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2683A - 切削机床 - Google Patents

切削机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2683A
CN105312683A CN201510266512.7A CN201510266512A CN105312683A CN 105312683 A CN105312683 A CN 105312683A CN 201510266512 A CN201510266512 A CN 201510266512A CN 105312683 A CN105312683 A CN 105312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r
stock
removing machine
move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65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英树
镰仓弘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12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26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chine Tool Units (AREA)
  • Milling, Broaching, Filing, Reaming,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切削机床包括: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加工工具;支撑所述加工工具的主轴;以使所述主轴的轴线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撑该主轴的支撑体;支撑所述工件的基座;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撑体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加以支撑的立设部;使所述主轴在所述支撑体中沿着该主轴的轴向往复移动的主轴驱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其是使所述支撑体沿着所述立设部上下移动而使所述加工工具靠近或离开所述工件的驱动机构,且能够将所述支撑体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立设部的最上部低的位置。

Description

切削机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轮加工或插削加工等中所使用的切削机床。
背景技术
作为齿轮加工或插削加工(例如,非专利文献1)等中所使用的切削机床,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一边使插齿刀沿着工件的宽度方向移动一边对齿进行展成加工的加工装置。在该装置中,在边使刀具下降边对齿面进行切削之后,摆动刀具使其倾斜并从工件上离开。然后,在保持刀具与工件远离的状态下使刀具上升之后,再次摆动刀具使其恢复至初始状态。通过一边调整工件的切深量一边重复进行上述加工,从而对齿轮进行加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12-218128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株式会社SunTech、“所谓插床(AboutSlotter)”、“在线”、(2013年2月28日搜索)、互联网<URL:http://www.suntech-slotting.com/about/index.html>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设有刀具的滑鞍虽然被支柱支撑为能够沿铅垂(进给)方向上升或下降,但是对于其升降范围并没有作出明确记载,因此,存在当被加工工件的上下方向尺寸大时无法进行对应这一问题。另外,装置整体的上下方向尺寸也会影响输送成本。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削机床,该切削机床能够容易地进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大致定位且能够减小装置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本发明涉及的切削机床包括: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加工工具;支撑所述加工工具的主轴;以使所述主轴的轴线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撑该主轴的支撑体;支撑所述工件的基座;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撑体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加以支撑的立设部;使所述主轴在所述支撑体中沿着该主轴的轴向往复移动的主轴驱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其是使所述支撑体沿着所述立设部上下移动而使所述加工工具靠近或离开所述工件的驱动机构,且能够将所述支撑体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立设部的最上部低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支撑设置有加工工具的主轴的支撑体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立设部上。因此,通过使支撑体上下移动,能够调整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因此,由于在加工前能够对加工工具的大致位置进行定位,因而即使工件的形态改变,也能够每次都对两者的距离进行调整。其结果是,能够实施与各种形态的工件对应的加工。
