内部,收纳上述接触器的上述簧片触点部,所述开口部和上述第二收纳空间部相连通,并且可以插入上述基板。在上述第二收纳空间部内,上述基板承受部在其与上述第二收纳空间部的内面之间配置上述接触器,并且抵接于上述基板的端部,将上述基板定位在上述簧片触点部可以连接到上述电极垫的位置上。在上述主体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上述基板承受部与上述接触器接触,借此,将上述簧片触点部固定在离开上述基板的上述电极垫的位置上,或者固定在将上述簧片触点部相对于上述电极垫的推压力限制在特定值以内的位置上,并且,在上述主体部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时,解除上述簧片触点部位置的固定。在上述主体部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推压部将上述接触器朝向上述电极垫推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基板的安装作业效率并提高成品率的插头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插头连接器被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表示上述插头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是以和图3一样的方式,表示上述插头连接器的滑块位于第一位置,并且上述插头连接器的基板离开上述插头连接器基板承受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使上述基板与上述滑块的开口部相向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以和图3一样的方式,表示将上述基板插入到上述滑块的收纳空间部内直至与上述基板承受部相抵接的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图1是表示插头连接器10的立体图。插头连接器10用于例如对电子设备之间进行连接。更具体而言,插头连接器10设置在一电子设备中,形成为可以拆装到另一电子设备中所设置的插座连接器中。
图2是表示插头连接器10被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2所示,插头连接器10具有壳体20和收纳于壳体20内的一对分总成30。分总成30彼此结构相同。因此,对两个分总成标记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分总成30具有:设有多个电极垫41的基板40,可以收纳基板40的绝缘体50,设置在绝缘体50内且电气连接到基板40的电极垫41的多个接触器80,收纳在绝缘体50内且形成为可以相对于绝缘体50进行滑动的滑块60。
在沿基板40的两个主面42、43长度方向的边缘部上,设置有多个电极垫41。电极垫41沿基板40的长度方向配置成一列。基板40形成为可以连接到上述一电子设备上。
图3是沿与插头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表示插头连接器10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绝缘体50由绝缘构件形成。绝缘体50形成为可以将滑块60收纳在内部并且使滑块60可以在其内部滑动。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绝缘体50的内部,形成有可以收纳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第一收纳空间部)51。在绝缘体50的两个端面52、53上,形成有与收纳空间部51相连通的开口部54、55。
在收纳空间部51的内面56中沿长度方向的面部56a、56b上,从开口部54附近的位置到开口部55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部(第四抵接部)57。相对于从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的范围,阶梯部57朝向收纳空间部51的内侧突出。
在收纳空间部51中,从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的宽度,即收纳空间部51的内面56之间的宽度设定为可以收纳滑块60。阶梯部57之间的宽度设定为比滑块60的宽度窄。
滑块60以可以在绝缘体50的收纳空间部51的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被收纳。滑块60具有形成为例如矩形的主体部61和形成于主体部61内的基板承受部62。
主体部61以可以在绝缘体50的收纳空间部51的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的范围内滑动的方式被收纳。更具体而言,为了使主体部61能够滑动,其宽度形成为与面部56a、56b中从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范围间的长度相同,或者稍小于面部56a、56b中从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范围间的长度。主体部61中,与收纳空间部51的面部56a、56b相向的两个侧面形成为与收纳空间部51的面部56a、56b平行。
沿绝缘体50的长度方向的壁部中,从开口部54到阶梯部57的部分中形成有卡合孔部59,其将外部和收纳空间部51相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卡合孔部59夹住收纳空间部51,形成于两侧的壁部上。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孔部59沿绝缘体50的长度方向,在两端部各形成一个。
如图3所示,在滑块60的主体部61的两侧部,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突出部(限制部、第一抵接部)70。卡合突出部70形成为可以收纳到绝缘体50的卡合孔部59内。
