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3026A -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3026A
CN105333026A CN201510459671.9A CN201510459671A CN105333026A CN 105333026 A CN105333026 A CN 105333026A CN 201510459671 A CN201510459671 A CN 201510459671A CN 105333026 A CN105333026 A CN 105333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synchronizer
solid
frictional force
synchron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96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33026B (zh
Inventor
安田光希
洼田祐二
永坂庄司
细川琢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33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3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33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30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可实现对摩擦部件的位置偏离的防止和组装性提升。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在从第一旋转体(70)对第二旋转体(42)传递驱动时进行同步,其特征在于,具有:同步环(80);以及摩擦部件(90),其介于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之间,对所述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的相对旋转赋予摩擦力,在摩擦部件(90)中,在连结板部(91)的外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同步环(80)的外周的卡合突部(81)的两侧面抵接的多个卡定爪(92),在连结板部(91)的内周形成有始终接触第一旋转体(70)而赋予摩擦力的摩擦力作用爪(93)。

Description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变速器中设置于驱动侧或被驱动侧的旋转轴与齿轮之间、用于使所述旋转轴的转速与所述齿轮的转速同步的同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有些变速器的同步装置中,在供同步套筒以能够轴向移动的方式接合的轮毂和与轮毂同轴配置且能够啮合同步套筒的牙嵌齿轮之间配置同步环。轮毂与同步环构成为在周向上彼此相对移动,但其相对移动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例如,形成于同步环的卡合突部卡定于形成于轮毂的限制用切口上,从而将上述相对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里,在对上述相对移动进行限制时,如果同步环的卡合突部与轮毂的限制用切口发生碰撞,则会产生碰撞声音。
为了减轻这种碰撞声音,在专利文献1中,在轮毂的内周和同步环的外周之间,夹有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随着轮毂和同步环在周向的相对移动而对轮毂和同步环赋予摩擦力。由于在轮毂与同步环之间夹有摩擦部件,从而当轮毂与同步环在周向上相对转动移动时,会在轮毂与同步环之间产生摩擦阻力,缓和轮毂的限制用切口与同步环的卡合突部的碰撞,因此可减轻碰撞声音。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13878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将摩擦部件安装于轮毂和同步环上,因而将与轮毂的内周接触的摩擦力作用爪和卡定于同步环上的卡定爪都设置于摩擦部件的外周。然而,在将摩擦力作用爪和卡定爪都设置于摩擦部件的外周的情况下,由于未限制在轴向的移动,因此在重复工作时摩擦部件会自然地向轴向移动,可能会产生摩擦部件的位置偏离。此外,在组装摩擦部件时,在将摩擦部件组装于轮毂与同步环之间的状态下,摩擦部件会进入轮毂的死角。这种情况下,无法确认摩擦部件是否被可靠地组装,还存在产生组装不完全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对摩擦部件的位置偏离的防止和组装性提升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具有:第一旋转体70,其与旋转轴10结合;同步用套筒30,其以能够在旋转轴10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与第一旋转体70的外周结合,并且在内周形成有花键齿31;第二旋转体42,其一体地配设有传递用牙嵌齿42a,该传递用牙嵌齿42a通过与同步用套筒30的花键齿31啮合,从而能够传递来自旋转轴10的扭矩;同步环80,其配置于第一旋转体70与第二旋转体42之间,具有同步用牙嵌齿80a以及能够与第二旋转体42侧摩擦接合的摩擦接合面80c,该同步用牙嵌齿80a用于通过与花键齿31啮合而进行与第一旋转体70同步的同步旋转;以及摩擦部件90,该摩擦部件90的形成为环状的连结板部91介于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之间,并且该摩擦部件90对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的相对旋转赋予摩擦力,在摩擦部件90中,在连结板部91的外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同步环80的外周的卡合突部81的两侧面抵接的多个卡定爪92,在连结板部91的内周形成有始终接触第一旋转体70而赋予摩擦力的摩擦力作用爪93。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旋转体70的轴向侧面形成有供保持同步环80的同步用牙嵌齿80a的同步环主体82进入的环状槽74,摩擦部件90的摩擦力作用爪93构成为向与卡定爪92相同的方向突出且接触第一旋转体70的环状槽74的内径部74c。