另外,由于能够将所述驱动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所述支撑体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立设部的最上部低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切削机床的上下方向尺寸变小,因而能够使输送变得容易或能够降低输送成本。
在上述切削机床中,能够进一步在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立设部之间设有重量平衡机构,该重量平衡机构支撑所述支撑体的重量且对所述支撑体的上下移动进行辅助。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支撑体的重量被重量平衡机构所支撑,因此能够使支撑体的上下移动所涉及的动力变小。因此,也能够通过手动方式进行支撑体的上下移动。
在上述任一切削机床中能够进一步设有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在所述驱动机构未驱动所述支撑体进行上下移动时将所述支撑体固定在所述立设部的规定位置上,并且,在所述支撑体被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而进行上下移动之前,将所述支撑体的固定解除。如此,当进一步设有固定机构时,支撑体的位置被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加工时的松动从而实现加工精度的提高。
在上述任一切削机床中,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利用电动机、气缸等作为其动力源而自动地使所述支撑体上下移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手动方式使所述支撑体上下移动。在使用手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切削机床中可以进一步设有基部,该基部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于所述立设部上,且将所述支撑体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撑,并且,该基部可以具有使所述支撑体从基准位置进行摆动的支撑体摆动机构。
在此,所述支撑体摆动机构可以构成为包括:滑块,其能够沿着与处于所述基准位置的所述主轴平行的基准方向往复移动;引导部件,其将所述滑块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加以支撑;连接部件,其一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滑块上,另一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及凸轮机构,其使所述滑块往复移动。
根据该构成,在使支撑加工工具的主轴沿着轴向向一方向移动时对工件进行了加工之后,利用支撑体摆动机构使支撑体从基准位置进行摆动,从而使加工工具远离工件。然后,在支撑体摆动后的状态下使主轴向另一方向移动之后,利用支撑体摆动机构使支撑体向基准位置返回时,再次成为能够对工件进行加工的状态。另外,在进行该动作的同时,通过主轴的旋转,使加工工具进行旋转,从而改变工件的加工位置。如此,在本发明涉及的切削机床中,能够一边重复进行利用加工工具实施工件的加工、加工工具远离工件、以及加工工具向初始位置复位的动作一边使加工工具旋转,从而对工件进行加工。
在此,本发明涉及的切削机床中的支撑体摆动机构如下述那样进行动作。首先,通过凸轮机构进行驱动,使与主轴平行配置的滑块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由此,与滑块连接的连接部件以被滑块拉拽的方式进行摆动,并且,连接于连接部件的支撑体向滑块侧摆动。因此,支撑体摆动时所作用的力作用于滑块和引导部件上,因而能够防止力直接作用于凸轮机构上。因此,在设计上对于凸轮不需要大的刚性。
另外,在该支撑体摆动机构中,利用凸轮机构使滑块进行往复移动,且通过伴随着滑块的朝向基准方向的移动而引起的连接部件的摆动,使得支撑体被拉拽并进行摆动。因此,由于与滑块的移动距离相比支撑体的移动距离小,因而,即使例如凸轮发生了磨损,对于支撑体的移动距离的影响也小。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不易受到凸轮的状态的影响而进行稳定的加工,因此虽然使用凸轮但也能够提高加工精度。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切削机床,能够容易地进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大致定位。另外,能够在减小了切削机床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状态下以低成本进行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机床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面图。
图5是图3的C-C线剖面图。
图6是图3的E-E线剖面图。
图7是图4的F-F线剖面图。
图8是图10的G-G线剖面图。
图9是图10的H-H线剖面图。
图10是图8的I-I线剖面图。
图11是图10中以圆P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的切削机床中的液压回路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切削机床的动作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的切削机床的动作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5…连接部
7…支撑体摆动机构
11…基座
12…立设部
31…基部
32…支撑体
34…主轴