沿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的滑动方向,卡合孔部59形成为比卡合突出部70长。卡合孔部59的开口部54侧内面(限制部、第二抵接部)59a是与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在卡合突出部70中,沿滑动方向与卡合孔部59的内面59a相向的端面71是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平面。
卡合突出部70中,端面71相反侧的端面72倾斜于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的滑动方向。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从滑块60与绝缘体50相分解的状态下,将滑块60通过开口部54插入到绝缘体50的收纳空间部51内时,便于开展该插入作业。
也就是说,在通过开口部54,将滑块60插入到收纳空间部51内时,卡合突出部70的端面72抵接于绝缘体50的开口部54的边缘部,端面72倾斜,从而可以顺利地将滑块60插入到收纳空间部51内。
滑块60可以在卡合突出部70的端面71抵接于卡合孔部59的内面59a的第一位置90(后述图4所示)和滑块60抵接于绝缘体50的阶梯部57的第二位置91之间滑动。
在滑块60的主体部61内,形成有收纳空间部(第二收纳空间部)65。在主体部61的周面中,与主体部61相对于绝缘体50的滑动方向正交的一端面66上,形成有与收纳空间部65相连通的开口部67。在主体部61中,在夹着收纳空间部65、与端面66处于相反侧的端面(第三抵接部)68上,形成有与收纳空间部65相连通的开口部69。
主体部61的端面68形成为可以抵接于绝缘体50的阶梯部57。端面68抵接于阶梯部57的位置即第二位置91。在端面68抵接于绝缘体50的阶梯部57的状态下,主体部61具有通过绝缘体50的开口部54露出到外部的高度。
基板承受部62收纳在主体部61的收纳空间部65内,形成为可以和主体部61成一体地相对于绝缘体50滑动。具体而言,基板承受部62固定在主体部61的长度方向两端。基板承受部62被配置为,在沿收纳空间部65的长度方向的两个内面之间具有间隙93。
如图2所示,在绝缘体50的收纳空间部51内,接触器80的设置数量与一个基板40上所设置的电极垫41数量相同。更具体而言,在绝缘体50的收纳空间部51中,与基板40的一主面42相向的部分,即沿收纳空间部51的长度方向的部分上,设置有数量与设置于一主面42上的电极垫41数量相同的接触器80。这些接触器80间隔与电极垫41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而配置。此外,这些接触器80被配置为可以连接到对应的电极垫41。
同样地,在沿收纳空间部5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部分上,设置有数量与设置于基板40另一主面43上的电极垫41数量相同的接触器80。沿收纳空间部51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所设置的接触器80与沿收纳空间部5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部分上所设置的接触器80夹住基板承受部62,对称地设置。为了提高导电率,利用导电率高的金属对各接触器80的表面实施了电镀处理。
如图3所示,接触器80具有从绝缘体50的高度方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度,换言之,具有从开口部55延伸到开口部54的长度。接触器80的一端部81固定在绝缘体50的开口部55附近。在连接到上述插座连接器时,接触器80的一端部81电气连接到插座连接器的接触器。
在接触器80中,从一端部81到阶梯部57的部分形成为平行于绝缘体50的收纳空间部51的内面。接触器80的另一端部82通过滑块60的开口部64,收纳在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内。更具体而言,接触器80的另一端部82收纳在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内面与基板承受部62之间的规定间隙93内。
接触器80的另一端部82具有:使接触器80朝向基板承受部62侧弯曲的弯曲部83,朝向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内面突出的突出部85,朝向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86,以及形成为可以连接到基板40的电极垫41的簧片触点部87。
弯曲部83沿宽度方向与绝缘体50的阶梯部57相向。相对于接触器80中从一端部81到弯曲部83的部分,弯曲部83向收纳空间部65的宽度方向内侧弯曲。
接触器80弯曲从而形成突出部85。突出部85朝向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内面突出。
以下,对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内面和突出部85进行具体说明。在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的内面中沿长度方向的部分上,从开口部69附近的位置到开口部69的范围内,形成有阶梯部(推压部)73。阶梯部73朝向收纳空间部65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阶梯部73的内面74平行于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的滑动方向。
图4是以和图3一样的方式,表示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并且基板40离开基板承受部62的状态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阶梯部73形成在不与突出部85抵接的位置上。在阶梯部73中,开口部69侧形成有倾斜面75,倾斜面75倾斜于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的滑动方向,形成为当滑块60从第一位置90移动到第二位置91时,突出部85可以骑跨在其上。
现在,返回到接触器80的说明。接触器80的倾斜部86与突出部85相连地形成。簧片触点部87接在倾斜部86后而形成。倾斜部86倾斜于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的滑动方向,因此,相对于突出部85,簧片触点部87配置在收纳空间部65的宽度方向内侧。
