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8511B - 喷嘴接收装置、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嘴接收装置、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8511B
CN105308511B CN201580001041.5A CN201580001041A CN105308511B CN 105308511 B CN105308511 B CN 105308511B CN 201580001041 A CN201580001041 A CN 201580001041A CN 105308511 B CN105308511 B CN 1053085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opening
toner
nozzle
sh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10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8511A (zh
Inventor
山部顺司
矢野启一
铃木道治
木村秀树
善波英树
生熊贵广
寺泽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guang Co
Original Assignee
Ligua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38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648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41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57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Liguang Co filed Critical Liguang Co
Priority to CN20191111773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805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8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8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85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85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嘴接收装置,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所述喷嘴接收装置包括: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所述粉末容器供送的粉末的输送喷嘴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插入在所述喷嘴接收口中;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开启/关闭件;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的支撑件。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密封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Description

喷嘴接收装置、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存储在图像形成设备(例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或具有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的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使用的粉末状显影剂的粉末容器,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粉末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粉末补充装置从作为盛有粉末状显影剂的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向显影装置供送(补充)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12-133349和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9-276659中说明的调色剂容器包括可转动的圆筒状粉末存储装置、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喷嘴接收装置、布置在所述喷嘴接收装置上的开口、以及开启/关闭件,所述开启/关闭件向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移动,并且随着粉末补充装置的输送喷嘴的插入向开启所述开口的开启位置移动。当开启/关闭件被随着调色剂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而插入到调色剂容器中的输送喷嘴移动至开启位置时,所述开启/关闭件移动位于所述开口附近的调色剂。
在上述构造中,若调色剂随着开启/关闭件移动时不能逸出,则调色剂会被压缩并粘结,并且例如当调色剂容器从粉末容器分离时,调色剂会阻碍开启/关闭件移动至关闭位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喷嘴接收装置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所述喷嘴接收装置包括: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所述粉末容器供送的粉末的输送喷嘴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插入在所述喷嘴接收口中;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开启/关闭件;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的支撑件。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密封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在附接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之前的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段的构造示意图;
图4是示出粉末容器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是示出粉末容器附接至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补充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附接有粉末容器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结构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8是附接有粉末容器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10是附接粉末容器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容器前端盖附接至容器本体(粉末存储装置)的过程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11B是示出容器前端盖的突出部从图11A中所示的状态插入到限位件中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1C示出了图17A中所示的容器前端盖的突出部插入在限位件中的状态;
图12是用于说明容器前端盖的突出部的构造以及容器本体侧的限位件和开口的构造的放大透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外形的透视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D-D区域的放大透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护盖附接至粉末容器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是当从容器前端盖侧观察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17A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7B是粉末容器的仰视图;
图17C是粉末容器的右视图;
图17D是粉末容器的左视图;
图18A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18B是粉末容器的前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容器本体的构造的放大透视图;
图20是当从容器前侧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1是当从容器内侧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喷嘴接收装置的构造的横截面图;
图23是在喷嘴接收装置附接至容器本体的状态中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24A至24D是说明开启/关闭件和输送喷嘴在附接操作中的状态的俯视平面图;
图25是示出常规喷嘴接收装置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6是示出常规喷嘴接收装置的构造的横截面图;
图27A至27D是说明常规开启/关闭件和常规输送喷嘴在附接操作中的状态的俯视平面图;
图28A是当从输送喷嘴插入侧观察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容器遮板支撑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8B是当从与输送喷嘴插入侧相反的一侧观察时容器遮板支撑件的透视图;
图29A是示出常规容器遮板支撑件的投影区域与常规开启/关闭件的投影区域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用于在常规容器遮板支撑件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容器遮板支撑件之间对比;
图29B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容器遮板支撑件的投影区域与开启/关闭件的投影区域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用于在常规容器遮板支撑件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容器遮板支撑件之间对比;
图30A是用于说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的容器遮板支撑件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30B是图30A中所示的容器遮板支撑件的横截面图;
图30C是端面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31是容器遮板支撑件的另一个模式的透视图;
图32A是示出当应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示例的压缩结构时开启/关闭件被压缩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2B是示出当应用第二示例的压缩结构时开启/关闭件被压缩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3A是示出当所述实施方式的压缩结构应用在常规喷嘴接收装置和常规容器遮板上时开启/关闭件被压缩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3B是示出当所述实施方式的压缩结构应用在常规喷嘴接收装置和常规容器遮板上时开启/关闭件被压缩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4A和34B是第三示例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5是用于说明一个对比例的容器前端盖的突出部的构造和容器本体的限位件和开口的构造的放大透视图;
图36是示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容器前端盖的突出部的构造和容器本体的限位件和开口的构造的放大透视图;
图37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四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37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37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8A至38G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四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39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五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39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39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0A至40G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五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1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六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1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1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2A至42I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六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3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七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3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3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4A至44G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七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5A至45C是示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四至第七示例的修改的示意图;
图46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八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6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6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7A至47H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八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8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九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8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48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9A至49H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九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50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十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50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50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1A至51H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十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52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十一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52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52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3A至53G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十一示例的开口和突出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54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示例的突出部和开口附近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54B是用于说明开口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54C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示例的容器前端盖的突出部的构造以及容器本体的限位件和开口的构造的放大透视图;
图56A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技术应用到轴承附接结构上的模式的分解透视图;
图56B是示出组装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和常规构造的说明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基本上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并在后续的实施方式和常规构造的说明中不重复相同的说明。下文的说明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制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进行修改或变化能够轻而易举地构思出其它实施方式;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修改和变化属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在附图中,Y、M、C和K分别是附加到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对应的部件的符号,并且会适当省略。
第一种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后文所述的第一至第三示例的技术。
图2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串联式电子照相彩色复印机(以下称为“复印机500”)的总体构造示意图。复印机500可为单色复印机。除了复印机外,图像形成设备也可为打印机、传真机、或具有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功能之中至少两种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复印机500主要包括复印机本体(以下称为“打印机100”)、片材供送台(以下称为“片材供送器200”)、以及安装在打印机100上的扫描器段(以下称为“扫描器400”)。
作为与不同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粉末容器的四个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以可分离(可更换)的方式附接至作为布置在打印机100的上部中的容器保持段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中间转印装置85布置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之下。
中间转印装置85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带4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49Y、49M、49C、49K、二次转印支承辊82、多个张力辊、以及中间转印清洁装置等。中间转印带48由多个辊拉伸和支撑,并随着作为其中一个辊的二次转印支承辊82的转动沿图2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运动。
在打印机100中,与各个颜色对应的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四个图像形成段46(Y、M、C、K)串列布置,从而面向中间转印带48。与四种颜色的四个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对应的作为粉末供送(补充)装置的四个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K分别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之下。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K分别向用于相应颜色的图像形成段46Y、46M、46C、46K的显影装置供应(补充)容纳在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中的调色剂T,所述调色剂T是粉末状显影剂。在此实施方式中,四个图像形成段46Y、46M、46C、46K构成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如图2所示,打印机100包括布置在四个图像形成段46Y、46M、46C、46K下方的作为潜像形成装置的曝光装置47。曝光装置47根据由扫描器400读取的原始图像的图像信息使用光对作为图像载体(将在后文中详述)的光电导体41Y、41M、41C、41K的表面进行曝光和扫描,从而在光电导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信息可从连接至复印机500的外部设备(例如个人电脑)输入,而不是通过扫描器400读取。
在此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激光二极管的激光束扫描系统作为曝光装置47。但是,也可采用其它构造(例如包含LED阵列的构造)作为曝光装置。
图3是示出与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段46Y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段46Y包括鼓状光电导体41Y。图像形成段46Y包括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44Y、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装置50Y、作为光电导体清洁装置的清洁装置42Y、以及静电消除装置等,所有这些装置都布置在光电导体41Y的周围。图像形成过程(充电过程、曝光过程、显影过程、转印过程、以及清洁过程)都在光电导体41Y上进行,从而在光电导体41Y上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
其它三个图像形成段46M、46C、46K具有几乎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相同的构造,唯一不同的是待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并且在光电导体41M、41C、41K上形成与相应的调色剂颜色对应的调色剂图像。以下仅说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并适当省略其它三个图像形成段46(M、C、K)的说明。
光电导体41Y由驱动电机驱动沿图3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正对充电辊44Y的位置,光电导体41Y的表面被均匀地充上电荷(充电过程)。然后,光电导体41Y的表面到达被曝光装置47发射的激光L照射的位置,在该位置,通过曝光扫描(曝光过程)形成黄色颜色的静电潜像。然后,光电导体41Y的表面到达正对显影装置50Y的位置,在该位置,使用黄色调色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
中间转印装置85的一次转印偏压辊49Y和光电导体41Y把中间转印带48夹在中间,从而形成用于黄色的一次转印夹挤区。具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一次转印偏压辊49Y上。