71…凸轮
74…滑块
75…引导部
76…连接部件
W…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切削机床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切削机床是对作为工件的齿轮的齿面进行展成切齿的装置,有时也称为“插齿机(gearshaper)”。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图1和图2所示的X、Y、Z轴进行有关方向的说明,另外,有时将图1的上侧称为“上”、下侧称为“下”、右侧称为“前”、左侧称为“后”、将图2的左右方向称为“宽度方向”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机床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切削机床的主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机床具备侧视时呈L字型的框体1。更为详细而言,该框体1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基座11和从该基座11的一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立设部12。在基座11上安装有支撑工件的工件支撑部2,在立设部12的上部安装有具备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刀具的工件加工部3,该工件加工部3形成为能够沿着立设部12进行上下移动。
首先,对工件支撑部2进行说明。
工件支撑部2包括:在基座11上移动的工作台支撑座21、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该工作台支撑座21上且支撑工件的工作台22。在基座11上安装有沿X方向延伸的导轨(省略图示),工作台支撑座2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在该导轨上。
在立设部12的下端部上安装有第一电动机81,在该第一电动机81的旋转轴上安装有驱动带轮86。另外,在该驱动带轮86的下方配置有从动带轮87,在驱动带轮86和从动带轮87上挂装有传动带88。由此,当第一电动机81旋转时,经由驱动带轮86、传动带88而使从动带轮87旋转。进而,从动带轮87上固定有螺母89,且构成为螺母89与从动带轮87一同旋转。另外,沿X方向延伸的螺旋轴25与该螺母89螺合。而且,该螺旋轴25的前端部被固定在工作台支撑座21上。由此,当第一电动机81驱动时,螺母89进行旋转,由此使螺旋轴25与工作台支撑座21一起沿X方向往复移动。
如图2所示,沿Z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7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在工作台支撑座21上,且在该旋转轴27的上端部配置有俯视时呈圆形的工作台22。旋转轴27的外周面上固定有蜗轮(wormwheel)28,螺旋齿轮29与该蜗轮28螺合。螺旋齿轮29配置成沿Y方向延伸,且其端部上连接有第二电动机(省略图示)。由此,当第二电动机驱动时,螺旋齿轮29进行旋转,伴随于此工作台22绕Z轴旋转。
接下来,也参照图3~图5对工件加工部3进行说明。图3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B-B线剖面图,图5是图3的C-C线剖面图。
如图1~图5所示,工件加工部3具有基部31,该基部31俯视时呈U字型且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框体1的立设部12上,在该基部31的内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沿Z方向延伸的支撑体32。在支撑体32外周面上相对的位置处分别固定有沿Y方向延伸的支撑轴33,且支撑轴33相互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各支撑轴3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在基部31的内部。由此,支撑体32能够绕Y轴摆动。
如图5所示,在支撑体32的内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内部空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件32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在该空间内。该筒部件321能够绕Z轴旋转,在该筒部件321的外周面上固定有蜗轮(wormwheel)322。而且,如图5所示,螺旋齿轮323与该蜗轮322螺合。螺旋齿轮323以沿着Y方向延伸的方式被支撑体32所支撑,在该螺旋齿轮323的端部上连接有第三电动机83。由此,当第三电动机83驱动时,螺旋齿轮323进行旋转,伴随于此筒部件321在支撑体32内绕Z轴旋转。
而且,在该筒部件321的内部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配置有主轴34。主轴34构成为在后述的驱动部的驱动下进行上下移动,在主轴34的上端部上安装有承托部341,该承托部341用于承托从驱动部延伸的球状的接合部51。另一方面,在主轴34的下端部上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有齿轮形状的插齿刀(加工工具)。另外,上述蜗轮322、螺旋齿轮323以及第三电动机83构成本发明的主轴驱动机构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轴34的上部外周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43,该传动轴343的卡定突起嵌入形成于筒部件321内壁面上的纵槽344中。由此,主轴34与筒部件321一同绕Z轴旋转,并且能够在筒部件321的内部上下移动。
