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9702A -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69702A CN105369702A CN201510770691.8A CN201510770691A CN105369702A CN 105369702 A CN105369702 A CN 105369702A CN 201510770691 A CN201510770691 A CN 201510770691A CN 105369702 A CN105369702 A CN 1053697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adway
- floating plate
- vibration isolation
- road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1068 loa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17 Vin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30 bottlenec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GAZMNJKRQFZKS-UHFFFAOYSA-N chloroethene;ethen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lC=C.CC(=O)OC=C HGAZMNJKRQFZK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与其上方的行车路面即沥青路面之间设置钢弹簧浮置板,通过各个弹簧隔振器的弹簧剪切刚度和设置在浮置板左右两侧的柔性止水材料的压缩刚度组成浮置板的竖向支撑和横向支撑刚度,并通过剪力铰和设置在浮置板前后两端的柔性止水材料实现浮置板的垂向变形及纵向稳定性平缓无突变;并设置柔性止水材料、路缘石排水沟和纵向排水暗沟避免了雨水在浮置板与坡面层之间的间隙中积聚,防止户外环境雨水对弹簧隔振器的腐蚀损坏。本发明能够防止道路交通引起的地下空间结构振动,具有隔振效果好、能够在户外环境中长时间可靠工作、施工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能够防止道路交通引起的地下空间结构振动。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因此有不少的地下空间需要规划在行车道路的下方。但车辆运行过程中,因路面不平整包括设置的减速板产生的振动通过道路结构传播到建筑物,使建筑物墙体和楼板振动,并在建筑物室内产生二次结构噪声,因此路面交通同时带来了地下空间结构的振动问题,长期持久的微幅振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建筑结构的长期沉降和安全性能产生影响。道路车辆荷载造成地下空间结构的振动可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振源车辆荷载、振动传递媒介道路系统、振动承受者地下空间结构。事实上,在没法消除或减弱振源的情况下,降低地下空间结构振动响应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隔振路面,以减少结构振动,减少人群的不舒服感。
目前,在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上的市政道路的隔振问题理论和实践尚无成熟经验和可靠的方法可供参考。对已有交通荷载引起的振动影响,隔振主要集中于空沟或填充沟、地基加固和筏基等,但这些方案都存在施工难度大、隔振效果差、难以在户外环境中长时间可靠工作、维修困难中的一个或多种问题,且难于在地下空间结构上方道路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以克服现有隔振系统隔振效果差、户外使用寿命低、施工及养护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道路隔振系统的施工方法,达到施工方便的目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包括隔振车行道及位于其四周的前方车行道、后方车行道、左侧非车行道和右侧非车行道,其中,所述隔振车行道位于地下空间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振车行道包括混凝土垫层、钢弹簧浮置板、沥青路面、路缘石和路侧石;所述混凝土垫层由铺平层、坡面层和凸台组成,铺平层铺设在所述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之上,坡面层和凸台均设置在铺平层的上表面并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的纵向排水暗沟,坡面层的坡向朝向该纵向排水暗沟;所述钢弹簧浮置板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和嵌入固定在该浮置板中的多个弹簧隔振器组成,各个弹簧隔振器均安装在所述坡面层的顶面上,使得浮置板的底面与所述坡面层的顶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沥青路面铺设在钢弹簧浮置板的顶面上;所述浮置板的前端面与所述前方车行道之间、后端面与所述后方车行道之间均留有横向缝隙,并且所述浮置板的前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与所述前方车行道连接、后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与所述后方车行道连接;所述路缘石的顶部设有朝向其内侧面设置的进水口、内部设有与该进水口连通的排水沟,其设置在所述凸台之上并使得所述排水沟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所述沥青路面具有朝向所述进水口的坡向;所述路缘石和凸台的外侧面紧贴其中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与所述浮置板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缝隙,所述路侧石的外侧面紧贴另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下部紧贴所述坡面层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所述浮置板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缝隙;所述两条横向缝隙和两条纵向缝隙中均填充有柔性止水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弹簧隔振器设有外筒组件和安装于外筒组件之内并具有弹簧的内筒组件;所述内筒组件固定在所述坡面层的顶面上,所述外筒组件的外壁上套装焊接有环形连接板,构成所述浮置板的钢筋通过焊接在环形连接板上与所述外筒组件连接固定。