以下,对倾斜部86进行具体说明。如图4所示,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倾斜部86抵接于基板承受部62。基板承受部62形成为,通过与倾斜部86相抵接,可以将簧片触点部87的位置固定、亦即定位在离开基板40的轨道的位置上。
基板40的轨道是指在从滑块60的开口部67到基板承受部62的范围内,基板40移动到与基板承受部62相抵接为止的路径。由于可以将簧片触点部87的位置固定在离开基板40的轨道的位置上,因此,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即便基板40通过开口部67被收纳到滑块60内,基板40的插入前端以及电极垫41也不会接触到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
或者,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基板承受部62通过与倾斜部相接触,从而可以将簧片触点部87固定、亦即定位在如下所述位置上,即从簧片触点部87对基板40输入的推压力在特定值以内的位置上。
对于这一点,以下将进一步具体说明。通过将簧片触点部87定位在与基板40相接触的位置上,从而在将基板40插入到滑块60内时,簧片触点部87接触基板40的前端,并骑跨在该前端上。
由于簧片触点部87骑跨在基板40的前端上,接触器80发生弯曲,因此,在接触器80的弹力作用下,簧片触点部87被推压向基板40的前端。该推压力随接触器80的弯曲量成比例地增大。
上述特定值是施加于簧片触点部87表面上的镀层不发生剥落这一范围内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如果超过特定值,镀层就会剥落。特定值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获得。
壳体20形成为可以收纳两个分总成30。具体而言,在壳体2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部21。收纳空间部21形成为可以收纳并固定在宽度方向上连结的两个分总成30。
如图2所示,具体为,绝缘体50通过例如螺丝100固定在壳体20上。
在各绝缘体5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覆盖基板4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覆盖部110。各覆盖部110的形状相同。覆盖部110的平面形状为向一侧开口的C字型,具有一对侧壁部111和连结两侧壁部111的端壁部112。一对侧壁部111和端壁部112形成为,基板40的长度方向端部可以嵌合在两个侧壁部111和端壁部112所包围的范围内。
两个侧壁部111上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贯穿两个侧壁部111的卡合孔部(固定结构、第一卡合部)113。在基板40抵接于基板承受部62,并且滑块60位于第二位置91的状态下,基板40中沿宽度方向与覆盖部111的两个侧壁部111相向的部分中,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贯穿基板40的卡合槽部44(固定结构、第二卡合部)。
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形成为可供弹簧销(固定结构、插入构件)101插入,并且可与之卡合。如果将弹簧销101插入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则弹簧销101与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相嵌合。弹簧销101具有从一侧壁部111的卡合孔部113到另一侧壁部111的卡合孔部113的长度。
接下来,对基板40的电极垫41和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的连接作业进行说明。首先,将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上。如果将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上,则滑块60的卡合突出部70抵接于卡合孔部59的内面59a,滑块60停止移动。作业人员通过将滑块60移动到滑块60相对于绝缘体50停止移动的位置,从而可以将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上。
图5是表示使基板40与滑块60的开口部67相向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接着,如图5所示,以电极垫41形成侧的端部朝向开口部67的状态,使基板40与滑块60的开口部67相向。继而,如图3所示,从滑块60的开口部67插入基板40。
图6是以和图3一样的方式,表示将基板40插入到滑块60的收纳空间部65内直至与基板承受部62相抵接的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继而,如图6所示,通过滑块60的开口部67,将基板40插入到收纳空间部65内。在将基板40插入到与基板承受部62相抵接的位置时,作业人员即停止插入作业。
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通过与基板承受部62的抵接,接触器80被定位在离开基板40的轨道的位置上。换言之,即便基板40抵接于基板承受部62,接触器80也不会接触基板40。
或者,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通过与基板承受部62的抵接,接触器80被定位在如下位置,即施加给基板40的推压力在特定值以内,不会致施加于接触器80表面的镀层剥落的位置。
因此,在插入基板40直至与基板承受部62相抵接前,即便接触器80接触到基板40的前端,也能防止施加于接触器80表面的镀层剥落。另外,由于推压力不会致使施加于接触器80的镀层剥落,因此,在与基板承受部62抵接前,只用较小的力量即可插入基板40。
接着,如图3所示,维持基板40与基板承受部62的抵接状态,与此同时,将滑块60从第一位置90移动到第二位置91。由于滑块60从第一位置90移动到第二位置91,因此,接触器80的倾斜部86中基板承受部62的抵接位置发生移动。