在此,在未利用后述的支撑体摆动机构7使支撑体32摆动时,主轴34被支撑为朝向铅垂方向。将此时的主轴34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将主轴34的朝向(此处为“铅垂方向”)称为“基准方向”。
接下来,对使主轴34上下移动的驱动部进行说明。
驱动部由齿轮箱4和连接部5构成,齿轮箱4作为驱动源且配置在基部31的上面,连接部5将该齿轮箱4和主轴34连接。齿轮箱4具有将齿轮收容于内部的收容部40。在收容部40的上部配置有第四电动机84。连接部5的构成如下。首先,在安装于传动轴343上端部的承托部341中嵌入球状的接合部51,在该接合部51上连接有朝向上方延伸的支撑部件52。然后,在支撑部件52的上端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连接轴53。该连接轴53与配置在基部31上面的齿轮箱4连接。即,由接合部51、支撑部件52以及连接轴53构成连接部5。另外,该驱动部构成本发明的主轴驱动机构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3所示,以使驱动轴431和连接轴53偏移(offset)的状态,将连接轴53的一端部连接于驱动轴431,其中,驱动轴431在第四电动机84的驱动下在收容部40内进行旋转。即,驱动轴431的轴心与连接轴53的轴心相互偏离而形成曲轴。因此,当驱动轴431旋转时,连接轴53以围绕驱动轴431的轴心公转的方式进行旋转,因而,与连接轴53连接的支撑部件52进行上下移动。由于支撑部件52经由球状的接合部51与主轴34连接,因此,支撑部件52相对于主轴34能够朝向任意的方向摆动。其结果是,支撑部件52的上下移动被顺利地传递至主轴34,从而主轴34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驱动轴431的轴心与连接轴53的轴心相互之间偏离的长度可以变更。
另一方面,在驱动轴431的处于收容部40外部的另一端部上配置有平衡重6。该平衡重6形成为圆板状,且在外周的一部分上配置有重锤61。该重锤61对应于上述的曲轴而设置。即,该重锤61设置在与连接轴53相对于驱动轴431被偏移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将由连接轴53进行旋转所产生的振动吸收。
另外,如图4所示,从齿轮箱4的收容部40朝向外部突出有两个旋转轴461、481,该两个旋转轴461、481在基部31的上方以隔着支撑部件52的方式进行延伸,通过第四电动机84并利用齿轮48(参照图7)等驱动该两个旋转轴461、481旋转。而且,在各旋转轴461、481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安装有平衡重462、482,该平衡重462、482的剖面呈扇形且分别沿着旋转轴461、481延伸。
由于各旋转轴461、481被固定在剖面呈扇形的平衡重的基端部附近,因此,平衡重462、482的重心处于从旋转轴偏离的位置处。各平衡重462、482构成为:在第四电动机84的驱动下与旋转轴461、481一同旋转,在主轴34向下方移动时,配置成使扇形部分朝向上方,以使重心处于上方。另一方面,在主轴34向上方移动时,配置成使扇形部分朝向下方,以使重心处于下方。由此,能够吸收装置所受到的由于主轴34上下移动所产生的振动。
接下来,也参照图6和图7对用于使支撑体32摆动的支撑体摆动机构7进行说明。图6是图3的E-E线剖面图,图7是图4的F-F线剖面图。
在上述从齿轮箱4延伸的旋转轴461、481中的、配置于图4左侧的旋转轴481的前端部上,安装有凸轮71。而且,在该凸轮71的下方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活动杆72。在该活动杆72的上端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凸轮推杆(camfollower)73,该凸轮推杆73连接在上述凸轮71的下侧。另一方面,在活动杆72的下端安装有剖面呈梯形的滑块74,该滑块74被安装在基部31上的引导部75支撑为能够上下移动。更为详细而言,该滑块74能够与上述主轴34位于基准位置时的朝向即基准方向平行地进行移动。
另外,如图6所示,在引导部75中形成有燕尾槽751,剖面呈梯形的滑块74嵌入该燕尾槽751中。由此,滑块74在Y方向上的移动被引导部75所限制,其通过引导部75仅在Z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滑块74上安装有沿Y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件76。更为详细而言,连接部件76的一端部以沿上下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滑块74上,而连接部件76的另一端部经由托架77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支撑体32的侧面上。另外,在滑块74的下端部安装有弹簧78,通过该弹簧78对滑块74和活动杆72施加朝向上方的力。即,通过弹簧78,将凸轮推杆73推压到凸轮71。另外,利用设置于基部31上的托架79支撑该弹簧78。
另外,通过驱动轴431的旋转实现的主轴34的上下移动与通过旋转轴481的旋转实现的滑块74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在主轴34移动至最低位置处时,滑块74朝向上方移动从而支撑体32进行摆动。而且,在主轴34移动至最高位置处时,滑块74朝向下方移动而支撑体32返回至初始位置。上述的同步的调整是通过调整齿轮箱4的齿轮、凸轮71而进行。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用于使基部31相对于立设部12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图8是图10的G-G线剖面图,图9是图10的H-H线剖面图,图10是图8的I-I线剖面图。
如图10所示,在立设部12的两侧(图10中的上下方向)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121,形成于基部31两侧(图10中的上下方向)的突部311嵌入该引导槽121中。由此,基部31能够相对于立设部12上下移动。