在本发明的同步装置53中,在介于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之间的摩擦部件90中,将卡定爪92形成于摩擦部件90的连结板部91的外周,而将摩擦力作用爪93形成于摩擦部件90的连结板部91的内周。于是,摩擦部件90的卡定爪92、连结板部91、摩擦力作用爪93被配置为覆盖同步环主体82,限制摩擦部件90相对于同步环80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摩擦部件90的位置偏离于同步环80。此外,通过将摩擦力作用爪93设置于连结板部91的内周,从而在将摩擦部件90组装于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之间的状态下,也能够看到与第一旋转体70的内径部74c抵接的摩擦部件90的摩擦力作用爪93。因此,能够确认摩擦部件90是否被可靠地组装,能够防止组装不完全。因而,能够提升摩擦部件90的组装性。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中,摩擦部件90的卡定爪92的内径形成为小于同步环主体82的外径。这里,在组装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时,首先将摩擦部件90组装于同步环80,而在这种情况下,摩擦部件90的卡定爪92的内径侧可靠地组装于同步环主体82的外径上,摩擦部件90不会从同步环80上落下。于是,能够在摩擦部件90和同步环80形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组装于第一旋转体70上,因此摩擦部件90和同步环80相对于第一旋转体70的组装性得以提升。此后,如果将摩擦部件90按压向第一旋转体70,则卡定爪92会以摩擦力作用爪93为起点向外周方向打开,从而解除摩擦部件90相对于同步环80的组装。由此,能够容易地转移到摩擦部件90不会妨碍同步环80在轴向的移动的状态。此外,同步装置53的摩擦力作用爪93的内径形成为小于第一旋转体70的环状槽74的内径部74c的外周。由此,摩擦力作用爪93被按压在环状槽74的内径部74c上,从而使摩擦力作用爪93可靠地接触第一旋转体70,能够有效地赋予摩擦力。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中,摩擦力作用爪93在摩擦部件90的周向上形成于除去为了夹住所述卡合突部81而相邻的所述多个卡定爪92之间的区域92A以外的区域。通过采取这种结构,在组装时,即使形成于连结板部91的内周的摩擦力作用爪93发生变形,也能够防止在摩擦力作用爪93变形时,形成于连结板部91的外周的卡定爪92也同时变形。由此,在组装时,即使摩擦力作用爪93发生变形,也能够防止摩擦部件90从同步环80上脱落。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中,在卡定爪92与同步环80的卡合突部81抵接的部分可以形成锥部92T。根据该结构,在驱动装置时如果摩擦部件90在第一旋转体70与同步环80之间移动,则同步环80的卡合突部81将形成于摩擦部件90的卡定爪92上的锥部92T按压向第一旋转体70侧。如上,每当卡合突部81按压锥部92T时,都会使摩擦部件90的位置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能够有效防止摩擦部件90的脱落。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中,在摩擦力作用爪93的前端部93a可以形成弯曲形状。如上,通过使赋予摩擦力的前端部93a形成为弯曲形状,从而相比仅在前端的一点接触的情况而言能够增加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轻接触时的抵接压力,提升对于磨损的耐久性。此外,在润滑油流过弯曲形状附近的情况下,如果使弯曲形状的弯曲方向为适当的方向,则能够将润滑油引导至适当的方向。
另外,上述标号是将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构成要素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例而示出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能够实现对摩擦部件的位置偏离的防止和组装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变速器同步装置的变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手动变速箱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同步装置的一部分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同步装置的一部分部件的组装结构的说明图,(a)是主视图,(b)是(a)的A-A部分的剖面立体图,(c)是(a)的B-B部分的剖面立体图。