由于接触器80的倾斜部86中基板承受部62的抵接位置发生移动,因此,基板承受部62对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的位置限制,换言之,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偏离基板40的轨道的位置定位,或者从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输入到基板40的推压力在特定值以内的位置定位被解除。其原因在于,倾斜部86倾斜于滑块60的滑动方向。
因此,接触器80变为可以移动到基板40侧的状态,簧片触点部87接触基板40的电极垫41。如上所述,基板承受部62具有定位功能,可以将基板40定位在簧片触点部87可以连接到电极垫41的位置上。
此外,由于滑块60从第一位置90移动到第二位置91,因此,滑块60的阶梯部73前端的倾斜面75抵接于接触器80的突出部85。如果滑块60进一步移动,则突出部85会骑跨在阶梯部73上。
突出部85骑跨在阶梯部73上后,突出部85则会被朝向基板40推压。因此,从簧片触点部87输入到电极垫41的推压力增加。
突出部85的形状和阶梯部73的形状形成为,通过突出部85骑跨在阶梯部73上时所产生的、从簧片触点部87输入到电极垫41的推压力,可以获得簧片触点部87和电极垫41之间的充分的连接强度。
如果滑块60到达第二位置91,则滑块60的前端面68抵接于绝缘体50的阶梯部57,滑块60停止移动。在滑块60停止移动前,作业人员将基板40和滑块60插入到绝缘体50内,从而可以将滑块60移动到第二位置91上。
如果滑块60到达第二位置91,则绝缘体50的卡合孔部113和基板40的卡合槽部44在宽度方向上相向。滑块60到达第二位置91后,作业人员会将弹簧销101插入到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中。通过将弹簧销101插入到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中,在弹簧销101的作用下,基板40被固定在滑块60内。此外,由于基板40抵接于基板承受部62,因此滑块60被固定在第二位置91上。
要从滑块60内拔出基板40时,首先,从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中拔出弹簧销101。
接着,将滑块60从第二位置91移动到第一位置90。如果将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则在基板承受部62的作用下,基板40也被移动。如果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则基板承受部62会抵接于接触器80,借此,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离开基板40的电极垫41。或者,簧片触点部87移动到输入给电极垫41的推压力为特定值的位置上。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后,作业人员拔出基板40。
这种结构的插头连接器10可以提高基板40的安装作业效率并提高成品率。对于这一点,以下将具体说明。由于是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插入基板40,因此,可以轻松开展基板40的插入作业。
具体为,在滑块60位于第一位置90的状态下,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不接触基板40。或者,即便在接触器80接触基板40的情况下,从接触器80输入到基板40的推压力也相对较小,不会使接触器80的表面镀层剥落。因此,可以轻松地将基板40插入到与基板承受部62相抵接的位置。
进而,在基板40抵接于基板承受部62的状态下,如果将滑块60从第一位置90移动到第二位置91,则滑块60的阶梯部73会推压接触器80的突出部85,借此,接触器80发生变形,从簧片触点部87输入到电极垫41的推压力变大。
滑块60的阶梯部73和接触器80的突出部85形成为,为实现簧片触点部87和电极垫41的电气连接并维持连接状态,而产生充分的推压力。换言之,滑块60的阶梯部73和接触器80的突出部85形成为,簧片触点部87和电极垫41的电气连接以及连接的维持具有高度可靠性。
如此一来,通过将滑块60从第一位置90移动到第二位置91这一简单作业,可以获得具有高度可靠性的、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和基板40的电极垫41的电气连接。
如上所述,可以轻松地将基板40插入到与基板承受部62相接触的位置上,并且可以轻松获得具有高度可靠性的、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和电极垫41的电气连接,因此,可以提高基板40的安装作业效率。
进而,利用从簧片触点部87输入到电极垫41的推压力,维持接触器80的簧片触点部87和基板40的电极垫41的连接。连接簧片触点部87和电极垫41的作业不使用焊锡,因此,该作业不会发生失败等情况。从而可以提高成品率。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可以提高基板的安装作业效率并提高成品率。
此外,如果将滑块60移动到第一位置90,则滑块60的卡合突出部70抵接于绝缘体50的卡合孔部59的内面59a,滑块60停止移动。如果将滑块60移动到第二位置91,则滑块60的前端面68抵接于绝缘体50的阶梯部57,滑块60停止移动。
如此一来,根据滑块60停止前的移动,可以将滑块60移动到位置90、91,因此,作业人员无需对滑块60进行细致的位置校准,可以提高基板40的安装作业效率。
此外,由于在位置90、91处停止滑块60的结构是利用形成于滑块60上的卡合突出部70和形成于绝缘体50上的卡合孔部59构成的,因此,可以轻松构成在位置90、91处停止滑块60的结构。
另外,通过将弹簧销101插入到卡合孔部113和卡合槽部44中,可以锁紧基板40。
此外,由于基板40的锁紧结构是利用弹簧销101、形成于绝缘体50上的卡合孔部113和形成于基板40上的卡合槽部44构成的,因此,可以轻松构成基板40的锁紧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在实施阶段变更构成要素加以具体化。此外,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发明。例如,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若干构成要素。