如图8所示,在立设部12的内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处配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旋轴122,且该螺旋轴122被支撑为能够绕轴旋转。该螺旋轴122的上端部被支撑于立设部12的顶面部123上,而该螺旋轴122的下端部被支撑于立设部1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位置处。而且,该螺旋轴122与螺母128螺合,该螺母128被固定在基部31的背面。
另外,在螺旋轴122的下端部附近位置处固定有蜗轮(wormwheel)124,蜗杆(wormgear)125与该蜗轮124啮合。蜗杆125固定在沿着立设部1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126的一端部上,且构成为与该轴部件126一同旋转。轴部件126的另一端部从立设部12的侧面(图10中的下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上安装有作为动力源的手轮127。因此,当该切削机床的操作者旋转手轮127时,经由蜗轮124和蜗杆125而使螺旋轴122旋转,由此基部31与螺母128一同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机床中,为了辅助上述通过手动方式实施的基部31的上下移动,而内装有作为重量平衡机构的液压装置。即,如图9所示,在立设部12的内部配置有与螺旋轴122平行地延伸的液压缸13。该液压缸13包括:气缸主体131和能够进入或退出该气缸主体131的活塞杆132,气缸主体131的下端部在立设部12的内部被固定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位置处。另一方面,构成为:当活塞杆132处于大致完全延伸的状态时,活塞杆132的上端部能够插入形成于立设部12的顶面部123上的开口1231中。
在活塞杆132的上端部上安装有链133,该链133构成为:朝向立设部12的顶面部123侧延伸且在通过配置于顶面部123的第一链轮134朝向水平方向改变了路径之后,通过同样配置于顶面部123的第二链轮135朝向下方改变路径。而且,链133被配置成经由第二链轮135而沿着立设部12的前面向下方延伸,并且,链133的下端部被固定在基部31上。
因此,如图9所示,当活塞杆132从气缸主体131伸出时,伴随着活塞杆132的伸出,连接于链133的基部31下降。另一方面,当活塞杆132向气缸主体131内收缩时,链133被拉拽,从而基部31上升。
另外,两链轮134、135被收容在配置于顶面部123上的收纳箱136中。而且,在基部31沿着引导槽121下降并位于最低位置处时,如图9所示,与立设部12的最上部、即收纳箱136的顶面相比,基部31的最上部配置于下方。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用于将基部31固定于立设部12的任意位置上的固定机构进行说明。图11是图10中以圆P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固定机构在立设部12的两侧面上分别各设置有两个,且在各侧面上以沿着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下,对其中一个固定机构进行说明。但是,该固定机构的数量并未特别限定。
固定机构的构成如下。如图11(a)所示,首先,在立设部12的侧面上形成有贯通孔141,该贯通孔141在上述引导槽121中开口。接着,在该贯通孔141中插入板状的锁定板142,该锁定板142从贯通孔141朝向基部31的突部311突出,并嵌入形成于突部311的侧面且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的固定槽312中。另外,锁定板142在贯通孔141的内部被配置于前面侧的凸状支撑点143所支撑,并且,锁定板142能够以该支撑点143为摆动中心而在该固定槽312内于大致水平方向上摆动。
在此,将锁定板142中的嵌入于基部31的固定槽312中的端部称作“第一端部”,将与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称作“第二端部”。而且,在立设部12上设置有能够将锁定板142的第二端部向前方按压的按压部件144,当通过该按压部件144将锁定板142的第二端部向前方按压时,锁定板142的第一端部向后侧摆动。其结果是,锁定板142按压基部31的固定槽312的后侧表面,由此,基部31被固定在立设部12上。
按压部件144配置在具有封闭空间的油腔145内,当该油腔145内被供给后述的工作油时,如图11(b)所示,按压部件144向前方移动而按压锁定板142的第二端部。另一方面,当从油腔145内排出工作油时,如图11(a)所示,按压部件144对锁定板142的按压被解除。
接着,参照图12对用于使上述的液压缸13和按压部件144工作的液压回路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该液压回路包括:连接于液压缸13的第一油道151以及连接于各固定机构的第二油道152。第二油道152具有多条支路1521,这些支路1521分别与各固定机构的油腔145连接。另外,在第一油道151和第二油道152上连接有泵153。另外,在第一油道151和泵153之间配置有第一电磁阀154,通过该第一电磁阀154的打开或闭合,而对第一油道151供给工作油或停止对第一油道151供给工作油。同样地,在第二油道152和泵153之间配置有第二电磁阀155,通过该第二电磁阀155的打开或闭合,而对第二油道152供给工作油或停止对第二油道152供给工作油。
上述第一电磁阀154、第二电磁阀155与控制器156电连接,在该控制器156上连接有驱动第一电磁阀154的第一开关157和驱动第二电磁阀155的第二开关158。
通过该构成,例如当使第一开关157呈ON(闭合)时,第一电磁阀154打开而对液压缸13供给工作油。通过溢流阀(reliefvalve)159将该工作油进行调压并供给至形成于气缸主体131上部侧的油腔(未图示)中。而且,通过使溢流阀159的设定压力与基部31的重量相当,使得基部31获得平衡而不会下落。因此,液压缸13作为旋转操作手轮127而使基部31上升时的辅助装置加以利用。另外,在通过手轮127的操作使基部31下降时,从基部31经由活塞杆132机械地提高油腔内的压力,由此通过溢流阀159进行溢流动作而能够使基部31下降。