图5是说明同步环的卡合突部与摩擦部件的卡定爪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用于说明同步装置内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变速器,5:壳体,10:输入轴,11:曲轴,12:输出轴,30:同步套筒,31:花键齿,32:换档拨叉槽,42:(3速)驱动齿轮,42A:牙嵌齿轮,42a:牙嵌花键,42b:凸台部,42c:圆锥面,53:(3-4速)同步装置,70:同步轮毂,71:花键齿,72:花键齿,73:收纳槽,74:环状槽,74a:侧部,74b:外径部,74c:内径部,80:锁环,80a:牙嵌齿,80c:圆锥面,81:卡合突部,82:环主体,89:同步弹簧,90:摩擦垫圈,91:连结板部,92:卡定爪,92A:区域,92T:锥部,93:摩擦力作用爪,93a: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变速器同步装置的变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手动变速器(以下,称作“变速器”)1的纵剖视图。该图所示的变速器1是搭载于车辆上的变速器,且构成为使来自发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变速并传递给驱动轮(未图示)。该变速器1具有被支撑为能够在变速器壳体(以下,简称为“壳体”)5内自由旋转的作为主轴(mainshaft)的输入轴10(旋转轴)和作为中间轴(countershaft)的输出轴12、以及固定于壳体5上的被称作空转轴(idleshaft)的倒档轴14。输入轴10、输出轴12和倒档轴14以规定间隔彼此平行配置。此外,在输入轴10与曲轴11之间设有收容于离合器壳体7中的离合器机构8。离合器机构8是公知的机构,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轴向时表示的是输入轴10和输出轴12的轴向,而称作横向时表示的是相对于该轴向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此外,称作上或下时,指的是将变速器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或下。
在输入轴10上,固定设有1速驱动齿轮40和2速驱动齿轮41,并且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有3速驱动齿轮42、4速驱动齿轮43、5速驱动齿轮44和6速驱动齿轮45。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有与1速驱动齿轮40和2速驱动齿轮41分别啮合的1速从动齿轮46和2速从动齿轮47,并且固定设置有与3速驱动齿轮42、4速驱动齿轮43、5速驱动齿轮44和6速驱动齿轮45分别啮合的3速从动齿轮48、4速从动齿轮49、5速从动齿轮50和6速从动齿轮51。通过上述的1~6速驱动齿轮40~45和1~6速从动齿轮46~51构成了设置于输入轴10与输出轴12之间的齿轮组55。
此外,设有用于进行各变速齿轮档的切换的1-2速同步装置52、3-4速同步装置53、5-6速同步装置54。1-2速同步装置52设置于输出轴12上的1速从动齿轮46与2速从动齿轮47之间。3-4速同步装置53设置于输入轴10上的3速驱动齿轮42与4速驱动齿轮43之间。5-6速同步装置54设置于输入轴10上的5速驱动齿轮44与6速驱动齿轮45之间。
后退档设定机构20具有固定设置于输出轴12上的后退用输出齿轮17、设置于倒档轴14上并始终与1速驱动齿轮40啮合的第一空转齿轮18、以及设置于倒档轴14上并始终与后退用输出齿轮17啮合的第二空转齿轮19。此外,后退档设定机构20具有在倒档轴14上的第一空转齿轮18与第二空转齿轮19之间配设的后退档确立用同步装置25。
输入轴10的动力凭借各同步装置(同步啮合机构)52、53、54的操作而经由所选择的变速齿轮档被传递给输出轴12。而且,在被由最终级驱动齿轮60和最终级从动齿轮61构成的最终减速机构减速后,被传递给差动装置62。由此,连结于左右车轴的驱动轴63、64向前进方向旋转。
此外,在设定为后退档时,通过后退档确立用同步装置25使得倒档轴14上的第一空转齿轮18与第二空转齿轮19同步结合。由此,倒档轴14上的第一空转齿轮18和第二空转齿轮19一体旋转,并经由后退用输出齿轮17传递给输出轴12。由此,输出轴12向与设定为前进档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凭借从输出轴12传递给差动装置62的驱动力,使得驱动轴63、64向后退方向旋转。
使用图2说明变速器的同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的同步装置53的侧剖视图。3-4速同步装置53能够设定3速档和4速档的变速档。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同步装置的结构的一例,举例说明3-4速同步装置53,然而不限于此,还可以用于任意其他同步装置(后退档确立用同步装置25、1-2速同步装置52、5-6速同步装置54)。另外,图2所示的3-4速同步装置53左右对称地具有实际为相同结构的3速用的同步机构和4速用的同步机构,而这里仅示出了右侧的同步机构(3速用的同步机构)。图3是用于说明同步装置53的一部分部件(同步轮毂70、锁环80、摩擦垫圈90)的结构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同步装置53具有:同步轮毂70(第一旋转体),其通过与输入轴10花键嵌合,从而与输入轴10结合;同步套筒30(同步用套筒),其能够相对于同步轮毂70在轴向相对移动;锁环80(同步环)和驱动齿轮42(第二旋转体),它们能够与同步套筒30卡合;以及摩擦垫圈90(摩擦部件),其介于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之间。以下,分别具体说明各部分。
如图2所示,在同步套筒3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齿31,该花键齿31与形成于同步轮毂70的外周面的花键齿71彼此啮合。此外,同步套筒30凭借嵌合于换档拨叉槽32中的换档拨叉(未图示)的滑动,而从图2所示的空档位置起沿轴向在左右方向移动。而且,在同步套筒30移动至右侧的3速位置时,确立3速变速档。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环状的同步轮毂70的外周面上,如上所述形成有与同步套筒30的花键齿31啮合的花键齿71,在同步轮毂70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输入轴10花键结合的花键齿72。此外,在同步轮毂70的外周,如图3所示,形成有由凹部构成的收纳槽73。在同步轮毂70的轴向的两侧面形成有供后述的锁环80的环主体82进入的环状槽74。