为了有效提高隔振车行道对地下空间的隔振性能以及浮置板的竖向支撑和横向支撑刚度,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各个弹簧隔振器以组成点阵的方式在所述浮置板中分布,该点阵的横排方向垂直于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纵列方向平行于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并且,所述隔振车行道的前端部区域、后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和右端部区域均设有大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的间隔密度。
为了增强隔振车行道的排水效果,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混凝土垫层还设有垂直于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设置的横向排水暗沟,坡面层还具有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向。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坡面层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度为0.3°至0.4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坡面层朝向纵向排水暗沟的坡度为0.8°至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柔性止水材料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聚乙烯发泡填板、遇水膨胀止水条和橡胶密封条。
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隔振车行道及位于其四周的前方车行道、后方车行道、左侧非车行道和右侧非车行道的施工步骤,其中,所述隔振车行道位于地下空间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车行道的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所述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之上铺设混凝土垫层,并对该混凝土垫层进行防水施工,其中,所述混凝土垫层由铺平层、坡面层和凸台组成,铺平层铺设在所述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之上,坡面层和凸台均设置在铺平层的上表面并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的纵向排水暗沟,坡面层的坡向朝向该纵向排水暗沟;
步骤二、在所述纵向排水暗沟和坡面层上铺设能够隔离混凝土的隔离层,并在所述纵向排水暗沟的上方放置与所述坡面层接近于平齐的钢盖板;
步骤三、先在所述隔离层位于所述坡面层顶面的部分放置多个弹簧隔振器的外筒组件,并在各个外筒组件的外壁上套装焊接环形连接板,然后绑扎钢筋并通过将钢筋焊接在环形连接板上实现与各个外筒组件连接固定,再放置模板并一次性浇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和所述钢筋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其中,所述各个弹簧隔振器的外筒组件嵌入固定在该浮置板中,所述浮置板的前端面与所述前方车行道之间、后端面与所述后方车行道之间均留有横向缝隙;
步骤四、待所述浮置板的混凝土硬化后,拆除浮置板的模板,将所述各个弹簧隔振器的内筒组件安装在对应的外筒组件之内并固定在所述坡面层的顶面上;
步骤五、用所述各个弹簧隔振器将所述浮置板顶升到预设的高度,使得所述浮置板的底面与所述坡面层的顶面之间留有间隙;
步骤六、在所述混凝土垫层的凸台上设置路缘石,其中,所述路缘石的顶部设有朝向其内侧面设置的进水口、内部设有与该进水口连通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路缘石和凸台的外侧面紧贴其中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与所述浮置板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缝隙;
步骤七、设置路侧石,其中,该路侧石的外侧面紧贴另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下部紧贴所述坡面层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所述浮置板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缝隙;
步骤八、在所述两条横向缝隙和两条纵向缝隙中填充柔性止水材料,并将所述浮置板的前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与所述前方车行道连接、后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与所述后方车行道连接;
步骤九、在所述钢弹簧浮置板的顶面上铺设沥青路面,其中,该沥青路面具有朝向所述进水口的坡向。
为了有效提高隔振车行道100对地下空间的隔振性能以及浮置板的竖向支撑和横向支撑刚度,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各个弹簧隔振器以组成点阵的方式在所述浮置板中分布,该点阵的横排方向垂直于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纵列方向平行于所述隔振车行道行车方向,并且,所述隔振车行道的前端部区域、后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和右端部区域均设有大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的间隔密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坡面层朝向纵向排水暗沟的坡度为0.8°至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柔性止水材料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聚乙烯发泡填板、遇水膨胀止水条和橡胶密封条。