通过显影过程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光电导体41Y的表面到达一次转印夹挤区,隔着中间转印带48正对一次转印偏压辊49Y,光电导体41Y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夹挤区处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一次转印过程)。此时,在光电导体41Y上残留有少量未转印的调色剂。当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夹挤区处被从光电导体41Y的表面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后,光电导体41Y的表面到达正对清洁装置42Y的位置。在此位置,残留在光电导体41Y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容纳在清洁装置42Y中的清洁刮板42a通过机械方式收集(清洁过程)。光电导体41Y的表面最终到达正对静电消除装置的位置,在该位置,光电导体41Y上的残余电位被消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光电导体41Y上执行的一系列图像形成过程。
上述的图像形成过程也通过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相同的方式在其它的图像形成段46M、46C、46K上执行。具体而言,布置在图像形成段46M、46C、46K下方的曝光装置47根据图像信息朝图像形成段46M、46C、46K的光电导体41M、41C、41K发射激光L。更准确地说,曝光装置47发射来自于光源的激光L,并使用激光L经由多个光学元件照射光电导体41M、41C、41K之中的每一个,同时利用旋转的多面镜来扫描激光L。
随后,在通过使中间转印带48夹在一次转印偏压辊49M、49C、49K和光电导体41M、41C、41K之间而形成的四个颜色的一次转印夹挤区处,由于施加在相应的一次转印偏压辊上的转印偏压的作用,通过显影过程形成在光电导体41M、41C、41K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中间转印带48上。
此时,中间转印带48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移动,并相继通过一次转印偏压辊49Y、49M、49C、49K的一次转印夹挤区。因此,光电导体41Y、41M、41C、41K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以重叠的方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48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通过重叠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而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48到达正对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在此位置,二次转印支承辊82和二次转印辊89把中间转印带48夹在中间,从而形成二次转印夹挤区。例如,由于施加在二次转印支承辊82上的转印偏压的作用,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8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挤区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例如一张纸。此时,未被转印到记录媒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8上。已通过二次转印夹挤区的中间转印带4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装置的位置,在此位置,残留在表面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收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中间转印带48上执行的一系列转印过程。
下面将说明记录介质P的移动。
记录介质P从布置在打印机100下面的片材供送器200中的供送托盘26经由供送辊27、一对定位辊28等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挤区。具体而言,多张记录介质P叠置在供送托盘26中。当供送辊27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最上一张记录介质P被送至一对定位辊28的两个辊之间的夹持区。
输送至一对定位辊28的记录介质P暂时停止在一对定位辊28的两个辊之间的夹持区的位置,两个辊的转动停止。一对定位辊28根据中间转印带48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挤区的时间转动,从而向二次转印夹挤区输送记录介质P。相应地,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所需的彩色图像。
在二次转印夹挤区处转印有彩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质P被输送至定影装置86的位置。在定影装置86中,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带和压辊的热量和压力下被定影到记录媒质P上。已通过定影装置86的记录媒质P经由排出辊对29的辊之间的夹挤区并被排出到设备外。被排出辊对29排出到设备之外的记录介质P被作为输出图像依次叠置在堆叠段30上。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复印机500中的一系列图像形成过程。
下面将详细说明图像形成段46中的显影装置50的构造和操作。在下文中,将举例说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但是,用于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段46M、46C、46K具有相同的构造,并进行相同的操作。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50Y包括作为显影剂载体的显影辊51Y、作为显影剂调节板的刮板52Y、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以及调色剂密度传感器56Y等。显影辊51Y正对光电导体41Y。刮板52Y正对显影辊51Y。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布置在两个显影剂容纳段中,即,第一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3Y和54Y。显影辊51Y包括布置在其中的磁力辊、以及绕磁力辊转动的套管等。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中存储着由载剂和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G。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经由在其上侧中形成的开口与落粉通道64Y连通。调色剂密度传感器56Y检测存储在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中的显影剂G内的调色剂密度。
显影装置50内的显影剂G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之间流转,与此同时被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搅动。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内的显影剂G被某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输送的同时,在显影辊51Y中的磁力辊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中的显影剂G被供送并承载到显影辊51Y的套管的表面上。显影辊51Y的套筒沿图3的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承载在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随着套筒的旋转移动到显影辊51Y上。此时,由于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与显影剂G中的载剂的摩擦带电作用,该调色剂被充上与载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势,在静电作用下,该调色剂附着到载剂上,并随着被显影辊51Y上产生的磁场所吸引的载剂一起被承载到显影辊51Y上。
承载在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沿图3的箭头方向输送,并到达刮板段,在该处,刮板52Y和显影辊51Y彼此相对。当显影剂G通过刮板段时,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的量被调节至适当的量,然后显影剂G被输送至正对光电导体41Y的显影区。在显影区中,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在显影辊51Y和光电导体41Y之间形成的显影电场的作用下附着到形成在光电导体41Y上的潜像上。在显影辊51Y通过显影区后,残留在显影辊51Y的表面上的显影剂G随着套管的转动到达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的上侧。在此位置,显影剂G从显影辊51Y分离。
显影装置50Y中的显影剂G被调节为具有处于预定范围内的调色剂密度。具体而言,根据显影过程中显影装置50Y内的显影剂G的调色剂的消耗量,盛装在调色剂容器32Y内的调色剂被经由调色剂补充装置50Y(在后文中说明)通过落粉通道64Y补充至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补充至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的调色剂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之间流转,同时与显影剂G混合,并被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搅动。
下面将说明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K。
图4是示出四个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附接至粉容器保持部70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是示出调色剂容器32处于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Y的状态的示意图。用于相应颜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K具有相同的构造,唯一不同的是调色剂颜色不同。因此,在图5中,仅给出了用于黄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Y和调色剂容器32Y的说明,并适当省略用于其它三种颜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M、60C、60K和调色剂容器32M、32C、32K的说明。当构造根据颜色而有所不同时,使用代表特定颜色的符号Y、M、C或K。当构造不因颜色而变化或者对于所有颜色都通用时,可使用符号Y、M、C或K,或者可适当省略所有符号。在图4中,箭头Q指示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的附接方向,Q1指示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的分离方向。
顺便说一下,四个调色剂容器32(Y、M、C、K)之中的包含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K的直径可相对于包含黄色调色剂、洋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Y、M、C)的直径增大。采用这种构造,能够降低盛有频繁使用的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K的更换频次。即使在这种情况中,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也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不同的仅是在图像形成过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直径彼此不同。因此,下面主要说明调色剂容器32Y。
在附接至图4中所示的打印机10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之中,容纳在调色剂容器32Y中的黄色调色剂T根据如图5所示的显影装置50中的调色剂的消耗量被适当补充至显影装置。此时,调色剂容器32Y中的调色剂被调色剂补充装置60Y补充。调色剂补充装置60Y包括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作为输送管的输送喷嘴611Y、作为本体输送装置的输送螺杆614Y、落粉通道64Y、作为容器转动部件的驱动部91Y,等等。用于其它颜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具有相同的构造。在附接操作Q中,当用户进行附接操作从而把调色剂容器32Y沿图5中的附接方向Q推动时,调色剂容器32Y在打印机10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内沿附接方向Q移动,调色剂补充装置60Y的输送喷嘴611Y从调色剂容器32Y的前侧插入。因此,调色剂容器32Y和输送喷嘴611Y彼此相通。下面将详细说明随着附接操作实现连通的构造。
调色剂容器32Y可称为调色剂瓶。调色剂容器32Y主要包括作为容器盖或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以不转动的方式保持的保持部的容器前端盖34Y,并包括大致为圆筒形的容器本体33Y,所述容器本体33Y作为与容器齿轮301Y集成的粉末存储装置,所述容器齿轮301Y作为容器侧齿轮。容器本体33Y被容器前端盖34Y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在图5中,安置盖608Y是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盖接收段73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主要包括容器盖接收段73、容器接收段72、以及插孔部71。容器盖接收段73是用于保持容器前端盖34Y、34M、34C、34K以及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的容器本体33Y、33M、33C、33K的一段。容器接收段72是用于支撑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的容器本体33Y、33M、33C、33K的一段。作为在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的附接操作中使用的插入口的插孔71a由插孔部71限定。当布置在复印机500的前侧(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前侧)的本体盖打开时,会露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1的插孔部70。然后,在把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摆放为使得其纵向平行于水平方向的同时,从复印机500的前侧进行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的附接/分离操作(在进行附接/分离操作时,以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作为附接/分离方向,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沿该方向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并且沿该方向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
容器接收段72构造为其纵向长度与相应颜色的容器尸体33Y、33M、33C、33K的纵向长度大致相同。容器盖接收段73在纵向(附接/分离方向)上布置在容器接收段72的容器前侧(附接方向Q的一侧),插孔部71在纵向上布置在容器接收段72的一端侧(分离方向Q1的一侧)。四个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能够以滑动方式在容器接收段72上移动。因此,随着调色剂容器32Y的附接操作,容器前端盖34Y、34M、34C、34K首先通过插孔部71,在容器接收段72上滑动一段时间,最终附接至容器盖接收段73。
在容器前端盖34Y附接至容器盖接收段73的同时,如图5所示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齿轮等部件的驱动部(容器转动部)91Y经由作为设备本体齿轮的容器驱动齿轮601Y向布置在容器本体33Y中的容器齿轮301Y输入旋转驱动力。因此,容器本体33Y沿图5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随着容器本体33Y的转动,以螺旋状形成在容器本体33Y的内表面上的旋肋302Y把容器本体33Y中的调色剂从图5中的右侧的一端沿容器本体的纵向朝图5中的左侧的另一端输送。即,在此实施方式中,旋肋302Y作为旋转输送器。因此,调色剂被经由输送喷嘴611Y上的作为粉末接收孔的喷嘴孔610Y供送到输送喷嘴611Y之内,并从调色剂容器32Y的附接有容器前端盖34Y的另一侧供送。喷嘴孔610Y与遮板支撑部的开口335b相通,所述开口作为遮板侧开口(将在后文中说明),它相对于容器齿轮301Y在容器本体33Y的纵向上的布置位置处于内侧位置。具体而言,容器齿轮301Y与在调色剂容器的纵向上相对于喷嘴孔610与遮板支撑部的开口335b彼此相通的位置处于容器开口33a侧的容器驱动齿轮601Y啮合。
输送螺杆614Y布置在输送喷嘴611Y中。当驱动部(容器转动部91Y)向输送螺杆齿轮605Y输入旋转驱动力时,输送螺杆614Y转动,以输送在输送喷嘴611Y中提供的调色剂。输送喷嘴611Y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端连接至落粉通道64Y。由输送螺杆614Y输送的调色剂在重力作用下沿落粉通道64Y下落,并补充到显影装置50Y(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
在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寿命终结时(当调色剂容器由于其中盛装的调色剂被耗尽而变空时),使用新调色剂容器更换该调色剂容器。在图4中所示的纵向上,在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的与容器前端盖34Y、34M、34C、34K相反的一端(即,在分离方向Q1侧),布置有握柄303Y、303M、303C、303K。在更换调色剂容器时,操作人员可握住握柄303Y、303M、303C、303K,从而把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拉出,并使其分离。
下面将参照图6进一步说明驱动部91的构造。在图6中,省略了代表颜色的符号。驱动部91包括容器驱动齿轮601和输送螺杆齿轮605。当固定到安装架602上的驱动电机603进行驱动并且输出齿轮转动时,容器驱动齿轮601转动。输送螺杆齿轮605通过经由耦合的齿轮604接收输出齿轮的转动而旋转。
如图4所示,调色剂补充装置60Y根据输送螺杆614Y的转动频率控制供送至显影装置50Y的调色剂量。因此,通过输送喷嘴611Y的调色剂经由落粉通道64Y直接输送至显影装置50Y,而无需控制供送至显影装置50Y的调色剂量。即使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Y构造为向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调色剂容器32Y插入输送喷嘴611Y的情况中,也可以布置临时调色剂存储装置,例如调色剂漏斗。在用于其它颜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M、60C、60K中,以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Y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控制调色剂的供应量。
下面将详细说明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K。如上所述,调色剂容器32Y、32M、32C、32K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Y、60M、60C、60K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仅在于待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因此,在下文的说明中,将省略代表调色剂颜色的符号Y、M、C和K。
图1是在附接粉末容器32之前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7是从容器前端盖34上方观察时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透视图。图8是调色剂容器32所附接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9是示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盖接收段73的构造的透视图。
调色剂补充装置60包括内部布置有输送螺杆614的输送喷嘴611、以及喷嘴遮板612。喷嘴遮板612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输送喷嘴611的外表面上,从而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之前的分离状态(图1中所示的状态)中封闭喷嘴孔610,并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的附接状态(图8所示的状态)中打开喷嘴孔610。喷嘴遮板612包括喷嘴遮板凸缘612a,所述喷嘴遮板凸缘612a作为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330的端面处于下游侧的凸缘,所述喷嘴接收装置330作为与输送喷嘴611接触的喷嘴插入件(在后文中说明)。
如图7所示,作为在附接时插置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插入口的接收口331形成在调色剂容器32的端面的中心,并布置有作为在分离时遮闭接收口331的开启/关闭件的容器遮板332。
如图4所示,布置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上的容器接收段72沿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附接/分离方向)的宽度方向W划分为四段,并布置有如图9所示的作为容器安装段的沟槽74,沟槽74沿容器本体33(Y、M、C、K)的纵向从插孔部71延伸至容器盖接收段73。用于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Y、M、C、K)能够以沿纵向滑动的方式在沟槽74上移动。
如图9所示,在沟槽74的侧表面74a和74b(沿宽度方向W布置的相对表面)上,布置有彼此相对的导轨75。导轨75沿宽度方向W从相应的侧表面74a和74b伸出,沿纵向延伸,并布置在容器盖接收段73的前面。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打印机100(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导轨75配装至作为如图7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侧的导引部的滑动导轨361,从而具有向作为容器接收段的容器安置段615导引作为开口的容器开口33a的功能。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每条导轨75布置为与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平行。
如图9所示,在容器盖接收段73上布置有用于每种颜色的安置盖608。输送喷嘴611布置在安置盖608的中心。输送喷嘴611布置为从(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容器安置段615的在附接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面615b朝容器盖接收段73内的在附接方向上的上游侧突出。作为容器接收段的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突出方向上,即,朝向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的上游侧,从而围绕输送喷嘴611。具体而言,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并作为定位件,用于确定容器开口33a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位置,在该位置,当调色剂容器32内的转动输送装置转动以输送容纳在调色剂容器32中的调色剂时,容器开口33a作为转轴。即,当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容器安置段615中并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时,容器开口33a的径向位置被确定。
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在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上,在四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布置有接触面615d,所述接触面615d是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的一部分,并在径向上从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向内突出。随着调色剂容器32的转动,接触面615d和外表面33b彼此相对滑动。
通过使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与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配合,可决定调色剂容器32在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附接/分离方向)的径向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而且,当调色剂容器32转动时,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且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作为轴承。在图8中,α指示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开始与作为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的一部分的接触面615d滑动接触的位置,在此位置时,会决定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径向位置。