驱动齿轮42相对于同步套筒30和同步轮毂70设置于轴向的侧部。驱动齿轮42借助滚针轴承9而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输入轴10上。在驱动齿轮42的同步轮毂70侧,相对于驱动齿轮42一体嵌合有在外周形成有牙嵌花键(dogspline)42a(传递用牙嵌齿)的牙嵌齿轮(doggear)42A。如上,牙嵌花键42a一体配设于驱动齿轮42,从而能够实现从输入轴10向作为第二旋转体侧的牙嵌齿轮42A和驱动齿轮42的扭矩传递。如图2所示,在牙嵌齿轮42A的向同步轮毂70侧延伸的凸台部42b的外周,形成有由相对于轴向呈圆锥状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的圆锥面42c。
锁环80如图3所示是具有规定宽度的圆形环状的部件。在锁环80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牙嵌齿80a(同步用牙嵌齿),这些牙嵌齿80a被保持于环主体82。在锁环80的外周面的轴向的一个(驱动齿轮42侧)端部上,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有多个牙嵌齿80a。此外,在其内周面形成有由与凸台部42b的圆锥面42c滑动接触的圆锥状的倾斜面构成的圆锥面80c(摩擦接合面)。
锁环80如图2所示,被配置成使得锁环80的除去牙嵌齿80a之外的部分即环主体82(同步环主体)进入到同步轮毂70的环状槽74内。此外,锁环80如图3所示具有卡合突部81,该卡合突部81由在锁环80的外周面上的等间隔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3处)形成的小突起构成。卡合突部81以在周向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卡合于由设置于同步轮毂70上的凹部构成的收纳槽73中。由此,锁环80能够相对于同步轮毂70和同步套筒30以后述的牙嵌齿80a的半个齿距的程度进行相对旋转。
在锁环80的外周设置有环状的同步弹簧89。同步弹簧89是将弹性金属制的线材形成为圆形环状的部件,其在锁环80的外周相对于牙嵌齿80a沿轴向相邻地设置在同步轮毂70和同步套筒30侧。在同步套筒30处于空档位置时,该同步弹簧89位于被锁环80的牙嵌齿80a、同步轮毂70的轴向端面和同步套筒30的花键齿31的前端部(驱动齿轮42侧的端部)包围的位置。而且,在同步套筒30向驱动齿轮42侧滑动时,被设置于花键齿31的前端部的下端的突出部按压,从而朝牙嵌齿80a侧被向轴心侧(图中的右斜下侧)推出。
根据上述同步装置53的结构,在使被输入轴10驱动的同步轮毂70的旋转与作为被驱动侧的3速驱动齿轮42的旋转同步时,各部分是如下动作的。首先,在凭借换档杆(未图示)的换档操作使同步套筒30向驱动齿轮42侧移动(滑动)时,同步套筒30的花键齿31的突出部将同步弹簧89向径向内侧和轴向的驱动齿轮42侧按压。由此,锁环80隔着同步弹簧89被按压向牙嵌齿轮42A侧。
在同步套筒30向驱动齿轮42侧进一步移动时,图2所示的锁环80的圆锥面80c与牙嵌齿轮42A的圆锥面42c抵接,在它们之间产生摩擦扭矩而牙嵌齿轮42A开始同步旋转。在同步套筒30进一步移动时,锁环80的圆锥面80c与牙嵌齿轮42A的圆锥面42c之间的摩擦扭矩消失,锁环80与牙嵌齿轮42A的同步动作结束。
如上所述使同步套筒30与牙嵌齿轮42A同步后,如果使同步套筒30进一步移动,则同步套筒30的花键齿31会接触牙嵌齿轮42A的牙嵌花键42a,最终咬合并卡合。由此,同步套筒30与驱动齿轮42的结合完成。
接着,进一步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摩擦垫圈90的结构。摩擦垫圈90是对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的相对旋转赋予摩擦力的部件。摩擦垫圈90如图2所示,被配置为使得形成为环状的连结板部91介于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之间。另外,摩擦垫圈90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材构成,在将摩擦垫圈90组装于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之间时,利用摩擦垫圈90的弹性,在使其一部分变形的同时进行组装。
摩擦垫圈90如图3所示,具有形成为环状的连结板部91、从连结板部91的外周沿轴向突出并卡定于锁环80的环主体82的外周的卡定爪92、以及从连结板部91的内周向轴向倾斜并向与卡定爪9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摩擦力作用爪93。在将摩擦垫圈90组装于锁环80时,首先将摩擦垫圈90组装于锁环80。此后,如果将与锁环80形成为一体的摩擦垫圈90按压向同步轮毂70,则卡定爪92会以摩擦力作用爪93为起点向外周方向打开。由此,摩擦垫圈90相对于锁环80的组装被解除。于是,形成为摩擦垫圈90不会妨碍锁环80在轴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参照图6)。
使用图4进一步具体说明摩擦垫圈90与同步轮毂70和锁环80的卡合。图4是同步装置的一部分部件(同步轮毂70、锁环80、摩擦垫圈90)的组装结构的说明图,(a)是主视图,(b)是(a)的A-A部分的剖面立体图,(c)是(a)的B-B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另外,在(a)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锁环80的除去牙嵌齿80a以外的环主体82表示为剖面。此外,在(b)和(c)中,由于与3速用的同步机构相同,因此省略了隔着同步轮毂70而与3速用的同步机构对称地构成于环状槽74内的4速用的同步机构。