参见图2、图3和图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发明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与其上方的行车路面即沥青路面130之间设置钢弹簧浮置板120,通过钢弹簧浮置板120的固有振动频率远低于激振频率的各个弹簧隔振器122作用,利用钢弹簧浮置板120的浮置板121的质量惯性来平衡汽车在沥青路面130上运行引起的动荷载,仅有没有被平衡的动荷载和静荷载才通过弹簧隔振器122传到路基(即前方车行道200、后方车行道300、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或者地下空间结构(即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上,达到对地下空间减振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通过各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弹簧剪切刚度和设置在浮置板121左右两侧的柔性止水材料800的压缩刚度组成浮置板121的竖向支撑和横向支撑刚度,并通过剪力铰700和设置在浮置板121前后两端的柔性止水材料800实现浮置板121的垂向变形及纵向稳定性平缓无突变,从而确保了车辆在隔振车行道100上行驶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从而,解决了市政道路影响下城市大型地下空间开发中遇到的低频振动和噪声大等技术难题,有效隔离城市市政道路引起的建筑物地下空间中的低频振动与结构噪音,让建筑物里的人流处于绿色、舒适环境,保持较好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第二,本发明在浮置板121的四周设置柔性止水材料800来阻止行车路面即沥青路面130上的水从浮置板121的四周流入浮置板121与坡面层112之间的间隙中,并在沥青路面130形成朝向路缘石排水沟140a的坡向,使得落在沥青路面130上的水能够通过排水沟140a自动流入市政排水系统,防止沥青路面130上大量积水;并且,本发明在坡面层112形成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向,使得渗入到浮置板121与坡面层112之间的间隙中的水能够通过纵向排水暗沟110a自动流入市政排水系统;从而避免了雨水在浮置板121与坡面层112之间的间隙中积聚,防止户外环境雨水对弹簧隔振器122的腐蚀损坏,提高了隔振车行道100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其中,弹簧隔振器122的弹簧及钢套筒与空气的交接面可通过采用镀锌等防腐措施并在使用中加强维护,来确保钢构件的使用年限能与浮置板的使用年限一致。
第三,本发明仅需局部开挖沥青路面130以露出故障损坏的弹簧隔振器122,即可更换该弹簧隔振器122的内筒组件122b,使得道路隔振系统的维修维护很便捷。
第四,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施工方便。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防止道路交通引起的地下空间结构振动,具有隔振效果好、能够在户外环境中长时间可靠工作、施工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道路隔振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隔振车行道100带有透视效果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的D-D剖视图;
图7为图6的E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弹簧隔振器122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环形连接板12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道路隔振系统,包括隔振车行道100及位于其四周的前方车行道200、后方车行道300、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其中,隔振车行道100位于地下空间的上方;隔振车行道100包括混凝土垫层110、钢弹簧浮置板120、沥青路面130、路缘石140和路侧石150。
上述混凝土垫层110由铺平层111、坡面层112和凸台113组成,铺平层111铺设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之上,坡面层112和凸台113均设置在铺平层111的上表面并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纵向排水暗沟110a,坡面层112的坡向朝向该纵向排水暗沟110a。
上述钢弹簧浮置板120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121和嵌入固定在该浮置板121中的多个弹簧隔振器122组成,其中,弹簧隔振器122常用现有的结构,其设有外筒组件122a和安装于外筒组件122a之内并具有弹簧122c的内筒组件122b;每一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外筒组件122a的外壁上套装焊接有环形连接板123,构成浮置板121的钢筋通过焊接在环形连接板123上与外筒组件122a连接固定,每一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内筒组件122b均固定在坡面层112的顶面上,使得浮置板121的底面与坡面层112的顶面之间留有间隙。并且,各个弹簧隔振器122以组成点阵的方式在浮置板121中分布,该点阵的横排方向垂直于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纵列方向平行于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并且,隔振车行道100的前端部区域、后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和右端部区域均设有大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122的间隔密度。
上述浮置板121的前端面与前方车行道200之间、后端面与后方车行道300之间均留有横向缝隙,并且浮置板121的前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前方车行道200连接、后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后方车行道300连接;路缘石140的顶部设有朝向其内侧面设置的进水口140b、内部设有与该进水口140b连通的排水沟140a,其设置在凸台113之上并使得排水沟140a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沥青路面130具有朝向进水口140b的坡向;路缘石140和凸台113的外侧面紧贴左侧非车行道400设置、内侧面与浮置板121的左侧面之间留有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一纵向缝隙,路侧石150的外侧面紧贴右侧非车行道500设置、内侧面下部紧贴坡面层112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浮置板121的右侧面之间留有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二纵向缝隙;两条横向缝隙和两条纵向缝隙中均填充有柔性止水材料800,该柔性止水材料800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聚乙烯发泡填板801、遇水膨胀止水条802和橡胶密封条803。沥青路面130铺设在钢弹簧浮置板120的顶面上。其中,排水沟140a和纵向排水暗沟110a可以通过接入市政排水系统实现隔振车行道100的路面和内部排水。