符号说明
10 插头连接器
40 基板
41 电极垫
44 卡合槽部(固定结构、第二卡合部)
50 绝缘体
51 收纳空间部(第一收纳空间部)
57 阶梯部(第四抵接部)
59a 内面(限制部、第二抵接部)
60 滑块
61 主体部
62 基板承受部
65 收纳空间部(第二收纳空间部)
67 开口部
68 端面(第三抵接部)
70 卡合突出部(限制部、第一抵接部)
73 阶梯部(推压部)
80 接触器
87 簧片触点部
90 第一位置
91 第二位置
101 弹簧销(固定结构、插入构件)
113 卡合孔部(固定结构、第一卡合部)
Claims (8)
1.一种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有电极垫的基板;
内部设有第一收纳空间部的绝缘体;
接触器,其具备可以连接到上述基板的上述电极垫的簧片触点部;
滑块,其具备主体部和基板承受部;
所述主体部收纳在上述第一收纳空间部内,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并且所述主体部具备内侧壁,所述内侧壁限定用于收纳上述接触器的上述簧片触点部的第二收纳空间部,并且所述主体部还具有与上述第二收纳空间部相连通并且可以插入上述基板的开口部;
其中,所述接触器还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收纳空间部中并且朝向所述第二收纳空间部的内表面突出;和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收纳空间部中并且与所述突出部连续地形成,所述倾斜部具有与所述簧片触点部续接的端部,所述倾斜部相对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倾斜并且也朝向所述基板承受部倾斜,
所述基板承受部设置成在其与上述第二收纳空间部的内面之间配置上述接触器,并且抵接上述基板的端部,以将上述基板定位在上述簧片触点部可以连接到上述电极垫的位置上,所述基板承受部设置成:(a)在上述主体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i)将上述簧片触点部固定在离开上述基板的上述电极垫的位置上,或者(ii)将上述簧片触点部固定在将上述簧片触点部相对于上述电极垫的推压力限制在特定值以内的位置上;并且(b)在上述主体部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时,解除上述簧片触点部位置的固定;以及
阶梯部,所述阶梯部沿所述主体部的内侧壁形成,所述阶梯部包括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内面以及与所述内面的下端相连并且相对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内面与所述倾斜面相比限定了较小的内部尺寸,所述阶梯部构造成在上述主体部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时,通过与所述突出部接触将上述接触器朝向上述电极垫推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限制部,所述限制部用于将上述滑块相对于上述绝缘体的移动限制在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具备:
第一抵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滑块上;
第二抵接部,其设置在上述绝缘体上,在上述滑块主体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沿从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抵接于上述第一抵接部;
第三抵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滑块上;和
第四抵接部,其设置在上述绝缘体上,在上述滑块主体部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沿从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的方向抵接于上述第三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固定结构,用于将上述基板固定在上述滑块的上述第二收纳空间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结构具备:
第一卡合部,其设置在上述绝缘体上;
第二卡合部,其设置在上述基板上;和
插入构件,其被插入到上述第一、第二卡合部中,与上述第一、第二卡合部相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包括固定至所述绝缘体的第一固定端和自由地定位在所述第二收纳空间部中的第二自由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定位成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位置中时与所述阶梯部的所述内面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位置中时,所述突出部定位成与所述阶梯部的所述倾斜面相邻且向内隔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60768 | 2014-08-06 | ||
JP2014160768A JP5919340B2 (ja) | 2014-08-06 | 2014-08-06 | プラグ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75141A CN105375141A (zh) | 2016-03-02 |
CN105375141B true CN105375141B (zh) | 2019-07-26 |
Family