另外,第一开关157、第二开关158能够配置于立设部12的侧面、例如手轮127的附近位置处。
另一方面,当使第二开关158呈ON(闭合)时,第二电磁阀155打开而对各固定机构的油腔145供给工作油。由此,按压部件144按压锁定板142,通过锁定板142按压并固定基部31。
接着,对如上构成的切削机床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插齿刀342安装于主轴34上,并且将工件W配置于工作台22上。接着,转动手轮127,对基部31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即,将插齿刀342配置于能够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位置上。此时,在使基部31上升并定位的情况下,使第一开关157呈ON(闭合)状态,以利用液压缸13进行助推(辅助)。
如此完成了插齿刀342的定位之后,使处于ON(闭合)状态的第一开关157变为OFF(断开)状态。接着,使第二开关158呈ON(闭合)状态,并驱动各固定机构。由此,各锁定板142按压基部31,并将基部31的、立设部12上的位置固定。通过这样,能够防止由于蜗轮124、蜗杆125的齿隙或各种松动而导致在加工时引起反动从而基部31被细微地移动这一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加工精度。
在这之后,驱动第二电动机和第三电动机83,使主轴34和工作台22旋转。由此,使插齿刀342的旋转与工件W的旋转同步。接着,驱动第一电动机81,对工件W的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调整工件W的切深位置。紧接于此,当驱动第四电动机84时,便进行工件W的加工。参照图13对上述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图13中对各部件的动作夸大图示。
当驱动轴431从图13(a)的初始位置进行旋转时,主轴34下降。在该过程中,如图13(b)所示,安装于主轴34上的插齿刀342对工件W进行切削。然后,当插齿刀342移动至工件W的下方时,通过凸轮71的旋转以及弹簧78的作用力将活动杆72上推,从而使得滑块74从图13(b)的初始位置向上方移动。通过这样,如图13(c)所示,连接部件76被向上方拉拽,从而支撑体32向滑块74侧摆动。如此当插齿刀342沿X方向远离工件W时,如图13(d)所示,主轴34上升。然后,当主轴34返回至初始位置时,通过凸轮71的旋转,活动杆72被下压,从而使得滑块74向下方移动。由此,连接部件76按压支撑体32,从而支撑体32向图13(a)所示的初始位置摆动。
在进行如上动作的期间,通过使主轴34与工件W同步进行旋转,而对工件W的整个周围进行加工。与此同时,通过利用第一电动机81使工件W沿X方向移动,而使切深量变大。如此完成了规定的加工时,使所有的电动机停止驱动,并从工作台22上拆下工件W。在这之后,在使基部31上下移动的情况下,使第二开关158呈OFF(断开)状态。
另外,当为了输送该切削机床而旋转手轮127并使基部31下降至最低位置处时,与立设部12的最高点、即收纳箱136的顶面相比,基部31的最高点配置于下方,因此能够使切削机床小型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撑设置有插齿刀342的主轴34的基部31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立设部12上。因此,通过使基部31上下移动,能够调整主轴34与工件W之间的距离。因此,由于在加工前能够对插齿刀342的大致位置进行定位,因而即使工件W的形态改变,也能够每次都对两者的距离进行调整。例如,如图14所示,在对带有轴的工件进行加工时,与图8的情况相比而使基部31上升,以使插齿刀342能够对工件W进行加工。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机床能够实施与各种形态的工件对应的加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撑体摆动机构7中具有以下的特征,即:通过凸轮71进行驱动,使与主轴34平行配置的滑块74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由此,与滑块74连接的连接部件76以被滑块74拉拽的方式进行摆动,从而使连接于连接部件76的支撑体32向滑块74侧摆动。因此,支撑体32摆动时所作用的力作用于滑块74和引导部75上,因而能够防止力直接作用于凸轮71或凸轮推杆73上。因此,在设计上对于凸轮不需要大的刚性。
另外,在该支撑体摆动机构7中,通过凸轮71使滑块74往复移动,且通过伴随着滑块74的朝向基准方向的移动而引起的连接部件76的摆动,使得支撑体32被拉拽而进行摆动。因此,如图13(c)所示,由于与滑块74的移动距离S相比支撑体32的移动距离k小,因此,即使例如凸轮71或凸轮推杆73发生磨损,对于支撑体32的移动距离的影响也小。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不易受到凸轮71或凸轮推杆73的状态的影响而进行稳定的加工,因此,虽然使用凸轮机构但也能够提高加工精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便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手动方式使基部上下移动,但是也可以例如利用电气机构使基部上下移动。但是,采用手动方式的情况下,结构变简单且能够降低成本。另外,在手动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电气辅助功能来代替利用液压缸13实施的助推(辅助),但是辅助功能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另外,对于使基部31相对于立设部12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的构成并未特别限定,只要能够使基部31相对于立设部12上下移动,便可以采用任意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基部31相对于立设部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但是也可以不必一定沿着铅垂方向,例如也可以在立设部12的前表面形成倾斜面,使基部31沿着形成于该倾斜面上的引导槽上下移动。