其中,对于位于地下空间上的某段道路,其路面标高不足以设置能够确保地下空间隔振的填土的情况下,该段道路可设置本发明的隔振车行道100来实现地下空间隔振,而对于路面标高足以设置能够确保地下空间隔振的填土的路段,则设置成普通道路则可,上述前方车行道200和后方车行道300均采用相对于本发明的隔振道路而言的普通道路,它们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符合道路施工规范的任意一种类型的行车道路;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可是人行道、绿地、隔离带等非用于行车的区域。上述混凝土垫层110的铺平层厚度取决于隔振车行道100的路面所需达到的标高。
另外,上述弹簧隔振器122的几何尺寸、弹簧刚度和黏质阻力、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122之间的间隔距离、浮置板121的混凝土厚度,通过采用现场测试方法获取激励样本,并以随机分布的数量统计理论分析其统计特性,根据其统计参数模拟出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代表性激励的方式选取。
本实施例一中,上述坡面层112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度优选为0.3°,坡面层112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度优选为1°。
上述道路隔振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隔振车行道100及位于其四周的前方车行道200、后方车行道300、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的施工步骤,其中,隔振车行道100位于地下空间的上方,隔振车行道100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一、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之上铺设混凝土垫层110,并对该混凝土垫层110进行防水施工,其中,混凝土垫层110由铺平层111、坡面层112和凸台113组成,铺平层111铺设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之上,坡面层112和凸台113均设置在铺平层111的上表面并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纵向排水暗沟110a,坡面层112的坡向朝向该纵向排水暗沟110a;
步骤二、在纵向排水暗沟110a和坡面层112上铺设能够隔离混凝土的隔离层如聚乙烯塑料布,并在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上方放置与坡面层112接近于平齐的钢盖板900;
步骤三、先在隔离层位于坡面层112顶面的部分放置多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外筒组件122a,并在各个外筒组件122a的外壁上套装焊接环形连接板123,然后绑扎钢筋并通过将钢筋焊接在环形连接板123上实现与各个外筒组件122a连接固定,再放置模板并一次性浇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和钢筋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121,其中,各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外筒组件122a嵌入固定在该浮置板121中,浮置板121的前端面与前方车行道200之间、后端面与后方车行道300之间均留有横向缝隙;各个弹簧隔振器122以组成点阵的方式在浮置板121中分布,该点阵的横排方向垂直于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纵列方向平行于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并且,隔振车行道100的前端部区域、后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和右端部区域均设有大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122的间隔密度;
步骤四、待浮置板121的混凝土硬化后,拆除浮置板121的模板,将各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内筒组件122b安装在对应的外筒组件122a之内并固定在坡面层112的顶面上;
步骤五、用各个弹簧隔振器122将浮置板121顶升到预设的高度,使得浮置板121的底面与坡面层112的顶面之间留有间隙;
步骤六、在混凝土垫层110的凸台113上设置路缘石140,其中,路缘石140的顶部设有朝向其内侧面设置的进水口140b、内部设有与该进水口140b连通的排水沟140a,排水沟140a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并且,路缘石140和凸台113的外侧面紧贴左侧非车行道400设置、内侧面与浮置板121的左侧面之间留有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一纵向缝隙;
步骤七、设置路侧石150,其中,该路侧石150的外侧面紧贴右侧非车行道500设置、内侧面下部紧贴坡面层112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浮置板121的右侧面之间留有沿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二纵向缝隙;
步骤八、在两条横向缝隙和两条纵向缝隙中填充柔性止水材料800,并将浮置板121的前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前方车行道200连接、后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后方车行道300连接;
步骤九、在钢弹簧浮置板120的顶面上铺设沥青路面130,其中,该沥青路面130具有朝向进水口140b的坡向。