如图3、图4(b)和(c)所示,在同步轮毂70的轴向侧面形成有环状槽74。环状槽74具有外径部74a、侧部74b、内径部74c。而且,锁环80中的除去牙嵌齿80a以外的部分即环主体82进入到环状槽74内。由此,摩擦垫圈90的连结板部91被夹持于环状槽74的侧部74b与环主体82之间。
摩擦垫圈90的卡定爪92如图4(b)所示,卡定于环主体82的外周,并且被夹持于环状槽74的外径部74a侧与环主体82的上端之间。这里,如后所述,优选将卡定爪92的内径形成为小于环主体82的外径。此外,在卡定爪92与锁环80的卡合突部81抵接的部分上形成有锥部92T(参照图3或图5)。锥部92T以使得卡定爪92从其根部侧起向前端侧逐渐变细的方式倾斜。
摩擦垫圈90的摩擦力作用爪93如图4(c)所示,始终接触环状槽74的内径部74c,从而对同步轮毂70赋予摩擦力。这里,如后所述,优选将摩擦力作用爪93的内径形成为小于同步轮毂70的环状槽74的内径部74c的外周直径。此外,在摩擦力作用爪93的前端部93a形成有弯曲形状。
下面说明卡定爪92与摩擦力作用爪93隔着连结板部91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3和图4(a)所示,摩擦力作用爪93在摩擦垫圈90的周向上配置于除了为了夹住所述卡合突部81而相邻的2个卡定爪92之间的区域92A之外的区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53中,在摩擦垫圈90的结构中,将卡定爪92形成于连结板部91的外周,而将摩擦力作用爪93形成于连结板部91的内周。于是,摩擦垫圈90的卡定爪92、连结板部91、摩擦力作用爪93如图2所示,被配置为覆盖环主体82,从而限制了摩擦垫圈90相对于锁环80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摩擦垫圈90相对于锁环80产生位置偏离。
此外,通过将摩擦力作用爪93设置于连结板部91的内周,从而如图4(a)所示,即使在将摩擦垫圈90组装于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之间的状态下,摩擦力作用爪93也出现于锁环80的内周侧,因而能够看到摩擦力作用爪93。因此,能够确认摩擦垫圈90是否被可靠地组装,能够防止组装不完全。因此,能够提升摩擦垫圈90的组装性。
此外,如果将卡定爪92的内径构成为小于环主体82的外径,则在组装同步装置53时,首先,在将摩擦垫圈90组装于锁环80时,卡定爪92可靠地安装于环主体82,可防止摩擦垫圈90从锁环80上落下。于是,能够在摩擦垫圈90和锁环80形成为一体的状态下将摩擦垫圈90组装于同步轮毂70,因而摩擦垫圈90和锁环80相对于同步轮毂70的组装性得以提升。
此外,在组装时,接下来,在将摩擦垫圈90和锁环80向同步轮毂70按压时,在摩擦垫圈90中,卡定爪92以摩擦力作用爪93为起点向外周方向打开。于是,摩擦垫圈90相对于锁环80的组装被解除,转移至摩擦垫圈90不会妨碍锁环80在轴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如上,仅凭将组装有摩擦垫圈90的锁环80向同步轮毂70按压的动作,就能够解除摩擦垫圈90与环主体82的卡合。此后,摩擦垫圈90从环主体82离开规定距离,从而始终接触同步轮毂70。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得摩擦垫圈90容易地转移到不会妨碍锁环80在轴向上的移动的状态。
在经过上述步骤而使摩擦垫圈90介于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之间的状态下,摩擦力作用爪93的内径构成为小于同步轮毂70的环状槽74的内径部的外周。因此,摩擦力作用爪93被按压在环状槽74的内径部上,从而能够使摩擦力作用爪93可靠地接触同步轮毂70,从而有效地赋予摩擦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将摩擦力作用爪93在摩擦垫圈90的周向上形成于除去为了夹住卡合突部81而相邻的2个卡定爪92之间的区域92A以外的区域。如上构成的情况下,在组装时,即使形成于连结板部91的内周的摩擦力作用爪93变形,也能够防止形成于连结板部91的外周的卡定爪92随着摩擦力作用爪93的变形而同时变形。由此,在组装时,即使摩擦力作用爪93变形,也能够防止摩擦垫圈90相对于锁环80位置偏离。
此外,在卡定爪92能够与锁环80的卡合突部81的两侧面抵接的部分形成有锥部92T。使用图5说明这种结构的作用。图5是说明锁环80的卡合突部81与摩擦垫圈90的卡定爪92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图,且是从图4(a)的C方向观察的图。另外,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同步轮毂70的位置,并且透过同步轮毂70示出了锁环80与摩擦垫圈90的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根据具有锥部92T的结构,在驱动装置时如果摩擦垫圈90在同步轮毂70与锁环80之间移动,则锁环80的卡合突部81将形成于卡定爪92上的锥部92T向同步轮毂70侧按压。如上,每当卡合突部81按压锥部92T时,都将使摩擦垫圈90的位置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能够有效防止摩擦垫圈90的位置偏离。
此外,在摩擦力作用爪93的前端部93a形成有弯曲形状。如果将摩擦力作用爪93的前端部93a构成为弯曲形状,则相比仅在前端的一点处接触的情况而言,能够增加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轻接触时的抵接压力,提升对于磨损的耐久性。