在下文的说明中,会反复说明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615以可滑动的方式彼此配合。精确地说,配合状态是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上的接触面615d接触的状态。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把所述配合称为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的配合,而省略接触面615d。
如图9所示,布置有在安置盖608的宽度方向W上彼此相对的孔608d。在安置盖608上,补充装置接合件78(在后文中说明)布置为能够经由孔608d在安置盖608的外表面和内表面608c之间往复移动。补充装置接合件78被偏压装置(例如扭力盘形弹簧782)从安置盖608的外侧向安置盖608的内侧偏置。
下面说明调色剂容器32。
如图7所示,调色剂容器32主要包括盛有调色剂的容器本体33,还包括容器前端盖34。容器本体33大致为圆筒形,并绕作为转动轴线的圆筒中轴线旋转。在下文中,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布置有接收口331的调色剂容器32一侧(布置有容器前端盖34的一侧)可称为“容器前端”。布置有握柄303的调色剂容器32一侧(与容器前端相反的一侧)可称为“容器后端”。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是转轴方向,并且,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与水平方向对应。相对于容器齿轮301的容器本体33的容器后端具有比容器前端大的外径,并且在容器本体33的内表面上布置有旋肋302。当容器本体33沿附图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时,由于旋肋302的作用,会向容器本体33中的调色剂施加使调色剂从转轴方向上的一端(容器后端)向另一端(容器前端)移动的输送力。
如图8所示,在容器本体33的容器前端的内壁上布置有铲部304,随着容器本体33沿附图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所述铲部304把由旋肋302输送至容器前端的调色剂铲起。随着容器本体33的转动,各个铲部304使用铲壁面304f铲起已被旋肋302的输送力输送的调色剂。因此,调色剂可被铲起,从而处于插入的输送喷嘴611的上方。如图1和图8所示,例如,与旋肋302类似,在每个铲部304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铲部旋肋304a,以输送内部的调色剂。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相对于容器本体33上的铲部304的容器前侧布置有容器齿轮301。在容器前端盖34上布置有齿轮外露口34a,从而当容器前端盖20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可露出容器齿轮301的一部分。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从齿轮外露口34a露出的容器齿轮301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容器齿轮301在容器本体33的纵向上相对于喷嘴孔610布置在容器开口33a侧(靠近容器开口33a),从而容器齿轮301可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容器齿轮301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从而转动旋转输送装置。
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容器齿轮301,在容器前侧布置有圆筒形式的容器开口33a,因而容器开口33a与容器齿轮301同轴。如图1和图8所示,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压接到容器开口33a上,从而与容器开口33a同轴,使得喷嘴接收装置330固定至容器本体33。调色剂容器32构造为从布置在容器本体33的一端上的作为开口的容器开口33a补充调色剂,然后,喷嘴接收装置330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上。
如图7所示,在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与容器齿轮301之间布置有作为限位件的盖钩止动件306。盖钩止动件306具有在附接方向上的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沿转动方向(周向)延伸的环形形状。盖钩止动件306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开口3061(将在后文中参照图11A至11C和图12说明),每个开口作为垂直于周向的方向上的通道的槽口或切口。即,盖钩止动件306布置为围绕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在此实施方式中,垂直于周向的方向是纵向(附接/分离方向)。
容器前端盖34从容器前端(从图8中的左下侧)附接至调色剂容器32(容器本体33)。因此,容器本体33在纵向上穿过容器前端盖34,作为突出件的盖钩340与作为限位件的盖钩止动件306接合。当盖钩340与盖钩止动件306接合时,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附接。盖钩340由树脂材料制成。
下面参照图11A至11C和图12说明盖钩止动件306和盖钩340的构造。如上所述,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作为限位件的盖钩止动件306包括开口3061,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容器本体33的附接/分离方向穿过开口3061。
在附接方向Q上的容器前端盖34的前表面34c上布置有作为通孔的孔34d,所述孔34d在容器本体33的附接/分离方向上是贯通的,并且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其中。盖钩340布置为使得其前端340A朝孔34d的中心突出。如图11B中的虚线圆圈34e所示,前端340A的端头相对于孔34d的外周向内突出。
当容器本体33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转动时,盖钩340沿附接/分离方向穿过开口3061。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盖钩止动件306上沿转动方向布置有三个开口3061。开口3061布置为使得周向上的开口3061之间的空间与周向上的盖钩340之间的空间重合。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沿转动方向布置有三个盖钩340和三个开口3061;但是,布置至少一个盖钩340和一个开口3061就足够了。图11C示出了盖钩340从如图11A中所示的未插入到盖钩止动件306中的状态变为插入到盖钩止动件306中的状态。如图11C中所示,前表面34c的中央侧面与盖钩止动件306的侧面彼此相对。盖钩340比前表面34c薄(在图11B中,相对于前表面34c朝后侧凹入),并且盖钩340和盖钩止动件306在附接方向Q上彼此相对。因此,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方向Q和分离方向Q1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移动受限。这种限制包括允许盖钩340沿图11C中所示的附接方向Q和分离方向Q1在盖钩止动件306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移动。相应地,容器本体33变为可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转动。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方向A”是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附接至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调色剂容器32中的容器本体33转动的方向,“附接转动方向R”是在容器前端盖34(盖钩340)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转动方向。三个盖钩340和三个开口3061分别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将以单个盖钩340和单个开口3061的构造和操作为代表来说明。盖钩止动件306的外径大于中心的孔34d的内径。
容器本体33和容器齿轮301可一体形成。可替代地,根据用于容器本体33的树脂材料,容器本体33和容器齿轮301可独立形成。在此情况中,如图12所示,盖钩止动件306形成在容器齿轮301上,开口3061形成在容器齿轮301上的盖钩止动件306上,容器齿轮301以集成方式附接至容器本体33。
如图7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前端盖34上,沿宽度方向W在下部上布置有作为导引部的滑动导轨361,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打印机100时,滑动导轨361限制被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使其除了沿附接方向移动外不能沿其它方向移动,从而把容器开口33a导引至容器安置段615。在图7中,仅示出了滑动导轨361之中的一个。每个滑动导轨361包括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延伸的沟槽。滑动导轨361构造为使得如图9所示布置在容器接收段72的沟槽74上的成对导轨75沿竖直方向插入到相应的沟槽中,并被夹在其间。因此,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打印机1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时,在垂直于竖直方向Z和分离方向Q1的宽度方向W上,滑动导轨361作为容器前端盖34的定位件。
如图7所示,容器接合部339沿宽度方向W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表面上,以确定调色剂容器32在纵向(附接/分离方向)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在图7中,仅示出了容器接合部339之中的一个。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布置在安置盖608上的补充装置接合件(参见图9和图10)与容器接合部339接合。
如图7所示,每个容器接合部339包括导引突出部339a、导引槽339b、凸点339c、以及作为轴向限位件的接合口339d。一对容器接合部339布置为位于容器前端盖34的左侧和右侧。即,接合口339d横跨容器开口33a的中心位于左侧和右侧。每个导引突出部339a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容器前端上,从而位于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的竖向平面和经过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的水平平面上。每个导引突出部339a包括连接至每个导引槽339b的倾斜表面,从而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时与补充装置接合件78形成接触,并把补充装置接合件78导引至导引槽339b。导引槽339b是从容器前端盖34的侧面内凹的凹槽。
导引槽339b的容器后端不直接连接至相应的接合口339d,而是终止的,并且与容器前端盖34的侧面处于相同高度。即,在每个导引槽339b与每个四边形接合口339d之间露出宽度大约为1毫米的容器前端盖34外表面,并且此部分作为凸点339c。补充装置接合件78越过凸点339c,并落入接合口339d,从而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补充装置60彼此接合。此状态是调色剂容器32的安置位置(安置状态)。在此实施方式中,补充装置接合件78构造为落入容器接合部339的接合口339d中。但是,容器接合部339的形状是通孔状(类似于接合口339d)或内凹状(例如具有闭端形状的非贯穿接合部),补充装置接合件78在落入容器接合部339后使得调色剂容器32与调色剂补充装置6之间接合。
如图10所示,驱动部(容器转动部)10经由容器驱动齿轮601向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齿轮301输入旋转驱动力。当驱动力输入至容器齿轮301时,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且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作为轴承,从而内部附接或集成有容器齿轮301的容器本体33转动。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容器齿轮301的转动中心布置为与容器开口33a的轴线同心。
在调色剂容器32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保持的状态(安置状态)中,作为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前端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被调色剂容器32中的容器安置段615的内表面615a支撑,并且容器接合部339的接合口339d与补充装置接合件78接合。容器齿轮301布置在容器接合部339和容器开口33a之间。
下面参照图7和图13至图19说明调色剂容器32的外观。
在运输调色剂容器32时,作为用于密封容器开口33a的密封件的护盖307(如图15所示)可附接至容器前端的容器开口33a,如图13和图14所示。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容器32的内外之间意外相通,从而防止调色剂漏失以及因水或空气侵入调色剂而产生的吸湿作用所导致的劣化。
当调色剂容器32首次使用时,首先要取下如上所述的护盖307。图7、13和14中示出了护盖307分离并且容器开口33a外露的状态。
图13是从斜下方观察时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透视图。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D-D区域的放大透视图。图15是示出护盖307附接至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状态的说明性透视图。图16是从容器前端盖34侧观察时的视图。图17A是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平面图。图17B是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仰视图。图17C是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右视图。图17D是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左视图。图18A是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后视图。图18B是图13中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前视图。
如图13至16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前端盖34上除了布置有上述部件之外,还布置有多个识别凹槽3405至3414。在识别凹槽3411至3420之中,如图16所示,识别凹槽3411至3414相对于穿过调色剂容器32的旋转中心的虚拟直线E以及盖钩340的肋341b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的右侧。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时,肋341b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上部(顶面)滑动接触,并稳定地保持调色剂容器32的姿态。而且,在识别凹槽3405至3414之中,识别凹槽3405相对于图16中的虚拟直线E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的左侧。在图13、14和15,未示出识别凹槽3411至3414的标号,因为它们在与图形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位于后侧。
在识别凹槽3405至3414之中,识别凹槽3407、3409、3410、3411、3412、3414是沿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分离方向Q1)从容器前端盖34的前表面34c直线延伸的凹槽,并且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34b上。而且,当从前侧观察时,识别凹槽3405、3406、3408、3413是相对于识别凹槽3407、3409、3410、3411、3412、3414从前表面34c朝图中的后侧稍稍凹入的内凹部分。在每个识别凹槽中布置有高度与外表面34b的周边大致相同的网格状肋。因此,由于有识别凹槽3405至3414以及布置在这些识别凹槽中的网格状肋,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34b的周边的高度在周向上是变化的。识别凹槽中的网格状肋布置在与调色剂类型或待附接的设备的型号对应的位置。因此,通过在识别凹槽3405至3414中沿周向布置的网格状肋的位置组合,形成与调色剂的类型或待附接的设备的型号对应的不规则构造,并且网格状肋用于向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提供信息,例如调色剂容器32的类型。
如图16所示,容器接合部339布置在相对于虚拟直线E对称且彼此相隔180度的位置,并且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时用于使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与调色剂容器32接合。容器齿轮301用于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之后与复印机50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上的齿轮601啮合,并且适当且自动地转动调色剂容器32的圆筒状容器本体33。
图17A至17D以及图18A和18B是调色剂容器32的六个视图。但是,容器前端盖34的外形可根据调色剂的颜色或调色剂容器32所附接的设备而有所不同,因此,这六个视图对于所有调色剂容器32不一定是相同的。
图19是在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容器前端盖34从容器本体33分离后的状态中容器本体33的说明性透视图。如图19所示,与旋肋302类似的是,在铲部304的内周上布置有螺旋状的旋肋304a,以输送内部的调色剂。
下面说明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喷嘴接收装置330。
如图20至22所示,喷嘴接收装置330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上,并包括作为喷嘴插入口的接收口331。用于输送从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调色剂容器32供给的调色剂的输送喷嘴611插入在接收口331中。喷嘴接收装置330包括作为开启/关闭件的容器遮板332、作为密封件的容器密封件333、作为支撑件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作为偏压件的容器遮板弹簧336、以及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容器遮板332可往复运动的方式插入在容器遮板支撑件334中,并由容器遮板支撑件334支撑,从而随着输送喷嘴611的插入在压力下移动至开启位置,以打开接收口331,并随着输送喷嘴611的抽出移动至关闭位置,以封闭接收口332。即,容器遮板支撑件334支撑容器遮板332,从而导引向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的移动。容器遮板弹簧336是布置在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内并朝关闭位置偏压容器遮板332的卷簧。
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包括作为遮板后部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作为遮板侧部的一对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作为侧开口的遮板支撑部开口335b、以及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布置为彼此相对,并沿容器遮板332的移动方向延伸。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一端被遮板后端支撑部335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圆筒状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和遮板支撑部335b的开口布置为在调色剂容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邻接。即,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具有如下的形状:其与从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侧至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对应的圆筒状部分被沿容器遮板332的移动方向竖直切除,并且遮板支撑部335b的开口位于该切口部中。容器遮板支撑件334构造为使得容器遮板332可在空间S1中沿输送喷嘴611的插入方向移动。空间S1被一对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遮板后端支撑部335和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封闭。换言之,容器遮板支撑件334构造为能够导引容器遮板332向开启位置移动以打开接收口331,并且能够导引容器遮板332向关闭位置移动以关闭接收口331。
如图23所示,当容器本体33转动时,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与容器本体33一起转动。此时,喷嘴接收装置330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围绕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输送喷嘴611转动。因此,转动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交替地通过位于输送喷嘴611上侧的喷嘴孔610上方的空间。所以,即使调色剂在喷嘴孔610上方短暂积聚,由于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切过积聚的调色剂并减轻积聚,因此能防止积聚的调色剂在不使用设备时发生粘结,并防止在设备恢复使用时发生调色剂输送故障。相比而言,当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位于输送喷嘴611的两侧并且喷嘴孔610和遮板支撑部的开口335b彼此相对时,容器本体33中的调色剂按图8中的箭头β所示被供送至输送喷嘴611。
如图22所示,容器遮板332包括作为封盖的圆筒状前部332c、滑动区332d、作为细长部的导杆332e、以及遮板钩332a。圆筒状前部332c是与容器密封件333的圆筒状开口(接收口331)紧密配合的容器前端部分。滑动区332d是作为滑动部或密封部的圆筒状部分,它相对于圆筒状前部332c位于容器后侧的圆筒状部分。滑动区332d的外径稍大于圆筒状前部332c的外径,在一对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内表面上滑动,并密封接收口331。
导杆332e是从圆筒状前部332c的圆筒内侧朝容器后端伸出的圆柱,当导杆332e插入到容器遮板弹簧336的簧圈内时,它作为防止容器遮板弹簧336扭曲的支撑杆。作为平坦的导引部的导杆滑动部332g包括从导杆332e的中部穿过圆柱状导杆332e的中轴线位于两侧的一对平坦表面。而且,导杆滑动部332g的容器后端分为一对悬臂332f,如图21和23所示。遮板钩332a布置在与耸立有导杆332e的基部相反的悬臂端,并形成待钩挂在容器遮板支撑件334上的接合部。遮板钩332a和导杆滑动部332g插入到布置在遮板后端支撑部335上的作为通孔的后端开口335d中,并且遮板钩332a钩挂在后端开口335d上,从而遮板钩332a和导杆滑动部332g作为一对钩件,防止容器遮板332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脱开。
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前端抵住圆筒状前部332c的内壁面,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后端抵住作为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另一侧表面的内壁面335ca。此时,容器遮板弹簧336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容器遮板332受到远离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方向上(向右,或朝向图22中的容器前端)的偏置力。但是,布置在容器遮板332的容器后端上的遮板钩332a钩挂在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后端开口335d上。因此,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中,容器遮板332无法进一步朝远离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方向移动。