参见图2、图3和图6,本发明的道路隔振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本发明在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与其上方的行车路面即沥青路面130之间设置钢弹簧浮置板120,通过钢弹簧浮置板120的固有振动频率远低于激振频率的各个弹簧隔振器122作用,利用钢弹簧浮置板120的浮置板121的质量惯性来平衡汽车在沥青路面130上运行引起的动荷载,仅有没有被平衡的动荷载和静荷载才通过弹簧隔振器122传到路基(即前方车行道200、后方车行道300、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或者地下空间结构(即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上,达到对地下空间减振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通过各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弹簧剪切刚度和设置在浮置板121左右两侧的柔性止水材料800的压缩刚度组成浮置板121的竖向支撑和横向支撑刚度,并通过剪力铰700和设置在浮置板121前后两端的柔性止水材料800实现浮置板121的垂向变形及纵向稳定性平缓无突变,从而确保了车辆在隔振车行道100上行驶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第二,本发明在浮置板121的四周设置柔性止水材料800来阻止行车路面即沥青路面130上的水从浮置板121的四周流入浮置板121与坡面层112之间的间隙中,并在沥青路面130形成朝向路缘石排水沟140a的坡向,使得落在沥青路面130上的水能够通过排水沟140a自动流入市政排水系统,防止沥青路面130上大量积水;并且,本发明在坡面层112形成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向,使得渗入到浮置板121与坡面层112之间的间隙中的水能够通过纵向排水暗沟110a自动流入市政排水系统;从而避免了雨水在浮置板121与坡面层112之间的间隙中积聚,防止户外环境雨水对弹簧隔振器122的腐蚀损坏,提高了隔振车行道100的使用寿命;其中,弹簧隔振器122的弹簧及钢套筒与空气的交接面可通过采用镀锌等防腐措施并在使用中加强维护,来确保钢构件的使用年限能与浮置板的使用年限一致。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道路隔振系统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二中,混凝土垫层110还设有垂直于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设置的横向排水暗沟,坡面层112还具有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向。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道路隔振系统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坡面层112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度为0.47°。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的道路隔振系统与实施例一至三中的任意一个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坡面层112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度为0.8°。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的道路隔振系统与实施例一至三中的任意一个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坡面层112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度为0.12°。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发明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例如,上述路缘石140和凸台113的外侧面也可以紧贴右侧非车行道500设置、内侧面与浮置板121的右侧面之间留有第一纵向缝隙,路侧石150的外侧面紧贴左侧非车行道400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浮置板121的左侧面之间留有第二纵向缝隙。
Claims (11)
1.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包括隔振车行道(100)及位于其四周的前方车行道(200)、后方车行道(300)、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其中,所述隔振车行道(100)位于地下空间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振车行道(100)包括混凝土垫层(110)、钢弹簧浮置板(120)、沥青路面(130)、路缘石(140)和路侧石(150);所述混凝土垫层(110)由铺平层(111)、坡面层(112)和凸台(113)组成,铺平层(111)铺设在所述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之上,坡面层(112)和凸台(113)均设置在铺平层(111)的上表面并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纵向排水暗沟(110a),坡面层(112)的坡向朝向该纵向排水暗沟(110a);所述钢弹簧浮置板(120)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121)和嵌入固定在该浮置板(121)中的多个弹簧隔振器(122)组成,各个弹簧隔振器(122)均安装在所述坡面层(112)的顶面上,使得浮置板(121)的底面与所述坡面层(112)的顶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沥青路面(130)铺设在钢弹簧浮置板(120)的顶面上;所述浮置板(121)的前端面与所述前方车行道(200)之间、后端面与所述后方车行道(300)之间均留有横向缝隙,并且所述浮置板(121)的前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所述前方车行道(200)连接、后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所述后方车行道(300)连接;所述路缘石(140)的顶部设有朝向其内侧面设置的进水口(140b)、内部设有与该进水口(140b)连通的排水沟(140a),其设置在所述凸台(113)之上并使得所述排水沟(140a)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所述沥青路面(130)具有朝向所述进水口(140b)的坡向;所述路缘石(140)和凸台(113)的外侧面紧贴其中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与所述浮置板(121)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一纵向缝隙,所述路侧石(150)的外侧面紧贴另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下部紧贴所述坡面层(112)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所述浮置板(121)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二纵向缝隙;所述两条横向缝隙和两条纵向缝隙中均填充有柔性止水材料(8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隔振器(122)设有外筒组件(122a)和安装于外筒组件(122a)之内并具有弹