在该情况下,基部31不仅能够在Z方向上移动,而且还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滑块74追随凸轮71的动作而使用了弹簧7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各种形态。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驱动形态为一个例子,用于进行主轴34的上下移动、主轴34的旋转、滑块74的上下移动、工作台22的旋转、以及工作台22的平行移动的驱动机构,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各驱动,便可以采用各种形态。即,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主轴驱动机构、支撑体摆动机构的构成并未特别限定,主轴驱动机构只要是使主轴34沿着轴向往复移动即可,另外,支撑体摆动机构只要使支撑体从基准位置摆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体32经由基部31支撑在立设部12上且相对于立设部12进行上下移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支撑体32直接安装在立设部12上并相对于立设部12上下移动。在该情况下,上述驱动机构、固定机构以及液压回路安装在支撑体32。另外,该情况下虽然支撑体32不进行摆动,但是通过组合工件W的X方向的移动,也能够对工件W进行加工。

Claims (6)

1.一种切削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工工具,其对工件进行加工;
主轴,其支撑所述加工工具;
支撑体,其以使所述主轴的轴线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撑所述主轴;
基座,其支撑所述工件;
立设部,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支撑体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加以支撑;
主轴驱动机构,其使所述主轴在所述支撑体中沿着所述主轴的轴向往复移动;以及
驱动机构,其是使所述支撑体沿着所述立设部上下移动而使所述加工工具靠近或离开所述工件的驱动机构,且能够将所述支撑体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立设部的最上部低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机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削机床进而在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立设部之间设有重量平衡机构,所述重量平衡机构支撑所述支撑体的重量且对所述支撑体的上下移动进行辅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机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削机床进而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在所述驱动机构未驱动所述支撑体进行上下移动时将所述支撑体固定在所述立设部的规定位置上,并且,在所述支撑体被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而进行上下移动之前,将所述支撑体的固定解除。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切削机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作为其动力源的手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切削机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削机床进而设有基部,所述基部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于所述立设部上,且将所述支撑体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撑;
所述基部具有使所述支撑体从基准位置进行摆动的支撑体摆动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削机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摆动机构包括:
滑块,其能够沿着与处于所述基准位置的所述主轴平行的基准方向往复移动;
引导部件,其将所述滑块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加以支撑;
连接部件,其一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滑块上,另一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及
凸轮机构,其使所述滑块往复移动。
CN201510266512.7A 2014-08-04 2015-05-22 切削机床 Pending CN1053126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8876 2014-08-04
JP2014158876A JP2016034686A (ja) 2014-08-04 2014-08-04 削り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2683A true CN105312683A (zh) 2016-02-10

Family