由于遮板钩332a与遮板后端支撑部335之间的钩挂状态以及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偏置力,容器遮板332的位置被确定。具体而言,相对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确定了具有容器遮板332的防调色剂漏失功能的圆筒状前部332c和容器密封件333在轴向上的位置。因此,能够确定圆筒状前部332c和容器密封件333的位置,从而它们能够彼此配合,以防止调色剂漏失。
如图22所示,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为圆筒状,其外径和内径在朝向容器后端的方向上以台阶方式缩减。直径从容器前端向容器后端逐渐减小。如图22所示,在外表面上形成两个外径部分(从容器前端算起依次布置的外表面AA和BB),在内表面上形成五个内径部分(从容器前端算起依次布置的内表面CC、DD、EE、FF和GG)。外表面上的外表面AA和BB在其边界处通过锥形表面连接。类似地,内表面上的第四内径部分FF和第五内径部分GG在其边界处通过锥形表面连接。内表面上的内径部分FF和连接的锥形表面与下文所述的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对应,这些表面的脊线与下文所述的五边形截面的侧面对应。
如图22所示,彼此相对并具有通过沿轴向切割圆筒而获得的薄片形状的一对遮板侧面支撑部337a布置为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突出。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在容器后侧的端部通过遮板后端支撑部335连接。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包括内径部分GG,该内径部分GG是从前端算起的第五部分,为圆筒状内表面,具有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域332d的直径相等的内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第三内表面是穿过按45°等距布置的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纵向端头的假想周面。具有四棱圆筒形(柱管形)截面(图22的截面图中的截面)的容器密封件333布置为与内表面EE对应。容器密封件333通过粘合剂或双面胶带等固定至连接第三内表面EE和第四内表面FF的竖向表面上。与附接表面相反的容器密封件333的外露面(图22中的右侧)作为圆筒状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圆筒状开口(容器开口)的内底。
而且,如图22所示,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防夹空间)布置为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FF和连接的锥形表面对应。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是由三个不同部分封闭而成的环状密封空间。具体而言,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是由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表面(第四内表面FF和连接的锥形表面)、容器密封件333的附接侧的竖向表面、以及从圆筒状前部332c至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外表面围合的环状空间。所述环状空间的横截面为五边形的形式。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与容器密封件333的端面之间的角度以及容器遮板332的外表面与容器密封件333的端面之间的角度为90°。
下面将说明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的功能。当容器遮板332从接收口331被容器遮板332遮闭的状态朝容器后端移动时,容器密封件333的内表面相对于容器遮板332的圆筒状前部332c滑动。因此,容器密封件333的内表面被容器遮板332拉动,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朝容器后端移动。此时,若没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并且从第三内表面延续的竖向表面(容器密封件333的附接面)和第五内表面GG彼此垂直连接,则会发生以下情况。具体而言,容器密封件333的弹性变形部分可能被夹在相对于容器遮板332滑动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表面和容器遮板332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导致卡住。若容器密封件333被卡在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与容器遮板332彼此相对滑动的部分中(即,在圆筒状前部332c与内表面GG之间),则容器遮板331会很紧地附接到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上,因而无法开启和封闭接收口331。
相反,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喷嘴接收装置330在其内部区域中具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的内径(内表面EE和连接的锥形表面之中的每一个的内径)小于容器密封件333的外径。因此,整个容器密封件333几乎不能进入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而且,容器密封件333的被容器遮板332拉动而发生弹性变形的面积是有限的,因此容器密封件333能在自己的弹性作用下恢复形状,不会被拉至并卡在内表面GG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防止由于容器遮板332和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之间处于附接状态而无法开启和封闭接收口331的情况。
如图20和图22所示,布置有径向延伸至与容器密封件333的外周形成接触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表面的多个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当容器密封件333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时,容器密封件333在容器前侧的竖向表面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前端稍稍突出。
如图8所示,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喷嘴遮板612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在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压作用下按压容器密封件333的突出部,并使该突出部变形。喷嘴遮板凸缘612a进一步向内移动,并抵在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容器前端上,从而从容器的外部遮盖并封住容器密封件333的前端表面。因此,在附接状态中,能够确保接收口331处的输送喷嘴611周围的密封性能,从而防止调色剂漏失。
被喷嘴遮板弹簧613偏压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偏压表面612f的后侧抵在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上,从而确定喷嘴遮板61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调色剂容器32的位置。因此,确定了容器密封件333的前端表面、前端开口305(如下文所述的布置在容器开口33a中的圆筒状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部空间)的前端表面、以及喷嘴遮板61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下面将参照图1、图8、以及图24A至24D说明容器遮板332和输送喷嘴611的操作。如图1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前,容器遮板332被容器遮板弹簧336朝关闭位置偏压,从而封闭接收口331。图24A中示出了此时的容器遮板332和输送喷嘴611的外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如图24B所示,输送喷嘴611插入在接收口331中。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推入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作为容器遮板332的端面的圆筒状前部332c的端面332h(以下称为“容器遮板的端面332h”与位于输送喷嘴611的插入方向上的端面611a(以下称为“输送喷嘴的前端(端面)611a”)彼此形成接触。当调色剂容器32从如上所述的状态被进一步推动时,容器遮板332被推动,如图24C所示。相应地,如图24D所示,输送喷嘴611从接收口331插入到遮板后端支撑部335。因此,如图8所示,输送喷嘴611插入到容器本体33中,并位于安置位置。此时,如图24D所示,喷嘴孔610位于与遮板支撑部335b的开口交叠的位置。
随后,当容器本体33转动时,被铲部304铲起到输送喷嘴611上方的调色剂经由喷嘴孔610落入并被引入输送喷嘴611中。随着输送螺杆614的转动,被引入输送喷嘴611的调色剂在输送喷嘴611中朝落粉通道64输送。随后,调色剂落入落粉通道64中,并通过落粉通道64供送至显影装置50。
下面参照图25、26和27A至27D说明常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构造。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将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存储在作为调色剂瓶的调色剂容器32中的调色剂在刚刚密封在调色剂容器32中后含有空气,并具有预定的流动性。但是,在运输或存储期间,调色剂容器32中的调色剂逐渐脱气,并且流动性降低。因此,在把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复印机500之前,优选摇动调色剂容器32,以混合内部调色剂和空气,从而获得预定的流动性。
但是,在某些情况中,可直接把调色剂容器32插入到复印机500中,而无需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复印机500之前对其摇动。在这种情况中,如图27A至27D所示,当输送喷嘴611插入到喷嘴接收装置330'中时,容器遮板332开始移动。此时,流动性降低的调色剂仍处于空间S1中,所述空间S1由导引容器遮板332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4a和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限定,并且容器遮板弹簧336被保持在空间S1中。而且,在常规构造中,如图29A所示,遮板后端支撑部335'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投影面积大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投影面积,因此调色剂有可能在圆筒部中积聚。而且,如图29A所示,由灰色阴影区域示出的支撑件的端面部分335c(不包括连接到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部分335e)的投影面积近似等于或稍大于由阴影线区域示出的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在同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因此,调色剂在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与面向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另一侧表面之间受到挤压。
此时,若调色剂具有预定的流动性,则调色剂可朝远离遮板支撑部335b'的开口的方向移动。与此相反,如上所述,当流动性较低时,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未经搅动就插入时,调色剂在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与面向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另一侧表面之间受到挤压并压缩。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推动时,压缩的调色剂进入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之间。若压缩和粘结的调色剂如上所述地进入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之间,则当调色剂容器32从复印机500分离时,容器遮板332不能返回关闭位置。结果是,调色剂容器32可能在接收口331仍处于打开状态时分离,导致调色剂漏失。
第一示例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中,如图28A、28B和29B所示,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构造为如下所述的形式。具体而言,作为支撑件的端面部的端面部335c位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上。在端面部335c,除了连接至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部分335e之外的部分处于打开状态。即,当部分335e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端面部335c的两侧时,除了部分335e之外的其它部分在竖直方向上是开启的。端面部335c是面向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相对部分。
具体而言,容器遮板332包括导杆332e,所述导杆332e作为朝端面部335c延伸的细长部,所述端面部335c作为支撑件的端面部分。
遮板后端支撑部335包括端面部335c,所述端面部335c是朝向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部分;遮板后端支撑部335还包括布置在端面部335c上的后端开口335d。端面部335c与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一体形成,并且除了连接至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部分335e之外的部分是敞开的。如图29B所示,遮板后端支撑部335构造为:在沿垂直于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容器遮板332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由灰色阴影区域所示的支撑件的端面部335c(不包括连接至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部分335e)的投影面积小于由阴影线区域所示的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在同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若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按如上所述构造,则能实现以下优点。即使当容器遮板332随着输送喷嘴611的插入而移动并且调色剂相应地被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移动时,调色剂的第一部分也会移动至调色剂容器32之内,而不会被压缩。调色剂的第一部分是由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在容器遮板332的移动方向上不与端面部335c交叠的区域移动的。而且,由于位于附近的调色剂的第一部分移动,调色剂的第二部分很容易移离遮板支撑部335b的开口。调色剂的第二部分是由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在容器遮板332的移动方向上与端面部335c交叠的区域移动的。
若面向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面积减小,则即使在调色剂的流动性降低的情况下,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复印机500时(即,即使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之前不摇动),也能降低调色剂在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与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之间受到挤压的可能性。
同时,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作为底部部分,所述底部部分作为使容器遮板332朝关闭位置偏置的容器遮板弹簧336的接收部。如图24B至24D所示,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的过程中,容器遮板332随着输送喷嘴611的插入而移动,容器遮板弹簧336被压缩,端面部335c承受容器遮板弹簧336的恢复力。因此,若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的面积减小过多,则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强度会降低。若强度降低,则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的过程中,部件可能断裂。
因此,如图30B和30C所示,沿内壁面335ca的后端开口335d的开口边缘布置有作为倾斜表面的锥形表面335da,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上的容器遮板弹簧336与内壁面335ca接触。图30A示出了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外观。图30B是沿图30A中的h-h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30C是沿图30B中的J-J线截取的端视图。锥形表面335da沿后端开口335d的整个开口边缘布置,从端面部335c朝后端开口335d的内部成锥形。换言之,在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上,锥形表面335da在移动方向上处于上游表面335ca上,其中,容器遮板322沿后端开口335d的开口边缘的整个周缘移动至开启位置。
与平直表面相比,锥形表面335da使得在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与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的表面335ca之间受压的调色剂很容易向所述周缘移动。因此,即使作为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平直表面部分以及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底部部分的端面部335c(表面335ca)最小化,若保持锥形表面335da,则也能使调色剂排出,并且同时保持部件的强度。
而且,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8B、30B和30C所示,容器遮板支撑件包括沿容器遮板支撑件的纵向从端面部335c突出的突出部335cc。换言之,突出部335cc沿开启/关闭件的开启方向从端面部335c突出。突出部335cc沿平行于容器遮板322的移动方向的方向延伸,并沿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容器遮板332朝开启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表面335cb(当喷嘴接收装置330附接至调色剂容器32时,是容器后端面)的外缘布置。
采用上述的锥形表面335da和突出部335cc的构造,即使当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投影面积小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的投影面积时,也能保持强度,防止在因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压缩而产生的恢复力施加在容器遮板支撑件334上时发生断裂。
如图22所示,容器遮板332的平直导引部332g布置为面向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竖向布置)。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在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导引作用下滑动,非导引方向的强度(平行于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方向的强度)低于被导引侧的强度。但是,通过使容器遮板332的平直导引部332g布置为面向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竖向布置),与容器遮板332的平直导引部332g布置为面向遮板支撑部335b的开口(水平布置)的情况相比,承受平行于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力的强度提高,因此,很少会发生由于调色剂在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与喷嘴接收装置330的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端面部335c之间受压而导致的变形,这是有利的。
而且,如图28A和28B所示,在容器遮板支撑件334中的一对彼此相对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上,布置有台阶部335f,所述台阶部f在容器遮板322的移动方向上具有彼此不同的宽度。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被台阶部335f分为第一区域Y1和第二区域Y2,第二区域Y2的宽度小于第一区域Y1的宽度。第二区域Y2位于遮板后端支撑部335侧,并具有与由盘簧构成的容器遮板弹簧336的直径对应的宽度。因此,能够稳定地把容器遮板弹簧336的一端保持在空间S1中。
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构造不局限于其中的台阶部335f布置在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上的构造。例如,如图31所示,可使用不包括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上的台阶部335f并且不包括具有不同宽度的区域Y1和Y2的构造。
第二示例
下面说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个示例。在第二个示例中,将适当省略与第一个示例中的构造相似的构造的说明,并且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在第一个示例中,如上所述,如果压缩和粘结的调色剂进入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0d与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之间,那么当调色剂容器32从复印机500分离时,容器遮板332可能无法返回关闭位置,并且调色剂容器32可能在接收口331仍处于打开状态时分离,导致调色剂漏失。
因此,本发明人研究了由容器遮板332导致的压缩状态。下面将通过压缩比的概念来说明由容器遮板332导致的压缩状态。图32A示出了被容器遮板332压缩之前的状态。图32B示出了压缩之后的状态。如图32A所示,在关闭状态中,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至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表面335ca的距离假定为压缩前距离L1。如图32B所示,在开启状态中,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至遮板后端支撑部的表面335ca的距离假定为压缩后距离L2。压缩比简单假定为L1/L2。
具体而言,假定L1代表在容器遮板332处于关闭位置时的距离,L2代表在容器遮板332处于开启位置时的距离,对于与端面部335c相对的滑动区332d的后端面332da和端面部335c之间的距离,L1/L2设置为大于一且不大于二。
对调色剂粘结状态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压缩前距离L1和压缩后距离L2改变压缩比(L1/L2)。结果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在表1中,行程代表容器遮板332的行程(L1-L2)。实验的评测结果以○、Δ、和×示出。○表示调色剂不发生调色剂粘结和调色剂漏失。Δ表示发生调色剂粘结但不发生调色剂漏失的状态。×表示既发生调色剂粘结又发生调色剂漏失的状态。
表1
行程
通过由本发明人进行的实验发现:当L1/L2(压缩比)设置为大于一且不大于二时,能够防止压缩和粘结的调色剂在调色剂容器32从复印机500分离时阻止容器遮板332返回至关闭位置并且调色剂容器32在接收口331仍处于打开的状态中分离因而导致调色剂漏失的状况。
改变压缩比的有利效果不局限于此实施方式中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和容器遮板332的组合。例如,如图33A和33B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即使对于常规容器遮板支撑件334'与容器遮板332的组合,如果L1/L2(压缩比)设置为大于一且不大于二,也能够防止压缩和粘结的调色剂在调色剂容器32从复印机500分离时阻止容器遮板332返回至关闭位置并且调色剂容器32在接收口331仍处于打开的状态中分离因而导致调色剂漏失的状况。在图33A中,在关闭状态中,压缩前距离L1是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5d的后端面332da至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表面335'ca的距离。如图33B所示,在开启状态中,压缩后距离L2是从容器遮板332的滑动区335d的后端面332da至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表面335'ca的距离。
第三示例