簧(122c)的内筒组件(122b);所述内筒组件(122b)固定在所述坡面层(112)的顶面上,所述外筒组件(122a)的外壁上套装焊接有环形连接板(123),构成所述浮置板(121)的钢筋通过焊接在环形连接板(123)上与所述外筒组件(122a)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个弹簧隔振器(122)以组成点阵的方式在所述浮置板(121)中分布,该点阵的横排方向垂直于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纵列方向平行于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并且,所述隔振车行道(100)的前端部区域、后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和右端部区域均设有大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122)的间隔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垫层(110)还设有垂直于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设置的横向排水暗沟,坡面层(112)还具有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层(112)朝向横向排水暗沟的坡度为0.3°至0.47°。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层(112)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度为0.8°至0.1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止水材料(800)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聚乙烯发泡填板(801)、遇水膨胀止水条(802)和橡胶密封条(803)。
8.一种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隔振车行道(100)及位于其四周的前方车行道(200)、后方车行道(300)、左侧非车行道(400)和右侧非车行道(500)的施工步骤,其中,所述隔振车行道(100)位于地下空间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车行道(100)的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所述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之上铺设混凝土垫层(110),并对该混凝土垫层(110)进行防水施工,其中,所述混凝土垫层(110)由铺平层(111)、坡面层(112)和凸台(113)组成,铺平层(111)铺设在所述地下空间的建筑物顶板(600)之上,坡面层(112)和凸台(113)均设置在铺平层(111)的上表面并且该两者之间形成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纵向排水暗沟(110a),坡面层(112)的坡向朝向该纵向排水暗沟(110a);
步骤二、在所述纵向排水暗沟(110a)和坡面层(112)上铺设能够隔离混凝土的隔离层,并在所述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上方放置与所述坡面层(112)接近于平齐的钢盖板(900);
步骤三、先在所述隔离层位于所述坡面层(112)顶面的部分放置多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外筒组件(122a),并在各个外筒组件(122a)的外壁上套装焊接环形连接板(123),然后绑扎钢筋并通过将钢筋焊接在环形连接板(123)上实现与各个外筒组件(122a)连接固定,再放置模板并一次性浇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和所述钢筋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121),其中,所述各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外筒组件(122a)嵌入固定在该浮置板(121)中,所述浮置板(121)的前端面与所述前方车行道(200)之间、后端面与所述后方车行道(300)之间均留有横向缝隙;
步骤四、待所述浮置板(121)的混凝土硬化后,拆除浮置板(121)的模板,将所述各个弹簧隔振器(122)的内筒组件(122b)安装在对应的外筒组件(122a)之内并固定在所述坡面层(112)的顶面上;
步骤五、用所述各个弹簧隔振器(122)将所述浮置板(121)顶升到预设的高度,使得所述浮置板(121)的底面与所述坡面层(112)的顶面之间留有间隙;
步骤六、在所述混凝土垫层(110)的凸台(113)上设置路缘石(140),其中,所述路缘石(140)的顶部设有朝向其内侧面设置的进水口(140b)、内部设有与该进水口(140b)连通的排水沟(140a),所述排水沟(140a)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并且,所述路缘石(140)和凸台(113)的外侧面紧贴其中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与所述浮置板(121)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一纵向缝隙;
步骤七、设置路侧石(150),其中,该路侧石(150)的外侧面紧贴另一侧所述非车行道设置、内侧面下部紧贴所述坡面层(112)设置、内侧面中上部与所述浮置板(121)之间留有沿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延伸的第二纵向缝隙;
步骤八、在所述两条横向缝隙和两条纵向缝隙中填充柔性止水材料(800),并将所述浮置板(121)的前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所述前方车行道(200)连接、后端部通过多个剪力铰(700)与所述后方车行道(300)连接;
步骤九、在所述钢弹簧浮置板(120)的顶面上铺设沥青路面(130),其中,该沥青路面(130)具有朝向所述进水口(140b)的坡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个弹簧隔振器(122)以组成点阵的方式在所述浮置板(121)中分布,该点阵的横排方向垂直于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纵列方向平行于所述隔振车行道(100)行车方向(V),并且,所述隔振车行道(100)的前端部区域、后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和右端部区域均设有大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弹簧隔振器(122)的间隔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层(112)朝向纵向排水暗沟(110a)的坡度为0.8°至0.12°。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止水材料(800)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聚乙烯发泡填板(801)、遇水膨胀止水条(802)和橡胶密封条(80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70691.8A CN105369702B (zh) | 2015-11-12 | 2015-11-12 |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70691.8A CN105369702B (zh) | 2015-11-12 | 2015-11-12 |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69702A true CN105369702A (zh) | 2016-03-02 |