此外,使用图6说明通过将摩擦力作用爪93的前端部93a构成为弯曲形状而对润滑油带来的作用。图6是用于说明同步装置内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局部放大图。润滑油在弯曲形状附近流动的情况下,如果使弯曲形状的弯曲方向为适当的方向,则能够将润滑油引导至适当的方向。例如图6所示,通过使摩擦力作用爪93的前端部93a向锁环80的圆锥面80c与驱动齿轮42侧的牙嵌齿轮42A之间弯曲,能够将润滑油引导至圆锥面42c与圆锥面80c之间,减轻磨损,从而能够提升同步装置53整体的寿命。

Claims (6)

1.一种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旋转体,其与旋转轴结合;
同步用套筒,其以能够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周结合,并且在内周形成有花键齿;
第二旋转体,其一体地配设有传递用牙嵌齿,该传递用牙嵌齿通过与所述同步用套筒的所述花键齿啮合,从而能够传递来自所述旋转轴的扭矩;
同步环,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具有同步用牙嵌齿以及能够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侧摩擦接合的摩擦接合面,该同步用牙嵌齿用于通过与所述花键齿啮合而进行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同步的同步旋转;以及
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的形成为环状的连结板部介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同步环之间,并且该摩擦部件对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同步环的相对旋转赋予摩擦力,
在所述摩擦部件中,在所述连结板部的外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所述同步环的外周的卡合突部的两侧面抵接的多个卡定爪,在所述连结板部的内周形成有始终接触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赋予摩擦力的摩擦力作用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轴向侧面形成有环状槽,所述同步环的保持所述同步用牙嵌齿的同步环主体进入该环状槽中,
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摩擦力作用爪向与所述卡定爪相同的方向突出且接触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环状槽的内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部件中,所述卡定爪的内径形成为小于所述同步环主体的外径,所述摩擦力作用爪的内径形成为小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环状槽的内径部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力作用爪在摩擦部件的周向上形成于除去为了夹住所述卡合突部而相邻的所述多个卡定爪之间的区域之外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定爪与所述同步环的所述卡合突部抵接的部分形成有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摩擦力作用爪的前端部形成有弯曲形状。
CN201510459671.9A 2014-08-04 2015-07-30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Active CN105333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9090 2014-08-04
JP2014159090A JP6069268B2 (ja) 2014-08-04 2014-08-04 変速機の同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3026A true CN105333026A (zh) 2016-02-17
CN105333026B CN105333026B (zh) 2018-06-08

Family

ID=5528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9671.9A Active CN105333026B (zh) 2014-08-04 2015-07-30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69268B2 (zh)
CN (1) CN10533302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9099A (zh) * 2016-04-08 201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
CN107305149A (zh) * 2016-04-25 2017-10-3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环剥离扭矩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8006096A (zh) * 2016-10-27 2018-05-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牙嵌式离合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9227B (zh) * 2019-09-23 2022-07-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2176U (zh) * 1973-05-31 1975-02-07