下面说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个示例。在第三个示例中,将适当省略与第一个和第二个示例中的构造相似的构造的说明,并且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第三个示例的技术优选与第一和第二个示例中所述的技术一起实施;但是,即使当第三个示例中的技术单独实施时,也能实现如下所述的相同有利效果。
在各个示例中,为了便于组装,如图20和图21所示,容器遮板332和容器遮板弹簧336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组装到一起,以形成喷嘴接收装置330,然后喷嘴接收装置330与容器本体33到一起,以形成调色剂容器32。
容器遮板332的遮板钩332a钩挂在容器遮板支撑件334的后端开口335d上,以防止容器遮板332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脱开。但是,在如上所述的调色剂容器32的制造过程中,当遮板钩332a碰撞到任何东西或被错误地碰触时,外部应力可能施加到遮板钩332上,遮板钩332可能发生弹性变形,导致容器遮板332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脱开。
而且,在调色剂容器32的制造过程中,喷嘴接收装置330可能是在另一个地点制造的,然后运输过来,以便与容器本体33组装,以制造调色剂容器32。在此情况中,在运输喷嘴接收装置330时,用于包装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包装材料可能与遮板钩332a抵触,或者包装后的喷嘴接收装置可能彼此抵触。若由于如上所述的抵触导致应力施加在遮板钩332a上,则遮板钩332a可能发生弹性变形或断裂,导致容器遮板332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脱开。
因此,在第三个示例中,如图34A和34B所示,从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表面335cb突出的突出部335cc的突出量(高度)th1可设置为等于或大于遮板钩332a在钩挂在后端开口335d上的状态中从表面335cb突出的突出量(高度)th2。即,突出部335cc在开启/关闭件的开启方向上突出并超过遮板钩332a。
当作为开启/关闭件的容器遮板332位于关闭位置时,突出部335cc相对于遮板钩(接合部)332a在容器遮板332从关闭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的方向上朝下游侧突出。
如上所述,当从表面335cb突出的突出部335cc的突出量(高度)th1等于或大于遮板钩332a在钩挂在后端开口335d上的状态中从表面335cb突出的突出量时,遮板钩332a的周边被遮盖。因此,外部应力不太可能施加到遮板钩332a上,从而能防止容器遮板332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脱开。
而且,即使在运输喷嘴接收装置330时,用于包装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包装材料也很少会与遮板钩332a冲突,或者包装好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也很少会彼此冲突,因此能够防止容器遮板332从容器遮板支撑件334脱落。
第二种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将适当省略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说明,并且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技术优选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技术一起实施;但是,即使当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技术单独实施时,也能实现如下所述的相同有利效果。而且,第二种实施方式包括下文所述的第四至第十一例的技术。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
在图35中所示的对比例中,当容器前端盖34和容器本体33通过彼此附接组装在一起时,容器本体33沿方向Q插入到容器前端盖34中,并且容器本体33沿附接方向Q从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前表面34c的中心的孔34d移动。在此情况中,舌形盖钩340弹性变形,从而沿径向从盖钩止动件306扩张,然后越过盖钩止动件306,从而盖钩340的前端钩挂在盖钩止动件306和容器齿轮301之间的凹槽上。盖钩止动件306沿整个周向布置,并且盖钩止动件306的外径大于孔34d的内径。因此,容器前端盖34沿方向Q的移动受限,但是被保持为可相对于容器本体33转动。如上所述,当调色剂容器32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保持时,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容器前端盖34)上。因此,若盖钩340构造为易于附接至盖钩止动件306(易于弹性变形),则当推力沿分离方向Q1发生作用时,容器本体33容易从容器前端盖34分离。与此相反,若盖钩340构造为难以分离(不易变形),以避免容器本体33容易从容器前端盖34分离,则盖钩340不易附接至盖钩止动件306。
因此,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A至11C和图12所示,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盖钩止动件306包括开口3061,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分别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容器本体33附接/分离方向穿过该开口3061。盖钩止动件306作为限位装置,开口3061作为槽口或切口。
在此,容器本体33的附接/分离方向是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的方向。但是,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调色剂容器本体33和从调色剂容器本体33分离的容器前端盖34附接/分离方向与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相同。因此,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附接方向”有两个含义:“容器本体33的附接方向”和“容器前端盖34的分离方向”。并且,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分离方向”有两个含义:“容器本体33的分离方向”和“容器前端盖34的附接方向”。类似地,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附接方向Q”有两个含义:“容器本体33的附接方向”和“容器前端盖34的分离方向”;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分离方向Q1”有两个含义:“容器本体33的分离方向”和“容器前端盖34的附接方向”。
在附接方向Q上的容器前端盖34的前表面34c上布置有作为通孔的孔34d,所述孔34d在容器本体33的附接/分离方向上是贯通的,并且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其中。盖钩340布置为使得其内端340a朝孔34d的中心突出。如图11B中的虚线圆圈34e所示,内端340A的端头相对于孔34d的外周向内突出。当容器本体33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转动时,盖钩340分别沿附接/分离方向穿过开口3061。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在盖钩止动件306上沿转动方向布置有三个开口3061。开口3061布置为使得周向上的开口3061之间的间隙与周向上的盖钩340之间的间隙重合。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沿转动方向布置有三个盖钩340和三个开口3061;但是,布置至少一个盖钩340和一个开口3061就足够了。图11C示出了盖钩340从图11A中所示的状态插入到盖钩止动件306中的状态。如图11C中所示,前表面34c的中央侧部与盖钩止动件306的外侧面彼此相对。盖钩340比前表面34c薄(在图11B中,相对于前表面34c朝后侧凹入),并且盖钩340和盖钩止动件306在附接方向Q上彼此相对。因此,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方向Q和分离方向Q1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移动受限。这种限制包括允许盖钩340沿图11C中所示的附接方向Q和分离方向Q1在盖钩止动件306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移动。相应地,容器本体33变为可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转动。
即,在使用对比例说明的粉末容器的构造中,布置在保持件上的突出部在径向上弹性变形,从而钩挂在粉末存储装置的限位件上。因此,若所述突出部构造为容易分离或难以分离,则难以钩挂在突出部的限位件上,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因此,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包括:用于容纳粉末的圆筒状粉末存储装置;可附接至粉末存储装置并可从粉末存储装置分离的保持件;布置在粉末存储装置和保持件之一上的突出部;以及布置在粉末存储装置和保持件之中的另一个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突出部沿粉末存储装置的纵向的移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可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转动。所述限位件包括开口,当所述保持件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时,所述突出部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方向穿过所述开口。
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突出部布置在可彼此相对转动的粉末存储装置和保持件之中的一个上,而用于钩挂所述突出部并沿转动方向延伸的所述限位件布置在粉末存储装置和保持件之中的另一个上。而且,所述限位件包括开口,所述突出部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方向穿过所述开口。因此,在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后,会保持所述开口和所述突出部之间的钩挂状态。所以,与常规构造相比,能够把所述突出部附接至所述限位件,同时不降低可操作性,从而防止所述突出部轻易脱落。
下面将在以下的各个示例中说明盖钩340和开口3061的具体构造。在下列示例中,“转动方向A”是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调色剂容器中的容器本体33转动的方向,“附接转动方向R”是在容器前端盖34(盖钩340)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转动方向。三个盖钩340和三个开口3061分别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将以单个盖钩340和单个开口3061的构造和操作为代表来说明。盖钩止动件306的外径大于中心的孔34d的内径。
第四示例
图37A和37B示出了第四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37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开口3061和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的构造。图37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1的构造的放大图。图37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的构造的放大图。
在沿附接/分离方向具有一定厚度的盖钩止动件306中,当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处于附接方向Q的端面306a作为朝开口3061导引的导引表面,在分离时,处于分离方向Q1的端面306b作为朝开口3061导引的导引表面。
作为突出部的盖钩340在作为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下游侧端部的端面上包括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向上倾斜。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是具有平坦顶面的倾斜面。盖钩340的从倾斜部340a延续的表面称为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所述下表面340b作为突出部的第二表面。在容器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附接操作中,下表面340b朝向端面306a。盖钩340的从倾斜部340a延续并位于与盖钩340的底面340b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称为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所述上表面340c作为突出部的第一表面。
在盖钩340中,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和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作为彼此平行的平行平面。在如图37A中所示的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之前的状态中,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和盖钩止动件306的端面306a优选彼此平行。在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状态中,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和端面306b优选彼此平行。如图37B所示,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长度)以“c”表示,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长度)以“e”表示,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和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之间在附接/分离方向上的厚度(即,盖钩340的厚度)以“d”表示。在盖钩340中,如图37B所示,盖钩34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即,下表面340b在转动方向R上的长度)大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盖钩340具有梯形横截面,其中,倾斜部340a作为相对于转动方向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向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在下文的说明中,在第四至第七示例中,假定盖钩340的构造是相同的。
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开口3061的下游侧的表面作为开口倾斜部3061a,所述开口倾斜部3061a的倾斜方向与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的倾斜方向相同。开口3061包括面向开口倾斜部3061a的相对表面3061b。相对表面3061b是倾斜面。在第四示例中,开口倾斜部3061a和相对表面3061b是彼此平行的平行平面。
如图37B所示,在开口3061中,开口倾斜部3061a和相对表面3061b之间的间隙以“t”表示;开口3061在端面306b侧的第一端口3061c侧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长度)以“a”表示;开口3061在第二端口3061d侧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长度)以“b”表示。第一端口3061c作为出口(下游端口、出口、或开口3061的第一部分)。第二端口3061d作为入口(上游端口、进口、或开口的第二部分)。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是开口3061在端面306a上的一端,并且当作为保持件的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作为粉末存储装置的容器本体33时,它在突出部340穿过开口3061的方向上位于上游侧。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是开口3061在端面306b上的另一端,并且当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它在突出部340穿过开口3061的方向上位于下游侧。在第四示例中,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1的间隙“t”)的关系以及(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宽度“a”)<(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38A至38G说明盖钩340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1处的进入操作。如图38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在图38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当盖钩340的倾斜部340a位于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上方时,盖钩340被迫朝开口3061移动(沿分离方向Q1从上游侧朝下游侧移动),如图38B所示。相应地,盖钩340利用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第二端口3061d的S1端作为支点,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稍稍朝开口3061的内部变形,并以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作为先导进入开口3061,如图38C所示。随后,如图38D所示,由盖钩340的倾斜部340a和上表面340c限定的S2端经过开口3061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第二端口3061d的S3端。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1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盖钩340穿过开口3061,如图38E和图38F所示。当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端S4经过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第一端口3061c的S5端时,盖钩340的所处位置使得上表面340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如图38G所示。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容器本体33的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可充分转动并且S4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1c,则盖钩340在开口3061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1a接触时,开口3061的构造使得盖钩340可穿过开口3061。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1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与盖钩止动件306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因此在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之后,即使当开口3061和盖钩340彼此相对时,盖钩340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1。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第五示例
图39A至39C示出了第五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39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作为槽口或切口的开口3062和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的构造。图39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2的构造的放大图。图39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的构造的放大图。
第五示例的布置在盖钩止动件306上的开口3062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开口3061不同。开口3062包括开口倾斜部3062a以及沿与开口倾斜部3062a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相对表面3062b。在第五示例中,相对表面3062b是沿附接转动方向R从下游侧向上游侧以锐角适度倾斜的表面,所述角度小于开口倾斜部3062a的倾斜角度。因此,在第五示例中,在开口3062中,开口3062在端面306a侧的第二端口3062的宽度“b”与在端面306b侧的第一端口3062的宽度“a”彼此不同。第一端口3062c作为出口(下游端口、出口、或开口的第一部分)。因此,在第五示例中,开口倾斜部3062a与相对表面3062b之间的间隙“t”对应开口倾斜部3062a与相对表面3062b之间的最小间隙,并且其尺寸对应开口倾斜部3062a的延长线与从相对表面3062b延伸从而平行于所述延长线的直线之间的尺寸。即,开口3062包括相对表面3062b,所述相对表面3062b在开口的第二端口侧作为沿分离方向Q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倾斜的导引部。
开口3062在第一端口3062c侧沿附接转动方向R的宽度以“a”表示,开口3062在作为入口、上游端口、进口或开口的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口3062d侧沿附接转动方向R的宽度以“b”表示。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对应开口3062在端面306a上的一端的宽度,第一端口3062c对应开口3062在端面306b上的另一端的宽度。即使在第五示例中,也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2的间隙“t”)的关系以及(开口3062的第一端口3062c的宽度“a”)<(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的关系。另外,还满足(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宽度“b”)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40A至40G说明盖钩340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2处的进入操作。如图40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在图40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当盖钩340位于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上方时,盖钩340被迫朝开口3062移动,如图40B所示。相应地,由于满足(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进入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同时保持相同的姿态。这种姿态一直保持到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如图40C所示。
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时,盖钩340利用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S4端作为在相对表面3062b上的支点,沿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40D所示。随后,如图40E所示,由盖钩340的倾斜部340a和上表面340c限定的S2端经过开口3062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第二端口3062d的S13端。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2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盖钩340穿过开口3062,如图40E和图40F所示。当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端S4经过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第一端口3062c的S15端时,盖钩340的所处位置使得上表面340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如图40G所示。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可充分转动并且S4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2c,则盖钩340在开口3062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时,开口3062的构造使得盖钩340可穿过开口3062。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2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与盖钩止动件3062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2的第一端口3062c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因此即使当开口3062和盖钩340彼此相对时,盖钩340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2。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而且,在第五示例中,由于满足(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相对于转动方向穿过开口3062的角度小于第四示例中的角度。因此,与第四示例相比,能够减小间隙SP1。