ID=53761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45500.0A Active CN105375141B (zh) | 2014-08-06 | 2015-07-27 | 插头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66901B2 (zh) |
EP (1) | EP2983247B1 (zh) |
JP (1) | JP5919340B2 (zh) |
CN (1) | CN10537514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161176A1 (en) * | 2016-03-16 | 2017-09-21 | Yamaichi Electronics Usa,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
CN113964596B (zh) * | 2021-11-19 | 2024-09-24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 | 对接模块和无线遥测伏安相位仪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96435A (en) * | 1991-01-03 | 1992-03-17 | Burndy Corporation | Bi-level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contacts for us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ards |
JP2005056745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TWM276354U (en) * | 2005-02-05 | 2005-09-21 | Egbn Electronics Ltd | Card edge connector |
CN1679214A (zh) * | 2001-05-25 | 2005-10-05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2009093892A (ja) * | 2007-10-05 | 2009-04-30 |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用アダプタ |
US7527513B1 (en) * | 2008-03-07 | 2009-05-05 |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 Contact member deformation slot connector |
CN101888037A (zh) * | 2010-06-24 | 2010-11-17 |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流连接器 |
CN103311734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3427204A (zh) * | 2012-05-25 | 2013-12-04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雌型连接器和卡边缘连接器 |
CN103474832A (zh) * | 2012-06-08 | 2013-12-25 | 莫列斯公司 | 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32201B (en) * | 1978-07-18 | 1982-11-17 | Ferranti Ltd | Edge connectors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US4196955A (en) * | 1979-02-07 | 1980-04-08 |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
US4695111A (en) * | 1986-04-10 | 1987-09-22 | Amp Incorporated |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having wiping action |
JP2001203484A (ja) * | 2000-01-18 | 2001-07-27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カードプラ |
JP2002170645A (ja) | 2000-11-23 | 2002-06-14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コネクタの金属ケ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322689B2 (ja) * | 2004-01-19 | 2009-09-0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Zifコネクタ |
JP2006024454A (ja) * | 2004-07-08 | 2006-01-26 | Fujitsu Ltd | コネクタ |
JP4028543B2 (ja) * | 2004-11-19 | 2007-12-2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7338303B1 (en) * | 2006-12-06 | 2008-03-04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carriage component |
US7390208B1 (en) * | 2006-12-06 | 2008-06-24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
KR20120006301A (ko) * | 2010-07-12 | 2012-01-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테스트 소켓 |
JP2014086187A (ja) | 2012-10-19 | 2014-05-12 |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lc | コネクタ |