JPH03292420A (ja) * 1990-04-06 1991-12-24 Toyota Motor Corp 手動変速機の同期装置
JPH06159388A (ja) * 1992-11-17 1994-06-07 Honda Motor Co Ltd 歯車変速機の同期機構
CN1135254A (zh) * 1993-11-18 1996-11-06 沃尔沃·拉斯特韦格纳公司 车辆齿轮箱中的同步装置
KR100395024B1 (ko) * 1996-12-30 2003-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수동 변속기의 싱글 더블 복합식 싱크로나이저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2176U (zh) * 1973-05-31 1975-02-07
JPH03292420A (ja) * 1990-04-06 1991-12-24 Toyota Motor Corp 手動変速機の同期装置
JPH06159388A (ja) * 1992-11-17 1994-06-07 Honda Motor Co Ltd 歯車変速機の同期機構
CN1135254A (zh) * 1993-11-18 1996-11-06 沃尔沃·拉斯特韦格纳公司 车辆齿轮箱中的同步装置
KR100395024B1 (ko) * 1996-12-30 2003-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수동 변속기의 싱글 더블 복합식 싱크로나이저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9099A (zh) * 2016-04-08 201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同步器的防粘连结构
CN107305149A (zh) * 2016-04-25 2017-10-3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环剥离扭矩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7305149B (zh) * 2016-04-25 2019-09-10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环剥离扭矩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8006096A (zh) * 2016-10-27 2018-05-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牙嵌式离合器
CN108006096B (zh) * 2016-10-27 2019-10-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牙嵌式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9268B2 (ja) 2017-02-01
CN105333026B (zh) 2018-06-08
JP2016035314A (ja)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30098B2 (ja) 事前に組み立てられた同期リングを備えた伝達装置
US10883547B2 (en) Dog clutch and transmission
CN105333026A (zh)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EP2626583B1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US6244404B1 (en) Synchronizer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and a method thereof
CN102619960B (zh) 变速器同步器组件
CN106795950A (zh) 变速箱的改进
US10801558B2 (en) Synchromesh mechanism and transmission
CN107429754A (zh) 牙嵌式离合器机构
JP5632679B2 (ja) 同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変速機
CN103133554B (zh)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JP6010334B2 (ja) 変速機の同期噛合い機構
JP5060906B2 (ja) 噛み合いクラッチ
EP2682643A1 (en) Reverse synchronizing device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EP2829761A2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CN105697577A (zh) 同步装置以及变速器
JP6224556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シンクロ装置
JP6233713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シンクロ装置
EP2302245B1 (en) Shift device with synchronizer
JP5161181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同期結合装置
EP3234392B1 (en) Dog clutch
JP6236476B2 (ja) 変速機の異音低減装置
JP4622080B2 (ja) 変速機の摩耗防止構造
CN202510671U (zh) 车辆同步器
CN104718392A (zh) 变速机的同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