第六示例
图41A至41C示出了第六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41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作为槽口或切口的开口3063和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的构造。图41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3的构造的放大图。图41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的构造的放大图。
第六示例的布置在盖钩止动件306上的开口3063与上述示例的开口不同。开口3063包括开口倾斜部3063a以及沿与开口倾斜部3063a相同的方向倾斜并平行于开口倾斜部3063a的相对表面3063b。开口3063包括内凹部4063,所述内凹部4063作为导引部、下凹部或凹面,并布置在端面306a侧的开口3063的第二端口3063d中,从而在分离方向Q1上是凹入的。内凹部4063包括平行于端面306a并延续至相对表面3063b的第一表面4063a,并包括连接至第一表面4063a和端面306a的第二表面4063b。第二表面4063b是沿从端面306a分离的分离方向Q1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向下倾斜的表面。
在第六示例中,在开口3063中,开口倾斜部3063a和相对表面3063b之间的间隙以“t”表示;开口3063在端面306b侧的第一端口3063c侧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a”表示;开口3061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b”表示。第一端口3063c作为出口。第二端口3063d作为入口(上游端口、进口、或开口的第二部分)。开口3063的第二端口3063d对应由开口倾斜部3063a和端面306a限定的S23端与由第二表面4063b和端面306a限定的S34端之间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该宽度假定为导引部在转动方向上的宽度“b”。
而且,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3的间隙“t”)的关系、(开口3063的第一端口3063c的宽度“a”)<(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的关系、以及(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导引部4063的宽度“b”)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42A至42I说明盖钩340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3处的进入操作。如图42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在图42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当盖钩340位于开口3063的第二端口3063d的导引部4063的上方时,盖钩340被迫朝开口3063移动,如图42B所示。相应地,由于满足(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导引部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连续移动,同时保持相同的姿态,直至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3a接触,如图42C所示。
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3a接触时,盖钩340利用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S4端作为支点,沿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在第二表面4063b上转动,如图42D所示。随后,在转动过程中,如图42E所示,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与第二端口3063d的S25端接触,并且盖钩340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42F所示,由盖钩340的倾斜部340a和上表面340c限定的S2端经过由开口倾斜部3063a和端面306a限定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S23端。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3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盖钩340穿过开口3063,如图42G和图42H所示。当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端S4经过开口3063的第一端口3063c的S25端时,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如图42I所示。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可充分转动并且S4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3c,则盖钩340在开口3062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3a接触时,开口3063的构造使得盖钩340可穿过开口3063。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3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与盖钩止动件3063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3的导引部4063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因此即使当开口3063和盖钩340彼此相对时,盖钩340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3。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第七示例
图43A至43C示出了第七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43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作为槽口或切口的开口3064和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的构造。图43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4的构造的放大图。图43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的构造的放大图。
第七示例的布置在盖钩止动件306上的开口3064与上述示例的开口不同。开口3064包括开口倾斜部3064a以及沿与开口倾斜部3064a相同的方向倾斜并平行于开口倾斜部3064a的相对表面3064b。开口3064包括内凹部4064,所述内凹部4064作为导引部、下凹部或凹面,并布置在端面306a侧的开口3064的第二端口3064d中,从而在分离方向Q1上是凹入的。内凹部4064包括平行于端面306a并延续至相对表面3064b的第一表面4064a,并包括连接至第一表面4064a和端面306a的第二表面4064b。
在第七示例中,在开口3064中,开口倾斜部3064a和相对表面3064b之间的间隙以“t”表示;开口3064在端面306b侧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a”表示;开口3064第二端口3064d侧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b”表示。第一端口3064c作为出口(下游端口、出口、或开口的第一部分)。第二端口3064d作为入口(上游端口、进口、或开口的第二部分)。开口3064的第二端口3064d对应由开口倾斜部3064a和端面306a限定的S33端与第二表面4064b之间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该宽度假定为导引部在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b”,由相对表面3064b和第一表面4064a限定的S35端以及由第二表面4064b和端面306a限定的S34端具有圆弧状圆角。
而且,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3的间隙“t”)的关系、(开口3064的第一端口3064c的宽度“a”)<(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的关系、以及(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导引部(内凹部)4064的宽度“b”)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44A至44G说明盖钩340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4处的进入操作。如图44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在图44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当盖钩340位于开口3064的第二端口3064d的导引部4064的上方时,盖钩340被迫朝开口3064移动,如图44B所示。相应地,由于满足(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的宽度“c”)<(导引部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因重力作用而下落并连续移动,同时保持相同的姿态,直至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4a接触,如图44C所示。
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4a接触时,如图44D所示,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与第一端口3064c的S41端接触,并且盖钩340沿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的厚度“d”)≤(开口3064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由盖钩340的倾斜部340a和上表面340c限定的S2端经过由开口倾斜部3064a和端面306a限定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S33端。而且,如图44E所示,盖钩340穿过开口3064,盖钩340的下表面340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端S4经过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第一端口3064c的S35端,如图44F所示。相应地,如图44G所示,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可充分转动并且S4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4c,则盖钩340在开口3062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4a接触时,开口3064的构造使得盖钩340可穿过开口3064。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4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与盖钩止动件306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4的第一端口3064c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因此即使当开口3064和盖钩340彼此相对时,盖钩340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4。
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在第五至第七示例中,盖钩340被迫进入开口的方式与第四示例中的相似,但是不局限于该方式。如图45A至45C所示,可以构造为:当容器前端盖34保持与盖钩止动件306接触的状态同时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进入开口。例如,如图45A所示,下表面340b相对于端面306b向下突出的突出量为f。当容器本体33插入到容器前端盖34中并抵靠盖钩止动件306时,盖钩340沿方向Q发生弹性变形(图45B)。由于盖钩340的上表面340c的宽度“e”设定为小于每个开口的第二端口的宽度“b”,因此当容器前端盖34从图45B中所示的状态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并且盖钩340位于每个开口的第二端口侧时,盖钩340开始随着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移动下落(图45C)。因此,只需转动容器前端盖34就能轻松地使盖钩340与盖钩止动件306接合,而无需像第四示例中那样沿分离方向Q1按压容器前端盖34(包括盖钩340)。因此,能够提高附接的可操作性。图45A至45C虽然用于第六示例的开口;但是它们也适用于第五和第七示例的开口。
下面说明第八至第十示例。在第八至第十示例中,布置在盖钩止动件306上的开口与第四示例中的开口3061相同,但作为突出部并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侧的盖钩的形状不同。在下文的说明中,假定盖钩和前表面34c之间的关系与图45A至45C中所示的关系相同;但是,在第四至第七示例中所述的关系是适用的。
第八示例
图46A至46C示出了第八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46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开口3061和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1的构造。图46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1的构造的放大图。图46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1的构造的放大图。
在第八示例中,盖钩3401包括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在作为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端部的端面上,所述倾斜部3401a沿附接转动方向R倾斜。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是具有平坦顶面的倾斜面。盖钩3401的从倾斜部3401a延续并面向端面306a的表面称为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下表面3401b作为突出部的第二表面。盖钩3401的从倾斜部3401a延续并位于与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称为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上表面3401c作为突出部的第一表面。与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相对的表面称为盖钩3401的侧面3401d。
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是平行于开口倾斜部3061a的倾斜面,盖钩3401的侧面3401d布置为相对于附接转动方向R以锐角倾斜的倾斜面,而不是平行于开口倾斜部3061a。而且,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c”表示;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e”表示;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和上表面3401c之间的在附接/分离方向上的厚度(即,盖钩3401的厚度)以“d”表示。在盖钩3401中,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的宽度“e”大于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的宽度“c”。盖钩3401具有梯形横截面,其中,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作为相对于附接转动方向R从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向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沿分离方向Q1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在第八示例中,满足(盖钩3401的厚度“d”)≤(开口3061的间隙“t”)的关系、(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宽度“a”)<(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的宽度“e”)的关系、以及(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的宽度“c”)<(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宽度“b”)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47A至47H说明盖钩3401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1处的进入操作。如图47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1在图47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如图47B和47C所示,当盖钩3401位于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上方时,由于满足(盖钩3401的下表面3401b的宽度“c”)<(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在下落的同时会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恢复。相应地,盖钩3401的侧面3401d与如图47D中所示的S1端接触。
当盖钩3401的侧面3401d与S1端接触时,盖钩3401利用接触点作为支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47E所示。然后,由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和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限定的S42端经过由开口倾斜部3061a和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端面306a限定的插入侧的S3端。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1的厚度“d”)≤(开口3061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盖钩3401的侧面3401d被相对表面3061b导引,并穿过开口3061,如图47F和47G所示。当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上游端S45经过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S5端时,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如图47H所示。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可充分转动并且S4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1c,则盖钩340在开口3061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1a与开口倾斜部3061a接触时,开口3061的构造使得盖钩3401可穿过开口3061。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1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1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与盖钩止动件3061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1的上表面3401c的宽度“e”,因此即使当开口3061和盖钩3401彼此相对时,盖钩3401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1。
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第九示例
图48A至48C示出了第九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48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开口3061和作为突出部并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2的构造。图48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1的构造的放大图。图48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2的构造的放大图。
在第九示例中,盖钩3402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的部分的形状与第八示例中的不同。
突出部的倾斜部3402a是平行于开口倾斜部3061a的倾斜面。盖钩3402的侧面3402d布置为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是内凹的,而不是平行于开口倾斜部3061a。内凹部包括从侧面3402d延续并平行于端面306a的第一表面4402a、以及连接第一表面4402a和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作为突出部的第二表面)的第二表面4402b。
在盖钩3402中,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c”表示;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作为突出部的第一表面)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e”表示;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和上表面3402c之间的在附接/分离方向上的厚度(即,盖钩3402的厚度)以“d”表示。在盖钩3402中,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的宽度“e”大于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的宽度“c”。突出部的倾斜部3402a布置为从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向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沿分离方向Q1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在第九示例中,满足(盖钩3402的厚度“d”)≤(开口3061的间隙“t”)的关系、(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宽度“a”)<(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的宽度“e”)的关系、以及(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的宽度“c”)<(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宽度“b”)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49A至49H说明盖钩3402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1处的进入操作。如图49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2在图49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如图49B和49C所示,当盖钩3402位于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上方时,由于满足(盖钩3402的下表面3402b的宽度“c”)<(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2在下落的同时会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恢复。相应地,如图49D所示,由盖钩的下表面3402b和第二表面4402b限定的S54端与相对表面3061b接触。