US8905773B2 (en) * | 2013-02-20 | 2014-12-09 | Nanya Technology Corp. | Memory socket with special contact mechanism |
-
2014
- 2014-08-06 JP JP2014160768A patent/JP59193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7-23 EP EP15177989.9A patent/EP29832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7-27 CN CN201510445500.0A patent/CN105375141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28 US US14/811,145 patent/US946690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96435A (en) * | 1991-01-03 | 1992-03-17 | Burndy Corporation | Bi-level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contacts for us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ards |
CN1679214A (zh) * | 2001-05-25 | 2005-10-05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2005056745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TWM276354U (en) * | 2005-02-05 | 2005-09-21 | Egbn Electronics Ltd | Card edge connector |
JP2009093892A (ja) * | 2007-10-05 | 2009-04-30 |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用アダプタ |
US7527513B1 (en) * | 2008-03-07 | 2009-05-05 |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 Contact member deformation slot connector |
CN101888037A (zh) * | 2010-06-24 | 2010-11-17 |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流连接器 |
CN103311734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3427204A (zh) * | 2012-05-25 | 2013-12-04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雌型连接器和卡边缘连接器 |
CN103474832A (zh) * | 2012-06-08 | 2013-12-25 | 莫列斯公司 | 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83247B1 (en) | 2018-06-13 |
JP2016048597A (ja) | 2016-04-07 |
US20160043490A1 (en) | 2016-02-11 |
JP5919340B2 (ja) | 2016-05-18 |
EP2983247A1 (en) | 2016-02-10 |
CN105375141A (zh) | 2016-03-02 |
US9466901B2 (en) | 2016-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886954B1 (ko) | 커넥터 | |
TWI663793B (zh) | 電連接器 | |
JP5766848B1 (ja) | コネクタ | |
TW201543763A (zh) | 端子座與電子卡連接器 | |
KR20150110333A (ko) | 커넥터 | |
US20110237113A1 (en) | Conductor insertion plug | |
JP2004111364A (ja) | とくに電子回路に電圧源を接続するための電気接触装置 | |
JP2015106529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110223788A1 (en) | Electrical power outlet | |
EP3226355B1 (en) | Contact | |
US1042281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tacts thereof | |
CN105375141B (zh) | 插头连接器 | |
TWM447602U (zh) | 電連接模組及電子裝置 | |
US20110223787A1 (en) | Power device with a movable connector plug | |
CN109193197A (zh) | 一种电路板的电连接装置 | |
US9419357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13149454A (ja) |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
TWI597007B (zh) | 卡緣連接器 | |
JP6350072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454608B2 (ja) | コネクタ端子 | |
TWM511147U (zh) | 電連接器 | |
TWI569521B (zh) | 卡緣連接器 | |
CN107112670A (zh) | 用于mig焊炬的电接触 | |
JP2018125276A (ja) | 速結端子コネクタ | |
JP2014086268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