CN105369702B CN105369702B (zh) | 2016-09-21 |
Family
ID=55372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70691.8A Active CN105369702B (zh) | 2015-11-12 | 2015-11-12 |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6970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0750A (zh) * | 2016-05-09 | 2016-09-28 | 广东工业大学 | 装配式城市隔振道路系统及其快速安装工法 |
CN106192646A (zh) * | 2016-08-30 | 2016-12-07 | 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公路隧道行车减振降噪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2015
- 2015-11-12 CN CN201510770691.8A patent/CN105369702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0750A (zh) * | 2016-05-09 | 2016-09-28 | 广东工业大学 | 装配式城市隔振道路系统及其快速安装工法 |
CN106192646A (zh) * | 2016-08-30 | 2016-12-07 | 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公路隧道行车减振降噪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6192646B (zh) * | 2016-08-30 | 2018-07-06 | 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公路隧道行车减振降噪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69702B (zh) | 2016-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92646B (zh) | 公路隧道行车减振降噪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8547195B (zh) | 一种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3452130B (zh) | 预应力钢筋网加筋土柱板式挡墙 | |
CN104213514A (zh) | 一种覆土波纹钢板-混凝土组合拱桥的加强方法 | |
JP5815360B2 (ja) | 改良地盤、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 |
CN110904823A (zh) | 一种高填软土地区桥头跳车处治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5369702A (zh) |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320352B (zh) | 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 | |
KR101047930B1 (ko) | 도로용 블록의 시공구조 및 도로용 블록의 시공방법 | |
JP2013237989A (ja) | 橋梁の再生方法 | |
CN206127789U (zh) | 公路隧道行车减振降噪结构 | |
CN205134118U (zh) | 适用于防止地下空间结构振动的道路隔振系统 | |
CN112900181B (zh) | 沥青路面薄层加宽的施工方法 | |
Phares et al. |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avement-bridge interface rid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corrective strategies. | |
CN212956001U (zh) |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铺设结构 | |
KR101973657B1 (ko) | 교대 측방유동 방지용 역아치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개보수공법 | |
CN109537393B (zh) |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铺设结构 | |
JP4963506B2 (ja) | 橋梁の再生方法 | |
JP6144726B2 (ja) | 高速道路の山岳トンネルの盤ぶくれした走行路線の修復工法および修復工法用の吊り桟橋 | |
CN217104689U (zh) | 一种钢便桥台后预制搭板结构 | |
CN211256526U (zh) | 一种防塌陷路基 | |
Bloser et al. | Geosynthetically Reinforced Soil-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 (GRS-IBS) Specification Development for PennDOT Publication 447 | |
CN214362628U (zh) | 路基结构 | |
CN212404685U (zh) | 市政道路局部加固结构 | |
RU2681179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емляного полотна 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ых магистралей на участках с развитием карстово-суффозионных процессо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