当S54端与相对表面3061b接触时,盖钩3402利用接触点作为支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49E所示。随后,由盖钩3402的倾斜部3402a和上表面3402c限定的S2端经过由开口倾斜部3061a和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端面306a限定的插入侧的S3端。当盖钩3402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由盖钩的侧面3402d和和第一表面4402a限定的S56端与开口3061的第二端口3061d的S1端接触,如图49E所示。然后,盖钩3402利用接触部作为支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2的厚度“d”)≤(开口3061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盖钩3402的S56端被相对表面3061b导引,并穿过开口3061,如图49F和49G所示。当盖钩3402的S56端经过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S5端时,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如图49H所示。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2可充分转动并且S55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1c,则盖钩3402在开口3061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2a与开口倾斜部3061a接触时,开口3061的构造使得盖钩3402可穿过开口3061。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2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1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与盖钩止动件3061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1的第一端口3061c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2的上表面3402c的宽度“e”,因此即使当开口3061和盖钩3402彼此相对时,盖钩3402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1。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或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第十示例
图50A至50C示出了第十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50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开口3061和作为突出部并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3的构造。图50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1的构造的放大图。图50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3的构造的放大图。
在第十示例中,盖钩3403的内凹部的形状与第九示例中的不同。其它构造与第九示例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这些构造的详细说明。
内凹部包括从侧面3403d延续并平行于端面306a的第一表面4403a、延续至下表面3403b的第二表面4403b、以及连接第一表面4403a第二表面4403b的第三表面4403c。第三表面4403c具有曲面形状。
盖钩3403在开口3061处的进入操作在图51A至51H中示出。图51A至51H中所示的进入操作与图49A至49H中所示的进入操作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十一示例
图52A至52C示出了第十一示例的盖钩和开口。图52A是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开口3062和作为突出部并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盖钩3404的构造。图52B是用于说明开口3062的构造的放大图。图52C是用于说明盖钩3404的构造的放大图。开口3062的形状与第五示例中的相同。
在第十一示例中,盖钩3404包括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在作为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下游侧端部的端面上,所述倾斜部3404a沿附接转动方向R倾斜。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是具有平坦顶面的倾斜面。第一表面4404a布置为连接至倾斜部3404a的一端。第一表面4404a包括沿垂直于附接转动方向R的方向直立的直立面。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作为突出部的第二表面)面向端面306a。从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延续并与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相反的表面称为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上表面3404c作为突出部的第一表面。与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相对的倾斜面作为盖钩3404的侧面3404d。平行于第一表面4404a的第二表面4404b布置在盖钩3404的侧面3404d和上表面3404c之间。
在盖钩3404中,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c”表示;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的宽度以“e”表示;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和上表面3404c之间的在附接/分离方向上的厚度(即,盖钩3404的厚度)以“d”表示。在盖钩3404中,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的宽度“e”与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的宽度“c”相同。
在第十一示例中,满足(盖钩3404的厚度“d”)≤(开口3062的间隙“t”)的关系、(开口3062的第一端口3062c的宽度“a”)<(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的宽度“e”)的关系、以及(盖钩3403的下表面3403b的宽度“c”)<(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宽度“b”)的关系。
下面参照图53A至53G说明盖钩3404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口3062处的进入操作。如图53A所示,当容器前端盖34沿附接转动方向R转动时,盖钩3404在图53A中所示的端面306a上从右向左移动。如图53B所示,当盖钩3404位于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上方时,由于满足(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的宽度“c”)<(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4落入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同时会发生弹性变形,然后恢复。这种下落延续进行,直至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如图53C所示。
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时,盖钩3404利用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S74端作为在相对表面3062b上的支点,沿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随后,如图53D所示,由盖钩3404的倾斜部3404a和上表面3404c限定的S72端经过开口3062的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下游侧的第二端口3062d的S13端。此时,由于满足(盖钩3404的厚度“d”)≤(开口3062的间隙“t”)的关系,因此盖钩3404的S72端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并且盖钩3404穿过开口3062,如图53E所示。此时,盖钩3404利用开口倾斜部3062a与S72端之间的接触部作为支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53F所示,盖钩的下表面3404b的S74端经过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位于上游侧的第一端口3062c的S15端。相应地,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盖钩3404的侧面3404d穿过第一端口3062c,并且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和端面306b彼此相对,如图53G所示。此时,若端面306b与容器本体33的在分离方向Q1上位于下游侧的部件之间的间隙SP1的长度设定为使得盖钩3404可充分转动并且S74端可经过第一端口3062c,则盖钩3404在开口3062中的转动位移可顺畅地进行,这是优选的。
即,当突出部的倾斜部3404a与开口倾斜部3062a接触时,开口3062的构造使得盖钩3404可穿过开口3062。
如上所述,当盖钩3404穿过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倾斜布置的开口3062时,形成接合状态,其中,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与盖钩止动件3062的端面306b彼此相对,同时保持彼此钩挂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容器本体与容器前端盖34之间的附接状态,并简化组装和附接。
而且,开口3062的第一端口3062c的宽度“a”小于盖钩3404的上表面3404c的宽度“e”,因此即使当开口3062和盖钩3404彼此相对时,盖钩3404也不会轻易地穿过开口3062。因此,例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时,即使压缩容器遮板弹簧336的应力(回复力)和由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压缩引起的应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也不会彼此分离。所以,能够改善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
而且,在第十一示例中,由于满足(盖钩3404的下表面3404b的宽度“c”)<(开口3062的第二端口3062d的宽度“b”)的关系,因此盖钩3404相对于转动方向穿过开口3062的角度小于第四示例中的角度。因此,与第四示例相比,能够减小间隙SP1。
在第四至第十一示例中,在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调色剂容器32中,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附接转动方向R以及容器本体33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的转动方向A彼此相反。因此,即使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并且容器本体33转动时,若各个盖钩沿分离方向Q1已穿过各个开口并且保持接合状态,则各个盖钩不会从盖钩止动件306脱落。例如,请参考图38G,若容器本体33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沿转动方向A转动,则盖钩止动件306会从图中的左侧向右侧移动。在此情况中,即使开口倾斜部3061a的下端与突出部的倾斜部340a接触,在开口倾斜部3061a的倾斜面的帮助下,盖钩止动件306也会向上移动。因此,容器本体33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的转动不受限。
而且,当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沿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若容器本体33在沿转动方向转动的同时被朝附接方向Q按压,则能够轻松地把各个盖钩从端面306b侧导引到各个开口中。因此,当容器本体33与容器前端盖34彼此分开时,能够轻松地使它们分离。所以,可提高重复利用性。
在第四至第十一示例中,盖钩止动件306的端面306a假定是除了开口之外的同一平面。但是,端面306a的在转动方向上相对于开口倾斜部位于上游侧的部分可布置为低于开口倾斜部的在分离方向上位于插入侧的端部。换言之,当在开口的第二端口朝上的状态中观察盖钩止动件306时,盖钩止动件306的在转动方向上相对于开口处于上游侧的部分低于开口倾斜部的位于第二端口侧的端部。在图54A至54C中,在第四示例的构造中,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相对于开口3061位于上游侧的端面306a1布置为使得其在分离方向Q1上的高度低于开口倾斜部3061a侧的高度。
如上所述,若在附接转动方向R上相对于开口3061位于上游侧的端面306a1布置为使得其在分离方向Q1上的高度低于开口倾斜部3061a侧的高度,则当容器前端盖34转动时,盖钩340的倾斜部340a与开口倾斜部3061a彼此相对。因此,在组装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34时,无需再沿分离方向Q1按压盖钩340,这能提高可操作性。
在上述示例中所述的盖钩340、3401至3404和开口3061至3064可按不同组合方式使用。例如,可把图43B中所示的开口3064与图52C中所示的盖钩3404组合使用。
在上述示例中,容器本体33和容器齿轮301是一体形成的。但是,根据用于容器本体33的树脂材料,容器本体33和容器齿轮301可独立形成。在此情况中,如图12所示,盖钩止动件306布置在容器齿轮301上,上述开口之中的任何一个布置在容器齿轮301上的盖钩止动件306上,容器齿轮301以集成方式附接至容器本体33。
在上述示例中,限位件和开口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盖钩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但是,通过把限位件和开口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并把盖钩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可采用与上述示例中的布置形式相反的布置形式。在图55中,在前表面34c上沿附接方向布置单个开口3061,所述开口3061面向容器前端盖34的孔34d,盖钩止动件306沿转动方向(周向)布置在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33b上,在盖钩止动件306上布置单个盖钩340。
在上述示例中,说明了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一个应用示例,所述构造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沿转动方向延伸并钩挂在所述突出部上的限位件、以及布置在限位件上的开口,所述突出部可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方向穿过所述开口。
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粉末容器。例如,在如图56A中所示的支撑装置2000中,在作为第一构件的板状架1001上布置有通孔1034、在作为第二构件的轴承1035上布置有限位件1306,所述轴承1035可分离地附接至架1001的通孔1034,并可转动地支撑轴1033,在轴1033上安装有齿轮1301。限位件1306还作为轴承1305的安装凸缘。在限位件1306上布置有作为突出部的钩1340,在通孔1034上布置有开口1061,钩1340可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方向穿过开口1061。
采用这种构造,如图56B所示,轴承1035的限位件1306从位于架1001的一侧的表面1001a插入到通孔1034,然后可转动。相应地,钩1340从表面1001a穿过开口1061至位于架1001的另一侧的表面1001b,并且钩1340与架1001的另一个表面1001b接合并附接至该表面1001b,从而保持钩挂状态。因此,能够确保架1001和轴承1035的附接状态。
虽然在上文中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除了另作说明外,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修饰和变化。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有利效果是可通过本发明获得的优选效果,并且不局限于本文所述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降低粉末压缩和粘结的频率,从而能够防止粉末阻碍用于开启和关闭粉末容器的喷嘴接收装置的开口的开启/关闭件向关闭位置移动。
为了全面、清晰地进行公开,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来说明的,但是所附权利要求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应视为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文所述的基本教导的前提下做出的所有修饰和变化。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方面。
方面A
一种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的喷嘴插入件,包括:
喷嘴插入口,用于输送从粉末容器供给的粉末的输送喷嘴可通过所述喷嘴插入口插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和从图像形成设备移除;
开启/关闭件,随着输送喷嘴的插入,所述开启/关闭件在压力下移动至开启位置,以开启喷嘴插入口,随着输送喷嘴的移除,所述开启/关闭件移动至关闭位置,以关闭喷嘴插入口。
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以导引所述开启/关闭件向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移动;和
偏压件,布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用于使所述开启/关闭件向关闭位置偏置,其中
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
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和
所述端面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密封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方面B
一种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的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粉末容器供给的粉末的输送喷嘴通过所述喷嘴接收口插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
开启/关闭件,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和
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
其中,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
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并且
在垂直于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端面部的面积小于所述密封部的面积。
方面C
一种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的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粉末容器供给的粉末的输送喷嘴通过所述喷嘴接收口插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
开启/关闭件,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和
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
其中,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
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并且
所述密封部包括在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端面部交叠的一个区域以及在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端面部不交叠的另一个区域。
方面D
一种待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粉末的粉末存储装置;
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保持件;
布置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和所述保持件之中的一个上的突出部;和
限位件,布置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和所述保持件之中的另一个上,并用于限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纵向的移动,
其中,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待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转动;
所述限位件包括开口,当所述保持件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并且
满足d≤t且a<e的关系,
其中,t是所述开口倾斜部与面向所述开口倾斜部的相对表面之间的开口间隙;
a是所述开口的第一端口在转动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端口在当所述保持件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的方向上位于下游侧;
d是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粉末容器附接至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和从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分离的附接/分离方向上的厚度;
e是所述突出部的第一表面在转动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表面是在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后面向所述第一端口的表面。
方面E
如方面D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满足c<b的关系,
其中,b是所述开口的第二端口在转动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端口在当所述保持件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的方向上位于上游侧;并且
c是所述突出部的第二表面在转动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表面是与所述突出部的第一表面相反的表面。
方面F
如方面D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开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口侧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在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是内凹的,或者在所述分离方向上是倾斜的;并且
满足c<b的关系,
其中,b是包含所述导引部的所述开口的第二端口在转动方向上的长度;并且
c是所述突出部的第二表面在转动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表面是与所述突出部的第一表面相反的表面。
方面G
一种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构件,其包括通孔;
第二构件,其可分离地附接至所述通孔;
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中的一个上;和
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中的另一个上,并且所述突出部钩挂在所述限位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可彼此相对转动;并且
所述限位件沿转动方向延伸,并包括开口,所述突出部沿垂直于转动方向的方向穿过所述开口。
方面A1
一种用于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粉末容器的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粉末容器供给的粉末的输送喷嘴通过所述喷嘴接收口插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
遮板,用于开启和/或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和