ID=55241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6512.7A Pending CN105312683A (zh) 2014-08-04 2015-05-22 切削机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34686A (zh)
CN (1) CN10531268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83856A (zh) * 2023-12-26 2024-02-02 湖南盛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工件加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5368B (zh) * 2021-06-07 2022-02-25 浙江陀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倒棱与去毛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89434A (ja) * 1990-11-22 1992-07-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工作機械
JPH04112743U (ja) * 1991-03-19 1992-09-30 日立精工株式会社 放電加工機
CN101394970A (zh) * 2006-03-02 2009-03-25 帕斯卡工程株式会社 工具机用主轴平衡装置
CN102596471A (zh) * 2010-02-05 2012-07-1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插齿机
JP2012218128A (ja) * 2011-04-13 2012-11-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歯車形削盤
CN203711965U (zh) * 2013-02-28 2014-07-16 株式会社神崎高级工机制作所 切削机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25873A (en) * 1934-01-31 1938-08-09 Aeberli Ernst Shaping machine
JPS61144922U (zh) * 1985-02-27 1986-09-06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89434A (ja) * 1990-11-22 1992-07-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工作機械
JPH04112743U (ja) * 1991-03-19 1992-09-30 日立精工株式会社 放電加工機
CN101394970A (zh) * 2006-03-02 2009-03-25 帕斯卡工程株式会社 工具机用主轴平衡装置
CN102596471A (zh) * 2010-02-05 2012-07-1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插齿机
JP2012218128A (ja) * 2011-04-13 2012-11-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歯車形削盤
CN203711965U (zh) * 2013-02-28 2014-07-16 株式会社神崎高级工机制作所 切削机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83856A (zh) * 2023-12-26 2024-02-02 湖南盛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工件加工装置
CN117483856B (zh) * 2023-12-26 2024-04-30 湖南盛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工件加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34686A (ja)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26287B (zh) 一种用于装夹方形工件的夹具组件
CN103495767B (zh) 钢琴马克背板加工机
CN103878443B (zh) 一种加工剃齿刀容屑槽的机床
CN104191025B (zh) 刨削小型工件内孔键槽的装置
CN100593445C (zh) 一种工件表面多槽同步切割加工机床
CN105312683A (zh) 切削机床
CN203711965U (zh) 切削机床
CN102259213B (zh) 一种立式锯床
CN110449960A (zh) 一种深加工用数控机床
CN105033727A (zh) 用于铣圆弧槽的动力装置
CN105983861A (zh) 回转导轨传动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机床
CN110116332A (zh) 一种机械加工铁屑清扫设备
CN109604425A (zh) 加工装置
CN108580766A (zh) 一种自动送料进料平板搓丝机
CN108115219A (zh) 一种直驱式蜗轮滚齿机
CN203804335U (zh) 一种加工剃齿刀容屑槽的机床
CN101982277A (zh) 数控曲线圆柱齿轮铣齿机
CN202162464U (zh) 高精度自动齿轮倒角机
CN105692192B (zh) 八工位冷镦机的夹料装置
KR102162421B1 (ko) 워크 테이블 장치
CN104668667A (zh) 齿轮加工装置
CN201082548Y (zh) 滚刀式切丝机的砂轮往复运动装置
CN204771785U (zh) 一种数控滚齿机床身上的工作台机构
CN109692998A (zh) 一种自动锯切机
CN220462499U (zh) 一种滚齿机刀架角度调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