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遮板,
其中,所述遮板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具有垂直于所述遮板的移动方向的外表面;
所述支撑件包括垂直于所述遮板的移动方向的端面部;并且
所述支撑件的端面部的面积小于所述遮板的外表面面积。
方面A2
如方面A1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件上、用于使遮板向关闭位置偏置的偏压件,
其中,随着所述输送喷嘴的插入,所述遮板受挤压而移动至开启位置,以开启所述喷嘴接收口。
方面A3
如方面A1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遮板包括朝所述支撑件的端面部延伸的细长部;并且
所述端面部包括用于所述细长部插入的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通孔处的锥形表面。
方面A4
如方面A2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从所述端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方面A5
如方面A4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端面部沿所述遮板的开启方向突出。
方面A6
如方面A4所述的喷嘴插入件,其中:
所述遮板包括待钩挂在所述端面部上的钩;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遮板的开启方向上突出超过所述钩。
方面A7
如方面A1至A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满足1<L1/L2≤2的关系,
其中,L1是当所述遮板处于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关闭位置时所述密封部的端面部与面向所述端面部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L2是当所述遮板处于开启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开启位置时所述密封部的端面部与后端面之间的距离。
方面A8
一种粉末容器,包括如方面A1至A7中任何一个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
方面A9
如方面A7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用于容纳粉末的部分,其中:
所述粉末包括调色剂。
方面B1
一种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的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粉末容器供给的粉末的输送喷嘴通过所述喷嘴接收口插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
开启/关闭件,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和
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
其中,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
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并且
所述端面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密封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方面B2
如方面B1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件上、用于使所述开启/关闭件向关闭位置偏置的偏压件,
其中随,着所述输送喷嘴的插入,所述开启/关闭件受挤压而移动至开启位置,以开启所述喷嘴接收口。
方面B3
如方面B1或B2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朝所述支撑件的端面部延伸的细长部;并且
所述端面部包括用于所述细长部插入的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通孔处的锥形表面。
方面B4
如方面B1至B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从所述端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方面B5
如方面B4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端面部沿所述开启/关闭件的开启方向突出。
方面B6
如方面B4或B5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待钩挂在所述端面部上的钩;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开启方向上突出超过所述钩。
方面B7
如方面B1至B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满足1<L1/L2≤2的关系,
其中,L1是当所述开启/关闭件处于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关闭位置时所述密封部的端面部与面向所述端面部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L2是当所述开启/关闭件处于开启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开启位置时所述密封部的端面部与后端面之间的距离。
方面B8
一种粉末容器,包括如方面B1至B7中任何一个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
方面B9
如方面B8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用于容纳粉末的部分,其中:
所述粉末包括调色剂。
方面B10
如方面B9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粉末包括载体颗粒。
方面B11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方面B8至B10中任何一个所述的粉末容器。
方面B12
一种待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粉末的粉末存储装置;
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保持件;
布置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和所述保持件之中的一个上的突出部;和
限位件,布置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和所述保持件之中的另一个上,并用于限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纵向的移动,
其中,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待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转动;并且
所述限位件包括开口,当所述保持件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
方面B13
如特征B1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包括沿转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开口包括沿与所述突出部的倾斜部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开口倾斜部;并且
当所述突出部的倾斜部与所述开口倾斜部接触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
方面B14
如方面B12或B13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包括可移除的容器侧齿轮,驱动力向该齿轮传递;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齿轮上。
方面B15
如方面B1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包含粉末;并且
所述粉末包括调色剂。
方面B16
如方面B15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粉末包括载体颗粒。
方面B17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方面B12至B1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粉末容器。
标号列表
32(Y、M、C、K) 调色剂容器(粉末容器)
33 容器本体(粉末存储装置)
33a 开口(容器开口)
33b 容器开口的外表面
33c 容器开口的前端
34 容器前端盖
34a 齿轮外露口
34b 容器盖的外表面
34d 孔(通孔)
41(Y、M、C、K) 光电导体(图像载体)
42(Y、M、C、K) 清洁装置(光电导体清洁装置)
42a 清洁刮板
44(Y、M、C、K) 充电辊(充电装置)
46(Y、M、C、K) 图像形成段(成像单元)
47 曝光装置
48 中间转印带
49(Y、M、C、K) 一次转印偏压辊
50 显影装置
51(Y、M、C、K) 显影辊(显影剂载体)
52(Y、M、C、K) 刮板(显影剂调节板)
53(Y、M、C、K) 第一显影剂容纳段
54(Y、M、C、K) 第二显影剂容纳段
55(Y、M、C、K) 显影剂输送螺杆
56(Y、M、C、K) 调色剂密度传感器
60(Y、M、C、K) 调色剂补充装置(粉末补充装置)
64(Y、M、C、K) 落粉通道
70、2070 调色剂容器保持部(容器保持段)
71b 插孔基部
85 中间转印装置
86 定影装置
89 二次转印辊
100 打印机(复印机本体,图像形成设备本体)
200 片材供送器(片材供送台)
301 容器齿轮(容器侧齿轮)
302 旋肋(转动输送装置)
303 握柄
304 铲部
305 前端开口
306 盖钩止动件(限位件)
330、330’ 喷嘴接收装置(喷嘴插入件)
331 接收口(喷嘴插入口)
332 容器遮板(开启/关闭件)
332a 遮板钩
332c 圆筒状前部(封盖)
332d 滑动区(滑动部、密封部)
332da 滑动区的后端面(滑动部的后端面、密封部的边缘)
332e 导杆(细长部)
333 容器密封件(密封件)
333a 喷嘴插入口的内表面
334、334’ 容器遮板支撑件(支撑件)
335、335’ 遮板后端支撑部(遮板后部)
335a、335a 遮板侧支撑部(侧部)
335b 遮板支撑部的开口(遮板侧口)
335c 支撑件的端面部
335ca 内壁面
355cc 突出部
335d 后端开口(通孔)
335da 锥形表面
336 容器遮板弹簧(偏压件)
339 容器接合部
339a 导引突出部
339b 导引槽
339c 凸点
339d 接合口(轴向限位件)
340、3401至3404 盖钩(突出部)
340b、3401b、3402b、3403b、3404b 盖钩的下表面(突出部的第二表面)
340c、3401c、3402c、3403c、3404c 盖钩的上表面(突出部的第一表面)
400 扫描器(扫描器段)
500 复印机(图像形成设备)
601 容器驱动齿轮(设备本体齿轮)
610 喷嘴孔(粉末接收孔)
611 输送喷嘴
611a 输送喷嘴的前端(端面)
612 喷嘴遮板(喷嘴开启/关闭件)
613 喷嘴遮板弹簧(偏压件)
614 输送螺杆(本体输送装置)
615 容器安置段(容器接收段)
615a 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
615c 弹簧固定段
1001 第一构件
1034 通孔
1035 第二构件
1061 开口
1306 钩
1340 突出部
2000 支撑装置
3061至3064 开口(槽口、切口)
3061a、3062a、3063a、3064a 开口倾斜部
3061b、3062b、3063b、3064b 面向开口倾斜部的相对表面
3061c、3062c、3063c、3064c 开口的第一端口(出口、下游端口、出口、或开口的第一部分)
3061d、3062d、3063d、3064d 开口的第二端口(入口、上游端口、进口、或开口的第二部分)
3401a至3404a 突出部的倾斜部
4063、4064 导引部(内凹部、下凹部、凹窝)
G 显影剂
Q 附接方向
Q1 分离方向

Claims (16)

1.一种待布置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中的喷嘴接收装置,该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喷嘴接收口,用于输送从粉末容器供给的粉末的输送喷嘴通过所述喷嘴接收口插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
开启/关闭件,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和
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开启/关闭件,
其中,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喷嘴插入口的密封部;
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端面部;
所述端面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密封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并且
满足1<L1/L2≤2的关系,
其中,L1是当所述开启/关闭件处于关闭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关闭位置时所述密封部的端面部与面向所述端面部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L2是当所述开启/关闭件处于开启所述喷嘴接收口的开启位置时所述密封部的端面部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件上、用于使所述开启/关闭件向关闭位置偏置的偏压件,
其中,随着所述输送喷嘴的插入,所述开启/关闭件受挤压而移动至开启位置,以开启所述喷嘴接收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朝所述支撑件的端面部延伸的细长部;并且
所述端面部包括用于所述细长部插入的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通孔处的锥形表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从所述端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端面部沿所述开启/关闭件的开启方向突出。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开启/关闭件包括待钩挂在所述端面部上的钩;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开启/关闭件的开启方向上突出超过所述钩。
7.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接收装置的粉末容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用于容纳粉末的部分,其中,
所述粉末包括调色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粉末包括载体颗粒。
10.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粉末容器。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粉末容器,其中,该粉末容器能够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该粉末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粉末的粉末存储装置;
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保持件;
布置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和所述保持件之中的一个上的突出部;和
限位件,布置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和所述保持件之中的另一个上,并用于限制所述突出部沿所述粉末存储装置的纵向的移动,
其中,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待相对于所述保持件转动;并且
所述限位件包括开口,当所述保持件附接至所述粉末存储装置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包括沿转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开口包括沿与所述突出部的倾斜部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开口倾斜部;并且
当所述突出部的倾斜部与所述开口倾斜部接触时,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包括可移除的容器侧齿轮,驱动力向该齿轮传递;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齿轮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粉末存储装置包含粉末;并且
所述粉末包括调色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粉末包括载体颗粒。
16.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容器。
CN201580001041.5A 2014-03-17 2015-03-16 喷嘴接收装置、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53085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7736.6A CN110780563B (zh) 2014-03-17 2015-03-16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3806 2014-03-17
JP2014053806A JP6364841B2 (ja) 2014-03-17 2014-03-17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20636 2014-06-11
JP2014-120636 2014-06-11
JP2014144148A JP6375742B2 (ja) 2014-06-11 2014-07-14 管挿入部材及び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44148 2014-07-14
PCT/JP2015/058643 WO2015141861A1 (en) 2014-03-17 2015-03-16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17736.6A Division CN110780563B (zh) 2014-03-17 2015-03-16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8511A CN105308511A (zh) 2016-02-03
CN105308511B true CN105308511B (zh) 2019-12-20

Family

ID=5414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1041.5A Active CN105308511B (zh) 2014-03-17 2015-03-16 喷嘴接收装置、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8511B (zh)
AU (2) AU2015232351B2 (zh)
CA (2) CA3047794C (zh)
TW (1) TWI576676B (zh)
WO (1) WO20151418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9753B2 (ja) 2014-07-04 2018-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48507B2 (en) 2014-09-10 2016-09-20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19831B2 (ja) * 2017-05-18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262348B (zh) * 2018-08-30 2023-06-3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打印颗粒补充装置的接触焊盘
CN110320778B (zh) * 2019-07-31 2024-04-12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剂供给容器
JP2022049852A (ja) * 2020-09-17 2022-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ャッタ機構、トナー収容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0641A (ja) * 2020-12-07 2022-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8069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株式会社理光 粉体收纳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3528B2 (en) * 2000-03-03 2002-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626315A3 (en) * 2001-01-31 2006-08-0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095875B2 (ja) * 2001-10-30 2008-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16139A (ja) * 2002-04-25 2003-11-06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ES2533553T3 (es) * 2005-06-07 2015-04-13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agen
US7357599B2 (en) * 2005-08-10 2008-04-15 Criptonic Energy Solutions, Inc. Waste wate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US8050597B2 (en) * 2006-11-09 2011-11-0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542945B1 (en) * 2010-03-01 2021-07-2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70647B2 (ja) * 2011-02-1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2128B2 (ja) * 2011-11-25 2015-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715931B (zh) * 2012-06-03 2021-01-11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JP6372050B2 (ja) * 2012-06-03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8743B2 (ja) * 2012-06-03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9482B2 (ja) * 2012-06-08 2016-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9479B2 (ja) * 2012-06-08 2016-09-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8069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株式会社理光 粉体收纳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15008A1 (en) 2015-09-24
CA3047794C (en) 2021-07-20
CN105308511A (zh) 2016-02-03
CA3047794A1 (en) 2015-09-24
AU2015232351A1 (en) 2016-01-21
TWI576676B (zh) 2017-04-01
WO2015141861A1 (en) 2015-09-24
AU2017225038B2 (en) 2019-04-04
AU2015232351B2 (en) 2017-06-22
TW201541202A (zh) 2015-11-01
CA2915008C (en) 2019-08-20
AU2017225038A1 (en)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0563B (zh)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5308511B (zh) 喷嘴接收装置、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5637423B (zh) 粉末容器和成像设备
EP3164765B1 (en) Powd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nozzle receiver
JP6464627B2 (ja)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5742B2 (ja) 管挿入部材及び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564681B (zh)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JP6344166B2 (ja) 管挿入部材及び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678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